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六

關燈
七佛性義(大意) 五性佛性诤論(五性佛性論自誰起) 楞伽寂滅樂門 佛性十一家異說 宗家正因佛性(五佛性) 深蜜五性(楞伽瑜伽) 攝論一乘 智度中觀畢竟不成文 十住婆沙二乘不成佛草木佛性成佛(衆生無佛性) 十地菩薩不知衆生佛性(佛菩薩見性異) 中道種子(釋) 涅槃經悉有佛性非據理性 法華一乘惡人亦成佛 依何經論立悉有佛性 地持法爾種子 八有二乘無二乘事 初業不愚後業不愚 五果回心入何位 一乘體(乘體不同事無所得善為佛因事中論釋涅槃佛性) 三車四車(八證六文二義何正) 一乘佛性義(佛性大意) 問。

    佛性義難解。

    今先欲聞大意。

    爾者大師如何述其大意耶。

    答。

    失中道正法。

    方有六道異。

    除無明還原。

    良由佛性力。

    是其大意也 佛性義雲。

    少失鄉土名為弱喪。

    不知反本稱曰無明。

    蕩識還原目為佛性(文) 問。

    爾者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欤。

    為當有一分無性類耶。

    答。

    五性佛性诤論紛綸。

    由來是久。

    法性大乘唯識學者。

    立五性各别義。

    山門相承三論宗家。

    弘悉有佛性教。

    并存教理。

    各有承習。

    今大乘三論家。

    依法華涅槃等經。

    專申悉有佛性之旨而已 問。

    五性各别義者。

    教理尤分明也。

    深蜜經中說五種性不同。

    所謂三乘定性及不定性為四。

    并無性有情是名五性。

    瑜伽等論廣申此旨。

    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無差别者。

    佛何故有種種界智力分别。

    衆生種種性界差别不同耶。

    又若悉有佛性。

    應悉作佛。

    衆生何以不盡。

    大悲闡提亦不應有。

    然彼所依涅槃等經如何說耶。

    又有何道理。

    立悉有佛性義耶。

    答。

    涅槃經說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皆當作佛。

    法華亦說唯一佛乘無二乘等。

    而會通爾前三乘教門。

    悉有佛性。

    教證甚明。

    智度論雲。

    阿羅漢作佛。

    非論議者知。

    唯佛能了(雲雲) 故知。

    此義但可依經。

    不可強分别取舍而競是非。

    然經辨四依為末世規矩。

    經有了不了。

    當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

    佛性經。

    自會通諸乘教。

    了義經。

    還會不了者。

    理數必然也。

    誰舍佛性了義法定說。

    還依五性不了經耶。

    又兼檢佛性。

    寶性等論。

    可證佛性義凡廣論此義。

    如寶法師三乘佛性論(少可有取舍)并日本古德西大寺玄睿大義抄。

    香山宗法師一乘佛性抄等也 五性佛性诤論事 一乘佛性惠日抄雲(元興寺沙門宗撰)夫入于一心。

    大有二門。

    一三乘五性教。

    則法相宗。

    二一乘佛性宗。

    如三論教。

    然佛以性欲萬殊随根非一。

    原乎其本。

    何有異緻(雲雲) 又雲。

    問。

    彼有所得三乘之家。

    遠憑補處彌勒無著。

    近承護法。

    難陀等賢。

    依深蜜等經。

    瑜伽等論。

    建立五性有情。

    三論所立其義雲何。

    答。

    此無所得一乘之宗。

    遠憑寂光文殊。

    龍樹。

    近承提婆清辨等聖。

    依涅槃等經。

    中觀等論。

    顯于五種佛性。

    開示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謂境界佛性。

    觀智佛性。

    菩提果性。

    涅槃果果性。

    非因非果正因佛性(雲雲) 五性佛性自誰而起雲事 又雲。

    西方此土自古迄今執見各異。

    爰自惠日遐照法界。

    東流以來。

    凡如是論。

    何晨誰起。

    答。

    晉道場寺釋法顯。

    始立一分無佛性者。

    故名僧傳第二十六雲。

