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十(私抄)

關燈


    諸經屬累品多在經末。

    此經安神力品後者。

    依于梵本及法華論。

    又即此秦地新翻法華。

    并安屬累品。

    在于經末。

    今明羅什善解秦言。

    妙得經旨(等文)具可見本文。

    又即此秦地新翻法華等者。

    此文有此意。

    一義雲。

    晉法護所譯。

    先譯正法華也。

    謂秦晉地雖異。

    今對天竺。

    總言秦地。

    如呼此方總言漢地漢國也。

    新者初也。

    正法華經。

    在初翻故。

    雲新翻也。

    又一義雲。

    什公初譯。

    置經末正安中。

    如百論兩譯。

    又更一義雲。

    若準梵本及法華論者。

    此妙法華。

    亦應安屬累在經末也。

    此假與也。

    非謂實爾。

     問。

    法華玄贊。

    破此義如何救之耶。

    答(雲雲) 玄贊第一雲。

    古有解雲。

    何什公善得經意。

    所以不安經末。

    置在前者(乃至)上來所說作雖可爾。

    窮其旨趣。

    理有八違(雲雲) 此中所舉。

    全是嘉祥文也。

    然略不舉諸佛所乘一章也。

    今且舉八違。

    一一會之。

     一衆本相違難。

    晉時法護所譯正法華。

    及隋時崛多笈多二人所添。

    法華中。

    此屬累安在經末(雲雲)對雲。

    瓦礫雖多。

    不如珠玉之希矣。

     二論經相違難。

    法華論中。

    說修行力。

    略有七種(乃至)既言護法力。

    普賢及後品示現。

    明知屬累令居經末。

    若不爾者。

    普賢品後。

    更有何品。

    又神力品後。

    即明藥王。

    餘皆依次。

    故知。

    屬累。

    令在末終(文) 對雲。

    嘉祥釋雲。

    天親且依諸經常法(雲雲)先舊已通。

    後代勿疑。

    若欲強彈。

    但可遮通劫。

    舉古難一。

    何太短乎。

     三諸教不同難。

    餘經屬累。

    并在經末。

    何故此經獨在前說(文) 對雲。

    般若屬累。

    多在經中。

    餘經屬累。

    何定在終。

    若言大品亦有經末屬累者。

    二處屬累。

    應違諸教。

    又大般若。

    還在經中。

    違諸教。

    應設劬勞。

    若言會别。

    終付屬者。

    果乘之終。

    付屬何違。

     四二事乖角難。

    若以令分身佛還。

    此土便穢妙音來日。

    故被誡者屬累品中。

    亦令多寶塔還。

    何故觀音。

    奉珠。

    猶為二分(文) 經中塔去。

    經末塔在。

    故二事乖。

     對雲若言經末多寶方歸。

    故觀音分珠為二者。

    分身猶在。

    國土終淨。

    妙音何由被誡莫輕。

    國土卑穢。

    二事乖角。

    即汝家先若言二事實不乖者。

    經中付屬。

    亦非乖角。

    佛以右手。

    方開塔戶。

    今還令閉。

    是為如故。

    二事相成。

    何時乖角。

     五兩命不齊難。

    若分身多寶。

    并各遣還。

    何故分身。

    即還多寶。

    佛塔猶在。

    若言令多寶塔還可如故。

    但是閉塔者。

    若爾。

    何故正法華雲可還本土。

    但兩塔開塔。

    分身還故。

    兩命不齊也。

     對雲。

    嘉祥釋雲。

    一多疑易除故。

    分身還本土。

    常滅迷難斷。

    多寶猶留(文)顯法旨異。

    兩命何齊。

    又兩命必同者。

    二佛來時。

    何有前後。

    又何二佛座處不齊。

    分身散在。

    諸寶樹下。

    多寶如來。

    在塔中。

    來座既别。

    故何必同。

    又引法護正法花文可還本土。

    顯塔去者。

    羅什妙經但雲如故。

    故知。

    塔在二經。

    得失誰可決判。

    又來已方開。

    閉已将去。

    故知。

    閉戶以漸動去耳。

     六塔無還處難。

    又分身諸佛釋迦命去。

    初即言歸。

    多寶佛塔。

    終至迄經更無還處(文) 對雲。

    說經已周。

    衆會起去。

    證明多寶。

    還歸自顯。

    若言文中不明去者。

    序品同聞。

    觀世音等。

    但言共俱。

    而不明來。

    妙音既來。

    觀音不來耶。

    又文殊師利。

    初始在座。

    提婆品來。

    中間何以不明其去。

    此等并皆事有不言。

