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一

關燈


    釋迦有兩名。

    盧舍那釋迦。

    盧舍那名普遍淨。

    乃是功德之名。

    釋迦性名。

    又土性。

    見者不同。

    有二佛故。

    舍那在淨土說法。

    釋迦在穢土說法。

    故約見者。

    修者為報佛。

    短者化佛(雲雲) 名玄七雲。

    依釋論意。

    明華嚴為大菩薩說。

    小乘不聞。

    淨名等通為大小淺深人說。

    故二乘得聞。

    即華嚴明不思議事深(雲雲) 今案。

    法華猶化二乘故應淺。

    華嚴又同為菩薩故。

    應無異(決之) 裡書雲 華玄三雲。

    ○華嚴任道平正。

    無所行奪。

    究竟圓滿。

    望前諸教。

    謂根本法輪(般若法華涅槃三部)皆是釋迦屈曲為緣。

    故深隐說法(雲雲) 言望前諸教者。

    上明般若法華涅槃三部宗趣已。

    故雲爾。

    既而華嚴為究竟。

    亦名根本。

    法華為屈曲為緣。

    亦為深隐。

    準此二經。

    非無淺深。

    今案。

    準波若法華。

    相對三意。

    此亦有三義。

    一者華嚴是勝。

    任道平正故。

    二者法華是勝。

    二乘根熟。

    同入佛惠。

    一道顯了故。

    三者無别。

    二經同明一乘法故。

    可具悉之(已上裡書) 問。

    華嚴經意。

    唯辨一乘欤。

    為當何。

    答。

    設爾何過。

    問。

    二俱有失。

    若唯明一乘真實者。

    彼經雲。

    大藥王樹。

    二處不生。

    二乘之人。

    不生菩提心。

    又入法界品。

    二乘如聾啞。

    未入法界。

    故知。

    非唯一乘也。

    若非唯一乘者。

    華嚴是根本法輪。

    直說一道清淨之旨。

    何存三乘差别。

    若未廢二乘者。

    與大品淨名等。

    有何失耶。

    答。

    且明二義。

    一義雲。

    專明一乘。

    傍兼方便也 一義雲。

    既明一乘。

    故無存方便二乘也。

    問。

    先付初義。

    何通根本法輪之難耶。

    答。

    正直辨一道清淨故。

    為根本法輪。

    不遮傍存方便二乘也。

    問。

    付後義。

    何通大藥王樹等難耶。

    答。

    彼約執小不生菩提心。

    不妨回心得菩提。

    如法華經難。

    明一切皆當作佛。

    而謗大乘人。

    無數劫中。

    不得作佛。

    譬如深水火坑。

    不能生樹。

    火滅水竭。

    不妨生芽也(此是大綱當臨文決之) 花玄三雲(破化師)又難言。

    淨名大品。

    未明二乘作佛。

    亦未顯實者。

    華嚴雲。

    大藥王樹。

    根不生二處。

    謂深水火坑。

    既言二乘不生菩提心。

    若爾。

    華嚴應未顯實也。

    又華嚴法界品。

    明二乘未入法界。

    法華已明入一乘。

    然一乘法界。

    是異名耳。

    豈可言華嚴未明二乘作佛故。

    顯實亦未足耶。

    問。

    何故華嚴未明二乘作佛耶。

    答。

    華嚴多是初成道時。

    二乘根緣未熟故。

    說其未得成佛。

    如淨名大品之時。

    二乘根緣未熟故。

    未開權。

    諸菩薩道緣已熟。

    故已顯實也(雲雲) 先兼方便者。

    依此文立也。

    既類大品淨名雲未開權。

    故雖顯實究竟。

    而未開權也。

    若立華嚴唯顯真實者。

    大品淨名。

    有二乘故。

    未開權。

    華嚴未有二乘故未開權。

    此即未開權略同。

    故為例耳。

    然經說大藥王樹譬者。

    不對二乘人說。

    但對菩薩說。

    執小之者。

    于此時中。

    不能發大心。

    以大小相違故。

    良以未有二乘人故。

    直對大人說此言耳。

    又入法界品。

    五百聲聞。

    未聞華嚴教。

    不如大品等聞而住小。

    又大乘人。

    唯知一乘。

    但見聲聞。

    于此位中。

    不能入法界故。

