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九 五鬼亂朝

關燈
些年嗎?她要讓天下的男人看看,女人也能幹事。

    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劉皇後漸漸地就幹預朝政了。

     3、賊臣弄權 趙恒仍然喜歡談仙說怪,祈神禱天,他給老子尊号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親自到亳州朝拜老子像。

    他建應天府為南京,從此宋朝有三京,即東京汴梁、西京洛陽及南京。

    他還下令南京建鴻慶宮,祀奉太祖、太宗聖像,并親自前往南京檢閱。

     趙恒去南京檢閱鴻慶宮回京後,丁謂奏報,玉清昭應宮竣工。

    當初預計玉清昭應宮工程十五年建成,趙恒嫌時間太長,要縮短工期。

    丁謂便命令工匠晝夜加班,七年時間便全部竣工,工期縮短了一半。

     玉清昭應宮金碧輝煌,建築宏麗,有兩千六百一十楹,耗财無度。

    内侍劉承珪協助丁謂監工,在建造過程中,由于規劃不嚴,建築圖紙畫了改,改了畫,不知重複多少遍,很多地方是建了拆,拆了又再建,建了再拆,耗費的人力、物力、财力,無可計數。

    建成後,天書收藏在最雄偉壯麗的寶符閣。

     張詠自益州調任京師,進入樞密院任職,見丁謂如此浪費,實在是忍無可忍,連着上了三道奏折,痛陳大興土木,建造一些無用的建築,“是竭天下之财,傷生民的生命。

    ”這些都是賊臣出的歪點子。

    這種人不殺不足以謝天下。

    因此,他請求把丁謂殺掉,懸頭國門以謝天下,甘願把自己的頭也斬下來,算是向丁謂謝罪。

     趙恒看了張詠的奏折,并沒有大發雷霆,隻是把張詠攆出京城,放到陳州當地方官去了,但并沒有加罪于丁謂。

     張詠雖然因彈劾丁謂而被貶到地方,但這件事在百官中傳開了。

    大家都在背後痛罵丁謂诳惑聖聰,禍國殃民。

     這個時候,太子太師呂蒙正、司空張齊賢等都已先後謝世。

     宰相王旦年老多病,多次請求去職退休,趙恒就是不批準。

    王旦身為宰相,雖然不滿五鬼的所作所為,但他們都有趙恒庇護,根本就奈何不了這幾個人。

    他明知趙恒的所作所為不合情理,但也沒有辦法制止,眼看着五鬼亂朝,卻又無能為力,對于勤勤懇懇為國操勞的宰相來說,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每當王旦感到無奈的時候,他就會想起從前的宰相李沆。

     趙恒剛繼位的時候,宰相李沆總是将全國的水、旱、盜賊等事奏報給趙恒。

    王旦當時還是參知政事,他認為這樣一些瑣屑小事不必向皇上奏報。

    李沆卻說,皇上還是一個少年,應當讓他知道百姓生活之疾苦,否則,他血氣方剛,不是留意聲色犬馬,就是大興土木、求神拜佛。

    并說他老了,看不到這些事情的發生。

    王旦他日或可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

    李沆病逝後,趙恒果然東封西祀,大興土木。

    想不到一切都被李沆一一言中。

     王旦私下常對人說,李文靖不愧是個聖人,有先見之明,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王旦見五鬼實在是鬧得不像話,自己又制服不了這幾個人,便想到了狠人,他就是被五鬼之一的王欽若設計罷了宰相之職,下放到地方的寇準。

    于是,他秘密奏請趙恒,将寇準召回來。

    趙恒聽從了王旦的建議,下诏召寇準入京,命他為樞密使。

     寇準進京出任樞密使後,果然同五鬼之一的三司使林特較上了勁。

     林特隻是一個三司使,當然鬥不過寇準,但他有皇上做後台,在寇準那裡吃了虧,抽空就到趙恒面前唠叨了幾句:“寇準給臣小鞋穿,無事找事,說什麼維護玉清昭應宮的費用太多,用于祭祀的花銷太大,國庫快成一個空殼子。

    他還在查臣的賬,說臣的賬目有問題。

    ”最後,他滿臉委屈地說,“玉清昭應宮的日常維護、祭祀費用的支出,都是陛下親自吩咐開支的呀!他寇準心裡不服氣,總不能拿我出氣吧?” 林特的意思很明确,寇準名義上是整他,實際上是沖着皇上來的。

     趙恒聽了林特的彙報,果然來氣了。

    但他沒有直接找寇準,而是傳召了王旦,冷着臉對王旦說:“寇準還是老脾氣,處理事情不知道轉彎,你看怎麼辦?” 王旦見趙恒生氣了,說道:“寇準是個很耿直的人,如果不是仁主,是容不下這樣的直臣的。

    ” 王旦這句話,也是綿裡藏針,意思是說,寇準是個耿直的忠臣,不是仁慈的君主,是容不下這樣的直臣的。

    如果皇上容不下寇準,那就不是一個仁君。

    王旦的回答,可算是用心良苦。

     王旦的激将法,對趙恒似乎沒有起到作用。

    沒過多長時間,趙恒便命寇準為武勝軍節度使,判河南府,徙永興軍。

    寇準等于是到京城出了趟差,又回到地方了。

     王旦知道皇上着了魔,除了五鬼,誰的話都聽不進去,隻能暗自哀歎,毫無辦法。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底,趙恒又拟改元。

     次年改元天禧元年(1017年),元年元旦,趙恒親赴玉清昭應宮,上玉皇大帝寶冊衮服;第二天,上聖祖寶冊;十一日,在南郊設壇祭拜天地,再到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