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五 和約背後的秘聞

關燈
1、神奇的床子弩 兩天之後,趙恒下诏北伐,開始了他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禦駕親征。

     出征之前,命李繼隆、石保吉為駕前左右排陣使,将相一概随駕出征。

    當時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朔風凜冽,左右見天氣寒冷,便向趙恒獻上貂皮帽、毳裘。

    趙恒認為,将士們在寒風中行軍打仗,忍受着削面的寒風,自己身為皇上,也不能獨自享受。

    他拒絕了近侍送來的貂皮帽、毳裘。

     看來,趙恒頗識鼓勵将士之法。

     将士們聽說皇上拒戴貂皮帽,拒穿毳裘,大受感動,紛紛說道:“聖上這等體念我們,此次北伐,一定要拼死報國!” 北伐大軍還在路途行走,前軍已到達澶州。

    契丹統軍順國王蕭撻凜自恃骁勇,領兵直逼宋軍營前列陣,蕭撻凜帶數騎出陣觀察地形。

     宋軍前軍主帥李繼隆得知契丹兵過來了,一面派人奏報皇上,一面帶領衆将士趕到營前觀陣。

     李繼隆到達前營,見契丹兵列陣以待,幾個首領人物站在營前的小山包上指手畫腳,便命令部将張環守在床子弩旁,密切注視敵兵的動向,他自己轉進後營去調兵遣将。

     床子弩是一種重武器,依靠幾張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由于張力很大,需要幾十人拉弓才可拉開弓,射程可達五百米,在當時,算得上是威力很大的遠程武器。

     張環守在床子弩旁,見敵方一個黃袍大将站在陣前指手畫腳,料知不是常人,也不待請示,悄悄地告知控制床子弩的士兵,悄然一聲令下,突然扳動弩機,頃刻之間,百箭齊發,一齊射向敵兵營前的幾個人,蕭撻凜正在那裡布陣,猝不及防,頓時被射成了刺猬,斃命當場,身邊的幾個人,也沒有一個活着回去的。

     契丹陣上将士見主将斃命當場,慌忙出兵搶回屍首,退兵紮營。

    待到張環派人報告李繼隆,麾兵驅殺,契丹兵早已逃遠了。

     蕭撻凜是契丹一員猛将,他所率領的部隊也是契丹的精銳之師,尚未開戰,便被宋軍射殺在陣前,對契丹軍的士氣是一個重大打擊。

     這時,楊延昭守廣信軍,駐紮在遂城,魏能守安肅軍,駐紮在梁門,兩軍離契丹境地最近,契丹軍屢次圍攻這兩個地方,屢戰屢敗。

    楊延昭追擊契丹軍,每次都是大獲全勝,當時的人便把這兩軍稱做銅梁門鐵遂城。

     唯獨王欽若守天雄軍,束手無策,整日裡修齋誦佛,閉門默禱,求神靈保佑他能渡過難關。

    幸虧契丹兵沒有進攻天雄軍,才使得王欽若在這次北伐戰争中全身而退。

     正在前方戰局緊張的時候,突然傳來東京留守趙元份得暴病去世的消息。

    趙恒立即命參知政事王旦趕回東京處理善後事情,并接替趙元份的職務。

     王旦深知當前戰局的兇險,回京之前,特地将宰相寇準叫到趙恒面前,問趙恒,如果十天之後接不到捷報,該如何處理。

     趙恒沉默良久,說:“立皇太子!” 實際上,這是将江山社稷托付給了王旦。

     王旦出身名門,老成持重,趙恒非常器重他,常在他奏事退出時,以目光相送,并在心裡說,緻朕為太平天子者,必定是此人。

    一次,趙恒與錢若水聊天,錢若水當着趙恒的面,也說王旦可任大事。

    趙恒說,朕也是這樣想的。

     可見,趙恒委王旦如此重任,是對王旦深信不疑。

     2、皇帝不敢過河 三天之後,趙恒禦駕抵達韋城,但前方戰況不明,王超的部隊又沒有按照事先約定南下接應,趙恒開始猶豫,是否按原計劃繼續北上。

    此時随行的官員中,有人主張盡快撤退到金陵,也有人主張撤回京城。

    寇準則堅決反對,他對趙恒說:“陛下現在隻能前進,不能後退!河北諸軍日夜盼望陛下到來,如是現在撤退,軍心必然大亂,遼軍趁勢前來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契丹軍的俘虜。

    ” 趙恒聽後大驚失色,加之有其父太宗親征失蹤的前車之鑒,于是不敢再提撤退之事。

     宋軍在日夜兼程北進,遼軍也在繼續南下,他們的主力早于趙恒之前到達澶州(河南濮陽)城下。

    宋朝大軍行動遲緩,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達澶州南城。

     澶州以黃河為界,分南、北兩城,南城相對較為安全。

    趙恒看到河對岸煙塵滾滾,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

    寇準勸說道:“宋軍的主力都在北城,陛下如果不去北城,親征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再說,各路大軍已經陸續到達澶州,陛下去北城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 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也勸趙恒過河到北城去,并且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膛說:“請陛下放心,臣率兵保駕,定保萬無一失。

    ”說罷,也不等趙恒同意,就命令衛兵們護送皇上前進。

     趙恒勉強随大軍渡河,到了北城,在城樓上召見各軍将領。

    宋軍将士看到城樓上的黃龍旗,知道是皇上到了,立即萬衆歡騰,一齊高呼萬歲,聲雄氣壯,數十裡外都能聽見,契丹兵卒聽到喊聲,吓得膽戰心驚。

     契丹自蕭撻凜被射死之後,士氣受到很大影響,又見大宋皇帝禦駕親征,并親自登上城樓督師,更是氣沮。

    蕭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