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三

關燈
就生無自性。

    立彼為空。

    清辨菩薩。

    若因緣力。

    所生眼等。

    世俗似有。

    自性顯現。

    以勝義谛覺慧尋求。

    猶如幻事。

    都無實性。

    想施設力。

    于唯無有一切所執。

    立為真如。

    就勝義谛。

    亦立為空。

    故無相符。

    又住第一義心。

    以世谛智。

    說第一義中一切法空。

    據離言真。

    而說性空不依世俗。

    故無違教。

    順正理論雲。

    幻色亦由幻術力生。

    能發眼識(已上)彼宗既雲。

    由術力生。

    而發識。

    豈不許緣生哉。

    何誣因言能立不成。

    測師。

    于無過宗。

    有過宗言。

    于無過喻。

    有過喻言。

    足敞自己識淺慮短。

    可謂牛迹莫濱潡之注功。

    土塊靡安明之巍能焉(上來通破測師似過/問者法相答者三論)問。

    周法師雲。

    數論師。

    對佛弟子者。

    說我是思。

    雖佛法中許有假我。

    彼不分别。

    言談思我。

    故所别過。

    彼宗真性有為亦爾。

    彼不分别。

    直言真性。

    能诠之言。

    立敵共許。

    所因之體。

    彼此差互。

    故有法過。

    答。

    此過甚謬。

    不足通答。

    何者真性。

    此是簡别。

    非是有法。

    何以真性。

    而為有法。

    作有法過。

    未讀論文。

    未了立意。

    辄爾起謗。

    甚可笑矣。

    若言師意不取真性。

    而為有法。

    若爾雲何。

    彼師得言真性有為既是有法。

    又咎真性作有法過。

    過之大況既謬。

    我例何足通破。

    周師虛言。

    徒然染竹帛。

    謬而迷盲者。

    負拙聲于白骨。

    流庸昧于末葉。

    可傷之甚矣(上來通破周師虛言/問者法相答者三論)向來僞過危。

    同櫃輪之蟷螂。

    拙等塞蓋津之土塊。

    智果之宗。

    離三三之過。

    生因之言。

    無四六之失。

    三支圓正。

    似霧斯淨。

    事同大虛。

    虛和群匠。

    追受妄有。

    逆怖真空。

    瞋怨真宗。

    憎嫉空量。

    各舉僞過競吐妄談。

    而虛劬勞。

    不能損壞所立空量。

    如世上愚人。

    瞋恚大虛以卷打之。

    徒損功力莫害虛空也。

    僞過之叆既除。

    真空之日乃炳。

    愚曚之俦。

    已蒙厥光。

    淺識之比。

    孰敢再謗矣。

    庶也無相之宗。

    千代興隆。

    性空之教。

    萬劫彌弘欤。

    問。

    清辨菩薩。

    所立之量。

    為是自作為是依據。

    答。

    清辨菩薩仰述佛量。

    非自穿鑿。

    問。

    佛量何出。

    答。

    大佛頂如來蜜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第五。

    佛說頌曰。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花。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雲何見所見(已上)問。

