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無金性雖複鍛練終不成金(雲雲)論文既明。
何強遮無種性人耶。
答。
中論是智論之骨随。
若欲解中論略說者。
當檢智度論廣文。
彼論釋雲。
所言性者。
名本分種。
如黃石金性。
白石銀性。
一切衆生有涅槃性(雲雲)故知。
中論為顯衆生本有佛性力得成佛道故。
假設無佛性者。
如鐵不成金。
此即反顯有佛性故得成佛耳。
故緻若言。
如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涅槃。
誰言世間實無佛哉。
中論疏雲此偈即釋涅槃經文。
明知。
非是但申般若(雲雲)大師依此偈證中論釋涅槃經也。
又法華義疏引此偈。
證無所得善以為緣因方得成佛。
理數亦爾 涅槃疏十七雲。
既以衆生為佛性。
即是中道為佛性。
○故論雲。
雖複勤精進。
若先無佛性。
終自不成佛(雲雲) 問。
十住毗婆娑第三雲(易行品引助道法說)堕于地獄中。
畢竟得至佛。
若堕二乘地。
畢竟遮佛道。
佛自于經中。
解說如是事。
如人貪壽者。
斬首則大畏(雲雲) 此論龍樹菩薩造。
羅什三藏譯。
嘉祥當引此論文 此文甚分明。
何強立二乘成佛義耶。
答。
考論文。
此偈于問中出之。
是故不必與論宗相應矣。
又此文說并堕二乘地竟不作佛。
此是退菩提心聲聞。
于五性家。
亦是不定性。
而言決定不成佛者。
豈為了義。
當知此偈不了義說。
但為令退位菩薩生恐怖心。
莊嚴言詞。
故作此頌。
依何義說堕二乘地遮佛道者。
地獄苦果所顯。
不違文心。
二乘狹劣心所顯。
便乖大悲。
又生死苦大士所樂。
堪任受之。
二乘所證斷滅無餘。
違大悲行。
又後二乘有所得善。
遮礙大乘無所得解。
舍菩提心起小心故。
堕地獄者。
非心舍離菩提心故。
由此道理。
地獄不能障大菩提。
二乘能遮無上佛道。
此障即于佛道障之極。
故雲畢竟遮佛道。
或于此障中竟無成佛義。
就障說畢竟。
若約假人相續。
後時随緣修行作佛。
即非畢竟也 佛性論第一雲(天親)問曰。
若爾雲何佛說衆生不住于性永無般涅槃耶。
答曰。
若增背大乘者。
此法是一闡提因。
為令衆生舍此法故。
若堕一闡提因。
于長時中轉輪不滅。
以是義故。
經作是說。
若依道理。
一切衆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
若永不得般涅槃者。
無有是處(雲雲)寶性論同之 此論四卷。
堅意菩薩造(已上裡) 花玄八雲。
又華嚴雲。
大乘樹王不生二處。
一者深水。
二者火坑。
火坑深水即是二乘及邪見凡夫。
此二不能生菩提心大藥王樹根。
是故菩薩須離此二也(雲雲) 問。
衆生有佛性故成佛者。
草木亦有佛性而成佛耶 答。
先衆生佛性有無不定。
草木亦爾(雲雲) 玄佛性義雲。
不但凡夫無佛性。
乃至阿羅漢亦無佛性。
以是義故。
不但草木無佛性。
衆生亦無佛性也。
若欲明有佛性者。
不但衆生有佛性。
草木亦有佛性。
此是對理外無佛性。
以辨理内有佛性也(雲雲) 一切諸法有生滅者。
皆是理外。
若一切法無生滅者。
乃名理内也。
有生滅是有所得。
無生滅是所得也 又雲。
大涅槃哀歎品中。
有失珠得珠喻。
以衆生迷故失無佛性。
悟故得有佛性故。
雲一闡提無佛性。
殺亦無罪也。
又呵二乘人如燋種。
永絕其根。
如根敗之士。
豈非明凡聖無佛性耶。
衆生尚無佛性。
何況草木。
以此證知不但草木無佛性。
衆生亦無佛性也(文) 此明衆生與草木俱無佛性也。
問。
于此義若悟無生滅者。
應有佛性。
何總言衆生無佛性耶。
答(雲雲) 又次文雲。
又華嚴明善财童子見彌勒樓觀。
即得無量法門。
豈非是觀物見性即得無量三昧。
又大集經雲。
諸佛菩薩觀一切諸法無非是菩提。
此明迷佛性故。
為生死。
萬法悟即是菩提。
故肇法師雲。
道遠乎即物而真。
聖遠乎悟之即是神也 又涅槃雲。
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
亦是經文。
唯識雲。
唯識無境界。
明山河草木皆是心相。
心外無别法。
此明理内一切諸法依正不二。
以依正不二故。
衆生有佛性。
即草木有佛性。
以此義故。
不但衆生有佛性。
草木亦有佛性也。
若悟諸法平等。
不見依正二相故。
理實無有成不成相。
無不成故。
假言成佛。
以此義故若衆生成佛時。
一切草木亦得成佛。
故經雲。
一切諸法皆如也。
至于彌勒亦如也。
若彌勒得菩提一切衆生皆亦應得。
此明以衆生彌勒一如無二故○是故得名大乘無礙。
此是通門明義也。
若論别門者。
則不得然。
何以故。
明衆生有心迷故得有覺悟之理。
