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西大寺沙門玄睿集
詳夫。
萬化弗無宗。
宗之者無相。
虛空非無契。
契之者無心。
以無心妙慧而契無相之虛宗。
内外并冥。
緣觀俱寂。
豈容名數于其間哉。
但以悕玄之賓歸趣必有由。
非名數莫以拟宗。
是以能仁。
創啟空有之教。
聿呈環中之術。
玄悟之俦。
忘指足月。
俊英之徒。
舍葉摭幹。
洎乎像教之時。
人根轉鈍道識亦昧。
守筌忘魚。
封名失旨。
見兩是則謂之為真。
聞雙非還稱之曰是。
豈止三六之異端。
握瓦礫而稱真珠。
亦乃二三之邪徒。
玩羊角。
以謂巨阙。
魚目隋璧。
同貫無别。
螢耀龍燭。
侔輝弗辨。
孰能擇乎真僞核之邪止者哉。
雲有大士。
厥名曰龍樹。
凝本光雲遺迹極喜。
德備三忍。
道貫雙流。
印域探三藏之頤緻。
虬宮研方等之幽趣。
将欲攘邪見之雲而照佛日。
祛異端之霧以晴法光。
乃垂眉遊神。
下帷着翰。
借往複以破邪。
寄賓主而顯正。
中觀十二是也。
暨乎八百餘年。
有上足二三子号曰迦那提婆。
道映當時。
智周萬物。
寔乃賢劫之雄匠。
千聖之一佛者也。
仰凄聖迹綿遊。
異端競起。
俯慨邪辨紛糾。
正道殆頹。
扣論鼓于王庭摧邪敵之桙。
擒微翰于閑林。
以着邪正之談。
稱曰百論矣。
師資所造。
義類相生。
以為其部。
故稱三論。
其為論也。
言而無當。
破而無執。
言而無當故。
宗極斯敞。
若春日之麗蒼天。
破而無執故。
偏邪鹹蕩。
類秋風之掃黃枝。
文嶽嵯峨。
翥仙莫識。
升降義溟。
汒湛遊龍。
讵測浮沉。
五雙十隻五縛統三類。
雙非眉眼。
金波炳七軸。
諒是惑趣之輩。
曉幽緻秘指。
回悟之賓。
陟沖階洪論也。
百梁既架。
茅茨翦撥。
宏論已出。
偏惼悟奚挑。
豈唯當時之軌轍。
寔誠累劫之津梁。
伏惟。
金輪陛下。
道膺覆[夀/心]。
德充動植。
仁垂海隅。
萬機燮理。
務籠三古。
九流緝熙。
廣扇慧風。
紹釋迦門。
遠布油雲。
救缁服徒。
戴降綸絲。
隆遺法。
撫催缁徒。
群宗風驚。
各奏其統。
諸家雷動。
佥杭其美。
淨名龍樹之宗重興。
彌勒天親之緻再隆。
玄睿三業無慎。
四攝有阙。
猥齒缁徒。
虛叨宗聲。
神慮暗劣。
莫辨缁素。
今因徇先蹤。
謹撰緝宗義。
勒而成四軸。
上貫宗瓊。
下穿執磊。
号曰大衆三論大義鈔焉。
将叙宗緻。
大分為二。
一述自宗。
二诤他宗。
就述自宗。
開之為二。
初問答大意。
後往複别義。
言大意者。
原夫。
諸法實相之為相也。
微而且妙。
玄之又玄。
七辨馳之腳踬。
五眼望之目眩。
何者。
推之于無。
因果不失。
引之于有。
性相都忘空有雙非。
乖真俗而交。
撥有無俱是。
同水火以相傷。
雜存四句。
斯堕之四謗。
純忘百非。
乃同乎啞羊。
非言非默。
難知其極。
窈兮冥兮。
誰能易明。
是以九十六術。
攬水月而謂實。
二九五部。
握瓦礫而為珠。
喽栗之說。
得空有而失理。
案菰之義。
喪世谛以存真。
都存依圓之徒。
還同栗過惡空性相之類。
乃等菰亹。
良由趣真道之靡易。
入僞門之莫難矣。
爰龍樹聖天。
仰慨佛意論于異端俯悼群哲迷于玄津。
立斯正論。
而破夫邪迷。
舉此秘指。
以示彼玄月。
無邪而不擁。
無正而不敝。
論緻深遠。
尋之者罕測。
至趣幽簡。
得之者甚希。
非借問答。
那能悟乎玄道。
莫因折微。
誰敢達之聖心。
故假往複。
而題大柢。
寄賓主以舒梗概。
問。
論雖有三義。
唯二轍。
謂破邪焉。
顯正焉。
破何等邪。
顯何等正。
答。
邪謬紛綸。
難可備序。
三論所斥。
略辨四宗。
謂外道也。
毗昙也。
成實也。
方等也。
四執都淨。
