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三

關燈
功德。

    又涅槃經雲。

    我于九部經中不說佛性。

    我雖不說。

    而言說佛性。

    是名真佛弟子。

    準此而言。

    設使如來無常。

    而言是常。

    如是人。

    得無量功德。

    佛雖不說常而言說常住。

    是真佛子。

    況乎如來其體常住。

    亦佛親說如來常住。

    嵩法師舌。

    爛于彭城。

    實在玆事。

    前車既覆。

    後乘改轍。

    勿固朋傥。

    自宗偏執着片義。

    以現世為佛家之息肉。

    後生作三塗之灰炭焉。

    七大智度論雲。

    薩婆若。

    不與三世合。

    何以故。

    三世是虛妄。

    是生滅。

    薩婆若。

    是實法。

    非生滅故。

    述曰。

    薩婆若者。

    此外國語。

    秦言一切智。

    既言一切智是實法非生滅。

    是常住明矣。

    八攝大乘論雲。

    猶如虛空遍滿一切色際無生住滅變異。

    如來智亦爾。

    遍一切所智。

    無倒。

    無變異。

    述曰。

    論文顯然。

    不更述之。

    九佛性論雲。

    九甘露寂靜。

    遠離死魔故。

    常者。

    金剛之心。

    能除無明最後念惑故。

    得佛果常樂我淨。

    故離死魔。

    故是常住法。

    文雲。

    一切有為法。

    為四相(生住異滅名/為四相)所行役。

    不息故名行。

    如來法身。

    則不如是。

    故湛然常住。

    述曰。

    于金剛心。

    初金無間。

    一念強慧。

    能斷一切無明妄想。

    于解脫位。

    始起常智。

    常智即是如來常身。

    常身起故。

    無常死陰。

    自然謝滅。

    無常死陰。

    既謝滅故。

    生等四相。

    無所變異。

    是故法身。

    凝然常住。

    佛經文證甚多。

    略引九條之文而示違教過失。

    問。

    所引經論義。

    雖似爾而未必然。

    何者。

    所引經文。

    明所依理是常住故能依亦常。

    非謂能依智法身體是自性常。

    斷舌遺命之誡。

    但以在理法身。

    非是報佛。

    如來經論意趣。

    其義如是。

    未曉魚免之深潛。

    而迷筌蹄之淺敞。

    牽舉理常住文而謬難智無常。

    蓋是刻船守株之類而已矣。

    若智法身同真如理。

    亦是體常。

    即違理教。

    言違理者。

    生者必滅。

    即是有為法之道理。

    報佛如來。

    金剛後心。

    方始生起。

    理應有滅。

    許生拒滅。

    是亦何乎。

    言違教者。

    經論繁多。

    略引四文。

    一涅槃經雲。

    常法無知。

    猶如虛空。

    如來有知。

    是故非常。

    述曰。

    修成報佛。

    無漏五蘊。

    即是色心。

    既雲如來有知。

    盍智法身。

    亦雲是故非常。

    那是常乎。

    二大品經雲。

    如來十力。

    四無畏。

    十八不共等。

    皆是有為。

    述曰。

    有為無常。

    有漏法苦。

    大聖格言。

    智身衆德。

    既是有為。

    非無常耶。

    三大莊嚴論雲。

    由自性常故。

    一切諸佛。

    自性身常住。

    由無間常故。

    一切諸佛。

    食身常住。

    說法無斷絕故。

    由相續常故。

    一切諸佛。

    化身常住。

    述曰。

    自性身者。

    即真如理。

    言食身者。

    自他受用。

    合名食身。

    既理名之。

    為自性常。

    其食身。

    稱為無間常。

    明知報佛。

    是不斷常。

    非自性常。

    若言食身但他受者。

    何彼論雲由心故一切諸佛。

    食身平等。

    佛心無别故耶。

    自受是心。

    他受非故。

    四攝大乘論雲。

    佛受用身及變化身。

    既是無常。

    雲何經說如來身常。

    此。

    所依法身常故。

    述曰。

    言受用者。

    自他受用。

    合名受用。

    既雲所依法身常故。

    不言能依是自性常。

    雲何得言報佛常住。

     答。

    此義不爾。

    若言所依真如常故。

    能依名常非自性常。

    若爾正智冥合真如。

    若理智各體。

    為無為别異。

    而名冥合耶。

    若人法同體。

    境智無相故。

    名為冥合耶。

    若言初者。

    言冥合者。

    泯然無際之異名也。

    若境智體别。

    常無常義異。

    既有境智之蹤迹。

    常無常之二轍。

    何得名為理智冥合。

    何複得言能所平等。

    無二無别。

    無分别名。

    有何所在。

    若言後者。

    既人法同體。

    境與智無二。