草木無心故不迷。
甯得覺悟之義。
喻如夢覺。
不夢則不覺。
以是義故。
雲衆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無佛性故不成佛也。
成與不成皆是佛語。
有何驚怪也(文) 又雲。
若于無所得人不但空為佛性。
一切草木并是佛性也(雲雲)空是真谛。
草木是世谛。
意明無得二谛俱是佛性也 涅槃疏十八雲。
衆生不斷不滅者。
明衆生有佛性故不斷不滅。
草木無佛性盡在一期故斷滅。
此是開論衆生有佛性。
草木無佛性故作此說也(文) 此釋随自意語之文。
經文如下也 窟下雲○是故今明有如來藏必當作佛。
不同草木盡在一期。
故涅槃雲。
佛性者。
非如牆壁瓦石也(文) 今見此等文。
若據通門。
衆生草木。
有則俱有。
無則俱無。
若約别門。
衆生有佛性而成佛。
草木無佛性不成佛也。
所以草木不成佛者。
以無迷故亦無覺也。
又唯一期故。
知無佛性也。
此意則十二因緣相續。
終于此因緣悟無生理得成佛。
草木無此因緣相續故。
無終悟此無生也。
問。
若爾草木無中道佛性耶。
答。
有之。
難若爾應自悟此中道理。
應成佛耶。
答。
草木自無心。
故無覺悟也。
又唯一世故。
無成佛。
草木與佛無冥會故無成佛理也。
問。
唯在一期故雲無佛性意何。
答。
衆生成佛者。
是轉凡成聖也。
衆生本造業受報。
相續運持故。
得後時轉成佛義。
草木不爾。
唯在一期故不成佛。
又衆生以如來藏持故。
不斷不滅。
草木不爾故無佛性。
雖如來藏遍含内外情非情物。
然親在衆生心中。
其無心草木由心轉起。
是疏遠故。
無相續義也。
尋雲。
若爾許頓悟者。
一期至究竟果。
草木一期何妨成佛耶。
答。
草木若成佛者。
非情轉情。
何名一期耶(雲雲)且止之 經三十二雲。
是諸衆生不斷不滅。
猶如燈炎。
乃至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有○(雲雲) 又雲。
有無合故。
即是中道故。
佛說衆生佛性非有非無(雲雲)衆生不斷故。
名有佛法。
未有故名無(略抄之) 又雲。
一切衆生不斷不滅。
乃至得○菩提。
是名随自意語(文) 二十五雲。
以何義故甚深(雲雲)衆生業行不常不斷。
而得果報。
雖念念滅而無所失(等文)此等約别門。
衆生不斷不滅故成佛也 三十三雲。
為非佛性名佛性(乃至)非佛性者。
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離如是等無情之物。
是名佛性(文)淨影此名能知性也 二十五雲。
凡有心者。
定當得成阿耨○菩提(雲雲)此等約有心明衆生成佛。
由迷有悟之義也 三十二雲。
衆生佛性。
非内六入。
非外六入。
内外合故。
名為中道(雲雲)既雲内外合名中道。
故知。
中道佛性不唯有情内法。
是故通門非情亦有佛性。
又雲。
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等。
具如佛性義文。
又雲。
有無合故。
即是中道。
是故佛說衆生佛性非有非無(雲雲)衆生不斷故名有。
佛法未有故名無(略抄) 四論玄佛性義雲(均師)何但是衆生數有○依報草木亦有佛性。
如華嚴雲。
善财童子禮彌勒樓觀。
得爾許法門三昧。
無量壽經雲。
寶樹說法。
蓮華世界海水叢樹。
皆能說法。
故得雲有佛性。
是波若用故(文)問。
若入通門。
非但衆生有佛性。
草木亦有佛性者亦得。
草木無佛性衆生亦無佛性耶。
答。
此義亦有(雲雲) 佛性義雲。
不便草木無佛性。
衆生亦無佛性也(雲雲)具如上之。
問。
草木有佛性義。
及衆生無佛性義。
他家亦明之耶。
答。
經雖有文他家未辨設。
于他家明草木成佛等者。
并是傍依此宗義耳 佛性義雲。
問。
衆生無佛性。
草木有佛性。
昔來未曾問。
為有經文為當自作。
若衆生無佛性衆生不成佛。
若草木有佛性草木及成佛。
此是大事。
不可輕言令人驚怪也。
答。
少聞多怪。
昔未有事(雲雲) 此合舉二門。
若約一門無此義。
以無非情成佛有情不成義故也 問。
衆生無佛性義。
以何證成之耶。
答(雲雲) 佛性義雲。
略舉愚見以訓來問。
大涅槃哀歎品中。
有失珠得珠喻。
以喻衆生迷故失無佛性。
悟故得佛性。
故雲一闡提無佛性。
殺亦無罪也。
又呵二乘人如燋種。
永絕其根。
如根敗之士。
豈非是明凡聖無佛性耶。
衆生尚無佛性。
何況草木(雲雲)問。
此通門欤别門欤。
答。
結雲此是通門明義也(雲雲) 問。
闡提極惡人。
敗根決定二乘也。
何以此人無佛性雲通門耶。
答。
非情無佛性。
亦有情無佛性故雲通門。
非是一切衆生皆無佛性也。