    晉隆安三年從長安西入沙河。

    義熙十三年冬。

    于道場寺翻譯泥洹經。

    雲除一闡提皆有佛性。

    什公入室宋尋陽廬山西寺竺道生。

    本姓魏即造佛性當有等論。

    論諸論。

    仰馮大涅槃及法華經。

    破曰。

    一切含生之類。

    皆有涅槃正因。

    一毫之善。

    皆種菩提。

    誰非成佛。

    故名僧傳第十高僧傳第五雲。

    沙門法顯除一闡提皆有佛性。

    生曰。

    禀氣二儀者。

    皆是涅槃正因。

    三界受生蓋惟感果。

    闡提是含生之類。

    何得獨無佛性。

    蓋此經度未盡耳。

    顯所得經尚多未譯。

    于是舊學以為邪說。

    顯衆擯之。

    生于大衆中正客誓曰。

    若所期不謬。

    諸佛菩薩當假我餘齡。

    經文若至。

    一獲講說。

    便師子座随化。

    是所願矣。

    高僧傳雲。

    若所說反于經義者。

    請于現身即表疠疾。

    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

    願舍壽之時。

    據師子座矣(已上高)文帝敕問僧正。

    生法師理思殊人。

    讵宜擯遣。

    答曰。

    後生好異。

    此而不治大法滅矣。

    仰願階下放此一人興建三寶。

    遂入吳中憩虎丘山東寺。

    學徒追從。

    旬日之中五百餘人。

    其年夏震龍光寺佛殿。

    升于天光影西壁。

    時人歎曰。

    龍既已去。

    知生公必行矣 龍光寺舊名青園。

    因此改之。

    義凞中。

    天竺沙門昙無忏赍大涅槃經至河西。

    河王沮渠蒙遜。

    以僞玄始十年十月請忏譯出。

    得三十六卷。

    元嘉五年傳達京師。

    聖行品以下雲。

    一闡提者。

    不具信根。

    雖斷善根。

    猶有佛性。

    龍光寺學人。

    請講新涅槃經。

    道俗人列集千有餘人。

    立義已畢。

    舊學深愧竟。

    無往複。

    遂不成講。

    七年還住廬山。

    蕭然自得矣。

    學侶雲從。

    聲華日遠。

    乃至遠近傾請講涅槃。

    白黑雲湊。

    瞻敬無極。

    至闡提有佛性之文。

    莫不[忄*厄]。

    及講經畢。

    生告衆曰。

    貧道忍死待此經。

    今果所願矣 請自此辭。

    言畢。

    馮機如入禅定。

    四部哀恸。

    驚震朝野。

    廣如兩傳。

    玄奘入室神昉法師種姓差别集上雲。

    如來高唱随機不同。

    相傳各異。

    或說一切悉有佛性。

    如佛性論。

    寶性論等。

    或說一分定無佛性。

    如瑜伽論。

    莊嚴論等。

    前秦之代。

    童壽已前。

    立五性别。

    絕無诤論。

    童壽門徒有竺道生。

    依法藏經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至于陳代家依同說。

    後以大唐貞觀四年明支三藏翻大莊嚴論。

    立有畢竟不般涅槃。

    遂以貞觀二十一年木叉提婆翻出瑜伽。

    立五性别。

    亦同明支。

    今于此國猶有新舊兩宗别行。

    晶知悉有佛性圓教。

    自生公始。

    一分無性隘言從顯師起。

    人承如是。

    聖說如前 問。

    有所得家。

    建立一分無性有情。

    有何所欲。

    答。

    為欲顯示佛德無盡故。

    玄奘三藏譯。

    親光菩薩佛地論如是廣說(雲雲) (富貴同诠) 群家論雲。

    自後漢孝明帝永平年中。

    至大唐大宗貞觀年中。

    漢地大乘師同雲。

    一切諸法俗有真空。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皆當成佛。

    報佛如來常住不變。

    都不诤論。

    但宋大後代。

    有道場惠觀法師等。

    僻執雲。

    一闡提無佛性故不成佛。

    于是有龍光竺道生法師。

    即雲。

    禀形含靈之流。

    皆有佛性。

    悉得成佛矣。

    惠觀法師等。

    奏聞宋文帝。

    以擯出也 竺道生法師。

    宋元嘉中。

