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十(私抄)

關燈
來(雲雲)疏雲。

    諸大仙人。

    在香山中。

    悟以因緣。

    以得道(雲雲)又雲。

    惜事緣悟。

    二獨思惟成道。

    三七生須陀成小辟支。

    三中第一最大。

    名大仙緣覺(雲雲) 問。

    如舍利弗尊者。

    為智惠第一。

    爾摩诃絺羅。

    為四無礙第一弟子欤。

    答。

    非一事偏長。

    不為十弟子數也。

    問。

    義章雲。

    摩诃絺羅。

    四無礙第一(雲雲)答。

    大執藏雲。

    四辨不如身子之一辨(波娑說也) 問。

    以三達。

    名三明(雲雲)爾以何智知未來耶。

    進雲。

    他心知未來(雲雲)付之于三明。

    立死生智。

    證明不立他心智。

    況他心智。

    唯知現在。

    何知未來。

    爾大違經論長途說如何耶。

    答恐文誤欤。

    或可。

    天眼所引智。

    能知他世心之所趣。

    故雲他心欤(尋之) 涅槃疏十三雲。

    若是三達。

    名三明者。

    宿命知過去。

    他心知未來。

    漏盡知現在(雲雲) 仁王疏上雲。

    三達者。

    宿命達。

    天眼達。

    漏盡達(文) 問。

    涅槃經。

    說時始終。

    經幾時分耶。

    答一日一夜。

    問進雲。

    金陵大師釋雲。

    首尾一年也。

    付之開經文雲。

    二月十五日晨唱告。

    中夜涅槃(雲雲)爾者何雲一年耶。

     涅槃疏第二十雲。

    若是月德太子經雲。

    今年二月十五日。

    陷雙樹間。

    至來年二月十五日。

    方入涅槃。

    若此經。

    初日二月十五日晨朝唱告。

    中夜入涅槃。

    今文複雲。

    犢子梵志。

    過十五日後。

    佛猶故在何得如此。

    今明。

    此年二月十五日。

    至來年二月十五日。

    方涅槃。

    何故爾。

    如來能令一日。

    作十日。

    作十日死。

    然而不告。

    百○(乃至)一年亦爾。

    如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當時衆謂如食頃(雲雲)尋雲謂如食頃。

    經文不見如何耶。

     犢子得聖果已。

    寄信語啟出家。

    過十五日。

    得初果。

    後學二法。

    得無學等。

    有人解雲。

    此是根宜見不同大師評雲。

    此解乃好。

    而無多意氣(略抄) 又淨影解須跋多羅竟安居竟方至等雲。

    當是聞不同故爾(雲雲)今引有解者。

    當此意也。

     問。

    轉因位二惠。

    為果位二智。

    爾以般若實惠。

    轉名一切種智所。

    進雲。

    以般若轉。

    名一切智。

    以方便惠。

    名一切種智(文二智義釋)付之智慧變名事。

    出自智論說。

    然大論第十八卷。

    論正雲般若波羅蜜。

    至佛果。

    名一切種智(雲雲) 又大師釋雲無文說方便。

    反名一切種智。

    爾者如何可通釋耶。

    答遊意私記雲。

    一切種智。

    有二種。

    謂通一切種智。

    别一切種智也。

    所出論文。

    且約通一切種智欤。

     問。

    身子初值額鞞尊者。

    證道果時。

    可雲見聞具四谛法門耶。

    答聞說三谛(法華論疏)聞身子初入谛觀時。

    額鞞尊者。

    應具說四谛法門不聞四谛。

    今始證此理何。

    但聞三谛雲耶。

    依之大集經文。

    說此事具舉四谛法門也。

    答(雲雲) 大集經雲(寶幢分。

    馬星為身子說。

    俱舍等雲馬勝苾刍) 法從緣生。

    通達是因。

    因緣滅故。

    即是寂靜。

    世間即苦。

    苦因名集。

    若修八正世間集滅。

    憂是語已。

    得法眼淨。

    ○是說偈言。

    我聞比丘說四谛。

    即得過于三惡道(等文) 大論十八雲。

    諸法從緣生。

    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主。

    是義如是說。

    此偈說三谛。

    當知道谛已。

    在中不相離故。

    ○名為随相門。

     大論十一雲。

    阿說示偈。

    諸法因緣生。

    是法說因緣。

    是法因緣盡。

    大師如是言。

    大論言随相門者。

    釋毗勒論随相門也。

    謂彼論随相等文。

    釋佛經也。

    大集經文。

    應有二會釋。

    一雲。

    法從緣生等。

    四句。

