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五

關燈
六八識(列名真妄) 七法不住(淨影釋異) 略明八門 染淨緣起四句(無明住地是妄識等文) 有始無始文 性染有無 心數有無 八識非究竟 勝鬘二藏 三性三無性 相識見識 種子義(不失法) 依方等忏悔滅定業不二障 五住 性成煩惱 無始無明 凡位起無明地不 無明住地體 八識事 問。

    八識者何等耶。

    答。

    眼等六識。

    即為六。

    第七阿陀那識。

    第八阿梨耶識。

    是八識也 問。

    爾第八識真妄中何。

    答。

    有二種阿梨耶識(矣) 中論疏第七雲(行品)又舊地論以七識為虛妄。

    八識為真實。

    攝大乘師以八識為虛妄。

    九識為真實。

    又雲。

    八識有二義。

    一妄。

    二真。

    有解。

    性義是真有。

    果報識是妄用。

    起信論。

    生滅無生滅。

    合作梨耶體。

    楞伽經。

    亦有二文。

    一雲梨耶。

    是如來藏。

    二雲如來藏。

    非阿梨耶(文) 又雲。

    等者。

    更出攝大乘師義也 同因果品疏雲。

    又攝論師雲。

    梨耶體無生滅名。

    用生滅亦是。

    此義違楞伽。

    楞伽明八識滅義也(文) 玄教迹義雲。

    攝論雲。

    無常有二種。

    一者因中本無今有。

    已有還無無常。

    二者佛果本無今有。

    已有不無無常。

    而不同因中生滅無常。

    但是佛果上報梨耶。

    八識五根等始起邊。

    名無常耳(文) 言上報梨耶者。

    佛地所得果報梨耶識。

    在因位之上故名上報梨耶。

    又言八識者。

    通舉體用。

    上雲梨耶。

    别舉識體也 統略下雲(壽量品)凡夫有三心。

    一起事心。

    二依根本心。

    三根本心。

    初是六識。

    次是陀那。

    後是梨耶(雲雲)伏道。

    法斷道。

    勝拔道。

    如次滅三心也(金光明說也) 法華玄第二雲。

    第七師雲。

    既名妙法。

    即以妙法蓮華為宗。

    妙法者。

    即是佛所得根本真實法性也。

    此法性不受惑染。

    不與惑同。

    名之為淨。

    以是淨故稱為妙也。

    故用此為題。

    即以為宗。

    ○評雲。

    尋此師學應出北方。

    謂第八識自性清淨。

    亦名性淨涅槃。

    以為妙法。

    既雲是佛所得。

    還是果義。

    同前評也(私雲。

    得果失因。

    今指之)又攝大乘論。

    阿僧伽菩薩所造。

    及十八空論。

    婆薮所造。

    皆雲八識是妄識。

    謂是生死之根。

    先代地論用為佛性。

    謂是真極。

    昔般若未度。

    遠師已悟真空。

    涅槃不遇。

    生公照知佛性。

    諸地論師。

    有慚先見之明矣。

    又此經所興。

    不正明八識。

    八識之義。

    别付餘科說耳 禅林雲。

    此所破義。

    若淨影意欤 問。

    阿梨耶識有真妄二種。

    設言八識是妄識者。

    此約妄說。

    不遮以真識為阿梨耶故。

    楞伽經雲。

    阿梨耶者。

    名如來藏(雲雲)答地論師不雲第八為妄識。

    但雲為佛性。

    亦名性淨涅槃等。

    故為所破也 問。

    地論師者。

    是菩提留支。

    彼師雲。

    有二種梨耶(見楞伽疏)答。

    今雲諸地論師。

    故不的留支也 裡書雲 仁王疏中卷雲(空色心三谛)生死涅槃各有三谛。

    生死三者八識心是心谛。

    涅槃三者。

    真實色是色識。

    二者真實心。

    名心谛。

    無生死四颠倒。

    名空谛也(雲雲)(已上裡書) 業品疏雲。

    問。

    亦得見谛。

    解起損本識。

    本識未盡。

    至治際本識都盡。

    詺此為見谛不斷思惟斷耶 答。

    亦有此義。

    但今文論斷。

    而梨耶是報無記。

    無有被斷義(文)(依攝論意。

    述之見也) 求雲。

    報無記。

    何無被斷義耶。

    答。

    可尋之 寶窟下雲(一依章)泛論能所依義具如攝論。

    一有能依非所依。

    約本識言之。

    是煩惱種子。

    約佛性言之。

    是生死妄相。

    二所依非能依。

    約種子言之。

    謂本識。

    約生死妄相言之。

    謂佛性。

    三亦能依亦所依。

    約生死言。

    即是本識。

    本識依如來藏故。

    是能依。

    又為種子所依。

