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章下卷意)
問。
且就第三得失并之義。
諸佛菩薩。
隻應無所得觀。
若佛照有所得者。
即應同凡夫為失。
何雲有于凡實為失。
空于聖實為得耶(三卷章下卷之語也)若照有者。
即應是有所得為失耶。
答。
章下卷雲。
若便一念。
不照有得衆生。
諸佛即有漏機失。
衆生機發則不覺。
○故法華雲。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衆生也。
○此義最要。
應須知之(文)佛若不見衆生則化道不交。
凡聖兩隔。
孤真獨存。
迥聖單立也。
是故聖人智。
于聖空。
于凡有也。
如此則得佛化衆生也(取問答意合為此答也) 問。
若欲成化道義雲。
見有者還堕迷失。
所以然者。
中論偈雲。
若謂以眼見而有生滅者。
是則為癡妄而見有生滅。
長行釋雲。
從颠倒無明。
故有眼。
眼故見(雲雲)今若見者。
豈非癡妄耶(章難也)答。
章雲。
師為此義故雲迷有。
悟則不有。
有作此語。
正為對夢虛空花義。
彼悟解時。
都無所見。
令對彼故。
雲見不有有也(文) 梁武帝作夢虛空花義。
迷故見。
悟故不見也。
師且為對此。
雲悟則不見見也。
理實不滞此義。
故難自義雲同成論及地論。
又難雲。
令遂不有之者。
則不見之見也。
又不迷之迷也(取意)又瓶柱等。
三界果報。
為倒業所起欤。
不倒業所起欤。
若倒業所起者。
悟則不見之。
若不倒業起者。
諸佛已難三界業。
何得三界果耶。
進退不可也。
此難今家 已上章難意。
唯有難無答。
但有雲雲語而已 今案章意難。
有學者。
唯得師語。
不得其意也。
又既置雲雲之言。
顯有所可答。
然為令學者自思。
略而不申也。
問。
若爾者。
何可成今宗家義耶。
答。
興皇和尚。
為難空花義而雲不見見也。
彼雲悟則不見。
是故對雲不見之見也。
不見之者。
意顯無所得之得。
餘師定言不見。
或定言不見而見故。
令皆不同之。
但以無執着。
自在無礙義。
故不見而見。
亦不同成論等也 淨名玄第八雲。
諸佛菩薩有随颠倒智(雲雲) 問。
地論師釋雲。
于一樹若作相心取則有漏樹。
若作無相心取則無漏法林(雲雲)爾大師許之耶。
答。
破此義故不許也。
問。
今宗家意。
佛見三界。
是不見之見也。
故雖見異衆生之見也(取意)彼地論師意。
雖同見一樹。
而迷悟是異者。
其意相契。
何破彼義耶。
又如何破彼義耶。
答。
語言雖同其心則異 章破彼義雲。
隻問此樹何業所起。
為妄業起。
為真業起。
若妄業起者。
悟真即不見。
若真起。
何真業起于妄樹耶。
故此義難解也(文)問。
若無想見則無漏樹者。
彼師義也。
難言真業起妄樹。
而難雲。
何真業起妄樹耶。
此義易通。
何雲難解耶。
答。
章出彼義雲。
彼雲。
隻一樹(雲雲)若爾。
既是衆生所依處之樹也。
若真業起者。
即是真能得妄也。
若樹随心漏無漏二樹分者。
何隻雲一樹耶。
是故難解耳。
難雲。
隻一樹者。
總于一樹論之。
非無其漏無漏二樹如何。
答。
若悟時見清淨寶玉樹者。
非見三界衆生迷失境之謂也。
若如穢業所感見。
曲刺之樹者。
則應是妄樹。
此猶難解也(更思之) 三種方言(中論疏第一。
并大乘玄二谛章明之) 就八不中道(八不即二谛也)○于此義中。
嘉祥大師。
述師三種方言也 方言者。
置言之方軌而已。
此謂興皇和尚釋中論八不之辭也玄二谛章雲。
有三種方言。
