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四

關燈


    三者俱舍複有部行緣覺。

    其人自有徒衆部傥。

    如佛有弟子眷屬故名部行。

    不必滿百劫亦六十劫。

    此亦不值佛也四者變化緣覺(取意略抄) 問。

    第三人既不值佛。

    應是第一本乘人中小辟支佛。

    何故别出耶。

    答。

    先非必部行小者。

    雖多而非師資相依。

    此有弟子。

    為顯此義。

    且别開耳。

    實是第一之所攝也 中論法品疏雲。

    略有五種。

    一本乘辟支。

    謂百劫修行。

    乃至極疾四世成道。

    二者退菩提心辟支。

    智度論雲。

    菩薩若證四谛成辟支佛。

    三聲聞辟支。

    如初果果人。

    于第七生中若不值佛。

    法成少辟支不及身子 俱舍論雲。

    往外道法中出家。

    着木皮袈裟也。

    又雲。

    住山林中。

    淨居天等施其法眼。

    四者有犀角喻。

    辟支獨自出世。

    則大辟支也。

    五者有部行辟支。

    亦有部黨眷屬也。

    問。

    辟支亦有多人。

    共出世不。

    答。

    經雲。

    五百辟支一時出世。

    别有因緣。

    略不具述。

    諸義委曲如法華玄章已論之也(文) 今見此文不出應化者。

    直就實類耳。

    又前三種攝略盡然第四第五為顯别相更分出之。

    前三但是本乘非本乘異。

    後二部黨有無不同。

    由此門别重複論(文) 問。

    部行緣覺為是本乘非本乘耶。

    答(雲雲) 既雲犀角喻百劫(雲雲)故知。

    本乘不滿百劫者。

    是部行也。

    然更須尋問。

    退心緣覺證據如何。

    論作假設言。

    何以此證有退心緣覺耶。

    答。

    問百劫大辟支有退大取小者耶。

    答。

    花玄雲。

    問。

    大辟支百劫行。

    行聞法華一說即悟如身子耶。

    答。

    而不例者。

    此中三根聲聞久劫習大乘故。

    今始得悟緣覺。

    雖利不習大乘者。

    則未得悟也(文) 今準此文。

    大辟支佛定是本乘。

    何故爾者若先學大者。

    雖退大取小。

    而其性寬不厭徒衆。

    不隔見佛。

    若偏求獨善。

    必是本乘耳。

    又一義雲。

    緣覺雖不久劫習如身子等。

    而本小時發大乘心。

    習大乘時小故不如身子。

    亦樂獨善。

    厭弟子衆。

    即得是退心緣覺也。

    準仁王疏。

    大辟支佛亦有見佛。

    而法華玄雲。

    大辟支若聞法華略說便悟。

    即勝身子。

    而言不例者。

    且據本乘大辟支言耳 問。

    小乘義忍法位有三乘相作義耶。

    答(雲雲) 花玄五雲。

    問。

    小乘義。

    忍法已前猶有退三乘。

    根性未定。

    有三乘相作義。

    忍法已去。

    則三根已定。

    無相作義。

    迦葉今住何位值佛耶。

    答○迦葉劣身子。

    複勝七生滿人。

    則是中根辟支可得住暖頂二善根。

    不值佛而成緣覺也。

    問。

    緣覺住二善根成聲聞為退根性。

    ○答○俱舍論雲。

    緣覺住二善根時。

    但聞佛教依教得道。

    轉名聲聞耳。

    實非退中根作下根也。

    今謂可具二人。

    一者退中根作下根。

    故緣覺成聲聞。

    二者迦葉之流不值佛則成緣覺。

    值佛則事佛為師。

    為弟子故名聲聞耳。

    根性如故。

    ○如七生人不值佛成緣覺。

    實非進根義(雲雲) 問。

    俱舍雲。

    博聲聞種性。

    二成佛三餘(雲雲)聲聞忍位不成佛者。

