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九

關燈
槃各别。

    然窮論。

    隻是正法中道為體(文) 問。

    就方便涅槃。

    為總萬德為涅槃。

    為當但取無累義為涅槃欤。

    答。

    今且雲。

    有二義。

    一雲。

    總攝萬德為涅槃。

    一雲。

    唯取無累為涅槃也。

    問。

    若言總攝萬德者。

    何三萬德上無累名滅度耶。

    若但取無累義者。

    豈以萬德為體耶。

    又涅槃中。

    備三點四德。

    其無累者。

    三點之中解脫。

    又四德之中淨德也。

    故知。

    涅槃非但無累耶。

    答。

    涅槃正以滅度為義。

    即無累德也。

    然于無累之中。

    具足一切諸功德者。

    以無累為主。

    統攝諸法大乘法門。

    多今皆爾。

    非唯涅槃也。

    問。

    若涅槃為總。

    三點四德為别者。

    三點之中。

    解脫望失。

    涅槃同是無累。

    何故涅槃為總。

    解脫為别耶答。

    若論涅槃。

    以涅槃為主總耶。

    一切功德為大乘涅槃。

    其解脫等。

    直是無累。

    不論其總義也。

     意雲。

    無累有二。

    一者是别。

    直取般若等上無障累義名解脫也。

    二者是總。

    謂取無累諸功德法統攝為涅槃。

    若入解脫門明義。

    應解脫為總。

    涅槃為别。

    于無累中有此總别。

    餘法望涅槃。

    其義相别故。

    總别易知。

     窟下雲。

    如來藏中。

    恒沙佛法同一體義分。

    如就諸德說名為常。

    離諸德外。

    無别有一常性可得。

    我樂淨等類亦同然。

    又就常等說為解脫。

    離常等外。

    無别有一解脫。

    自性法身般若類亦同然。

    如是一切。

    是故諸德皆無自性(雲雲) 又雲。

    涅槃雖複是常。

    是因緣常。

    非定性常(雲雲) 同中雲。

    言四障者。

    如寶性論說。

    一者緣相。

    謂無明地障佛真淨。

    對除彼故。

    說佛真常(雲雲) 涅槃疏第三雲。

    伊字譬者。

    外國伊字。

    猶如此間草下字。

    亦為如槍腳也。

    此譬正耶。

    其圓義。

    若是摩醯首羅面上三目者。

    彼一目在額。

    兩目在兩頰。

    ○三點則譬三德。

    法身般若解脫也。

    今類此皆有總有别。

    若是伊字三點此是别。

    為成一伊字伊則是總。

    涅槃三德則是别。

    三德成涅槃。

    涅槃則是總(雲雲) 又雲。

    對生死之總。

    立涅槃之德。

    ○今對生死三障故。

    辨涅槃三德。

    以法身對彼報障。

    以般若對彼煩惱障。

    般若正斷煩惱。

    以解脫對其業障。

    則明解脫業障也。

    二者明雖有萬德。

    以此三德收之則盡。

    ○法身則是身業身蜜。

    波若即是口業口蜜。

    解脫則是意業意蜜○三者明此三德。

    即是法身。

    無感而不應故名法身。

    無境而不照故名波若。

    無果不盡故名解脫(雲雲)玄同之。

    無感不應者。

    三點中。

    法身總攝。

    真應今舉其用以攝其體也。

     又雲。

    昔日有法身波若之時。

    解脫未足。

    有解脫時。

    則無法身波若。

    互不滿足。

    所以今辨三德具足(文)(玄同之)考此意。

    昔小乘無餘涅槃。

    為解脫滿足。

     疏六雲(四相品)今日為聲聞人說此圓正涅槃。

    治昔孤斷不圓之病(雲雲) 又雲。

    上三點。

    以法身為第二點。

    今以涅槃為第二點。

    ○今明。