第一方言雲。
所以牒八不在初者。
欲洗淨一切有所得之徒。
無不堕此八計中。
○以求彼生滅不得故。
言不生不滅。
○然非生非不生。
既是中道。
而生而不生。
即是假名。
假生不可言生。
不可言不生。
即是世谛中道。
假不生不可言不生。
不可言非不生。
名為真谛中道。
○然世谛生滅。
是無生滅生滅。
第一義無生滅。
是生滅無生滅。
然無生滅生滅。
豈是生滅。
生滅無生滅。
豈是無生滅。
故非生滅。
非不生滅。
名二谛合明中道(文)疏一同之意雲。
中論初論主牒經中八不而置之者 或經論者。
牒經或牒無畏等 為欲破洗一切有所得心。
所執着故也。
有所得者。
一切凡夫外道。
所計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
及小乘人生滅等。
執大乘有所得人。
流來反去等計。
乃至一毫執着。
皆堕八計中。
此生滅等。
一一計中。
豎窮五句。
五句者。
一生。
二滅。
三不生不滅 對上生滅二令不二合為一 四亦生滅。
亦不生滅。
五非生滅。
非不生滅。
乃至來出。
類此可知。
此等一切若心取相。
皆是有所得也 章又雲。
第一方言破性。
外道八迷。
破性明中。
但出諸師計諸法師計。
亦有性義。
亦言正破外傍破内故。
出諸師計(文) 問。
令破外道等諸計者。
為破能計迷心欤。
為破所計諸法欤。
答。
但破迷心不破諸法也。
難雲。
迷心從因緣生。
此大乘宗。
不壞因緣生法。
即不可破之。
若所計法者。
先于迷心為有。
令就悟求之不得故。
得言破法而已。
何不爾耶。
答。
迷心實是因緣生法。
不可言無。
故經雲。
因緣本自有。
無自無他作(雲雲)然言破者。
迷心起時。
不知因緣幻起諸法。
謂為自生有。
不知幻無。
謂為定無。
其所計有無者。
道理令無示。
此道理擊其迷心。
迷心被擊。
自此不起故。
名破心。
其所迷者。
有二義。
一者正因緣佛法道理。
幻有幻無。
中道正法。
于此不解故。
名所迷。
如人謂東為西。
以東為所迷。
二者所計生滅斷常。
迷心所取。
亦名所迷。
所計所著之異名也。
于此二中。
正因緣法理。
不可破。
所計諸相。
本自不得。
亦非所破。
故言破者。
但破其心故。
章雲。
欲洗淨一切有所得心。
不言洗法也 問。
若破性執者。
何故章言而生而不生。
即是假名。
假生不可言生。
不可言不生。
即是世谛中道(雲雲)既言假生不生。
故知亦破假因緣法也。
答言。
橫破八迷。
豎窮五句。
以求彼生滅不得故。
言不生不滅者。
此正破性。
言假生不可言生等者。
古雲。
集假為性。
以執假生即是性故。
故入性以破之(雲雲)今雲。
上正破生明中。
此文舉假對性。
性即去。
然後就假生。
即亦明不生。
此亦還對性以明因緣中假也 章下雲。
是因緣假名破性中 已上第一方言 章雲。
第二方言雲。
所以明三種中道者。
為顯如來從得道夜。
至涅槃夜說中道。
又學佛教人。
作三中不成。
故堕在偏病。
令對彼中義不成。
辨三中(文) 疏更有一義雲解中論名之 問。
學佛教人。
作三中。
雲何不成耶。
答。
章答雲。
他雲。
實法滅故不常。
假名相續故不斷。
今謂不常猶是斷。
不斷猶是常。
唯見斷常。
何中之有。
為對此三中不成。
明三種中道(文)(今謂者令詳彼所說也) 章雲。
今明中道者。
無生滅。
生滅為俗谛中生滅生滅無生滅。
為真谛中無生滅。
生滅豈是生滅。
生滅無生滅豈是無生滅。
故非生滅非無生滅二谛。