又言。
六道二乘俱失佛性。
六道中且舉闡提。
以顯失佛性義也 又言。
佛性于一切衆生。
非決定有。
此義即通于非決定有。
故且于闡提非定有。
中假說為無。
雖說為無。
亦非定無。
二乘亦爾。
此中後義應勝 問。
十地菩薩知衆生佛性耶。
答(雲雲) 涅槃經二十五雲。
十住菩薩唯能知自定得阿耨○菩提。
而不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文) 疏十六雲。
今明凡夫亦知衆生有佛性。
況十地菩薩而言不知。
今言自知者。
身必得成佛。
知行因之始。
知成道之時。
故言自知。
不知衆生者。
不知衆生行因之始。
行道之時故雲不知。
非是不知衆生有佛性也(文) 同經三十二雲。
何名少見。
十位菩薩得首楞嚴等三昧三千法門。
是故了了自知當得阿耨○菩提。
不見一切衆生定得阿耨○菩提。
是故我說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文)此釋随他意語也 又雲。
善男子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是名随自意說。
一切衆生不斷不滅。
乃至得○菩提。
是名随自意說。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不能得見。
我說如是。
汝說亦爾。
是名随自他意說(文)汝說亦爾者。
佛呼迦葉菩薩也 疏十八雲。
前既有十住少見佛性。
能知自身成佛。
不知衆生。
今何得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迦葉亦作此說。
若爾迦葉菩薩。
則應具知衆生有佛性。
今此語異十住菩薩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不見。
但不能知衆生悉得成佛近久故。
前文雲不知也(文) 問。
諸佛菩薩等見佛性有差别耶。
答。
或雲了了見不了了見。
或雲少見全見。
或雲惠見。
信見。
或雲眼見。
聞見(雲雲) 經二十五雲。
十住菩薩見少分故。
如來全見(文)又雲。
惠眼見故。
不得明了。
佛眼見故。
故得明了。
又雲。
菩薩○智慧因故。
見不了了。
諸佛世尊斷因果故。
見則了了。
又雲。
諸佛世尊眼見佛性。
如于掌中觀阿摩勒。
十住菩薩聞見佛性。
故不了了。
又雲。
複有眼見。
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
複有聞見。
一切衆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雲雲) 二十六雲。
眼見者。
謂十住菩薩諸佛如來眼見衆生所有佛性。
聞見者。
一切衆生九地菩薩聞有佛性如來之身(文) 疏十六雲。
今明。
前文以十住望佛故。
佛了了。
菩薩不了了。
今以十住望地故。
十住亦名了了也(文) 玄佛性義雲。
○性品。
答見有二種。
一者十地或言十住。
名為惠眼見。
舉珠喻釋。
二者外道凡夫名為信見。
或如羊角。
或如火聚等。
獅子吼品明惠眼見。
故見不了了。
佛眼見故則了了。
經文如此判釋。
多言十住菩薩方見佛性猶如羅谷。
九住以還未見佛性(雲雲) 性品者。
如來性品第十八卷也 如來性品雲。
乃至十住猶未能見。
所有佛性如來既說。
即便少見(乃至)如是菩薩位階。
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
何況聲聞緣覺之人。
能得見耶(文) 疏第九雲。
見有四種。
一者倒見。
即是外道颠倒見身中有麻麥等。
我此名倒見。
二者信見。
則是二乘信有佛性。
三者聞見。
則是菩薩佛說有佛性。
生于聞惠。
四者眼見。
即是佛(文) 問。
如外道見者是倒見。
而玄文雲信見如何乎。
又菩薩深解(乃至)證見。
何故雲聞惠耶。
答(雲雲) 玄佛性義雲。
故一師雲。
涅槃所明十地。
應是地前。
未得真悟菩薩故。
見性不明。
而華嚴所明十地。
從佛智慧出。
此是真悟菩薩故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雲雲) 涅槃疏九雲○此經雲十地菩薩。
十住猶十地。
若如華嚴經明十住。
十行(乃至)十地等。
此住地異(雲雲)意雲。
涅槃經明地住是一。
華嚴所說地住為異也 問。
佛性義中。
引獅子吼品雲。
佛性者。
即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也(雲雲)爾者疏中如何釋此經文耶。
