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相薰相生義者。
前七薰種子。
在第八識中。
即第八識中生果功能。
說為種子。
此種還生前七轉識故。
本末識亦得互為相生之義。
若約現起。
論生。
非約種子者。
非前七識生第八也。
又于第八識中真妄分别。
若由真起妄此約真法為本妄心起也。
若克性論。
真是淨法。
唯生淨法。
妄是染法。
唯起染用。
若互相資。
皆得無傷。
若論種動不動義。
真性不動不起染淨。
若起染淨。
唯是妄心。
此後一義應尋文證。
故寶窟雲佛性不令其種苦。
及厭苦也。
種苦起染。
厭苦起淨。
此文于佛性上并迹染淨二用。
然此文意。
非約道門。
何以故。
彼文亦雲種苦及厭苦。
終由佛性本也。
此意即顯種苦厭苦。
親由妄想。
遠尋根底遂由佛性故雲終由佛性也。
問。
若染淨法由佛性起隻是其親。
當何隔之。
但雲遠由佛性乎。
答。
窟次文雲。
如有海水。
風次成浪。
非是海水令其成浪(雲雲)意雲。
海水本有之。
而未有浪。
風至即有。
此即佛性為同。
妄想為緣。
有染淨用。
若論因緣親疏佛性為親。
妄想為疏今約隐顯。
緣至即起顯故為親。
固先本有。
而未起用。
故為遠也。
此是義記遠近。
亦非時有先後也 問。
若言妄想為緣起染用者。
其妄想自起耶。
若。
由真起者。
即是真法親起染用。
又其妄想即是染法。
彼有即既染用。
何言由染用起染用耶。
答。
其妄想者。
是根本細者。
其種苦者。
是粗染用。
此是粗染由細染耳。
又可雲其妄想者。
即是種苦。
妄想念念互相薰習。
此即妄想無始義也 六有始無始義 妄想緣起源由佛性。
若爾。
至佛果更應起染耶。
又若至佛不起妄想。
雲何真性起妄法耶。
答。
至佛果位正觀圓明故。
不更起無明妄想。
本未修得正觀之時由妄想緣生妄想也。
問。
若爾。
妄想即是無始。
何故經言依如來藏故說生死無始。
故知。
自論生死。
即有其首也。
涅槃雲。
十地不見生死之始。
佛即見之。
又論說言生死無始便言正見(已上)然說無始者。
便是無因。
若未明如來藏教為破無因。
且說無始。
若說如來藏教。
有如來藏。
生死依之便脫無因。
其藏性。
實無為法故。
無因無名故。
至大乘實義。
非無始也。
答。
考諸經論。
或似有如此義。
又于人師解釋。
亦有始義。
然熟檢宗家正意。
世谛理中。
亦是有始。
亦是無始。
若依真谛理。
即非始無始。
于世谛中有二義者。
謂約相續是無始。
據法相本末。
便是有始妄想依佛性。
更性更無本。
故此義不論而已。
若論要須窮極。
所以然者。
中庸生疑。
若邪推便堕惡見故。
又此義可依文習之。
若強推之。
便是十四難置答事。
故置不論之 七因緣一異義 因緣世谛中論一異義者。
衆生無量。
一一身中。
妄心各别。
真性是一。
若無差别之差别論之。
前七識者。
他人各别。
第八識中妄識亦别。
真識不異。
若約妄想論真。
真識亦别。
乃至佛性約其凡位薰習差别。
真性緣起。
便成多佛。
若約窮證本性。
諸佛亦一也。
又約八識中諸識相望。
真妄性别。
又妄七識其體各異。
若據真識求妄。
離真無妄者。
是第一義門。
非世谛門。
又複可雲世谛門中。
亦有非一非異之義。
以其八不通二谛故。
真妄因緣非定異。
真妄相别故。
亦非定一 又複據妄見真妄是别。
就真論妄。
妄即是真。
若入此門。
八識并是真識體用差别無有妄也。
又複據妄求真時。
妄外無真。
就真求妄時。
離真無妄。
然有分别者。
就妄求之。
無别真識。
此中但是前七識。
若就真攝妄時。
或總為第八。
通餘義門七。
故舉此門。
真識名為第八。
亦直名真識。
不名第八。
無前七故。
或于此門。
具有八識。
然唯真八識。
雖唯是真。
體用各别。
又有多用故。
由此道理非一非異得成。
亦一亦異複得成也 八心境隐顯 至論正法非心非境。