令明中道(文) 言無生滅生滅為俗谛中者。
謂無生滅之生滅。
為俗中。
此即生滅。
為俗谛中。
中是正也。
此是用中也 四假四中。
見章文亦名圓假圓中也疏雲。
假生不生等。
名世谛中道(雲雲)正可取之 然言無生滅之生滅者。
如般若經言。
澹泊住于無住之住。
亦如金剛般若論雲。
非莊嚴莊嚴。
如是等也。
問。
何故言無生滅之生滅乎。
答。
生非自生。
由無生故生。
故雲無生之生也 意雲。
諸法屬因緣也。
非定生。
于無生上。
假因緣得起。
望彼無生故。
得名為生。
望此假生。
說彼生為無生。
故此生無生。
并是因緣相待。
而有生無生。
既爾餘義亦然。
此是佛法大因緣義 言生滅無生滅。
為真谛中者。
此以無生滅。
為真谛中。
此直是真谛假。
而言真谛中者。
亦是用中因緣。
真谛是正故名中也 疏雲。
非不生。
非不滅。
為真谛中道(雲雲) 言無生滅生滅。
豈是生滅等者。
雙泯二假。
稱為體中。
一泯無生之生。
謂泯一假。
二泯生之無生。
亦泯一假故。
雲雙泯二假。
章雲。
問。
後明三中。
與前何異。
答。
前明二谛中道。
是因緣假名破性中。
第二雙泯二假。
稱為體中。
亦名因緣表中道(雲雲) 此問。
第二方言。
對第一方言。
而為問也。
答中。
言是因緣假名破性中者。
先第一方言雲。
不生不滅。
雲而生而滅等者。
皆是因緣假名之說故。
上雲以求彼性滅不得故。
言不生不滅(雲雲)此是彼性。
生滅之上。
顯不生滅。
故此不生滅。
是因緣假也。
而生而不生等。
皆因緣假。
此假即中。
名破性中。
以假破性。
名為破性。
此假是正名破性中也 言雙泯二假稱為體中者。
以世谛中。
為一假。
以真谛中。
後為一假。
雙泯此二假。
合明中道。
即為體中。
此第二方言。
正意。
在泯假。
由此雖有四重意。
在體中。
以他家明中隻是斷常。
不表非斷常之理。
故今正泯假用顯中道之理。
即體中也 四重者。
一求性有無不可得故。
言非有非無名為中道。
此是破性中。
與前門同。
為成泯假故。
先明因緣之破性中也。
二者說而有而無。
接斷心。
此明中後假也。
三者顯而有而無。
為中道。
即是用中。
四者假有非有假無者。
非無。
此是體中也。
今此門意。
正明假後中。
然初明破性中者。
成因緣表中道而已。
亦是漸舍門義也 已上第二方言 章雲。
第三方言雲。
世谛即假生假滅。
假生不生。
假滅不滅。
不生不滅。
為世谛中道。
非不生非不滅。
為真谛中道。
二谛合明中道者。
非生滅非不生滅(文) 言世谛即假生假滅者。
明世谛假。
言假生不生等者。
明世谛中。
此是假生。
宛然不生。
非破假生。
以明不生也。
言非不生非不滅。
為真谛中道者。
此直明真谛中。
不先舉真谛假也。
若準世谛者。
應言真谛。
真谛即假不生假不滅。
假不生非不生。
假不滅非不滅。
非不生非不滅。
為真谛中道也。
而不言者。
準上世谛。
略故不言之。
或上世谛中。
即此真谛假故。
不重舉之。
言合明中道者。
非生滅非不生滅者。
直合二中。
為合明中。
不同第二門。
舍前二中轉用。
合論中道也(可對文見之)問。
就此文中。
世谛之不生不滅。
與真谛不生不滅。
何異耶 真谛中。
雲非不生非不滅。
令取真谛假。
而為問。
故雲真谛不生不滅也 答。
章雲。
二意。
一世谛生。
即是不生故。
以不生即為世谛也。
真谛假雲不生者。
但是相因義。
謂因彼世谛生此真谛不生也(此即二種不生别意耳)二者世谛中。
不生不滅。
即是真谛假。