    得涅槃大本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悉皆當得成佛。

    以此經文破彼僻執。

    惠觀法師等。

    理屈結舌。

    邪義遂息。

    或愚法師雲羅什三藏雲一闡提人不成佛。

    弟子生法師乖已師義。

    而雲成佛由是被擯者。

    是大妄語。

    違什法師大義章文雲一切衆生皆成佛。

    即與生師言同故(雲雲) 大義章三卷。

    廬山遠師之問。

    三藏法師之答也。

    今一兩返檢之。

    未得其文。

    但雲阿羅漢作佛。

    而是皆成佛意也。

    宜更考定之 楞伽經寂滅樂門不同事 惠日抄雲(宗撰)問。

    種姓集雲。

    三昧未醉。

    不定二乘。

    回心向大以後。

    得入菩薩八地。

    無相勝定修本性故。

    樂着久住。

    說名為醉。

    而諸佛常勸。

    令不着。

    行菩薩行。

    非說寂滅增上慢人。

    故彼楞伽篇七雲。

    大惠聲聞有三種。

    入八地寂滅樂門。

    非增上慢寂滅聲聞。

    以彼不能入菩薩行乃至十地之行。

    答若爾。

    既得菩薩八地無相勝定。

    何故前文言是聲聞之定。

    非我諸菩薩。

    亦複諸佛常勸不着。

    何無量劫不覺。

    此釋甚愚。

    問。

    若爾何故以彼不能入菩薩乃至菩薩寂滅樂門。

    答。

    此是說顯退菩薩之聲聞行相。

    決定增上二人。

    非先仰修菩薩諸行。

    堕聲聞地故。

    更不能仰修八地亦非寂滅之後。

    過八萬等。

    不能發心修行。

    檢文自顯(雲雲) 又雲。

    入楞伽第二。

    五性中雲。

    聲聞種性堕不思議變易死。

    四卷經雲。

    起煩惱斷。

    習煩惱未斷。

    不度不思議變易死。

    度分段死。

    準此經文。

    寂滅聲聞既有變易。

    不同深蜜(雲雲) 楞伽深蜜同異更尋。

    今雲。

    深蜜亦明一乘。

    且約守小說。

    為趣寂不成佛耳 問。

    見佛性義。

    有異說耶。

    答玄明正因佛性。

    出十一家異說矣 第一師雲。

    以衆生為正因佛性。

    故經言正因者。

    謂諸衆生。

    緣因者。

    謂六波羅蜜。

    又經說。

    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也 大師破雲。

    有衆生者。

    是妄想。

    何名佛性耶。

    ○又雲。

    衆生有佛性。

    不言衆生是佛性耶 第二師雲。

    以六法為正因佛性。

    故經雲。

    不即六法。

    不離六法。

    ○者。

    五陰及假人也 破雲。

    非即六法。

    非離六法。

    何時明六法是佛性耶 第三師雲。

    以心為正因佛性。

    故經雲。

    凡有心者必定當得無上菩提。

    以心識異于木石。

    研習必成佛故也。

    破雲。

    經心是無常。

    佛性常故。

    心非佛性。

    經分明言心非佛性也 第四師雲。

    以冥傳不朽為正因佛性。

    謂心識之上有冥傳不朽之性。

    說此用為正因耳 心家用故。

    同前破之 第五師雲。

    以避苦求樂為正因佛性。

    一切衆生心無不有此用。

    即以為正因耳。

    故經言。

    無如來藏者。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也 時人盡引涅槃經。

    彼經無避苦求樂之文。

    勝鬘有此說者。

    此明佛性力故。

    厭苦求樂非雲厭苦求樂是正因佛性也。

    又心家用故同前破之 第六師雲。

    以真神為正因佛性。

    若無真神。

    何得成真佛。

    故知神是正因也 此亦是心故。

    同前破也 第七師雲。

    以阿梨耶識自性清淨心為正因佛性也 攝論雲。

    生死根本。

    故知。

    非佛性也世谛之理也(雲雲) 第八師雲。

    以當果為正因佛性。

    即當果之理也 古舊多用。

    破雲。

    始有可無常 第九師雲。

    以得佛之理為正因佛性也 零根僧正所用評雲。

    此義最長。

    然無佛資相傳。

