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六 天書的鬧劇
關燈
小
中
大
宗這才放心。
趙恒了解事情的經過後,很感激王欽若,若幹年後提起這件事,對王欽若仍是大加贊賞。
事實上,王欽若這是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幫助趙恒打馬虎眼。
趙恒即位之後,王欽若第一個站出來請求減免五代以來積欠的賦稅,并且在一個晚上就把該減免的數目理清造冊,第二天便送呈禦覽。
趙恒看後大驚地說:“五代以來,竟然有這麼多的欠稅,先帝怎麼不知道呢?” 王欽若巧妙地回答說:“先帝英明得很,他當然知道這件事情,隻是他故意不辦,将這份人情留下來給陛下去做,讓陛下借此收買民心。
” 太宗皇帝是不是這樣想的,誰也不知道,但這句話很符合趙恒的胃口。
從此以後,王欽若便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參知政事(副宰相)的高職。
王欽若雖不是忠誠善良之人,但也頗有才幹,能幹一些實事,可惜心術不正。
當契丹兵打過來的時候,他勸說趙恒南巡金陵,被寇準臭罵了一頓,随後還被驅趕出京,知天雄軍去了。
從此,他和寇準的梁子就結上了,心裡把寇準恨上了。
遼、宋澶淵會盟之後,南北通好,在裁減軍隊的過程中,知天雄軍王欽若奉诏還京,恢複原職,仍為參知政事。
王欽若與寇準結有梁子,兩人合不來,王欽若幹脆自己請求解除參知政事的職務,改任資政殿學士這個清職。
寇準确定王欽若上朝站班,位列翰林學士之下。
當時文武大臣上朝,是按官階等級站班的,官大的站前面,官小的站後面。
王欽若認為不應該将他排在翰林學士之下,因為他原來就是副宰相。
于是,去找趙恒申訴。
其實,寇準也不錯,他是按規定辦事,按規定,資政殿學士确實應排在翰林學士之下。
趙恒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特地在王欽若資政殿學士前面加了一個“大”字,王欽若的官職便成了資政殿大學士。
這樣,王欽若站班就可以位列翰林學士之前了。
寇準見皇上有意擡高王欽若,也無話可說。
趙恒巧妙地解決了寇、王兩人之間的矛盾。
趙恒派王欽若、楊億等人負責主持《冊府元龜》一書的編撰工作。
趙恒很重視這部書,經常親自審稿。
王欽若善于揣摩聖意,凡是趙恒喜歡的部分,他都要設法讓趙恒知道是自己寫的,凡是趙恒不喜歡的部分,他都要想法讓趙恒知道,這是楊億等人幹的,與他無關。
其實,就文才而言,王欽若無論如何不能與當時文壇領軍人物楊億相提并論的,但是,王欽若會耍花招,通過這些或明或暗的手腕,王欽若逐漸成為趙恒最為賞識的大臣之一。
編書,對于悠閑風雅的文人學士來說,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對于有着強烈政治欲望的王欽若來講,無異于是在服刑。
王欽若認為,這都是拜寇準所賜,他恨死了寇準。
王欽若是小人,誰得罪了他,絕不會善罷甘休,他像一隻餓狼,眼睛放着綠光,睜得大大的,時刻注視着身邊的一切,他要尋找機會,狠咬寇準一口,以洩心頭之恨。
一天散朝後,趙恒很恭敬地目送寇準離去,王欽若對趙恒說:“陛下這麼敬畏寇準,是因為他對江山社稷有功嗎?” 趙恒點點頭,表示贊同。
王欽若卻說:“澶州一戰,陛下不以為恥,反認為是寇準的功勞,臣實在是想不通。
” 趙恒愕然,忙問王欽若為什麼這樣說。
王欽若解釋道:“城下之盟,春秋時期的小國都感到恥辱。
陛下是大國天子,反而與外夷議和,這不是很可恥的事嗎?” 趙恒聽後,不禁臉色大變,心裡極不是滋味。
王欽若見趙恒心有所動,故意不看趙恒的臉色,進一步說道:“澶州之役,有一個極恰當的比喻,猶如賭博,賭徒的錢快要輸光了,就把剩下所有的錢全押上,作最後一搏,這叫做‘孤注一擲’,寇準請陛下至澶淵,就是把陛下當做他的孤注啊!用陛下的生命作最後一搏,這是多危險的事啊!” 趙恒聽後,猶如五雷轟頂,臉色大變,原來寇準竟如此不顧自己的安危。
這原本就是王欽若挑撥離間,故意陷害寇準,但趙恒居然信以為真,于是,他漸漸疏遠寇準了。
寇準是個性情中人,凡事率性而為,就是在選任官職上,也不是按部就班的搞升遷,他說:“當宰相的職責就是選賢任能,循規蹈矩可不行。
”不拘一格,選賢任能,這本是一件好事,想不到卻授人以柄。
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準被罷相,以刑部尚書銜出知陝州,參知政事王旦升任宰相。
