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佛性慧日抄
關燈
小
中
大
說灰身滅智。
慈氏所說即應妄耶。
答。
滅于分段之粗身智。
非無變易細身智。
所以慈氏之說非妄。
問。
何以得知有變易生微細身智亦得發生。
答。
入楞伽第四雲。
亦如水中木為波之所漂。
如是癡聲聞為諸相漂蕩。
彼無究竟處亦複不還生。
得寂滅三昧。
無量劫不覺。
是聲聞之定。
非我諸菩薩。
離諸随煩惱。
依習煩惱縛。
三昧樂境醉。
住彼無漏界。
如世間醉人酒消然後寤。
彼人然後得我佛法身體。
乃至廣說(述曰。
智嚴法師注雲。
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
明聲聞空勢盡。
若行願具修。
無不成佛。
今依了說究竟皆成。
接諸小教義無成理。
具釋如彼) 問。
種性集雲。
三昧樂醉。
不定二乘回心向大以後。
得入菩薩八地無相勝定。
修本性故樂着久住。
說名為醉。
而諸佛常勸令不着行菩薩行。
非說寂滅增上慢人。
故彼楞伽第七雲。
大慧。
聲聞有三種。
入八地寂滅門者。
此是先修菩薩行者堕聲聞地。
還依本心能修菩薩行。
回入八地寂滅樂門。
非增上慢寂滅聲聞。
以彼不能入菩薩行乃至十地之行。
是故決定寂滅聲聞亦不能證菩薩所行寂滅樂門。
決定聲聞既不能證得菩薩寂滅樂門。
先文則雲彼人寤後得佛法身。
二文既别。
故知如滅。
答。
若爾既得菩薩八地無相勝定。
何前文言是聲聞之定。
非我諸菩薩。
亦複諸佛常勸不着。
何無量劫不覺。
此釋甚愚。
問。
若爾何故以彼不能入菩薩乃至菩薩寂滅樂門。
答。
此是說顯退菩提之聲聞行相。
決定增上二人。
非先仰修菩薩諸行堕聲聞地。
故更不能仰修八地。
亦非寂滅之後過八萬等不能發心修行。
檢文自顯。
問。
既言彼不能證菩薩諸行。
豈異深密。
答。
如汝所崇定性聲聞。
豈不五性中聲聞種性耶。
因何入楞伽第二五性中雲。
聲聞種性堕不思議變易死。
四卷經雲。
起菩薩顯。
習煩惱未斷。
不度不思議變易死。
度分段死。
具文如上。
準此經文。
寂滅聲聞既有變易。
不同深密。
二乘三摩跋提既如化城。
雖不得八地寂滅樂。
得二乘寂滅之後。
回心向大得菩薩八地寂滅。
具破如一乘章。
大廣智不空三藏譯。
龍樹菩薩發菩提心論雲。
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
能淨意識不知其他。
久久成果位。
以灰身滅智趣其涅槃。
如太虛空湛然常寂。
有定性者難可發生。
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
若不定性者。
無論劫限遇緣則便回心向大(述曰。
此中有雲。
初定性二乘。
次定性大乘。
後不定性。
尚迷論文。
豈知其義。
既言猶有法執不知其他。
久久成果位。
下文言。
有法執故久久證理。
沈空滞寂限以劫數。
然發大心因何妄釋。
有謗法者難會。
述雲。
此可僞論。
文引毗盧遮那經疏故。
人身難得。
不可與言。
自他今起無間因故)佛性論雲。
二乘之人有三種餘。
一煩惱餘。
謂無明住地。
二業餘。
則無漏業。
三果報餘。
謂意生身。
既言在果報餘。
菩提流支三藏所傳金剛仙論雲。
然二乘人有二種。
一者發菩提心聲聞。
如法花中舍利弗等受記作佛者是。
二寂滅聲聞。
斷三界惑盡。
出分段生死。
生究竟想起憍慢心。
入寂滅定迳千萬億劫。
于此定中而不勉變易生死微細行苦。
後時定力既盡。
從禅定出受無所依。
故還覓善知識發菩提心。
求無上道故。
菩薩于此憍慢衆生亦與救度。
故次明(述曰。
此中慈恩基法師難會。
遂自謗雲。
非真聖教。
設令非真。
十雲。
此金剛般若甚深法門義釋。
非自智力解。
乃近從胡名阿僧呿。
漢雲無障礙邊聞。
複遠從彌勒世尊邊。
乃至彌勒世尊作金剛般若義釋并地持論。
付無障礙。
令其流通。
然彌勒世尊但作長行釋。
論主天親既從無障礙比丘邊學得。
複以此論轉教金剛仙論師等。
此金剛仙轉教無盡意。
無盡意複轉聖濟。
聖濟轉教菩提流支。
疊相傳授以至于今始二百年未曾斷絕。
尚謗文殊。
而同外道。
況乎三藏。
若爾師資如是相傳。
令諸有情作無間因。
唐胡如此。
日本亦繁。
寶龜年中。
使法相學者德清法師。
承大唐法詳居士雲。
大佛頂經是房融之僞造。
非真佛說。
具如掌珍量抄。
攝此為謗文殊之權質所說。
弘仁年中。
德一法師自居東夷邊卑之地。
世親菩薩佛性論中說一闡提有佛性文。
是三藏謬。
具如彼師中邊義鏡章。
此為毀滅一乘性佛。
有雲。
法花論中定性聲聞發大菩提心。
三字後寫之者所入置。
有雲。
西方要決理趣疏皆非基師所造。
如是之類不可具述。
詳咎皆在基公。
因何苦因傳其後學。
非直違一乘之微轍。
亦乃闇佛性之玄轅。
謗教文深為呵啧。
彌天釋道安法師。
尚商略于翻譯為五失三不易雲。
結集之羅漢競競若此。
末代之凡夫平平若是。
改千代之上微言。
同百王之下末俗。
豈不痛哉。
況乎具縛之流。
妄率胸襟回擾聖教。
诳後徒之幼識。
誘初學之童蒙。
現在者心由斯滅。
當來慧眼因何生。
諸有智者皆應依信三藏所述。
又二聲聞未不列者例之可破) 問。
如是諸教皆說化人非實行附。
何為明證。
答。
瑜伽八十說權行雲。
修四神足已。
能住一劫。
或餘一劫。
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
别化作身。
同法者前方便示現。
于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
彼以所留有根實身。
則于此界贍部州中。
随其所樂遠離而住。
既是留有根身不灰身智。