不生不滅 此是二種不生即一也。
已上取意抄之 章雲。
問。
此以上何異。
答。
雖同生滅為俗。
不生滅為真但不生有三種。
初方言破定性。
生明不生。
第二方言。
破假生明不生。
此中有異。
破定性生。
但破不收。
破假生。
亦破亦收。
第三方言。
約平道門。
本來不生故。
言不生。
不言破病也(文) 此文意。
就第三方言。
對前二種。
通料簡三種異。
言雖同生滅為俗不生滅為真者。
此通三種方言同義也 就八不為論。
皆不生不滅也。
然或破生滅明不生滅。
或即生滅。
宛然不生滅。
或世谛生滅上。
明不生滅。
或真谛即不生滅假。
正故名中。
如此等義勢雖異。
而撿大旨。
并以生滅為俗。
以不生滅為真谛也 言但不生有三種者。
略舉三種方言也。
言初方言破定性者。
若性若假。
但是執總名為性也。
言第二方言破假生者。
若假并不顯理。
且判為假也。
言破定性生但破不收破假生亦破亦收者。
初二相對。
明破有異也。
若定性者。
但是迷心。
故但破不收。
若論其假生。
惡立假義。
不當正理義邊。
還屬定性。
但破不收。
若正因緣。
便契佛理。
但收不破。
而亦破亦收者。
若立因緣假名義。
雖當佛理(或一分或全分)而帶封執。
破其執心。
而不破法。
故依此義。
雲亦破亦收耳。
言第三方言。
約平道門。
本來不生故。
言不生。
不言破病也者。
前二破病。
此顯道門也 花玄雲。
任道平正。
無所行奪(雲雲) 言平道門者。
正道一味。
故名平道。
此平道義。
開通無滞。
故名為門。
或異漸舍等門。
故名平等門也。
良以。
初二是破病故。
或言假生。
不可言生。
或言無生滅之生滅。
之生滅豈是生·滅也。
不可與豈是者。
是遣邪執之辭也。
第三是顯道門。
故直雲假生不生等。
又雲生滅宛然而未曾生滅也 已上三種方言了 問。
于佛眼前。
有生滅不生滅耶。
答雖有生滅及不生滅。
而非定有也。
問。
今宗所談常如此。
猶未詳所由。
請令示之。
答。
道門自本爾。
但可依經學之。
何強憶想。
生分别耶。
如仁王偈言。
有無本自二。
譬如牛二角。
照解見無二。
二谛常不即(雲雲) 此是唯佛如來之所窮了。
凡夫學者。
何得漫談乎。
然且準餘法門。
略解其相。
未可為定量。
後賢察之耳。
深密解脫經。
言本不生義。
明了大乘也。
但學者。
推佛智見。
而言非我所智者 依此福智。
方得滿足(雲雲)四論玄雲。
解惑相○金剛後佛示是。
佛所窮了何得漫談。
而亦得論者。
不思議神通境界亦應爾(雲雲) 謂佛眼見衆生。
雖不生而生。
照果地德。
雖非有。
而有也。
問。
且果德雲何非有而有耶。
答。
果德雖無量。
且論四德者。
常樂淨等。
自在事實。
名之為我。
我無别性。
無别性故。
本性非有。
就常樂上。
假合說故。
亦有我也。
如我既然。
常等亦爾 此義具見勝鬘寶窟也。
餘處釋文。
并注論往往有之 問。
其非有者。
非于假有欤。
非性有欤。
答。
非性有者。
謂初二方言也。
就道門言之者。
假有即非有也。
問。
若假有即實無者。
應堕斷邊若其唯有。
強為非有者。
便是虛言耶。
答。
佛果德者。
衆德巧成。
如鏡中像。
鏡面平坦。
空無面像。
而面像宛然。
目淨鼻修。
分明顯現。
幻童謂實。
而不用之。
智人知無。
而彌用。
如巧成功德。
雖性空。
而有也。
知無但見。
鏡面平者。
如雖有而非有。
此非對迷心。
真就巧成有上。
乍有乍無。
互相不違。
此喻似法。
宜須審記(且示一偈餘依文理悉之) 章下卷雲。