答 疏十六雲。
種子隻是因。
如萬物各有種子。
如粟麥等。
今亦如此。
佛性是中道種子○此從因果入非因果。
正性因果則為正性之種子故。
雲佛性為中道種子(雲雲)又觀智是菩提之種子。
又境界是涅槃種子 又雲。
今此中文意。
正以觀智為菩提中道種子也(文) 涅槃二十五解中道雲。
諸佛菩薩所修之道。
不上不下。
以是義故。
名為中道(文)廣如經文并疏解釋之 又雲。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緣智。
如是觀智是名佛性(文) 又雲。
是觀十二因緣智慧。
即是阿耨○菩提種子。
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雲雲) 又雲。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有因者即十二因緣(乃至)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非一非二。
不來不去。
能因于果。
非因非果名為佛性。
非因果故常恒無變。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十二因緣。
其義甚深。
衆生業行不常不斷。
而得果報。
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雲雲) 又雲(菩薩所修之道之次文也)生死本際凡有二種。
一者無明。
二者有愛。
是二中間則有生老病死之苦。
是名中道。
如是中道能破生死。
故名為中。
以是義故。
中道之法名為佛性(文) 疏十六釋此文雲。
過去二因滅故不常。
現在五果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故則是中道○若是河西釋意。
容與經會。
彼雲○癡愛本虛妄。
則無癡愛。
既無癡愛即無生死如是豁然大悟○此中道之法。
即名為佛性(文) 準此文意。
即中道名佛性者。
前文雲中道種子者。
應雲中道即是種子。
此中道是菩提家種子故。
雲菩提中道種子也。
或應雲上文但明中道之種子。
今則更明以中道為佛性故。
前後文異也 裡書雲 佛智常住記。
引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雲。
信此身中真如種子(雲雲) 又瑜伽雲。
真如所緣之種子(雲雲) (已上裡書) 問。
五性家通涅槃經悉有佛性說雲。
據理佛性說(雲雲)爾者今何難殺之耶。
答(雲雲) 二十五雲。
一切衆生定得阿耨○三菩提故。
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雲雲)又雲。
一切衆生。
未來之世當有阿耨○三菩提。
是名佛性(文) 又雲。
一闡提等。
定當得成阿耨○三菩提故(文) 又雲。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
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
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文) 三十二雲。
一切衆生定有佛性。
名是為着。
若無佛性。
是名虛妄。
智者應說衆生佛性亦有亦無(文)又雲。
如汝先問斷善根人有佛性者。
亦有如來佛性。
亦有後身佛性。
是二佛性障未來故得名為無。
異定得故得名為有。
是名分别答(文) 二十六雲。
一切衆生。
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一切衆生(乃至)五逆犯禁四重禁及一闡提悉有佛性(文) 疏十八釋此文雲。
此人并有七種佛後身六種佛性。
但此佛性亦有亦無。
衆生現在煩惱障故。
此即是無決定得故。
此則為有(雲雲) 法相家雲。
斷善闡提後得成佛。
無性闡提畢竟不成(雲雲)今雲。
汝依何言别有無性闡提。
然經論說闡提人無佛性者。
障未來故。
非決定有故。
為破定有見故說為無。
理實此人必定當得無上菩提也。
此乃但是斷善闡提。
何辨别有無性闡提乎 第九卷雲○一闡提輩亦複如是。
雖聞如是大般涅槃。
○終不能發菩提心芽。
若能發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
是人斷滅一切善根。
如彼燋種不能複生菩提根芽(雲雲)又雲。
彼一闡提雖有佛性。
而為無量罪垢所纏。
不能得出。
如蠶處繭。