正道斯顯。
其為道也。
非内非外。
非大非小。
非邪非正。
言忘慮絕。
寂不知。
何以目之。
強稱曰正道焉。
問。
以何義故。
遍斥衆師。
答。
論主究其源。
盡其理也。
一源之不究。
則戲論不滅。
毫理不盡。
則至道不彰。
無源不究。
群異乃息。
無理不盡。
玄道肇着。
是以三論。
遍排衆計。
問。
既無法不究。
無理不盡。
應遍排衆異。
何但斥四宗。
答。
初一為外。
後三曰内外并收。
毗昙明有。
成實辨空。
空有俱攝。
斯二為小。
方等稱大。
大小該羅。
略洗四迷。
則紛累都盡。
問。
所排四執。
優降若為。
答。
外道不達二空。
而橫存人法。
毗昙已得無我。
而執法有性。
跋摩具辨二空。
而然猶未盡。
大乘乃言究竟。
但封執成迷。
自淺之深。
四宗階級。
問。
外道邪言。
數可謂破。
餘為内教。
何得除之。
答。
總談破顯。
凡有四門。
破不收焉。
收不破焉。
亦破亦收焉。
不破不收焉。
言不會道。
破而不收。
說必契理。
收而不破。
學教起迷。
亦破亦收。
破除其能迷之情。
收取其所惑之教。
諸法實相。
言忘慮絕。
實無可破。
亦無可收。
泯上三門歸乎一相。
照斯四句。
破立皎然。
問。
已識總排四宗。
今欲聞曆别拆。
答。
夫至妙虛通。
目之為道。
心遊道外。
故名外道。
外道多端。
略陳其二。
天竺異執矣。
震旦衆師矣。
總論西域。
九十六術。
别舒宗要。
四執盛行。
謂計邪因果也。
無因有果也。
有因無果也。
無因無果也。
廣破四執。
如三論玄。
震旦衆師。
有人有法。
人稱老等。
法謂三玄。
并是域中之言。
未為方外之談。
鹹為破洗。
問。
天竺四術。
既是外言。
震旦三玄。
應為内教。
何故排之。
答。
釋僧肇雲。
每讀老子莊周之書。
因而歎曰。
義則美矣。
然期神冥累方。
猶未盡也。
後見淨名經。
而欣然頂戴。
謂親友曰。
吾知所歸極也。
遂棄俗出家。
羅什昔聞三玄将九部同極。
伯陽與牟尼杭行。
乃喟然歎曰。
老莊入玄。
故應易或耳目。
凡夫之智。
孟浪之言。
言之似極而未始詣也。
推之若盡。
而未讵至也。
略陳六義。
明其優劣。
外但辨乎一形。
内則朗鑒三世(一)外則六通窮微(二)外未能即萬有而為大虛。
内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三)外未能即無為而遊萬有。
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四)外存生之門。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五)外境智未兩夷。
内則緣觀但寂。
以此詳之。
三玄之與佛法。
夫猶蚊羽之于鵬翼。
坎井之于天地而已矣。
秦人疑其極。
吾複何言哉。
什肇之言。
蓋憑信乎。
問。
伯陽之道。
道曰大虛。
牟尼之道。
道稱無相。
理原既一。
萬流并同。
什肇抑揚。
乃谄于佛。
答。
伯陽之道。
道為虛無。
牟尼之道道超四句。
淺深既懸。
趣何由一。
蓋是子。
佞乎道。
非餘谄佛。
問。
牟尼之道。
道為真谛。
體絕百非。
伯陽之道。
道曰杳冥。
理超四句。
彌驗體一。
爰有深淺。
答。
九流統攝。
七略該含。
唯辨有無。
未明絕四。
若言老教亦辨雙非。
蓋以金揉砂。
同盜牛之論。
是故周弘正張玑并斥老有雙非之義。
問。
佛名大覺。
老曰天尊。
人同上聖。
法俱妙極。
苟欲存異。
将非杜不二之玄門。
傷得一之淵府哉。
答。
悉達處宮。
方紹金輪聖帝。
能仁出俗。
遂為三界法王。
老為周朝之柱史。
清虛是九流之派子欲令人一法同。