師從
且就第三得失并之義。
諸佛菩薩。
隻應無所得觀。
若佛照有所得者。
即應同凡夫為失。
何雲有于凡實為失。
空于聖實為得耶(三卷章下卷之語也)若照有者。
即應是有所得為失耶。
答。
章下卷雲。
若便一念。
不照有得衆生。
諸佛即有漏機失。
衆生機發則不覺。
○故法華雲。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衆生也。
○此義最要。
應須知之(文)佛若不見衆生則化道不交。
凡聖兩隔。
孤真獨存。
迥聖單立也。
是故聖人智。
于聖空。
于凡有也。
如此則得佛化衆生也(取問答意合為此答也) 問。
若欲成化道義雲。
見有者還堕迷失。
所以然者。
中論偈雲。
若謂以眼見而有生滅者。
是則為癡妄而見有生滅。
長行釋雲。
從颠倒無明。
故有眼。
眼故見(雲雲)今若見者。
豈非癡妄耶(章難也)答。
章雲。
師為此義故雲迷有。
悟則不有。
有作此語。
正為對夢虛空花義。
彼悟解時。
都無所見。
令對彼故。
雲見不有有也(文) 梁武帝作夢虛空花義。
迷故見。
悟故不見也。
師且為對此。
雲悟則不見見也。
理實不滞此義。
故難自義雲同成論及地論。
又難雲。
令遂不有之者。
則不見之見也。
又不迷之迷也(取意)又瓶柱等。
三界果報。
為倒業所起欤。
不倒業所起欤。
若倒業所起者。
悟則不見之。
若不倒業起者。
諸佛已難三界業。
何得三界果耶。
進退不可也。
此難今家 已上章難意。
唯有難無答。
但有雲雲語而已 今案章意難。
有學者。
唯得師語。
不得其意也。
又既置雲雲之言。
顯有所可答。
然為令學者自思。
略而不申也。
問。
若爾者。
何可成今宗家義耶。
答。
興皇和尚。
為難空花義而雲不見見也。
彼雲悟則不見。
是故對雲不見之見也。
不見之者。
意顯無所得之得。
餘師定言不見。
或定言不見而見故。
令皆不同之。
但以無執着。
自在無礙義。
故不見而見。
亦不同成論等也 淨名玄第八雲。
諸佛菩薩有随颠倒智(雲雲) 問。
地論師釋雲。
于一樹若作相心取則有漏樹。
若作無相心取則無漏法林(雲雲)爾大師許之耶。
答。
破此義故不許也。
問。
今宗家意。
佛見三界。
是不見之見也。
故雖見異衆生之見也(取意)彼地論師意。
雖同見一樹。
而迷悟是異者。
其意相契。
何破彼義耶。
又如何破彼義耶。
答。
語言雖同其心則異 章破彼義雲。
隻問此樹何業所起。
為妄業起。
為真業起。
若妄業起者。
悟真即不見。
若真起。
何真業起于妄樹耶。
故此義難解也(文)問。
若無想見則無漏樹者。
彼師義也。
難言真業起妄樹。
而難雲。
何真業起妄樹耶。
此義易通。
何雲難解耶。
答。
章出彼義雲。
彼雲。
隻一樹(雲雲)若爾。
既是衆生所依處之樹也。
若真業起者。
即是真能得妄也。
若樹随心漏無漏二樹分者。
何隻雲一樹耶。
是故難解耳。
難雲。
隻一樹者。
總于一樹論之。
非無其漏無漏二樹如何。
答。
若悟時見清淨寶玉樹者。
非見三界衆生迷失境之謂也。
若如穢業所感見。
曲刺之樹者。
則應是妄樹。
此猶難解也(更思之) 三種方言(中論疏第一。
并大乘玄二谛章明之) 就八不中道(八不即二谛也)○于此義中。
嘉祥大師。
述師三種方言也 方言者。
置言之方軌而已。
此謂興皇和尚釋中論八不之辭也玄二谛章雲。
有三種方言。
第一方言雲。
所以牒八不在初者。
欲洗淨一切有所得之徒。
無不堕此八計中。
○以求彼生滅不得故。
言不生不滅。