    若爾既是佛經之量。

    何故唐界基廊等師。

    敢生衆過。

     答。

    彼宗二傳。

    一雲此是僞造。

    非真佛說。

    一雲真是佛經。

    然佛經量。

    與清辨量。

    言同意異。

    其意異故。

    論量有過。

    經量無愆。

    今将二條。

    撿求彼宗。

    初叙僞造之失。

    後述妄通之過。

    言僞造者。

    此經本。

    是先入唐沙門普照法師。

    所奉請也。

    經本東流。

    衆師競诤。

    則于奈樂宮禦宇勝寶感神聖武皇帝禦代仲臣等請集三論法相法師等。

    而使撿考。

    兩宗法師。

    相勘雲。

    是真佛經。

    掌珍比量。

    與經量同。

    不可謗毀等。

    論定竟。

    即以奏聞。

    奉敕依奏已畢。

    然寶龜年中。

    使德清法師等。

    遣唐檢之。

    德清法師。

    承大唐法詳居士雲。

    大佛頂經。

    是房融之僞造。

    非真佛經也。

    智升未詳謬。

    編正錄。

    然彼法詳所出僞經之由。

    甚可笑也。

    恐繁不述。

    德清法師。

    效詳士妄。

    而泥犁語亦傳本朝。

    可傷之深矣。

    今案。

    唐大興福寺。

    惟悫法師疏雲。

    唐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中印度沙門般刺密帝。

    于廣州制止寺道場。

    對舉梵本。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玆梵語。

    房融筆受(已上)又唐智升錄雲。

    修州沙門懷迪。

    遊廣左。

    遇一梵僧赍梵經一挾。

    共譯之。

    勒成十卷。

    即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是也。

    迪受筆經旨。

    兼絹綴文理(已上)兩匠稱真。

    法詳單獨。

    那為造若許佛經。

    清辨之量。

    即應無過。

    為欲诽毀清辨之量。

    強稱僞造。

    欲謗弟子而師所說名之僞造。

    是則謗佛之與菩薩。

    謗佛菩薩。

    是三塗因。

    可不悲哉。

    然基法師。

    卻居并州大原縣平等寺。

    及幽州葪地。

    鹹亨年中。

    更注唯識疏。

    師住遠夷。

    經在京師。

    加以基生在前。

    經譯在後。

    未見佛經之所說量。

    是故謬出僞過而已。

    又基法師。

    非唯不見佛頂經量。

    亦不得見廣百論量。

    順中論量(論量/後出)故謬出過(上來問答三論/之家自問自答)言述妄通者。

     問。

    既是正經。

    經論量同。

    經量無過。

    雲何珍量。

    有多過耶。

    答。

    日本先匠。

    此有三釋。

    第一釋雲。

    佛經之量。

    據三無性中生無自性性立。

    彼以為空。

    此義雲何。

    諸有為法。

    從衆緣生。

    非自然有。

    就生無性。

    立彼為空。

    非謂真俗性相畢竟空。

    是故彼經第五卷雲。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三妄。

    既雲妄真同三妄。

    言妄者。

    三無性也。

    由此明知。

    如來本意。

    就生無性。

    立彼為空。

    非謂真俗體畢竟空。

    今清辨菩薩。

    協真俗體性畢竟空。

    偏釋經義。

    故諸師等。

    于彼所立量。

    競出諸過失。

    是故經論。

    其量雖同。

    過無過異。

    第二釋雲。

    釋佛經量意。

    清護意久别。

    清辨釋雲。

    真者勝。

    真勝義理。

    即勝勝義勝義。

    盡性理也。

    盡性理中。

    依地法體。

    畢竟是空。

    是故如來。

    對迷空人。

    立此比量。

    護法釋雲真性者。

    第三勝義。

    由此诠門。

    遣遍計故。

    第四真中。

    心言路絕。

    不遣執。

    故小乘外道。

    執依他體是真實有。

    是故如來。

    遣彼妄有。

    立此比量。

    故廣百論雲。

    遣彼妄有。

    故立真空。

    清辨論師違佛本意。

    遣依他體故掌珍量語。

    雖同經。

    而有多過。

    經量不遣有為法體故。

    無諸過。

    第三釋雲。

    清辨護法。

    俱符經旨。

    不背佛意。

    然則清辨之空。

    不異有之空也。

    護法之有。

    不異空之有也。

    立空為成有。

    立有為成空。

    擊目互示紛诤之相。

    但以。

    末學門徒。

    尋之不曉。

    各作異釋。

    雖有三說第二為勝。

    問。

    三釋得失。

    第三是得前二為失。

    得義後論。

    且破二義。

    汝言于三無性中生無自性性。

    立彼為空。

    是故經雲妄真同三妄。

    三妄即是三無性也。

    此義不爾。

    撿校衆本。

    皆雲二妄。

    無有一本而言三妄。

    唐大興福寺。

    惟悫法師。

    釋此偈雲。

    兩祛真妄。

    真妄二号。

    相假立名。

    妄疾既除。

    真亦不留。

    雙排兩名。

    圓階妙體(已上)所言妄者。

    是空異名。

    妄之與真。

    此二亦空。

    故雲二妄。

    是故疏雲兩祛真妄。

    雲何得言三妄者三無性。

    次破第三。

    若空遍計。

    不空依他。

    彼能别空。

    是何空耶。

    為是都無為是虛假。

    若言都無。

    有自所立不成之過。

    護法不許如幻似事體都無故。

    若言虛假。

    有他所立不成過失。

    清辨不許幻有體故。

    若言空遍計者。