以是業緣不能得生菩提妙因。
流轉生死無有窮已(文) 又雲。
大涅槃經亦
何強遮無種性人耶。
答。
中論是智論之骨随。
若欲解中論略說者。
當檢智度論廣文。
彼論釋雲。
所言性者。
名本分種。
如黃石金性。
白石銀性。
一切衆生有涅槃性(雲雲)故知。
中論為顯衆生本有佛性力得成佛道故。
假設無佛性者。
如鐵不成金。
此即反顯有佛性故得成佛耳。
故緻若言。
如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涅槃。
誰言世間實無佛哉。
中論疏雲此偈即釋涅槃經文。
明知。
非是但申般若(雲雲)大師依此偈證中論釋涅槃經也。
又法華義疏引此偈。
證無所得善以為緣因方得成佛。
理數亦爾 涅槃疏十七雲。
既以衆生為佛性。
即是中道為佛性。
○故論雲。
雖複勤精進。
若先無佛性。
終自不成佛(雲雲) 問。
十住毗婆娑第三雲(易行品引助道法說)堕于地獄中。
畢竟得至佛。
若堕二乘地。
畢竟遮佛道。
佛自于經中。
解說如是事。
如人貪壽者。
斬首則大畏(雲雲) 此論龍樹菩薩造。
羅什三藏譯。
嘉祥當引此論文 此文甚分明。
何強立二乘成佛義耶。
答。
考論文。
此偈于問中出之。
是故不必與論宗相應矣。
又此文說并堕二乘地竟不作佛。
此是退菩提心聲聞。
于五性家。
亦是不定性。
而言決定不成佛者。
豈為了義。
當知此偈不了義說。
但為令退位菩薩生恐怖心。
莊嚴言詞。
故作此頌。
依何義說堕二乘地遮佛道者。
地獄苦果所顯。
不違文心。
二乘狹劣心所顯。
便乖大悲。
又生死苦大士所樂。
堪任受之。
二乘所證斷滅無餘。
違大悲行。
又後二乘有所得善。
遮礙大乘無所得解。
舍菩提心起小心故。
堕地獄者。
非心舍離菩提心故。
由此道理。
地獄不能障大菩提。
二乘能遮無上佛道。
此障即于佛道障之極。
故雲畢竟遮佛道。
或于此障中竟無成佛義。
就障說畢竟。
若約假人相續。
後時随緣修行作佛。
即非畢竟也 佛性論第一雲(天親)問曰。
若爾雲何佛說衆生不住于性永無般涅槃耶。
答曰。
若增背大乘者。
此法是一闡提因。
為令衆生舍此法故。
若堕一闡提因。
于長時中轉輪不滅。
以是義故。
經作是說。
若依道理。
一切衆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
若永不得般涅槃者。
無有是處(雲雲)寶性論同之 此論四卷。
堅意菩薩造(已上裡) 花玄八雲。
又華嚴雲。
大乘樹王不生二處。
一者深水。
二者火坑。
火坑深水即是二乘及邪見凡夫。
此二不能生菩提心大藥王樹根。
是故菩薩須離此二也(雲雲) 問。
衆生有佛性故成佛者。
草木亦有佛性而成佛耶 答。
先衆生佛性有無不定。
草木亦爾(雲雲) 玄佛性義雲。
不但凡夫無佛性。
乃至阿羅漢亦無佛性。
以是義故。
不但草木無佛性。
衆生亦無佛性也。
若欲明有佛性者。
不但衆生有佛性。
草木亦有佛性。
此是對理外無佛性。
以辨理内有佛性也(雲雲) 一切諸法有生滅者。
皆是理外。
若一切法無生滅者。
乃名理内也。
有生滅是有所得。
無生滅是所得也 又雲。
大涅槃哀歎品中。
有失珠得珠喻。
以衆生迷故失無佛性。
悟故得有佛性故。
雲一闡提無佛性。
殺亦無罪也。
又呵二乘人如燋種。
永絕其根。
如根敗之士。
豈非明凡聖無佛性耶。
衆生尚無佛性。
何況草木。
以此證知不但草木無佛性。
衆生亦無佛性也(文) 此明衆生與草木俱無佛性也。
問。
于此義若悟無生滅者。
應有佛性。
何總言衆生無佛性耶。
答(雲雲) 又次文雲。
又華嚴明善财童子見彌勒樓觀。
即得無量法門。
豈非是觀物見性即得無量三昧。
又大集經雲。
諸佛菩薩觀一切諸法無非是菩提。
此明迷佛性故。
為生死。
萬法悟即是菩提。
故肇法師雲。
道遠乎即物而真。
聖遠乎悟之即是神也 又涅槃雲。
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
亦是經文。
唯識雲。
唯識無境界。
明山河草木皆是心相。
心外無别法。
此明理内一切諸法依正不二。
以依正不二故。
衆生有佛性。
即草木有佛性。
以此義故。
不但衆生有佛性。
草木亦有佛性也。
若悟諸法平等。
不見依正二相故。
理實無有成不成相。
無不成故。
假言成佛。
以此義故若衆生成佛時。
一切草木亦得成佛。
故經雲。
一切諸法皆如也。
至于彌勒亦如也。
若彌勒得菩提一切衆生皆亦應得。
此明以衆生彌勒一如無二故○是故得名大乘無礙。
此是通門明義也。
若論别門者。
則不得然。
何以故。
明衆生有心迷故得有覺悟之理。
草木無心故不迷。
甯得覺悟之義。
喻如夢覺。
不夢則不覺。
以是義故。