○然非生非不生。
既是中道。
而生而不生。
即是假名。
假生不可言生。
不可言不生。
即是世谛中道。
假不生不可言不生。
不可言非不生。
名為真谛中道。
○然世谛生滅。
是無生滅生滅。
第一義無生滅。
是生滅無生滅。
然無生滅生滅。
豈是生滅。
生滅無生滅。
豈是無生滅。
故非生滅。
非不生滅。
名二谛合明中道(文)疏一同之意雲。
中論初論主牒經中八不而置之者 或經論者。
牒經或牒無畏等 為欲破洗一切有所得心。
所執着故也。
有所得者。
一切凡夫外道。
所計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
及小乘人生滅等。
執大乘有所得人。
流來反去等計。
乃至一毫執着。
皆堕八計中。
此生滅等。
一一計中。
豎窮五句。
五句者。
一生。
二滅。
三不生不滅 對上生滅二令不二合為一 四亦生滅。
亦不生滅。
五非生滅。
非不生滅。
乃至來出。
類此可知。
此等一切若心取相。
皆是有所得也 章又雲。
第一方言破性。
外道八迷。
破性明中。
但出諸師計諸法師計。
亦有性義。
亦言正破外傍破内故。
出諸師計(文) 問。
令破外道等諸計者。
為破能計迷心欤。
為破所計諸法欤。
答。
但破迷心不破諸法也。
難雲。
迷心從因緣生。
此大乘宗。
不壞因緣生法。
即不可破之。
若所計法者。
先于迷心為有。
令就悟求之不得故。
得言破法而已。
何不爾耶。
答。
迷心實是因緣生法。
不可言無。
故經雲。
因緣本自有。
無自無他作(雲雲)然言破者。
迷心起時。
不知因緣幻起諸法。
謂為自生有。
不知幻無。
謂為定無。
其所計有無者。
道理令無示。
此道理擊其迷心。
迷心被擊。
自此不起故。
名破心。
其所迷者。
有二義。
一者正因緣佛法道理。
幻有幻無。
中道正法。
于此不解故。
名所迷。
如人謂東為西。
以東為所迷。
二者所計生滅斷常。
迷心所取。
亦名所迷。
所計所著之異名也。
于此二中。
正因緣法理。
不可破。
所計諸相。
本自不得。
亦非所破。
故言破者。
但破其心故。
章雲。
欲洗淨一切有所得心。
不言洗法也 問。
若破性執者。
何故章言而生而不生。
即是假名。
假生不可言生。
不可言不生。
即是世谛中道(雲雲)既言假生不生。
故知亦破假因緣法也。
答言。
橫破八迷。
豎窮五句。
以求彼生滅不得故。
言不生不滅者。
此正破性。
言假生不可言生等者。
古雲。
集假為性。
以執假生即是性故。
故入性以破之(雲雲)今雲。
上正破生明中。
此文舉假對性。
性即去。
然後就假生。
即亦明不生。
此亦還對性以明因緣中假也 章下雲。
是因緣假名破性中 已上第一方言 章雲。
第二方言雲。
所以明三種中道者。
為顯如來從得道夜。
至涅槃夜說中道。
又學佛教人。
作三中不成。
故堕在偏病。
令對彼中義不成。
辨三中(文) 疏更有一義雲解中論名之 問。
學佛教人。
作三中。
雲何不成耶。
答。
章答雲。
他雲。
實法滅故不常。
假名相續故不斷。
今謂不常猶是斷。
不斷猶是常。
唯見斷常。
何中之有。
為對此三中不成。
明三種中道(文)(今謂者令詳彼所說也) 章雲。
今明中道者。
無生滅。
生滅為俗谛中生滅生滅無生滅。
為真谛中無生滅。
生滅豈是生滅。
生滅無生滅豈是無生滅。
故非生滅非無生滅二谛。
令明中道(文) 言無生滅生滅為俗谛中者。
謂無生滅之生滅。
為俗中。
此即生滅。
為俗谛中。
中是正也。
此是用中也 四假四中。