何異埠阜共安明等高。
熒燭與日月齊照乎。
問。
同人者之五情。
異人者之神明。
迹為柱史本實天尊。
據實而談。
齊之一貫。
答。
漢書亦顯品類。
以伯陽為賢。
何晏王弼。
稱老未及聖。
設令孔是儒童。
老為迦葉雖同聖迹。
聖迹不同。
若圓應十方八相成佛。
人稱大覺。
法名出世。
小利則生人天福善。
人益則存三乘賢聖。
如斯之流。
為上迹。
至如孔稱素王。
說有名儒。
老居柱史。
談無曰道。
辨益則無人得聖。
明利則止在世間。
如此之類。
為次迹也(上來破外道。
問者三/論家。
答者佛法宗。
)問。
毗昙有何失。
三論勤勤破。
答。
其失甚多。
略有三失謂乖至道失。
守小筌失。
喪圓旨失。
問。
三失若為。
答。
其宗以有而為道矣。
論主破曰。
夫為至道也。
體絕百非。
理超四句。
言之者失其真。
知之者反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
無之者傷其體。
故七辨辍音。
五目冥照。
所以釋迦掩室。
淨名杜言焉。
豈可以有而為道哉。
言小筌者。
夫為未識源者。
示之以流。
令尋流以得源。
未見月者。
示指令因指以得月。
窮流則唯是一源。
忘指則是但一月。
蓋是如來說小之意矣。
數人之徒。
固執小宗。
不趣大道。
守筌忘魚。
是故論主破之。
言喪圓旨者。
涅槃經曰。
欲令衆生深識真谛故。
說世谛。
數人之流。
雖知世谛。
不悟真谛。
既惑真空。
亦迷俗有。
是故真俗二俱喪之。
故喪圓旨(上來破斥/數人之宗)問。
三論廣破成實論宗。
未詳成論。
為大為小。
為是大小。
答。
有人言大乘。
有人言小乘。
有人言探大乘意。
以釋小乘。
具含大小。
今謂。
夫珉玉精粗。
蓋是耳目所觀。
尚有昏明珠鏡。
況乎妙道言亡慮絕。
孰易分真僞哉。
今以三義證是小非大。
一舊序證。
二依論驗。
三無大文。
問。
三證若為。
答。
羅什入室。
僧睿法師。
制成論序雲。
成實論者。
罽賓小乘學者之匠。
鸠摩羅陀上足弟子。
呵梨跋摩之所造也。
其論雲。
色香味觸實也。
地水火風假也。
精巧有餘。
明實未足。
推而究之。
小乘内之實耳。
比于大乘經。
複龍燭之于螢耀。
未足喻。
其懸矣。
或有人言。
此論明滅谛。
與大乘均緻。
羅什聞而歎曰。
秦人之無深識。
何乃至于此乎。
吾每疑其普信大乘者。
當知。
悟不由中而迷可識矣。
依二舊師。
明知小乘。
成論是羅什之翻。
僧睿為講論之始。
後學不應負前匠。
言依論征者。
成實論雲。
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
跋摩自雲正論三藏。
明知小乘。
若言大乘。
過在門人。
非跋摩咎。
依論驗之。
非大乘矣。
言無大文者二百二品。
并探四含十六卷文。
竟無方等。
以此詳之。
斷可知矣。
問。
若以三義證。
小乘者。
何故彼論。
說二空耶。
若辨二空。
猶稱小者。
三論二空。
亦應小乘。
等辨二空。
抑一揚一。
斯若為乎。
答。
同辨二空。
二空不同。
略有四種。
一小乘折法空。
大乘本性空。
二小乘但明三界之内人法二空。
空義則短。
大乘通明三界内外人法二空。
空義乃長。
三彼小乘人。
但說于空。
未說不空。
大乘明空。
亦說不空。
四小乘但空。
但住空故。
大乘名為不可得空。
空亦空故。
故知成實。
辨于二空。
而空義别。
故分大小。
問。
何以為得知小乘空狹。
大乘空廣。
答。
智度論雲。
小乘之空。
如毛孔空。
大乘之空。
如十方空。
成實所明。
是小乘空。
故是空義。
有其寬狹。
問。
成實論宗。
既是所破。
何以成論。
屬三論宗。
