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三

關燈
望非有非無中道也。

    第二番假有俗谛。

    假無真谛。

    是單二谛。

    假有假無為二是俗谛。

    非有非無為真谛。

    是複二谛也。

    第三番假有是俗谛。

    假無是真谛。

    是單二谛也。

    假有假不有俗谛。

    假無假不無真谛。

    是複二谛也。

    已上三番之單二谛是同。

    然所對之複是異也。

    故成六種二谛也(已上裡書) 問。

    若就此文。

    佛果出有無外。

    但是非有非無耳。

    而三谛時。

    出二谛外。

    若但二谛。

    即不出耶。

    答。

    撿今此文。

    即有二意。

    初直言适緣具二門而已。

    又欲已下。

    就二谛三谛會通之。

    今所問者。

    隻是後門之一往意耳。

    若更細窮。

    就有空二谛。

    亦有攝不攝義。

    前門即含此意也。

    雲何得知有此義耶。

    其文甚多。

    且出兩文。

     二谛辨教門雲。

    一切大乘經。

    通明空有二谛(乃至)經雲。

    伽毗羅城空。

    大涅槃亦空。

    無空豈非空耶。

    第一義谛。

    有為世谛耶(文) 去來品疏雲。

    ○三者就涅槃之法。

    自論二谛。

    涅槃妙有。

    名為世谛。

    而涅槃亦名為真谛(文) 更有多文見前後也 今見此等文。

    互就空有二谛。

    亦攝佛果也。

    問。

    有無是教。

    教唯為衆生故。

    二谛章中卷雲。

    佛話唯為衆生(取意)故知。

    佛果但是不二中道。

    第三谛攝。

    設言空有者。

    為物假說理。

    實出有無二谛也。

    答。

    章雲。

    适緣具攝盡不盡(雲雲)故就随緣。

    論攝。

    甚順章意也。

    又唯為衆生說教者。

    且就說教。

    若就境教者。

    于佛境界亦具空有也。

    因緣無得空有。

    通中道不二。

    故于佛果上。

    亦有教之義也于此教谛中。

    具有無義也 問。

    佛果功德。

    唯空欤。

    為當不空耶。

    答。

    有數意。

    一雲唯不空。

    故涅槃雲。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般涅槃(雲雲)(去來品疏三種。

    二谛中第二門)二雲唯空謂第一義空也。

    故章下卷雲。

    空者唯是無得異名(文)(經雲。

    空相不生以無所得故。

    菩薩得菩提也)三雲亦空不空。

    故去來品疏雲。

    涅槃妙有。

    而涅槃亦空(雲雲)無得故空。

    此無所得。

    具萬德故不空。

    故涅槃義雲。

    方便涅槃。

    具萬德。

    性淨是萬德之體(雲雲)四雲非空非不空也。

    中道正法。

    離衆相故。

    故華嚴雲。

    正法性遠離一切語言道(雲雲)(大師常用此文也)五雲超四句百非也。

    故大師雲。

    涅槃絕于四句。

    超于百非(此語多之)六雲圓備衆義。

    故論疏八雲。

    然實相體。

    含衆德無有出法性外。

    用窮善功。

    備一切門(文) 如來窮證實相故。

    具衆義也。

    七雲已上諸門。

    或偏用一門。

    或修具一切門。

    圓通無礙也。

    故佛性義雲。

    無性不作。

    名大乘無礙法門也(取意)大集經雲。

    菩薩出要行。

    名無礙門(雲雲)(略抄之) 中論觀如來品疏雲。

    ○佛有體用。

    用即适化無方。

    四句随物。

    體即非四不四(雲雲)此中且以适化為用。

    以内證義邊。

    為體也。

    然考實論于佛菩薩自覺内證。

    應具中假體用等義。

    而義圓通不如化物也 問。

    付攝法門諸師異說如何。

    答。

    常有三解。

     第一莊嚴(寺名)雲。

    二谛攝法不盡。

    謂常住佛果。

    非二谛所攝。

     第二開善(寺名)解二谛攝盡。

    乃至涅槃如幻。

    亦是空故。

     第三冶城解雲。

    佛果為真谛所攝。

    而非俗谛。

    佛果是真實非虛假故。

     玄意也。

    三卷章不出第三解也 問。

    爾者。

    大師用此等義耶。

    答。

    玄雲。

    令并不同(文) 問。

    諸師釋各有何過邪。

    答。

    付第一解。

    大品經雲。

    不見有法出法性者(雲雲)若佛果功德。

    超出二谛者。