    自不定愆。

    相應師雲。

    遍計緣生實事。

    幻者是都無空。

    宗之同品。

    故是同喻。

    似事之幻。

    是宗異品。

    即攝異喻。

    緣生故。

    因亦轉彼故。

    名為不定。

    非但經量有此過失。

    廣百順中所立之量。

    亦有此過。

    答。

    二論量何。

     問。

    廣百釋論。

    護法菩薩。

    自立量雲。

    諸有為法。

    非實有體。

    從緣生故。

    猶如幻事。

    諸無為法。

    亦非實有。

    以無性故。

    譬似龜毛。

    順中論者。

    無著所造。

    彼論量雲。

    一切諸法。

    皆無自體。

    以因緣故。

    如幻如夢。

    佛經清辨護法無著所立之量。

    言義皆同。

    有人判異則有多過。

    恐繁不述。

    答。

    佛經廣百所立之量。

    若空遍計。

    有如是過。

    是故今謂并空依他。

    但經論量。

    雖同空于依他起性。

    而其意異。

    名若掌珍量。

    空依他體。

    是都無空。

    若是佛經廣百論量。

    明非實有體。

    即虛假空。

    同空依他。

    而空意異。

    是故掌珍量。

    有多過。

    佛頂廣百量。

    無有過。

    問。

    此通亦謬。

    若依護法。

    佛頂廣百量。

    空依他。

    是虛假空。

    非都無者。

    有多妨難。

    經論能别。

    皆同言空。

    有何所以。

    彼量虛假。

    此量都無。

    若言空者是都無之名。

    非實有體。

    是虛假稱。

    掌珍之量。

    能别是空。

    廣百能别。

    非實有體。

    能别既異。

    彼是都無。

    此虛假(興法師等作/如是釋)若爾掌珍之與廣百。

    其量應别。

    能别異故。

    佛頂掌珍。

    二量何異。

    其量能别。

    同言空故。

    勿于能别判二量異。

    又彼興師。

    于廣百肆量。

    甚闇能别。

    何者空與非實有體。

    是空異名。

    都無空義。

    故廣百第七雲。

    本頌曰。

    以覺慧推尋諸法性非有故。

    說為無性。

    釋論曰。

    是故諸法。

    因緣所生。

    其性皆空。

    猶如幻事(已上)本頌曰。

    非有。

    釋論曰。

    皆空。

    故知空與非實有體。

    同是空義。

    又第八雲。

    諸無為法。

    非緣成故。

    猶若空花。

    體用都無。

    諸有為法。

    衆緣所生。

    如幻所為。

    無實體用(已上)前第七卷初之有為空比量之能别。

    非實有體。

    第七卷次之文雲。

    其性皆空。

    第九卷雲。

    無實體用。

    無為空比量之能别。

    第七卷雲。

    亦非實有。

    第八卷雲。

    體用都無。

    第九卷雲。

    性相俱空。

    一論上下。

    二量能别。

    其文如是。

    不孰撿論而緻妄談。

    愚之甚矣。

    新羅曉師。

    掌珍廣百。

    其量皆同。

    此師為好。

    宜依信也。

    竊惟。

    珍量金口所吐。

    如來誠言。

    寔實千代之微言。

    萬劫之軌範矣。

    拙弊帚為珍之比。

    謬起僞造之言。

    愛燕石藏匮之流。

    徒傳無間之語。

    結虛業于當時流醜聲于後代。

    謗法之因既就。

    無間之報盍感焉。

    於乎可傷哉。

    若人之也(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法相)問。

    佛地論第四雲。

    菩薩藏千載已前。

    清淨一味。

    無有乖诤。

    千載已後。

    乃興空有二種異論(已上)空有诤論之質是孰。

    答。

    有雲。

    清辨護法二菩薩是也。

    今論未必然也。

    于大乘家。

    空有僻執。

    其類甚多。

    何的判之。

    又于彼論。

    既不稱名。

    何以定判。

    問。

    有何明據。

    而言空有異執類巨。

    答。

    龍樹菩薩。

    于六百年。

    造智度論。

    中觀論等。

    破方廣道人偏空執。

    世親菩薩。

    于九百年。

    造佛性論。

    破始行菩薩空與有二見護法菩薩。

    于千一百年後作廣百論釋。

    評空有二徒。

    泰軌二師并雲清辨之學徒。

    瑜伽之學徒。

    明知空有偏競之人。

    其類非一。

    準向前論所破之人。

    而為言之。

    千年已前。

    既已起空有诤。

    況乎千年自後。

    親光論師。

    于其多分。

    而為論之。

    故千年後。

    千年已前。

    空有诤競人。

    其數小。

    千年已後。

    其類多故。

    問。

    若爾清辨護法菩薩。

    不相诤耶。

    答。

    青丘沙門太賢法師。

    自述三說。

    有說。

    此二實有诤論故。

    成唯識雲。

    我法非有空。

    識非無。

    離有離無。

    契于中道。

    此遣所執存餘二性。

    掌珍論雲。

    如為棄舍。

    堕常邊過說彼為無。

    亦性為棄舍。

    堕斷邊過。

    說此為有。

    謂因緣力所生眼等。

    世俗谛攝。

    自性是有。

    不同空花。

    全無有物。

    但就真性。

    立之為空。

    此存世俗勝義皆空。

    以此為證。

    測等傳說。

    實有诤論(第一/說也)有說。

    二師都無诤論。

    清辨不許勝義無無故。

    如掌珍雲。

    此非有言。

    唯遮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