若言所破屬三論者。
毗昙亦爾。
何俱舍宗屬唯識宗。
而不攝屬三論家耶。
答。
成實論屬三論。
略有四義。
一二谛義。
三論相似。
成論師雲。
俗有真空。
三論亦爾(言同意異故/成所破)二性空義。
三論相似。
成實宗雲。
于真谛理。
依他性空。
三論亦爾(但成實宗。
表彰之空。
亦是但空。
三論所/立。
遮止之空。
亦名之曰不可得空)三成佛義。
三論相似。
傳成論師。
立五時雲。
于第四時。
同歸一乘。
五乘之善。
皆歸作佛。
有識含靈。
皆當成佛。
三論亦爾(但破五/時不破成/佛)四常住義。
三論相似。
傳成論師。
于第五時。
說智法身常住不變。
三論亦爾(此五破時/不破常義)成實宗義。
與法相宗。
全不相似。
亦有四種。
一二谛義。
不似法相。
成論師雲。
俗有真空。
法相宗雲。
四重俗谛。
通空及有。
四重真谛。
唯有非空。
二性空義不似法相。
成論師雲。
依他之法。
于真谛空。
法相宗雲。
依他起性。
勝義不空。
三成佛義。
不似法相。
成論師雲。
一切皆成。
法相宗雲。
有成不成。
四常住義。
不似法相。
成論師雲。
報佛常住。
法相宗雲。
報佛無常。
由是義故。
成實論宗。
但屬三論。
不屬法相。
俱舍論宗。
不屬三論。
亦有五義。
一二谛異。
三論雲。
有俗無真。
毗昙宗明。
空名俗谛。
有稱真谛。
法相宗。
立四重二谛之中。
初重全同毗昙。
二法門異。
三論宗。
說無生觀門毗昙毗昙宗明法數法門。
法相所立法數亦同(但大小乘/其意異耳)三成佛異。
三論家雲。
一切皆成。
毗昙宗。
立五種性義。
有成不成。
法相亦爾(但所建立五種性義/大小乘異而無性定性不成佛全/同法相)四無性異。
三論家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毗昙宗雲。
有無性
萬化弗無宗。
宗之者無相。
虛空非無契。
契之者無心。
以無心妙慧而契無相之虛宗。
内外并冥。
緣觀俱寂。
豈容名數于其間哉。
但以悕玄之賓歸趣必有由。
非名數莫以拟宗。
是以能仁。
創啟空有之教。
聿呈環中之術。
玄悟之俦。
忘指足月。
俊英之徒。
舍葉摭幹。
洎乎像教之時。
人根轉鈍道識亦昧。
守筌忘魚。
封名失旨。
見兩是則謂之為真。
聞雙非還稱之曰是。
豈止三六之異端。
握瓦礫而稱真珠。
亦乃二三之邪徒。
玩羊角。
以謂巨阙。
魚目隋璧。
同貫無别。
螢耀龍燭。
侔輝弗辨。
孰能擇乎真僞核之邪止者哉。
雲有大士。
厥名曰龍樹。
凝本光雲遺迹極喜。
德備三忍。
道貫雙流。
印域探三藏之頤緻。
虬宮研方等之幽趣。
将欲攘邪見之雲而照佛日。
祛異端之霧以晴法光。
乃垂眉遊神。
下帷着翰。
借往複以破邪。
寄賓主而顯正。
中觀十二是也。
暨乎八百餘年。
有上足二三子号曰迦那提婆。
道映當時。
智周萬物。
寔乃賢劫之雄匠。
千聖之一佛者也。
仰凄聖迹綿遊。
異端競起。
俯慨邪辨紛糾。
正道殆頹。
扣論鼓于王庭摧邪敵之桙。
擒微翰于閑林。
以着邪正之談。
稱曰百論矣。
師資所造。
義類相生。
以為其部。
故稱三論。
其為論也。
言而無當。
破而無執。
言而無當故。
宗極斯敞。
若春日之麗蒼天。
破而無執故。
偏邪鹹蕩。
類秋風之掃黃枝。
文嶽嵯峨。
翥仙莫識。
升降義溟。
汒湛遊龍。
讵測浮沉。
五雙十隻五縛統三類。
雙非眉眼。
金波炳七軸。
諒是惑趣之輩。
曉幽緻秘指。
回悟之賓。
陟沖階洪論也。
百梁既架。
茅茨翦撥。
宏論已出。
偏惼悟奚挑。
豈唯當時之軌轍。
寔誠累劫之津梁。
伏惟。
金輪陛下。
道膺覆[夀/心]。
德充動植。
仁垂海隅。
萬機燮理。
務籠三古。
九流緝熙。
