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典論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躍之可使過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
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仁。
其性亦猶是也。
費曰。
水信然也。
有搏之過颡。
有激之在山。
是亦非水之性而何。
假令非是水之性則有抟之。
其硠硠磕磕不過颡也。
由礧石然。
故水性固無性。
夫惟無性。
是以莫不能從上下而曼羨流行也。
而彼其有難易之勢者。
地形使然也。
如其除地形。
則水非自好下而惡上也。
孟子又曰。
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惟恐不傷人。
函人惟恐傷人。
巫匠亦然。
故術不可不慎也。
于此滋驗知。
是情習而非性也。
何者性若定善乎。
奈何為矢矣性若定惡乎。
奈何為函矣。
是亦矛盾之匹也。
故夫堯舜禹湯之所以為堯舜禹湯者。
為函之久者也。
桀纣盜跖之所以為桀纣盜跖者。
為矢之久者也。
夫其久為而弗已則似性也。
于是乎。
二子遂認立善惡之見耳矣。
且也天下之人惡能得其一概焉。
極善者有之。
極惡者有之。
半善半惡者有之。
先善後惡者有之。
先惡後善者有之。
若此人類區别變易蔑有定質也。
若其為之固執。
則與夫視畫馬牛争其皇駁駁荦者。
何以異哉。
是故天下之人。
其為善者。
其為不善者。
其為堯舜禹湯桀纣盜跖者。
一馬一牛靡非共畫工變作也。
而畫既為虛相。
有何玄黃之雲乎哉。
二三子曰。
然則何如斯可謂儒釋性修之岐路矣。
對曰。
前之所述楞伽之說已具焉。
如益妙之。
則法華曰。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解曰。
實相常住無自他性。
悟之則正覺起。
迷之則衆生起。
衆生正覺唯緣之從。
譬如大池水象入則濁珠入則清。
清濁同因珠象之為。
水合常住。
濁合衆生。
清合正覺。
珠象合緣。
其義炳如也。
經曰。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解曰。
衆生正覺一如無二。
如法為位。
然正覺衆生同名世間。
世間之相即是如相。
俱不出常住。
譬若即清濁波以見湛水不俟珠象之除也。
法喻準前可知矣。
二三子曰。
佛言。
佛種從緣起。
孟氏亦謂。
矢函之術不可不慎也。
其義似俱不離緣起。
同異可得聞乎。
對曰。
孟氏以為函為性為善。
以為矢為非性。
是其道褊淺焉。
蓋以彼一視其照照然靈靈然者。
而未觀其寂寂然漠漠然者故已。
今以彼所言等于我教。
則灼知。
其愛清波而憎濁波。
取正覺以舍衆生。
此乃伻法性德用不周。
而普現色身何從而起。
且又彼直言慎其術。
而未明世間相如。
相猶有郁滞。
況乎即相常住哉。
以孟列荀。
其違可知。
第荀意與孟反耳。
謂水性固為泾。
珠入曷渭。
法身本為媸。
素之弗研。
豈其正理也哉。
餘向所謂二氏之言。
深之則共塞者以此也。
若夫我佛所言緣起。
則以無性為宗焉。
故其道奚往而不無礙。
謂善無性故無礙變惡。
惡無性故無礙易善。
複性無性故無礙緣起。
緣起無性故無礙常住。
其然則無性緣起者。
實為萬法之宗千差之本。
而儒之所以為儒。
釋之所以為釋。
其皆岐于此乎。
宋儒曰。
盂子大賢亞聖之次也。
又曰。
孟子有大功諸世。
以其言性善也。
儒則然。
然而角之于我教。
則有所未盡矣哉。
蓋内外學者其道各有分崇庳善否者無他。
皆以其所聞之教異焉也。
是故于秦漢已前。
于秦漢已後。
未與聞我佛教。
雖聞不信輩。
其性理之弗謬不少概見。
夫若是則學術之于性命也。
不貴上古。
不貴敏才。
不貴多識。
多識則駁。
敏才則佚。
上古則缺。
其要之但能壹意乎佛教。
而擇其大者圓者就之。
内明見佛性。
外遍修萬行。
夫為之學之無謬者與。
長養第六 江西馬師曰。
長養聖胎任運過時。
此蓋好言語也。
夫心學之士既已知大道之後。
非廢修證。
而亦不染修證者矣。
然是語也。
表謂聖胎則明非凡胎焉。
複謂長養。
則知非一曙焉。
是以要契諸是語之旨。
宜先辨其悟由大小偏圓。
而後以知其當否也。
何則夫悟也者悟其所養。
養也者養其所悟。
所悟及所養不可偏廢。
由糾纏然。
然則何謂其悟大且圓者。
即是前篇所述。
以無明住地煩惱。