因妄釋傳其後學。
過去無始。
未來無終。
若衆生界如是斷滅。
諸佛如來深有過罪。
故大品雲。
法若前有後成無者。
諸佛菩薩則有過罪。
密嚴顯然如上既述。
唯識學者亦佛弟子。
于大師處有何怨仇。
固執化城深至過罪永滅生界。
問。
如何得知一分無性随宜權說。
悉有佛性究竟真說。
答。
略辨三說。
一入楞伽第二五性中。
說第五無性雲。
大慧。
一闡提者有二種。
何等為二。
一焚燒一切善根。
二憐愍一切衆生。
乃至大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
此二種一闡提。
何等一闡提常不入涅槃。
佛告大慧菩薩。
雲何菩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
何以故。
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
是故不入涅槃非舍一切善根闡提。
何以故。
大慧。
彼舍一切善根闡提。
若值諸佛善知識等。
發菩提心生諸善根。
便證涅槃。
何以故。
大慧。
諸佛如來不舍一切衆生故(述曰。
闡提此翻惡邊。
此人窮造諸惡之邊。
亦名信不具足。
具如涅槃第三十四。
及嘉祥疏)二大雲經第四雲。
是經即是諸經轉輪聖王。
何以故。
是經典中宣說一切衆生實性佛性常住法藏故。
第五雲。
如是經典。
諸佛封印所印者。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善男子。
若人能信是經者。
當知是人真佛弟子。
大雲一部。
如來常住。
二乘無滅。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為宗。
又雲。
善男子。
未來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輕笑賊慢為求過失及以利養。
少多讀誦書寫聽受。
亦得遠離無量惡業。
永斷貪欲恚癡等病。
準此經文。
聞說衆生悉有佛性利益最多。
聞說一分衆生無性欲聽其利。
三大般涅槃經第二十五雲。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
有人問言。
汝有蘇耶。
答言我有。
酪實非蘇。
以巧方便定當得故。
故言有蘇。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問。
種性集及慧日論雲。
楞伽大意時邊無性。
非說畢無佛性。
因何定執無。
答。
此經正說畢竟無性。
若暫時者。
涅槃雲。
譬如燋種。
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
芽若生者無有是處。
一闡提輩亦複如是。
雖聞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
終不能發菩提心芽。
若能發者無有是處。
種性集雲。
畢竟無性是應暫時。
同燒善故。
問。
楞伽後時應得佛故。
涅槃終不發道心故。
答。
此釋迷文。
既同稱為焚燒善根因何生滅。
涅槃次文則雲。
何以故。
是人斷滅一切善根。
如彼燒種不能複生菩提根芽。
既言斷善畢竟哉。
問。
如是諸說。
皆為斷善非由畢竟。
是故若說行性小分一切。
若說理性五性皆有。
故佛地論第二雲。
雖餘經中宣說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
然就真如法身佛性。
或就小分一切有方便而說。
四依既爾。
何為明鏡。
答。
說種性教有二。
一四十年前五種性教。
二四十年後一佛性教。
佛地所釋五種性教非一性教。
既由緣因故說佛性。
與正因故說于佛性。
其義既别。
豈為同哉。
問。
既釋涅槃。
因何有異。
答。
雖引後經義同前說。
不違教時是為顯釋法花之前立五性教引佛性經而從五性教意。
此即攝實從權取正寄緣說之。
非佛性旨。
問。
此釋不爾。
第三時中根本法輪。
新華嚴經五十一雲。
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于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
所謂二乘堕于無為廣大深坑。
及壞善根非器衆生。
溺大邪見貪愛之水。
既至根本一乘舍二分明。
何言悉有佛性必在五性之後。
答。
此甚可笑。
密觀次文。
則雲然亦于彼曾無厭舍。
問。
若爾何故汝為定鏡。
勝鬘經雲。
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
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答。
此則是正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文。
樞要以此立無性者。
非但害前文。
亦則違總宗。
人天善根正大乘之遠因也。
是經随彼所欲而說四任。
初以人天成就。
乃至終入大乘之故。
具釋如前。
故智度論釋曰。
不任涅槃者着人天福樂中作與涅槃因。
故知離善知識非聞習者。
人天樂中漸近師友漸聞熏習。
乃至圓果。
問。
得人天福有二。
一有種性。
二無種性。
論說種性非說無性。
答。
此人迷文。
豈可有涅槃因着人天福樂中作與涅槃因耶。
将有此迷。
遺言之教重複決定。
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障未來故名為無性。
必當得故名為有性。
乃至廣說。
問。
若顯勝鬘重說一切悉有佛性。
