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三

關燈
西大寺沙門玄睿集 将叙诤論。

    開之為二初诤論可不。

    後正述诤論。

    言可不者。

    夫自他之見。

    自古紛綸。

    是非之情。

    今亦罕夷。

    如來在世。

    親禀金吻。

    莫彼己意。

    泥洹而後。

    唯有金牒。

    人根亦鈍。

    或玩輕葉。

    而謂之根。

    或攀枝條。

    以稱曰莖。

    所以偏競之生者也。

    是故二百之首。

    兩部名興。

    三百之尾。

    三六見生。

    豈唯小筌之脫亂乎。

    大谛亦争迹。

    故千餘之始诤乎空有。

    二千之末。

    競于宗途。

    岐路彌衆。

    去城彌遠。

    蓋謂之欤。

    問。

    自他兩宗诤論以不。

    答。

    心有所寄。

    言有所當。

    而诤論者。

    是則府墜之根。

    沉淪之本以為不可。

    虛中織羅。

    空間種樹。

    而是非者。

    實寔清升之因。

    浮渡之緣。

    是則為可。

    問。

    所寄之诤。

    所當之論。

    斯有何失。

    固以為禁。

    答。

    有自有他而為是非。

    此是三塗之因。

    滅法之緣。

    衆累之根。

    所以禁制矣。

    問。

    向前三者有何誠證。

    答。

    佥有誠文。

    非自專言。

    一妙勝定經。

    佛自雲。

    我往昔作多聞士時。

    共文殊诤有無二谛。

    文殊言有。

    我言無也。

    因此诤論故。

    而不能定二谛有無。

    死堕三惡道。

    服熱鐵丸。

    迳無量劫。

    從地獄出。

    值迦葉。

    佛為我解說有無二谛。

    佛言。

    一切法皆無性。

    述曰。

    文殊是釋迦之九世祖師。

    釋迦是過去之久證法身。

    于彼迹中。

    起有無論。

    示府墜相。

    正為禁止末學之謬。

    而今唐和所論。

    空有二谛之诤。

    的此是矣。

    诤論之失。

    顯在玆焉。

    明識君子。

    詳而攬之。

    明知诤論之三塗因矣。

    二百喻經雲。

    譬如一師有二弟子。

    其師患腳。

    使二弟子各按一足。

    其二弟子。

    互相憎嫉。

    疊折兩腳師即便死。

    佛法學徒。

    亦複如是。

    方等學者非其小乘。

    小乘學者。

    複非方等。

    大聖法典。

    而令破滅。

    涅槃經雲。

    我諸弟子。

    起諸诤論。

    互相是非如來正法。

    不久住世(已上)則委诤論滅法相也。

    三涅槃經。

    二十餘诤論。

    竟雲。

    如是诤論是佛境界。

    非二乘知。

    若人于是。

    生疑心者。

    摧破煩惱。

    如須彌山。

    若于是中生決定者。

    是名執着。

    名為不善。

    不能摧壞諸煩惱故。

    述曰。

    尋夫诤論起。

    自執著于自他宗。

    而生疑心。

    何因诤論。

    良由各于自義生執着心。

    互于他宗起僻謬想。

    诤論始起。

    孰诤論時。

    無此意乎。

    夫執着也。

    愛見之根。

    愛見即是衆苦之本。

    為是義故。

    不可诤論。

    問。

    破邪顯正。

    舍失從得。

    此是佛法之大宗。

    紹隆之洪基。

    若不诤論者。

    何由辨邪正。

    複别得失哉。

    雖有向前三種過失。

    而複诤論。

    有紹隆德。

    何偏禁乎。

    答。

    為诤論矣。

    有失有得。

    身子。

    善吉。

    夢覺之诤。

    廣利群品。

    龍樹。

    聖天摧邪之論。

    大興佛法。

    此等诤論。

    上于下利。

    稱之為得。

    如是诤論近備萬行。

    遠感萬德。

    向者所明。

    謂之失也如是诤論現起三毒。

    當招三塗。

    誰有智者。

    起此業哉。

    問。

    大小兩聖。

    及與末學同起诤論。

    等競宗途。

    何因緣故。

    得失不同。

    升墜各異。

    答。

    大小兩聖。

    神冥無相。

    而斷累根。

    相心無偏滞。

    以等怨親。

    憂喜之颔。

    亡于歎罵。

    怡忿之色。

    毋乎塗割。

    是以終日言。

    而言無害自之失。

    竟夜破。

    而破有利他之得。

    未覺凡夫。

    五蓋覆心。

    十纏裹身。

    八風飄飏。

    六埃糞汗。

    及诤論時。

    口吐和言。

    而心乖譯頑。

    似怡悅。

    而胸怨害。

    良由累根未拔三毒熾盛矣。

    诤論雖同。

    得失各異。

    意顯玆焉。

    次正述诤論者。

    群家異論。

    毛目繁多。

    提厥綱領。

    粗而論之。

    凡有十種。

    空有诤論一。

    常無常诤論二。

