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關燈
據經洪亮吉、範文瀾等史地學家考證,确認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縣東北部。

    具體處所,如《秦安縣志》所述,即今日之龍山——“斷山,其山當略陽之街,截然中處,不與衆山聯屬,其下為聯合川,即馬谡覆軍之處。

    乾隆十四年,秦安知縣蔣允嫌其名不祥,改稱龍山。

    ” 現今龍山腳下的隴城鎮即為當年的街亭。

    隴城鎮位甯距秦安縣城東北40公裡的一條寬約2公裡、長達5公裡左右的川道北段開闊處。

    由于鎮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龍山,山高谷深,形勢險要,又有清水河擋道,關隴往來隻有通過固關峽,翻越隴闆;沿馬鹿一龍山——隴城鎮一線行走,是由長安到天水唯一較但dàng的路。

    當年馬谡駐紮的駐地海拔2百多米,方圓數千平方米,頂部能容萬人,形似農家麥糙堆的麥積崖;西北2.5公裡的薛李川中,發現的一張鑄有“蜀”字的弩機,現存甘肅省博物館 當時蜀軍在街亭附近的具體部署是:馬谡、王平、李盛、張休、huáng襲等人率約兩萬人封鎖關隴大道,而高詳則率一支偏軍駐紮在街亭北方的列柳城,防止馬谡部側翼被襲。

     關于兩位主帥馬谡與王平的矛盾,史書并無明文記載。

    但是馬谡做為丞相身邊的高級參謀兼親信,從來不曾參與過實戰的jīng英人士,一下子空降為老将王平的頂頭上司,難免會引起生xing“xing狹侵疑”(《蜀書·王平傳》)的王平不滿,進而産生矛盾。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可能xing很大。

     對于蜀漢的進攻,曹魏在最初的震驚過去之後,立刻做出了反應,派遣右将軍張郃及步騎五萬前往增援。

    而張郃的部隊經過街亭的時候,恰好碰到了前來阻擊的馬谡。

     關于街亭之戰,史書記載都十分簡略。

    《三國志·明帝紀》隻說:“右将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

    亮敗走,三郡平”《三國志·張郃傳》:“(郃)遣督諸軍,拒亮将馬谡於街亭。

    谡依阻南山,不下據城。

    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使馬谡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

    谡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馬谡傳》:“谡,統大衆在前,與魏将張郃戰于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王平傳》:“谡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谏谡,谡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衆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将張郃疑其伏兵,不往bī也。

    ”《資治通鑒》所載材料不出前引内容。

     綜合上面各項記載,可以整理出街亭之戰的大緻脈絡:對于張郃大軍的出現,馬谡并沒有選擇依城死守,而是将部隊移往南山——也就是海拔兩百米高的麥積崖進行防守。

    王平對此屢次進行規勸,但是馬谡并沒有聽從,結果被張郃切斷了水道,導緻全軍崩潰。

    幸虧王平在後搖旗呐喊,張郃怕有埋伏而沒有深入追擊,蜀軍才免于被全殲的命運。

     這裡就有幾個疑點。

    首先一點,馬谡“依阻南山,不下據城”的決策其實并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

    街亭位于魏國縱深,本身又是小城,可以想象其規模和堅固程度并不适合固守,何況狹窄的關隴通道到了街亭這一段,就豁然變寬到2公裡左右;以馬谡的兵力,在這種寬闊地帶下難以與張郃的五萬大軍相對抗。

    如果他不舍城上山,而是當道紮營,無險可守,很可能會輸的更慘。

     《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書》:“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緻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

    ”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也就是說,張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