何亦說言有三病人所患各異。
故涅槃雲。
譬如病有其三種乃至三遇與不遇必不可差。
既分五性準此之說佛地所成豈不契理。
何以惑之。
答。
說斷善位非說續善之後能詳覺耳。
問。
雖說悉有分明不說畢竟闡提。
何為決定。
答。
師子吼品雲。
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定當得阿耨菩提。
乃至凡有心者定當成佛。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天親釋曰。
佛性有衆生即非密。
衆生有佛性亦非密。
衆生即佛涅槃密義。
既是表處不舍闡提。
簡處不簡闡提。
豈一闡提獨無佛性。
雖說悉有猶有無性。
一切之言即應無用。
問。
既言少分一切。
因何為難。
答。
将有此迷如來翻覆标别十二因及心而說佛性。
故二十五雲。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乃至一切衆生平等共有。
是故我今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凡有心者定當得成無上菩提。
問。
此亦唯取可成佛者十二及心名為佛性。
非約無性。
答。
由起此迷。
汝師世親菩薩深呵啧言。
若執有一分無性者。
應立一分無六根之衆生。
乃至廣破。
準此今難曰。
應立一分無十二緣及無心衆生。
汝信因緣等有一言。
何迷佛性平等一教。
既彼心緣一切等有。
因何佛性不平等耶。
佛性非等因何心緣一切共有。
迷之甚哉。
問。
如文取義三世佛怨。
雖說一切悉有佛性。
佛意非必一切。
因何邪執。
答。
經言。
佛性者謂十二因緣。
一切衆生平等具有。
非佛性者謂牆石等無情之物。
則三十六總結雲。
言雖信佛性是衆生有。
不信一切悉皆有。
名信不具。
準此經文。
涅槃所明佛性。
說一切衆生皆有當果性。
猶如十二一切有情皆有圓信佛性有心一切悉有名信具足。
雖信佛性一分衆生有之。
一分衆生無佛性者。
名信不具足也。
豈汝欲說少分耶。
信不具足亦在誰矣。
汝欲立一分無性者。
如汝師教應立一分無十二類。
則為石等。
若爾則會教意自義亦立。
問若爾有教一切無常一切皆苦。
應無漏苦無為無常。
豈如文取義耶。
故知若于行性少分一切。
若說理性非全一切。
答。
此非甚難。
既言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菩提。
此即簡去無心。
亦雲為非佛性。
說于佛性非佛性者。
所謂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此簡去無情取有情也。
既唯取有心簡去無心。
唯取有情簡去無情。
分明簡持。
豈得同如說一切無常一切皆苦。
無簡持故容是少分。
亦非唯理說當得故。
故知是果。
若有理性必有果性。
故二十七雲。
一切衆生不退佛性定當得故。
定當見故。
名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準此第一義空理名佛性。
從當果立之故非同草木。
若信五性有理心者。
是信一切衆生皆有果性。
見有泥時知有瓶故。
見乳酪時知有蘇故。
問。
凡是有心即收一切有心。
悉成十方諸佛菩薩。
闡提亦是有心即應證果。
答。
此難不爾。
大悲闡提是觀世音。
曩昔久成正法明佛。
十方之尊已得圓果。
當得之言。
即簡已成。
又楞伽雲。
菩薩闡提能緣諸法本來涅槃。
不入涅槃。
今此文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以無明覆不能得見。
已得未得已緣未緣。
其緻既别。
因何妄難。
設佛雖說小分一切。
猶寄于寬以為大分。
據理何失。
況乎因圓無際廣大智海如來。
既敕悉有佛性以為最後遺言。
因何執少誤其後學。
又有惑者。
左右煩惱以不足破。
更亦不述。
問。
四十年前猶說五性。
成道十歲即說如來藏性。
甯以五性先說為權。
佛性後說為實。
答。
說理無别。
當成有異。
就緣因說即有不同。
就正因說即無差别。
如來藏經說性功德為如來藏。
然除非情全取有心分段。
簡持唯在涅槃。
故說佛性後為決定。
故涅槃雲。
若得聞涅槃經則見佛性。
喻如天雷見象牙花。
又雲。
譬如泉流皆歸于海。
一切契經諸定三昧皆歸大乘大涅槃經。
何以故。
究竟善說有佛性故。
問。
若以悉有為決定說。
何故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文。
後三十四雲。
或有說言須陀洹人乃至羅漢皆得佛道。
或言不得。
或有說言。
犯四重禁造五逆罪闡提等悉有佛性。
或說為無。
乃至皆雲不解我意。
答。
此是迦葉菩薩問也。
廣如經文。
佛答。
若有智者。
我于是人終不作二說。
是亦謂我不作二說。
于無智者作不定說。
如是無智亦複謂我作不定說。
準此經文。
說雖有二據義無别。
如說闡提。
障未來故名為無性。
必當得名為有性。
如楞伽說。
度分段故名之為滅。
未度變易名小滅也。
由此智者知佛不作二說。
問。
若爾何故如來自言。
我與波斯匿王說于象喻及箜篌喻。
佛性亦爾。
乃至不解我意。
如盲說象。
如盲問乳。
犯四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或說為無。
答。
準此經文不解有無義故二說不同。
若能智障未來故名之為無。
必當得故名之為有若能知如箜篌中聲。
乳中酪性。
種中芽性。
說有為執着。
說無為虛妄。
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現在無故。
未來有故。