雲衆生有佛性故成佛草木無佛性故不成佛也。
成與不成皆是佛語。
有何驚怪也(文) 又雲。
若于無所得人不但空為佛性。
一切草木并是佛性也(雲雲)空是真谛。
草木是世谛。
意明無得二谛俱是佛性也 涅槃疏十八雲。
衆生不斷不滅者。
明衆生有佛性故不斷不滅。
草木無佛性盡在一期故斷滅。
此是開論衆生有佛性。
草木無佛性故作此說也(文) 此釋随自意語之文。
經文如下也 窟下雲○是故今明有如來藏必當作佛。
不同草木盡在一期。
故涅槃雲。
佛性者。
非如牆壁瓦石也(文) 今見此等文。
若據通門。
衆生草木。
有則俱有。
無則俱無。
若約别門。
衆生有佛性而成佛。
草木無佛性不成佛也。
所以草木不成佛者。
以無迷故亦無覺也。
又唯一期故。
知無佛性也。
此意則十二因緣相續。
終于此因緣悟無生理得成佛。
草木無此因緣相續故。
無終悟此無生也。
問。
若爾草木無中道佛性耶。
答。
有之。
難若爾應自悟此中道理。
應成佛耶。
答。
草木自無心。
故無覺悟也。
又唯一世故。
無成佛。
草木與佛無冥會故無成佛理也。
問。
唯在一期故雲無佛性意何。
答。
衆生成佛者。
是轉凡成聖也。
衆生本造業受報。
相續運持故。
得後時轉成佛義。
草木不爾。
唯在一期故不成佛。
又衆生以如來藏持故。
不斷不滅。
草木不爾故無佛性。
雖如來藏遍含内外情非情物。
然親在衆生心中。
其無心草木由心轉起。
是疏遠故。
無相續義也。
尋雲。
若爾許頓悟者。
一期至究竟果。
草木一期何妨成佛耶。
答。
草木若成佛者。
非情轉情。
何名一期耶(雲雲)且止之 經三十二雲。
是諸衆生不斷不滅。
猶如燈炎。
乃至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有○(雲雲) 又雲。
有無合故。
即是中道故。
佛說衆生佛性非有非無(雲雲)衆生不斷故。
名有佛法。
未有故名無(略抄之) 又雲。
一切衆生不斷不滅。
乃至得○菩提。
是名随自意語(文) 二十五雲。
以何義故甚深(雲雲)衆生業行不常不斷。
而得果報。
雖念念滅而無所失(等文)此等約别門。
衆生不斷不滅故成佛也 三十三雲。
為非佛性名佛性(乃至)非佛性者。
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離如是等無情之物。
是名佛性(文)淨影此名能知性也 二十五雲。
凡有心者。
定當得成阿耨○菩提(雲雲)此等約有心明衆生成佛。
由迷有悟之義也 三十二雲。
衆生佛性。
非内六入。
非外六入。
内外合故。
名為中道(雲雲)既雲内外合名中道。
故知。
中道佛性不唯有情内法。
是故通門非情亦有佛性。
又雲。
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等。
具如佛性義文。
又雲。
有無合故。
即是中道。
是故佛說衆生佛性非有非無(雲雲)衆生不斷故名有。
佛法未有故名無(略抄) 四論玄佛性義雲(均師)何但是衆生數有○依報草木亦有佛性。
如華嚴雲。
善财童子禮彌勒樓觀。
得爾許法門三昧。
無量壽經雲。
寶樹說法。
蓮華世界海水叢樹。
皆能說法。
故得雲有佛性。
是波若用故(文)問。
若入通門。
非但衆生有佛性。
草木亦有佛性者亦得。
草木無佛性衆生亦無佛性耶。
答。
此義亦有(雲雲) 佛性義雲。
不便草木無佛性。
衆生亦無佛性也(雲雲)具如上之。
問。
草木有佛性義。
及衆生無佛性義。
他家亦明之耶。
答。
經雖有文他家未辨設。
于他家明草木成佛等者。
并是傍依此宗義耳 佛性義雲。
問。
衆生無佛性。
草木有佛性。
昔來未曾問。
為有經文為當自作。
若衆生無佛性衆生不成佛。
若草木有佛性草木及成佛。
此是大事。
不可輕言令人驚怪也。
答。
少聞多怪。
昔未有事(雲雲) 此合舉二門。
若約一門無此義。
以無非情成佛有情不成義故也 問。
衆生無佛性義。
以何證成之耶。
答(雲雲) 佛性義雲。
略舉愚見以訓來問。
大涅槃哀歎品中。
有失珠得珠喻。
以喻衆生迷故失無佛性。
悟故得佛性。
故雲一闡提無佛性。
殺亦無罪也。
又呵二乘人如燋種。
永絕其根。
如根敗之士。
豈非是明凡聖無佛性耶。
衆生尚無佛性。
何況草木(雲雲)問。
此通門欤别門欤。
答。
結雲此是通門明義也(雲雲) 問。
闡提極惡人。
敗根決定二乘也。
何以此人無佛性雲通門耶。
答。
非情無佛性。
亦有情無佛性故雲通門。
非是一切衆生皆無佛性也。
又言。
六道二乘俱失佛性。
六道中且舉闡提。
以顯失佛性義也 又言。
佛性于一切衆生。
非決定有。
此義即通于非決定有。
故且于闡提非定有。
中假說為無。
雖說為無。