    此是總别因緣。

    涅槃之總。

    是别總三德之别。

    此是總别。

    以其是總别故。

    别即是總三德。

    則是一涅槃。

    以其别總故。

    總則為别涅槃。

    即三德中之一德也(文) 又雲。

    昔涅槃無波若。

    波若是智。

    有智時。

    涅槃未足。

    汝無餘涅槃。

    是無有智故。

    涅槃無波若。

    ○今涅槃波若始具足(雲雲) 窟中雲。

    于三德中。

    對昔涅槃以解脫為要○此乃是其通名解脫。

    一切諸德出顯垢故名解脫(雲雲) 又雲○菩提則波若。

    涅槃則解脫(雲雲) 今按。

    總别有二。

    一者名義相對涅槃名别所顯義。

    總如欲界色界名所顯五陰等也。

    二者直就義中主伴相對無累義為主。

    諸德皆無累。

    若于中對餘門無累。

    還是一義也。

     問。

    性淨涅槃。

    有萬德耶。

    答。

    有二義(雲雲)若就當體無萬德。

    若約相論體。

    亦德有之。

     涅槃義雲。

    問曰。

    性淨涅槃。

    為有萬德不。

    答。

    有二釋。

    一雲有萬德。

    今明無萬德。

    但以平等一味為正法涅槃。

    若言萬德體故。

    明性淨涅槃有萬德亦得(文) 二智義雲。

    照空名惠。

    鑒有為智。

    故此經雲。

    知一相門起于惠業。

    知種種相門起于智業(文)(一相門即當性一味平等也。

    此經者維摩經也) 問。

    性淨涅槃體何物耶。

    答。

    若論用門。

    是阿梨耶識。

    亦是本淨阿摩羅識。

    若論體門。

    即是中道正法為體(矣) 玄曰。

    地論師。

    阿梨耶識。

    攝論師。

    阿摩羅識。

    成論師。

    成佛理顯現。

    名為法身。

    定是有法故。

    以常為經宗。

    今明中道為佛性。

    中道有何隐顯。

    若以常為經宗者。

    大論雲無常一邊。

    常為一邊。

    非是常為究竟。

    純陀哀歎。

    對生死苦無常明佛果常樂。

    至後迦葉涅槃非常非無常。

    非有非無。

    非因非果。

    今明。

    四句百非洞遣。

    為涅槃體。

    常無常是用。

    法師但得其用。

    不識深谛(文) 三修八到事 問。

    何名三修比丘耶。

    答。

    聞小乘教。

    修無常苦無我。

    聞大乘經。

    修常樂我。

    此名三修比丘也(苦等是因。

    樂等是果也。

    比丘是行者也) 玄雲。

    問。

    經明三修八到。

    何等是三修比丘耶。

    答。

    三修者。

    一常無常。

    二者苦樂。

    三者我無我。

    常者凝然也。

    無常者遷流。

    樂者怡喻。

    苦者逼惱。

    我者性實。

    無我者不自在。

    通稱修習業也(雲雲) 問。

    若爾。

    應是六修。

    何名三修耶。

    答。

     玄雲。

    然此三種相對。

    合辨名為三修。

    離說即是六修(雲雲)問。

    于涅槃有四德。

    謂常樂我淨也。

    若爾。

    應有四修。

    何但明三修耶。

    答。

     玄雲。

    若具足而言。

    應是四修。

    離則八修。

    謂淨不淨所以除淨不淨。

    但明三修六種者。

    不淨觀是遠方便。

    因中除不淨觀故。

    果中除淨觀。

    若對治人到應辨以修因中若無常無我不淨果上耶常樂我淨故八修(文)言因果者。

    涅槃名果。

    生死為因。

    正是佛性與涅槃為因。

    于生死中有佛性故。

    名為因也。

    又未得大涅槃已來。

    諸義行法。

    合名為因。

    則是生死所攝也。

