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十地論為真宗(雲雲) 問。
雲何破此說耶。
答。
專破以般若為不真宗也 玄雲。
此人罪過甚深。
勿謗波若堕于無間(雲雲) 引智論金剛般若論(彌勒天親)依般若經。
明三佛。
又論釋般若佛性。
又經自(法尚品)以三譬具三佛。
又經與論。
明二種身。
又雲。
善吉見法身。
又般若經處處。
皆雲十地行滿。
得無上菩提。
豈得無常身耶。
又涅槃經。
明佛果真我。
引摩诃般若經也。
又明無生中道乘體。
具應見文之 問。
依淨影所釋案之。
般若明三佛。
亦不違不真宗義。
以破相空理。
為法身。
以照空解為報者。
設明三佛。
何足證非不真耶。
況善吉見法身者。
但是破相空理也。
以此知。
還非真宗耶 又說十地行滿。
得菩提。
不言常住。
亦非誠證耶。
答三佛真假。
誰能分之。
若存此疑者。
涅槃常住。
金剛身等。
亦應世界悉檀非第一義耶。
然彌勒既稱大乘第一義。
無餘涅槃。
豈于大乘中非究竟耶。
又明佛性與涅槃辨攝。
我引般若所得身。
豈是不真耶 又攝論。
引般若經。
明四德(前般若涅槃相對問答出其文耳)以此等見之。
所明三佛。
非不真義。
彼淨影三佛章。
出破相三佛已雲。
此之一門經論無文(雲雲)故知。
今所引三佛之說。
唯是真宗義也。
善吉見法身者。
應是小分。
信見相應也。
次十地滿。
已得無上菩提。
即非無常者。
大師自重引證成之。
所謂涅槃經。
引般若我無我無二相說明佛性真我。
生死無我也 抑以三論。
名不真宗。
亦可廣破之。
然大師但申般若真宗。
不别明論者。
意附般若辨之欤。
以中論是智論骨髓故(八不義文也)又既是大乘通論故。
亦釋涅槃佛性故。
四谛品雲。
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雲雲)疏雲。
此偈即釋涅槃文。
明知。
非是但申般若(雲雲)法華涅槃義疏。
并引此文。
顯佛性義也。
良以。
論主許修行般若成佛。
凡成佛者。
必須佛性力。
若無佛性者。
不應得成佛。
故知。
諸佛于先位有佛性也。
此則解釋涅槃佛性。
汝何為不真宗耶。
彼師以涅槃為究竟餘非為究竟故。
且以涅槃義。
顯究竟而已 又羅睺法師。
以常樂我淨四德。
解中論八不。
故知八不與涅槃宗同(見中論疏也) 法華遊意雲。
南方五時之說。
北土四宗之說。
論無文傷義。
昔已詳之。
今略而不述也(文) 裡書雲 南方五時之說。
北土四宗之論(江南者吳國也ツシマノ音ハ此國音也對馬國始傳也江北者魯國也ウルハシキ音ハ魯國ヲ雲也) 江南是吳也(或時呼吳雲江左。
又雲江東。
今案。
南東雖似吳。
即不違欤) 四論玄七雲。
一魯國師。
立半滿兩教。
吳國師。
判頓漸偏三種教也(雲雲)(已上裡書) 花玄三雲。
宗道場寺惠觀法師。
着涅槃序。
明教有二種。
一頓教即華嚴之流。
二漸教謂五時之說。
後人更加一。
複有無方教也。
三大法師。
皆用之。
爰至北土。
還影五時。
制于四宗(文)影者依随也 義章教迹義。
出晉武都山劉虬所立。
亦于頓漸二教之中。
漸教分五時也(無量義經。
序有五時義劉虬序也)留支别破章。
則破其說也 問二雲(上引天親釋金剛般若已明佛性之)若言天親等不足信者。
五時是惠觀所制。
四宗是光統著述。
何由即受。
逆聖順凡。
良所未喻。
若言無文佛性之說故不用者。
涅槃華嚴。
無梨耶之文。
則涅槃華嚴。
應未明八識故不可。
即就一經。
令備一切教。
則唯有一部。
八萬何施(雲雲) 意諸部之文互有缺而。
義皆相通雲也 同三雲。
○又龍樹天親。
俱以類而分大小。
呵梨法勝。
以例而開三藏。
不應立無方教也(雲雲) 次文雲。
問。
北地諸地論師。
明四宗五時等。
說是事雲何。
答。
此皆影四宗五時教。
故作是說耳。
五時既不成。
四宗自廢。
又菩提留支此雲道希其親翻地論。
但明半滿。
留支是地論宗。
則知半滿有本而無依。
四宗無根而辄信。
深不測其所以也(文) 意明地論宗可依留支半滿也 裡書雲 上引文雲。
依五時教。
立四宗雲也。