    如境凝然。

    智亦常住。

    非自性常。

    斯若為乎。

    明知因位衆惑未淨。

    是故生滅患累未免。

    若至佛地。

    無明妄想。

    畢竟寂滅。

    無常力負。

    不能反體。

    故自體常。

    非異門常。

    又密嚴雲。

    阿賴耶識離分别時。

    即成無漏。

    無漏即常。

    猶如虛空。

    既言即常。

    雲何得言異門常耶。

    又生滅者。

    是患累之異名。

    生死雲别目。

    若法身體。

    猶有生滅。

    即是生死。

    亦是患累。

    雲何得言永别生死寂滅患累。

    又世上凡俗。

    發心歸依者良聞。

    如來法身。

    離生死患累。

    而寂靜安樂。

    若如來身。

    猶有生滅。

    還是所惡。

    何堪歸依。

    又所引經論。

    甚迷其趣。

    涅槃經又但明化佛。

    非是智身。

    彼化身如來。

    雖無自依心。

    而有依他心。

    故雲有知。

    非謂智身。

    故經次句。

    雲常法無姓氏。

    如來有姓氏。

    姓氏瞿昙。

    是故無常。

    豈是智身乎。

    大品意。

    明于真如空智德。

    是有故名有為。

    非謂是生滅有為法。

    又慮知法故。

    如起法。

    名為有為。

    非謂生滅。

    大莊嚴論雲。

    二者食身。

    于大衆中。

    作法食故。

    又雲。

    食身于一切世界中。

    諸徒衆。

    諸刹土名号。

    諸身諸業。

    如是諸受用事。

    皆悉不同。

    既雲于大衆中。

    作法食。

    又雲徒衆等不同。

    豈是智法身耶。

    其報佛如來。

    不處大衆故。

    無徒衆等故。

    十地不見故。

    然其論雲。

    食身以自利為相者。

    他受用身。

    于大衆中。

    他受法樂。

    似自法樂故。

    雲自利。

    非謂當體。

    是自利也。

    攝論亦爾。

    但他受用。

    名受用身故。

    彼論次文雲。

    又受用身。

    于彼菩薩衆中。

    受大法樂。

    無休廢故。

    明知他受。

    面牆而引文。

    被盆以斷義。

    誰憑信乎。

    問。

    初因何過。

    答。

    兩俱不成。

    随一不成。

    問。

    過相陳示。

    答。

    若據内證勝義門。

    有兩俱不成之過。

    若約因果門。

    随一不成失。

    問。

    若為如是。

    答。

    若據内證勝義門。

    彼此二宗。

    俱許智身本性寂滅。

    境智無相。

    能所無别。

    有何緣生。

    是故從因生故之因兩俱不成。

    若言立論不許。

    此者他随一過。

    若約因果門。

    敵論亦許智身緣生。

    但因體别彼。

    立論者。

    法爾無漏智種為因。

    敵論不許。

    若敵論者。

    真如種子。

    以為其因立論不成。

    而今所立。

    從因生故之因。

    為是何耶。

    故成随一。

    若言因義是總相言。

    分别成過。

    此言未雪。

    立因之過。

    若分别真因即成過類。

    因明之家。

    于此為咎。

    若于似因。

    須分别。

    明正理者。

    亦許此義。

    以似同真。

    未見其可。

    如言覺慧非思以無常故。

    數論言隐顯無常。

    佛雲生滅無常。

    别而既不成。

    總而成立。

    時即有不成失。

    此亦如是。

    智種。

    真如。

    彼此不共。

    别而不成。

    總立何故成随一失。

    問。

    中因何過。

    答。

    同前二失。

    問。

    過之由那。

    答。

    立敵俱許。

    生者必滅。

    一向記者。

    此于是世間。

    非謂出世。

    執報佛如來。

    既是出世。

    何同世間。

    故所立因。

    于立與敵。

    俱不成失。

    彼立論者。

    不應違于佛所說。

    故于涅槃經雲。

    一切諸世間生者。

    皆歸死。

    三界無常。

    又雲。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已上)但言世間。

    但言諸行。

    而不言出世間。

    亦不言非行無常。

    故報佛如來。

    是出間故。

    非是行法故。

    又佛性論雲。

    如來離四相。

    又攝論雲。

    無常有二。

    一因中本無今有。

    有已還無無常。

    二佛果本無今有。

    有已不無無常而不同。

    因中生滅無常。

    生滅是四相。

    佛離此四相。

    故一向記者。

    不通出世法。

    又佛果德。

    名無常者。

    此始邊名無常耳。

    非是生滅故。

    生滅法。

    不通出世。

    若言我立論不許一向記但是世間法。