     問。

    八倒者何耶。

    答。

    前倒有四。

    後倒亦四。

    合為八倒也(雲雲) 玄雲。

    前倒者。

    常樂我淨。

    外道時起四倒。

    謂常倒。

    樂倒。

    我倒。

    淨倒。

    佛破四倒故。

    說無常。

    苦。

    無我。

    不淨。

    比丘佛果上更起苦無常無我不淨。

    更起後四倒。

    謂無常倒。

    苦倒。

    無我倒。

    不淨倒。

    前倒後倒合論故。

    有八倒。

    外道起生死計有常樂我淨(等文) 又雲。

    若外凡夫起八倒者。

    是見谛煩惱。

    若學人起八倒者。

    是修道煩惱。

    若羅漢起八倒者。

    是界外煩惱(雲雲) 又雲。

    起倒人者。

    外凡夫人。

    起前四倒。

    入内凡位不複起之。

    後四倒者。

    入内凡位(乃至)羅漢起也(文) 問。

    八修八倒。

    雲何相對耶。

    答。

    于生死起常等四倒。

    則有無常等四修。

    于涅槃起無常等四倒。

    則有常等四修也。

    又問。

    于外凡位起後四倒耶。

    答(雲雲) 問。

    若起者。

    雲後四倒者。

    入内凡位(乃至)羅漢起也(文)若不起者。

    雲若外凡夫起八倒者。

    是見谛煩惱(文)答。

    若别論之。

    不起後四倒。

    前文雲。

    外凡起八倒者。

    是言總意别也。

    又可雲外凡。

    亦起後四倒。

    然雲後四倒者。

    入内凡位者。

    是約多分之。

    又言前四倒入内凡位不複起之者。

    且約見惑。

    若界外煩惱亦得起之。

    又言學位八倒者。

    正是後四倒。

    言是修道煩惱者。

    一義雲。

    是修所斷邪見攝。

    此義不然。

    若爾。

    内凡位等。

    亦應起前四倒。

    既雲不複起之。

    故知。

    五邪見唯見所斷義也。

    應雲此異毗昙義門。

    學人于佛果起無常等倒。

    猶是界内煩惱之類。

    若準義章。

    應是邪見攝。

    然于此位不起前四倒。

    見苦等故也。

    問。

    羅漢具起以倒耶。

    答(雲雲)問。

    若具起者。

    前四倒入内凡位不複起之。

    若言不起前四倒者。

    言羅漢起八倒耶。

    答。

    具起八倒。

    是即外煩惱也。

    然言前四倒内凡不起者。

    此約界内正使而說也。

    又文雲前倒是凡夫。

    後倒是聖者。

    此亦據界内正使故。

    故前倒是凡夫耳。

     涅槃疏十四雲。

    今明。

    凡聖具有八倒者○隻就昔外道具八倒。

    ○三修亦具八倒者。

    彼謂佛地若無常(等文)又涅槃疏第八。

    經四倒品明三修八倒之。

     問。

    生死四倒。

    唯迷生死欤。

    答。

    亦迷佛果也。

    問。

    既是生死四倒。

    何亦迷佛果耶。

    答。

     玄雲。

    生死中四倒。

    正迷生死無常苦。

    傍迷佛果常樂。

    果上四倒。

    正迷佛果常樂。

    傍迷生死無常苦。

    所以然者。

    計生死常。

    非但不識無常。

    亦即不識常。

    計佛無常者。

    非但不識常。

    亦則不識無常(文) 問。

    若爾。

    解無常即解常。

    解常則無常耶。

    答。

    不爾。

     玄答此問雲。

    惑性浮漫。

    得言一惑兩迷。

    解性不漫。

    解無常解不解常。

    解常之解不解無常(文) 難雲。

    解性照徹。

    洞達無礙。

    惑性頑礙遲鈍○障隔若惑即應局解應通解何不爾耶。

    答。

    迷者失方。

    于東謂西。