    于華嚴不同方便也 名玄七雲。

    次就聲聞。

    開二種四句。

    一顯教菩薩非密化。

    二乘即華嚴教是也。

    初成道時。

    大機已熟。

    故顯教之會。

    無二乘衆。

    又大機未熟故。

    不密化二乘○(般若淨名顯教菩薩密化二乘餘二句略之如文)次約開覆。

    明四句。

    一正顯真實。

    傍開方便。

    即華嚴為諸菩薩說大法門。

    謂正顯真實。

    亦令菩薩傍識小教。

    故傍開方便。

    故賢首品雲(六十經第七卷)或示聲聞小乘門。

    或現緣覺中乘門。

    或現無上大乘門。

    性起品。

    又廣明先化菩薩次及二乘。

    譬如日出前照高山後及平地。

    皆是傍開小方便也。

    二者正隐真實。

    正開方便。

    即鹿苑教門。

    ○三正顯真實。

    傍閉方便。

    即般若淨名教也。

    ○未明三乘是方便故。

    傍閉方便。

    開覆四句者。

    可見第四句(雲雲)第四句應是正顯真實正開方便法華也 法華統略雲。

    頓非漸是華嚴教也(雲雲) 今依此等文。

    華嚴經。

    正顯真實。

    于方便門。

    唯是開而非閉。

    故知。

    無有存方便乘。

    故正可雲開方便門而無閉方便門也。

    若依先義者。

    開覆四句。

    是一往義也。

    所以然者。

    般若亦有開方便門。

    即後分般若也。

    然為成四句故。

    但雲傍閉方便。

    準知華嚴雖亦少有閉方便門。

    但舉開方便義也 難。

    般若華嚴。

    俱有開閉二義。

    何故華嚴偏為開方便耶。

    答。

    般若且約前分經為傍閉方便。

    為對此故。

    華嚴唯舉開方便也。

    又難。

    華嚴唯是根本一乘。

    純教菩薩。

    二乘雖未悟之。

    不見聞其事。

    不可開華嚴教。

    又設見聞者。

    咨受大法。

    何言有閉方便門耶。

    答。

    此義甚難。

    然試通之。

    若正論華嚴。

    可無閉方便。

    以彼七會二乘不在座。

    初道成時。

    未有聲聞。

    故後時雖在。

    亦無見聞機故。

    設有見聞者。

    咨受大法故。

    由此等義。

    唯為顯真實義。

    又雲開方便。

    不雲閉方便門也。

    然于法華玄中。

    雲未開權者。

    亦有小乘人。

    傳聞盧舍那不思義境界。

    自知鄙劣。

    不親見聞。

    故亦有未開權義也 名玄七雲。

    問。

    若爾何故。

    入法界品。

    明身子與六千眷屬得見文殊耶。

    答。

    就事而言。

    承佛力故見。

    任力即不見。

    又前明始迷故不見。

    後标終悟故得見。

    ○法界既後時說。

    即小執漸移。

    大機動。

    是故在座。

    複即見聞。

    ○上來就實行聲聞。

    作此釋之。

    今次就權行聲聞釋。

    ○華嚴本是教菩薩法。

    而二乘在座。

    有若盲聾。

    ○一欲顯菩薩道高。

    二乘行劣。

    今菩薩進求大道不退取小乘二令小乘人。

    自鄙劣。

    舍小求大故。

    身子與六千眷屬。

    承佛神力即見文殊。

    咨受大法。

    即是其事(文) 此釋第八會五百聲聞在會座也 見此文。

    權行之者。

    令諸實行。

    小乘人等。

    傳聞此事。

    令其舍小求大。

    準知。

    亦有傳聞。

    而機未動者。

    為此小乘亦有閉方便也。

    雖有二義。

    此義應勝 問。

    付十門二教。

    且頓漸二教者。

    雲何分别之耶。

    答。

    教迹章。

    但列其名。

    不分别之。

    然準傍文。

    有二義。

    一雲。

    即是大小半滿異名。

    餘二藏等。

    皆是大小乘異名。

    此亦應爾。

    一雲。

    準法華疏。

    别有頓漸二教義也 天親涅槃論雲。

    半字者漸教。

    滿字者涅槃滿足教故名滿字。

    乃至形半字。

    涅槃名頓教(雲雲) 法華統略雲。

    一頓非漸。

    謂頓化不得。

    即華嚴也。

    二漸非頓。

    人天二乘教。

    三亦頓亦漸。