    于惡趣得非擇滅故。

    聲聞忍位亦成辟支。

    何故今雲忍位已去無相作義耶。

    答。

    此明忍法于自乘已得決定種性成立故不轉也。

    即與俱舍聲聞忍位。

    轉作辟支有相違也。

    佛性論雲。

    忍位已上得自乘性(見) 俱舍意。

    雖無有退。

    而得有進欤。

    可更尋思之 問。

    七生須陀洹。

    若不值佛。

    成辟支佛者。

    中間二果亦有此義耶。

    答。

    中間二果亦有此義故玄具雲。

    俱舍論雲。

    二果不值佛。

    亦成緣覺。

    而不出三果(文)但得那含竟。

    值佛成羅漢。

    脫不值佛亦有成緣覺義。

    但此義既少。

    故經論不出之耳(文)二果不值佛亦成緣覺之文可考舊俱舍也。

    先考之時不見悟僻事欤。

    重可考之 問。

    第三果聖者。

    不經欲界生。

    何得中間不值佛成緣覺耶。

    答。

    此義尤難。

    令試通雲。

    初二果人經生之間。

    若不值佛而起聖道。

    斷欲惑盡。

    得第三果。

    得三果已。

    若不值佛成緣覺也。

    難雲。

    此是初二果。

    要經第三果耳。

    何得難二果成緣覺外别說之耶。

    設義分别說。

    不得雲小。

    以初果二果各别二人要經第三果故耶。

    又雲。

    一義雲。

    有人先于佛法中得第三果已。

    即于此身值佛法滅。

    後方漏盡。

    便成緣覺故此義少耳 難雲。

    此人既證聖道。

    後亦般勝進。

    何得中間佛法滅耶。

    答。

    如雲法滅時而無舍戒善此約更無始入正道者等也。

    涅槃疏。

    十八引善見律雲。

    受戒中間。

    若值佛法滅者。

    戒則失。

    如年少受戒。

    至年二十五佛法便滅。

    此人爾時戒自然失也。

    ○後有師解。

    法滅盡時不失戒。

    佛法雖滅而戒不失。

    但法滅後而受戒。

    不複得也(雲雲)難雲。

    若有教法非緣覺無佛世義耶。

    答。

    爾時亦無誦持教法者如雖有經生聖者亦名法滅也。

    此猶未悉之。

    更思雲聞正法。

    得第三果已。

    入滅盡定。

    設經多時。

    未法滅已乃至出定須臾得涅槃。

    便滅者也 裡書 俱舍第十二雲。

    部行獨覺。

    先是聲聞得勝果時。

    轉名獨勝。

    有餘說彼先是異生(雲雲) 泰法師釋雲。

    部行獨覺。

    先是聲聞。

    三果後得第四果時。

    無佛出世。

    得第四果。

    轉名獨勝。

    或先聞佛說法得聲聞初果。

    乃至或受七生滿無佛出世。

    得後三勝果轉名獨緣勝(雲雲) 光法師同之。

    但評取前解為勝也(已上裡書) 統略下雲(普門品)釋辟支有八人八實行。

    八方便。

    八實行。

    謂小大一雙。

    七生人是鈍根。

    但約聞教即成鈍根羅漢。

    自悟成鈍根辟支。

     極利取百劫又次于本乘辟支複有利鈍一雙。

    極鈍四世。

    極利百劫。

    次獨覺及部行一雙有。

    從衆名部行緣覺。

    無眷屬。

    獨靜山林名獨覺。

    次菩薩辟支。

    本乘辟支。

    智度論雲。

    菩薩不值佛法。

    退證四谛。

    成辟支。

    此可通利鈍。

    應為八人可知(文) 實行應化各有八人。

    總為十六 問。

    辟支佛人。

    能令人得暖法及聖果耶 答。

    無令得暖法有令聖道義也 華玄五雲。

    問。

    大辟支根既利。

    何故說法不能令人得暖法乃至聖果耶。

    答。

    辟支出無佛世時。

    此是正法已盡。

    乃至亦無末法。

    此時衆生根鈍故。

