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典論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二宗矣。
夫六祖說法直指痛快。
與諸圓頓修多羅相表裡。
且親傳以黃梅衣缽。
天下孰加焉。
然而當時其分妍醜也。
匪若西施與嫫母然也。
其别長短也。
匪若孔丘與墨翟然也。
于此神秀之徒驟诽謗妖言者何也。
蓋為世知少愚多。
其論呒然而難早定也已矣。
從者問焉曰。
祖道之持論若是甚難與。
對曰何為其然也。
夫泰山之巍峨。
盲者不睹矣。
驚雷之砊磕。
聾者不聽矣。
彼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與諸大弟子被彈呵。
與勝意未學音聲陀羅尼。
與祇園隔視聽靈山去糟糠。
漸相若也。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與維摩不思議解脫。
與喜根所示淫怒癡即實相。
與雜華法華所演法界一乘之宗。
頓相若也。
然而學者固患盲聾。
且不勖涅習。
故緻其定猶與而決嫌疑之難者如彼矣。
厥後又夾山會禅師下出二派。
曰洛浦。
曰盤龍。
其為死活之氣象也。
大有迳庭。
然而當世未有人定之論焉。
偶有木平道人者。
問于洛浦曰。
一漚未發已前如何辨其水。
浦曰。
移舟谙水勢。
舉棹别波瀾。
平不契。
次到盤龍複如前問。
龍曰。
移舟不别水。
舉棹即迷源。
平于言下大悟後來有雲峰悅禅師。
拈曰。
木平若于洛浦言下會去。
猶較些子。
可惜向盤龍死水裡淹殺。
後有問如何是木平。
對曰。
不勞斤斧。
果然隻在這裡。
夫洛浦盤龍及木平三師所得。
至于雲峰其論始定矣。
夫然後天下禅者。
遂知其死之所以為死其活之所以為活而不惑焉。
或曰。
徑山無準評此則因緣。
甚不取雲峰之言。
失得焉在。
對曰。
古來宗師評唱率抑強扶弱。
宛似戰國諸侯相伐相救不決雌雄也。
而至若此話。
則承順定論近是也。
何以知其然也。
曰。
夫禅之死活與教之頓漸。
弗貳其歸矣。
然雲峰之言推本佛教而言之。
為萬代不易之論也。
無準之評不過一時為人取予。
不可立為定則也。
如謂弗然。
則教家諸師所講亦非也。
教家諸師所講非。
則佛教亦非也。
佛教非。
則吾不知其可也。
大抵宋季以來宗師。
矯枉過直。
焚玉貴石。
使學者機語益下劣偏枯者。
皆以此類也。
嗟乎。
夫百世之下不朽者佛教。
不昧者智慧。
苟志于道之士。
賴此二者以娓娓然。
則其今人以居古人以稽。
以古非是定今非是。
又焉感乎難得哉。
然故奚仲閉門造車。
不必與人誼嘩喤呷矣。
蕭何入秦。
所文籍圖書弗顧金玉矣。
蓋古之人卓識遠見。
有若此者。
後世其可不法乎。
從者唐突于前曰。
食古人糟魄義學之所為耳。
學禅者宜以放諸輪扁之手夫。
餘曰。
女知其一未知其他也。
韓非子曰。
客有為齊王畫者。
王問曰。
畫孰最難者。
曰。
犬馬難。
孰易者。
曰。
鬼魅最易。
夫犬馬人所知也。
旦暮罄于前。
不可類之。
故難鬼神無形者。
不罄于前。
故易之也。
今之禅者皆醳理地而學機關。
夫理地人所解。
而難蒙之。
由畫犬馬也。
機關無塗轍而易僞之。
由畫鬼神也。
以故若輩當先放于畫客。
其放于輪扁未晚也。
宗師第八 古之宗師以度人弘道為急務焉。
今之宗師亦以度人弘道為急務焉而古之宗師唯道是從。
今之宗師假道以求名之與利。
