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一

關燈
衆生。

    法相亦同。

    五無常異。

    三論宗。

    說法身常住。

    毗昙宗雲法身無常。

    法相亦同(毗昙以樹下成佛身而為/法身。

    與大乘所明法身異。

    故但明無常/與法相似)由如是義。

    俱舍論宗。

    但屬法相。

    不屬三論(上來破拆/成實論宗)問。

    小乘外道。

    數應破洗。

    方等之宗。

    教稱滿字。

    理目無餘。

    何故破之。

    答。

    必是夜光。

    不應破拆。

    多雜僞寶。

    蓋陶汰耶。

    問。

    所破僞寶。

    何者是乎。

    答。

    南立五時。

    北方四宗。

    遍計性空。

    依圓不空。

    三性為真。

    三無性俗。

    三性名俗。

    三無性真。

    遣乎三性。

    存三無性。

    二谛一體。

    二體異體。

    如是等類。

    是其僞寶。

    皆須皆須破拆。

    五時等類。

    如下教時廣破拆之遍計性空。

    依圓不空。

    如後空有诤論廣破。

    所言三性三無性等。

    此是新舊攝論師義。

    龍樹破曰。

    諸法後異。

    故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述曰。

    上半借異相而破三性。

    諸法後時。

    變異無常。

    以無常故。

    無有體性。

    無體性故。

    三性空也。

    下半借三性而破三無性。

    本有三性者。

    應有三無性。

    既無有三性。

    何有三無性。

    一切法空故。

    問。

    依他之法。

    衆緣所起。

    數應無常。

    遍計永無。

    圓成凝然。

    何稱無常。

    問。

    三性三無性。

    是如來誠言。

    彌勒等所述。

    龍樹何破之。

    答。

    佛說三性。

    欲令因三而悟不三。

    禀教之流。

    不識佛意。

    謬生三解脫。

    所化之徒。

    既着三性。

    故佛又說三無性法。

    而破三性。

    三性既去。

    無性亦息。

    草死雹消。

    佛說三性三無性法。

    意趣如是。

    彌勒等意。

    亦複如是。

    然禀教徒。

    不識佛意。

    随名生滞。

    封言喪意。

    是故龍樹上述佛意。

    下破滞着。

    三性三無性既已去。

    有無真俗執。

    何有乎。

    問。

    真俗一體異體。

    何咎。

    答。

    若俗與真真俗亦真。

    若真與俗一俗。

    俗真亦俗。

    若真實。

    俗不真。

    則俗與真異。

    若俗俗。

    真不俗。

    亦真與俗别。

    故二途并塞。

    一體義何成。

    問。

    一既有失。

    異應無咎。

    答。

    大品經雲。

    色則是空。

    空即是色。

    若言各體。

    相即便壞。

    若有雙即。

    二體不成。

    進退無通。

    異義亦屈。

    廣破一異。

    如嘉祥疏。

    恐繁不述。

    問。

    内外并呵。

    大小俱斥。

    三論宗旨。

    何所依據。

    答。

    心存内外。

    情寄大小。

    則堕偏邪。

    失于正理。

    既失正理。

    則正觀不生。

    若正觀不生則斷常不滅。

    若斷常不滅。

    則苦輪恒運。

    而今内外并冥。

    大小俱寂。

    始名正理。

    悟此正理。

    發生正觀。

    正觀若生。

    戲論斯滅。

    戲論既滅。

    苦輪便息。

    三輪大宗。

    其意如斯。

    問。

    内外并除。

    大小便斥乃為斷見。

    何稱正宗。

    答。

    内外既泯。

    斷常斯寂。

    二邊既去。

    何有斷見。

    何非正宗問。

    夫有斷有常。

    名之為有。

    無斷無常。

    目之為無。

    既其是無。

    何由離斷。

    答。

    斷常鹹寂。

    有無亦離。

    何更染無問。

    雖有此通。

    未雪彼難。

    夫有有有無。

    稱之曰有。

    無有無無。

    斯乃大無。

    何免無咎。

