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五 和約背後的秘聞
關燈
小
中
大
後派出兩員大将,挑選五千精騎,命令他們說,大宋皇帝到了澶州,你們快去攻打一陣,給大宋皇帝一個下馬威。
兩員大将領命,率領五千精騎,前來攻城。
寇準認為這是來試陣的,奏請趙恒命将士出戰,痛擊一陣,不要被敵人小看了。
趙恒命李繼隆開城迎敵。
李繼隆領旨,率領三軍,放炮出城。
李繼隆本來就是勇冠三軍,威猛無敵的大将,又見皇上在城樓上親自督戰,更是精神抖擻,率領宋軍,身先士卒,沖上前去,與契丹兵展開激烈戰鬥。
李繼隆的部下雖然也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但他們從來沒有當着皇帝的面與敵人戰鬥,碰上了這樣的機會,人人都想表現一番,沖向敵陣,人人猶如下山的猛虎,個個似出海蛟龍,勢不可擋。
頃刻之間,契丹軍便被殺得七零八落,非死即傷,最後活着逃回去的隻有百餘騎。
趙恒嘉獎了出戰的将士。
然後将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寇準,他自已下城回行宮去了。
趙恒雖然把指揮權交給了寇準,但心裡還是忐忑不安,轉回行宮之後,派人去打探,看寇準在做什麼。
其實,寇準等人内心的憂慮絕不亞于趙恒,隻是不能表露出來而已。
為了穩住皇上的心,寇準每日與楊億等人飲酒作樂,裝出毫不在意的模樣。
派去打探消息的人,把寇準的一舉一動向皇上作了彙報。
趙恒聽了後,心下大寬,高興地對左右說:“大敵當前,寇相還有此閑情逸緻,他一定是胸有成竹,勝券在握了。
這樣,朕就放心了。
” 寇準其實是外松内緊,受命之後,召集幾位将領,對軍事作了周密布署,号令三軍,軍紀威嚴,士兵們既畏懼,也高興,都認為如此治軍,這個仗一定是能夠打勝。
宋、契丹雙方在澶州相持了十餘日,形勢對宋軍相當有利,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死契丹軍大将蕭撻凜,擊退契丹軍的一次進攻,使契丹軍士氣一落千丈。
蕭太後唯恐腹背受敵,無奈之下,便命韓杞為使者,與曹利用同到澶州城與宋講和。
3、契丹要和談 趙恒生性優柔寡斷,并沒有與契丹一決勝負的決心。
早在與契丹開戰之前,他就聽從王繼忠的建議,命曹利用至契丹議和。
曹利用至契丹後,因蕭太後一定要宋廷割讓關南地區,被曹利用很堅決地拒絕,使和議沒有達成,現在,蕭太後主動提出議和,當然是正中趙恒下懷。
曹利用帶契丹使臣韓杞進入澶州,先行谒見趙恒。
他對趙恒說,契丹的意思,想要宋朝将關南地區的土地割讓給他們,他已經當着契丹主和蕭太後的面拒絕了契丹人的要求,他們還提出賠款一條,他也沒有承認。
趙恒說道:“朕說過,割地一事,是萬不能答應的。
如果契丹恃強要挾,非要朕割讓土地不可,朕決意用武力與他解決。
若要賠款,從前漢朝也曾把玉帛賜給單于,這是有先例的,不傷國體,可以商量。
朕過去是這個意見,現在還是這個意見。
”說罷傳契丹使臣觐見。
契丹使臣韓杞進了行宮,向大宋皇帝行跪拜之禮後,呈上國書,并說奉國主命,索還關南地區,如果宋能滿足這個要求,和議就可以達成。
趙恒接過國書之後,并沒有馬上答複,而是放在案幾上,吩咐曹利用帶使臣下去,設宴招待,等候答複。
曹利用領旨,引韓杞退出。
趙恒立即召見寇準,商量與契丹和議之事。
寇準聽趙恒說準備要承認賠款與契丹議和,并沒有投贊成票,他對趙恒說:“如果陛下要想保住百年間不再發生戰事,一定要令契丹俯首稱臣,把幽、薊十六州土地盡還我國,賠款的事,休要提起。
如果不然者,數十年後,契丹又要謀我了。
隻要契丹答應了這個條件,才許和議。
他要恃強,就用戰争與他解決。
我軍自陛下禦駕到來,軍氣日壯,戰将雲集,正可一戰大破敵兵!” 趙恒要賠款議和,寇準不但不同意賠款,而且還想要契丹稱臣,乘機收複燕雲十六州土地。
君臣的意見分歧很大。
趙恒面有難色地說:“依你之言,就一定是非戰不可,但勝負難以預料,就是勝了,也要使将士們付出很大的傷亡為代價。
朕實在不忍百姓受戰争的苦困。
數十年後,契丹再來侵略,那時自有捍禦的人,你也不必慮得太遠了,如果賠款能成和議,朕意姑且與他議和,兩下罷兵了事。
” 寇準見說服不了趙恒,便推說等他去見見契丹使臣,摸摸情況後再商量。
趙恒答應了他的請求。
寇準去會見韓杞,兩人唇槍舌劍,一番辯論,誰也沒有說服誰。
和談的事情還沒有結果,但這件事情在軍中傳開了。
大家都在議論和與戰的問題。
這些出來打仗的士兵,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他們哪裡顧得上國家的長遠利弊,隻想早日和議成功,好回家去吃安樂茶飯。
他們都知道皇上主和,寇準主戰。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忽然從軍中傳出蜚語,說寇準之所以要主戰是想出風頭,要挾皇上,想邀功,未必是為了國家安全。