既而獲其所求也。
則湛沔自若而不舍。
且又以其所假者反矣。
是故其急務同焉。
而其所以為急務則遠矣。
柳子厚所謂點之驢栀蠟鞭者。
是謂是乎。
夫南天王子觀赤縣神州有大乘之器。
逾越流沙。
遊于萬裡。
至其與梁武話言不契。
乃遂拂衣而去。
壁觀于嵩丘者十霜而減一。
魏王召不往。
神光問不應。
方是時也。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之效。
将焉在。
其必欲得一個法中龍象如波羅提者。
以紹隆正宗。
而弗敢為若而人解跏趺坐也。
然挽近世宗師不欽若祖業。
恈恈然畜畜然拊愛其徒謀。
吾焉能巧其機語。
厚其恩惠以懷柔天下英俊。
獲俾其悉皆入吾彀中。
是不務道德于此。
而欲施教化于彼。
所謂裸走而追狂人。
盜财而與乞者者。
其為謬亦既甚矣。
夫宗師者所明也。
非明學者也。
是故先自行正道。
而後使學者準繩之。
則可以稱其名實焉。
今無然。
宗師酌學者之心。
若其所曹好乎。
雖邪道而舉之。
若其所曹惡乎。
雖正道而錯之。
如此則今之宗師明學者者也。
焉在其所明者也。
古宗師行棒下喝。
挂牌普說呵罵。
猶且弗能無禅病焉。
今宗師須于岐而迓之。
複其舉措從之好惡。
則奈何學者不颠且狂也。
吾聞。
之孔氏嘗懷先王之道遊于四方。
時明君無興而不能宗之。
謂孔丘知禮而無勇。
于是乎返乎魯作春秋焉。
意者當年即使孔氏棄己之所懷以從他人所好。
則甯渠至睹累累然若喪家狗乎。
又聞。
客有歌于郢上。
其始曰下裡巴人。
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其為陽阿薤露。
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
其為陽春白雪。
中屬而和者數十人。
引商刻羽雜以流征。
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今夫宗師嫌和者寡。
競而炫鬻。
倡巴歌禅奚為鄙俗之尤也。
咨夫天之将興斯道也。
假其人。
天之将亡斯道也。
亦假其人。
吾今懼天之亡道時至也夫。
何見人心之靡薄也。
從者曰。
以師高論。
則若夫江西馬祖出八十餘員善知識。
暨象骨韶石清涼妙喜之門子孫昌阜者。
亦皆可屬諸巴歌禅欤。
應之曰。
其度人弘道之務韪。
則雖門弟子有數百人。
亡害于師德也。
其度人弘道之務不韪。
則雖門弟子不有一人半人。
何美之為焉。
吾謂道也。
雖然黃檗有言。
曰。
馬大師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場。
得馬師正法眼者止兩三人。
廬山歸宗和尚是其一。
由是觀之。
于象骨韶石清涼妙喜之門。
亦其得四師正法眼者不甚多也欤。
識者察焉。
不立第九 外了萬物之虛。
則即萬物而常無物焉。
内寤一心之空。
則全一心而恒無心焉。
業已俾外内空虛。
則雖尤物乎弗為煩焉。
若未得然。
則雖微物乎必為礙焉。
禅門有恒言。
曰。
不立文字。
然闇證若志末師。
徒以此為口實。
一切禁文字。
猶之嬴氏燔詩書百家之籍以愚黔首。
使其無以古非今者。
豈不痛也。
顧文字雖固不足以學焉。
然假之而入于道者殷衆。
今遂不得不辨明矣。
夫眼之所見為色。
耳之所聞為聲。
鼻之所嗅為香。
舌之所嘗為味。
身之所覺為觸。
意之所知為法。
此所謂六根六塵也。
