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關燈
掉的話,剩下的最有動機殺費祎的人,那就是姜維。

     姜維與費祎的不和是衆所周知的,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鷹派,而後者則是堅持保守戰略的鴿派。

    在費祎當政期間,“(姜維)每yù興軍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可以說姜維被費祎壓制的很慘。

    費祎死後,能夠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維。

    事實上也是如此,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裡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chūn,祎卒。

    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

    短短一行字,姜維迫不及待的欣喜心qíng昭然若是,路人皆知。

     換句話說,費祎的死,姜維是有着充分的動機。

     而姜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姜維傳》裴注裡有載: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yīn養死士,不脩布衣之業。

    就是說姜維這個人,對功名很執著,而且不象〈三國演義〉裡一樣是個楞青頭,反而很有城府,好“yīn養死士”。

    而郭循在衆目暌睽的歲初大會上刺殺了費文偉,擺明了他自己就是拼個同歸于盡,不想活着回去,這是标準的死士作風。

     再回過頭來仔細研究郭循的履曆我們會發現。

    西平戰役的發動者是姜維,捉住郭循的是姜維,把他抓住不殺反而送回朝廷的還是姜維。

    換句話說,郭循看似是偶然地被俘才入蜀,實際上這些偶然卻是完全可以被姜維所控制——姜維有能力決定發動戰役的時間,地點以及對俘虜的處置,這一連串偶然隻有姜維能将其成必然。

     這幾條證據綜合在一起推測,再加上動機的充分xing,很難不叫人懷疑姜維在這起刺殺事件裡是無辜的。

     我們這些生活在後世的人,憑借殘缺不全的史料尚且能推斷出姜維有殺人的動機和嫌疑,當時的蜀國肯定也有人會懷疑到他。

    但是史書上的記載中姜維是完全無辜的,和這事絲毫沒關系,這是為什麼呢? 在《資治通鑒·嘉平四年》載有這樣一件事:“循yù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

    ”這一條記載很值得懷疑,因為如果真是郭循上壽時候想刺殺後主而“為左右所遏”的話,那他的意圖早在拜見後主前就bào露出來的話,當時就應該被拿下治罪,怎麼可能還會放任他到延熙十六年年初去參加歲初宴會并接近費祎呢? 更何況,刺殺後主對于魏國來說是沒什麼好處可言的。

    那時候劉禅的兒子劉睿在延熙元年就被冊封為太子,而且朝内并無立嗣之争。

    也就是說,劉禅的死不會導緻蜀漢局勢混亂。

    一名魏國降人又什麼理由對後主如此痛恨到了屢次企圖刺殺的地步呢? 所以這一條記載不象是對郭循拜見後主qíng景的描述,倒象是在刺殺事件發生後為了充分證明郭循“存心不良”而後加進去的補叙。

    然而,這條補叙看起來似乎隻是蜀漢群臣深入揭批郭循反革命行徑的一條黑材料,但仔細推究來看,卻不難發現這條補叙卻大有深意。

    它給人一個暗示:“郭循原本是打算刺殺後主,因為太難下手,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轉而刺殺後主的首席重臣費祎。

    ” 隻要蜀國相信那條記載是真實的,那姜維的嫌疑就可以澄清了——“我總沒動機殺我朝皇帝吧”,進一步推論的話,也許這個記載就是姜維或者他授意的某位朝官說出來的。

     最後要提的是郭循的身份。

    以郭循在魏國的地位和名望,與姜維合作的可能xing并不大。

    進入蜀國的“郭循”,也許隻是姜維以一名死士做的替身罷了,而真正的郭循也許已經死于西平戰役之中。

    以姜維的地位,想要藏匿特定敵人屍體,以自己的親信代替之,是輕而易舉的事qí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