    又于此中。

    應有深旨。

    多寶湧現。

    破無明地。

    從真如出(大師釋也) 準此應言後不辨去。

    顯其不空。

    亦寄事以顯實。

     七淨穢有殊難。

    又以妙音被誡。

    便非淨土。

    故知分身各已還國者。

    分身佛集之日。

    何故各命待者。

    手捧蓮華。

    并詣靈山。

    持散佛上。

    變淨土時。

    諸山皆無。

    通為佛國。

    五道亦盡。

    何有靈山。

    諸佛持散。

    又文殊海會。

    将至此間。

    預在靈山。

    忽有華現(文) 淨穢有殊。

    亦有此例。

    不可以彼證付屬在經中耳。

     對雲。

    分身集時。

    先去卑穢。

    分身侍者。

    猶言詣靈山者。

    隻以山名顯示本處。

    非必有事。

    故不相違。

    若無穢土。

    呵責妙音。

    豈非無用。

    若分身猶在者。

    事中即違。

    故知。

    分身必先歸去。

    土還成穢。

    龍宮隻是諸龍業感。

    于淨土中。

    自業見穢。

    妙音但以随颠倒見。

    土若變淨。

    随何見穢。

    又提婆品。

    羅什不譯安于妙經。

    何引為難(設梵本有。

    非關什公也)又于汝宗。

    應設劬勞。

    若言妙音兼具本土。

    變不唯淨上見下者。

    妙音所居東方本土。

    何不兼見下位穢國。

    若言提婆本穢。

    東方本淨者。

    本末之言。

    以何為量。

     玄贊文雲。

    但是先放神力。

    故現淨土。

    由此土本穢。

    恐妙者兼見本土穢相。

    而生譏毀。

    所以被誡。

    非妙音至分身已還而土便穢。

    如雖淨土。

    還見靈山。

    變不唯淨。

    兼見穢故。

    上見下故(雲雲) 八衆喜乖情難。

    又屬累品。

    令分身佛還。

    塔時不去。

    若非經末方屬累者。

    阿修羅等。

    皆大歡喜。

    何太早生。

    既非聞法寶空。

    以起生。

    乃是見容佛去。

    以歡喜慰。

    深成可怪(文) 對雲。

    聞法生喜早晚無在。

    豈非法說。

    人天修羅。

    聞身子記。

    皆大歡喜。

    又若經中付屬衆喜。

    便是見容佛。

    故以生歡喜者。

    經末歡喜。

    亦應聞法疲惓。

    說意乃休而生喜乎。

    此若聞法已周。

    而生喜者。

    亦應聞二權二實。

    付屬已竟。

    而生歡喜。

    何為早乎。

    又修羅等。

    見藥王燒臂。

    生悲惱者。

    應是見其餘身份在。

    故生悲惱。

    非是無臂。

    故悲惱哉。

    如是變渡。

    汝宗皆過。

    故知。

    此難是假言耳。

    不足劬勞。

     又言何因不許二佛同座。

    妙音緻禮。

    觀音奉珠。

    禮贈此二化主。

    别意不通餘佛。

    如天授品中。

    文殊龍宮而出。

    獨禮塔中二世尊。

    是時分身。

    未還本土。

    文殊于時不禮分身。

    故知。

    歸奉意别(雲雲) 對雲。

    妙音菩薩。

    見多寶佛塔。

    自釋迦文。

    願見多寶。

    故知。

    二佛爾時。

    異處非同座也。

    若于化主意别者。

    何言欲見文殊等乎。

    又觀音分珠行施。

    意非唯局。

    何雲别意。

    若意寬通分身。

    亦在阿隔。

    歸奉不如文殊。

    專向塔中同座二佛。

    不禮分身。

    更有以龍女獻珠為難事。

    而此中無其文也。

    已上法華屬累先前事也。

     大悲代受苦事 維摩疏第六雲(釋代衆生受苦文)問。

    衆生受苦。

    是前業果報。

    雲何可代。

    答。

    教化令起善滅惡。

    離苦得樂。

    故名為代也(文) 大論三十九雲。

    此中佛自說本願大心。

    為衆生故。

    所謂為一一人故。

    于無量劫。

    代受地獄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

    作佛入無餘涅槃。

    問曰。

    無有代受罪者。

    何以作是願。

    答曰。

    是菩薩弘大之心。

    深愛衆生。

    若有代理。

    必代不疑。

    複次菩薩見人間有天祠。

    用人肉血五髒祠祀羅刹鬼。

    有人代者則聽。

    菩薩作是念。

    地獄中。

    若當有如是代理。

    我必當代衆人。

    聞菩薩大心如是。

    則貴敬尊重之。

     維摩義記四雲。