廣扇慧風。
紹釋迦門。
遠布油雲。
救缁服徒。
戴降綸絲。
隆遺法。
撫催缁徒。
群宗風驚。
各奏其統。
諸家雷動。
佥杭其美。
淨名龍樹之宗重興。
彌勒天親之緻再隆。
玄睿三業無慎。
四攝有阙。
猥齒缁徒。
虛叨宗聲。
神慮暗劣。
莫辨缁素。
今因徇先蹤。
謹撰緝宗義。
勒而成四軸。
上貫宗瓊。
下穿執磊。
号曰大衆三論大義鈔焉。
将叙宗緻。
大分為二。
一述自宗。
二诤他宗。
就述自宗。
開之為二。
初問答大意。
後往複别義。
言大意者。
原夫。
諸法實相之為相也。
微而且妙。
玄之又玄。
七辨馳之腳踬。
五眼望之目眩。
何者。
推之于無。
因果不失。
引之于有。
性相都忘空有雙非。
乖真俗而交。
撥有無俱是。
同水火以相傷。
雜存四句。
斯堕之四謗。
純忘百非。
乃同乎啞羊。
非言非默。
難知其極。
窈兮冥兮。
誰能易明。
是以九十六術。
攬水月而謂實。
二九五部。
握瓦礫而為珠。
喽栗之說。
得空有而失理。
案菰之義。
喪世谛以存真。
都存依圓之徒。
還同栗過惡空性相之類。
乃等菰亹。
良由趣真道之靡易。
入僞門之莫難矣。
爰龍樹聖天。
仰慨佛意論于異端俯悼群哲迷于玄津。
立斯正論。
而破夫邪迷。
舉此秘指。
以示彼玄月。
無邪而不擁。
無正而不敝。
論緻深遠。
尋之者罕測。
至趣幽簡。
得之者甚希。
非借問答。
那能悟乎玄道。
莫因折微。
誰敢達之聖心。
故假往複。
而題大柢。
寄賓主以舒梗概。
問。
論雖有三義。
唯二轍。
謂破邪焉。
顯正焉。
破何等邪。
顯何等正。
答。
邪謬紛綸。
難可備序。
三論所斥。
略辨四宗。
謂外道也。
毗昙也。
成實也。
方等也。
四執都淨。
正道斯顯。
其為道也。
非内非外。
非大非小。
非邪非正。
言忘慮絕。
寂不知。
何以目之。
強稱曰正道焉。
問。
以何義故。
遍斥衆師。
答。
論主究其源。
盡其理也。
一源之不究。
則戲論不滅。
毫理不盡。
則至道不彰。
無源不究。
群異乃息。
無理不盡。
玄道肇着。
是以三論。
遍排衆計。
問。
既無法不究。
無理不盡。
應遍排衆異。
何但斥四宗。
答。
初一為外。
後三曰内外并收。
毗昙明有。
成實辨空。
空有俱攝。
斯二為小。
方等稱大。
大小該羅。
略洗四迷。
則紛累都盡。
問。
所排四執。
優降若為。
答。
外道不達二空。
而橫存人法。
毗昙已得無我。
而執法有性。
跋摩具辨二空。
而然猶未盡。
大乘乃言究竟。
但封執成迷。
自淺之深。
四宗階級。
問。
外道邪言。
數可謂破。
餘為内教。
何得除之。
答。
總談破顯。
凡有四門。
破不收焉。
收不破焉。
亦破亦收焉。
不破不收焉。
言不會道。
破而不收。
說必契理。
收而不破。
學教起迷。
亦破亦收。
破除其能迷之情。
收取其所惑之教。
諸法實相。
言忘慮絕。
實無可破。
亦無可收。
泯上三門歸乎一相。
照斯四句。
破立皎然。
問。
已識總排四宗。
今欲聞曆别拆。
答。
夫至妙虛通。
目之為道。
心遊道外。
故名外道。
外道多端。
略陳其二。
天竺異執矣。
震旦衆師矣。
總論西域。
九十六術。
别舒宗要。
四執盛行。
謂計邪因果也。
無因有果也。
有因無果也。
無因無果也。
廣破四執。
如三論玄。
震旦衆師。
有人有法。
人稱老等。
法謂三玄。
并是域中之言。
未為方外之談。
鹹為破洗。
問。
天竺四術。
既是外言。
震旦三玄。
應為内教。
何故排之。
答。
釋僧肇雲。
每讀老子莊周之書。
因而歎曰。
義則美矣。
然期神冥累方。
猶未盡也。
後見淨名經。
而欣然頂戴。
謂親友曰。
吾知所歸極也。
遂棄俗出家。
羅什昔聞三玄将九部同極。
伯陽與牟尼杭行。