    則違此文。

    又雲。

    涅槃如幻如夢(雲雲) 若言佛果非假有。

    亦違此般若經也。

    付第二解。

    成論雲。

    佛雖在世。

    不攝有無。

    況滅後耶。

    中論雲。

    如來在世不言有與無。

    如來滅後。

    不言有與無(雲雲)何言佛果是空有二谛所攝耶。

    仁王雲。

    佛果超出二谛之外(雲雲)豈不違此文耶。

    難第三解雲。

    若言佛果唯是真谛。

    無世谛者。

    即失機照之能也(前二違于第三違于理也)問。

    第一莊嚴法師。

    懸去此難雲。

    大品明空蕩相(裡書雲。

    五時判教非今所用然假述彼師意耳已上裡書)第二時教。

    故雲如幻如夢也。

    若涅槃常住教意。

    便非二谛所攝也。

    常住非始有。

    故非假。

    以非假故非俗谛。

    亦非空故。

    非真谛也。

    又仁王經雲。

    超度二谛之外(雲雲)何不許之哉。

    又問。

    第二開善之義。

    亦順諸聖論意。

    大品(幻聽品涅槃亦如幻如化之文及不見一法出法性文)中論雲。

    諸佛常依二谛說法。

    涅槃明二谛。

    為上智境界。

    又雲。

    涅槃妙有。

    複言大涅槃亦空。

    又順智論四悉檀。

    (前本第三世谛。

    第四是第一義谛)何不許耶。

    但仁王般若之文。

    可雲付生死二谛一往之說也。

    又問。

    冶城解尤順道理。

    夫佛果真實德。

    難言虛假。

    舉體妙絕。

    豈非真谛。

    所以因緣風靜。

    虛假浪止。

    本水澄清。

    真理猶存故。

    涅槃經雲。

    (聖行品)唯一真谛。

    方便說二(此如法華種一貴之說耳)涅槃經。

    直雲世谛即第一義(雲雲)大師釋雲。

    真谛也。

    般若經雲。

    通達此無二真。

    入第一義(雲雲)又大師。

    自通盡不盡雲。

    非其有無故。

    為超度二谛。

    然非有非無。

    第一義攝。

    故不出二谛(雲雲)故知。

    佛果唯是真谛也。

    何不許耶。

    但佛果實是真谛。

    傍見衆生之俗谛。

    故有照機能。

    又其能照之智是真智。

    常住不動。

    故還是真谛攝耶(已上依章并玄又如私意而構難耳)答。

    章雲。

    大乘經。

    具有二文。

    此并是如來。

    方便為緣之說(雲雲)諸師各執一途故。

    成大失。

    然大師禦意。

    以佛果屬中道。

    但此中道。

    望空有(初節二谛)為出。

    若于後之問中。

    以中道還為真谛。

    故不出二谛(已上任章文。

    )令細尋之。

    若望無礙法門道理。

    于佛果之上。

    具足有空及非有非空義。

    此無所得有。

    及空者。

    始是正故。

    隻是中道就此無礙法門中。

    妙有為世谛。

    真空為真谛。

    又般若門為真谛。

    方便(亦名大悲門也)為世谛(符中論疏并玄章餘文耳) 裡書雲 玄二谛章雲。

    以有無為教。

    略有五義。

    一對理不二故。

    二望悟有無未曾有無故。

    三為拔舊義有無見故。

    四為拔諸見。

    根凡夫有二乘無等故。

    五禀教人。

    聞有無教。

    超凡成聖故(取意) 今案。

    此文望平等理及智。

    并為除見故。

    以有無為教。

    于佛智中非無因緣無所得之有無也(已上裡書) 問。

    莊嚴師雲。

    二谛攝法不盡。

    謂佛果超出二谛之外(雲雲)爾引仁王般若為證欤。

    答(雲雲) 問。

    若引之為證者。

    二谛章下卷雲。

    仁王雲。

    常住薩雲。

    若覺起出世谛第一義谛外。

    此的是一文。

    而諸法師。

    不引為證。

    不引亦有意。

    此豫疑故。

    不足為證也(文)故知。

    莊嚴不引此文。

    若言不引者。

    玄出莊嚴義而雲。

    引仁王波若雲。

    起出二谛外(文)爾者何可定耶。

    答。

    章既雲不引有意(雲雲)意者開善不引者顯也。

    莊嚴亦不引為證者。

    彼雲。

    波若是第二時。

    佛果是二谛攝。

    至涅槃第五時。

    明常住教。

    方明佛果出二谛外也。

    故不引之。

    然玄雲。

    引仁王者。

    章家且與引之。

    非彼自引耳 玄二谛雲。

    問。

    今時所明。

    二谛攝法盡不盡耶。

    解雲。

    大乘經。

    具有二文。

    此并是如來方便。