    無得暖法義耳非辟支不能令其得道。

    辟支能化必利。

    而所化必鈍聲聞。

    能化所化則通也(雲雲) 婆沙論明不能令人得順決擇分善根及入正道也 問。

    若緣覺根利者。

    何故唯現神通不能說法。

    設有說法唯說一偈耶。

    答(雲雲) 裡書雲 涅槃疏十二雲。

    問。

    緣覺為都不能說。

    亦多少說耶。

    解雲。

    依大論雲。

    緣覺之人。

    若說教者。

    能說一偈兩偈。

    而不能多說也。

    而與此文不相違者。

    此中雲不能廣說故。

    名不說。

    大論取小說故有取說也(文)(已上裡書) 大乘義章雲。

    緣覺出世。

    無九部經。

    無教可依故不能說(雲雲) 義疏雲(化城品)緣覺多為人現通。

    假令說法。

    唯說一偈(雲雲) 又雲。

    緣覺出無佛世。

    衆生薄福鈍根。

    雖聞說法而不能深悟。

    亦不堪多說也(文) 問。

    若爾。

    緣覺亦無能令人得成辟支佛耶。

    (答有令得之) 統略下卷雲(普門品)問曰。

    辟支不能令人得暖法及四果。

    能令人成辟支不。

    答曰。

    能也。

    如五百仙人初人成辟支竟。

    教餘四百九十九人。

    并成辟支。

    所以然者。

    聖人應在無佛世根熟故能今成辟支。

    既無佛法。

    無複聖教。

    及鈍根故。

    不能令人成聲聞也(文) 裡書雲 泰法師引正理雲。

    雖有此理(非無慈悲等也)而今測量彼。

    知爾時有情根。

    欲入見谛等。

    不藉他教。

    故不說法。

    以調伏他除此。

    所餘攝有情事無勞。

    設教現通即成。

    又諸獨覺阙力無畏(等文) 問。

    正理論文雲。

    入見谛者。

    不由獨覺教。

    餘事但(已上裡書) 問。

    寶窟雲。

    以人為緣。

    如猕猴教仙人坐禅。

    逐得緣覺(雲雲)此當伊師迦山五百外仙成辟支佛也。

    既由猕猴。

    何言初人成辟支佛。

    已今餘同類成辟支耶。

    答。

    寶窟約初人且雲猕猴。

    說略約餘人由辟支教不相違也。

    又推功歸本。

    五百皆由猕猴教力。

    寶窟據之。

    又一義雲。

    猕猴于餘處見一辟支威儀。

    見已教五百仙人也。

    初時所見一辟支佛。

    知此猕猴有傳化用。

    故現威儀令猕猴見故雲釋教也。

    所化仙人實是四百九十九人。

    統通初人為五百耳。

    或約滿數言五百也 裡書雲 俱舍神泰疏雲(論第十二)有餘師說。

    先是異生曾修聲聞順決擇分。

    今自證聖道。

    得獨勝名。

    由本事經中說。

    山處總有五百苦行外仙。

    有一猕猴。

    曾在山中。

    供養獨覺。

    見彼獨覺結跏趺坐入定威儀。

    時彼獨覺入涅槃後。

    展轉獨行。

    至外仙所。

    見諸外仙拔發懸。

    修諸苦行。

    不能得道。

    現先所見結跏趺坐獨覺威儀。

    諸仙睹之。

    鹹生敬慕。

    習此威儀。

    須臾皆證獨覺菩薩(文)(已上裡書) 問。

    問五百辟支佛者。

    凡夫仙人。

    依猕猴教。

    始入聖道欤。

    為當先世入聖道者。

    今成無學耶。

    答(雲雲) 統略雲。

    聖人應在無佛世根熟(雲雲) 涅槃疏九雲。

    若是大辟支佛。

    則獨出不并。

    名為偈伽狩角。

    此偈伽狩。

    是獨覺。

    ○小辟支佛。

    則得并出。

    故雲有五百辟支佛俱出。

    明此小辟支佛。

    并是七生須陀洹入(雲雲) 問若爾。

    應是聲聞。

    亦是鈍根。

    此人不轉根。

    何故言鈍根故。

    不能令人成聲聞耶。

    答 問。