    名為所依。

    四非能依非所依。

    即是法身。

    顯時不複名藏故。

    非是所依。

    法身無生死不為生死所依(文)非能依義顯故釋之 又雲。

    二明約佛性不約緣。

    染淨之興。

    隻由藏實。

    不言從緣而有。

    此如楞伽說。

    六七非受苦樂。

    非涅槃因。

    藏識受苦樂。

    是涅槃因(文) 七法不住事 寶窟下雲。

    于此六識及心法智者。

    有人言。

    六識者。

    六是事識。

    及心法智是第七識。

    迷時名心。

    解名法智。

    第八名藏識。

    是阿梨耶。

    此造疏人。

    不見攝論。

    謂第七識名法智。

    攝論。

    第七識名阿陀那。

    此雲無解識。

    豈得稱法智耶。

    今所明者。

    六識不異舊。

    及心法智者。

    六識既是心王智。

    是心數法。

    故言心法智。

    小乘人雲。

    由六識起煩惱種苦。

    由心法智能厭苦樂求涅槃。

    何須佛性○不種衆苦者。

    明六七心不能種有生死苦也。

    不厭求涅槃者。

    明六七心不能厭苦樂求涅槃得解脫也。

    舊法師多此釋。

    今謂不爾。

    所以舉此七法者。

    舉六識不能染及以種苦。

    舉心法智。

    明不能厭苦樂求涅槃故。

    楞伽說六七不受苦樂非涅槃因也。

    六七不受苦樂者。

    猶是不種苦非涅槃因。

    猶是不厭苦求涅槃也。

    待至後釋(文) 問。

    其有人者。

    為是誰人耶。

    答。

    淨影大師也 義記下卷雲(淨影)妄謂七識。

    真謂藏識。

    此猶經中所說八識。

    八識之義。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前明妄中。

    于此六識及心法智舉其妄。

    心六是事識。

    及心法智是第七識。

    迷時名心。

    解名法智。

    此七不住。

    明其離真妄體不立。

    事六妄一。

    合為七法。

    若無真此七一念不立。

    名刹那不住。

    不種已下。

    明其離真妄即無用(文) 問其本經文何耶。

    答 勝鬘經雲(第十二颠倒真實章也。

    若依義記為第十一一依章)若無如來藏者。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何以故。

    于此六識及心法智。

    此七法刹那不住。

    不種衆苦。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文) 問。

    嘉祥大師解釋專不明。

    竊見經文。

    為明如來藏義。

    舉七識妄心生滅不生。

    明起染興淨用。

    皆由第八真識也。

    是以。

    楞伽經中廣明八識義雲。

    我為勝鬘夫人說八識義(雲雲)楞伽第四雲。

    大惠我于此義已神力建立。

    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諸菩薩等。

    宣暢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七識俱生(乃至)而說偈言。

    甚深如來藏。

    而與七藏俱(文)入楞伽七雲。

    我依此義故。

    依勝鬘夫人依餘菩薩摩诃薩深智慧者。

    說如來藏阿梨耶識共七種識生(文)明知。

    今文正明八識義也。

    然何以六識及相應心數為七法乎(第六意識相應心數惠。

    能厭苦求涅槃也)若但舉如來藏及六識者。

    八識義何成乎。

    又何不舉第七識起染用乎。

    況大師自引楞伽雲。

    六七不受苦樂(雲雲)若爾。

    淨影解釋。

    善契經旨。

    金陵贊仰。

    學者猶迷。

    遂以何義為末學之龜鏡乎答。

    此是上古難義。

    大堂未決。

    學者皆雲淨影嘉祥雖俱為無相大乘之祖匠。

    然其禀學不同。

    流派本異。

    二師相違不必會通。

    何複于中強存取舍乎(雲雲)今難雲。

    若存兩釋應設會通。

    若不須通要可取舍。

    并存異釋反覆文義。

    學者惠解。

    何由可開。

    一家義宗何複無存乎 答。

    并存多義。

    亦是家家習。

    必執是非。

    豈弘宣宗耶。

    難雲若爾何故大師舉舊已。

    雲今謂不爾耶。

    答為顯今意雲爾而已 予勤乎勸學豎義日。

    立淨影八識義。

    得七法不住題。

    題者興福寺永緣權僧正。

    頻責取舍。

    予答雲。

    修多羅含五義。

    謂顯示義。

    湧泉義。

    出生義。