    為緣之說。

    有時為緣說二谛攝法盡。

    有時為緣說攝法不盡。

    具有盡不盡二種法門也(文) 二谛不二事 章中卷。

    引涅槃經聖行品雲。

    文殊白佛言。

    世尊所說。

    世谛第一義谛。

    其義雲何。

    ○世尊第一義中。

    有世谛不。

    世谛之中。

    有第一義不。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

    ○如其無者。

    将非如來虛妄說耶(雲雲) 言第一義中有世谛。

    世谛中。

    有第一義者。

    即是一谛。

    如其無者。

    即是二谛各别也。

    言虛妄者。

    章解雲。

    有兩義故虛妄。

    一者即谛虛妄。

    二者還望虛(雲雲)(即谛虛妄者。

    諸有二者無道無果。

    谛非虛妄。

    何得有二耶。

    還望者。

    從來大乘說無二故)問。

    虛妄難且可爾。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者。

    一谛何咎耶。

    答。

    經雲。

    善男子。

    世即第一義谛(章牒之但明有義也) 次文雲。

    世尊若爾。

    即無二谛(文若世即真者。

    此是一谛無二谛也)章釋雲。

    即無二谛。

    佛何故從來說有二谛。

    又雲。

    諸佛常依二谛說法耶(文) 又雲。

    佛答雲。

    有善方便。

    随順衆生。

    說有二谛即答前一難。

    明道理。

    唯有一真谛。

    無有二谛。

    而言二谛者。

    善巧方便。

    随順衆生。

    說有二谛(雲雲) 唯一真谛者。

    是中道第一義也。

    故仁王雲。

    通達此無二真。

    入第一義也 有空二中。

    一往以空為真谛。

    然望不二。

    以有空二。

    通為世谛也。

    或開為三。

    謂有無中 章下雲。

    涅槃經釋谛義。

    明唯真是谛。

    俗即虛妄非谛故。

    雲世即第一。

    不言第一即世(略抄) 仁王二谛品雲。

    波斯匿王。

    白佛言。

    第一義谛中。

    有世谛不。

    若言無者。

    智不應二。

    若言有者。

    智不應二(文) 疏中卷釋雲。

    若言無者。

    智不應二(私注雲牒經)有方便智實智(疏家釋。

    第一義中。

    無世谛者。

    谛是實故。

    應唯一谛若谛唯一智。

    何有二。

    二者是與方便實智也)若言有者。

    聖人智不應一(牒經中即加聖人言顯更不别釋意者。

    第一義中有世谛如器中有果者。

    聖人智不應一也。

    涅槃疏雲。

    此言有者。

    非如器中有果之有。

    雲雲二經言勢異故。

    今反取之) 問。

    聖人有權實二智。

    若爾者。

    難雲。

    智不應一。

    雲何為難耶。

    答。

    佛唯有如之智。

    故就此為難也。

    又唯有如實智故也 疏殘文雲。

    若論其理。

    不一不二。

    若定為一。

    凡夫見俗。

    即應見真。

    若定有者。

    智不應一。

    此正難也(文) 言若論其理不一不二者。

    為成問意。

    泛顯理實也。

    言若定為一凡夫見俗即應見真者。

    此經文外加難也。

    若對下定有。

    應言定無。

    若對定一應言定二。

    而言定一者。

    無即一義故(舉一無義)言定有者。

    有是二義故(舉有顯二)此正難也。

    總結上也 新婆沙七十七雲。

    問。

    世俗中。

    世俗性為勝義故有。

    為勝義故無。

    若勝義故有者。

    應唯有一谛。

    謂勝義谛。

    若勝義故無者。

    亦應唯有一谛。

    謂勝義谛。

    答。

    應作是說。

    世俗中世俗性。

    勝義故有。

    佛說二谛。

    應理實故。

    唯一谛耳。

    但依差别緣。

    建立二谛。

     略抄佛說二谛下取意 問。

    何以小乘淺近義。

    交此中耶。

    答。

    大小乘義。

    優劣懸殊。

    如來制立大格相似(文)今準之知之 今見此文。

    極似經說。

    然有同有異。

    言同者。

    大體也。

    又勝義故。

    有世俗性欤者。

    同仁王中第一義中。

    有世谛耶也。

    又似涅槃第一義中有世谛耶言也。

    言異者。

    涅槃雲第一義中。

    有世谛耶者。

    真問世谛即第一義耶也(二谛相望互為問故也。