    答。

    本對有病。

    是故說無。

    有病若消。

    無藥亦廢。

    則知。

    正道未曾有無論緻如斯。

    何所滞乎。

    問。

    是有是無。

    名為兩是。

    非有非無。

    稱為二非。

    既堕是非。

    何稱無滞。

    答。

    本非二是。

    故有雙非。

    二是既忘。

    雙非亦息。

    故知。

    非是亦複非非。

    問。

    非是非非。

    還堕二非。

    何由免非。

    答。

    二是生乎夢虎。

    兩非還見空花。

    則知本無所是。

    今亦無所非。

    問。

    若無是無非。

    亦不邪不正。

    何故建章。

    稱破邪顯正耶。

    答。

    有是有非。

    此則為邪。

    無是無非。

    乃稱曰正。

    是故命篇破邪顯正。

    問。

    既有邪可破。

    有正可顯。

    則心存取舍。

    何謂無依。

    答。

    為息于邪。

    強名為正。

    在邪既息。

    正亦不留。

    心何所著。

    問。

    心有所著。

    是有何咎。

    答。

    心有所著。

    便有所縛。

    若有所縛。

    不得解脫。

    不解脫故。

    輪回生死。

    是故諸佛。

    勤勤令離于諸執着。

    故法華經雲。

    我以無數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諸着。

    問。

    建首标。

    言破邪顯正。

    破邪實爾。

    未詳顯正。

    是何等正。

    答。

    天無兩日。

    地無二王。

    教有多門。

    理唯一矣。

    但以為欲出處衆生。

    無名相中。

    強名相說。

    開之二正。

    一謂體正二謂用正。

    問。

    兩正若為。

    答。

    非真非俗。

    非境非智。

    非因非果。

    不知何以目之。

    強名以為體正。

    真俗境智因果等法。

    稱曰用正。

    問。

    何以雙非。

    稱為體正。

    兩是用正。

    答。

    諸法實相。

    言亡慮絕。

    未曾真俗境智等故。

    名之為體。

    絕諸偏邪。

    目之為正。

    故言體正。

    體絕名言。

    物悟無由為令物悟。

    雖非真俗境智因果。

    而假說真俗境智等。

    稱之謂用。

    真俗等之不偏邪義。

    目之為正。

    問。

    何故但明體用兩正。

    而不增減。

    答。

    佛法森羅法。

    注收唯二。

    于此二正。

    攝法略周。

    故不增減。

    廣明兩正。

    如後義科。

    問。

    有人雲。

    三論朋翼般若空教。

    所依之經偏說性空。

    未為了義。

    所依既爾。

    能依之論。

    何為究竟。

    此義若為。

    答。

    此是蟲言。

    如徇押其言。

    願生生不面。

    所以者何。

    智度論雲。

    花手經。

    法華經。

    大雲經等。

    無量無邊。

    阿僧祇經中。

    是般若經最大(已上)既雲勝法華經等。

    何言不了義。

    又般若經是十方三世諸如來父母尊經。

    是故彼經六十六品。

    明佛母般若。

    二十四品。

    說佛父方便。

    信之者得大福。

    謗之者招大罪。

    故般若泥梨品雲。

    若有人呰毀般若波羅蜜。

    即呰毀三世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

    是因緣故。

    無量百千萬億歲。

    堕大地獄。

    從一大地獄。

    至一大地獄。

    若火劫起時。

    至他方大地獄。

    生在彼間。

    從一大地獄。

    至一大地獄。

    彼間若火劫起時。

    複至他方大地獄中。

    生在彼間。

    從一大地獄。

    至一大地獄。

    如是遍十方世界。

    堕大地獄。

    于十方世界畜生中。

    受破法罪苦。

    如地獄中說。

    重罪轉薄。

    或得人身生。

    生盲人家。

    生旃陀羅家。

    生除廁擔死人下賤家。

    若無眼。

    若眼瞎無舌無耳無手。

    生無三寶處(已上)智度論釋曰。

    破三世十方諸佛一切智故。