若随因緣世谛心境俱存。
前六事識有境有心。
心境各别。
攀緣。
取舍。
執取定實。
第七妄識。
亦有心境迷時不知境在心中。
妄取六塵故。
而與事識異者。
前事識者。
取境定實。
此第七識但取境相。
不執性實。
若得悟解知境在心。
第八真識。
随緣亦起六塵境界。
又心自體即色即心即事即真。
若論真如唯是真如。
若論唯識即唯是識。
若論五塵即唯五塵 問。
真心無礙。
雲何有色耶。
答。
真識分齊。
即以佛果顯之。
佛果唯是真識。
此真識分有法報應應色有者義顯。
可知。
但此應色。
若随所化妄心分齊。
然就實論。
唯是真識之用。
報身色者。
是萬德中色相功德并五根五塵。
故教迹義雲佛果五根等始起(雲雲)又一義。
此報身中無色相功德。
所以知然唯以知然唯以法性為土。
無寶玉土故。
若有五根。
應有五塵并扶根色相。
若有五塵。
何故釋雲以法性為土。
無寶玉土耶。
然言五根者。
真德顯了義說為色。
為見聞等用作所依。
義說為根(後義順文)法性身中自無色相。
然與色為性故。
說為性色也。
八識并有境。
以真識分中八識。
即以真如法性為境界故。
故于八識并皆有境。
然說為八識者。
為除境界執着故。
且說為心。
若除境執。
已心執随妄。
非境非識。
唯是正法。
又妄想中心是本故。
說為心識。
真識分中。
唯初入門亦偏說心。
故寶窟下雲。
色從心變以心為本。
所以雲心。
故雲自性清淨心。
不立自性清淨色也(取意)為顯大宗。
略開八門。
餘義随文更應尋之 已上略論八門義也 佛性義雲。
涅槃經中名為佛性。
即于華嚴名為法界。
于勝鬘中名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楞伽名為八識。
首楞嚴經名為首楞嚴三昧。
法華名為一道一乘。
大品名為般若法性。
維摩名為無住實際(雲雲)又雲。
平等大道為諸衆生覺悟之性。
名為佛性。
義隐生死名如來藏。
融諸識性究竟清淨。
名為自性清淨心(文)(釋一法異名也)又雲。
唯識論雲。
唯識無境界。
明山河草木。
皆是心外無别法。
此明理内一切諸法依正不二(文) 染淨緣起四句事 窟下雲。
然經論中。
釋染淨緣起。
要有四别。
一約緣不約佛性。
二約佛性不約緣。
三亦約緣亦約佛性。
四不約緣不約佛性。
一約緣不約佛性者。
隻由六七妄緣。
不由如來藏。
此小乘教及大乘教相中。
彰染淨緣中。
因果自相招感故有。
都不言由藏實而有如是一切。
二明約佛性不約緣。
染淨之興。
隻由藏實。
不言從緣而有。
此如楞伽說。
六七非受苦樂非涅槃因。
藏識受苦樂。
是涅槃因。
如是一切。
今此說亦同彼也。
三明亦約緣亦約佛性者。
此亦如楞伽經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如海水起波浪。
非異非不異。
佛性亦爾。
心俱和合生。
亦非異非不異。
如是一切。
故知真妄和合方起染淨海水起波浪。
非異非不異者。
彰不可水外求波。
波外求水故言不異。
而波息水靜故。
言非不異也。
佛性亦爾。
心俱和合生。
非異非不異者。
彰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時。
不可真外求妄。
妄外求真故言不異。
而妄盡真顯故。
言非不異。
亦可在緣常靜故。
言非不異。
法華論雲不即衆生界。
不離衆生界。
有如來藏性。
故經言佛性雖在陰界入中。
而不同陰界入也。
四不約緣不約佛性者。
實相之外無緣故。
無染淨法可起。
此如金剛波若論說。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以無佛。
為能度。
無衆生。
為所度。
又如三地論說。
煩惱妄想中。
無一法可減。
清淨中無一法可增。
泯上三門歸乎一絕 尋雲。
佛地論或雲三地論。
是何論。