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
又曰。
心佛衆生菩提煩惱。
名異體一是矣夫斷煩惱而得智慧者為小乘之學。
即煩惱而得智慧者為大乘之學。
蓋以衆生煩惱不從内而出不從外而入。
亦複不在中間。
既于三處求之不可得。
其胡斷之有焉。
如悟此理。
于刹那際。
無明頓盡。
成佛已畢。
夫然後日用之間任性逍遙。
随緣放曠。
猶不見有諸佛衆生菩提煩惱。
況乎有證之者哉。
其是之謂長養聖胎任運過時矣。
如别起心或求禅定解脫。
則适使道德郅隆聲動一世者。
恐養凡胎也。
非養聖胎也。
夫其所養已非聖其能養者亦非養也。
修也。
夫修乎。
必有間斷有得失。
有是非。
有彼我。
焉在其能得長時者乎。
是故未得妙悟。
而日夜苦修者。
譬諸救經而引其足。
救溺而硾以石。
雖欲利之然滋害之。
與道大蹇也。
若乃依摩诃衍以登假于道人則弗敢俞矣。
曰。
其悟則妙悟。
是以同諸不悟。
其養則妙養。
是以同諸不養。
不養平常也。
不悟本有也。
本有且平常者無疲倦焉。
其無疲倦。
雖欲俾之不長時得乎哉。
然故摩诃衍人道牟難知。
愉易平靜與物宛轉。
泊乎其若亡所逃也曠乎其以應呼也。
淵乎其挫其銳也。
傑乎其不可移也。
莫乎其德之正也。
湛乎其道之遠也。
如此則摩诃衍人周旋往返。
沕穆不離妙道焉。
又何伛偻跰??于養與不養之間者哉。
問者曰。
然則天皇道。
唯除凡心。
别無聖解。
趙州道。
除二時粥飯無雜用心。
複若亮公龍山之屬。
匿影人間仿偟山中。
耿介磊落不可羁靮者。
其道奚若也。
應之曰。
語多隐義。
末易蔽本矣。
其高推諸聖。
自甘為卑賤者為凡心也。
粥飯之外見道可修者名雜用心也。
道人好居山耳。
使其實厭塵埃癖煙霞。
奚以稱遭馬駒下蹈殺者也。
蓋案茲道乃不止也。
其所從來遠矣。
如雜華法界品。
善财童子所詢知識。
或者有處山上。
或者有處海岸。
或者有處城邑聚落。
或者有處王宮處天宮處淫房處魔王殿。
火聚刀山抱捺唼口。
法門甚難思議。
豈伊聖凡之所拘攣焉。
乃皆入佛知見。
大心衆生住海印定長養聖胎。
身語意業周遍法界。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者矣。
請學者毋以熒火比大陽。
刃蹄??怪渤澥也哉。
論定第七 昔者六祖在于曹溪。
神秀居于荊州。
天下學者诜诜麇至其門。
号曰南北
是豈水之性哉。
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仁。
其性亦猶是也。
費曰。
水信然也。
有搏之過颡。
有激之在山。
是亦非水之性而何。
假令非是水之性則有抟之。
其硠硠磕磕不過颡也。
由礧石然。
故水性固無性。
夫惟無性。
是以莫不能從上下而曼羨流行也。
而彼其有難易之勢者。
地形使然也。
如其除地形。
則水非自好下而惡上也。
孟子又曰。
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惟恐不傷人。
函人惟恐傷人。
巫匠亦然。
故術不可不慎也。
于此滋驗知。
是情習而非性也。
何者性若定善乎。
奈何為矢矣性若定惡乎。
奈何為函矣。
是亦矛盾之匹也。
故夫堯舜禹湯之所以為堯舜禹湯者。
為函之久者也。
桀纣盜跖之所以為桀纣盜跖者。
為矢之久者也。
夫其久為而弗已則似性也。
于是乎。
二子遂認立善惡之見耳矣。
且也天下之人惡能得其一概焉。
極善者有之。
極惡者有之。
半善半惡者有之。
先善後惡者有之。
先惡後善者有之。
若此人類區别變易蔑有定質也。
若其為之固執。
則與夫視畫馬牛争其皇駁駁荦者。
何以異哉。
是故天下之人。
其為善者。
其為不善者。
其為堯舜禹湯桀纣盜跖者。
一馬一牛靡非共畫工變作也。
而畫既為虛相。
有何玄黃之雲乎哉。
二三子曰。
然則何如斯可謂儒釋性修之岐路矣。
對曰。
前之所述楞伽之說已具焉。
如益妙之。
則法華曰。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解曰。
實相常住無自他性。
悟之則正覺起。
迷之則衆生起。
衆生正覺唯緣之從。
譬如大池水象入則濁珠入則清。
清濁同因珠象之為。
水合常住。
濁合衆生。
清合正覺。
珠象合緣。
其義炳如也。
經曰。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解曰。
衆生正覺一如無二。
如法為位。
然正覺衆生同名世間。
世間之相即是如相。
俱不出常住。