今影北土四宗五時。
依四宗五時說。
未詳之。
結雲。
五時既不成。
四宗自廢(文)以之見之四宗依五時雲也(已上裡書) 仁王疏上雲。
又十地論師。
四宗五時六宗。
分佛教。
今不複繁同說(文) 維摩疏一雲。
宜廢四五之穿鑿。
立一極之玄宗也(文)花玄一雲。
廢五四之妄談。
明究竟之圓旨(雲雲) 問。
天台智者。
立四教義。
今用此說耶 答(雲雲) 淨名疏一雲(破成實為大乘說可見之)智者釋淨名經。
明四教義(具如智者淨名玄義第一卷之所述也)吉藏昔在天台。
曾咨此義。
○智者答雲。
○忽有賢聖數人。
同來降室。
吾如尊覺。
因以問之。
北土四宗。
會經意不。
神人答雲。
失多得少。
又問。
成實論師雲。
五時教稱佛心不。
答曰。
少勝四宗。
而猶多過失。
遂改南北縱容。
取諸教也。
智者定惠照複親感聖賢(雲雲) 言四教者。
藏通别圓也(此中雲改五時義然今天台義立五時與本五時小異以法華涅槃為同一味也) 問。
今見此文。
稱述智者德。
取其說為證。
爾者用之欤。
答。
有人雲。
有德者取之。
如留支二藏道安三段也 又仁王疏。
首依天台智者。
開五門。
故知用之。
有人雲。
淨名疏。
此文專非嘉祥之筆。
必是末學浪加。
不可用之。
又子注指智者淨名玄義。
然彼章安。
承天台制之。
應在嘉祥後(雲雲) 又有一本無此文。
故知。
此文者。
後人加欤(雲雲) 今雲。
難知。
然非大師筆者。
似可然也。
又大師于大乘。
不定階級。
四教之義。
專定大乘淺深。
故知。
不用明也問。
淨影大師。
立四宗義。
嘉祥義。
宗許之耶。
答。
大師不自論其同異。
末學安辄量之。
然淨影大師。
義章初。
辨教迹唯明二藏義及至義聚法門。
始申此義。
其實有由。
前兩宗論。
雖是異經本猶一。
後之二宗。
經論不殊。
爰知。
經隻是大小之别。
遂無四部異。
故但以二藏而類諸經。
不以四宗辨之。
然于大小之中。
各明義有淺深。
故至義聚法門。
方始用之。
則知四宗者。
二藏之支條。
非分教之大綱。
若爾大義既不違。
或可同之(已上一意)或可雲不同。
大師處處。
唯分折法。
及本來二空。
定大小二義。
于大乘空不揩定之。
但随緣浮沉。
任義聚散。
故知以破相顯實階級。
無的當。
欤(已上二意)今案。
大乘諸經。
其義相通。
一一文句。
皆容多義。
一一義中。
淺深圓通。
但随聞者。
機量淺深。
所诠之義。
便有階降。
故于義理雖有淺深。
而于教門淺深難别。
如八不一偈中含三種方言等義也。
然随結集。
大小别成也 裡書雲 言随結集大小别成者。
小乘聖者。
結集三藏。
随其自身結集小乘。
故名半教。
文殊彌勒結集大乘。
故随集一部。
通被淺深一切根緣。
總一切部。
即為一部。
一部亦即成一切部。
諸品章句。
皆亦如是也。
問。
文殊彌勒。
随菩薩根緣結集。
淺深複何妨乎。
答。
複何妨不别淺深耶。
問。
若爾但可疑。
二途何定雲無别耶。
答。
尋諸部大乘。
其義皆通故。
如大品初明三乘後明一乘。
如法華開近顯遠。
前後不定。
開覆參差。
又且如法華三周說中。
初周上根悟故應深。
又于中下根。
于初周未悟故。
此人應淺。
一部中。
諸品如是不定。
一藏中。
諸部亦應爾。
故不可以大小乘。
例同之便成一教雲也。
善思之 廣百論第十雲。
偏執如來破相空教。
非毀所說顯實法門(雲雲) 唯識論雲。
有執大乘。
遣相空理。
依似比量。
撥無此識(雲雲) 師說雲。
道安三段。
葉親光佛地者。
應是親光傳聞道安三段(雲雲)若爾可尋護法淨影前後耳 傳記雲。
西天學者向東土禮印手菩薩。
印手菩薩者。
安和尚也。
又彼方學者。
禮震旦菩薩。
震旦菩薩。
廬山惠遠(雲雲)(已上裡書) 問。
法相大乘心。
依解深密經。
立有空中三時教。
爾今宗意。
為許之為當何。
答。
設爾何過。
問。
二俱有失若許之般若即偏空說。
又以三乘為究竟。
并非宗家意。
若不許之深密是大乘滿字之說。
何背其旨耶。
但取經說。
不許别人解耳法華玄三雲。
又攝大乘論。
明乘有三。
初二乘。
次大乘。
三一乘。
一乘最勝。
何不言三時耶。
又五相略經。