又兩本中。
是非如何。
可考之 同中雲。
若是起煩惱。
與心别體。
共心相應。
此無明住地。
即指妄想心體。
以為無明。
不别心外有别數法共心相應。
是故說為心不相應。
故馬鳴言。
即心不覺常無别異名不相應(雲)又雲(釋無明為緣起變易業)二同時緣無明住地。
是妄識心依止心體。
修起後緣治。
如依睡心起夢中解。
故名為緣(文)(可以此文難心法智非第七識之釋也)佛性義雲。
乃至第八阿梨耶識。
亦非佛性。
故攝大乘論雲。
是無明母生死根本。
故知。
六識七經乃至八九設使百千無量諸識。
皆非佛性。
何以故。
皆是有所得五眼所不見故(文) 此明有所得心所取八九識非佛性。
若論實義。
解性梨耶。
即是佛性。
名如來藏也 寶窟下雲。
問。
由佛性故。
得厭苦樂求涅槃。
此事可爾。
若由佛性法種衆苦者。
是非佛性力故。
令衆生種生死苦。
若言不由佛性力種生死苦亦應不由佛性力樂求涅槃。
須解此章大意。
為破外道二乘人不知有佛性。
欲勸一切衆生信有佛性故。
說由佛性故。
得厭衆苦。
樂求涅槃 問。
○若由佛性得種苦。
即是佛性令物受苦。
此乃是于魔性。
何名佛性。
答。
此乃明有佛性衆生故得種苦。
非是佛性令其種苦。
亦明有佛性衆生令其厭苦非是佛性令其厭苦。
如有海水風吹成浪。
非是海水令其成浪(雲言是于者猶隻是也)問。
非由佛性令物受苦者可爾。
何複非由佛性故令其厭苦耶。
起信論說真如體薰習雲○從無始世來。
具無漏法。
備有不思議業。
作境界之性。
依此二義恒常薰。
此說耶。
答。
如上已辨(雲雲)猶不審之 起信論雲。
心真如門。
心生滅門。
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乃至)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心生滅者。
依如來藏故。
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名為阿梨耶識。
此識有二種義。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雲。
此與寶窟所引楞伽經文。
真如與妄心和合。
非異非不異同也) 又雲。
複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
雲何為二。
一者同相。
二者異相。
言同相者。
譬如種種瓦器。
皆同微塵性相。
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
皆同真如性相。
○言異相者。
如種種瓦器。
各各不同。
如是無漏無明。
随染業差别性。
染幻差别故(文) 同相。
即上雲非異也。
異相。
即上非一也。
亦與經中非異非不異同也。
非異者。
則此第八唯是真識。
同真如故。
言非一者。
則真妄異故。
第八識中亦有不覺也 又雲。
以依阿梨耶識。
說有無明。
不覺而起(雲雲) 此說依解性梨耶起妄識也 首楞嚴經第四雲。
如果位中。
菩提。
涅槃。
真如。
佛性。
庵摩羅識。
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
是七種名。
稱謂雖别。
清淨圓滿體性堅凝。
如金剛王。
常住不壞(雲雲) 此佛智常記所引。
非大師所覽之 密嚴經下卷雲(新譯)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
常住無始終。
離四句言說。
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梨耶。
惡惠不能知。