    正是馬星所說偈頌世間即苦下。

    隻是解釋。

    非所說偈(如法華安樂行品文殊師利等五句)二雲。

    且約初番一偈。

    唯說三谛。

    為随相門耳。

    世間即苦等。

    更為一番。

    具明四谛。

    此中不論也。

     問。

    法華經中。

    龍女聞法。

    現身成佛。

    爾年始幾。

    答七歲。

    問。

    經雲年始八歲。

    然何雲七歲耶。

    答。

     涅槃疏六雲。

    又示女身成佛者。

    如提婆達多品。

    文殊師利。

    往海中。

    化婆竭羅龍王女。

    始年七歲。

    即得成佛(雲雲)餘處雲壽量品始。

    過此餘年(此文。

    在湧出品也)淨影引法華雲。

    日月燈明佛。

    于後夜分。

    入于涅槃(雲雲)經正雲燈明佛中夜入涅槃(文)日月淨名德佛。

    後夜分入涅槃也。

     問。

    阿鼻地獄之外。

    别有相似阿鼻耶。

    答有(雲雲)又雲無。

    問。

    相似阿鼻說。

    所在何耶。

     涅槃疏六雲。

    正逆者。

    出佛身血。

    殺阿羅漢。

    破法輪僧。

    殺父母也。

    相似逆。

    謂破塔。

    殺三果。

    破和合僧。

    污父母。

    又似逆者。

    殺決定菩薩。

    決定菩薩即三十心菩薩。

    以其菩薩為衆生作父母也。

    問。

    逆既有似正。

    阿鼻亦有似正不。

    答一雲。

    别有似阿鼻。

    如餘經說。

    有相似阿鼻。

    一雲。

    無别處所。

    隻一阿鼻中。

    逆輕重受輕重苦(文) 問。

    涅槃經中。

    佛歎迦葉菩薩雲。

    即與第七佛。

    同其名号。

    爾七佛者。

    何劫何佛耶。

    答即今釋迦佛也。

    問。

    歎迦葉雲同名。

    故知。

    第七佛名。

    迦葉佛也。

    故他師釋雲賢劫第七佛。

    名迦葉如來耶。

    答(雲雲) 涅槃疏八(經第八卷如來性品)雲。

    莊嚴開善等解。

    與第七佛同名号。

    此答其親義。

    如今人七廟也(已上釋七佛也)言與第七佛同名号者。

    第七即是釋迦。

    如今身中有佛性。

    即有三寶性。

    即與釋迦同。

    ○次宗法師(雲雲)此言第七佛。

    即是賢劫中第七佛。

    ○次有瑤法師解。

    此是稱歎迦葉與釋迦同。

    如下文雲。

    善能答者。

    具二莊嚴。

    善問難者。

    亦具莊嚴故。

    菩薩同釋迦名能儒。

    今迦葉問答。

    即是能儒也(雲雲)此中意。

    取第三解耳。

     義記第三雲(奧)與我釋迦名字不殊。

    名第七佛同名号。

    于七佛中。

    釋最後名第七佛。

    釋迦是姓。

    此翻名能。

    牟尼是字。

    此翻名滿。

    衆生身中。

    法身充滿。

    與牟尼尊。

    德滿不殊。

    故名與第七同一名号。

    三谛真性含識同有。

    何故偏雲汝于菩薩彼求見故佛對說有。

    有義實通有應同于一切諸佛。

    何故但言同第七佛。

    以第七佛名為滿故(文) 經第十雲。

    世尊久已舍病苦故。

    得名為第七佛(文) 問。

    于菩薩位。

    有三身三土。

    爾者法身土。

    以何文證耶。

    答引華嚴經說。

    謂普賢身相。

    猶如虛空。

    依于如如。

    不依佛國文也。

    問。

    既雲不依佛國。

    何證有國土耶。

    答以依于如如句證之。

     壽量品義疏雲。

    問菩薩亦有三身三土不。

    答随分有之。

    華嚴雲。

    普賢身相。

    猶如虛空。

    依于如如。

    不依佛國。

    即法身土。

    餘二可知(文)不依佛國者。

    不依寶玉淨土。

    汝穢耳問小乘心。

    四無量心。

    緣何界衆生耶。

    答大師釋雲。

    欲色二界(雲雲)問毗昙唯緣欲界。

    成實通緣二界。

    而何雲緣二界耶。

    答(雲雲) 維摩疏二雲(佛國品)小乘四心。

    但欲色衆生(文)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文) 問涅槃經明上天來集雲。

    上至有頂(文)問無色界無色。

    色界有頂欤。

    答三界有頂也(文)問無色界無色形。

    故諸經多不來會。

    如法華等也。

    況六卷泥洹文。

    雲無想及四空。

    并不來(雲雲)故知此言有頂者。

    是色界有頂也。

    他師依之釋是色界頂非無色頂(出涅槃疏)答涅槃疏一雲。

    今明此是三有之頂。

    豈當止在色界。

    此是無色界頂也。

    若然者。

