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典論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則餘色色細而微塵鄰虛。
粗而山河大地鱗雜紛綸。
以一時攪亂。
其七孔四支之所覺。
煩擾無窮。
何者以根塵一也。
今縱有禅人。
一旦揮霍以觀文字之郵。
??除騷除之。
亦将若目前山河大地何。
夫是以未了自心所現。
而妄避前境者。
譬若人有畏其景而惡其迹者。
卻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也。
當知欲其得景滅迹絕。
莫若就陰而止焉。
欲其得塵謝根寂。
莫若依心而住焉。
斯此之謂自覺聖智乎。
餘維稽契經。
諸佛之道始乎聞教。
中乎妙悟。
卒乎無為。
又複以智入焉。
以行成焉。
以願弘焉。
是不期其然而然也。
或有學者。
面之規矩以徼厥成功。
雖勤苦不可得。
獨除非生知之人也。
顧叔末之世學者之敝亦非一也。
教家日逐章句而走。
不知反諸己也。
故其敝不蕩而僿。
則固而僻。
禅者思而不學焉也。
故其敝不小而愚。
則慢而狂。
然察其所以。
皆弗法于前修之由也。
二三子問焉曰。
二者猶之如是。
必不得已而取何先。
對曰。
彼呑鈎之大魚。
縱一時怒腮攞尾而去。
卒為任公子所獲焉。
若然者不反諸己也。
雖似怒腮。
而不猶愈乎不呑鈎之魚子哉。
二三子曰。
師命得聞之矣。
然古之所謂不立文字。
奚若義哉。
對曰。
漢明之前佛法未東流。
而中國貴賤同解被衣食粟矣。
梁武之先祖師未西來。
而赤縣道俗俱知屙屎放尿矣茲乃人人自然超乘。
而弗阙智用也。
然雖于諸經典巧說其狀動重千萬言。
未嘗與本來面目相肖。
譬諸畫圖。
由曹将軍畫飛兔綠耳。
其畫妙則妙矣。
而較夫騰骧齧踶探前趹後蹄間三尋者。
終非是真物也。
然自漢至梁。
學者未曙斯指。
徒玩言語之畫馬。
而僄棄自心之真馬。
于焉祖師善達時宜。
壹诃教勸離。
使其颛學見性之道也已。
豈同于後世禅者自以文字性相為實有而懼之。
乃于諸玄譚銜枚無言者乎哉。
夫是以古之所謂不立文字。
古之不立文字而非今之不立文字也。
今之所謂不立文字。
今之不立文字而非古之不立文字也。
是猶淨名默時文殊歎善哉。
而鹙子默時遭天女诃者。
非耶。
大抵未博讀佛教。
而辄解祖語者。
往往鮮不洫于二乘地也。
費之不敏。
少而嗜學。
齫然齒墜猶勤之役役者何哉。
蓋嘗以為。
法門卑約而師道窘蹙。
與其耳聽後人皮傅。
不若目睹古人光訓之愈也。
且夫月??日域之相去也。
十萬餘裡矣。
正法像末之相間也。
二千七百載矣。
而以彼伽陵仙音聽之乎旦暮奧窔之間。
将其何術之設。
文字職是之由。
??日吾之南遊也。
獨自嚣嚣然也。
如其所訪問師友。
多皆埤污傭俗。
擿埴索塗之類。
故其所相貴習者。
即後人皮傅厭妄欣真。
硬坐疾走而已。
是以其為道也。
偏有懾然蹴然伈伈然伣伣然莫莫然瞡瞡然也。
而莫見蕩蕩乎恢恢乎循循乎淖淖乎倓乎猶乎也。
想夫佛于法華會上。
昈分教相權實機感大小。
以俾學者信解修習者。
意在斯乎。
然而末代學者忌其說之埒諸呂政。
則藉令佛複出。
如之何其禮曰。
雖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甘也。
雖有至道。
弗學不知其善也。
其然乎其然乎。
儒教第十 傳曰。
東海有聖人出。
其心同其理同。
西海有聖人出。
其心同其理同。
南海北海有聖人出。
其心同其理同。
餘每誦斯語。
未嘗不蹶然以興起也。
而複竊以為。
聖人之心不有以饕富貴焉。
不有以樂榮華焉。
不有以求名譽焉。
既已毋為斯三者所役則夫其所以卓然而興于世。
建洪業施休德。
仁聲馺沓以無底極者何也。
此蓋無異故焉。
将以教橫目之民以至善。
毆之同然而之天下之大道也。
夫寔用世有聖人作也。
則人胥行善而天下治矣。
世不有聖人作也。
則人胥行不善而天下亂矣。
天地雖或分東西乎。
同是一天下也。
天下雖或數聖作乎。
同是一善道也。
而此者又孰行行然盱盱然。
以争越凫楚鳦于其間為哉。
夫中夏有聖人之教三焉。
曰孔子。
曰老子。
曰佛。
孔子以儒術教天下者也。
老子以虛無教天下者也。
佛以諸法實相教天下者也。
夫然後天下三教鼎足而立。
聖人之道大備矣。
然孔子之所教儒術者何。
居曰。
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學也。
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道也。
上自天子下達于庶人。
不以此為教。
而求能為人由拾潘也。
太史公曰。
儒博而寡要。
勞而少功。
是以其事難盡從。
今餘以為。
弗然。
彼其仁之道即儒之要也夫。
奚以知之。
曰。
夫仁也者。
言吾人禀乎天之至德矣。
而憑依斯仁。
以衆德生焉。
曰。
仁之斷決得宜。
之謂義。
仁之履道成節文。
之謂禮。
仁之獨見不惑。
之謂智。
仁之專誠不移。
之謂信。
仁之和人心而不淫。
之謂樂。
仁之假風雅以正性情。
之謂詩。