藏即阿梨識。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梨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别(雲雲)此明非異義門也 華嚴玄二雲(破法華未明佛性正因義)若言無文佛性之說故不用者。
涅槃華嚴無梨耶之文。
則涅槃華嚴應未明八識故。
不可即就一經令備一切教。
則唯一部。
八萬何施。
以有佛性故。
修行成佛。
是故為妙(雲雲) 此文意者。
諸部不同。
依文言。
而實義相通故。
法花明成佛即佛性義也 今用意雲。
華嚴涅槃雖無梨耶文。
道理應有。
以大乘中窮極說故。
重意雲。
華嚴正法及一心。
涅槃佛性及涅槃。
皆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異名也 有始無始文 寶窟下雲。
以如來藏故。
說本際不可知者○既明由如來藏有生死。
如來藏本際無始不可知。
依藏有生死。
生死亦無始。
本際不可知。
若不依藏有生死。
即不得無始來有生死也。
有人言。
佛性無始。
生死有始。
始應可知。
但與佛性合用故。
雲本際不可知。
又釋。
佛性無始。
生死有始。
背佛性故有生死。
須見佛性方了生死之始。
唯佛能見其始。
十地亦不知其始。
故雲本際不可知 問。
龍樹雲。
生死有始無始皆是邪見。
今何故偏言生死無始。
答。
雖二俱邪見。
但為破衆生有始故說無始。
無始者。
欲明其有因義也。
又中論中。
佛說無始者。
欲明空義。
既其無始。
即無中間亦無有終。
無中無終故無生死。
又言。
其無始者。
欲明無有終。
非謂有無始。
是故無始辨生死實。
不作此解即是邪見(文) 勝鬘經雲。
世尊。
生死者。
如來藏故。
說本際不可知。
世尊。
有如來藏故。
說生死。
是名善說(文) 起信論雲。
五者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得涅槃。
以不解故。
謂衆生生始。
以見始故。
複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
還作衆生。
雲何對治。
以如來藏無前際故。
無明之相亦無有始。
若說三界外更有衆生始起者。
即是外道經說。
如來藏無明後際。
諸佛所得涅槃與相應。
則無後際故(文) 涅槃疏第二十雲(納衣梵悉論義)然古來解此文兩家。
若是開善雲。
此正難流來義。
無明初一念識詫空起時。
爾時即有同時煩惱若起。
今言。
身者隻名此識為身。
佛既言同煩惱有身者。
今問身為在前煩惱在前也。
若是莊嚴解。
明不難流來義。
但就即身為難。
隻此身為煩惱在前。
為身在前。
今明具有此義亦得。
是難流來亦得。
隻就此身為難也 具有此義者。
隻是難有兩意。
而非佛正義。
中亦有流來。
生死初又雖有流來義。
而無始也 又雲(佛答)明身及煩惱一時而有。
開善解雲。
此是流來義。
無明初一念。
即有同時煩惱。
故雲一時。
若是莊嚴。
明煩惱潤識義。
要前煩惱潤識故。
識方受生。
此是前後義。
若是數人明潤。
隻當一念識詫生時。
煩惱即潤故。
是一時義。
今明此雲一時者。
借一時破前後。
○雖一時有下。
此複是破一時義(雲雲) 信解品疏雲。
智度論雲深水火坑俱能容人。
○華嚴經雲有始無始是無記 問。
此一句。
是學者緻迷之處。
略述之(文) 仁王雲。
衆生識。
初一念識。
異木石。
生得善生得惡(雲雲) 疏雲(中卷)實相與無明住地。
本來無前後。
但衆生于無所有中。
橫生憶想。
方别長流六道。
反迷得解。
知煩惱本來是涅槃。
有何初後。
故此經雲。
初一念識支。
本識解性。
故異木石(雲雲) 本識解性者。
是如來藏也。
生得善。
生得善生得得惡者。
此明善惡根本。
若依寶窟引□經釋五住義者。
此生得善惡。
即是一處住。
其文如下引之 又雲。
文言衆生根本者。
結初一念識是成衆生之本。
又解初一念者。
