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關燈
自洛陽開出的時間,與諸葛亮自祁山進入隴西的時間大緻相當。

    洛陽距離街亭約700公裡,而祁山距街亭約400公裡;但是魏軍走的是境内坦途大道,而蜀軍則是在敵境之内,要花時間占領西縣并确保該地區無殘餘的魏軍gān擾補給線,然後方能繼續北進,所以張郃和馬谡抵達街亭的時間相差應該不會太長。

    換言之,馬谡未必有時間去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而這對于堅守是絕對必要的。

     于是可以想象,馬谡抵達街亭後的數日之内,張郃的增援部隊就已經bī近街亭。

    馬谡認為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構築工事,于是果斷決定全軍移往麥積崖紮營——或者說他從一開始就預見到在街亭大道駐守的難度,直接将大營紮到了山上。

     這并不意味着讓道于敵。

    馬谡即使在大道旁的山上紮營,張郃也不敢繼續朝隴西進軍,馬谡随時可以切斷他的後路,并威脅側後翼他。

    因此張郃的唯一選擇就隻有先消滅馬谡,然後再西進————但是馬谡駐守在麥積崖,有險可守,想消滅他絕非易事。

    也就是說,馬谡的“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隻是選擇了一個更容易防守的地點罷了,對于“阻援”的戰略目的并無什麼不利影響。

     唯一的問題,就出在水源,這個是馬谡失敗的關鍵。

    《張郃傳》說是“絕其汲道”,《王平傳》說是“舍水上山”,兩段記載略有些矛盾。

    按照後者的說法,馬谡舍棄水源而跑到山上去——很難想象身為軍事參謀這麼多年的馬谡會忽略水源問題。

    從隴山“上有清水四注”的地理特點來考慮,或許在其駐紮的高處或者不遠處存在着水源,因此馬谡才得以放心上山紮營。

    小說中就取這種可能xing,而曆史上真實如何則難以确實。

     無論是“舍水上山”還是山上本來就有“汲水之道”,總之在街亭戰役一開始的時候,這條水道就被張郃切斷了。

    究竟張郃是如何切斷的,以及馬谡為什麼對此沒考慮周全,無法從史書上查到。

    小說中我将其設計為是因為王平與馬谡有矛盾,沒有保護水源反而自己逃走,導緻全軍覆沒。

    這是基于一種可能xing的想象,沒有史料予以佐證。

     總之,馬谡在街亭被擊敗了,張郃的大部隊進入了隴西地帶,對蜀軍形成了極大的威脅;而且關隴通道暢通之後,後續部隊可以源源不斷地開進。

    蜀軍傾國之兵不過10萬,若形成消耗戰的局面就等于必敗;因此諸葛亮在一得知街亭戰敗後,為避免隴西成為蜀軍的絞ròu機,不得不下令全軍撤退。

    蜀漢的第一次北伐就此落下帷幕。

     關于馬谡的結局 馬谡的結局在《三國志》中的記載有些疑點。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戮谡以謝衆”,《資治通鑒·卷七十一》雲“(亮)收谡下獄,殺之……亮既誅馬谡及将軍李盛,奪将軍huáng襲等兵”這兩處記載與一般的看法相同,認為馬谡是因街亭之敗而為諸葛亮所殺。

     而《三國志·馬谡傳》裡卻說:“谡下獄物故”。

    據網友文章考證:《漢書·蘇武傳》:“前人以降及物故,分随武還者九人。

    ”注:“物故謂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

    ”王先謙補注引宋祁曰:“物,當從南本作歾,音沒。

    ”又引王念孫曰:“《釋名》:‘漢以來謂死為物故,言其諸物皆就朽故也’。

    《史記·張丞相傳》集解:‘物,無也;故,事也;言無所能與事’。

    案宋說近之,物與歾同,《說文》:‘歾,終也,’或作殁,歾、物聲近而字通,今吳人言物字聲如沒,語有輕重耳。

    物故猶言死亡。

    ”可見這裡對“物故”的解釋就是死亡,囊括諸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