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六 天書的鬧劇
關燈
小
中
大
他認為,寇準宰相當得好好的,為何突然免去他的宰相之職呢?
趙恒遮遮掩掩地說:“寇準不按律條任用人員,用國家的爵賞來樹立自己的聲譽,現在不讓他再執掌大權,也是在保護他嘛!”
沒什麼可說的,皇上對誰失去了興趣,随便找件事就是一個理由。
3、王欽若的歪點子 寇準成了地方官,王欽若升參知政事,出任知樞密院事。
一個下,一個上。
下去的明知有人從中搗鬼,卻又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上來的春風得意,總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一次簡單的人事變動,似乎沒有什麼大驚小怪,因為宋朝的宰相變動太頻繁了,好些人都是幾上幾下,做了幾次宰相。
然而,這一次卻不同,這一次宰相的調整似乎預示着一個安定平穩的時代逐漸逝去,大宋多事之秋的開始。
寇準到陝州以後,一切倒還順利。
這一天,知益州張詠從成都回京述職,路過陝州。
寇準出郊迎接,并設酒為他餞行,臨别之時,寇準對張詠很客氣地說:“君治蜀多年,政績卓著,寇準敬慕得很,能将你治政的經驗傳授給我嗎?” “你也未免太謙虛了吧!”張詠話鋒一轉道,“不過,《霍光傳》不可不讀喲!” 寇準聞言,一時莫名其妙,隻得答一聲:“領教了!” 送走張詠之後,寇準立即取來《漢書?霍光傳》,邊讀邊想,不知張詠的話到底有何含意。
忽然,《霍光傳》中出現了“不學無術”之句,寇準頓時醒悟,不由笑了起來,自言自語地說:“張公說我,想必指的就是這句話了。
” 過了一段時間,趙恒下诏,寇準調任知天雄軍。
契丹使臣經過大名,寇準設宴招待,來使笑着對寇準道:“你是宰相,德高望重,怎麼不在中書省,卻到這裡來了呢?” “我朝天子,由于朝廷無事,特地派我到這裡來,掌管朝廷北大門的鑰匙。
”寇準機智地說,“你有什麼疑問嗎?一并提出來。
” 契丹使臣啞口無言。
寇準被罷相,貶出了京城,王旦也繼任宰相了,趙恒心裡卻很不痛快,越想越覺得窩囊,越想越覺得澶淵之盟是他平生的奇恥大辱,整日裡悶悶不樂。
王欽若最會揣摩趙恒的心事,他知道皇上心中的郁悶之氣從何而來,也知道趙恒無心打仗,便故意對趙恒說:“陛下如果想雪恥,可以再次發兵,奪回燕雲十六州。
” 趙恒哪裡還敢與契丹作戰,便借口說河北的百姓剛剛脫離兵禍,他不想讓百姓再受戰争之苦,問王欽若有沒有其他好辦法。
王欽若順水推舟地說:“那就隻有封禅,因為封禅才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
” “那是不可行的啊!”趙恒說,“自古封禅,先要有祥瑞之兆,或是建立了很大的功勳,才會封禅。
” 王欽若又奏道:“祥瑞當然是不容易得到,但古往今來的祥瑞有多少是真的呢?前代載在史書上的種種祥瑞都是人力制造的。
隻要人主尊信崇奉,诏告天下,大力推崇,那和真的祥瑞有什麼區别?” 王欽若見趙恒心有所動,又補充說:“陛下認為最大的祥瑞河圖、洛書就一定是天降的嗎?其實那隻不過是前代聖人以神道為名,假造出來,教化天下罷了。
” 王欽若的話,顯然是要誘使趙恒人為地創造條件進行封禅。
趙恒雖然心有所動,但還是有些猶豫不決,擔心宰相王旦會反對。
“王相那裡我去做工作。
”王欽若說,“隻要我把陛下的意思告訴他,他不會反對的。
” 趙恒低頭思忖了半天,終于還是點頭同意了。
趙恒作為一國之君,怎麼這樣沒腦子,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造假呢?這都是一個“名”字在作怪,趙恒雖然為一朝天子,他仍然想出名,而且不是一般的出名,是要青史留名,因為太祖皇帝開創大宋天下,統一了中國南方,太有名了,太宗皇帝雖然稍遜于太祖,但畢竟也收複了漳、泉二州,吳越之地,消滅了北漢。
而他在開辟疆域方面,可以說是未建寸功,禦駕親征到澶州,卻與契丹簽訂了引為奇恥大辱的“澶淵之盟”,他真的想洗刷城下之盟的恥辱。
趙恒為何不選擇其他方式洗刷心中的恥辱,偏偏要選封禅這件事呢?這得要說說什麼是封禅。
封禅源于原始社會時期東夷人對自然山川的崇拜,是一種原始的祭天儀式,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上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國家大典。