此明相續之始。
此乃無始為始(文) 初解意。
以
前七薰種子。
在第八識中。
即第八識中生果功能。
說為種子。
此種還生前七轉識故。
本末識亦得互為相生之義。
若約現起。
論生。
非約種子者。
非前七識生第八也。
又于第八識中真妄分别。
若由真起妄此約真法為本妄心起也。
若克性論。
真是淨法。
唯生淨法。
妄是染法。
唯起染用。
若互相資。
皆得無傷。
若論種動不動義。
真性不動不起染淨。
若起染淨。
唯是妄心。
此後一義應尋文證。
故寶窟雲佛性不令其種苦。
及厭苦也。
種苦起染。
厭苦起淨。
此文于佛性上并迹染淨二用。
然此文意。
非約道門。
何以故。
彼文亦雲種苦及厭苦。
終由佛性本也。
此意即顯種苦厭苦。
親由妄想。
遠尋根底遂由佛性故雲終由佛性也。
問。
若染淨法由佛性起隻是其親。
當何隔之。
但雲遠由佛性乎。
答。
窟次文雲。
如有海水。
風次成浪。
非是海水令其成浪(雲雲)意雲。
海水本有之。
而未有浪。
風至即有。
此即佛性為同。
妄想為緣。
有染淨用。
若論因緣親疏佛性為親。
妄想為疏今約隐顯。
緣至即起顯故為親。
固先本有。
而未起用。
故為遠也。
此是義記遠近。
亦非時有先後也 問。
若言妄想為緣起染用者。
其妄想自起耶。
若。
由真起者。
即是真法親起染用。
又其妄想即是染法。
彼有即既染用。
何言由染用起染用耶。
答。
其妄想者。
是根本細者。
其種苦者。
是粗染用。
此是粗染由細染耳。
又可雲其妄想者。
即是種苦。
妄想念念互相薰習。
此即妄想無始義也 六有始無始義 妄想緣起源由佛性。
若爾。
至佛果更應起染耶。
又若至佛不起妄想。
雲何真性起妄法耶。
答。
至佛果位正觀圓明故。
不更起無明妄想。
本未修得正觀之時由妄想緣生妄想也。
問。
若爾。
妄想即是無始。
何故經言依如來藏故說生死無始。
故知。
自論生死。
即有其首也。
涅槃雲。
十地不見生死之始。
佛即見之。
又論說言生死無始便言正見(已上)然說無始者。
便是無因。
若未明如來藏教為破無因。
且說無始。
若說如來藏教。
有如來藏。
生死依之便脫無因。
其藏性。
實無為法故。
無因無名故。
至大乘實義。
非無始也。
答。
考諸經論。
或似有如此義。
又于人師解釋。
亦有始義。
然熟檢宗家正意。
世谛理中。
亦是有始。
亦是無始。
若依真谛理。
即非始無始。
于世谛中有二義者。
謂約相續是無始。
據法相本末。
便是有始妄想依佛性。
更性更無本。
故此義不論而已。
若論要須窮極。
所以然者。
中庸生疑。
若邪推便堕惡見故。
又此義可依文習之。
若強推之。
便是十四難置答事。
故置不論之 七因緣一異義 因緣世谛中論一異義者。
衆生無量。
一一身中。
妄心各别。
真性是一。
若無差别之差别論之。
前七識者。
他人各别。
第八識中妄識亦别。
真識不異。
若約妄想論真。
真識亦别。
乃至佛性約其凡位薰習差别。
真性緣起。
便成多佛。
若約窮證本性。
諸佛亦一也。
又約八識中諸識相望。
真妄性别。
又妄七識其體各異。
若據真識求妄。
離真無妄者。
是第一義門。
非世谛門。
又複可雲世谛門中。
亦有非一非異之義。
以其八不通二谛故。
真妄因緣非定異。
真妄相别故。
亦非定一 又複據妄見真妄是别。
就真論妄。
妄即是真。
若入此門。
八識并是真識體用差别無有妄也。
又複據妄求真時。
妄外無真。
就真求妄時。
離真無妄。
然有分别者。
就妄求之。
無别真識。
此中但是前七識。
若就真攝妄時。
或總為第八。
通餘義門七。
故舉此門。
真識名為第八。
亦直名真識。
不名第八。
無前七故。
或于此門。
具有八識。
然唯真八識。
雖唯是真。
體用各别。
又有多用故。
由此道理非一非異得成。
亦一亦異複得成也 八心境隐顯 至論正法非心非境。
若随因緣世谛心境俱存。
前六事識有境有心。
心境各别。
攀緣。
取舍。