    又無經說之 第十師雲。

    以真谛為正因佛性也 和法心師小亮法師所用。

    破雲。

    無佛說并承習之 第十一師雲。

    以第一義空為正因佛性。

    故經雲。

    佛性者。

    名第一義空也 北地摩诃衍師所用。

    破雲。

    經說空者。

    不見空與不空。

    故知。

    中道為佛性非空也 玄三。

    大略言有十一家。

    其間細論更有諸釋。

    今時無有用者。

    故不複出之。

    然十一家。

    大明不出三意。

    何者第一家○第二此之兩釋不出假實二義。

    次以心為正因。

    此之五解雖體用真僞不同。

    并以心義。

    為正因也。

    有當果。

    此之四家并以理為正因也(雲雲) 義章佛性義雲。

    能知性者。

    謂真識心。

    以此真心覺知性故。

    與無明合便起妄知。

    遠離無明。

    便為正智(乃至)若無真心覺知性者。

    終無妄知。

    亦無正知。

    如草木等。

    無知性故。

    無有夢知。

    亦無悟知。

    故經說言為非佛性說于佛性。

    非佛性者。

    所謂一切牆壁瓦石又經說言凡有心者悉是佛性。

    所知性者。

    謂。

    如法性。

    實際。

    實相。

    法界。

    法住。

    第一義空。

    一實谛等。

    如經中說。

    第一義空。

    名為佛性。

    或言中道。

    名為佛性(雲雲) 又雲。

    佛因佛果。

    性不改故。

    衆生究竟。

    必當為佛。

    不作餘法。

    經說佛旨要在斯(文) 性四義中。

    第三不改義之中。

    有此一義也。

    具如章文之。

    今案義章大旨。

    以真心覺知性為佛性而已 問。

    金陵禦意。

    雲何申正義耶。

    答。

    以中道為正因佛性也 窟意以藏識為佛性也(注也) 玄出十一家釋已雲。

    但河西道朗法師。

    與昙無忏法師共翻涅槃經。

    親承三藏。

    作涅槃義疏。

    釋佛性義。

    正以中道為正因佛性。

    爾後諸師皆依朗法師義疏。

    得講涅槃。

    乃至釋佛性義。

    師心自作。

    各執異解(雲雲) 今案。

    此文正取朗師中道佛性義為正也 又雲。

    問。

    破他可爾。

    今時何者為正因耶。

    答。

    一往對他則須并反。

    彼悉言有。

    今則皆無(乃至)故雲非真非俗中道為正因佛性也(雲雲) 又雲。

    由來舊辨阿含經中。

    亦明佛性。

    但有小妨耳。

    故雲一切衆生悉有聲聞性。

    悉有辟支佛性。

    悉有佛性。

    阿含既爾。

    其餘諸經亦有說佛性。

    語但不甚分明。

    如是衆經明佛性。

    亦複何嫌(乃至)至如具足明佛性義。

    即如涅槃中所辨。

    故辨明有因有因因。

    有果有果果。

    今時一師每以涅槃經為證。

    然此教處處皆明佛性故。

    一師所引文句。

    以獅子吼文為正也(乃至)故以中道為佛性。

    是以文雲。

    佛性者。

    即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也。

    是故今明。

    第一義空名為佛性。

    不見空與不空。

    不見智與不智。

    無常無斷名為中道。

    唯以此為中道佛性也。

    若以此足前十一師。

    即成第十二解(文) 華玄一雲。

    若有三可有三性。

    既唯有一。

    則唯有一性。

    如毗婆沙雲。

    一切衆生。

    有三乘性。

    随成一乘則餘二非數緣滅(雲雲) 禅林智袋雲。

    阿含佛性實敏僧都遣唐義(雲雲) 又雲。

    又言佛性者。

    有因有因因。

    有果有果果。

    所言因者。

    即是境界因。

    謂十二因緣也。

    所言因因者。

    即是緣因。

    謂十二因緣所生觀智也。

    境界已是因。

    此之觀智因因而有。

    故名因因。

    所言果者。

    即三菩提。

    由因而得。

    故名為果。

    所言果果者。

    即是大般涅槃。

    由菩提故得。

    說涅槃得涅槃。

    以為果果。