    難唯應一谛故也)仁王雲第一義中。

    有世谛耶者。

    第一義谛上。

    更有世谛道理也(經雲。

    智不應一。

    故知以一智難二谛也)婆沙問雲。

    世俗性勝義故有者。

    瓶衣等假法破時覺。

    便無和合時覺。

    有此世俗理。

    是道理有名勝義也。

    若通是勝義理。

    應唯一谛(此則定開異二經為難。

    同涅槃也。

    更有餘同異繁故不論之。

    學者宜須文察之)又見其三說。

    答。

    意各異也。

    二經并顯不二中道論。

    但明瓶衣等假有。

    亦是道理。

    通為勝義。

    非是空有相即義也。

    此義大小懸殊也 又就二經中。

    涅槃且明世谛即第一義。

    不言第一義即世谛。

    且明以有從空。

    唯空是真之語耳。

    言說雖爾。

    意顯互從。

    還以不二。

    為第一義。

    所以然者。

    空有并是教谛。

    教谛有二。

    若就理不二。

    不二即中道也。

    仁王明二谛。

    不二故言照。

    解見無二也。

    又經雲。

    不二亦不可得(雲雲)意顯不一亦不可得也(疏意)又涅槃明不二随緣說二。

    即從體起用。

    般若文于二。

    解不二。

    即從教入理也(二經文相對如斯) 又更料簡仁王經問意。

    經雲。

    若言無者。

    智不應二(文)疏雲。

    若言無者。

    智不應二有方便智實(文)意雲。

    若言第一義中。

    無世俗法。

    即二谛别。

    聖人有二智也。

    然以道理難雲。

    智不應二。

    以如實解無有二故。

    如雲愚者謂二等也。

    又如聖無二言也 前義依義集之義勢。

    無者一義也。

    不應二者。

    以二難一。

    今義異之。

    無者即二義也。

    不應二者。

    難有二智也 經雲。

    若言有者。

    智不應一(文)疏雲。

    若言有者。

    聖人智不應一。

    若論其理。

    不一不二。

    若定為一。

    凡夫見俗即應見真。

    若定有者。

    智不應一(文)意雲。

    第一義中。

    有世谛。

    即是一谛。

    若一谛者。

    凡夫見俗即應見真。

    故知真谛非即世谛。

    若爾。

    聖人見真谛異世谛。

    故知應有二。

    故難雲。

    智不應一也 前義雲。

    有者二義。

    如器中有果也。

    今則異之者。

    是一谛義。

    故難令二也 二谛章下雲。

    破并有兩境。

    在中雙照義。

    經明照有即是空。

    照空即是有。

    何時有兩境。

    凝然在中雙照。

    為并觀耶(文)本業璎珞下卷。

    佛母品雲。

    二谛法性。

    為一為二。

    為有為無。

    第一義谛。

    複當雲何。

    佛言。

    佛子。

    所謂有谛無谛。

    中道第一義谛。

    是一切諸佛菩薩智母(文) 又雲。

    佛子。

    二谛者。

    世谛有故不空無。

    谛空故不有。

    二谛常爾故不一。

    聖照空故不二。

    有佛無佛。

    法界不變故不空。

    第一無二故不有(文) 又雲。

    佛子。

    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

    而二相即。

    聖智無二。

    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文) 今案此文。

    分明辨一二之義也。

    當仁王涅槃等言真谛中。

    有世谛不耶。

    二谛為一為二等者即應就八不中。

    不一不異而答之 問。

    付真俗二谛。

    有三種并觀(雲雲)爾其三種者。

    何等耶。

    答。

    一橫論之。

    并瓶假有假無。

    其義相通指有為無。

    指無為有。

    故照有即照無。

    照無即照有。

    名此為并 教之有無。

    于智并也 二者。

    橫豎并謂二。

    隻是不二。

    不二隻是二。

    不壞假名。

    說實相。

    二即不二也。

    不動真際。

    建立諸法。

    不二即二。

    故橫豎即得并也 二相望為橫。

    以二望不二為豎也 三得失并。

    謂于衆生是有所得。

    于諸佛是無所得。

    令還照衆生有所得。

    及照菩薩無所得此二觀常并是名三種并(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