執取定實。
第七妄識。
亦有心境迷時不知境在心中。
妄取六塵故。
而與事識異者。
前事識者。
取境定實。
此第七識但取境相。
不執性實。
若得悟解知境在心。
第八真識。
随緣亦起六塵境界。
又心自體即色即心即事即真。
若論真如唯是真如。
若論唯識即唯是識。
若論五塵即唯五塵 問。
真心無礙。
雲何有色耶。
答。
真識分齊。
即以佛果顯之。
佛果唯是真識。
此真識分有法報應應色有者義顯。
可知。
但此應色。
若随所化妄心分齊。
然就實論。
唯是真識之用。
報身色者。
是萬德中色相功德并五根五塵。
故教迹義雲佛果五根等始起(雲雲)又一義。
此報身中無色相功德。
所以知然唯以知然唯以法性為土。
無寶玉土故。
若有五根。
應有五塵并扶根色相。
若有五塵。
何故釋雲以法性為土。
無寶玉土耶。
然言五根者。
真德顯了義說為色。
為見聞等用作所依。
義說為根(後義順文)法性身中自無色相。
然與色為性故。
說為性色也。
八識并有境。
以真識分中八識。
即以真如法性為境界故。
故于八識并皆有境。
然說為八識者。
為除境界執着故。
且說為心。
若除境執。
已心執随妄。
非境非識。
唯是正法。
又妄想中心是本故。
說為心識。
真識分中。
唯初入門亦偏說心。
故寶窟下雲。
色從心變以心為本。
所以雲心。
故雲自性清淨心。
不立自性清淨色也(取意)為顯大宗。
略開八門。
餘義随文更應尋之 已上略論八門義也 佛性義雲。
涅槃經中名為佛性。
即于華嚴名為法界。
于勝鬘中名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楞伽名為八識。
首楞嚴經名為首楞嚴三昧。
法華名為一道一乘。
大品名為般若法性。
維摩名為無住實際(雲雲)又雲。
平等大道為諸衆生覺悟之性。
名為佛性。
義隐生死名如來藏。
融諸識性究竟清淨。
名為自性清淨心(文)(釋一法異名也)又雲。
唯識論雲。
唯識無境界。
明山河草木。
皆是心外無别法。
此明理内一切諸法依正不二(文) 染淨緣起四句事 窟下雲。
然經論中。
釋染淨緣起。
要有四别。
一約緣不約佛性。
二約佛性不約緣。
三亦約緣亦約佛性。
四不約緣不約佛性。
一約緣不約佛性者。
隻由六七妄緣。
不由如來藏。
此小乘教及大乘教相中。
彰染淨緣中。
因果自相招感故有。
都不言由藏實而有如是一切。
二明約佛性不約緣。
染淨之興。
隻由藏實。
不言從緣而有。
此如楞伽說。
六七非受苦樂非涅槃因。
藏識受苦樂。
是涅槃因。
如是一切。
今此說亦同彼也。
三明亦約緣亦約佛性者。
此亦如楞伽經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如海水起波浪。
非異非不異。
佛性亦爾。
心俱和合生。
亦非異非不異。
如是一切。
故知真妄和合方起染淨海水起波浪。
非異非不異者。
彰不可水外求波。
波外求水故言不異。
而波息水靜故。
言非不異也。
佛性亦爾。
心俱和合生。
非異非不異者。
彰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時。
不可真外求妄。
妄外求真故言不異。
而妄盡真顯故。
言非不異。
亦可在緣常靜故。
言非不異。
法華論雲不即衆生界。
不離衆生界。
有如來藏性。
故經言佛性雖在陰界入中。
而不同陰界入也。
四不約緣不約佛性者。
實相之外無緣故。
無染淨法可起。
此如金剛波若論說。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以無佛。
為能度。
無衆生。
為所度。
又如三地論說。
煩惱妄想中。
無一法可減。
清淨中無一法可增。
泯上三門歸乎一絕 尋雲。
佛地論或雲三地論。
是何論。
又兩本中。
是非如何。
可考之 同中雲。
若是起煩惱。
與心别體。