    轉身堕大地獄。

    大地獄者。

    阿鼻地獄。

    謂是三千大千世界中。

    有百億須彌山。

    百億阿鼻地獄。

    是故說。

    從一大地獄。

    至一大地獄。

    若此間火劫起。

    其罪未盡故。

    轉至他處十方世界大地獄中。

    若彼間火劫起。

    複轉至他方地獄。

    他方火劫起。

    複還生此間大地獄中。

    其罪小減故。

    生勤苦畜生中。

    此間火劫起。

    生他方畜生中。

    展轉生十方世界畜生中。

    如前地獄。

    罪轉輕故。

    或得人身。

    生下賤家。

    謂不欲見般若經故。

    生生盲家。

    輕賤說法人故。

    生旃陀羅。

    及除糞擔死人等。

    下賤家。

    毀呰說法者故無舌。

    不欲聞故無耳。

    手靡非撥故無手。

    毀滅佛母故。

    生無三寶處。

    但悭貪故。

    生餓鬼中。

    無悭故不說生餓鬼中。

    乃至廣說。

    謗罪之報既已如是。

    何捔一座席談。

    而不顧長劫輪回。

    規現世輕聲。

    而不畏後生重苦耶。

    設使般若經。

    實是不了義。

    而言了義經。

    是有何過咎。

    況乎三世諸佛法身父母。

    甚深功德秘藏。

    豈非真了義耶。

    有何怨敵好發謗言畢故不新造。

    可謂智者矣。

    未畢故加新。

    何足戴之甚焉深可愍傷而已矣。

     問。

    或有人雲。

    三論唯奪而不與。

    唯識但與而不奪。

    此義若為。

    答。

    此亦未詳三論意緻。

    而緻妄談何者。

    三論無言不窮。

    無破不盡。

    故僧肇雲。

    言而無當。

    破而無執。

    何得妄言但奪不與。

    問。

    立破俱備。

    與奪并存。

    與他立破。

    是何異耶。

    答。

    語意俱畢。

    何者。

    他立言而有當。

    今立言而無當。

    他破。

    破而有執。

    今破。

    破而無執。

    語當不當。

    心寄不寄。

    故語意異。

    問。

    若立之與破并備者。

    未識立破。

    為是論主自立破不。

    答。

    此是佛之立之破。

    非是論主。

    論主仰申佛立破耳。

    問。

    于佛經中。

    有立有破。

    今鑒三論。

    并破内外。

    俱洗大小。

    唯破而已。

    何有申立。

    答。

    末世鈍根。

    迷佛立破。

    并皆成病。

    是以論主。

    須并破之。

    然後具申佛立破耳。

    問。

    夫論立破者。

    立是顯立之義。

    破則遣蕩之聲。

    安立三科四谛。

    分别因果境智。

    名之顯立。

    呵毀内外大小。

    遮遣邪謬僻執。

    目之遣蕩。

    于三論文。

    何有顯立。

    顯立之言。

    虛然無義。

    何由生信。

    答。

    途有曲直。

    義則傍正。

    何者。

    赴城之途。

    直路為最。

    迂回未勝。

    涅槃之路。

    亦複如是。

    無生正觀。

    為其直道。

    法門名數。

    稱之迂回。

    今正顯示涅槃直路。

    而欲令物不稽留疾得菩提。

    是故三論。

    正明無生。

    洗濯惑情。

    傍為申立。

    助發有解。

    故大集經雲。

    菩薩行一法門。

    疾得阿耨菩提。

    所謂一切法。

    心無所著。

    無量義經雲。

    行一法門。

    疾得阿耨菩提。

    所謂諸法。

    本性空寂。

    三論勤勤。

    說諸法空。

    意在玆矣(上來略述/三論大意)次論别義。

    竊以。

    宗趣淼淼。

    如與濱壑争深。

    義林森森。

    然将?林竟茂。

    罔羅八萬之微筌。

    牢籠四成之真鲌。

    皓首莫測其源。

    疣眉讵窮其條。

    今脫翡翠之羽毛。

    捉犀象之牙角。

    以撰綴一家之機要。

    提振宗義之綱領。

    庶得源而靡迷流把幹以莫累條。

    與因祛輕藥。

    摘夫根莖。

    凡有十條。

    八不義一。

    二谛義二。

    二智義三。

    方言義四。

    佛性義五。

    不二義六。

    容入義七。

    一乘義八。

    教迹義九。

    三身義十。