    緣覺發心得道。

    由教力耶。

    答發心申教。

    得道可有分别 法華譬喻品雲。

    若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求自然惠。

    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

    是名辟支佛乘(雲雲) 此文發心由教。

    得道離教也 寶窟中卷雲(釋求緣覺者。

    授緣覺乘。

    )亦有二種授義。

    一者諸佛菩薩。

    以神通力。

    起風動樹。

    因而葉落。

    令其思量。

    故雲授與。

    二者以人為緣如猕猴教仙人坐禅。

    遂得緣覺。

    亦是授義(文)統略雲。

    辟支佛能令人成辟支佛也 問仁王般若會座。

    大仙緣覺衆來(雲雲)本乘人欤。

    為當何。

    答應是退大以遇佛。

    故非本乘是最大。

    故非先聲聞也 仁王疏上。

    昔因中作國王。

    樹林妙色。

    忽爾彩女毀壞。

    王即思惟。

    以外況内。

    成大辟支。

    名大仙緣覺。

    二佛去世。

    閑居靜室。

    獨悟思惟。

    忽然成道。

    名獨覺辟支。

    三七生須陀。

    成小辟支。

    三種之中。

    前者最大。

    從因緣。

    得道。

    故名大仙(略抄) 又雲。

    諸大仙人。

    在香山中。

    悟因緣以得道。

    今聞如來放光動地。

    尋光而來(文) 問。

    論疏并玄論。

    引華嚴雲。

    菩薩将欲下生。

    放光照之。

    若覺知者。

    則舍壽入無餘。

    不覺知者。

    從置他方無佛世界(雲雲)爾部行麟喻之中何。

    答。

    一雲麟喻。

    而經雲。

    諸辟支佛者。

    于一世界。

    雖有多人。

    而不相依。

    各處山林。

    故雲麟喻。

    又利種性。

    是獨一故。

    如舍利弗。

    雖不并出。

    而與無量鈍根人俱。

    此亦如是。

    自雖極利。

    獨一無二。

    而與衆多鈍辟支佛俱也。

    一義雲。

    此是部行。

    雖有部黨眷屬。

    而不樂見佛出世也。

    如佛有弟子故。

    問若爾取構弟子。

    亦應見佛。

    何入涅槃耶。

    答此應是本乘部行。

    本于長時。

    求自然惠。

    不欲見佛。

    由此因緣。

    不能見佛。

    問若爾何故衆人相依耶。

    答見佛必由見佛勝業。

    見部黨者。

    不如見佛勝業。

    此是業力所緻。

    故不覺者。

    從置他方耳(更尋)又有法相宗人。

    于最勝講。

    會釋雲。

    諸辟支佛者。

    通明諸補處下生相。

    故雲爾 問。

    從佛聞十二因緣。

    得道者。

    名緣覺耶 答若依淨影釋。

    此名聲聞緣覺。

    以從所觀名緣覺也。

    嘉祥大師釋中。

    未分明見之。

    但論得道。

    因緣以别。

    聲聞緣覺。

    若本來樂觀十二因緣。

    過佛得涅槃。

    但名聲聞。

    而言聲聞觀四谛者。

    約大宗論之。

    因緣亦是谛觀故。

    從宗但名谛觀而已 問聲聞緣覺相對。

    有幾同異耶。

    答淨影釋(雲雲)今依嘉祥。

    二乘相對。

    十一異。

    七種同義有之 法華化城品疏雲。

    異義乃多。

    略明十一種(新撰疏同之) 一根有利鈍異 二修因長短異(三世六十劫四世百劫)三出時異。

    (聲聞與佛同世。

    緣覺異世) 四有悲無悲異(如智論雲。

    三狩被園聲聞。

    如鹿。

    但免自身。

    故無悲。

    緣覺如羊。