明教有三種。
第一鹿野為聲聞說四谛。
第二為大根說諸法離自性不生不滅。
此亦有上有餘。
不了義說。
起诤論處。
第三為求一切乘者說諸法離自性不生不滅。
無上無餘。
非诤論處。
此經一卷。
與攝大乘論相應。
何故不依經說三時耶(文) 梁攝論。
第八卷雲。
如來正法有三種。
一立小乘。
二立大乘。
三立一乘。
于此三中。
第三最勝(雲雲) 今案。
一義雲。
五相略經者。
即深密解脫經也。
然此經一卷者。
唯指說處之語耳 略述三雲。
初二乘者。
就四谛教。
次大乘者。
就大品也。
對小說大。
又大小離說故。
三一乘者。
就此經也。
若大若小。
皆說一乘。
解深密經。
自有兩本。
一略二廣。
廣本有十萬頌。
而未翻之。
略本所翻凡迳四時。
晉代翻名五相略經。
魏世名相續解脫經。
梁朝名解節經。
唐曰翻名解深密經。
○中天竺國。
三藏法師。
地婆诃羅。
此雲日照。
說雲。
近代天竺那爛陀寺。
同時有二論師。
一曰戒賢。
二曰智光。
并神解超倫。
聲高五印。
○戒賢論師。
依彌勒宗。
立三種教。
初于鹿苑轉于四谛。
說有為法皆從緣生。
以破外道自性因等。
猶未說法無我理。
即四阿含等。
第二時中。
唯依遍計所執。
而說諸法自性皆空。
然于依他圓成。
猶未說有。
即諸部般若。
第三時中。
就大乘正理。
具說三性三無性等。
方為盡理。
即深密經等。
○依今所引此文立也。
智光論師。
依龍樹宗。
亦立三教。
佛初鹿苑。
為諸小根。
說于四谛。
明心境俱有。
次于中時。
為被中根。
說法相大乘。
明境空心有。
唯識道理。
以根猶劣。
未能令入平等空。
故于第三時。
為上根。
說無相大乘。
辨心境俱空。
平等一味。
為真了義。
法相大乘。
有所得等。
為第二時。
非真了義。
此三次第。
如智光般若燈論釋中。
引大乘妙智經等說。
○起诤論處者。
大小有異。
大勝小劣。
然為揚大抑小故。
非诤論處者。
會有無義。
大小之緣。
悟一道故(雲雲) 裡書雲 貞元錄二十一雲(有譯有本) 深密解脫經五卷(元魏菩提留支譯全本。
初譯)元魏者後魏也(元氏雲雲是梁之後也故晉與後魏前後異耳)解深密經五卷(大唐玄●譯全本再譯)解節經一卷(陳真谛譯)深密經初五品出第一卷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宋求那跋陀羅譯深密後二品出四五卷) 天承二年正月六日。
考貞元錄始終。
不見更有五相略經一卷。
錄亦雲阙本也。
後日更可考餘錄之。
今案。
略述出五相略經阙。
深密解脫經若爾異名欤。
然玄雲此經一卷可思之撿深密解脫經三時教文。
在第二卷。
成就第一義菩薩問品第七也。
見經文說名雲說第一義了義修多羅。
(文)此一品别名也。
既無五相略經名又解深密經五卷。
玄奘譯。
後代出。
非嘉祥所覽。
又解節經。
即初五品。
又相續解脫者。
後二品也。
并不相當。
更考之 深密解脫經第二雲。
世尊譬如毗舒婆藥草。
着諸藥中一切食中。
世尊如來說法。
亦複如是。
諸法無體相。
諸法不生。
諸法不滅。
諸法寂靜。
諸法自性涅槃。
說了義修多羅。
置于一切不了義修多羅中(文) 又雲。
爾時成就第一義菩薩。
白佛言。
世尊如來。
初成應正等覺。
于波羅奈城。
仙人集處。
諸禽獸遊處。
為諸修行聲聞行人。
一轉四谛希有法輪。
○此第二轉法輪。
說上法相。
可入法相。
分别彼諸不了義修多羅。
為住大乘衆生。
說于諸法無有體相。
諸法不生。
諸法不滅。
諸法寂靜。
諸法自性涅槃。
希有之中。
複有。
世尊。
此是第三轉法輪。
為住一切大乘衆生說諸法無體相不生不滅。
寂靜自性涅槃。
善說四谛差别之相。
希有希有。
無人能入。
○更無上。
更無有勝。
了義修多羅。
無诤論處(文) 玄引第三時雲。
為求一切乘者(雲雲)此經文雲為住一切大乘衆生(雲雲)可思之(已上裡書) 起信論法藏疏雲。
○謂戒賢則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
依深密等經。
瑜伽等論。
立三種經(雲雲)二智光論師。
遠承文殊龍樹。