    繩墨義。

    及結鬘義也。

    若爾。

    一文之中具含多義。

    淨影意契顯示義。

    金陵釋當繩墨義(破邪顯正雲繩墨義)凡于一文出衆義。

    猶如湧泉。

    何必執相破。

    言遂舍異釋(雲雲) 裡書曰 雜心論第八雲(修多羅品)修多羅者。

    凡有五義。

    一曰出生。

    出諸義故。

    二曰泉湧。

    義味無盡故。

    三曰顯示。

    顯示諸出故。

    四曰繩墨。

    辨諸邪正故。

    五雲結鬘。

    貫穿諸法故。

    如是五義。

    是修多羅義(文)(已上裡書) 問。

    若言七法非七識者。

    何說如來藏識。

    說前六識。

    而不說阿陀那識耶。

    又違如前所出楞伽經說耶。

    答。

    若欲說八識者。

    應雲若無藏識者。

    七識不住何但雲六識不雲七識。

    又雲如來藏。

    不雲藏識耶。

    故知。

    此經不欲正明八識之義。

    楞伽但正欲明為勝鬘夫人說如來藏義而已 問。

    何故但說六識及如來藏。

    不說第七識耶。

    答。

    為破外道及二乘人不知有佛性故作此說也。

    六識舉其人本所知法。

    其如來藏顯今所說法。

    故此章中不盡舉八識也 窟下雲(解佛性不令衆生受生死苦義也)須解此章大意。

    此為章破外道二乘人不知有佛性。

    欲勸一切衆生。

    信有佛性故。

    說由佛性故。

    得厭衆苦樂求涅槃(文) 問。

    引何文證以六識及心法智種苦厭苦為七法事。

    答。

    楞伽經中說六七不受苦樂非涅槃因。

    今引此說為證也。

    問。

    楞伽六七者。

    即應是六識七識。

    何以此文證六識耶。

    答。

    此非為證心法智非第七識事。

    但是起染淨用。

    二經說同。

    為顯此故。

    引彼經而已。

    問。

    于阿陀那識。

    有迷悟兩位。

    心法智名具顯此兩位。

    無解識名。

    且約迷時。

    或對第八真識解。

    總名無解。

    自約七識中悟名法智。

    何違耶。

    故起信論說意及意識皆有薰習。

    依信力而修行也。

    其菩薩意薰習豈非第七識耶。

    若以攝論七識名無解識故。

    不言法智者。

    亦以起信論分别事識名妄心故。

    亦不應與法智相應耶。

    若雖是妄心。

    猶與法智相應。

    亦雖稱無解何不得名法智耶。

    答。

    修觀起行。

    正在第六。

    故四智中。

    且觀智者。

    是六識集用。

    非第七識。

    其無明不了妄執我相。

    正是七識故。

    名無解。

    雲何得言六識直名為識。

    獨以第七别為法智。

    故知。

    此中六識者舉染用。

    心法智者。

    顯淨用也 又可雲第六第七俱有染淨。

    然此中以法智名顯淨用。

    故知第六中。

    分取淨邊構為法智。

    若以第七對前六者。

    染淨俱同。

    何故以第七别标智稱耶 後義應勝 起信論雲。

    妄心薰習義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分别事識薰習。

    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

    二者意薰習。

    謂諸菩薩。

    發心勇猛。

    速趣涅槃故(雲雲)(下文見意薰習是初發心雲菩薩。

    若已相應法法身菩薩唯依法力薰習真如滅無明也。

    地上名法身耳) 問。

    攝論明八識是共相識。

    起信論說前七識唯妄。

    多約離分門。

    今何以攝論混起信意耶。

    答。

    其共相離分二門何别耶。

    反答。

    共相門八識者。

    真如淨法。

    與無明染法和合為本識。

    依此本識。

    起七轉識。

    謂從本識起執我識。

    即執識含容真妄。

    又起六識。

    名生識。

    亦含真妄。

    八識前具真妄名共相也。

    若離分門。

    一切真識。

    分取為第八。

    于一切妄中。

    粗為事識。

    分為六識。

    細為妄識。

    為第七識。

    真妄離說八識也。

    正答淨影義章其意爾。

    又淨影義章更有别本。

    全不明共相識義。

    今嘉祥意。

    無處分别共相離分故。

    今不必依此義也。

    直就今家先略明八識相。

    然後出諸文随義用之 略論八識。

    應有八門(一廢立二名數。

    三真妄。

    四果位有無。

    五緣起薰習。

    六有始無始七一異。

