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四

關燈
西大寺沙門玄睿集 種子爾不爾诤論第三 問。

    楞伽經等。

    明五種姓。

    此五種姓。

    為是本有。

    為是始有。

    答。

    唯識論雲。

    别有無漏種子。

    是有為法。

    名為本性。

    衆生有無不同。

    分其五姓。

    是故五性。

    法爾本有。

    問。

    唯識論師。

    無漏智種。

    以為本性有無不同。

    為自穿鑿。

    為有依據。

    答。

    四依作論。

    下禀先進。

    上釋佛經。

    而今護法。

    因修彌勒無著等論。

    而釋善戒等佛經也。

    彼經論中。

    皆以智種。

    為本姓故。

    問。

    經論文何乎。

    答。

    善戒經雲。

    本性者。

    陰界六入。

    次第相續。

    無始無終。

    法性自爾。

    是名本性。

    瑜伽論雲。

    本性住種姓者。

    謂諸菩薩。

    六處殊勝。

    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

    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是名本性住種姓(已上)地持攝論。

    彼文亦同。

    述曰。

    釋瑜伽論。

    即善戒經文自顯矣。

    言六處殊勝有如是相者。

    阿賴耶識。

    即是内六處中。

    第六意處。

    功能最勝故。

    言六處殊勝。

    第六處中含藏一切無漏種子故。

    言有如是相。

    此性種姓。

    非今始有。

    故言從無始世。

    非無為法故。

    言展轉傳來。

    非薰習得故。

    言法爾所得。

    善戒經等。

    彼意亦然。

    護法論師。

    無漏智種。

    以為本性。

    實據玆文。

    問。

    經論意緻。

    不如汝釋爾釋論有不肖失。

    立義亦違理教失。

    誰有識為憑信哉。

    言不肖者。

    論舉總數。

    而言六處。

    汝則舉别第六意處。

    總之與别。

    既不相似(一不/肖失)何者。

    瑜伽等論。

    以善戒經。

    而為所依。

    彼經雲。

    陰界六入。

    此既總數。

    伽論何别又四大五塵。

    非是别名。

    三佛四德。

    乃稱總數。

    六處之言。

    何獨别乎。

    論舉真如理。

    而言殊勝相。

    汝言賴耶識。

    理之與事。

    亦不同相似(二不/肖失)何者。

    真如甚深。

    非下位知。

    故言殊勝。

    此真如恒沙性功德故。

    有如是相。

    相即性也。

    故起信論中。

    恒沙性功德。

    名之為相大。

    然汝所言。

    還成自害。

    何者。

    若第八識。

    名殊勝相。

    第八賴耶。

    五人等有。

    既殊勝相之第八識。

    一切平等。

    何因得分智種有無。

    今謂上句言六處者。

    舉事法也。

    殊勝相者。

    取理性也。

    舉事取理。

    于彼六處中。

    殊勝真如。

    有恒沙性功德故。

    言六處殊勝。

    有如是相故。

    大般若勝天王分雲。

    如來法性。

    在有情類蘊處界中。

    論舉能得人。

    而言展轉傳來。

    汝所得本性。

    名為展轉傳來。

    能之與所。

    亦不相似(三不/肖失)何者。

    能有真如。

    本性之有情六根等。

    無始展轉相續故。

    言展轉傳來。

    何以得知。

    大般若勝天王分雲。

    如來法性。

    在有情類蘊處界中。

    從無始世。

    展轉相續。

    煩惱不染。

    指其煩惱。

    名展轉等。

    非謂法性。

    明知伽論。

    亦指能得。

    言展轉等。

    論舉無為法性。

    而言法爾所得。

    汝言有為智種。

    為與無為。

    亦不相似(四不/肖失)何者。

    善戒經雲。

    法性自爾。

    故知伽論法爾所得。

    理而非事。

    總顯瑜伽意。

    本性住種姓者。

    謂諸菩薩。

    内六處中。

    殊勝法性。

    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

    展轉傳來。

    六根等。

    有情之法爾所得。

    是名本性住種姓也。

    言違理者。

    一切衆生。

    同有理心。

    有何别因。

    一分衆生。

    無無漏種不生無漏。

    同生無漏。

    複有何因。

    上中下别。

    分三乘性。

    是故應知。

    理心平等故。

    本性同。

    遇緣不同。

    故五性異。

    言違教者。

    若汝言本性是有為無為無漏智種者。

    即違善戒經等。

    說理名本性。

    又言本性。

    上中下異。

    即違優婆塞戒經有上中下非本性也。

    若言因此本性種子。

    立三乘名。