近禀提婆清辨。
依般若等經。
中觀等論。
亦立三教(雲雲) 又會通雲。
攝生寬狹。
言教具阙。
深密等三時。
普為一切乘說。
又具三乘方為了義也。
益物漸次顯理增微。
智光所存。
第三時皆得大乘益。
顯理至空。
會緣相盡。
唯說一乘。
方為了義也(雲雲)取意 今謂此通。
不同嘉祥之所解。
依此宗意。
深密第三時。
明一乘也。
言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者。
法華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是也。
第二時。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說者。
信解品。
明昔教雲。
但為菩薩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說此真要是也 仙光院。
會空有論雲。
問曰。
若言般若是了義教者。
何故解深密經中。
勝義生菩薩。
白佛言。
世尊初于一時在波羅底斯仙人堕處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
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
甚為希有。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雖更甚奇。
甚為希有。
亦是有上。
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足處所。
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
最為希有無上無容。
是真了義。
非諸诤論。
安足處所。
若言二時所說義同。
何故第二第三時教。
别為隐密顯了。
由是當知。
二時所說法異。
答曰。
今以三義。
證二時教所說義同。
一般若宗。
明是了義故。
二文雖有别。
說義同故。
三由五事勝劣。
信解異故(等文) 會意雲。
第二第三時教文。
雖有隐顯等異。
而所說義理不殊也(廣如文也) 裡書雲 大樹緊那羅王經雲。
譬如大海為衆流主。
如須彌山為衆山王。
乃至所有一切出世間法。
智慧為首。
是故說言般若衆經中。
王能度諸流(等文) 大論第四十六。
舉法華。
華手等十種大經。
雲般若最大也(已上裡書) 問。
若如玄論所言。
準攝大乘論。
應立三時教。
何不爾耶。
答。
大乘即是一乘異名。
若于波若等。
不開方便者。
此是傍義。
非經正宗。
故雲正顯真實。
傍閉方便也。
故知。
三乘正是小乘。
大乘唯是一乘。
故約正宗。
但立二藏。
若通傍義。
不遮三時。
但是一支。
别義不開。
宗緻如三淨法門。
三攝法門(見法華遊意等也)又準無量義經。
應立七時等(見華玄三也)然此是支條之傍論。
非立教之正意也。
法華遊意。
明一教二教三教四教五教十教。
具應見之 問。
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等諸經說時。
如何安布耶。
答。
華嚴多是初成道說。
般若經者。
成道七年以後三十年說。
法華是四十餘年。
方始說之。
涅槃即臨涅槃時說。
維摩在法華之前。
金光明于法華後說。
所餘大乘。
或說時現文。
或有不顯。
學者宜須尋之。
不能煩廣。
又四阿含。
從初道成已來。
乃至涅槃時說(但初說時或說不同如法華疏第四卷具明之)律藏十二年以後。
乃至廣說。
或五年以後。
方說此。
亦須撿之 華玄三雲。
又無量義經。
亦明三時○(初四谛教十二因緣)次說方等十二部經。
摩诃波若。
華嚴海空。
宣說菩薩曆劫修行。
此即有三時。
今複說無量義經複是四時。
複說法華則為五時。
涅槃為六時。
初說人天乘為七。
何不立七時。
不應偏立四宗。
定執五教也。
又釋論雲。
佛于鹿園說法。
無量菩薩得記。
無生法忍。
無量菩薩。
得一生補處現身作佛。
