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關燈
小
中
大
綜合上述種種迹象不難發現,整個刺殺事件的形成可能是這樣:最初是姜維拿獲或者殺掉了魏中郎将郭循,并拿自己豢養的死士冒了郭循的名字,公開宣稱俘獲了“郭循”。接着郭循被押解給成都,在自己表示忠順和姜維在一旁的推動下取得蜀國信任,拜左将軍之位。然後在十六年年初大會上,策劃已久的郭循殺了費祎,完成了他死士的使命。姜維為了澄清自己的嫌疑别人,在事後授意近侍官員對皇帝劉禅說郭循腦後有反骨,好幾次想刺殺皇帝都被左右攔下了,以此來防止别人懷疑到自己身上。
雖然缺乏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姜維與這起刺殺事件有什麼牽連,曆史資料也隻給出了殘缺不全的幾個點,但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中仍舊可以推測的出姜維與費祎之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小說中就部分借用了這一種可能xing。
關于虜瘡
虜瘡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天花。葛洪《肘後備急方》中雲:““以建武中于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東漢伏波将軍馬援征jiāo趾(一說武陵蠻)之時,将士多被當地人傳染,班師回朝時,也就将這種傳染病帶回中原,号稱“虜瘡”。
所以文中馬谡得此病,應屬可能。
關于陳壽父子
《晉書·陳壽傳》雲:“壽父為馬谡參軍,谡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陳壽的父親既然為馬谡的參軍,應該也參加了街亭之戰的,小說就據此而寫;不過陳父的名字于史無征,書中所寫“陳松”隻是編造出來的。而《華陽國志·陳壽傳》載:“……(壽)兄子符,字長信,亦有文才”,提到他有個哥哥,但是名字也不詳,小說裡姑且将其稱為“陳德”。
按《晉書·陳壽傳》,陳壽卒于晉元康七年,據此回溯的話,那麼他應該是生于蜀漢建興十一年。小說中馬谡在南鄭見到陳松是建興六年,其兄陳德時年為五歲,比陳壽大十歲,年齡上設定尚屬合理。
關于本文的最後說明
嚴格來說,這并非是嚴謹的曆史小說,而是将不同曆史時間點的數種可能xing連綴到一起的一種嘗試。這種可能xing未必是史實,但确實有可能曾經發生過。或者這樣說,史實的事件是固定的,但是事件彼此之間的内在聯系卻存在着諸多的可能。如果将正史視做A面的話,那麼隐藏其後的這些概率不一的“可能xing聯系“就屬于B面。
街亭的失敗是确定的,馬谡的逃亡是确定的,費祎的遇刺是确定的,這些都是屬于A面的正史。但是,在這些史實事件背後,有可能隐藏着聯系:馬谡可能在街亭替王平背了黑鍋;費祎可能處心積慮陷害馬谡;姜維可能與馬谡合作刺殺了費祎……等等,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對這種可能xing的一次探讨,所以我覺得稱這個小說為“可能的”曆史小說,更為恰當。
寫作的時候特意選擇了比較西式的文字風格,也算做是另外一種對三國的另類诠釋吧,請原諒我的惡趣味。
最後感謝葉公諱開、禽shòu公諱大那顔兩位在寫作期間給予的史料、史學見解以及創作技巧的支持。事實上我的靈感和對三國史的心得,全賴他們二兩位平日的教誨。如果說這篇小說有什麼成功之處的話,那全因我站在他們二人肩上的緣故——當然,這是A面的說法,從另一個曆史角度來說,我将他們二人踩在了腳下……
雖然缺乏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姜維與這起刺殺事件有什麼牽連,曆史資料也隻給出了殘缺不全的幾個點,但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中仍舊可以推測的出姜維與費祎之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小說中就部分借用了這一種可能xing。
關于虜瘡
虜瘡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天花。葛洪《肘後備急方》中雲:““以建武中于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東漢伏波将軍馬援征jiāo趾(一說武陵蠻)之時,将士多被當地人傳染,班師回朝時,也就将這種傳染病帶回中原,号稱“虜瘡”。
所以文中馬谡得此病,應屬可能。
關于陳壽父子
《晉書·陳壽傳》雲:“壽父為馬谡參軍,谡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陳壽的父親既然為馬谡的參軍,應該也參加了街亭之戰的,小說就據此而寫;不過陳父的名字于史無征,書中所寫“陳松”隻是編造出來的。而《華陽國志·陳壽傳》載:“……(壽)兄子符,字長信,亦有文才”,提到他有個哥哥,但是名字也不詳,小說裡姑且将其稱為“陳德”。
按《晉書·陳壽傳》,陳壽卒于晉元康七年,據此回溯的話,那麼他應該是生于蜀漢建興十一年。小說中馬谡在南鄭見到陳松是建興六年,其兄陳德時年為五歲,比陳壽大十歲,年齡上設定尚屬合理。
關于本文的最後說明
嚴格來說,這并非是嚴謹的曆史小說,而是将不同曆史時間點的數種可能xing連綴到一起的一種嘗試。這種可能xing未必是史實,但确實有可能曾經發生過。或者這樣說,史實的事件是固定的,但是事件彼此之間的内在聯系卻存在着諸多的可能。如果将正史視做A面的話,那麼隐藏其後的這些概率不一的“可能xing聯系“就屬于B面。
街亭的失敗是确定的,馬谡的逃亡是确定的,費祎的遇刺是确定的,這些都是屬于A面的正史。但是,在這些史實事件背後,有可能隐藏着聯系:馬谡可能在街亭替王平背了黑鍋;費祎可能處心積慮陷害馬谡;姜維可能與馬谡合作刺殺了費祎……等等,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對這種可能xing的一次探讨,所以我覺得稱這個小說為“可能的”曆史小說,更為恰當。
寫作的時候特意選擇了比較西式的文字風格,也算做是另外一種對三國的另類诠釋吧,請原諒我的惡趣味。
最後感謝葉公諱開、禽shòu公諱大那顔兩位在寫作期間給予的史料、史學見解以及創作技巧的支持。事實上我的靈感和對三國史的心得,全賴他們二兩位平日的教誨。如果說這篇小說有什麼成功之處的話,那全因我站在他們二人肩上的緣故——當然,這是A面的說法,從另一個曆史角度來說,我将他們二人踩在了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