    亦言迷東。

    亦言迷西。

    悟者見東謂東。

    則正見東不見西也。

    迷生死為常。

    則有二迷。

    謂生死為常。

    是迷生死。

    亦不識常是佛果。

    故迷佛果也。

    解即相當故無二義。

    浮漫即斯謂也。

    又難雲。

    解常應解無常。

    如解一乘則決了聲聞法耶。

    又上兼下。

    下不及上。

    如解生空不及法空若解法空即悟生空耶。

    答。

    若據此義亦得。

    如此。

    然今不相通者。

    正對理而解。

    不如惑浮漫故。

    約此義作如此解也。

     二涅槃事 中論法品疏雲。

    大乘餘無餘者。

    滅五住煩惱。

    名為有餘。

    二死報亡。

    稱為無餘。

    ○大乘前得無餘。

    即是法身後起應化二身。

    名為有餘(雲雲) 窟中雲○所證有二。

    一是有餘。

    二是無餘。

    分段盡處。

    是其有餘。

    變易盡處。

    是其無餘(雲雲)(此釋梵行已立證滅智也) 教迹義雲。

    問曰。

    若言常者。

    雲何此經雲三世諸佛皆入無餘涅槃耶。

    答。

    非是小乘無餘涅槃。

    若依攝論大乘。

    乘無餘涅槃有二種。

    一者。

    分段因果。

    盡名有餘。

    變易因果。

    盡名無餘涅槃。

    二者。

    報應二佛。

    有餘涅槃。

    法身名無餘涅槃也。

    又金剛波若經中。

    我皆今入無餘涅槃者。

    是彌勒釋雲大乘第一無餘涅槃也(文) 窟下雲。

    泛經論中。

    明餘無餘涅槃。

    略為五對。

    一唯就小乘說因亡名有餘。

    果盡名無餘。

    二唯就大乘說。

    因盡名有餘。

    果盡名無餘。

    ○三菩薩所得因果無處為有餘。

    佛所得因果無處為無餘。

    四如攝大乘論及金光明。

    應化身為有餘。

    法身為無餘。

    ○五大小相對。

    小乘中因果盡名有餘。

    大乘因果盡名無餘(文) 醉入無餘有無事 問。

    愚法二乘入涅槃時。

    滅身智根色不受生死果報耶。

    答。

    三乘位數上雲二乘有醉入無餘義不。

    答。

    攝論師雲。

    有依楞伽經文。

    三論師雲。

    無依智論及法華(略抄) 雜義記雲。

    攝論師依楞伽經。

    得寂滅三昧。

    無量劫不覺文。

    許醉入無餘義。

    三論師依法華經。

    是人雖生滅度之相文。

    不許醉入無餘(取意)(作者未詳) 淨影釋雲。

    愚法之人。

    未來無餘涅槃後。

    經不可稱計微塵數劫。

    心識還生。

    爾時方受變易果報(取意)此義略同攝論師也。

    然考淨影釋文。

    始終無餘之間。

    有無明地妄心生滅為變易。

    若即三種變易中。

    初門義也。

    言無餘後方乃受者。

    據第二門。

    緣照法身變易。

    此所得身。

    神化無礙。

    能變能易。

    以無漏業為因故。

    所得報乃爾。

    勝鬘經說。

    以此為宗。

    此報從涅槃起。

    心想還生時受。

    此約明了觀察心也。

    又涅槃之間。

    一處文雲有四陰雲具有四陰也(初不覺妄心具五陰也)若依嘉祥。

    二乘無學人。

    入涅槃時。

    分段報謝。

    變易續起。

    無其心識斷滅故。

    不應許醉入無餘。

    然約不悟大乘。

    亦名醉也。

     統略上雲(方便品)法華論有二種聲聞。

    有大機者謂退大取小人。

    無大機者。

    是決定聲聞。

    問。

    此二人同生淨土何異耶。

    答。

    悟有早晚。

    根有利鈍。

    問。

    住羅漢幾時而悟。

    答。

    楞伽雲。

    無量億劫耽小乘空三昧。