乃喟然歎曰。
老莊入玄。
故應易或耳目。
凡夫之智。
孟浪之言。
言之似極而未始詣也。
推之若盡。
而未讵至也。
略陳六義。
明其優劣。
外但辨乎一形。
内則朗鑒三世(一)外則六通窮微(二)外未能即萬有而為大虛。
内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三)外未能即無為而遊萬有。
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四)外存生之門。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五)外境智未兩夷。
内則緣觀但寂。
以此詳之。
三玄之與佛法。
夫猶蚊羽之于鵬翼。
坎井之于天地而已矣。
秦人疑其極。
吾複何言哉。
什肇之言。
蓋憑信乎。
問。
伯陽之道。
道曰大虛。
牟尼之道。
道稱無相。
理原既一。
萬流并同。
什肇抑揚。
乃谄于佛。
答。
伯陽之道。
道為虛無。
牟尼之道道超四句。
淺深既懸。
趣何由一。
蓋是子。
佞乎道。
非餘谄佛。
問。
牟尼之道。
道為真谛。
體絕百非。
伯陽之道。
道曰杳冥。
理超四句。
彌驗體一。
爰有深淺。
答。
九流統攝。
七略該含。
唯辨有無。
未明絕四。
若言老教亦辨雙非。
蓋以金揉砂。
同盜牛之論。
是故周弘正張玑并斥老有雙非之義。
問。
佛名大覺。
老曰天尊。
人同上聖。
法俱妙極。
苟欲存異。
将非杜不二之玄門。
傷得一之淵府哉。
答。
悉達處宮。
方紹金輪聖帝。
能仁出俗。
遂為三界法王。
老為周朝之柱史。
清虛是九流之派子欲令人一法同。
何異埠阜共安明等高。
熒燭與日月齊照乎。
問。
同人者之五情。
異人者之神明。
迹為柱史本實天尊。
據實而談。
齊之一貫。
答。
漢書亦顯品類。
以伯陽為賢。
何晏王弼。
稱老未及聖。
設令孔是儒童。
老為迦葉雖同聖迹。
聖迹不同。
若圓應十方八相成佛。
人稱大覺。
法名出世。
小利則生人天福善。
人益則存三乘賢聖。
如斯之流。
為上迹。
至如孔稱素王。
說有名儒。
老居柱史。
談無曰道。
辨益則無人得聖。
明利則止在世間。
如此之類。
為次迹也(上來破外道。
問者三/論家。
答者佛法宗。
)問。
毗昙有何失。
三論勤勤破。
答。
其失甚多。
略有三失謂乖至道失。
守小筌失。
喪圓旨失。
問。
三失若為。
答。
其宗以有而為道矣。
論主破曰。
夫為至道也。
體絕百非。
理超四句。
言之者失其真。
知之者反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
無之者傷其體。
故七辨辍音。
五目冥照。
所以釋迦掩室。
淨名杜言焉。
豈可以有而為道哉。
言小筌者。
夫為未識源者。
示之以流。
令尋流以得源。
未見月者。
示指令因指以得月。
窮流則唯是一源。
忘指則是但一月。
蓋是如來說小之意矣。
數人之徒。
固執小宗。
不趣大道。
守筌忘魚。
是故論主破之。
言喪圓旨者。
涅槃經曰。
欲令衆生深識真谛故。
說世谛。
數人之流。
雖知世谛。
不悟真谛。
既惑真空。
亦迷俗有。
是故真俗二俱喪之。
故喪圓旨(上來破斥/數人之宗)問。
三論廣破成實論宗。
未詳成論。
為大為小。
為是大小。
答。
有人言大乘。
有人言小乘。
有人言探大乘意。
以釋小乘。
具含大小。
今謂。
夫珉玉精粗。
蓋是耳目所觀。
尚有昏明珠鏡。
況乎妙道言亡慮絕。
孰易分真僞哉。
今以三義證是小非大。
一舊序證。
二依論驗。
三無大文。
問。
三證若為。
答。
羅什入室。
僧睿法師。
制成論序雲。
成實論者。
