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十(私抄)

關燈
雜問答并前大科餘殘等(此猶不盡也三論法華問答在别) 十三問答三十許。

     法華品有無前後等(通他宗難) 大悲代受苦。

     四弘願。

     菩薩逼惱衆生。

     共貪生不共貪滅。

     雜華經釋華嚴題佛。

     菩薩護戒事。

     伽耶山頂經四種發心(龍女) 十住菩薩見生死始終。

     一佛度一切。

     迦葉佛不說涅槃經。

     授記事(鸰鳥聲聞實成佛欤) 毛道衆生。

     調達造逆先後。

     菩薩位立暖等四心。

     四依位分(供佛得義) 菩薩五位。

     道場量。

     自宗行業。

     祖師血脈。

     玄疏本末錄。

     雜問答 問。

    以菩薩三聚戒。

    約止善作善。

    如何分别耶。

    答。

    百論疏有二釋。

    一雲。

    初律儀是止善。

    餘二是作善。

    二雲。

    三種并是止善(法華疏同第二釋)問。

    付第二釋。

    凡止諸惡。

    皆是律儀戒攝也。

    以律儀中息諸惡故。

    故餘二但是行善依也。

    淨影大師。

    别論三聚戒。

    律儀是止。

    餘二是作釋。

    是專契道理。

    餘者如何耶。

    答。

    法華疏第二雲。

    有人言。

    初戒以止善為體。

    後二以行善為體。

    今明不爾。

    若後二以行善為體。

    初受戒時。

    未修行度人。

    則應但受得一戒。

    菩薩之戒。

    便不具足。

    今明三戒并以止善為體。

    初戒止息威儀之惡。

    次止不行善之惡。

    後止不度人之惡。

    故初受戒時。

    具得三戒。

    但後時修行善法。

    及度衆生耳(文) 淨影釋雲。

    别論律儀。

    是止。

    止諸惡故。

    餘二是作。

    作諸善故。

    通論一一皆是止作(略抄)問。

    破有人言後二行善雲。

    初受戒時。

    不具是者。

    于止善同有此難。

    初受戒時。

    未修行度人。

    雲何得舍不行善之惡。

    及不度人之惡耶。

    又初受戒時。

    立誓限行一切善。

    度諸衆生故。

    得具三戒。

    又成增上不放逸故。

    得修行諸善。

    具慈悲故。

    得攝衆生戒。

    而何難雲初受戒時。

    戒不具足過有之耶。

    答。

    初受戒不具難。

    實止作例同難通。

    然戒分别者。

    行善正約起作未作。

    雲何得之耶。

    止善但據斷惡。

    惡法粗故。

    受戒即舍。

    初雖不行。

    其心不遮。

    即無惡法。

    然未起作故。

    無行善耳。

     問。

    金光明已會三乘教耶。

    答。

    法華疏二雲(新撰)但未會三教故。

    不名教會。

    法華理教俱會(雲雲)問彼疏雲。

    未涅槃前。

    九十日說。

    所以知然。

    從如來出世。

    至于法華。

    未有八十之語。

    說法華已。

    後時于魔王。

    唱言劫後三日矣(等文)法華之後。

    三一已會者。

    法華疏文也。

    既是法華以後說。

    何雲末會教。

    況盛談常住妙果。

    與法華後段同。

    何隔前段旨耶。

    疏雲。

    究竟大乘菩薩藏攝。

    頓教所收(雲雲)既是頓教。

    何勞雲末會三教耶。

    答。

    文中不會三乘故欤。

    猶不審也。

     問。

    四卷金光明初。

    不列同聞衆。

    有何故耶。

    答。

    信相室中。

    感四佛。

    及夢中見聞。

    非千二百等共聞故(雲雲)問。

    信相室中。

    贊感四佛說。

    于睡夢中。

    聞忏悔法。

    皆是寄教主釋尊而起此教。

    況中間諸品。

    大衆同聞之。

    何可無同聞衆耶。

    彼無量壽經等。