    與六卷相違今明。

    不相違。

    若是無相及四空。

    其中入禅定者。

    則不來故。

    六卷雲不來。

    其中不入禅定者。

    則來。

    故此文雲乃至有頂也(文) 法華經說。

    故光所照國土。

    長行雲。

    上至阿伽尼宅天。

    偈雲。

    上至有頂(難也)亦可。

    上至非想有頂(雲雲) 人雲。

    釋雲。

    凡夫二乘不見故。

    雲無色。

    事實有故。

    得說來○。

     引阿含。

    說無色天來渡下。

    華嚴商無色界宮殿之香。

    此經下雲。

    文亦說有色。

     金剛般若疏第三雲。

    毗婆沙。

    以五義故立。

    一者舍于曾道。

    二者得未曾道。

    三者得一味解脫。

    四者修十六行。

    五得八智。

    今以五義。

    具立初果。

    下三果者。

    可具三義。

    謂舍于曾道。

    得未曾有道。

    及一味解脫也。

    如此等義。

    教論中廣釋(雲雲) 問。

    金光明中。

    明信相菩薩室。

    諸佛來集。

    爾幾佛來來耶。

    進雲。

    五佛共現。

    付之依大師釋文。

    考本經說。

    信相室之内。

    四方四佛。

    來依之。

    傍釋雲。

    四佛現室。

    宣常住旨(雲雲)有人于本寺為之。

     答。

    釋迦是教主。

    故雖非正入室内。

    然加之。

    名五佛。

     此是華嚴遊意文。

    而不言金光明經。

    雖然信相事在彼經耳。

     華嚴遊意雲(近興)多佛在一處者。

    如法華明。

    十方佛。

    同在娑婆。

    亦如五佛。

    共現信相之室也(文) 問。

    于佛果位。

    具足五眼。

    爾者其中天眼。

    照何境耶。

    進雲。

    照佛果之第一義(雲雲)付之凡夫天眼者。

    依禅定力。

    取得清淨眼根。

    見障外諸色也。

    因果雖異。

    不可壞其法相。

    況惠眼照一切法空第一義谛。

    可開其境界。

    若中道第一義谛者。

    亦是佛眼境界。

    然何今雲天眼能照佛果第一義谛耶。

    答以佛果第一義谛非因位分。

    名為障外。

    故義準因位天眼。

    見障外色。

    釋天眼義望惠眼佛眼境界。

    其體雖不異。

    而且取障外義邊。

    為天眼境界也。

    難雲。

    佛果色性法門。

    可為其境。

    何雲第一義谛耶。

    答以報佛如來淨土。

    第一義谛攝。

    可答之。

     仁王疏上雲。

    時境即智。

    故有此五。

    肉眼者。

    照金剛已還一切諸法。

    皆盡。

    天眼者。

    照如來果第一義谛。

    名為障外。

    惠眼者。

    照常無常等一切法空。

    法眼者。

    照一切有為法因果理等。

    佛眼者。

    究竟諸道(文) 金剛般若疏四雲。

    舉障内境。

    約佛智名肉眼。

    舉障外境。

    目佛智。

    名天眼。

    約二境。

    名惠眼(文) 問。

    于佛果位。

    具足五眼。

    爾照何境。

    名惠眼耶。

    答以佛智約二惠境。

    名惠眼也。

    問。

    照有為因果理。

    名為法眼。

    故以方便惠境可。

    法眼但可以實惠境為惠眼所照也。

    依之無量壽經下。

    說惠眼真也。

    大師傍釋雲。

    照常無常等一切法空(文)若言惠眼自照真俗二惠境者。

    惠眼外。

    何處别有法眼耶。

    答照有為因果。

    名法眼。

    照有為無為。

    空及餘常無常人法等。

    世谛事。

    名惠眼。

    故惠眼法眼。

    不可相濫。

    但無量壽經文。

    且明一途義。

    今依大品意。

    如此釋給也。

     金剛般若疏第四雲。

    約二惠境。

    名惠眼。

    無量壽經言。

    惠眼見真境。

    見真境名惠眼。

    大品往生品中雲。

    惠眼無法不見。

    又雲。

    而無所見。

    大智論雲。

    具總相惠。

    别相惠。

    名惠眼。

    故知。

    惠眼具二惠也。

    法眼可知。

    曰依不了。

    佛眼具了。

    故名佛眼。

    亦見佛性。

    故名佛眼也(文) 仁王疏雲。

    惠眼者。

    照常無常等。

    一切法空。

    法眼者。

    照一切有為法因果理等。

    佛眼者究竟諸道(文) 無量壽雲法眼觀察究竟諸道者。

    因果道也。

     問。

    付佛果五眼。

    以佛眼對餘四眼。

    雲何釋其相耶。

    答四眼不了。