    猶如醉人久久方醒。

    ○問。

    生淨土中。

    有大乘機。

    可聞說法本乘聲聞生于淨土無大乘機。

    雲何得聞一乘。

    ○答。

    有二因緣。

    一者佛性。

    則是一乘。

    既本有佛性。

    則本有一乘。

    佛性力故。

    還生善根。

    則是一乘種子。

    還生一乘善根。

    二者如涅槃經。

    信心因聽法。

    聽法因信心(文)又涅槃經。

    八萬等劫。

    一義釋雲。

    至十念發心菩提(雲雲)(涅槃疏釋也)略述雲(仙光院)未發菩提心受變易身故。

    楞伽經雲醉三昧酒而卧八萬劫(雲雲) 窟下雲。

    斷分段因盡。

    而灰身滅智。

    分段報任運無。

    變易報乃起。

    如人報謝故。

    天報起。

    不由天報故。

    人報謝。

    佛果法身與此非類。

    要由解脫起。

    解脫道是法身故。

    法身起變易報方無。

    所以非類(文)此文既雲如人報謝故。

    天報起。

    則分段滅時。

    變易乃起。

    非身智滅經多劫者也。

     佛舍利事 問。

    佛涅槃後。

    留舍利。

    利世間。

    爾者佛舍利有幾種耶。

    答(雲雲)二種舍利(全身碎身也) 華玄第九雲(舍利有無)問。

    首楞嚴經雲。

    本願力故。

    現法盡。

    三昧力故示碎身舍利。

    大品則釋此經雲。

    如來碎金剛身作末舍利。

    此二經明有舍利。

    新金光明雲○如來身舍利。

    畢竟不可得○此經無舍利。

    有無相違。

    雲何領會耶。

    答。

    有無之言則是佛說。

    理無違背。

    初明有者。

    據佛迹身。

    後明無者。

    就法身也。

    又前明有。

    示同凡夫二乘故名。

    此身從業報起故有舍利。

    後明無者。

    不同凡夫二乘。

    明如來之身是幻化身。

    非實業報生故。

    無力骨也。

    又大經雲。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非是血肉之所成立。

    若不二而二。

    故開二身。

    法身無舍利。

    應身有舍利。

    二而不二。

    則此身名為法身。

    故無舍利也(文) 統略下。

    釋醫師譬雲。

    問曰。

    遣幾使耶。

    答曰。

    釋迦全碎二舍利為兩使也(文) 華玄九雲。

    小乘謂骨是金剛。

    肉非金剛。

    以傷出血故。

    大乘明一切堅滿故。

    皆是金剛。

    無有能傷佛身肉者也。

    問。

    世間金剛以羊角碎之。

    舍利金剛下得爾耶。

    答。

    不也。

    唯有如來。

    入金剛三昧。

    出世間道力能破此身耳。

    世間之總無能壞者○多寶全身欲表法身。

    常恒釋迦。

    碎質示應身滅度也。

     意雲。

    示者則示自體故。

    釋迦則應示。

    應準知多寶則法身。

    示法身實義也。

    或化身家。

    舍利則化身攝故。

    智論雲。

    後化佛身及七寶塔(雲雲)佛身則佛舍利也。

    既雲化之。

    即化身也。

    以是化身表法身也。

     涅槃疏十雲。

    分布舍利八斛四鬥(文) 同十五雲。

    分舍利為八分者實為三分。

    天得一分。

    人得一分。

    龍得一分。

    就人中八國共分故。

    為八分。

    而今不言三分。

    止言八分者。

    此是據本為語。

    本是人間。

    八國分為八。

    後時天與飛來求覓分故。

    就此八分中。

    各減取與之。

    故得為三分。

    今據本時為言故言八分(文) 東大寺大喜院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