    大品等明大乘為頓。

    未廢小為漸。

    泯上三門。

    歸一道清淨。

    故一切教。

    并歸法華(雲雲)今見此文。

    以大為頓。

    以小為漸。

    宜善見之 法華信解品疏雲。

    初化子不得。

    謂華嚴頓教也。

    從令水灑面說人天乘。

    至法華教。

    謂漸說大乘(雲雲) 若依此文。

    漸通大小也 問。

    華嚴經唯頓欤。

    答。

    爾也。

    問。

    身子與六千眷屬。

    咨受大法。

    應是漸教耶。

    答。

    唯頓者。

    約前七會。

    故雲頓化不得(雲雲) 又唯大故。

    唯頓也。

    此義先來未決。

    今學者宜善思決之 問。

    三轉法輪者何等耶。

    答。

    一根本法輪。

    二枝末法輪。

    三攝末歸本法輪也(亦依法華化城品。

    明示勸證三轉法輪。

    可見法華玄第八也) 法華遊意雲。

    根本法輪者。

    謂佛初成道。

    華嚴之會純為菩薩。

    開一因一果法門。

    謂根本之教也。

    但薄福鈍根之流。

    不堪聞一因一果故。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謂枝末法輪也。

    四十餘年。

    說三乘之教。

    陶練其心。

    至今法花。

    始得會彼三歸于一乘道。

    則攝末歸本法輪也(雲雲)依信解譬喻文立之問。

    以大品淨名等教。

    攝何法輪耶。

    答(雲雲)問。

    就三種法輪案之。

    俱所不攝。

    既說三乘故。

    非初後根本。

    亦非枝末法輪。

    以是大乘法。

    正教菩薩故耶。

    答(雲雲) 法華遊意雲。

    一往則華嚴為根本法輪。

    自華嚴之後。

    法華之前。

    為枝末法輪。

    此經屬攝末歸本。

    法華結末。

    一化該羅。

    頓漸則具足三輪(文) 若準此文。

    般若等。

    是枝末教也 一往者。

    對下義。

    謂法花一部中。

    自具三輪故。

    指前教明二輪。

    即雲一往耳 又雲。

    喚子不得。

    密遣二人。

    脫珍禦服。

    着弊垢衣。

    謂隐一說三。

    謂枝末法輪也。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柔伏其心。

    乃教大智。

    謂攝末歸本法輪也(雲雲) 柔伏其心者。

    前四教調柔也。

    非是攝末歸本教也 法華玄一雲。

    複次欲說根本法輪。

    故說是經。

    根本法輪者。

    謂三世諸佛出世。

    為一大事因緣。

    即一乘之道。

    但根緣未堪故。

    于一說三。

    則以一乘為本。

    三乘教為末。

    但大緣既熟。

    堪受一乘。

    欲令還說根本法輪。

    故說此經也(雲雲) 今見此文勢。

    但是本末二教耳。

    然準遊意等有三也 統略雲(信解品)釋本末四句。

    一根本非枝末。

    謂一乘法輪。

    二枝末非根本。

    四乘之教。

    三亦根本亦枝末。

    即法華前諸大乘經。

    未廢三乘者也。

    有大乘故。

    即是根本。

    未廢于小故。

    有枝末也(乃至)預是彼乘。

    皆是根本。

    非佛乘。

    皆是枝末(雲雲) 次上明頓漸四句中。

    明三句已。

    雲泯上三句。

    歸一道清淨故。

    一切教并歸法華(雲雲)今第四句可準之 若依此文。

    般若等。

    是亦本亦末教也。

    既爾。

    不可以本末而分教門。

    有相濫故。

    今詳之。

    初後同是根本。

    不可強分為二教。

    其理實不殊故。

    然為明法華故。

    且對華嚴分之。

    非泛爾通說矣。

    又以本末分教。

    與大小分教。

    其義雖相似。

    然大小無濫。

    本末有濫。

    故知。

    三輪非判教通說也 教相異說事 問。

    于判教相。

    諸師異說如何。

    答(雲雲) 義章教迹義。

    出三異說(如文)今依嘉祥玄疏等出之。

    玄教迹章雲。

    成論師。

    或言四時。

    或言五時(雲雲) 又雲。

    地論師。

    雲有三宗四宗(雲雲) 成論師者。