今乃以文字擇于塵。
則為六之初色之分。
若此一分實有體性以撄内心。
夫六祖說法直指痛快。
與諸圓頓修多羅相表裡。
且親傳以黃梅衣缽。
天下孰加焉。
然而當時其分妍醜也。
匪若西施與嫫母然也。
其别長短也。
匪若孔丘與墨翟然也。
于此神秀之徒驟诽謗妖言者何也。
蓋為世知少愚多。
其論呒然而難早定也已矣。
從者問焉曰。
祖道之持論若是甚難與。
對曰何為其然也。
夫泰山之巍峨。
盲者不睹矣。
驚雷之砊磕。
聾者不聽矣。
彼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與諸大弟子被彈呵。
與勝意未學音聲陀羅尼。
與祇園隔視聽靈山去糟糠。
漸相若也。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與維摩不思議解脫。
與喜根所示淫怒癡即實相。
與雜華法華所演法界一乘之宗。
頓相若也。
然而學者固患盲聾。
且不勖涅習。
故緻其定猶與而決嫌疑之難者如彼矣。
厥後又夾山會禅師下出二派。
曰洛浦。
曰盤龍。
其為死活之氣象也。
大有迳庭。
然而當世未有人定之論焉。
偶有木平道人者。
問于洛浦曰。
一漚未發已前如何辨其水。
浦曰。
移舟谙水勢。
舉棹别波瀾。
平不契。
次到盤龍複如前問。
龍曰。
移舟不别水。
舉棹即迷源。
平于言下大悟後來有雲峰悅禅師。
拈曰。
木平若于洛浦言下會去。
猶較些子。
可惜向盤龍死水裡淹殺。
後有問如何是木平。
對曰。
不勞斤斧。
果然隻在這裡。
夫洛浦盤龍及木平三師所得。
至于雲峰其論始定矣。
夫然後天下禅者。
遂知其死之所以為死其活之所以為活而不惑焉。
或曰。
徑山無準評此則因緣。
甚不取雲峰之言。
失得焉在。
對曰。
古來宗師評唱率抑強扶弱。
宛似戰國諸侯相伐相救不決雌雄也。
而至若此話。
則承順定論近是也。
何以知其然也。
曰。
夫禅之死活與教之頓漸。
弗貳其歸矣。
然雲峰之言推本佛教而言之。
為萬代不易之論也。
無準之評不過一時為人取予。
不可立為定則也。
如謂弗然。
則教家諸師所講亦非也。
教家諸師所講非。
則佛教亦非也。
佛教非。
則吾不知其可也。
大抵宋季以來宗師。
矯枉過直。
焚玉貴石。
使學者機語益下劣偏枯者。
皆以此類也。
嗟乎。
夫百世之下不朽者佛教。
不昧者智慧。
苟志于道之士。
賴此二者以娓娓然。
則其今人以居古人以稽。
以古非是定今非是。
又焉感乎難得哉。
然故奚仲閉門造車。
不必與人誼嘩喤呷矣。
蕭何入秦。
所文籍圖書弗顧金玉矣。
蓋古之人卓識遠見。
有若此者。
後世其可不法乎。
從者唐突于前曰。
食古人糟魄義學之所為耳。
學禅者宜以放諸輪扁之手夫。
餘曰。
女知其一未知其他也。
韓非子曰。
客有為齊王畫者。
王問曰。
畫孰最難者。
曰。
犬馬難。
孰易者。
曰。
鬼魅最易。
夫犬馬人所知也。
旦暮罄于前。
不可類之。
故難鬼神無形者。
不罄于前。
故易之也。
今之禅者皆醳理地而學機關。
夫理地人所解。
而難蒙之。
由畫犬馬也。
機關無塗轍而易僞之。
由畫鬼神也。
以故若輩當先放于畫客。
其放于輪扁未晚也。
宗師第八 古之宗師以度人弘道為急務焉。
今之宗師亦以度人弘道為急務焉而古之宗師唯道是從。
今之宗師假道以求名之與利。
既而獲其所求也。
則湛沔自若而不舍。
且又以其所假者反矣。
是故其急務同焉。
而其所以為急務則遠矣。
柳子厚所謂點之驢栀蠟鞭者。
是謂是乎。