亦非定無。
二乘亦爾。
此中後義應勝 問。
十地菩薩知衆生佛性耶。
答(雲雲) 涅槃經二十五雲。
十住菩薩唯能知自定得阿耨○菩提。
而不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文) 疏十六雲。
今明凡夫亦知衆生有佛性。
況十地菩薩而言不知。
今言自知者。
身必得成佛。
知行因之始。
知成道之時。
故言自知。
不知衆生者。
不知衆生行因之始。
行道之時故雲不知。
非是不知衆生有佛性也(文) 同經三十二雲。
何名少見。
十位菩薩得首楞嚴等三昧三千法門。
是故了了自知當得阿耨○菩提。
不見一切衆生定得阿耨○菩提。
是故我說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文)此釋随他意語也 又雲。
善男子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是名随自意說。
一切衆生不斷不滅。
乃至得○菩提。
是名随自意說。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不能得見。
我說如是。
汝說亦爾。
是名随自他意說(文)汝說亦爾者。
佛呼迦葉菩薩也 疏十八雲。
前既有十住少見佛性。
能知自身成佛。
不知衆生。
今何得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迦葉亦作此說。
若爾迦葉菩薩。
則應具知衆生有佛性。
今此語異十住菩薩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不見。
但不能知衆生悉得成佛近久故。
前文雲不知也(文) 問。
諸佛菩薩等見佛性有差别耶。
答。
或雲了了見不了了見。
或雲少見全見。
或雲惠見。
信見。
或雲眼見。
聞見(雲雲) 經二十五雲。
十住菩薩見少分故。
如來全見(文)又雲。
惠眼見故。
不得明了。
佛眼見故。
故得明了。
又雲。
菩薩○智慧因故。
見不了了。
諸佛世尊斷因果故。
見則了了。
又雲。
諸佛世尊眼見佛性。
如于掌中觀阿摩勒。
十住菩薩聞見佛性。
故不了了。
又雲。
複有眼見。
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
複有聞見。
一切衆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雲雲) 二十六雲。
眼見者。
謂十住菩薩諸佛如來眼見衆生所有佛性。
聞見者。
一切衆生九地菩薩聞有佛性如來之身(文) 疏十六雲。
今明。
前文以十住望佛故。
佛了了。
菩薩不了了。
今以十住望地故。
十住亦名了了也(文) 玄佛性義雲。
○性品。
答見有二種。
一者十地或言十住。
名為惠眼見。
舉珠喻釋。
二者外道凡夫名為信見。
或如羊角。
或如火聚等。
獅子吼品明惠眼見。
故見不了了。
佛眼見故則了了。
經文如此判釋。
多言十住菩薩方見佛性猶如羅谷。
九住以還未見佛性(雲雲) 性品者。
如來性品第十八卷也 如來性品雲。
乃至十住猶未能見。
所有佛性如來既說。
即便少見(乃至)如是菩薩位階。
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
何況聲聞緣覺之人。
能得見耶(文) 疏第九雲。
見有四種。
一者倒見。
即是外道颠倒見身中有麻麥等。
我此名倒見。
二者信見。
則是二乘信有佛性。
三者聞見。
則是菩薩佛說有佛性。
生于聞惠。
四者眼見。
即是佛(文) 問。
如外道見者是倒見。
而玄文雲信見如何乎。
又菩薩深解(乃至)證見。
何故雲聞惠耶。
答(雲雲) 玄佛性義雲。
故一師雲。
涅槃所明十地。
應是地前。
未得真悟菩薩故。
見性不明。
而華嚴所明十地。
從佛智慧出。
此是真悟菩薩故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雲雲) 涅槃疏九雲○此經雲十地菩薩。
十住猶十地。
若如華嚴經明十住。
十行(乃至)十地等。
此住地異(雲雲)意雲。
涅槃經明地住是一。
華嚴所說地住為異也 問。
佛性義中。
引獅子吼品雲。
佛性者。
即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也(雲雲)爾者疏中如何釋此經文耶。
答 疏十六雲。
種子隻是因。
如萬物各有種子。
如粟麥等。
今亦如此。
佛性是中道種子○此從因果入非因果。
正性因果則為正性之種子故。
雲佛性為中道種子(雲雲)又觀智是菩提之種子。