    雖于王宮上。

    佛不共千二百等比丘。

    而經始列之。

    此亦應爾。

    依新譯金光明經。

    始列九萬八千大比丘衆。

    百千萬億大菩薩衆等也。

    故知。

    今經不列者。

    但是傳者省略而已。

    何雲千二百等不聞乎。

    答。

    疏雲。

    通發起中。

    可有同聞。

    而不立者。

    有三義。

    一者壽量品。

    是信相室說。

    不與千二百等共聞。

    二者忏悔品。

    是信相夢中見聞○三者後贊佛品中。

    他方大士。

    往他方贊佛(等文)既雲應有同聞故。

    亦應有道理許也。

    然約别義不立。

    設非經家。

    是傳者省略。

    亦應存此義。

    不立故。

    與新譯不相違也。

     問。

    信相菩薩何位耶。

    答。

    地前菩薩也。

    問。

    有何誠證也。

    答。

    疏言。

    又信相者。

    此是地前菩薩。

    于理決定。

    故名為信。

    此人曾供養諸佛。

    深植善因。

    故能承佛三密冥加。

    疑佛八十(文) 問。

    大師依僧祇律。

    分别塔婆及支提。

    爾者地持論意同雲耶。

    答。

    律意有舍利名塔婆。

    無舍利名支提。

    地持莫問有無皆名支提(法華藥草品疏)問。

    地持論雲。

    身供養。

    支提供養(雲雲)故與支提各别也。

    何異僧祇律耶。

    答。

     問。

    過去威音王佛。

    所說法華。

    有幾偈耶。

    答。

    二十千萬億偈也。

    遊意雲。

    二十千萬億那由他偈(雲雲)問。

    違經文何雲那由他偈耶。

    答。

     問。

    付法華經題目。

    言蓮華者。

    譬說欤。

    進雲法說也。

    付之蓮華者。

    是世界所有華也。

    以此顯法殊妙。

    豈非譬喻乎。

    依餘處。

    皆言譬喻耶。

    答。

    華玄二雲。

    問。

    蓮華但是譬名。

    亦是得法說耶。

    答。

    大集經偈雲。

    慈悲莖智葉(乃至)以衆德。

    為蓮華也(雲雲)問。

    此證不明。

    遊意依大集文。

    雲遍喻也。

    答(似易而勞也) 同。

    藥草品文雲。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文)爾會小乘行。

    為菩薩道欤。

    進雲。

    昔說大因為小果。

    今指小果為大因(文)(義疏釋也)問。

    論雲。

    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等文)此取前後發菩提心。

    為菩薩行。

    非指小行耶。

    答。

    正取前後大行。

    兼收小行也。

     華玄七雲。

    而有此不究竟之智斷。

    宜會歸一乘。

    故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也。

    論釋雲。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者。

    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

    前昔所修善根不滅。

    同後得果故。

    此意明取菩提心善根故。

    是故菩薩道耳。

    二乘智斷皆是菩薩道之遠緣。

    人天善根亦爾也。

     論疏雲○今即取前後菩提心。

    為種子。

    無上故取此文。

    而釋之也(文) 又雲。

    同後重發菩提心。

    得成佛果故(雲雲) 問。

    法華經意。

    惡人亦成佛(雲雲)爾依何文證之耶。

    進雲。

    譬喻品文雲。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得成佛道(雲雲)大師引此文為證也(法華遊意)付之此明信受一乘經者。