共心相應。
此無明住地。
即指妄想心體。
以為無明。
不别心外有别數法共心相應。
是故說為心不相應。
故馬鳴言。
即心不覺常無别異名不相應(雲)又雲(釋無明為緣起變易業)二同時緣無明住地。
是妄識心依止心體。
修起後緣治。
如依睡心起夢中解。
故名為緣(文)(可以此文難心法智非第七識之釋也)佛性義雲。
乃至第八阿梨耶識。
亦非佛性。
故攝大乘論雲。
是無明母生死根本。
故知。
六識七經乃至八九設使百千無量諸識。
皆非佛性。
何以故。
皆是有所得五眼所不見故(文) 此明有所得心所取八九識非佛性。
若論實義。
解性梨耶。
即是佛性。
名如來藏也 寶窟下雲。
問。
由佛性故。
得厭苦樂求涅槃。
此事可爾。
若由佛性法種衆苦者。
是非佛性力故。
令衆生種生死苦。
若言不由佛性力種生死苦亦應不由佛性力樂求涅槃。
須解此章大意。
為破外道二乘人不知有佛性。
欲勸一切衆生信有佛性故。
說由佛性故。
得厭衆苦。
樂求涅槃 問。
○若由佛性得種苦。
即是佛性令物受苦。
此乃是于魔性。
何名佛性。
答。
此乃明有佛性衆生故得種苦。
非是佛性令其種苦。
亦明有佛性衆生令其厭苦非是佛性令其厭苦。
如有海水風吹成浪。
非是海水令其成浪(雲言是于者猶隻是也)問。
非由佛性令物受苦者可爾。
何複非由佛性故令其厭苦耶。
起信論說真如體薰習雲○從無始世來。
具無漏法。
備有不思議業。
作境界之性。
依此二義恒常薰。
此說耶。
答。
如上已辨(雲雲)猶不審之 起信論雲。
心真如門。
心生滅門。
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乃至)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心生滅者。
依如來藏故。
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名為阿梨耶識。
此識有二種義。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雲。
此與寶窟所引楞伽經文。
真如與妄心和合。
非異非不異同也) 又雲。
複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
雲何為二。
一者同相。
二者異相。
言同相者。
譬如種種瓦器。
皆同微塵性相。
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
皆同真如性相。
○言異相者。
如種種瓦器。
各各不同。
如是無漏無明。
随染業差别性。
染幻差别故(文) 同相。
即上雲非異也。
異相。
即上非一也。
亦與經中非異非不異同也。
非異者。
則此第八唯是真識。
同真如故。
言非一者。
則真妄異故。
第八識中亦有不覺也 又雲。
以依阿梨耶識。
說有無明。
不覺而起(雲雲) 此說依解性梨耶起妄識也 首楞嚴經第四雲。
如果位中。
菩提。
涅槃。
真如。
佛性。
庵摩羅識。
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
是七種名。
稱謂雖别。
清淨圓滿體性堅凝。
如金剛王。
常住不壞(雲雲) 此佛智常記所引。
非大師所覽之 密嚴經下卷雲(新譯)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
常住無始終。
離四句言說。
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梨耶。
惡惠不能知。
藏即阿梨識。
如來清淨藏。
世間阿梨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别(雲雲)此明非異義門也 華嚴玄二雲(破法華未明佛性正因義)若言無文佛性之說故不用者。