又境界是涅槃種子 又雲。
今此中文意。
正以觀智為菩提中道種子也(文) 涅槃二十五解中道雲。
諸佛菩薩所修之道。
不上不下。
以是義故。
名為中道(文)廣如經文并疏解釋之 又雲。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緣智。
如是觀智是名佛性(文) 又雲。
是觀十二因緣智慧。
即是阿耨○菩提種子。
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雲雲) 又雲。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有因者即十二因緣(乃至)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非一非二。
不來不去。
能因于果。
非因非果名為佛性。
非因果故常恒無變。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十二因緣。
其義甚深。
衆生業行不常不斷。
而得果報。
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雲雲) 又雲(菩薩所修之道之次文也)生死本際凡有二種。
一者無明。
二者有愛。
是二中間則有生老病死之苦。
是名中道。
如是中道能破生死。
故名為中。
以是義故。
中道之法名為佛性(文) 疏十六釋此文雲。
過去二因滅故不常。
現在五果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故則是中道○若是河西釋意。
容與經會。
彼雲○癡愛本虛妄。
則無癡愛。
既無癡愛即無生死如是豁然大悟○此中道之法。
即名為佛性(文) 準此文意。
即中道名佛性者。
前文雲中道種子者。
應雲中道即是種子。
此中道是菩提家種子故。
雲菩提中道種子也。
或應雲上文但明中道之種子。
今則更明以中道為佛性故。
前後文異也 裡書雲 佛智常住記。
引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雲。
信此身中真如種子(雲雲) 又瑜伽雲。
真如所緣之種子(雲雲) (已上裡書) 問。
五性家通涅槃經悉有佛性說雲。
據理佛性說(雲雲)爾者今何難殺之耶。
答(雲雲) 二十五雲。
一切衆生定得阿耨○三菩提故。
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雲雲)又雲。
一切衆生。
未來之世當有阿耨○三菩提。
是名佛性(文) 又雲。
一闡提等。
定當得成阿耨○三菩提故(文) 又雲。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
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
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文) 三十二雲。
一切衆生定有佛性。
名是為着。
若無佛性。
是名虛妄。
智者應說衆生佛性亦有亦無(文)又雲。
如汝先問斷善根人有佛性者。
亦有如來佛性。
亦有後身佛性。
是二佛性障未來故得名為無。
異定得故得名為有。
是名分别答(文) 二十六雲。
一切衆生。
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一切衆生(乃至)五逆犯禁四重禁及一闡提悉有佛性(文) 疏十八釋此文雲。
此人并有七種佛後身六種佛性。
但此佛性亦有亦無。
衆生現在煩惱障故。
此即是無決定得故。
此則為有(雲雲) 法相家雲。
斷善闡提後得成佛。
無性闡提畢竟不成(雲雲)今雲。
汝依何言别有無性闡提。
然經論說闡提人無佛性者。
障未來故。
非決定有故。
為破定有見故說為無。
理實此人必定當得無上菩提也。
此乃但是斷善闡提。
何辨别有無性闡提乎 第九卷雲○一闡提輩亦複如是。
雖聞如是大般涅槃。
○終不能發菩提心芽。
若能發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
是人斷滅一切善根。
如彼燋種不能複生菩提根芽(雲雲)又雲。
彼一闡提雖有佛性。
而為無量罪垢所纏。
不能得出。
如蠶處繭。
以是業緣不能得生菩提妙因。
流轉生死無有窮已(文) 又雲。
大涅槃經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