    五性爾非爾诤論三。

    有性無性诤論四。

    定不定性诤論五。

    變易生死诤論六。

    三一權實诤論七。

    三四車诤論八。

    教時诤論九。

    說不說诤論十。

     言空有诤論者。

    又開為二。

    初叙立論真比。

    後通敵者僞過。

    佛滅已後。

    千有餘年。

    南印度界建至國中。

    有二菩薩。

    一時出世。

    一名清辨。

    二号護法。

    為令有情悟入真理。

    立空有宗。

    共成佛意。

    清辨菩薩。

    借空撥有。

    令除有執。

    護法菩薩。

    借有排空。

    令舍空見。

    是以峨峨兮兩邊。

    山崩蕩蕩焉。

    真理海寂莫空有論。

    奚有斯能矣。

    仰惟。

    波毗薜迦(此雲/清辨)器量弘遠。

    至德深邃。

    表示僧佉之服。

    裡弘龍樹之學。

    心處釋迦之理。

    宗無偏滞之情。

    時人号為妙吉祥菩薩。

    以本願力。

    不舍群生。

    親承觀音。

    延受金剛。

    住修羅宮。

    待見彌勒。

    佛日潛輝。

    聖迹綿遠。

    自乘異執。

    郁起千端。

    外道殊計。

    紛然萬緒。

    有見之螢火。

    争輝于龍燭。

    封相之驢乘。

    競馳于駕驷則制裳珍之洪論立二空之真量。

    以性空火。

    燎邪宗薪事同劫火燒于纖毫。

    使有見俦投空量火。

    類似蝶起于猛焰。

    于是泾渭流派。

    邪正轍異。

    有見露消。

    空宗峰峙矣。

    彼論頌曰。

    真性有為空。

    如幻緣生故。

    無為無有實。

    不起似空花。

    述曰。

    真性兩字。

    是所依之宗。

    有為已下十八字。

    是能遣之量。

    上八字依于真性。

    能遣一切有為有無等定執。

    下十字依于真性。

    能遣一切無為有無等定執。

    言所依之宗者。

    夫真性。

    杳冥寂寥。

    忽恍百非所不遣。

    萬慮所不緣。

    随迎不見其始終。

    名言不得其性相。

    是以釋迦。

    掩室而不談淨名杜口而無言。

    豈曰無辨辨。

    所不能言也。

    今寄就此理。

    以遣執情。

    不知·何以目之。

    強名真性。

    假斯真性。

    遣夫俗有。

    然則談真則逆俗。

    順俗則違真。

    靜思服緻。

    何以言哉。

    故假有無。

    以興詞。

    寄真俗而啟量。

    病除藥弭。

    草死雹消。

    幸不舍有而因無。

    滞教而成疾。

    真性如是。

    于能遣量。

    有為空者。

    是立宗言。

    有為有法。

    空是其法。

    法與有法。

    不離名宗。

    如幻同喻緣生故者。

    是立因也。

    言就真性。

    辨有為空。

    非就世俗。

    若就世俗。

    說有為空。

    則與自教自言現量世間等違故雲真性有為空等。

    無為無有實者。

    此是立宗。

    無為有法。

    無有實法。

    法與有法。

    不離名宗。

    言不起者。

    此是立因。

    似空花者。

    是同法喻。

    言就真性。

    辨無為空。

    非約世俗。

    若就世俗。

    說無為空。

    則違自教自言等四。

    故雲無為無有實等。

    二量能别。

    唯遮非表。

    聞空之言。

    勿生空解(上來略釋/量意如是)問。

    論所陳量。

    其意如向。

    未詳真似。

    為是何量。

    答。

    宗義圓成因緣喻。

    具正顯以悟他。

    是真比量。

    異焦慧徒。

    于其初量。

    邪設僞過。

    謬謗真量。

    唐界諸師。

    競捧土塊。

    本朝學徒。

    争狎妄談。

    所設僞過。

    備列于右。

    别通于左。

    基法師雲。

    有法一分違自宗過。

    違自教失能立不成。

    所立不成。

    俱不成也廓法師雲。

    随一不成。

    相違決定。

    沼法師雲有法不成。

    自他随一。

    法自相過。

    測法師雲。

    違教。

    相符。

    能立不成。

    周法師雲。

    我例之失也。

    向者。

    群匠所設。

    僞難如是。

    似過自惠。

    輕微之失。

    彌敞他智深遠之德。

    清辨門人。

    垂哀于勝意。

    而今免僞謗之失。

    彰德于喜根。

    以使徇真宗之得。

    安問答辭。

    以為通破。

    問。

    慈恩法師。

    唯識疏雲。

    謂約我宗。

    真性有為無為。

    非空不空。

    有法一分不極過(已上)此過何免。

    答。

    法師所言。

    未詳過意。

    回粹為釋。

     問。

    案法師疏。

    唐蕃本州衆師。

    各異義。

    濱法師。

    述基意雲。

    真性。

    有為。

    皆為有法。

    智周師雲。

    真性有為。

    既是有法。

    詳居士雲。