見章文亦名圓假圓中也疏雲。
假生不生等。
名世谛中道(雲雲)正可取之 然言無生滅之生滅者。
如般若經言。
澹泊住于無住之住。
亦如金剛般若論雲。
非莊嚴莊嚴。
如是等也。
問。
何故言無生滅之生滅乎。
答。
生非自生。
由無生故生。
故雲無生之生也 意雲。
諸法屬因緣也。
非定生。
于無生上。
假因緣得起。
望彼無生故。
得名為生。
望此假生。
說彼生為無生。
故此生無生。
并是因緣相待。
而有生無生。
既爾餘義亦然。
此是佛法大因緣義 言生滅無生滅。
為真谛中者。
此以無生滅。
為真谛中。
此直是真谛假。
而言真谛中者。
亦是用中因緣。
真谛是正故名中也 疏雲。
非不生。
非不滅。
為真谛中道(雲雲) 言無生滅生滅。
豈是生滅等者。
雙泯二假。
稱為體中。
一泯無生之生。
謂泯一假。
二泯生之無生。
亦泯一假故。
雲雙泯二假。
章雲。
問。
後明三中。
與前何異。
答。
前明二谛中道。
是因緣假名破性中。
第二雙泯二假。
稱為體中。
亦名因緣表中道(雲雲) 此問。
第二方言。
對第一方言。
而為問也。
答中。
言是因緣假名破性中者。
先第一方言雲。
不生不滅。
雲而生而滅等者。
皆是因緣假名之說故。
上雲以求彼性滅不得故。
言不生不滅(雲雲)此是彼性。
生滅之上。
顯不生滅。
故此不生滅。
是因緣假也。
而生而不生等。
皆因緣假。
此假即中。
名破性中。
以假破性。
名為破性。
此假是正名破性中也 言雙泯二假稱為體中者。
以世谛中。
為一假。
以真谛中。
後為一假。
雙泯此二假。
合明中道。
即為體中。
此第二方言。
正意。
在泯假。
由此雖有四重意。
在體中。
以他家明中隻是斷常。
不表非斷常之理。
故今正泯假用顯中道之理。
即體中也 四重者。
一求性有無不可得故。
言非有非無名為中道。
此是破性中。
與前門同。
為成泯假故。
先明因緣之破性中也。
二者說而有而無。
接斷心。
此明中後假也。
三者顯而有而無。
為中道。
即是用中。
四者假有非有假無者。
非無。
此是體中也。
今此門意。
正明假後中。
然初明破性中者。
成因緣表中道而已。
亦是漸舍門義也 已上第二方言 章雲。
第三方言雲。
世谛即假生假滅。
假生不生。
假滅不滅。
不生不滅。
為世谛中道。
非不生非不滅。
為真谛中道。
二谛合明中道者。
非生滅非不生滅(文) 言世谛即假生假滅者。
明世谛假。
言假生不生等者。
明世谛中。
此是假生。
宛然不生。
非破假生。
以明不生也。
言非不生非不滅。
為真谛中道者。
此直明真谛中。
不先舉真谛假也。
若準世谛者。
應言真谛。
真谛即假不生假不滅。
假不生非不生。
假不滅非不滅。
非不生非不滅。
為真谛中道也。
而不言者。
準上世谛。
略故不言之。
或上世谛中。
即此真谛假故。
不重舉之。
言合明中道者。
非生滅非不生滅者。
直合二中。
為合明中。
不同第二門。
舍前二中轉用。
合論中道也(可對文見之)問。
就此文中。
世谛之不生不滅。
與真谛不生不滅。
何異耶 真谛中。
雲非不生非不滅。
令取真谛假。
而為問。
故雲真谛不生不滅也 答。
章雲。
二意。
一世谛生。
即是不生故。
以不生即為世谛也。
真谛假雲不生者。
但是相因義。
謂因彼世谛生此真谛不生也(此即二種不生别意耳)二者世谛中。
不生不滅。
即是真谛假。
不生不滅 此是二種不生即一也。
已上取意抄之 章雲。
問。
此以上何異。
答。
雖同生滅為俗。
不生滅為真但不生有三種。