因中未有故。
賴因方有故。
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兔角。
如是名為解佛意也。
故三十五雲。
衆生佛性非有非無。
所以者何。
佛性雖有非如虛空。
何以故。
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
佛性可見。
是故雖有非如虛空。
佛性雖無不同兔角。
何以故。
龜毛兔角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
佛性可生。
是故雖無不同兔角。
是以佛性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雲何名有。
一切悉有。
量諸衆生不斷不常猶如燈焰。
乃至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有。
雲何名無。
一切衆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法常樂我淨。
是故名無。
有無合故即是中道。
乃至如有。
問言。
是種子有果無耶。
應定答言亦有亦無。
何以故。
離子之外不能生果。
是故名有。
子未生芽是故名無。
以是義故亦有亦無。
何以故。
時節有異其體是一。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若言衆生中别有佛性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衆生即佛性。
佛性即衆生。
宜以時節異有淨不淨。
三十六亦爾。
此與瑜伽五十二同。
論雲。
無有别法名為種子。
準此經文于未有義恒決定。
然說闡提無性如乳無酪。
現無當有。
汝宗所執。
無種性人如水中無酪畢竟無也。
義既懸殊。
如何将涅槃經中無性同兔角無。
又準上教。
汝教異生位中子有無漏智種。
有無決定。
世親菩薩破同外道。
豈非決定。
問。
若爾何故三十五雲。
若言一闡提等定有佛性。
定無佛性。
名置答耶。
答。
以有有無之二義故不應定答。
汝若不解。
應看分别答。
障未來故為無。
必當得故為有。
名分别答。
問。
若爾何故三十六雲。
或有說言。
一切衆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準此經文。
豈我所立非決定耶。
答。
遠法師釋。
七人各一故法衆生定有佛性名謗三寶。
現未證故。
一人具七故道衆生定無佛性名謗三寶。
必當得故。
一乘章雲。
下自釋言。
若言一闡提未生善法便得菩提。
是人名為謗佛法僧。
若言一闡提人舍一闡提于異身中得大菩提名謗三寶。
名言一闡提人能生善根。
善根生已相續不斷得大菩提。
當知是人不謗三寶。
準此豈欲當恒無哉。
問。
若爾何故又雲。
若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常樂我淨。
不作不生。
煩惱因緣故不可見。
若言一切衆生都無佛性。
猶如兔角從方便生。
本無今有。
有已還無。
皆謗三寶。
答。
寶法師疏釋。
前當分别部佛性。
以虛空為體。
常樂乃至不生等。
後當薩婆多部佛性。
彼計無性得佛性。
先無後有入無餘依即無。
前執瑜伽聲聞地中破。
後執佛性論破。
小乘執品中破。
一乘章雲。
次即釋言。
若有說言。
衆生佛性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兔角。
何以故。
虛空常故。
兔角無故。
故言亦有亦無。
有故破兔角。
無故破虛空。
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準此未來有義豈非定耶。
又準此文。
佛性非如虛空。
先有後亦有。
非如兔角先無後亦無。
後闡提無性。
破虛空之常有。
說闡提有情破兔角常無。
若言一分法爾先有。
即同虛空常有。
若言一分畢竟是無。
即同兔角永無。
如是說者謗三寶也。
問。
三十六雲。
善男子。
我雖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衆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言語。
如是語者後身菩薩尚不能解。
況于二乘。
其餘菩薩是由一分衆生實無佛性。
說有佛性名随自意語。
大地尚昧。
汝何執定。
答。
上雲。
說十住菩薩少見佛性。
是随他意語。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是随自意語。
下雲。
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
是名如來随自意語。
今詳上下經意。
随自意語說佛性者。
一切衆生未有當果性。
唯佛意知有當果性名随自意語。
如說泥為瓶說乳為酪等。
非如說水為酪說縷為瓶名随自意。
因何樞要缪以為證。
問。
若爾何故三十五雲。
如是诤論是佛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若于此中生疑心者。
猶摧無量煩惱如須彌山。
若于此中生決定者。
是名執着不名為善。
不能摧壞諸疑網故。
準此佛性豈決定哉。
答。
教有三種。
一始終無二說教。
如須陀洹人不落惡趣等。
二随機不定教。
即如诤論中有無随機不定。
三後說決定教。
如四十年後決定說唯一切乘悉有佛性。
故法花第一雲。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臨般涅槃。
