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關燈
至今日本仍舊有“物故”一詞,特指去世,也是古漢語遺留下來的一點痕迹。

     而在《三國志·向朗傳》中卻寫道:“朗素與馬谡善,谡逃亡,朗知qíng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也就是說馬谡的結局,光是《三國志》中就有三種說法:處死、獄中死,以及逃亡。

     不過仔細推敲來看,這三者并不矛盾。

    這三個說法也許是同一件事在不同階段的發展。

    馬谡可能是先企圖逃亡,被抓,然後被判處了死刑,并死在了監獄中。

     從“朗知qíng不舉,亮恨之”這一點來看,馬谡逃亡的時間發生于蜀軍從隴西撤退之後,而且他逃亡的目标并不是去私下去找諸葛亮——也許他打算北投曹魏,或者準備直接南下成都找後主與蔣婉說qíng,不過這一點現在已經無法确知。

    總之馬谡非但沒有主動投案自首,反而繞過了諸葛亮企圖逃亡。

     但即使有向朗幫忙,馬谡最後還是被抓住了。

    接下來就是諸葛亮的“戮谡以謝衆”。

    雖然文中說是“謝衆”,但未必意味着公開處決。

    考慮到馬谡的身份,諸葛亮也許采用的是“獄中賜死”這類比較溫和的做法,然後将死亡結果公之于衆。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馬谡首先被公開判處了死刑,但是“判罪”和“行刑”兩步程序之間還有一段間隔的時間。

    就在這段間隔時間裡,馬谡因為疾病或者其他什麼原因“物故”。

    因此在法律程序和公文上他是“被戮”,而實際死因則是“物故”(小說中就采用了這一種可能xing) 無論是病死還是賜死,根據前面考證,都可以被稱為“物故”。

     關于費褘 吾友葉公諱開對于費褘其人有專題文章論斷,此處就不贅言,請參看《暗流洶湧---也談費文偉》。

    小說中的費褘xing格就是參考此文而形成的。

     關于費褘遇刺事件 《三國志·蜀書·費祎傳》雲:“(延熙)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在坐。

    (費)祎歡飲沈醉,為循手刃所害。

    ” 費祎被刺是蜀國政壇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蜀國自諸葛亮死後所采取的防禦xing國家戰略再起了大變動,蜀國鷹派勢力的擡頭。

    這件事單從《費祎傳》來看,隻是一次偶發事件。

    但是如果和其他史料聯系到一起,這起被刺事件就不那麼簡單了。

     刺客郭循的履曆是這樣的。

    《魏氏chūn秋》說他“素有業行,著名西州。

    ”延熙十五年,《資治通鑒·嘉平四年》載:“漢姜維寇西平,獲中郎将郭循”。

    就是說姜維進攻西平,雖然西平沒打下來,但抓獲了時任魏中郎的郭循。

    後來郭循歸順蜀漢,官位做到左将軍。

    要知道,這可是馬超、吳懿、向郎曾經做過的位置,足見蜀國對其殊遇之重,不亞于對待夏侯霸。

     但是這個人卻并不是真心歸順,他終于還是刺殺了費祎。

    魏國得知以後,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使其子襲爵。

    (《資治通鑒·嘉平五年》) 這起刺殺事件仔細推究的話,疑點非常之多。

    就動機來說,這不可能是魏國朝廷策劃的yīn謀。

    費祎是出了名的鴿派,他在任期間是蜀魏兩國最平靜的一段日子,幾乎沒發生過大規模的武裝沖突。

    魏國正樂享其成,不可能刺殺掉他而讓鷹派姜維上台,自找麻煩。

     這也不可能是私人恩怨,郭循跟費祎就算有仇,他也不是神仙,不可能算出姜維什麼時候會攻打西平,自己會不會被俘,被俘以後是直接殺掉還是受到重用等等。

    如果真的是因私人恩怨而刺殺費祎的話,不可能将整個計劃建築在這麼多偶然之上。

     而這兩個可能都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