初方言破定性。
生明不生。
第二方言。
破假生明不生。
此中有異。
破定性生。
但破不收。
破假生。
亦破亦收。
第三方言。
約平道門。
本來不生故。
言不生。
不言破病也(文) 此文意。
就第三方言。
對前二種。
通料簡三種異。
言雖同生滅為俗不生滅為真者。
此通三種方言同義也 就八不為論。
皆不生不滅也。
然或破生滅明不生滅。
或即生滅。
宛然不生滅。
或世谛生滅上。
明不生滅。
或真谛即不生滅假。
正故名中。
如此等義勢雖異。
而撿大旨。
并以生滅為俗。
以不生滅為真谛也 言但不生有三種者。
略舉三種方言也。
言初方言破定性者。
若性若假。
但是執總名為性也。
言第二方言破假生者。
若假并不顯理。
且判為假也。
言破定性生但破不收破假生亦破亦收者。
初二相對。
明破有異也。
若定性者。
但是迷心。
故但破不收。
若論其假生。
惡立假義。
不當正理義邊。
還屬定性。
但破不收。
若正因緣。
便契佛理。
但收不破。
而亦破亦收者。
若立因緣假名義。
雖當佛理(或一分或全分)而帶封執。
破其執心。
而不破法。
故依此義。
雲亦破亦收耳。
言第三方言。
約平道門。
本來不生故。
言不生。
不言破病也者。
前二破病。
此顯道門也 花玄雲。
任道平正。
無所行奪(雲雲) 言平道門者。
正道一味。
故名平道。
此平道義。
開通無滞。
故名為門。
或異漸舍等門。
故名平等門也。
良以。
初二是破病故。
或言假生。
不可言生。
或言無生滅之生滅。
之生滅豈是生·滅也。
不可與豈是者。
是遣邪執之辭也。
第三是顯道門。
故直雲假生不生等。
又雲生滅宛然而未曾生滅也 已上三種方言了 問。
于佛眼前。
有生滅不生滅耶。
答雖有生滅及不生滅。
而非定有也。
問。
今宗所談常如此。
猶未詳所由。
請令示之。
答。
道門自本爾。
但可依經學之。
何強憶想。
生分别耶。
如仁王偈言。
有無本自二。
譬如牛二角。
照解見無二。
二谛常不即(雲雲) 此是唯佛如來之所窮了。
凡夫學者。
何得漫談乎。
然且準餘法門。
略解其相。
未可為定量。
後賢察之耳。
深密解脫經。
言本不生義。
明了大乘也。
但學者。
推佛智見。
而言非我所智者 依此福智。
方得滿足(雲雲)四論玄雲。
解惑相○金剛後佛示是。
佛所窮了何得漫談。
而亦得論者。
不思議神通境界亦應爾(雲雲) 謂佛眼見衆生。
雖不生而生。
照果地德。
雖非有。
而有也。
問。
且果德雲何非有而有耶。
答。
果德雖無量。
且論四德者。
常樂淨等。
自在事實。
名之為我。
我無别性。
無别性故。
本性非有。
就常樂上。
假合說故。
亦有我也。
如我既然。
常等亦爾 此義具見勝鬘寶窟也。
餘處釋文。
并注論往往有之 問。
其非有者。
非于假有欤。
非性有欤。
答。
非性有者。
謂初二方言也。
就道門言之者。
假有即非有也。
問。
若假有即實無者。
應堕斷邊若其唯有。
強為非有者。
便是虛言耶。
答。
佛果德者。
衆德巧成。
如鏡中像。
鏡面平坦。
空無面像。
而面像宛然。
目淨鼻修。
分明顯現。
幻童謂實。
而不用之。
智人知無。
而彌用。
如巧成功德。
雖性空。
而有也。
知無但見。
鏡面平者。
如雖有而非有。
此非對迷心。
真就巧成有上。
乍有乍無。
互相不違。
此喻似法。
宜須審記(且示一偈餘依文理悉之) 章下卷雲。
師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