仁之疏通知遠以道事。
之謂書。
此七者雖裂哉。
其實則一仁也。
是故人達斖斖焉以行乎仁而不已。
則三綱序焉四術具焉。
五行和焉六氣若焉。
天下平焉。
於戲仁乎。
至矣大哉。
衆德不可以俪偕也。
茲故孔子謂。
仁之為器重。
其為道遠。
舉者莫能勝也。
行者莫能緻也。
取數多者仁也。
古昔唐虞三代之君有之。
以欽明浚哲便章百姓。
聲教訖于四海矣周公得之以左右文武之略。
邁種德于萬世矣。
孔子缵之以翊明其衰。
上則劘以治國平天下之道。
下則惎以修身誠意之要矣。
蓋斯數聖人者上在生知。
而仁之醇乎而醇者。
而其本末言行罔弗盡矣也。
然若夫禮樂之原不以衰麻哭泣鐘鼓幹戚者。
亦于是焉在。
奚以知其然也。
曰。
孔子以禮之與樂。
訓迪君子小人輩有兩端焉。
其一則廣述衰麻哭泣鐘鼓幹戚之制度。
以道志和聲也。
其一則直明于禮樂之原。
弗語之末節。
蓋以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也。
禮樂記曰。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于物動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
然後好惡形焉。
好惡無節于内。
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夫物之感人無窮。
而人之好惡無常。
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
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詐僞之心。
有淫泆作亂之事。
是故強者脅弱。
衆者暴寡。
知者詐愚。
勇者苦怯。
疾病不養。
老幼孤獨不得其所。
此大亂之道也。
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節。
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
鐘鼓幹戚所以和安樂也。
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射鄉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禮節民心。
樂和民聲。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
則王道備矣下氾
粗而山河大地鱗雜紛綸。
以一時攪亂。
其七孔四支之所覺。
煩擾無窮。
何者以根塵一也。
今縱有禅人。
一旦揮霍以觀文字之郵。
??除騷除之。
亦将若目前山河大地何。
夫是以未了自心所現。
而妄避前境者。
譬若人有畏其景而惡其迹者。
卻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也。
當知欲其得景滅迹絕。
莫若就陰而止焉。
欲其得塵謝根寂。
莫若依心而住焉。
斯此之謂自覺聖智乎。
餘維稽契經。
諸佛之道始乎聞教。
中乎妙悟。
卒乎無為。
又複以智入焉。
以行成焉。
以願弘焉。
是不期其然而然也。
或有學者。
面之規矩以徼厥成功。
雖勤苦不可得。
獨除非生知之人也。
顧叔末之世學者之敝亦非一也。
教家日逐章句而走。
不知反諸己也。
故其敝不蕩而僿。
則固而僻。
禅者思而不學焉也。
故其敝不小而愚。
則慢而狂。
然察其所以。
皆弗法于前修之由也。
二三子問焉曰。
二者猶之如是。
必不得已而取何先。
對曰。
彼呑鈎之大魚。
縱一時怒腮攞尾而去。
卒為任公子所獲焉。
若然者不反諸己也。
雖似怒腮。
而不猶愈乎不呑鈎之魚子哉。
二三子曰。
師命得聞之矣。
然古之所謂不立文字。
奚若義哉。
對曰。
漢明之前佛法未東流。
而中國貴賤同解被衣食粟矣。
梁武之先祖師未西來。
而赤縣道俗俱知屙屎放尿矣茲乃人人自然超乘。
而弗阙智用也。
然雖于諸經典巧說其狀動重千萬言。
未嘗與本來面目相肖。
譬諸畫圖。
由曹将軍畫飛兔綠耳。
其畫妙則妙矣。
而較夫騰骧齧踶探前趹後蹄間三尋者。
終非是真物也。
然自漢至梁。
學者未曙斯指。
徒玩言語之畫馬。
而僄棄自心之真馬。
于焉祖師善達時宜。
壹诃教勸離。
使其颛學見性之道也已。
豈同于後世禅者自以文字性相為實有而懼之。
乃于諸玄譚銜枚無言者乎哉。
夫是以古之所謂不立文字。
古之不立文字而非今之不立文字也。
今之所謂不立文字。
今之不立文字而非古之不立文字也。
是猶淨名默時文殊歎善哉。
而鹙子默時遭天女诃者。
非耶。
大抵未博讀佛教。
而辄解祖語者。
往往鮮不洫于二乘地也。
費之不敏。
少而嗜學。
齫然齒墜猶勤之役役者何哉。
蓋嘗以為。
法門卑約而師道窘蹙。
與其耳聽後人皮傅。
不若目睹古人光訓之愈也。
且夫月??日域之相去也。
十萬餘裡矣。
正法像末之相間也。
二千七百載矣。
而以彼伽陵仙音聽之乎旦暮奧窔之間。
将其何術之設。
文字職是之由。
??日吾之南遊也。