    即随一過。

    敵論者。

    不許在出世法故。

    又據内證門。

    兩俱不成。

    約因果門。

    随一不成。

    準前因過。

    而可思尋。

    問。

    此過不爾。

    豈彼敵不許報佛新起乎。

    若許新生者。

    何由不許滅。

    許生而拒滅。

    有何道理耶。

    明知一向記。

    通世出世法。

    又據四八記。

    有人有法。

    若人四記。

    但是分段。

    若法四八記。

    該通變易及以佛果。

    明知四記。

    亦通佛果。

    答。

    攝大乘論雲。

    佛果本無今有。

    有已不無無常。

    不同因中生滅無常。

    又涅槃經。

    佛自言。

    我法因無常。

    果是常住也。

    若爾世間法。

    緣生而無常。

    如來之圓德。

    緣生而常住。

    但據始起邊。

    名之為無常。

    而不同因中無滅無常也。

    又約四記。

    分人與法。

    出何經論。

    無文立義。

    誰依信乎。

    問。

    後因何過。

    答。

    亦有兩俱随一不成。

    問。

    過之由何。

     答。

    據内證勝義門。

    彼此二宗。

    兩俱極成。

    理智冥合。

    能所平等。

    本性寂滅。

    有何色心。

    有何無常。

    是故色心無常。

    故因兩俱不成。

    若謂立論不許之故。

    無兩俱失。

    他敵既許。

    立因何故。

    成随一過。

    若約因果門。

    亦有兩俱随一不成。

    問。

    因果門何。

    答。

    若據因果門。

    敵論亦許報佛色心。

    而不許是色心無常。

    佛果色心是常住。

    因中色心。

    名為無常。

    何以得知。

    涅槃經雲。

    舍無常色。

    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此經意。

    明舍于因中無常色心。

    而得佛果常住色心。

    亦依此經。

    兩俱不成。

    彼宗豈不許佛果之常住色心哉。

    若不許違佛經。

    即是非佛弟子。

    若許此者。

    立因即犯兩俱不成。

    又涅槃經雲。

    願得如來無色之身。

    又雲。

    非色非心。

    華嚴經雲。

    智身無有色。

    文殊十禮經雲。

    無色無形相。

    依此等文。

    且兩俱不成。

    立論不許。

    即違佛經。

    又随一過。

    又涅槃雲。

    如來其性常住。

    是住是不變異。

    無智慧眼。

    不能得見。

    如彼闇中不見樹影。

    凡夫之人。

    于佛滅後。

    記言如來無常。

    亦複如是(已上)如是常住。

    深密難見。

    猶如闇夜中樹木影。

    以已不見。

    何謗如來而言無常。

    又雲。

    舍無常色心。

    而得常色心。

    何不見此文。

    而言不見色心非無常耶。

    又立世間量。

    不應貶量出世大聖。

    故華嚴經雲。

    解脫明行者。

    無數無等倫。

    世間諸因量。

    述過不可得。

    又密嚴經雲。

    密嚴佛土。

    是如來處。

    無功用智之所生處。

    非因明者所量境界。

    述曰。

    前經明人。

    後經說土。

    若爾能栖佛與栖土。

    并非因明者所量境界。

    何以三因。

    貶量大聖。

    而謗無常。

    又汝所立三種之因。

    還是自害。

    何者此因。

    非但使佛有刹那生滅。

    亦令佛有大期生滅。

    具此三因。

    必有大期生滅患故。

    問。

    汝言孟浪。

    何者既雲報佛無色無心。

    何複得言有常色心。

    于一報佛。

    豈有二體哉。

    又汝執常。

    而破無常。

    常與無常。

    俱是偏病。

    何他無常。

    以為曲木。

    以自常住。

    而謂規矩。

    并是偏局。

    何折中乎。

    答。

    子領令。

    初叙龍樹風。

    再叵扣機。

    爾寝夢情未得曉喻。

    今當重陳。

    若約真門。

    理智無二境同體。

    能所俱寂。

    心言絕故。

    四句言妄。

    四句心斷。

    若據俗門。

    随處随時。

    随緣随病。

    四句斯存。

    是故或說有色有心。

    或說俱無。

    或說俱是。

    或說俱非。

    如是四句。

    不四之四。

    四即不四。

    子聞四方勿生四解。

    又汝不知三論立破。

    如言言而無當(此立)破而無執(此破)俱為破汝無常偏執。

    假言常耳。

    我未曾心執常住義。

    汝無常除。

    我常亦弭。

    草死雹消。

    何由同彼偏局之流(上來略破執佛無常。

    /問者法相。

    答者三論)。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