    梁三大法師等。

    以成實論。

    為大乘。

    以為宗極。

    故名成論師也。

    地論師者。

    學地論師。

    即光統等也 四時。

    維摩疏。

    招提寺惠晱所立。

    以維摩為第二時。

    五時。

    開善寺智藏以維摩為第三時。

    花玄三雲惠觀說。

    問。

    且五時者何等耶。

    答。

    一者四谛教。

    二般若。

    三方等。

    四法華。

    五涅槃 教迹章雲。

    引涅槃經雲。

    從牛出乳。

    從乳出酪。

    從酪出生酥。

    從生酥出熟酥。

    從熟酥出醍醐。

    又從佛出十二部經。

    出修多羅。

    從修多羅出方等經。

    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

    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

    成論師。

    五味相生。

    配五時教(雲雲) 一乳味。

    章雲。

    四谛教有相差别故。

    雲十二部經。

     二酪味。

    修多羅名法本。

    波若是諸法根本故。

    波若名修多羅。

     三生酥。

    維摩經廣明菩薩不思議法門故。

    維摩經名方等經。

     四熟酥。

    一乘之中波若最勝故。

    法華經名波若波羅蜜。

    五醍醐。

    涅槃經時明常住佛果故。

    出大涅槃。

     又雲。

    今謂不爾。

    十二部經。

    是别相修多羅。

    從十二部經。

    出修多羅。

    一者是通相修多羅。

    從通别兩教。

    起大乘萬行故。

    言修多羅出方等。

    萬行之中。

    波若為生故。

    言從方等出波若波羅蜜。

    從此二因。

    得大涅槃果故。

    言從波若波羅蜜出大涅槃。

    此乃教行。

    因果相生。

    非是判五時教也(文) 裡書雲 疏十一雲。

    從佛出十二部經者。

    宋代道場寺惠觀法師。

    作五時教義未開善光宅。

    乃至建初等。

    并用此。

    言五時教者○(即大乘玄所述。

    成論師五時也。

    見面也)彼師所以作此釋者。

    正影此文(雲雲) 次文雲。

    若是莊嚴後時亦作五時。

    而開合小異。

    束維摩思益。

    并在大品第二時教。

    就初教中。

    更開人天乘。

    與前家不同。

    互有開合也。

    彼釋今文雲。

    十二部經即是大乘。

    雜藏方等是。

    大品後二如前也。

    若是脫莊嚴。

    即是招提師。

    隻作四時教。

    義不開初人天乘教。

    彼師分此文雲。

    十二部經。

    至方等此三即是教。

    波若即是行。

    涅槃即是果也。

    後有北地師解雲。

    十二部經即是别教義。

    修多羅是通教義。

    此二同是教。

    而教中有通教别教也。

    方等即是理。

    前明其教。

    次即辨其理。

    波若即是行。

    涅槃即是果也。

    等是帖文。

    此即有意。

    前明教。

    既有教即有理。

    理即明行。

    行故即得果也。

    問。

    今雲。

    何(已下答也)山中師雲。

    馳諸解貨。

    略之。

    今空不複足載也(文) 義記第五雲。

    從佛乃至涅槃。

    亦有六階次第合前。

    佛亦如是。

    合上牛也。

    此說應身。

    以之為佛。

    從佛出于十二部經。

    合牛出乳。

    此說一切小乘經法。

    為十二部。

    從十二部出修多羅。

    合乳出酪。

    此名大教為修多羅。

    ○今此總相。

    名修多羅。

    後之四重。

    俱是大乘。

    于大乘中。

    诠事之教。

    名修多羅。

    謂說一切施戒等事。

    從修多羅。

    出方等者。

    令出生酥。

    于大乘中。

    宣說一切破相空理。

    名方等經。

    因事顯理。

    是故名出。

    ○從方等經出波若者。

    令出熟酥。

    究竟離相證實之惠。

    名為波若。

    ○即是向前菩提體也。

    言從波若出涅槃者。