    即違同經非以性故名菩薩也。

    亦違正法華等由緣因故。

    立三乘性。

    汝言法爾無漏智種。

    智種名之本性。

    據此本性。

    五性不同。

    有如是過。

    是故今謂真如法身。

    名為本性。

    本性平等。

    不應分人。

    發心加行稱之客性。

    由此客性。

    五性不同。

    答。

    二過不爾。

    汝謂一切有情同有理心。

    理心既同。

    何故種種因果不同。

    但應一因一果。

    若言理心雖同。

    種種因果不同者。

    有何妨難。

    理心雖同。

    五性差别(此通/違理)善戒經等。

    是理非事。

    有何文證。

    又三乘種姓。

    雖法爾差别。

    而非無次第增進之義。

    故不違優婆塞戒經。

    凡三乘性。

    有二種位。

    本性位也。

    習成位也。

    雖有本性。

    不修習者。

    非是三乘。

    由修習故。

    方成三乘。

    而今此經。

    非以性故名菩薩者。

    據其習成為言而已。

    正法華等。

    亦是意矣(此通/違教)明知五性。

    法爾本有。

    非是新薰。

    問。

    此通非理。

    一切衆生。

    理心平等。

    正因同也。

    迷悟有别。

    緣因異也。

    正因同故。

    皆當成佛。

    緣因異故。

    分為五性。

    不可得言理心之外。

    别有法爾無漏智種。

    名曰本性。

    由此本性差别。

    善戒經雲。

    本性者。

    陰果六入。

    次第相續。

    無始無終。

    法性自爾。

    是名本性(已上)此經意舉陰界六入。

    取法性也。

    既雲法性自爾。

    豈非真如理哉。

    又大般若勝天王分雲。

    如來法性。

    有情類蘊處界中。

    乃至一切聖者。

    戒定慧品。

    從此性生(已上)既雲如來法性。

    盍真如理。

    又瑜伽雲。

    出世間法。

    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既雲真如種子。

    明知本性。

    是真如理。

    如是經論。

    是其誠證。

    何無文證。

    通優婆塞戒經。

    甚成疏謬。

    何者若言非無次第增進故上中下。

    非由本性有上中下。

    若爾何故。

    自言三乘種姓法爾差别耶。

    非是豈言由本性。

    而有上中下哉。

    經文既雲有上中下非本性也。

    何言本性有上中下。

    又汝言由無漏智種。

    有上中下。

    即彼智種。

    非是本性。

    彼經文言有上中下非本性故。

    若言智種非是本性。

    即違自宗。

    又習成通。

    此亦不然。

    何者。

    若言習成故有上中下。

    非以性者。

    即順佛經。

    而違自宗。

    彼宗自言。

    由本性别。

    三乘異故。

    若言離本性差别而無習成時。

    不得三乘名。

    即違自宗依其本性立三乘名。

    答。

    若爾何以。

    得知五性是新薰耶。

    問。

    正法華經雲。

    本無三乘。

    緣行緻之(乃至)泥本一等。

    作器别異。

    所受不同。

    本際亦爾。

    一等無異。

    各随所行。

    成上中下。

    妙法華經雲。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密嚴經雲。

    十業上中下三乘以出生。

    五分律雲。

    如蓮花色比丘尼。

    因戲被袈裟。

    成聲聞種。

    依如是經。

    而為證之。

    五性新薰。

    答。

    若爾何言法爾而有。

    新薰種子。

    非法爾故。

    問。

    由此久遠先習種子。

    對其近修。

    亦可名為本有種子。

    由時久遠故。

    似法爾故。

    雲法爾。

    如智勝佛所薰。

    成種子。

    對釋迦代。

    名本有種。

    答。

    若言五性皆是新薰非法爾者。

    即違唯識所引契經。

    雲一切衆生無始時來。

    有種種界。

    如惡刃聚。

    法爾而有。

    界即種子之異名也。

     問。

    此經所言。

    種種界者。

    此是差别之異名也。

    此經意言。

    一切衆生。

    無始時來。

    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種種差别。

    如惡刃聚(其惡刃形如無食子落在/地時多為聚故以為喻)真如本性。

    法爾而有。

    非謂一切衆生。

    有種種界。

    種性不同。

    經意如是。

    故不違新薰之義。

    又唯識疏雲。

    此經是三密乘通信之經也。

    毗婆沙等。

    前分亦有此文(已上)若爾此經。

    是三乘通信之未了義經。

    非是一乘究竟之真了義說。

    又設大乘經。

    而是随轉理門說而已矣。

    未為真實理門究竟之說(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法相)問。