在東嶽泰山築土為壇,祭天叫“封”,目的是為報天之功;在泰山下的小山如梁父山、雲雲山、亭亭山等辟場祭地,稱為“禅”,目的是報地之功。
為什麼封禅活動非要不可呢?這
3、王欽若的歪點子 寇準成了地方官,王欽若升參知政事,出任知樞密院事。
一個下,一個上。
下去的明知有人從中搗鬼,卻又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上來的春風得意,總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一次簡單的人事變動,似乎沒有什麼大驚小怪,因為宋朝的宰相變動太頻繁了,好些人都是幾上幾下,做了幾次宰相。
然而,這一次卻不同,這一次宰相的調整似乎預示着一個安定平穩的時代逐漸逝去,大宋多事之秋的開始。
寇準到陝州以後,一切倒還順利。
這一天,知益州張詠從成都回京述職,路過陝州。
寇準出郊迎接,并設酒為他餞行,臨别之時,寇準對張詠很客氣地說:“君治蜀多年,政績卓著,寇準敬慕得很,能将你治政的經驗傳授給我嗎?” “你也未免太謙虛了吧!”張詠話鋒一轉道,“不過,《霍光傳》不可不讀喲!” 寇準聞言,一時莫名其妙,隻得答一聲:“領教了!” 送走張詠之後,寇準立即取來《漢書?霍光傳》,邊讀邊想,不知張詠的話到底有何含意。
忽然,《霍光傳》中出現了“不學無術”之句,寇準頓時醒悟,不由笑了起來,自言自語地說:“張公說我,想必指的就是這句話了。
” 過了一段時間,趙恒下诏,寇準調任知天雄軍。
契丹使臣經過大名,寇準設宴招待,來使笑着對寇準道:“你是宰相,德高望重,怎麼不在中書省,卻到這裡來了呢?” “我朝天子,由于朝廷無事,特地派我到這裡來,掌管朝廷北大門的鑰匙。
”寇準機智地說,“你有什麼疑問嗎?一并提出來。
” 契丹使臣啞口無言。
寇準被罷相,貶出了京城,王旦也繼任宰相了,趙恒心裡卻很不痛快,越想越覺得窩囊,越想越覺得澶淵之盟是他平生的奇恥大辱,整日裡悶悶不樂。
王欽若最會揣摩趙恒的心事,他知道皇上心中的郁悶之氣從何而來,也知道趙恒無心打仗,便故意對趙恒說:“陛下如果想雪恥,可以再次發兵,奪回燕雲十六州。
” 趙恒哪裡還敢與契丹作戰,便借口說河北的百姓剛剛脫離兵禍,他不想讓百姓再受戰争之苦,問王欽若有沒有其他好辦法。
王欽若順水推舟地說:“那就隻有封禅,因為封禅才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
” “那是不可行的啊!”趙恒說,“自古封禅,先要有祥瑞之兆,或是建立了很大的功勳,才會封禅。
” 王欽若又奏道:“祥瑞當然是不容易得到,但古往今來的祥瑞有多少是真的呢?前代載在史書上的種種祥瑞都是人力制造的。
隻要人主尊信崇奉,诏告天下,大力推崇,那和真的祥瑞有什麼區别?” 王欽若見趙恒心有所動,又補充說:“陛下認為最大的祥瑞河圖、洛書就一定是天降的嗎?其實那隻不過是前代聖人以神道為名,假造出來,教化天下罷了。
” 王欽若的話,顯然是要誘使趙恒人為地創造條件進行封禅。
趙恒雖然心有所動,但還是有些猶豫不決,擔心宰相王旦會反對。
“王相那裡我去做工作。
”王欽若說,“隻要我把陛下的意思告訴他,他不會反對的。
” 趙恒低頭思忖了半天,終于還是點頭同意了。
趙恒作為一國之君,怎麼這樣沒腦子,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造假呢?這都是一個“名”字在作怪,趙恒雖然為一朝天子,他仍然想出名,而且不是一般的出名,是要青史留名,因為太祖皇帝開創大宋天下,統一了中國南方,太有名了,太宗皇帝雖然稍遜于太祖,但畢竟也收複了漳、泉二州,吳越之地,消滅了北漢。
而他在開辟疆域方面,可以說是未建寸功,禦駕親征到澶州,卻與契丹簽訂了引為奇恥大辱的“澶淵之盟”,他真的想洗刷城下之盟的恥辱。
趙恒為何不選擇其他方式洗刷心中的恥辱,偏偏要選封禅這件事呢?這得要說說什麼是封禅。
封禅源于原始社會時期東夷人對自然山川的崇拜,是一種原始的祭天儀式,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上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國家大典。
在東嶽泰山築土為壇,祭天叫“封”,目的是為報天之功;在泰山下的小山如梁父山、雲雲山、亭亭山等辟場祭地,稱為“禅”,目的是報地之功。
為什麼封禅活動非要不可呢?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