決定說佛性故。
涅槃
慈氏所說即應妄耶。
答。
滅于分段之粗身智。
非無變易細身智。
所以慈氏之說非妄。
問。
何以得知有變易生微細身智亦得發生。
答。
入楞伽第四雲。
亦如水中木為波之所漂。
如是癡聲聞為諸相漂蕩。
彼無究竟處亦複不還生。
得寂滅三昧。
無量劫不覺。
是聲聞之定。
非我諸菩薩。
離諸随煩惱。
依習煩惱縛。
三昧樂境醉。
住彼無漏界。
如世間醉人酒消然後寤。
彼人然後得我佛法身體。
乃至廣說(述曰。
智嚴法師注雲。
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
明聲聞空勢盡。
若行願具修。
無不成佛。
今依了說究竟皆成。
接諸小教義無成理。
具釋如彼) 問。
種性集雲。
三昧樂醉。
不定二乘回心向大以後。
得入菩薩八地無相勝定。
修本性故樂着久住。
說名為醉。
而諸佛常勸令不着行菩薩行。
非說寂滅增上慢人。
故彼楞伽第七雲。
大慧。
聲聞有三種。
入八地寂滅門者。
此是先修菩薩行者堕聲聞地。
還依本心能修菩薩行。
回入八地寂滅樂門。
非增上慢寂滅聲聞。
以彼不能入菩薩行乃至十地之行。
是故決定寂滅聲聞亦不能證菩薩所行寂滅樂門。
決定聲聞既不能證得菩薩寂滅樂門。
先文則雲彼人寤後得佛法身。
二文既别。
故知如滅。
答。
若爾既得菩薩八地無相勝定。
何前文言是聲聞之定。
非我諸菩薩。
亦複諸佛常勸不着。
何無量劫不覺。
此釋甚愚。
問。
若爾何故以彼不能入菩薩乃至菩薩寂滅樂門。
答。
此是說顯退菩提之聲聞行相。
決定增上二人。
非先仰修菩薩諸行堕聲聞地。
故更不能仰修八地。
亦非寂滅之後過八萬等不能發心修行。
檢文自顯。
問。
既言彼不能證菩薩諸行。
豈異深密。
答。
如汝所崇定性聲聞。
豈不五性中聲聞種性耶。
因何入楞伽第二五性中雲。
聲聞種性堕不思議變易死。
四卷經雲。
起菩薩顯。
習煩惱未斷。
不度不思議變易死。
度分段死。
具文如上。
準此經文。
寂滅聲聞既有變易。
不同深密。
二乘三摩跋提既如化城。
雖不得八地寂滅樂。
得二乘寂滅之後。
回心向大得菩薩八地寂滅。
具破如一乘章。
大廣智不空三藏譯。
龍樹菩薩發菩提心論雲。
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
能淨意識不知其他。
久久成果位。
以灰身滅智趣其涅槃。
如太虛空湛然常寂。
有定性者難可發生。
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
若不定性者。
無論劫限遇緣則便回心向大(述曰。
此中有雲。
初定性二乘。
次定性大乘。
後不定性。
尚迷論文。
豈知其義。
既言猶有法執不知其他。
久久成果位。
下文言。
有法執故久久證理。
沈空滞寂限以劫數。
然發大心因何妄釋。
有謗法者難會。
述雲。
此可僞論。
文引毗盧遮那經疏故。
人身難得。
不可與言。
自他今起無間因故)佛性論雲。
二乘之人有三種餘。
一煩惱餘。
謂無明住地。
二業餘。
則無漏業。
三果報餘。
謂意生身。
既言在果報餘。
菩提流支三藏所傳金剛仙論雲。
然二乘人有二種。
一者發菩提心聲聞。
如法花中舍利弗等受記作佛者是。
二寂滅聲聞。
斷三界惑盡。
出分段生死。
生究竟想起憍慢心。
入寂滅定迳千萬億劫。
于此定中而不勉變易生死微細行苦。
後時定力既盡。
從禅定出受無所依。
故還覓善知識發菩提心。
求無上道故。
菩薩于此憍慢衆生亦與救度。
故次明(述曰。
此中慈恩基法師難會。
遂自謗雲。
非真聖教。
設令非真。
十雲。
此金剛般若甚深法門義釋。
非自智力解。
乃近從胡名阿僧呿。
漢雲無障礙邊聞。
複遠從彌勒世尊邊。
乃至彌勒世尊作金剛般若義釋并地持論。
付無障礙。
令其流通。
然彌勒世尊但作長行釋。
論主天親既從無障礙比丘邊學得。
複以此論轉教金剛仙論師等。
此金剛仙轉教無盡意。
無盡意複轉聖濟。
聖濟轉教菩提流支。
疊相傳授以至于今始二百年未曾斷絕。
尚謗文殊。
而同外道。
況乎三藏。
若爾師資如是相傳。
令諸有情作無間因。
唐胡如此。
日本亦繁。
寶龜年中。
使法相學者德清法師。
承大唐法詳居士雲。
大佛頂經是房融之僞造。
非真佛說。
具如掌珍量抄。
攝此為謗文殊之權質所說。
弘仁年中。
德一法師自居東夷邊卑之地。
世親菩薩佛性論中說一闡提有佛性文。
是三藏謬。
具如彼師中邊義鏡章。
此為毀滅一乘性佛。
有雲。
法花論中定性聲聞發大菩提心。
三字後寫之者所入置。
有雲。
西方要決理趣疏皆非基師所造。
如是之類不可具述。
詳咎皆在基公。
因何苦因傳其後學。
非直違一乘之微轍。
亦乃闇佛性之玄轅。
謗教文深為呵啧。
彌天釋道安法師。
尚商略于翻譯為五失三不易雲。
結集之羅漢競競若此。
末代之凡夫平平若是。
改千代之上微言。
同百王之下末俗。
豈不痛哉。
況乎具縛之流。
妄率胸襟回擾聖教。
诳後徒之幼識。
誘初學之童蒙。
現在者心由斯滅。
當來慧眼因何生。
諸有智者皆應依信三藏所述。
又二聲聞未不列者例之可破) 問。
如是諸教皆說化人非實行附。
何為明證。
答。
瑜伽八十說權行雲。
修四神足已。
能住一劫。
或餘一劫。
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
别化作身。
同法者前方便示現。
于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
彼以所留有根實身。
則于此界贍部州中。
随其所樂遠離而住。
既是留有根身不灰身智。
因妄釋傳其後學。
過去無始。
未來無終。
若衆生界如是斷滅。
諸佛如來深有過罪。
故大品雲。