獨自嚣嚣然也。
如其所訪問師友。
多皆埤污傭俗。
擿埴索塗之類。
故其所相貴習者。
即後人皮傅厭妄欣真。
硬坐疾走而已。
是以其為道也。
偏有懾然蹴然伈伈然伣伣然莫莫然瞡瞡然也。
而莫見蕩蕩乎恢恢乎循循乎淖淖乎倓乎猶乎也。
想夫佛于法華會上。
昈分教相權實機感大小。
以俾學者信解修習者。
意在斯乎。
然而末代學者忌其說之埒諸呂政。
則藉令佛複出。
如之何其禮曰。
雖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甘也。
雖有至道。
弗學不知其善也。
其然乎其然乎。
儒教第十 傳曰。
東海有聖人出。
其心同其理同。
西海有聖人出。
其心同其理同。
南海北海有聖人出。
其心同其理同。
餘每誦斯語。
未嘗不蹶然以興起也。
而複竊以為。
聖人之心不有以饕富貴焉。
不有以樂榮華焉。
不有以求名譽焉。
既已毋為斯三者所役則夫其所以卓然而興于世。
建洪業施休德。
仁聲馺沓以無底極者何也。
此蓋無異故焉。
将以教橫目之民以至善。
毆之同然而之天下之大道也。
夫寔用世有聖人作也。
則人胥行善而天下治矣。
世不有聖人作也。
則人胥行不善而天下亂矣。
天地雖或分東西乎。
同是一天下也。
天下雖或數聖作乎。
同是一善道也。
而此者又孰行行然盱盱然。
以争越凫楚鳦于其間為哉。
夫中夏有聖人之教三焉。
曰孔子。
曰老子。
曰佛。
孔子以儒術教天下者也。
老子以虛無教天下者也。
佛以諸法實相教天下者也。
夫然後天下三教鼎足而立。
聖人之道大備矣。
然孔子之所教儒術者何。
居曰。
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學也。
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道也。
上自天子下達于庶人。
不以此為教。
而求能為人由拾潘也。
太史公曰。
儒博而寡要。
勞而少功。
是以其事難盡從。
今餘以為。
弗然。
彼其仁之道即儒之要也夫。
奚以知之。
曰。
夫仁也者。
言吾人禀乎天之至德矣。
而憑依斯仁。
以衆德生焉。
曰。
仁之斷決得宜。
之謂義。
仁之履道成節文。
之謂禮。
仁之獨見不惑。
之謂智。
仁之專誠不移。
之謂信。
仁之和人心而不淫。
之謂樂。
仁之假風雅以正性情。
之謂詩。
仁之疏通知遠以道事。
之謂書。
此七者雖裂哉。
其實則一仁也。
是故人達斖斖焉以行乎仁而不已。
則三綱序焉四術具焉。
五行和焉六氣若焉。
天下平焉。
於戲仁乎。
至矣大哉。
衆德不可以俪偕也。
茲故孔子謂。
仁之為器重。
其為道遠。
舉者莫能勝也。
行者莫能緻也。
取數多者仁也。
古昔唐虞三代之君有之。
以欽明浚哲便章百姓。
聲教訖于四海矣周公得之以左右文武之略。
邁種德于萬世矣。
孔子缵之以翊明其衰。
上則劘以治國平天下之道。
下則惎以修身誠意之要矣。
蓋斯數聖人者上在生知。
而仁之醇乎而醇者。
而其本末言行罔弗盡矣也。
然若夫禮樂之原不以衰麻哭泣鐘鼓幹戚者。
亦于是焉在。
奚以知其然也。
曰。
孔子以禮之與樂。
訓迪君子小人輩有兩端焉。
其一則廣述衰麻哭泣鐘鼓幹戚之制度。
以道志和聲也。
其一則直明于禮樂之原。
弗語之末節。
蓋以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也。
禮樂記曰。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于物動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
然後好惡形焉。
好惡無節于内。
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夫物之感人無窮。
而人之好惡無常。
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
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詐僞之心。
有淫泆作亂之事。
是故強者脅弱。
衆者暴寡。
知者詐愚。
勇者苦怯。
疾病不養。
老幼孤獨不得其所。
此大亂之道也。
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節。
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
鐘鼓幹戚所以和安樂也。
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射鄉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禮節民心。
樂和民聲。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
則王道備矣下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