豈可言庶但小乘耶。
又大經雲。
我初成道。
亦有菩薩。
十地論為真宗(雲雲) 問。
雲何破此說耶。
答。
專破以般若為不真宗也 玄雲。
此人罪過甚深。
勿謗波若堕于無間(雲雲) 引智論金剛般若論(彌勒天親)依般若經。
明三佛。
又論釋般若佛性。
又經自(法尚品)以三譬具三佛。
又經與論。
明二種身。
又雲。
善吉見法身。
又般若經處處。
皆雲十地行滿。
得無上菩提。
豈得無常身耶。
又涅槃經。
明佛果真我。
引摩诃般若經也。
又明無生中道乘體。
具應見文之 問。
依淨影所釋案之。
般若明三佛。
亦不違不真宗義。
以破相空理。
為法身。
以照空解為報者。
設明三佛。
何足證非不真耶。
況善吉見法身者。
但是破相空理也。
以此知。
還非真宗耶 又說十地行滿。
得菩提。
不言常住。
亦非誠證耶。
答三佛真假。
誰能分之。
若存此疑者。
涅槃常住。
金剛身等。
亦應世界悉檀非第一義耶。
然彌勒既稱大乘第一義。
無餘涅槃。
豈于大乘中非究竟耶。
又明佛性與涅槃辨攝。
我引般若所得身。
豈是不真耶 又攝論。
引般若經。
明四德(前般若涅槃相對問答出其文耳)以此等見之。
所明三佛。
非不真義。
彼淨影三佛章。
出破相三佛已雲。
此之一門經論無文(雲雲)故知。
今所引三佛之說。
唯是真宗義也。
善吉見法身者。
應是小分。
信見相應也。
次十地滿。
已得無上菩提。
即非無常者。
大師自重引證成之。
所謂涅槃經。
引般若我無我無二相說明佛性真我。
生死無我也 抑以三論。
名不真宗。
亦可廣破之。
然大師但申般若真宗。
不别明論者。
意附般若辨之欤。
以中論是智論骨髓故(八不義文也)又既是大乘通論故。
亦釋涅槃佛性故。
四谛品雲。
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雲雲)疏雲。
此偈即釋涅槃文。
明知。
非是但申般若(雲雲)法華涅槃義疏。
并引此文。
顯佛性義也。
良以。
論主許修行般若成佛。
凡成佛者。
必須佛性力。
若無佛性者。
不應得成佛。
故知。
諸佛于先位有佛性也。
此則解釋涅槃佛性。
汝何為不真宗耶。
彼師以涅槃為究竟餘非為究竟故。
且以涅槃義。
顯究竟而已 又羅睺法師。
以常樂我淨四德。
解中論八不。
故知八不與涅槃宗同(見中論疏也) 法華遊意雲。
南方五時之說。
北土四宗之說。
論無文傷義。
昔已詳之。
今略而不述也(文) 裡書雲 南方五時之說。
北土四宗之論(江南者吳國也ツシマノ音ハ此國音也對馬國始傳也江北者魯國也ウルハシキ音ハ魯國ヲ雲也) 江南是吳也(或時呼吳雲江左。
又雲江東。
今案。
南東雖似吳。
即不違欤) 四論玄七雲。
一魯國師。
立半滿兩教。
吳國師。
判頓漸偏三種教也(雲雲)(已上裡書) 花玄三雲。
宗道場寺惠觀法師。
着涅槃序。
明教有二種。
一頓教即華嚴之流。
二漸教謂五時之說。
後人更加一。
複有無方教也。
三大法師。
皆用之。
爰至北土。
還影五時。
制于四宗(文)影者依随也 義章教迹義。
出晉武都山劉虬所立。
亦于頓漸二教之中。
漸教分五時也(無量義經。
序有五時義劉虬序也)留支别破章。
則破其說也 問二雲(上引天親釋金剛般若已明佛性之)若言天親等不足信者。
五時是惠觀所制。
四宗是光統著述。
何由即受。
逆聖順凡。
良所未喻。
若言無文佛性之說故不用者。
涅槃華嚴。
無梨耶之文。
則涅槃華嚴。
應未明八識故不可。
即就一經。
令備一切教。
則唯有一部。
八萬何施(雲雲) 意諸部之文互有缺而。
義皆相通雲也 同三雲。
○又龍樹天親。
俱以類而分大小。
呵梨法勝。
以例而開三藏。
不應立無方教也(雲雲) 次文雲。
問。
北地諸地論師。
明四宗五時等。
說是事雲何。
答。
此皆影四宗五時教。
故作是說耳。
五時既不成。
四宗自廢。
又菩提留支此雲道希其親翻地論。
但明半滿。
留支是地論宗。
則知半滿有本而無依。
四宗無根而辄信。
深不測其所以也(文) 意明地論宗可依留支半滿也 裡書雲 上引文雲。
依五時教。
立四宗雲也。
今影北土四宗五時。
依四宗五時說。
未詳之。
結雲。