    皆當成佛。

    何以之證惡人成佛耶。

    答。

     遊意引此文已雲。

    此分别說一切成佛。

    豈簡惡人(雲雲)一雲。

    設造惡者。

    信受此經。

    皆當成佛也。

    惡人信受。

    豈簡之耶。

    一雲。

    信受一切皆成佛之語。

    即所信義中一切。

    總攝善惡。

    無簡所也(前義順文是正義也) 問。

    法華經中舉三世諸教。

    其中以法華。

    為難信也。

    爾已說者。

    通攝華嚴耶。

    答(雲雲)西方若攝之者。

    疏雲。

    法華之前。

    大小分流。

    其言易信(文)(新撰疏)華嚴經明一因一果。

    兼開三乘方便。

    故雲或現聲聞小乘門。

    或現緣覺中乘門(雲雲)何雲大小分流耶。

    若不通華嚴者疏雲。

    謂華嚴已後。

    靈山之前。

    教非一也。

    已說今說當說者。

    略舉三說。

    攝一切教也。

    已說者。

    法華之前。

    一切大小教也(雲雲)三說周舉攝一切。

    又别舉華嚴名。

    顯其教門。

    豈不攝之耶。

    答。

    大小分流中。

    有華嚴經也。

    又雲。

    華嚴頓教。

    非是大小分流論之。

     問。

    大乘意。

    初禅梵王。

    初得聖果耶答有。

    問若是聲聞。

    應同小乘義。

    而小乘雲色界不得入正道也。

    若菩薩者。

    初地已上果報也。

    何于彼身。

    始入聖得果耶。

    答聲聞果欤。

     問小乘意。

    聖者為初禅梵王耶。

    答。

    得初果已。

    為初禅梵王(雲雲)問梵大梵宮。

    是僻見所居。

    唯是凡夫也。

    何雲聖者生彼耶。

    答。

     維摩疏一雲。

    又梵得那含。

    釋證初果(雲雲)釋經首同聞衆中。

    梵王也。

     涅槃疏十一雲○昔是梵王請。

    今是迦葉請。

    昔是凡夫請。

    今是聖請。

    然梵王是那含人。

    何以知之。

    如瞿伽離。

    謗身子目連。

    梵王來之。

    瞿伽離雲。

    佛說。

    汝得不還果。

    汝何意來。

    若爾。

    即是阿那含也。

    若爾者何得定是凡。

    解雲。

    當請是凡也。

    若請時是凡。

    得後果者。

    則是有得初果義。

    何意上不得初果。

    解雲。

    前時小乘意。

    若依小乘。

    上無得初果義者。

    此王已應前得初果意方生初禅。

    如此者。

    請時已是聖也(雲雲) 又雲。

    上色界天等。

    無有初得道義(雲雲) 成實許色界身入聖。

    見第十九卷。

     問。

    瞿伽離者。

    是惡人。

    彼言。

    佛說梵王得不還果者。

    應是虛妄語。

    如何以此證梵王是凡耶聖耶。

    答可具考決之。

     天台疏記第二。

    引别譯雜阿含經第□雲。

    瞿伽利雲。

    佛說。

    汝得阿那含耶。

    梵王答如是(雲雲) 别譯雜阿含經第六雲。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

    梵主天中。

    于其中夜。

    威光甚明。

    來至佛所。

    爾時世尊。

    入火光三昧。

    時梵主天。

    作是心念。

    今者如來。

    入于三昧。

    我來至此。

    甚為非時。

    當爾之時。

    提婆達多。

    親友瞿迦離比丘。

    謗舍利弗及大目連。

    此梵主天。

    即詣其所。

    扣瞿伽利叫喚。

    言瞿伽利。

    汝于舍利弗目連。

    當生淨信。

    彼二尊者。

    心淨柔暖。

    梵行具足。

    汝作是謗。

    後于長夜。

    受諸哀苦。

    瞿伽梨即問之言。

    汝為是誰。

    答曰。

    我是梵主天。

    瞿伽梨言。

    佛記汝得阿那含耶。

    梵主天答言。

    實爾。

    瞿伽梨言。

    阿那含。

    名為不還。

    汝雲何還梵主天。

    複作是念。

    如此等人。

    不應與語(等文)此卷上文。

    梵主天。

    亦名梵王也。

     涅槃經第二十雲。

    阿阇世王。

    複于前路聞舍婆提毗流離王乘船入海遇火死。

    瞿伽梨比丘。

    生身入地。

    至阿鼻獄(文) 大論第十三雲。

    複有人雖不貪恚。

    而妄語人罪。

    心謂實爾。

    死堕地獄。

    如提婆達多弟子。

    俱迦離。

    常求舍利弗目連過失(等文) 新婆娑九十八雲。

    評雲。

    大千界中。

    有俱[月*足]大梵。

    百俱獨梵。

    十俱胝那臾多梵衆(雲雲)今會釋雲。

    有一義雲。

    于梵王。

    有大梵獨梵。

    若千世界梵王是大梵。

    必是凡夫。

    若四天下主。

    應是獨梵。

    今以獨梵王。

    為梵王欤。

    婆娑(文)今考之。

    獨梵者。

    即見梵補異名也。

    會釋不成欤。

     問。

    付明二谛相。

    且以有為真谛空。

    為俗谛義有耶。

    答。

    有之涅槃經意。

    問。

    大乘雲。

    二谛章雲。

    一切大乘。

    皆以空為真谛。

    涅槃經。

    亦非以有。

    名真谛空。

    為世谛乎。

    答彼二谛章。

    明其正意。

    今言空為世谛者。

    是一支之傍義也。