    由其菩薩住苦教化。

    彼得出離。

    故名代受。

    又複系内鞭杖等苦。

    有可代處菩薩亦代(文) 亦代之亦字。

    可作必字欤。

     四弘誓願事 法華疏雲(藥草喻品度者令度等文)故肇師雲。

    結僧那于始心。

    終大悲以趣難。

    即同此文意也。

    璎珞經明約四谛立四弘誓願。

    未度苦海。

    願令度之。

    故雲未度者令度(等文)華玄略述第二雲。

    四弘誓願。

    其例非一。

    且示一(文) 華嚴經雲。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邊誓願知。

    佛無上誓願成(雲雲)(此如常所用之)今按雲。

    衆生無邊誓願度四句。

    即當四谛。

    第三法門無邊誓願知。

    即泥洹法寶也。

    即滅谛也。

    餘顯可知之。

    或法門無邊者。

    令修道谛因。

    無上菩提者。

    令得涅槃果也。

    但菩提涅槃者。

    二者互舉也。

     菩薩為苦逼。

    惱衆生事。

     問。

    菩薩以大悲為苦。

    何故或時菩薩逼惱衆生。

    而作惡耶。

    答。

    此是法界違順之用。

    故亦有現作惡耳。

     華玄九雲。

    如釋迦等為善方便。

    調達為惡方便用(文)又雲。

    問菩薩作十惡五逆。

    為實作為變化作也。

    答具二作也。

    一者化殺。

    如金剛神殺童。

    二者實殺。

    如殺五百婆羅門。

    所以順實殺者。

    攝大乘論雲。

    菩薩更無餘方便度。

    雲唯應有殺可以度之。

    故行殺等事也(文) 維摩疏四雲。

    截人手足。

    離人妻子。

    強索國才。

    生其憂悲。

    雖有自前小苦。

    而緻永劫之大安(雲雲) 金光明疏雲。

    ○經乃四彼惱心無。

    但此土弘經。

    則此土有彼彼王。

    惡意違此有德。

    為惡自就耳。

    如人惡心違佛父母也(雲雲) 涅槃雲。

    第五雲。

    今正明護法不受五戒(乃至)欲伏諸惡人。

    所以不受(雲此明在家護法也) 華玄十雲。

    問稱觀音複有以神力。

    殺害衆生以不。

    答如前明。

    利益為定。

    餘悉不定。

    若爾者。

    或令脫火。

    或令不脫。

    或故燒殺之也。

    今稱名。

    而不脫死苦者。

    此事難知也(文) 此事難知者。

    義不定故耳。

    又問中雲殺衆生不者。

    意問殺其稱名人也。

    故答雲或令脫或故燒殺。

    又義雲。

    一人稱名時。

    殺餘怨敵。

    故。

    答中雲利益為定。

    意雲。

    若稱名人。

    其怨敵人。

    二俱利益也。

     涅槃疏十二雲(前金剛神。

    殺童子。

    今殺婆羅門)○前是化。

    今是實也。

    何故須殺。

    若不殺之。

    則轉生诽謗。

    為罪轉多。

    今若殺之。

    即得十劫壽命。

    所以須殺。

    問若殺之。

    則無益與不殺無異者。

    此須殺不。

    解雲。

    于其罪雖并無益。

    而亦須殺。

    何故爾。

    若不殺者。

    其則诽謗正法複誤。

    餘人皆同其所見。

    今為殺之者。

    則息餘人之見。

    故十住毗婆沙雲。

    菩薩殺一活十也(文) 共貪生。

    不共貪滅事(四句) 涅槃經二十三雲(涅槃經德王品四十經之第二十六)雲。

    何心共貪生不共貪滅聲聞。

     弟子有因緣故。

    生于貪心故。

    自骨觀别出之如聲聞人未證四果。

    有因緣故。

    生于貪心。

    證四果時。

    貪心得滅。

    是名心共貪生。

    不共貪滅。

    菩薩摩诃薩。

    得不動地時。

    心共貪生。

    不共貪滅。

    雲何不共貪生。

    貪俱滅(菩薩斷貪已。

    為衆生有滅貪)雲何不共貪生。

    不共貪滅。

    謂阿羅漢緣覺諸佛。

    除不動地。

    其餘菩薩是名。

     疏十五雲。

    菩薩得不動地時。

    心共貪生。

    不共貪滅者。

    要須得不動地時。

    乃能斷貪不同貪滅。

    若未得此地。

    則非不能共貪滅也(文) 問。

    未得八地菩薩心。

    可雲不共滅耶。

    答。

    則非不能共貪滅也(文)問。

    應雲不共貪滅。

    以本經雲除不動地。

    其餘菩薩是名不共貪生不共貪滅(文)若言非不共貪滅者。

    豈順本經現文耶。

    答。

    八地斷貪。

    故雲不共貪滅。

    七地未斷。

    故雲非不能共貪滅也。

    然經雲不共貪滅者。

    但伏未斷。

    故雲得不動地。