五時既不成。
四宗自廢(文)以之見之四宗依五時雲也(已上裡書) 仁王疏上雲。
又十地論師。
四宗五時六宗。
分佛教。
今不複繁同說(文) 維摩疏一雲。
宜廢四五之穿鑿。
立一極之玄宗也(文)花玄一雲。
廢五四之妄談。
明究竟之圓旨(雲雲) 問。
天台智者。
立四教義。
今用此說耶 答(雲雲) 淨名疏一雲(破成實為大乘說可見之)智者釋淨名經。
明四教義(具如智者淨名玄義第一卷之所述也)吉藏昔在天台。
曾咨此義。
○智者答雲。
○忽有賢聖數人。
同來降室。
吾如尊覺。
因以問之。
北土四宗。
會經意不。
神人答雲。
失多得少。
又問。
成實論師雲。
五時教稱佛心不。
答曰。
少勝四宗。
而猶多過失。
遂改南北縱容。
取諸教也。
智者定惠照複親感聖賢(雲雲) 言四教者。
藏通别圓也(此中雲改五時義然今天台義立五時與本五時小異以法華涅槃為同一味也) 問。
今見此文。
稱述智者德。
取其說為證。
爾者用之欤。
答。
有人雲。
有德者取之。
如留支二藏道安三段也 又仁王疏。
首依天台智者。
開五門。
故知用之。
有人雲。
淨名疏。
此文專非嘉祥之筆。
必是末學浪加。
不可用之。
又子注指智者淨名玄義。
然彼章安。
承天台制之。
應在嘉祥後(雲雲) 又有一本無此文。
故知。
此文者。
後人加欤(雲雲) 今雲。
難知。
然非大師筆者。
似可然也。
又大師于大乘。
不定階級。
四教之義。
專定大乘淺深。
故知。
不用明也問。
淨影大師。
立四宗義。
嘉祥義。
宗許之耶。
答。
大師不自論其同異。
末學安辄量之。
然淨影大師。
義章初。
辨教迹唯明二藏義及至義聚法門。
始申此義。
其實有由。
前兩宗論。
雖是異經本猶一。
後之二宗。
經論不殊。
爰知。
經隻是大小之别。
遂無四部異。
故但以二藏而類諸經。
不以四宗辨之。
然于大小之中。
各明義有淺深。
故至義聚法門。
方始用之。
則知四宗者。
二藏之支條。
非分教之大綱。
若爾大義既不違。
或可同之(已上一意)或可雲不同。
大師處處。
唯分折法。
及本來二空。
定大小二義。
于大乘空不揩定之。
但随緣浮沉。
任義聚散。
故知以破相顯實階級。
無的當。
欤(已上二意)今案。
大乘諸經。
其義相通。
一一文句。
皆容多義。
一一義中。
淺深圓通。
但随聞者。
機量淺深。
所诠之義。
便有階降。
故于義理雖有淺深。
而于教門淺深難别。
如八不一偈中含三種方言等義也。
然随結集。
大小别成也 裡書雲 言随結集大小别成者。
小乘聖者。
結集三藏。
随其自身結集小乘。
故名半教。
文殊彌勒結集大乘。
故随集一部。
通被淺深一切根緣。
總一切部。
即為一部。
一部亦即成一切部。
諸品章句。
皆亦如是也。
問。
文殊彌勒。
随菩薩根緣結集。
淺深複何妨乎。
答。
複何妨不别淺深耶。
問。
若爾但可疑。
二途何定雲無别耶。
答。
尋諸部大乘。
其義皆通故。
如大品初明三乘後明一乘。
如法華開近顯遠。
前後不定。
開覆參差。
又且如法華三周說中。
初周上根悟故應深。
又于中下根。
于初周未悟故。
此人應淺。
一部中。
諸品如是不定。
一藏中。
諸部亦應爾。
故不可以大小乘。
例同之便成一教雲也。
善思之 廣百論第十雲。
偏執如來破相空教。
非毀所說顯實法門(雲雲) 唯識論雲。
有執大乘。
遣相空理。
依似比量。
撥無此識(雲雲) 師說雲。
道安三段。
葉親光佛地者。
應是親光傳聞道安三段(雲雲)若爾可尋護法淨影前後耳 傳記雲。
西天學者向東土禮印手菩薩。
印手菩薩者。
安和尚也。
又彼方學者。
禮震旦菩薩。
震旦菩薩。
廬山惠遠(雲雲)(已上裡書) 問。
法相大乘心。
依解深密經。
立有空中三時教。
爾今宗意。
為許之為當何。
答。
設爾何過。
問。
二俱有失若許之般若即偏空說。
又以三乘為究竟。
并非宗家意。
若不許之深密是大乘滿字之說。
何背其旨耶。
但取經說。
不許别人解耳法華玄三雲。
又攝大乘論。
明乘有三。
初二乘。
次大乘。
三一乘。
一乘最勝。
何不言三時耶。
又五相略經。
明教有三種。
第一鹿野為聲聞說四谛。
第二為大根說諸法離自性不生不滅。