譬若即清濁波以見湛水不俟珠象之除也。
法喻準前可知矣。
二三子曰。
佛言。
佛種從緣起。
孟氏亦謂。
矢函之術不可不慎也。
其義似俱不離緣起。
同異可得聞乎。
對曰。
孟氏以為函為性為善。
以為矢為非性。
是其道褊淺焉。
蓋以彼一視其照照然靈靈然者。
而未觀其寂寂然漠漠然者故已。
今以彼所言等于我教。
則灼知。
其愛清波而憎濁波。
取正覺以舍衆生。
此乃伻法性德用不周。
而普現色身何從而起。
且又彼直言慎其術。
而未明世間相如。
相猶有郁滞。
況乎即相常住哉。
以孟列荀。
其違可知。
第荀意與孟反耳。
謂水性固為泾。
珠入曷渭。
法身本為媸。
素之弗研。
豈其正理也哉。
餘向所謂二氏之言。
深之則共塞者以此也。
若夫我佛所言緣起。
則以無性為宗焉。
故其道奚往而不無礙。
謂善無性故無礙變惡。
惡無性故無礙易善。
複性無性故無礙緣起。
緣起無性故無礙常住。
其然則無性緣起者。
實為萬法之宗千差之本。
而儒之所以為儒。
釋之所以為釋。
其皆岐于此乎。
宋儒曰。
盂子大賢亞聖之次也。
又曰。
孟子有大功諸世。
以其言性善也。
儒則然。
然而角之于我教。
則有所未盡矣哉。
蓋内外學者其道各有分崇庳善否者無他。
皆以其所聞之教異焉也。
是故于秦漢已前。
于秦漢已後。
未與聞我佛教。
雖聞不信輩。
其性理之弗謬不少概見。
夫若是則學術之于性命也。
不貴上古。
不貴敏才。
不貴多識。
多識則駁。
敏才則佚。
上古則缺。
其要之但能壹意乎佛教。
而擇其大者圓者就之。
内明見佛性。
外遍修萬行。
夫為之學之無謬者與。
長養第六 江西馬師曰。
長養聖胎任運過時。
此蓋好言語也。
夫心學之士既已知大道之後。
非廢修證。
而亦不染修證者矣。
然是語也。
表謂聖胎則明非凡胎焉。
複謂長養。
則知非一曙焉。
是以要契諸是語之旨。
宜先辨其悟由大小偏圓。
而後以知其當否也。
何則夫悟也者悟其所養。
養也者養其所悟。
所悟及所養不可偏廢。
由糾纏然。
然則何謂其悟大且圓者。
即是前篇所述。
以無明住地煩惱。
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
又曰。
心佛衆生菩提煩惱。
名異體一是矣夫斷煩惱而得智慧者為小乘之學。
即煩惱而得智慧者為大乘之學。
蓋以衆生煩惱不從内而出不從外而入。
亦複不在中間。
既于三處求之不可得。
其胡斷之有焉。
如悟此理。
于刹那際。
無明頓盡。
成佛已畢。
夫然後日用之間任性逍遙。
随緣放曠。
猶不見有諸佛衆生菩提煩惱。
況乎有證之者哉。
其是之謂長養聖胎任運過時矣。
如别起心或求禅定解脫。
則适使道德郅隆聲動一世者。
恐養凡胎也。
非養聖胎也。
夫其所養已非聖其能養者亦非養也。
修也。
夫修乎。
必有間斷有得失。
有是非。
有彼我。
焉在其能得長時者乎。
是故未得妙悟。
而日夜苦修者。
譬諸救經而引其足。
救溺而硾以石。
雖欲利之然滋害之。
與道大蹇也。
若乃依摩诃衍以登假于道人則弗敢俞矣。
曰。
其悟則妙悟。
是以同諸不悟。
其養則妙養。
是以同諸不養。
不養平常也。
不悟本有也。
本有且平常者無疲倦焉。
其無疲倦。
雖欲俾之不長時得乎哉。
然故摩诃衍人道牟難知。
愉易平靜與物宛轉。
泊乎其若亡所逃也曠乎其以應呼也。
淵乎其挫其銳也。
傑乎其不可移也。
莫乎其德之正也。
湛乎其道之遠也。
如此則摩诃衍人周旋往返。
沕穆不離妙道焉。
又何伛偻跰??于養與不養之間者哉。
問者曰。
然則天皇道。
唯除凡心。
别無聖解。
趙州道。
除二時粥飯無雜用心。
複若亮公龍山之屬。
匿影人間仿偟山中。
耿介磊落不可羁靮者。
其道奚若也。
應之曰。
語多隐義。
末易蔽本矣。
其高推諸聖。
自甘為卑賤者為凡心也。
粥飯之外見道可修者名雜用心也。
道人好居山耳。
使其實厭塵埃癖煙霞。
奚以稱遭馬駒下蹈殺者也。
蓋案茲道乃不止也。
其所從來遠矣。
如雜華法界品。
善财童子所詢知識。
或者有處山上。
或者有處海岸。
或者有處城邑聚落。
或者有處王宮處天宮處淫房處魔王殿。
火聚刀山抱捺唼口。
法門甚難思議。
豈伊聖凡之所拘攣焉。
乃皆入佛知見。
大心衆生住海印定長養聖胎。
身語意業周遍法界。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者矣。
請學者毋以熒火比大陽。
刃蹄??怪渤澥也哉。
論定第七 昔者六祖在于曹溪。
神秀居于荊州。
天下學者诜诜麇至其門。
号曰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