第二篇 守成之君 一 皇帝沒有長大
關燈
小
中
大
和同事官員喝酒去了,至晚方才散席。
傳旨的太監走了以後,寇準便前往雷州。
丁謂擠走了寇準、李迪這兩個眼中釘,倚仗着與劉太後的聯盟,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穩固了,他與太監相勾結,把持朝綱,排除異己,陷害忠良,為所欲為。
其實,丁謂與劉太後的聯盟是非常脆弱的,此後發生的事情就證明了這一點。
趙恒駕崩後,陵寝還沒有建成,屍體還未下葬。
劉太後命丁謂兼山陵使,雷允恭為都監,共同操辦趙恒的葬事。
判司天監邢中和對雷允恭道:“山陵上百步的地方,實是個好地穴,照地理法則判斷,一定宜子孫,像汝州秦王墳一樣,但下面有石頭,可能有水。
” 雷允恭說:“先帝隻得一個子嗣,如果能夠像秦王墳墓那樣使後世多子孫,不妨将原來選定的地穴改動一下,上移百步如何?” 邢中和說,山陵是一個重大的事情,要重新踏勘,還要上報批準,要很長的時間,恐怕趕不及七月的葬期。
雷允恭叫邢中和先改動原建計劃,将墓地向上移百步,他自己去向太後奏明。
雷允恭是小人得志,氣焰嚣張,沒有人敢違拗他的意思,邢中和隻得按他的意見辦,在沒有得到朝廷正式批文的情況下,擅自改動原建計劃,将墓地位置向上移了百步。
雷允恭趕回京城,向劉太後奏明改築陵穴的事。
劉太後吃驚地說:“這是一樁很重大的事情,怎麼可以輕易更改呢?” 雷允恭讨好地說,能夠使先帝宜子孫,這是件大好事,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
劉太後沒有當場表态,叫雷允恭去與山陵使丁謂商議後再确定。
雷允恭出宮後找到丁謂,向他說了改動真宗寝陵位置的事情。
丁謂正想讨好雷允恭,連忙稱贊地說:“都監說可以,當然是可以的。
” 雷允恭又進宮去奏複劉太後,說山陵使丁謂也贊同改動寝陵位置。
劉太後這才批準了。
雷允恭命監工夏守恩領工徒數萬人開始挖山,前兩天,挖出的都是一些石頭,到了第三天,突然挖出了一個泉眼,清清的泉水嘩地一下從地底下冒了出來,地穴頓時變成了大池塘。
夏守恩見了,知道這個地方再也不能作為地穴了。
因為沒有人會把墓地選在一個大水塘裡,何況是皇帝的陵寝呢?他命令立即停工,趕緊向雷允恭彙報,請他定奪。
雷允恭立即找丁謂商量,說陵寝挖到泉眼上,地穴變成了大水塘,婁子捅大了。
丁謂有心庇護雷允恭,有些猶豫不決,沒有及時向太後報告這件事。
丁謂也是奸詐一世、糊塗一時,這樣的大事情是蒙混得過去的嗎? 恰好内使毛昌達從陵墓的工地上回來,見丁謂還沒有把墓基透水的事故奏報太後,便直接向劉太後奏明了墓基透水的事情。
劉太後立即召見丁謂,責問他陵墓透水為何不上奏。
丁謂不能再隐瞞了,奏請太後派人去踏勘,重新選址。
劉太後派人前去勘察,派去的人回來說,還是原先勘定的墓地最好。
劉太後不放心,诏命王曾親自去一趟。
王曾是位忠臣,對丁謂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擾亂朝綱的作為,一直不滿,早就想除掉丁謂這個奸佞,隻是苦于丁謂權勢太重,加之又深得太後的信任,沒有辦法擊倒他。
他一直在等機會,除掉這大奸之臣。
狐狸終于露出了尾巴,王曾的機會來了。
他奉命去了一趟墓地,回來請求單獨見太後,在劉太後面前狠狠地參了丁謂一本。
他對太後說,他奉旨到山陵去勘察後發現,原先選定的陵墓地穴位置本來就很好,是不能改動的,改動後的墓穴正在泉眼上,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大水坑,根本就不能作為墓地了。
他指控丁謂包藏禍心,指使雷允恭把先皇墓穴移入絕地,是懷有險惡的用心。
劉太後聽後大怒,立即傳召馮拯,命他即刻捕拿丁謂、雷允恭等一衆更改先皇陵墓建造圖紙的人,一并交大理寺治罪。
馮拯聽谕後吓得目瞪口呆,有心要庇護丁謂,不由