    雖得出圍。

    回願念弟子。

    則有少悲。

    或本雲。

    緣覺如犀之) 五福德厚薄異(緣覺必有相好。

    或具不具。

    聲聞或有或無) 六即字有無異(緣覺無羊中有十二因緣即字。

    聲聞羊中無四谛即字) 七現通說法異(聲聞多為人說法。

    緣覺多為人現通。

    假令說法。

    唯說一偈) 八利益淺深異(聲聞說法。

    能令人得七賢七聖。

    與佛同世衆生利故。

    緣覺說法。

    不能令人得暖法。

    頂法。

    乃至羅漢。

    出無佛世人鈍故) 九境界異(聲聞天眼。

    依智論雜心。

    以二千世界為境。

    緣覺天眼。

    以三千界為境) 十出處異(聲聞出于人世。

    緣覺隐處山林) 十一漸頓異(聲聞漸得四果。

    緣覺頓證二果也) 所言七種同義者 一斷惑同。

    謂同斷見思二義 二出義同。

    同出三界 三智同(依大乘同得一切智。

    依小乘。

    同得盡無生智。

    ) 四涅槃同。

    同得有餘無餘二涅槃 五見同。

    同見四谛理 六知同。

    同知過去未來八萬劫事 七同名小乘 問。

    緣覺人。

    與聲聞同。

    不斷四住習氣耶。

    答(雲雲) 華疏雲(譬喻品)問。

    為約三智明三車優劣。

    為約三斷耶。

    答有人言。

    具約智斷優劣。

    聲聞但斷正使。

    緣覺侵斷小習。

    菩薩結習都盡。

    今謂。

    中乘斷習。

    經論無文。

    但取智有優劣。

    譬三車不同耳(文) 統略下雲(化城品)又即昔小乘人。

    亦總智遠近。

    二乘人但斷正使四住。

    在正使門外。

    佛斷無智習氣。

    則佛果。

    在無知習氣門外也(文) 又雲。

    次合離門。

    開小乘為二車。

    合二乘為一城也者。

    昔遂其智有優劣。

    根性各異。

    欲引出之故。

    說二車。

    今明二乘。

    同斷四住。

    同出分段。

    同得無為涅槃。

    是故合一城也(文) 統略。

    釋化城品末。

    合譬文雲。

    說二涅槃。

    依涅槃經。

    聲聞小涅槃。

    緣覺中涅槃。

    為二涅槃者。

    同性經緣覺有十地。

    十地中。

    有習氣薄地。

    以根利故。

    長斷習氣名中涅槃。

    聲聞不斷。

    名小涅槃也(文) 問。

    緣覺斷習既見。

    同性經。

    而何義疏文雲中乘斷習。

    經論無文耶。

    答有雲。

    義疏。

    先時所制餘時未見同性經文。

    統略。

    後乃時乃見此文。

    不相違也。

    人破此義雲。

    大師既鑒一代已。

    然後方有所制。

    何言先時未見此文。

    若爾此義幾愚頑乎。

    今雲。

    大師先後所制。

    或有改易。

    或有覽經未盡。

    故不可定非之。

    然今會通。

    有多意。

    一雲。

    經論分别二乘不同。

    不雲習斷有無之别。

    如十地論第四地等。

    義疏據之。

    雲經論無文。

    不遮别經乃有此文。

    二雲。

    約多分故言無文。

    約少分有之。

    三雲。

    約分明言無文。

    約鬘[髟/非]引之。

    四雲。

    有人但雲中乘斷習。

    而不引文。

    故雲無文。

    然自鑒照故。

    有引之。

    五二乘得滅。

    或同或異。

    二義兼通。

    明同義時。

    隐文不引。

    為顯異義。

    探希微出之。

    此等義門。

    兼通用之。

    非五義意樂相隔也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