涅槃華嚴無梨耶之文。
則涅槃華嚴應未明八識故。
不可即就一經令備一切教。
則唯一部。
八萬何施。
以有佛性故。
修行成佛。
是故為妙(雲雲) 此文意者。
諸部不同。
依文言。
而實義相通故。
法花明成佛即佛性義也 今用意雲。
華嚴涅槃雖無梨耶文。
道理應有。
以大乘中窮極說故。
重意雲。
華嚴正法及一心。
涅槃佛性及涅槃。
皆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異名也 有始無始文 寶窟下雲。
以如來藏故。
說本際不可知者○既明由如來藏有生死。
如來藏本際無始不可知。
依藏有生死。
生死亦無始。
本際不可知。
若不依藏有生死。
即不得無始來有生死也。
有人言。
佛性無始。
生死有始。
始應可知。
但與佛性合用故。
雲本際不可知。
又釋。
佛性無始。
生死有始。
背佛性故有生死。
須見佛性方了生死之始。
唯佛能見其始。
十地亦不知其始。
故雲本際不可知 問。
龍樹雲。
生死有始無始皆是邪見。
今何故偏言生死無始。
答。
雖二俱邪見。
但為破衆生有始故說無始。
無始者。
欲明其有因義也。
又中論中。
佛說無始者。
欲明空義。
既其無始。
即無中間亦無有終。
無中無終故無生死。
又言。
其無始者。
欲明無有終。
非謂有無始。
是故無始辨生死實。
不作此解即是邪見(文) 勝鬘經雲。
世尊。
生死者。
如來藏故。
說本際不可知。
世尊。
有如來藏故。
說生死。
是名善說(文) 起信論雲。
五者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得涅槃。
以不解故。
謂衆生生始。
以見始故。
複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
還作衆生。
雲何對治。
以如來藏無前際故。
無明之相亦無有始。
若說三界外更有衆生始起者。
即是外道經說。
如來藏無明後際。
諸佛所得涅槃與相應。
則無後際故(文) 涅槃疏第二十雲(納衣梵悉論義)然古來解此文兩家。
若是開善雲。
此正難流來義。
無明初一念識詫空起時。
爾時即有同時煩惱若起。
今言。
身者隻名此識為身。
佛既言同煩惱有身者。
今問身為在前煩惱在前也。
若是莊嚴解。
明不難流來義。
但就即身為難。
隻此身為煩惱在前。
為身在前。
今明具有此義亦得。
是難流來亦得。
隻就此身為難也 具有此義者。
隻是難有兩意。
而非佛正義。
中亦有流來。
生死初又雖有流來義。
而無始也 又雲(佛答)明身及煩惱一時而有。
開善解雲。
此是流來義。
無明初一念。
即有同時煩惱。
故雲一時。
若是莊嚴。
明煩惱潤識義。
要前煩惱潤識故。
識方受生。
此是前後義。
若是數人明潤。
隻當一念識詫生時。
煩惱即潤故。
是一時義。
今明此雲一時者。
借一時破前後。
○雖一時有下。
此複是破一時義(雲雲) 信解品疏雲。
智度論雲深水火坑俱能容人。
○華嚴經雲有始無始是無記 問。
此一句。
是學者緻迷之處。
略述之(文) 仁王雲。
衆生識。
初一念識。
異木石。
生得善生得惡(雲雲) 疏雲(中卷)實相與無明住地。
本來無前後。
但衆生于無所有中。
橫生憶想。
方别長流六道。
反迷得解。
知煩惱本來是涅槃。
有何初後。
故此經雲。
初一念識支。
本識解性。
故異木石(雲雲) 本識解性者。
是如來藏也。
生得善。
生得善生得得惡者。
此明善惡根本。
若依寶窟引□經釋五住義者。
此生得善惡。
即是一處住。
其文如下引之 又雲。
文言衆生根本者。
結初一念識是成衆生之本。
又解初一念者。
此明相續之始。
此乃無始為始(文) 初解意。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