法若前有後成無者。
諸佛菩薩則有過罪。
密嚴顯然如上既述。
唯識學者亦佛弟子。
于大師處有何怨仇。
固執化城深至過罪永滅生界。
問。
如何得知一分無性随宜權說。
悉有佛性究竟真說。
答。
略辨三說。
一入楞伽第二五性中。
說第五無性雲。
大慧。
一闡提者有二種。
何等為二。
一焚燒一切善根。
二憐愍一切衆生。
乃至大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
此二種一闡提。
何等一闡提常不入涅槃。
佛告大慧菩薩。
雲何菩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
何以故。
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
是故不入涅槃非舍一切善根闡提。
何以故。
大慧。
彼舍一切善根闡提。
若值諸佛善知識等。
發菩提心生諸善根。
便證涅槃。
何以故。
大慧。
諸佛如來不舍一切衆生故(述曰。
闡提此翻惡邊。
此人窮造諸惡之邊。
亦名信不具足。
具如涅槃第三十四。
及嘉祥疏)二大雲經第四雲。
是經即是諸經轉輪聖王。
何以故。
是經典中宣說一切衆生實性佛性常住法藏故。
第五雲。
如是經典。
諸佛封印所印者。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善男子。
若人能信是經者。
當知是人真佛弟子。
大雲一部。
如來常住。
二乘無滅。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為宗。
又雲。
善男子。
未來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
輕笑賊慢為求過失及以利養。
少多讀誦書寫聽受。
亦得遠離無量惡業。
永斷貪欲恚癡等病。
準此經文。
聞說衆生悉有佛性利益最多。
聞說一分衆生無性欲聽其利。
三大般涅槃經第二十五雲。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
有人問言。
汝有蘇耶。
答言我有。
酪實非蘇。
以巧方便定當得故。
故言有蘇。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問。
種性集及慧日論雲。
楞伽大意時邊無性。
非說畢無佛性。
因何定執無。
答。
此經正說畢竟無性。
若暫時者。
涅槃雲。
譬如燋種。
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
芽若生者無有是處。
一闡提輩亦複如是。
雖聞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
終不能發菩提心芽。
若能發者無有是處。
種性集雲。
畢竟無性是應暫時。
同燒善故。
問。
楞伽後時應得佛故。
涅槃終不發道心故。
答。
此釋迷文。
既同稱為焚燒善根因何生滅。
涅槃次文則雲。
何以故。
是人斷滅一切善根。
如彼燒種不能複生菩提根芽。
既言斷善畢竟哉。
問。
如是諸說。
皆為斷善非由畢竟。
是故若說行性小分一切。
若說理性五性皆有。
故佛地論第二雲。
雖餘經中宣說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
然就真如法身佛性。
或就小分一切有方便而說。
四依既爾。
何為明鏡。
答。
說種性教有二。
一四十年前五種性教。
二四十年後一佛性教。
佛地所釋五種性教非一性教。
既由緣因故說佛性。
與正因故說于佛性。
其義既别。
豈為同哉。
問。
既釋涅槃。
因何有異。
答。
雖引後經義同前說。
不違教時是為顯釋法花之前立五性教引佛性經而從五性教意。
此即攝實從權取正寄緣說之。
非佛性旨。
問。
此釋不爾。
第三時中根本法輪。
新華嚴經五十一雲。
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于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
所謂二乘堕于無為廣大深坑。
及壞善根非器衆生。
溺大邪見貪愛之水。
既至根本一乘舍二分明。
何言悉有佛性必在五性之後。
答。
此甚可笑。
密觀次文。
則雲然亦于彼曾無厭舍。
問。
若爾何故汝為定鏡。
勝鬘經雲。
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
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答。
此則是正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文。
樞要以此立無性者。
非但害前文。
亦則違總宗。
人天善根正大乘之遠因也。
是經随彼所欲而說四任。
初以人天成就。
乃至終入大乘之故。
具釋如前。
故智度論釋曰。
不任涅槃者着人天福樂中作與涅槃因。
故知離善知識非聞習者。
人天樂中漸近師友漸聞熏習。
乃至圓果。
問。
得人天福有二。
一有種性。
二無種性。
論說種性非說無性。
答。
此人迷文。
豈可有涅槃因着人天福樂中作與涅槃因耶。
将有此迷。
遺言之教重複決定。
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障未來故名為無性。
必當得故名為有性。
乃至廣說。
問。
若顯勝鬘重說一切悉有佛性。
何亦說言有三病人所患各異。
故涅槃雲。
譬如病有其三種乃至三遇與不遇必不可差。