    八心境) 一總相廢立 楞伽經說。

    大惠問佛言。

    世尊建立八種識乎。

    佛言建立故今依經建立八識。

    既言建立。

    故知随緣非第一義。

    如法華經。

    以衆寶物造諸大車。

    三是方便可名造作。

    一乘真實。

    何亦稱造。

    釋雲。

    道門未曾三一。

    說三說一。

    皆是方便。

    即是無名相中。

    強名相說。

    故俱名造作(取意)今此亦爾。

    若就四悉檀釋。

    第一義中非八非九。

    非識非境。

    若依世谛對治悉檀。

    為不了知微細妄染及佛功德人故。

    說八識。

    令悟解之又為舍外塵說八識義。

    更舍外塵亦非識也。

    道門非八識。

    而因緣世谛心。

    是諸法根本。

    故說為識。

    識中自有本末粗細等别。

    說八識也 二别論名數 眼耳鼻舌身意識。

    以為六識。

    阿陀那識。

    此名無解識。

    是第七識。

    阿梨耶識。

    此名藏識。

    以為第八。

    問。

    何故唯立八識而不增減耶。

    答。

    本末真妄諸識盡之故。

    唯說八此是一門。

    若就異門。

    或增或減。

    如說六識及九識等。

    問。

    雲何名為九識耶。

    答。

    前八識上加阿摩羅識。

    以為九識也(阿摩羅亦雲庵摩羅也)問。

    爾者其第九識體何物耶。

    答。

    第八識中。

    解性梨耶。

    分為第九。

    名阿摩羅。

    此雲淨識。

    即是勝鬘自性清淨心。

    亦說為無垢識也 三真妄分别 八識之中。

    前七為妄。

    第八含通真妄二識。

    問雲。

    何第八含通真妄。

    答。

    此有三義。

    一者相不異故。

    合說為一。

    謂妄心外。

    真不可得故。

    合為一。

    二者就位合說。

    于生死中。

    真妄二法其性難别。

    合為諸法緣起之本故。

    經曰非異非不異。

    非異即前第一門義。

    非不異者。

    第二門。

    真妄雖異。

    而于位分合為一故。

    三者建立種類合為一識。

    謂若真若妄。

    若生死位。

    若佛果位。

    但是本者。

    總為一種第八識也。

    問。

    若說九識時。

    其第九識亦是妄耶。

    答。

    是真非妄問。

    若爾。

    何故經中說言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耶。

    答。

    此有多義。

    一者八識門中。

    第八如水。

    七識如波。

    若論九識。

    第九為水。

    前八如波。

    前八并是妄心别故。

    八九合舉水波。

    通喻非第九識如波浪也。

    二者若有所得心所取八九識。

    并非佛性。

    非真實故。

    說為波浪。

    此約教中遮其學教成病。

    非關識法。

    若就識體。

    第九非妄故。

    佛性義雲。

    乃至八九設使百千無量諸識。

    皆非佛性。

    何以故。

    皆是有所得五眼所不見故(文)三者道門之中。

    非八非九。

    乃至百千過算數故。

    非識非境。

    非真非妄。

    絕諸相故。

    若随因緣世谛義門。

    乃有八九諸識差别。

    故知八九皆如波浪。

    并随染淨因緣起故(雖有多義第三為正) 四論果位有無 八識之中。

    前七妄心。

    佛果并無。

    故唯識雲。

    諸佛如來所行之處。

    唯有藏識更無餘識也。

    第八識中妄想本識。

    果位亦無。

    解性梨耶。

    通在佛果。

    問。

    若爾。

    教迹中雲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有(雲雲)五根既有。

    五識甯無故知。

    八識者。

    非唯第八。

    總說八識。

    并在果位。

    何言前七果位并無。

    答。

    此于真識随用别立八識差别。

    實是第八藏識所攝。

    今于八識門中前七是妄故。

    果位并無也 五明緣起薰習差别 八識之中。

    本末相對。

    第八識為本。

    前七從此生。

    于中有多義。

    若粗細相望。

    依第八識起第七識。

    依第七識起前六識。

    若約種子現起而言。

    前七并依第八識生。

    以第八中持種子故。

    若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