此亦有上有餘。
不了義說。
起诤論處。
第三為求一切乘者說諸法離自性不生不滅。
無上無餘。
非诤論處。
此經一卷。
與攝大乘論相應。
何故不依經說三時耶(文) 梁攝論。
第八卷雲。
如來正法有三種。
一立小乘。
二立大乘。
三立一乘。
于此三中。
第三最勝(雲雲) 今案。
一義雲。
五相略經者。
即深密解脫經也。
然此經一卷者。
唯指說處之語耳 略述三雲。
初二乘者。
就四谛教。
次大乘者。
就大品也。
對小說大。
又大小離說故。
三一乘者。
就此經也。
若大若小。
皆說一乘。
解深密經。
自有兩本。
一略二廣。
廣本有十萬頌。
而未翻之。
略本所翻凡迳四時。
晉代翻名五相略經。
魏世名相續解脫經。
梁朝名解節經。
唐曰翻名解深密經。
○中天竺國。
三藏法師。
地婆诃羅。
此雲日照。
說雲。
近代天竺那爛陀寺。
同時有二論師。
一曰戒賢。
二曰智光。
并神解超倫。
聲高五印。
○戒賢論師。
依彌勒宗。
立三種教。
初于鹿苑轉于四谛。
說有為法皆從緣生。
以破外道自性因等。
猶未說法無我理。
即四阿含等。
第二時中。
唯依遍計所執。
而說諸法自性皆空。
然于依他圓成。
猶未說有。
即諸部般若。
第三時中。
就大乘正理。
具說三性三無性等。
方為盡理。
即深密經等。
○依今所引此文立也。
智光論師。
依龍樹宗。
亦立三教。
佛初鹿苑。
為諸小根。
說于四谛。
明心境俱有。
次于中時。
為被中根。
說法相大乘。
明境空心有。
唯識道理。
以根猶劣。
未能令入平等空。
故于第三時。
為上根。
說無相大乘。
辨心境俱空。
平等一味。
為真了義。
法相大乘。
有所得等。
為第二時。
非真了義。
此三次第。
如智光般若燈論釋中。
引大乘妙智經等說。
○起诤論處者。
大小有異。
大勝小劣。
然為揚大抑小故。
非诤論處者。
會有無義。
大小之緣。
悟一道故(雲雲) 裡書雲 貞元錄二十一雲(有譯有本) 深密解脫經五卷(元魏菩提留支譯全本。
初譯)元魏者後魏也(元氏雲雲是梁之後也故晉與後魏前後異耳)解深密經五卷(大唐玄●譯全本再譯)解節經一卷(陳真谛譯)深密經初五品出第一卷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宋求那跋陀羅譯深密後二品出四五卷) 天承二年正月六日。
考貞元錄始終。
不見更有五相略經一卷。
錄亦雲阙本也。
後日更可考餘錄之。
今案。
略述出五相略經阙。
深密解脫經若爾異名欤。
然玄雲此經一卷可思之撿深密解脫經三時教文。
在第二卷。
成就第一義菩薩問品第七也。
見經文說名雲說第一義了義修多羅。
(文)此一品别名也。
既無五相略經名又解深密經五卷。
玄奘譯。
後代出。
非嘉祥所覽。
又解節經。
即初五品。
又相續解脫者。
後二品也。
并不相當。
更考之 深密解脫經第二雲。
世尊譬如毗舒婆藥草。
着諸藥中一切食中。
世尊如來說法。
亦複如是。
諸法無體相。
諸法不生。
諸法不滅。
諸法寂靜。
諸法自性涅槃。
說了義修多羅。
置于一切不了義修多羅中(文) 又雲。
爾時成就第一義菩薩。
白佛言。
世尊如來。
初成應正等覺。
于波羅奈城。
仙人集處。
諸禽獸遊處。
為諸修行聲聞行人。
一轉四谛希有法輪。
○此第二轉法輪。
說上法相。
可入法相。
分别彼諸不了義修多羅。
為住大乘衆生。
說于諸法無有體相。
諸法不生。
諸法不滅。
諸法寂靜。
諸法自性涅槃。
希有之中。
複有。
世尊。
此是第三轉法輪。
為住一切大乘衆生說諸法無體相不生不滅。
寂靜自性涅槃。
善說四谛差别之相。
希有希有。
無人能入。
○更無上。
更無有勝。
了義修多羅。
無诤論處(文) 玄引第三時雲。
為求一切乘者(雲雲)此經文雲為住一切大乘衆生(雲雲)可思之(已上裡書) 起信論法藏疏雲。
○謂戒賢則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
依深密等經。
瑜伽等論。
立三種經(雲雲)二智光論師。
遠承文殊龍樹。
近禀提婆清辨。
依般若等經。
中觀等論。
亦立三教(雲雲) 又會通雲。