    乃能斷貪(文)問。

    八地已上斷何貪七地何不斷耶。

    答。

    若準淨影釋。

    七地以前。

    以善貪治惡貪。

    八地以上。

    方舍善貪滅也(非不共貪滅雲也)今嘉祥意約伏永故意異欤。

     義記第八雲。

    從前七地。

    入八地時。

    名得不動。

    前七地有愛。

    似名共貪生。

    八地舍之。

    名不共貪滅。

    故地經雲。

    佛菩薩心。

    涅槃心等。

    一切不行。

    況世間心(文)又雲(第四句中)十地菩薩。

    分為三。

    皆初至七地功用之位。

    故合作一階。

    惡為治。

    末說為患。

    于此位中。

    不善之貪。

    一向不行。

    故不共生。

    亦不共滅。

    善貪非患。

    故不說之。

    八地菩薩。

    獨為一階。

    善貪為患。

    無貪為治。

    于此位中。

    始背善貪。

    未能舍離。

    名共貪生。

    終能除盡。

    名不共滅○九地已上。

    合為一階。

    望彼善貪。

    一向全無。

    是故說為不共生滅。

    以有是義故。

    除不動(文)(經明第四句除不動地也) 問。

    七地已前。

    愛佛愛菩薩等。

    煩惱斷之。

    何雲善貪非患耶。

    答。

    私案雲。

    就愛佛等。

    正使是不善。

    習氣為善欤。

    然地經文。

    就正使雲八地不斷也。

     義章五住地義雲(四住有子結果縛。

    果縛有正使習氣)果縛之中。

    亦有二種。

    一者正使。

    作意現起。

    二是習氣。

    任運而生。

    正使煩惱。

    所謂愛佛愛菩薩等。

    始從初地。

    次第斷除。

    至不動地。

    斷之。

    周盡。

    故地持雲。

    第二僧祇。

    過第七住。

    入第八地。

    微細煩惱。

    皆悉斷滅(雲雲) 三乘共地雲○此從八地。

    乃至十地。

    愛佛心斷。

    名為離欲(雲雲)(人四依義之釋亦爾也私加)此文二義。

    一雲。

    八地已上。

    方能斷愛佛等煩惱。

    一雲。

    七地盡故。

    八地已上。

    愛佛心已斷也。

    今雲後一義順文。

     彌勒問論第二卷雲。

    二地已上乃至七地以來求佛菩薩大涅槃心。

    未斷絕故。

    所起因行疲倦功用。

    名不定地。

    是故為彼未滿足心不定因。

    故八地中。

    說過不定地。

    言不相違(文) 雜花經釋 涅槃疏十一雲。

    則指雜花中說。

    雜花定是花嚴經。

    觀佛三昧雲。

    雜花者。

    則花嚴也(文) 義記六雲。

    依佛名經。

    雜花猶是花嚴經(文) 問。

    花嚴經首。

    題佛言。

    有何故耶。

    答。

    初成道說故(雲雲) 維摩疏雲。

    花嚴偏題佛者。

    此是初成道說之故。

    題于佛。

    自爾已前。

    未有佛說。

    從此已後。

    不須标佛○(文)(更有二義如文)問。

    後時所說如何。

    後說觀無量壽等經題佛如何。

     菩薩護戒事 涅槃疏十一雲。

    此浮囊正譬五篇七聚戒。

    問。

    此明菩薩護戒。

    應護十重四十八輕戒。

    那護聲聞五篇七聚。

    所解雲。

    五篇七聚。

    何當大小。

    聲聞持故。

    名聲聞戒。

    緣覺持故。

    名緣覺戒。

    菩薩持故。

    名菩薩戒。

    猶如道品。

    從來之聲聞法。

    非菩薩行。

    論主非此雲。

    是語出何處(雲雲)菩薩行故。

    即是菩薩行也。

    問。

    若菩薩持五篇七聚。

    即是菩薩戒者。

    何得十重四十八輕戒耶。

    答。

    及并若道品菩薩行者。

    何得後有六波羅密耶。

    結(雲雲)師又雲。

    都無有聲聞戒。

    蓋是菩薩戒(乃至)直于菩薩無生法忍。

    開為二乘。

    戒亦爾也。

    問。

    五篇七聚。

    亦是菩薩戒。

    十重四十八輕。

    亦是菩薩戒者。

    此何意不明護十重四十八輕戒。

    而言護五篇七聚戒。

    解雲。

    不得雲十重四十八輕戒。

    何故爾此戒通出家在家。

    五篇七聚但是出家戒。

    今明出家菩薩護戒。

    所以明五篇七聚也○而此五乞不。

    的乞五篇故。

    此則通篇聚也。

    則具足五枝諸戒者。

    解雲。

    五篇即是五枝。

    又解雲。

    隻前羅利五乞。

    菩薩五悭即是五枝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