    出醍醐。

    波若了因。

    了出無始法性涅槃。

    是故名出。

    約實辨教。

    亦得名為出涅槃經。

    ○報身功德。

    不及此經(雲雲)(已上裡書) 又雲。

    修多羅者。

    有二種。

    直說語言。

    為别修多羅。

    從如是至奉行。

    通修多羅(雲雲)釋十二部經如文 涅槃疏。

    第十二雲。

    舊譯修多羅不同。

    一雲通相修多羅。

    即如今文。

    從初說歡喜奉行。

    二者複雲别相修多羅。

    即是被誦長行也(雲雲)廣釋十二部名義可見之 問。

    十二部經廣。

    其别修多羅。

    唯是十二之中一個也。

    何雲十二部經是别相修多羅耶。

    答。

    為對通修多羅。

    且舉别修多羅耳。

    考實十二部。

    不局别修多羅。

    或十二部中。

    以修多羅是本故。

    且舉本顯餘也 問。

    其自教起行。

    自回得果。

    相生可知。

    而通别兩教相生。

    及萬行與波若相生如何。

    答。

    總十二部。

    通名修多羅此是總别也。

    先各别說十二部。

    已總此十二。

    方名通修多羅。

    故總必待别而成。

    相生亦可知。

    次萬行與般若相生者。

    修習萬行究竟是般若。

    三學中。

    惠學在後。

    六度中。

    般若在終。

    言波若為主者。

    意顯究竟也。

    若但主伴次第。

    要因般若引導力。

    萬行方至果。

    今相生次第也 花玄三雲。

    五味與五時。

    義不相應。

    乃欲證成。

    反為自害。

    五時中以般若。

    為第二時。

    五味中波若。

    為第四(雲雲) 問。

    立五時教意雲。

    如來成道。

    十二年中。

    說有相小乘法義者。

    如何破耶。

    答。

    爾時大小俱說(雲雲) 玄雲(教迹義)今此摩诃衍論。

    無作品末雲。

    初轉法輪時。

    非唯八萬諸天人得須陀洹果。

    又無量人。

    發無上菩提之心。

    乃至無量人。

    得一生補處。

    又成道五年。

    說十萬偈波若。

    備明二空(雲雲) 摩诃衍者。

    是大智論也 問。

    初轉法輪時。

    有大乘益者。

    論說為密轉法輪。

    何以彼為難耶。

    答。

    顯密雖殊。

    并皆法輪。

    何唯知顯迷密耶。

    當是聾者。

    不聞雷音。

    盲人無識大陽欤。

    如五百聲聞。

    不見法界。

    祇洹汝何論華嚴三億家屬攝。

    聞如來梵音。

    誰複辨佛化。

    當知。

    望不識為密于知者非密矣 花玄三雲。

    如鹿園有此二事。

    以例判顯密者。

    一切皆例。

    然如在祇洹身子等見釋迦說法。

    諸菩薩見祇洹舍那說法。

    徒衆充滿法界。

    說法界法門。

    二乘不聞不見。

    皆其類也(文) 又問。

    大師餘處釋文雲。

    佛成道六年。

    說十萬偈般若。

    今何雲五年。

    豈非相違耶。

    答。

    應是相傳不同。

    各申其一也法華疏雲(信解品)佛成道六年。

    說大般若十萬偈。

    不來此土(文) 仁王疏上卷雲。

    佛成道七年。

    方說餘般若(雲雲)(此顯說般若經之始也故合二十九年至成道三十六年也)菩提留支别破章。

    并金剛仙論第一。

    同雲十萬偈般若。

    成道五年說(雲雲) 真谛三藏義林雲。

    成道七年。

    在舍衛國施惠江邊。

    去給孤獨。

    三裡許處。

    為諸菩薩。

    說諸法空般若等經(雲雲) 裡書雲 真谛三藏義林者。

    于傳教守護國界章引之。

    學者尋之(已上裡書) 問。

    所言三宗四宗者。

    何等事。

    答(雲雲) 玄雲。

    三宗者。

    一立相教。

    二舍相教。

    三顯真實教。

    為二乘人。

    說有相名立相教。

    大品等經。

    廣明無相。

    故雲舍相。

    華嚴等經。

    名顯真實教門。

    四宗者。

    毗昙是因緣宗。

    成實謂假名宗。

    三論名不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