攝生寬狹。
言教具阙。
深密等三時。
普為一切乘說。
又具三乘方為了義也。
益物漸次顯理增微。
智光所存。
第三時皆得大乘益。
顯理至空。
會緣相盡。
唯說一乘。
方為了義也(雲雲)取意 今謂此通。
不同嘉祥之所解。
依此宗意。
深密第三時。
明一乘也。
言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者。
法華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是也。
第二時。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說者。
信解品。
明昔教雲。
但為菩薩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說此真要是也 仙光院。
會空有論雲。
問曰。
若言般若是了義教者。
何故解深密經中。
勝義生菩薩。
白佛言。
世尊初于一時在波羅底斯仙人堕處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
轉正法輪。
雖是甚奇。
甚為希有。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雖更甚奇。
甚為希有。
亦是有上。
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足處所。
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
最為希有無上無容。
是真了義。
非諸诤論。
安足處所。
若言二時所說義同。
何故第二第三時教。
别為隐密顯了。
由是當知。
二時所說法異。
答曰。
今以三義。
證二時教所說義同。
一般若宗。
明是了義故。
二文雖有别。
說義同故。
三由五事勝劣。
信解異故(等文) 會意雲。
第二第三時教文。
雖有隐顯等異。
而所說義理不殊也(廣如文也) 裡書雲 大樹緊那羅王經雲。
譬如大海為衆流主。
如須彌山為衆山王。
乃至所有一切出世間法。
智慧為首。
是故說言般若衆經中。
王能度諸流(等文) 大論第四十六。
舉法華。
華手等十種大經。
雲般若最大也(已上裡書) 問。
若如玄論所言。
準攝大乘論。
應立三時教。
何不爾耶。
答。
大乘即是一乘異名。
若于波若等。
不開方便者。
此是傍義。
非經正宗。
故雲正顯真實。
傍閉方便也。
故知。
三乘正是小乘。
大乘唯是一乘。
故約正宗。
但立二藏。
若通傍義。
不遮三時。
但是一支。
别義不開。
宗緻如三淨法門。
三攝法門(見法華遊意等也)又準無量義經。
應立七時等(見華玄三也)然此是支條之傍論。
非立教之正意也。
法華遊意。
明一教二教三教四教五教十教。
具應見之 問。
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等諸經說時。
如何安布耶。
答。
華嚴多是初成道說。
般若經者。
成道七年以後三十年說。
法華是四十餘年。
方始說之。
涅槃即臨涅槃時說。
維摩在法華之前。
金光明于法華後說。
所餘大乘。
或說時現文。
或有不顯。
學者宜須尋之。
不能煩廣。
又四阿含。
從初道成已來。
乃至涅槃時說(但初說時或說不同如法華疏第四卷具明之)律藏十二年以後。
乃至廣說。
或五年以後。
方說此。
亦須撿之 華玄三雲。
又無量義經。
亦明三時○(初四谛教十二因緣)次說方等十二部經。
摩诃波若。
華嚴海空。
宣說菩薩曆劫修行。
此即有三時。
今複說無量義經複是四時。
複說法華則為五時。
涅槃為六時。
初說人天乘為七。
何不立七時。
不應偏立四宗。
定執五教也。
又釋論雲。
佛于鹿園說法。
無量菩薩得記。
無生法忍。
無量菩薩。
得一生補處現身作佛。
豈可言庶但小乘耶。
又大經雲。
我初成道。
亦有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