    三論家。

    以真如為本性出何處。

    答。

    經論多文。

    且瑜伽雲。

    出世間法。

    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明知本性。

    是真如理。

    問。

    此義不爾。

    釋瑜伽文。

    西方兩釋。

    一護法等雲。

    此是緣真如智。

    以真如為所緣緣故。

    名真如所緣緣種。

    二難陀等雲。

    是聞薰習種。

    從佛正體智為名。

    名真如所緣緣種。

    而今用前。

    若爾此論明以真如為所緣緣。

    無漏正智之法爾種。

    能生出世無漏衆德。

    非謂真如即名種子。

    答。

    若作如是釋彼論文者。

    則違自宗。

    亦乖論意。

    何者。

    若言真如所緣緣種是智種者。

    即違自宗有無不同。

    彼瑜伽論。

    說真如所緣緣。

    一切皆有故。

    又彼論意說。

    出世間法。

    從真如生。

    真如本性。

    一切皆有。

    無其勝劣及有無異。

    但就二障可斷不斷。

    分五性耳。

    若言智種。

    則違論指。

    問。

    子未得悟瑜伽意趣。

    邪為通釋。

    答。

    家難家。

    同言真如所緣緣種。

    而語意異。

    所以者何。

    第二答家。

    以非一切皆有智種。

    而為答之。

    第三難家。

    一切皆有所緣真如。

    以為難之。

    故意差别。

    又答家。

    言所緣緣種。

    而非唯言所緣緣也。

    彼難家。

    但言真如所緣緣。

    而不言種子。

    彼言章既已别。

    前後意異明矣。

    語之與意。

    前後既異。

    盍了論趣。

    辄設僞難。

    答。

    作此釋。

    太乖論文。

    略釋難解。

    廣陳方顯。

    故具牽文。

    而委曲叙問答之趣。

    莫以為煩。

    瑜伽五十二雲。

    問。

    若此習氣。

    攝一切種子。

    複名遍行粗重者。

    諸出世間法。

    從何種子生。

    若言粗重自性種子生。

    不應道理。

    答。

    諸出世間法。

    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非彼習積集種子所生(已上)述曰。

    此初番問答。

    初問意。

    謂若此阿賴耶識中。

    一切有漏法習氣。

    攝一切種子。

    複名遍行粗重者。

    出世間無漏法。

    從何種子生。

    若言有漏粗重自相種子生。

    不應道理。

    次答意。

    謂出世間無漏法。

    從真如理生。

    非彼有漏薰習種子之所生也。

    此答文。

    與大般若經一切聖者戒定智品從真如性生同也。

    亦與華嚴經清淨甚深智如來性生同也。

    論雲。

    問。

    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

    何因緣故。

    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姓差别補特伽羅。

    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姓補特伽羅。

    所以者何。

    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

    答。

    由有障無障差别故。

    若于通達真如所緣緣中。

    有畢竟障種子。

    者。

    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姓補特伽羅。

    若不爾者。

    建立為般涅槃法種姓補特伽羅。

    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

    附在所依。

    非煩惱障種子者。

    于彼一分。

    建立聲聞種姓補特伽羅。

    一分建立獨覺種姓補特伽羅。

    若不爾者。

    建立如來種姓補特伽羅。

    是故無過(已上)述曰。

    此後番問答。

    彼問難意失。

    答出世無漏之法。

    從真如生。

    是故今難雲。

    若出世間法。

    從真如理生。

    非有漏薰習之種子所生者。

    真如所緣緣。

    一切衆生平等皆有勝劣。

    何因緣故。

    分三乘性及有無性。

    後答意。

    謂真如本性。

    一切皆有叵分有無。

    但就二障可斷不斷。

    建立五性不同而已。

    是故無過。

    伽論問答。

    其趣如是。

     問。

    論意不爾。

    初問意。

    謂出世間法。

    從何種生。

    第二答意。

    出世間法。

    從緣真如無漏智之本有種生。

    非從有漏染污種生。

    第三問意若非從有漏種生。

    從緣真如無漏智之本有種子生者。

    所緣真如。

    一切皆有。

    何因緣故。

    能緣智種。

    有無不同。

    第四答意。

    由障斷不斷故。

    智種有無不同。

    兩番問答意緻爾。

    子向者釋。