王旦進宮謝恩,向趙恒表達了他的疑問,
趙恒了解事情的經過後,很感激王欽若,若幹年後提起這件事,對王欽若仍是大加贊賞。
事實上,王欽若這是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幫助趙恒打馬虎眼。
趙恒即位之後,王欽若第一個站出來請求減免五代以來積欠的賦稅,并且在一個晚上就把該減免的數目理清造冊,第二天便送呈禦覽。
趙恒看後大驚地說:“五代以來,竟然有這麼多的欠稅,先帝怎麼不知道呢?” 王欽若巧妙地回答說:“先帝英明得很,他當然知道這件事情,隻是他故意不辦,将這份人情留下來給陛下去做,讓陛下借此收買民心。
” 太宗皇帝是不是這樣想的,誰也不知道,但這句話很符合趙恒的胃口。
從此以後,王欽若便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參知政事(副宰相)的高職。
王欽若雖不是忠誠善良之人,但也頗有才幹,能幹一些實事,可惜心術不正。
當契丹兵打過來的時候,他勸說趙恒南巡金陵,被寇準臭罵了一頓,随後還被驅趕出京,知天雄軍去了。
從此,他和寇準的梁子就結上了,心裡把寇準恨上了。
遼、宋澶淵會盟之後,南北通好,在裁減軍隊的過程中,知天雄軍王欽若奉诏還京,恢複原職,仍為參知政事。
王欽若與寇準結有梁子,兩人合不來,王欽若幹脆自己請求解除參知政事的職務,改任資政殿學士這個清職。
寇準确定王欽若上朝站班,位列翰林學士之下。
當時文武大臣上朝,是按官階等級站班的,官大的站前面,官小的站後面。
王欽若認為不應該将他排在翰林學士之下,因為他原來就是副宰相。
于是,去找趙恒申訴。
其實,寇準也不錯,他是按規定辦事,按規定,資政殿學士确實應排在翰林學士之下。
趙恒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特地在王欽若資政殿學士前面加了一個“大”字,王欽若的官職便成了資政殿大學士。
這樣,王欽若站班就可以位列翰林學士之前了。
寇準見皇上有意擡高王欽若,也無話可說。
趙恒巧妙地解決了寇、王兩人之間的矛盾。
趙恒派王欽若、楊億等人負責主持《冊府元龜》一書的編撰工作。
趙恒很重視這部書,經常親自審稿。
王欽若善于揣摩聖意,凡是趙恒喜歡的部分,他都要設法讓趙恒知道是自己寫的,凡是趙恒不喜歡的部分,他都要想法讓趙恒知道,這是楊億等人幹的,與他無關。
其實,就文才而言,王欽若無論如何不能與當時文壇領軍人物楊億相提并論的,但是,王欽若會耍花招,通過這些或明或暗的手腕,王欽若逐漸成為趙恒最為賞識的大臣之一。
編書,對于悠閑風雅的文人學士來說,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對于有着強烈政治欲望的王欽若來講,無異于是在服刑。
王欽若認為,這都是拜寇準所賜,他恨死了寇準。
王欽若是小人,誰得罪了他,絕不會善罷甘休,他像一隻餓狼,眼睛放着綠光,睜得大大的,時刻注視着身邊的一切,他要尋找機會,狠咬寇準一口,以洩心頭之恨。
一天散朝後,趙恒很恭敬地目送寇準離去,王欽若對趙恒說:“陛下這麼敬畏寇準,是因為他對江山社稷有功嗎?” 趙恒點點頭,表示贊同。
王欽若卻說:“澶州一戰,陛下不以為恥,反認為是寇準的功勞,臣實在是想不通。
” 趙恒愕然,忙問王欽若為什麼這樣說。
王欽若解釋道:“城下之盟,春秋時期的小國都感到恥辱。
陛下是大國天子,反而與外夷議和,這不是很可恥的事嗎?” 趙恒聽後,不禁臉色大變,心裡極不是滋味。
王欽若見趙恒心有所動,故意不看趙恒的臉色,進一步說道:“澶州之役,有一個極恰當的比喻,猶如賭博,賭徒的錢快要輸光了,就把剩下所有的錢全押上,作最後一搏,這叫做‘孤注一擲’,寇準請陛下至澶淵,就是把陛下當做他的孤注啊!用陛下的生命作最後一搏,這是多危險的事啊!” 趙恒聽後,猶如五雷轟頂,臉色大變,原來寇準竟如此不顧自己的安危。
這原本就是王欽若挑撥離間,故意陷害寇準,但趙恒居然信以為真,于是,他漸漸疏遠寇準了。
寇準是個性情中人,凡事率性而為,就是在選任官職上,也不是按部就班的搞升遷,他說:“當宰相的職責就是選賢任能,循規蹈矩可不行。
”不拘一格,選賢任能,這本是一件好事,想不到卻授人以柄。
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準被罷相,以刑部尚書銜出知陝州,參知政事王旦升任宰相。
王旦進宮謝恩,向趙恒表達了他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