     八不義第一 八不緻深玄。

    而尋之者罕悟。

    群義門衆岐。

    而入之者必迷。

    故以三門述樞要(大意一名/體二問答分别/三)。

     夫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

    方等之心骨。

    定佛法之偏正。

    示得失之根源。

    迷之則八萬法藏暗。

    若遊冥夜。

    悟之則十二部經明。

    如對白日。

    是故。

    瞿昙大師。

    于二夜間。

    恒唱八不。

    梵種龍樹。

    于洪論首乃摭安之。

    言約意豐。

    義深趣遠。

    谛智不二。

    蘊在八不。

    佛性中假。

    蓄在厥内。

    廣而無畔。

    猶大虛之苞萬象。

    深而莫底若溟海之呑百川。

    淵矣博矣。

    難可尋而得之汪乎洋乎。

    礭可思而測之者。

    唯寔八不之玄妙焉。

    次述體。

    言八不者。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出。

    名之八不。

    今釋總聲。

    八是不故。

    謂之八不不者破義。

    又此泯義。

    用之八不。

    不性假執。

    故名曰破。

    破義在用泯通體用。

    泯破泯寂。

    俱名為泯。

    泯破屬用。

    如方言雲。

    雙泯性假。

    泯寂屬體如方言雲。

    雙泯二假。

    依名釋義。

    粗爾如是。

    餘三釋名。

    如後二谛。

    若論其體。

    不二中道。

    絕心言路。

    名之為體。

    因緣假名。

    悉稱用也。

    如是體用。

    即是因緣。

    因緣體用。

    亦無蹤迹。

    勿生二解。

    後叙問答。

    問。

    龍樹造論。

    标乎八不。

    安在論首。

    有何意趣。

    答。

    略有二意。

    一欲分大小兩論不同。

    二欲叙凡聖得失根源(凡有十義/略而不存)問。

    且就初義。

    其意若為。

    答。

    若小乘論者。

    是生滅之論故明生滅觀。

    若是大乘論則無生滅論故。

    于論建首。

    明無生滅觀。

    問。

    此有何明據。

    答。

    法華經雲。

    昔于波羅?。

    轉四谛法輪。

    分别說諸法五衆之生滅。

    述曰。

    佛初成道于鹿野園。

    為五人。

    說有作四谛十二因緣生滅小教。

    是故雲爾。

    成實毗昙等小乘論。

    并釋此教。

    是故彼論。

    所明四谛十二因緣。

    是生滅法故。

    名小論。

    經次文雲。

    今複轉最妙無上大法輪。

    述曰。

    于今靈山及以餘處。

    為頓漸之大菩薩等。

    演說無作四谛。

    緣起不生滅教。

    前生滅教。

    是粗有上故。

    小法輪。

    無生滅教。

    是妙無上故。

    大法輪。

    中觀論等。

    同釋此經。

    是故三論所明四谛十二因緣。

    是不生滅故。

    稱大論。

    龍樹八不。

    标乎論首在玆矣。

    問。

    若為小乘四谛因緣名之生滅。

    大乘四谛稱不滅。

    答。

    小乘人雲。

    苦集相生。

    滅道還滅(此生與/滅)三谛有為。

    無餘時舍(斷)滅谛名為無為法也(常)滅谛無異(一)三谛差别(異)苦之與集。

    是生滅法(來)滅道反源(出)是故小乘。

    所明四谛。

    生滅斷常一異來出。

    四谛既爾。

    因緣亦然。

    十二因緣相生還滅(是生與/滅)滅十二法。

    而得無為(是斷與/常)十二相生。

    因果不同(異)滅于十二。

    則無因果(一)從其五因。

    而七果來(來)滅于因果。

    而出生死(出)是故小乘十二因緣。

    生滅斷常一異來出。

    名之八計。

    今三論雲。

    四谛十二。

    本自不生。

    故非苦集。

    亦非相生。

    今亦無滅。

    故非滅道。

    亦非還滅。

    本自無生。

    故無苦集。

    而可斷之。

    亦無十二。

    而可斷之。

    今亦無滅。

    何有滅谛。

    而是凝然。

    何有還滅。

    而是無為。

    本自不生。

    是故無有三谛别異。

    亦無三世因果别異。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