    未為的當。

    答。

    若如汝釋。

    進背難答之意緻。

    退闇問難之言詞。

    初番答。

    與後番問。

    皆言真如所緣緣。

    何言前答之中說智種。

    後問之中說真如耶。

    為難之法牒答難故。

    又彼論主。

    自問自答。

    不可得言難家不得答意。

    謬将真如為難。

    若謂依種子之言有無。

    得知前後兩文不同者。

    前文但言真如所緣緣種子。

    而不言有為法爾種子。

    何因得知有為法爾智種耶。

    若言雖無有為之言。

    而知有為法爾種子者。

    我亦如是。

    文雖無種子之言。

    然目真如所緣緣種子。

    有何妨。

    若言種子之名。

    但與有為智而不名無為理者。

    何故。

    金剛三昧經。

    雲信此身中真如種子耶。

    又汝言後問中舉真如而為難。

    今正審問。

    随意而答。

    彼真如理。

    但有性有。

    而無性無。

    若俱有耶。

    若言但有性衆生有。

    而無性無者違論文一切皆有。

    若言俱。

    汝不得言智種有無。

    無性有情真如。

    既名為所緣緣。

    何無能緣智種。

    若言無能緣智種者。

    所緣緣之言。

    徒然施設矣。

    若言無性真如不名所緣緣者。

    論文既不簡。

    汝何獨擇哉。

    若言無性真如無緣智而與有性真如同一體故名所緣緣者。

    有性衆生。

    顯得法身時。

    無性衆生。

    亦應顯得。

    同一體故。

    若言法爾有無不同者。

    既言法爾。

    叵言有因。

    若無因者。

    雲何得言依障斷不。

    若言有因而名法爾。

    一切諸法。

    皆應法爾。

    又智種有無。

    由障斷不者。

    何因緣故。

    障有斷不耶。

    若言由智種者。

    互為因故。

    障斷不斷。

    亦應法爾。

    又既由智種。

    何言法爾。

    若障不法爾。

    種亦叵法爾。

    互相因故。

    若言兩俱法爾差别。

    俱應微隐。

    何故智種獨說微隐。

    若障數起。

    故不微隐。

    以數起故。

    不應法爾。

    有人雲。

    染淨之法。

    同從理生。

    若瑜伽意。

    出世間法。

    從真如生。

    彼論應言染法亦從真理生。

    然彼論中。

    說有漏法從第八識薰習種生而次别。

    問。

    出世間法。

    從何種生。

    既前别說有漏法因。

    後亦别說無漏法因。

    明知。

    彼論别說生因。

    不談真如。

    若以真如。

    為出世法之本性者。

    真如亦與染法為性。

    何因不說從如而生。

    三論師破雲。

    彼真如理。

    雖與染淨為所依性。

    然與出世間無漏法。

    為其正因。

    而不與世間染污法為其本性。

    何者。

    真如雖有恒沙性功德。

    而無恒沙性塵勞故。

    若言有性塵勞者。

    不可得言真如性淨。

    若爾真如。

    于出世法。

    為其所依。

    為其本性。

    若于染法。

    雖為所依。

    不作本性。

    瑜伽論。

    說出世間法從如而生。

    不說染法。

    實在玆矣(上來一條問者/法相答者三論)問。

    見道無漏智。

    為有漏因生。

    為無漏因生。

    答。

    無漏為親。

    有漏為助緣。

    而得生起也。

    問。

    地前有漏。

    何有無漏。

    而與見道。

    為親因耶。

    若言本有無漏智種。

    能生見道。

    爾将審定。

    為種子體即無漏耶。

    為是無漏之種子耶。

    若謂種子體即無漏。

    若爾乳體即是應酪。

    彼酪以乳為親因故。

    若言非乳體即酪者。

    雲何得言種即無漏。

    明知見道無漏。

    以有漏法。

    而為親因。

    非于地前有無漏法為其親因。

    故涅槃經雲。

    無明轉為明。

    有漏生無漏。

    答。

    若有漏法。

    能生無漏。

    無漏亦應生有漏法。

    若許爾者。

    涅槃還應成生死。

    聖者還應成凡愚人。

    豈非颠倒乎。

    又無有一經論說見道無漏。

    無因而生。

    若無無漏因。

    而無漏智生。

    雲何不同無因外道。

    瑜伽論。

    說地獄成就三無漏根。

    豈非種即無漏耶。

    若言彼論說當得義。

    即應說言一切成就。

    何由分别現種差别。

    有無不同。

    汝應仰信。

    于有漏中。

    本有無漏。

    能生無漏。

    汝勿謬妄言有漏生無漏。

    而緻颠倒過。

    問。

    我宗但言有漏生無漏。

    不言有漏無漏相生。

    以無漏不生有漏。

    佛不卻生凡夫故。

    豈可不許有漏生無漏凡夫成聖者耶。

    以果不生因酪不生乳故。

    可不許因生果乳生酪耶。

    何因妄為比例耶。

    又于何經論。

    說有漏中。

    别有無漏。

    無文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