    非二谛之正宗(矣) 涅槃疏十雲。

    自有空有。

    判二谛。

    空為真谛。

    有為世谛者。

    世谛中有無常無我等事。

    自有約常無常。

    判二谛。

    自有以有為真谛。

    空為俗谛。

    如大經。

    空者二十五有也。

    自有無常無我為真谛。

    如今文。

    三法印為真谛。

    則一切瓶衣等事。

    為世谛(文) 二谛章下卷雲。

    若涅槃。

    空為世谛。

    有為真谛者。

    正對破三修斷無涅槃○涅槃對此斷無之病。

    故明斷無。

    乃是世谛耳○此是二谛一枝之别義耳。

    今次通明之。

    大品涅槃。

    一切摩诃衍經。

    皆以空有為世谛。

    有空為第一義谛(等文)以十種二谛。

    為證之。

     問。

    十地菩薩。

    知衆生佛性乎。

    進雲。

    不知之。

    問。

    十地菩薩。

    明證佛性。

    故名見眼見佛性。

    何不知衆生佛性耶。

    答。

     涅槃疏十六雲(經二十五)十住唯知自得菩薩。

    不知衆生有佛性者。

    今明。

    凡夫亦知衆生有佛性。

    況十地菩薩。

    而言不知。

    今言。

    自知者。

    身必得成佛。

    知行因之始。

    知成道之時。

    故雲自知。

    不知衆生者。

    不知衆生行因之始成道之時。

    故言不知。

    非是不知衆生有佛性也。

    問。

    何不知衆生行因始成道之時耶。

    答十地猶有無明知障。

    故不知之。

     問。

    十地菩薩。

    見生死始耶。

    答。

    不知之。

    問。

    若生死有始者。

    十地何不見之。

    若無始者。

    何見其始耶。

    答。

    依河西者。

    約十二因緣。

    同為始果為終。

    而因約故。

    十地不見一師(興皇)雲。

    有觀弱故。

    雲不見始。

    空觀強故。

    雲見終也。

     已上疏十六文。

    而取意略抄之。

     問。

    于法身上。

    眼見勝。

    聞見劣也(雲雲)爾于應身上。

    亦爾耶。

    答。

    于應身上。

    眼見聞見則無優劣(雲雲)問。

    眼見應勝。

    親禮觐佛身。

    故遠聞如來應身。

    如何如此耶。

    答。

     涅槃疏十雲○劣是應身。

    眼見如來。

    應身解故。

    無勝劣(等文) 問。

    身子尊者。

    摩诃迦葉。

    相對。

    何是利根耶。

    答。

    疏(十二)引婆娑雲。

    諸聲聞中。

    舍利弗最利根。

    目連第二。

    餘聲聞是下根。

    其含迦葉(略抄)問。

    阿含經中。

    迦葉自言。

    若不值佛。

    當成辟支佛(雲雲)大師依此文。

    釋大辟支佛。

    妙迦葉百劫行之勝。

    身子等六十劫行者。

    爾者。

    如何迦葉是劣耶。

    答。

    疏雲。

    或可。

    百劫行行未滿。

    不值佛更行。

    行時滿百劫。

    成大辟支佛也(文) 問。

    大論中明有五百辟支佛同時出也(雲雲)是本乘緣覺欤。

    答。

    涅槃疏(十二)雲。

    此是七生須陀洹人也(文) 婆娑四十六雲。

    伊師迦山。

    五百佛人者。

    本是聲聞也。

     問。

    設雖本乘人。

    有何共又有何誠證。

    雲七生須陀耶。

    答次文雲。

    若是大辟支佛。

    一向不并出(雲雲)今對之故。

    以并出證七生須陀欤。

    問。

    如華嚴經。

    兜率天子下生時。

    諸辟支佛。

    或從他方。

    或入滅度。

     華玄第五。

    為本乘緣覺。

    具可見文也。

     設非大辟支。

    何必七生須陀耶。

    答。

     涅槃疏雲。

    如大論明。

    有五百辟支佛出世。

     此則是七生須陀洹人也。

    若是大辟支佛。

    一向不并出故。

    婆娑中。

    立大聲聞。

    如舍利弗。

    亦不并出。

    況緣覺人也(文) 又第九雲。

    若是大辟支佛。

    則獨出不并。

    名為偈伽狩角。

    此偈伽狩是獨角。

    唯有角辟。

    大緣覺獨出世。

    小辟支佛。

    則得并出。

    故雲有五百辟支佛俱出。

    明此小辟支佛。

    則并是七生須陀洹人(雲雲) 此二義。

    一雲。

    緣覺有二。

    一小二大。

    小辟支佛。

    亦有本乘。

    然對大辟支故。

    且雲七生須陀洹也。

    二雲。

    此中辟支佛。

    非本乘人。

    雲七生須陀洹故。

    餘處雲本乘有部傥者。

    别釋也。

    然有部傥皆是七生須陀洹者。

    何故見菩薩下生而入涅槃。

    以本聲聞樂見佛故。

    故前義應正也(更可尋) 問。

    大辟支與餘小辟支。

    并出世耶。

    答(雲雲)兩方若并出者。

    雲一向不并出。

    而文不别也。

    答。

    不并者。

    如舍利弗。

    亦并出。

    亦應與餘聲聞不并耶。

    答應有二義。

    然且雲與餘小辟支佛。

    俱有。

    何妨乎。

     涅槃疏十二雲。

    若是大辟支佛。

    一向不并出○如舍利弗。

    亦不并出。

    況緣覺人也(具如上抄之) 仁王經雲。

    八百萬億大仙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