傳旨的太監走了以後,寇準便前往雷州。
丁謂擠走了寇準、李迪這兩個眼中釘,倚仗着與劉太後的聯盟,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穩固了,他與太監相勾結,把持朝綱,排除異己,陷害忠良,為所欲為。
其實,丁謂與劉太後的聯盟是非常脆弱的,此後發生的事情就證明了這一點。
趙恒駕崩後,陵寝還沒有建成,屍體還未下葬。
劉太後命丁謂兼山陵使,雷允恭為都監,共同操辦趙恒的葬事。
判司天監邢中和對雷允恭道:“山陵上百步的地方,實是個好地穴,照地理法則判斷,一定宜子孫,像汝州秦王墳一樣,但下面有石頭,可能有水。
” 雷允恭說:“先帝隻得一個子嗣,如果能夠像秦王墳墓那樣使後世多子孫,不妨将原來選定的地穴改動一下,上移百步如何?” 邢中和說,山陵是一個重大的事情,要重新踏勘,還要上報批準,要很長的時間,恐怕趕不及七月的葬期。
雷允恭叫邢中和先改動原建計劃,将墓地向上移百步,他自己去向太後奏明。
雷允恭是小人得志,氣焰嚣張,沒有人敢違拗他的意思,邢中和隻得按他的意見辦,在沒有得到朝廷正式批文的情況下,擅自改動原建計劃,将墓地位置向上移了百步。
雷允恭趕回京城,向劉太後奏明改築陵穴的事。
劉太後吃驚地說:“這是一樁很重大的事情,怎麼可以輕易更改呢?” 雷允恭讨好地說,能夠使先帝宜子孫,這是件大好事,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
劉太後沒有當場表态,叫雷允恭去與山陵使丁謂商議後再确定。
雷允恭出宮後找到丁謂,向他說了改動真宗寝陵位置的事情。
丁謂正想讨好雷允恭,連忙稱贊地說:“都監說可以,當然是可以的。
” 雷允恭又進宮去奏複劉太後,說山陵使丁謂也贊同改動寝陵位置。
劉太後這才批準了。
雷允恭命監工夏守恩領工徒數萬人開始挖山,前兩天,挖出的都是一些石頭,到了第三天,突然挖出了一個泉眼,清清的泉水嘩地一下從地底下冒了出來,地穴頓時變成了大池塘。
夏守恩見了,知道這個地方再也不能作為地穴了。
因為沒有人會把墓地選在一個大水塘裡,何況是皇帝的陵寝呢?他命令立即停工,趕緊向雷允恭彙報,請他定奪。
雷允恭立即找丁謂商量,說陵寝挖到泉眼上,地穴變成了大水塘,婁子捅大了。
丁謂有心庇護雷允恭,有些猶豫不決,沒有及時向太後報告這件事。
丁謂也是奸詐一世、糊塗一時,這樣的大事情是蒙混得過去的嗎? 恰好内使毛昌達從陵墓的工地上回來,見丁謂還沒有把墓基透水的事故奏報太後,便直接向劉太後奏明了墓基透水的事情。
劉太後立即召見丁謂,責問他陵墓透水為何不上奏。
丁謂不能再隐瞞了,奏請太後派人去踏勘,重新選址。
劉太後派人前去勘察,派去的人回來說,還是原先勘定的墓地最好。
劉太後不放心,诏命王曾親自去一趟。
王曾是位忠臣,對丁謂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擾亂朝綱的作為,一直不滿,早就想除掉丁謂這個奸佞,隻是苦于丁謂權勢太重,加之又深得太後的信任,沒有辦法擊倒他。
他一直在等機會,除掉這大奸之臣。
狐狸終于露出了尾巴,王曾的機會來了。
他奉命去了一趟墓地,回來請求單獨見太後,在劉太後面前狠狠地參了丁謂一本。
他對太後說,他奉旨到山陵去勘察後發現,原先選定的陵墓地穴位置本來就很好,是不能改動的,改動後的墓穴正在泉眼上,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大水坑,根本就不能作為墓地了。
他指控丁謂包藏禍心,指使雷允恭把先皇墓穴移入絕地,是懷有險惡的用心。
劉太後聽後大怒,立即傳召馮拯,命他即刻捕拿丁謂、雷允恭等一衆更改先皇陵墓建造圖紙的人,一并交大理寺治罪。
馮拯聽谕後吓得目瞪口呆,有心要庇護丁謂,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