    佛眼具了。

    故名佛眼。

    亦見佛性。

    故名佛眼(此二釋也) 問。

    佛果萬德。

    皆究竟到彼岸。

    何雲四眼不了。

    佛眼獨具了耶。

    答四眼不了者。

    還舉因位四眼。

    顯果位方有佛眼欤。

    謂佛果四眼。

    究竟義邊義分。

    名佛眼。

    非佛果四眼外。

    别有佛眼也。

    又付佛果四眼。

    各互有所不了。

    佛眼總具了也(文) 淨影釋名總相佛眼也。

     問。

    開中所譯。

    妙法華經。

    有提婆品耶。

    答。

    義疏第一雲。

    羅什舊經。

    有二十七品。

    後更有提婆達多品者(雲雲)釋法獻。

    于于阗國。

    得此品。

    梁末真谛。

    翻此品安之。

     問。

    法護正法華。

    有此品。

    羅什何故不翻譯之耶。

    答。

    疏一雲。

    事亦難明。

    今且以三義往釋。

    一者外國傳雲。

    流沙以西。

    多有此品。

    流沙以東。

    多無此品。

    所以然者。

    小乘之流。

    皆謂諸大乘經。

    并是調達所作。

    是以諸國。

    或有阙之。

    羅什既在龜茲國。

    或容不見此品。

    故不翻之。

    二者羅什譯經。

    觀察機情。

    每多存略。

    若具翻智度論。

    則十倍于此。

    ○故正法華經。

    凡有十卷。

    删彼煩文。

    略為七軸。

    三者塔品命持。

    而持品應命。

    言勢相接。

    而忽間以提婆。

    則文似非次。

    恐末葉多惑。

    所以别之(文)新撰同之。

     問。

    法相祖師。

    破此說。

    今如何通耶。

    答(雲雲) 法華玄贊一雲。

    什公本無之者。

    古傳解雲。

    蔥嶺已西。

    多有此品。

    已東多無。

    什公既在龜茲。

    故無此品。

    若爾。

    法獻于于阗國。

    如何得此品。

    于阗亦在蔥嶺東故(文)對雲。

    梁僧祐法師。

    三藏集雲。

    蔥嶺已東。

    此品多無。

    故什公本無之(雲雲)慈恩法師。

    破彼師。

    然今嘉祥。

    亦取彼解。

    故今對之。

    雲蔥嶺已東多無。

    此品什本既無。

    理當不見之。

    少則有故。

    法獻得之于阗。

    在蔥嶺東。

    亦不相違。

     又雲。

    又有解雲。

    塔品命持。

    而持品應命。

    言勢相接。

    而忽間以天授。

    則文勢疏斷。

    什雲恐末葉多惑。

    所以删之。

    若爾。

    即取舍真文。

    并由羅什。

    删繁好醜并在一人。

    斯為未可。

    釋道安以翻經者。

    義略經文。

    乃作五失三不異(雲雲) 今考。

    釋道安本文。

    雲三不易。

    今作異。

     故天授品梵本皆有。

    又天品顯已重法為殊。

    以求經力勢大。

    龍宮湧出經。

    威速疾龍女道成。

    贊勸于人。

    何不此後即有持品(雲雲)對雲。

    命持應持。

    二章相生。

    末葉下愚。

    見而易知。

    然經力大。

    以勸持經。

    義實非無。

    何以梵本深遠義趣。

    而難翻譯。

    随情巧耳。

    又道安雖是印手菩薩。

    何必抑制無相佛化。

    存略适化。

    恐乖誡物。

    并是上人弘道巧術況複道安非翻者。

    直作五失痛翻譯。

    豈以三不易之為龜鏡不。

    亦翻梵為漢乎。

    又言天授品梵本皆有者。

    何又自雲但是什公梵本差脫耶。

    若梵本容有者。

    古師亦評之。

    新通何用乎。

     問。

    什公所譯妙法花。

    以屬累品。

    安經中。

    有何所以耶。

    答羅什善得經旨。

    安屬累品。

    置經中也。

    此有五證。

    一者屬累未分身還本國。

    爾時土方複穢。

    若在經末。

    妙音何被誡勿生下劣想耶。

    二下雲大土者。

    普禮分身。

    東土上人。

    不應獨接足多寶。

    三觀音奉珠。

    亦不應但為二分。

    四神力已前。

    明諸佛所乘。

    一章義了。

    即明付屬。

    藥王以後。

    明菩薩所乘。

    衆便散席。

    五屬累品。

    明付屬藥王等品。

    受命弘經。

    以此推之。

    不應在經末也。

     或第二第三。

    合為一義。

    同二佛故。

     義疏第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