夫南天王子觀赤縣神州有大乘之器。
逾越流沙。
遊于萬裡。
至其與梁武話言不契。
乃遂拂衣而去。
壁觀于嵩丘者十霜而減一。
魏王召不往。
神光問不應。
方是時也。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之效。
将焉在。
其必欲得一個法中龍象如波羅提者。
以紹隆正宗。
而弗敢為若而人解跏趺坐也。
然挽近世宗師不欽若祖業。
恈恈然畜畜然拊愛其徒謀。
吾焉能巧其機語。
厚其恩惠以懷柔天下英俊。
獲俾其悉皆入吾彀中。
是不務道德于此。
而欲施教化于彼。
所謂裸走而追狂人。
盜财而與乞者者。
其為謬亦既甚矣。
夫宗師者所明也。
非明學者也。
是故先自行正道。
而後使學者準繩之。
則可以稱其名實焉。
今無然。
宗師酌學者之心。
若其所曹好乎。
雖邪道而舉之。
若其所曹惡乎。
雖正道而錯之。
如此則今之宗師明學者者也。
焉在其所明者也。
古宗師行棒下喝。
挂牌普說呵罵。
猶且弗能無禅病焉。
今宗師須于岐而迓之。
複其舉措從之好惡。
則奈何學者不颠且狂也。
吾聞。
之孔氏嘗懷先王之道遊于四方。
時明君無興而不能宗之。
謂孔丘知禮而無勇。
于是乎返乎魯作春秋焉。
意者當年即使孔氏棄己之所懷以從他人所好。
則甯渠至睹累累然若喪家狗乎。
又聞。
客有歌于郢上。
其始曰下裡巴人。
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其為陽阿薤露。
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
其為陽春白雪。
中屬而和者數十人。
引商刻羽雜以流征。
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今夫宗師嫌和者寡。
競而炫鬻。
倡巴歌禅奚為鄙俗之尤也。
咨夫天之将興斯道也。
假其人。
天之将亡斯道也。
亦假其人。
吾今懼天之亡道時至也夫。
何見人心之靡薄也。
從者曰。
以師高論。
則若夫江西馬祖出八十餘員善知識。
暨象骨韶石清涼妙喜之門子孫昌阜者。
亦皆可屬諸巴歌禅欤。
應之曰。
其度人弘道之務韪。
則雖門弟子有數百人。
亡害于師德也。
其度人弘道之務不韪。
則雖門弟子不有一人半人。
何美之為焉。
吾謂道也。
雖然黃檗有言。
曰。
馬大師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場。
得馬師正法眼者止兩三人。
廬山歸宗和尚是其一。
由是觀之。
于象骨韶石清涼妙喜之門。
亦其得四師正法眼者不甚多也欤。
識者察焉。
不立第九 外了萬物之虛。
則即萬物而常無物焉。
内寤一心之空。
則全一心而恒無心焉。
業已俾外内空虛。
則雖尤物乎弗為煩焉。
若未得然。
則雖微物乎必為礙焉。
禅門有恒言。
曰。
不立文字。
然闇證若志末師。
徒以此為口實。
一切禁文字。
猶之嬴氏燔詩書百家之籍以愚黔首。
使其無以古非今者。
豈不痛也。
顧文字雖固不足以學焉。
然假之而入于道者殷衆。
今遂不得不辨明矣。
夫眼之所見為色。
耳之所聞為聲。
鼻之所嗅為香。
舌之所嘗為味。
身之所覺為觸。
意之所知為法。
此所謂六根六塵也。
今乃以文字擇于塵。
則為六之初色之分。
若此一分實有體性以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