    掌珍論意。

    以其性。

    而為有法。

    故基師雲。

    有法一分。

    若唯三師。

    成基師意。

    于其有法。

    凡有二分。

    真性一分。

    有為一分。

    一分有為。

    自他共許。

    真性一分。

    于自于他。

    互不成過。

    故基疏雲。

    有法一分。

    不極成過。

    惠沼師雲。

    不取真性為有法也。

    邁師賢師。

    眩法師等。

    亦同沼師。

    唐國衆師。

    異說如是。

    日本諸匠。

    亦有二傳。

    如向兩類。

    答。

    是過可笑。

    不讀論故。

    迷有法故。

    掌珍論雲。

    故以真性。

    簡别立宗。

    又雲。

    就勝義谛。

    立有為空。

    不熟讀論。

    何妄談耶。

    含有因法故。

    名有法。

    真性不含。

    豈名有法。

    何闇有法。

    妄取真性。

    如是僞過。

    不足通破。

    若謂非含有因法故。

    名為有法。

    此是有為有法具故。

    名為有法。

    此亦不爾。

    雲何真性。

    而為有法具耶。

    若言真性即是有為有法所依。

    名有法具。

    此亦不爾。

    簡别真性。

    不相離依。

    非是有法之所依。

    故真性有法。

    其妨如是。

    然其真性。

    既非有法。

    本量有法。

    但是有為。

    一分之過。

    有何所在。

    問。

    不取真性以為有法。

    而作有法一分之過。

    本國先匠。

    異說不同。

    或雲。

    真性之言。

    雖是簡别。

    而其體空。

    敵論不許空真性故。

    有法一分。

    或雲。

    有為有法。

    凡有二分。

    空分。

    有分。

    敵者不許空之一分。

    是故疏雲。

    有法一分。

    或雲。

    簡别真性。

    不極成故。

    有為有法。

    亦非極成。

    故名有法一分不成。

    答。

    初過不爾。

    若言不許空真性故。

    名不成者。

    應言簡别不極成過。

    不可得言有法一分。

    其真性言。

    非有法故。

    若謂有為有法之下。

    一分空義。

    取為簡别。

    簡别即是有法之一。

    一分空義。

    是故不許簡别真性。

    名為有法一分不成。

    此亦不爾。

    因明能破。

    未見此軌。

    若有作法。

    請應示之。

    又有為下之空義者。

    敵論未了。

    此是能别。

    不取此空。

    而為簡别。

    簡别真性。

    非空非有。

    心言絕故。

    若以此過為真能破。

    唯識比量。

    亦有此過。

    有法之下一分。

    不離眼識之義。

    即是大乘殊勝之義。

    對小乘敵。

    舉真故。

    時亦應有過。

    此既不然。

    彼何爾耶。

    又言。

    不許空真性者。

    此義不爾。

    掌珍論文。

    釋真性雲。

    絕諸戲論。

    寂靜安樂。

    勝義谛理。

    又雲。

    真義自體。

    說名真性。

    非空非有。

    心言俱絕。

    能所并寂。

    名為真性。

    如是真性。

    立為簡别。

    何以妄言空真性耶。

    次過不爾。

    有法之下。

    性空之義。

    即是能别。

    今正所譯。

    因明之家。

    此門不咎。

    若此義而為過者。

    聲無常宗。

    是亦應有有法一分。

    聲有法下。

    一分無常。

    敵不許故。

    若許爾者。

    一切立宗。

    皆有此過。

    何有真比。

    後過亦妄佛說真性以為簡别。

    立之與敵共言真性能诠共許。

    彼此共許。

    非有非無。

    絕諸戲論。

    所诠共許。

    能诠所诠。

    立敵共許。

    雲何得言不極成真。

    若謂清辨所立真性。

    體空離言。

    護法真性。

    體有離言。

    離言雖同。

    空之與有。

    其體各異。

    名不極成。

    破雲。

    既言體空。

    亦言體有。

    體既空有。

    何言離言。

    空有之體。

    是心智境。

    空有之名。

    是言談路。

    心言未絕何雲離言。

    清辨護法。

    所悟真性。

    非如彼說。

    彼師所明體有體空。

    但基師真菩薩真性。

    非關彼真。

    是故真性。

    立敵共許。

    雲何妄言非極成耶。

    又掌珍論雲。

    衆緣合成。

    有所造作。

    故名有為(已上)有法如是。

    能诠所诠。

    彼此共許。

    雲何得言有法不成。

    問。

    二菩薩。

    真能诠所诠。

    皆是共許。

    有何文證。

    答。

    掌珍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