    菩提即是智。

    涅槃即是斷。

    由智故說斷也(乃至)故先言有因有因因。

    有果有果果。

    皆未是正因。

    若言非因非果。

    乃是正因耳。

    故經雲。

    非因非果名為佛性也(文) 五佛性義。

    先賢玩之。

    以為佛性要樞而已 問以因例果。

    于果中菩提是果。

    涅槃從菩提而有。

    故名果果。

    以是果之果。

    故。

    若爾十二因緣是觀智。

    因故。

    觀智但名因。

    十二因緣因之因故。

    應名因因也。

    答。

    玄文雲。

    此之觀智因因而有。

    故名因因。

    好體十二因緣應是因因而有。

    故名因因。

    彼向望前。

    此即望後。

    皆是因因也(文)因因而有者。

    若于觀智論之。

    從因有因。

    故雲因因也。

    若約十二因緣論之。

    與因為因故雲因因也。

    彼向望前者。

    向前觀智望前因名因因。

    言此即望後者。

    此十二因緣望後觀智名因因也。

    此泛明因因義通。

    而經但以觀智為因因也。

    又菩提為果涅槃為果果。

    例因應雲。

    涅槃是果果而有。

    名果果。

    望前果也。

    是果之果也。

    亦應菩提果果而有名果果。

    望後果也。

    果而有果故也然各取一義。

    互彰其名義。

    各有次第相當也。

    先言因性。

    次重言因因。

    先言果。

    次重言果果。

    言即便也。

    十二因緣生死本有。

    次起觀智。

    即義次第。

    由觀智因得菩提果。

    以果德顯涅槃斷德故。

    以名次第相當。

    論之不越次也 問。

    一切衆生正由何義成佛耶。

    答。

    由中道成佛。

    故雲正因佛性也。

    一切衆生皆有中道正法故。

    一切皆悉終成佛道也。

    問。

    何故由中道正法得成佛耶。

    答。

    失一味佛性。

    即有六道異。

    若悟一味本性。

    即還本原故。

    名成佛也。

    問。

    何故衆生必悟本性終歸其原耶答。

    本性常恒不變。

    妄想客塵有起盡故。

    生死妄法不守自性。

    歸本覺也。

    又妄法薰故有生死。

    佛性薰故有涅槃。

    先時生時死妄法有薰。

    其力即盡。

    爾時佛性薰力即成。

    此非自然。

    要由諸佛菩薩善支之力。

    故知。

    衆生内由佛性外值善友。

    一切皆待因緣悉得成佛也 寶窟下明無餘二乘遂得成佛義雲。

    其人内有佛性。

    外值諸佛說法華經。

    得回小入大。

    此時名覺(文) 又雲。

    二明約佛性不約緣。

    染淨之興。

    唯由藏實。

    楞伽說藏識受苦樂(雲雲) 法華義疏(方便品)雲。

    佛種從緣起者。

    種子有三。

    一以一乘教為種子故。

    譬喻品雲。

    斷佛種故。

    即是破教也。

    二以菩提心為種子故。

    華嚴雲。

    下佛種子于衆生田生正等覺芽。

    三以如來藏佛性為種性。

    今初偈。

    正以菩提心為種子(雲雲) 此以中道佛性為如來藏也。

    亦即名藏議也 統略釋同文雲。

    緣因佛性從緣而起。

    本有佛性則本有一乘(略抄)上卷初雲本有種子(雲雲) 問。

    深密等經。

    明五性各别。

    爾者悉有佛性家如何會通耶。

    答。

    近古學者多雲彼是權教。

    故于一乘真實教不可為違害(雲雲)寶法師一乘佛性論。

    會雲随轉理門之說也 意雲。

    大乘宗明一乘佛性。

    然且随小乘權教而轉。

    故雲随轉理門也 今雲。

    準法華玄。

    深蜜經意。

    正明一乘。

    何者攝論明乘有三。

    初二乘。

    次大乘。

    後一乘。

    五相略經與攝大乘論。

    相應明三種教。

    初說四谛教。

    第二為大根說不生滅。

    第三為求一切乘者說不生滅(雲雲)此即三乘人同悟大乘。

    即是攝論一乘教也。

    然五相略經者。

    仙光院雲。

    是深蜜經同本異譯(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