軍中的蜚語很快就傳到寇準
兩員大将領命,率領五千精騎,前來攻城。
寇準認為這是來試陣的,奏請趙恒命将士出戰,痛擊一陣,不要被敵人小看了。
趙恒命李繼隆開城迎敵。
李繼隆領旨,率領三軍,放炮出城。
李繼隆本來就是勇冠三軍,威猛無敵的大将,又見皇上在城樓上親自督戰,更是精神抖擻,率領宋軍,身先士卒,沖上前去,與契丹兵展開激烈戰鬥。
李繼隆的部下雖然也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但他們從來沒有當着皇帝的面與敵人戰鬥,碰上了這樣的機會,人人都想表現一番,沖向敵陣,人人猶如下山的猛虎,個個似出海蛟龍,勢不可擋。
頃刻之間,契丹軍便被殺得七零八落,非死即傷,最後活着逃回去的隻有百餘騎。
趙恒嘉獎了出戰的将士。
然後将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寇準,他自已下城回行宮去了。
趙恒雖然把指揮權交給了寇準,但心裡還是忐忑不安,轉回行宮之後,派人去打探,看寇準在做什麼。
其實,寇準等人内心的憂慮絕不亞于趙恒,隻是不能表露出來而已。
為了穩住皇上的心,寇準每日與楊億等人飲酒作樂,裝出毫不在意的模樣。
派去打探消息的人,把寇準的一舉一動向皇上作了彙報。
趙恒聽了後,心下大寬,高興地對左右說:“大敵當前,寇相還有此閑情逸緻,他一定是胸有成竹,勝券在握了。
這樣,朕就放心了。
” 寇準其實是外松内緊,受命之後,召集幾位将領,對軍事作了周密布署,号令三軍,軍紀威嚴,士兵們既畏懼,也高興,都認為如此治軍,這個仗一定是能夠打勝。
宋、契丹雙方在澶州相持了十餘日,形勢對宋軍相當有利,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死契丹軍大将蕭撻凜,擊退契丹軍的一次進攻,使契丹軍士氣一落千丈。
蕭太後唯恐腹背受敵,無奈之下,便命韓杞為使者,與曹利用同到澶州城與宋講和。
3、契丹要和談 趙恒生性優柔寡斷,并沒有與契丹一決勝負的決心。
早在與契丹開戰之前,他就聽從王繼忠的建議,命曹利用至契丹議和。
曹利用至契丹後,因蕭太後一定要宋廷割讓關南地區,被曹利用很堅決地拒絕,使和議沒有達成,現在,蕭太後主動提出議和,當然是正中趙恒下懷。
曹利用帶契丹使臣韓杞進入澶州,先行谒見趙恒。
他對趙恒說,契丹的意思,想要宋朝将關南地區的土地割讓給他們,他已經當着契丹主和蕭太後的面拒絕了契丹人的要求,他們還提出賠款一條,他也沒有承認。
趙恒說道:“朕說過,割地一事,是萬不能答應的。
如果契丹恃強要挾,非要朕割讓土地不可,朕決意用武力與他解決。
若要賠款,從前漢朝也曾把玉帛賜給單于,這是有先例的,不傷國體,可以商量。
朕過去是這個意見,現在還是這個意見。
”說罷傳契丹使臣觐見。
契丹使臣韓杞進了行宮,向大宋皇帝行跪拜之禮後,呈上國書,并說奉國主命,索還關南地區,如果宋能滿足這個要求,和議就可以達成。
趙恒接過國書之後,并沒有馬上答複,而是放在案幾上,吩咐曹利用帶使臣下去,設宴招待,等候答複。
曹利用領旨,引韓杞退出。
趙恒立即召見寇準,商量與契丹和議之事。
寇準聽趙恒說準備要承認賠款與契丹議和,并沒有投贊成票,他對趙恒說:“如果陛下要想保住百年間不再發生戰事,一定要令契丹俯首稱臣,把幽、薊十六州土地盡還我國,賠款的事,休要提起。
如果不然者,數十年後,契丹又要謀我了。
隻要契丹答應了這個條件,才許和議。
他要恃強,就用戰争與他解決。
我軍自陛下禦駕到來,軍氣日壯,戰将雲集,正可一戰大破敵兵!” 趙恒要賠款議和,寇準不但不同意賠款,而且還想要契丹稱臣,乘機收複燕雲十六州土地。
君臣的意見分歧很大。
趙恒面有難色地說:“依你之言,就一定是非戰不可,但勝負難以預料,就是勝了,也要使将士們付出很大的傷亡為代價。
朕實在不忍百姓受戰争的苦困。
數十年後,契丹再來侵略,那時自有捍禦的人,你也不必慮得太遠了,如果賠款能成和議,朕意姑且與他議和,兩下罷兵了事。
” 寇準見說服不了趙恒,便推說等他去見見契丹使臣,摸摸情況後再商量。
趙恒答應了他的請求。
寇準去會見韓杞,兩人唇槍舌劍,一番辯論,誰也沒有說服誰。
和談的事情還沒有結果,但這件事情在軍中傳開了。
大家都在議論和與戰的問題。
這些出來打仗的士兵,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他們哪裡顧得上國家的長遠利弊,隻想早日和議成功,好回家去吃安樂茶飯。
他們都知道皇上主和,寇準主戰。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忽然從軍中傳出蜚語,說寇準之所以要主戰是想出風頭,要挾皇上,想邀功,未必是為了國家安全。
軍中的蜚語很快就傳到寇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