罽賓小乘學者之匠。
鸠摩羅陀上足弟子。
呵梨跋摩之所造也。
其論雲。
色香味觸實也。
地水火風假也。
精巧有餘。
明實未足。
推而究之。
小乘内之實耳。
比于大乘經。
複龍燭之于螢耀。
未足喻。
其懸矣。
或有人言。
此論明滅谛。
與大乘均緻。
羅什聞而歎曰。
秦人之無深識。
何乃至于此乎。
吾每疑其普信大乘者。
當知。
悟不由中而迷可識矣。
依二舊師。
明知小乘。
成論是羅什之翻。
僧睿為講論之始。
後學不應負前匠。
言依論征者。
成實論雲。
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
跋摩自雲正論三藏。
明知小乘。
若言大乘。
過在門人。
非跋摩咎。
依論驗之。
非大乘矣。
言無大文者二百二品。
并探四含十六卷文。
竟無方等。
以此詳之。
斷可知矣。
問。
若以三義證。
小乘者。
何故彼論。
說二空耶。
若辨二空。
猶稱小者。
三論二空。
亦應小乘。
等辨二空。
抑一揚一。
斯若為乎。
答。
同辨二空。
二空不同。
略有四種。
一小乘折法空。
大乘本性空。
二小乘但明三界之内人法二空。
空義則短。
大乘通明三界内外人法二空。
空義乃長。
三彼小乘人。
但說于空。
未說不空。
大乘明空。
亦說不空。
四小乘但空。
但住空故。
大乘名為不可得空。
空亦空故。
故知成實。
辨于二空。
而空義别。
故分大小。
問。
何以為得知小乘空狹。
大乘空廣。
答。
智度論雲。
小乘之空。
如毛孔空。
大乘之空。
如十方空。
成實所明。
是小乘空。
故是空義。
有其寬狹。
問。
成實論宗。
既是所破。
何以成論。
屬三論宗。
若言所破屬三論者。
毗昙亦爾。
何俱舍宗屬唯識宗。
而不攝屬三論家耶。
答。
成實論屬三論。
略有四義。
一二谛義。
三論相似。
成論師雲。
俗有真空。
三論亦爾(言同意異故/成所破)二性空義。
三論相似。
成實宗雲。
于真谛理。
依他性空。
三論亦爾(但成實宗。
表彰之空。
亦是但空。
三論所/立。
遮止之空。
亦名之曰不可得空)三成佛義。
三論相似。
傳成論師。
立五時雲。
于第四時。
同歸一乘。
五乘之善。
皆歸作佛。
有識含靈。
皆當成佛。
三論亦爾(但破五/時不破成/佛)四常住義。
三論相似。
傳成論師。
于第五時。
說智法身常住不變。
三論亦爾(此五破時/不破常義)成實宗義。
與法相宗。
全不相似。
亦有四種。
一二谛義。
不似法相。
成論師雲。
俗有真空。
法相宗雲。
四重俗谛。
通空及有。
四重真谛。
唯有非空。
二性空義不似法相。
成論師雲。
依他之法。
于真谛空。
法相宗雲。
依他起性。
勝義不空。
三成佛義。
不似法相。
成論師雲。
一切皆成。
法相宗雲。
有成不成。
四常住義。
不似法相。
成論師雲。
報佛常住。
法相宗雲。
報佛無常。
由是義故。
成實論宗。
但屬三論。
不屬法相。
俱舍論宗。
不屬三論。
亦有五義。
一二谛異。
三論雲。
有俗無真。
毗昙宗明。
空名俗谛。
有稱真谛。
法相宗。
立四重二谛之中。
初重全同毗昙。
二法門異。
三論宗。
說無生觀門毗昙毗昙宗明法數法門。
法相所立法數亦同(但大小乘/其意異耳)三成佛異。
三論家雲。
一切皆成。
毗昙宗。
立五種性義。
有成不成。
法相亦爾(但所建立五種性義/大小乘異而無性定性不成佛全/同法相)四無性異。
三論家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毗昙宗雲。
有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