既分五性準此之說佛地所成豈不契理。
何以惑之。
答。
說斷善位非說續善之後能詳覺耳。
問。
雖說悉有分明不說畢竟闡提。
何為決定。
答。
師子吼品雲。
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定當得阿耨菩提。
乃至凡有心者定當成佛。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天親釋曰。
佛性有衆生即非密。
衆生有佛性亦非密。
衆生即佛涅槃密義。
既是表處不舍闡提。
簡處不簡闡提。
豈一闡提獨無佛性。
雖說悉有猶有無性。
一切之言即應無用。
問。
既言少分一切。
因何為難。
答。
将有此迷如來翻覆标别十二因及心而說佛性。
故二十五雲。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乃至一切衆生平等共有。
是故我今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凡有心者定當得成無上菩提。
問。
此亦唯取可成佛者十二及心名為佛性。
非約無性。
答。
由起此迷。
汝師世親菩薩深呵啧言。
若執有一分無性者。
應立一分無六根之衆生。
乃至廣破。
準此今難曰。
應立一分無十二緣及無心衆生。
汝信因緣等有一言。
何迷佛性平等一教。
既彼心緣一切等有。
因何佛性不平等耶。
佛性非等因何心緣一切共有。
迷之甚哉。
問。
如文取義三世佛怨。
雖說一切悉有佛性。
佛意非必一切。
因何邪執。
答。
經言。
佛性者謂十二因緣。
一切衆生平等具有。
非佛性者謂牆石等無情之物。
則三十六總結雲。
言雖信佛性是衆生有。
不信一切悉皆有。
名信不具。
準此經文。
涅槃所明佛性。
說一切衆生皆有當果性。
猶如十二一切有情皆有圓信佛性有心一切悉有名信具足。
雖信佛性一分衆生有之。
一分衆生無佛性者。
名信不具足也。
豈汝欲說少分耶。
信不具足亦在誰矣。
汝欲立一分無性者。
如汝師教應立一分無十二類。
則為石等。
若爾則會教意自義亦立。
問若爾有教一切無常一切皆苦。
應無漏苦無為無常。
豈如文取義耶。
故知若于行性少分一切。
若說理性非全一切。
答。
此非甚難。
既言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菩提。
此即簡去無心。
亦雲為非佛性。
說于佛性非佛性者。
所謂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此簡去無情取有情也。
既唯取有心簡去無心。
唯取有情簡去無情。
分明簡持。
豈得同如說一切無常一切皆苦。
無簡持故容是少分。
亦非唯理說當得故。
故知是果。
若有理性必有果性。
故二十七雲。
一切衆生不退佛性定當得故。
定當見故。
名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準此第一義空理名佛性。
從當果立之故非同草木。
若信五性有理心者。
是信一切衆生皆有果性。
見有泥時知有瓶故。
見乳酪時知有蘇故。
問。
凡是有心即收一切有心。
悉成十方諸佛菩薩。
闡提亦是有心即應證果。
答。
此難不爾。
大悲闡提是觀世音。
曩昔久成正法明佛。
十方之尊已得圓果。
當得之言。
即簡已成。
又楞伽雲。
菩薩闡提能緣諸法本來涅槃。
不入涅槃。
今此文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以無明覆不能得見。
已得未得已緣未緣。
其緻既别。
因何妄難。
設佛雖說小分一切。
猶寄于寬以為大分。
據理何失。
況乎因圓無際廣大智海如來。
既敕悉有佛性以為最後遺言。
因何執少誤其後學。
又有惑者。
左右煩惱以不足破。
更亦不述。
問。
四十年前猶說五性。
成道十歲即說如來藏性。
甯以五性先說為權。
佛性後說為實。
答。
說理無别。
當成有異。
就緣因說即有不同。
就正因說即無差别。
如來藏經說性功德為如來藏。
然除非情全取有心分段。
簡持唯在涅槃。
故說佛性後為決定。
故涅槃雲。
若得聞涅槃經則見佛性。
喻如天雷見象牙花。
又雲。
譬如泉流皆歸于海。
一切契經諸定三昧皆歸大乘大涅槃經。
何以故。
究竟善說有佛性故。
問。
若以悉有為決定說。
何故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文。
後三十四雲。
或有說言須陀洹人乃至羅漢皆得佛道。
或言不得。
或有說言。
犯四重禁造五逆罪闡提等悉有佛性。
或說為無。
乃至皆雲不解我意。
答。
此是迦葉菩薩問也。
廣如經文。
佛答。
若有智者。
我于是人終不作二說。
是亦謂我不作二說。
于無智者作不定說。
如是無智亦複謂我作不定說。
準此經文。
說雖有二據義無别。
如說闡提。
障未來故名為無性。
必當得名為有性。
如楞伽說。
度分段故名之為滅。
未度變易名小滅也。
由此智者知佛不作二說。
問。
若爾何故如來自言。
我與波斯匿王說于象喻及箜篌喻。
佛性亦爾。
乃至不解我意。
如盲說象。
如盲問乳。
犯四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或說為無。
答。
準此經文不解有無義故二說不同。
若能智障未來故名之為無。
必當得故名之為有若能知如箜篌中聲。
乳中酪性。
種中芽性。
說有為執着。
說無為虛妄。
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現在無故。
未來有故。
因中未有故。
賴因方有故。
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兔角。
如是名為解佛意也。
故三十五雲。
衆生佛性非有非無。
所以者何。
佛性雖有非如虛空。
何以故。
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
佛性可見。
是故雖有非如虛空。
佛性雖無不同兔角。
何以故。
龜毛兔角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
佛性可生。
是故雖無不同兔角。
是以佛性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雲何名有。
一切悉有。
量諸衆生不斷不常猶如燈焰。
乃至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有。
雲何名無。
一切衆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法常樂我淨。
是故名無。
有無合故即是中道。
乃至如有。
問言。
是種子有果無耶。
應定答言亦有亦無。
何以故。
離子之外不能生果。
是故名有。
子未生芽是故名無。
以是義故亦有亦無。
何以故。
時節有異其體是一。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若言衆生中别有佛性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衆生即佛性。
佛性即衆生。
宜以時節異有淨不淨。
三十六亦爾。
此與瑜伽五十二同。
論雲。
無有别法名為種子。
準此經文于未有義恒決定。
然說闡提無性如乳無酪。
現無當有。
汝宗所執。
無種性人如水中無酪畢竟無也。
義既懸殊。
如何将涅槃經中無性同兔角無。
又準上教。
汝教異生位中子有無漏智種。
有無決定。
世親菩薩破同外道。
豈非決定。
問。
若爾何故三十五雲。
若言一闡提等定有佛性。
定無佛性。
名置答耶。
答。
以有有無之二義故不應定答。
汝若不解。
應看分别答。
障未來故為無。
必當得故為有。
名分别答。
問。
若爾何故三十六雲。
或有說言。
一切衆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
準此經文。
豈我所立非決定耶。
答。
遠法師釋。
七人各一故法衆生定有佛性名謗三寶。
現未證故。
一人具七故道衆生定無佛性名謗三寶。
必當得故。
一乘章雲。
下自釋言。
若言一闡提未生善法便得菩提。
是人名為謗佛法僧。
若言一闡提人舍一闡提于異身中得大菩提名謗三寶。
名言一闡提人能生善根。
善根生已相續不斷得大菩提。
當知是人不謗三寶。
準此豈欲當恒無哉。
問。
若爾何故又雲。
若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常樂我淨。
不作不生。
煩惱因緣故不可見。
若言一切衆生都無佛性。
猶如兔角從方便生。
本無今有。
有已還無。
皆謗三寶。
答。
寶法師疏釋。
前當分别部佛性。
以虛空為體。
常樂乃至不生等。
後當薩婆多部佛性。
彼計無性得佛性。
先無後有入無餘依即無。
前執瑜伽聲聞地中破。
後執佛性論破。
小乘執品中破。
一乘章雲。
次即釋言。
若有說言。
衆生佛性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兔角。
何以故。
虛空常故。
兔角無故。
故言亦有亦無。
有故破兔角。
無故破虛空。
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準此未來有義豈非定耶。
又準此文。
佛性非如虛空。
先有後亦有。
非如兔角先無後亦無。
後闡提無性。
破虛空之常有。
說闡提有情破兔角常無。
若言一分法爾先有。
即同虛空常有。
若言一分畢竟是無。
即同兔角永無。
如是說者謗三寶也。
問。
三十六雲。
善男子。
我雖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衆生不解佛如是等随自言語。
如是語者後身菩薩尚不能解。
況于二乘。
其餘菩薩是由一分衆生實無佛性。
說有佛性名随自意語。
大地尚昧。
汝何執定。
答。
上雲。
說十住菩薩少見佛性。
是随他意語。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是随自意語。
下雲。
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
是名如來随自意語。
今詳上下經意。
随自意語說佛性者。
一切衆生未有當果性。
唯佛意知有當果性名随自意語。
如說泥為瓶說乳為酪等。
非如說水為酪說縷為瓶名随自意。
因何樞要缪以為證。
問。
若爾何故三十五雲。
如是诤論是佛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若于此中生疑心者。
猶摧無量煩惱如須彌山。
若于此中生決定者。
是名執着不名為善。
不能摧壞諸疑網故。
準此佛性豈決定哉。
答。
教有三種。
一始終無二說教。
如須陀洹人不落惡趣等。
二随機不定教。
即如诤論中有無随機不定。
三後說決定教。
如四十年後決定說唯一切乘悉有佛性。
故法花第一雲。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臨般涅槃。
決定說佛性故。
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