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又無勝劣異耶)答。
廢四五之妄談。
顯一極之玄宗。
則諸大乘經。
淺深無異(雲雲)問(雲雲) 花玄二雲。
諸大乘經顯道。
○無異(文) 法華玄第三雲。
(決疑門)問。
釋論解問乘品雲。
列十種大經。
所謂雲經。
大雲經。
花首經。
法華經等是。
摩诃般若經。
于中最為深大。
又論第百卷雲。
法華秘密法。
明阿羅漢受記作佛。
波若非秘密法。
不明二乘作佛。
又釋論畢定品雲。
須菩提聞法華經明一切衆生皆作佛。
又聞般若經中有退。
是故今問佛。
是菩薩為畢定。
為不畢定。
又釋論大明品雲。
諸餘善法。
入般若中。
論雲。
諸餘善法。
謂法華經。
又雲。
法華是般若異名。
是五處論文。
有三相違。
初文列般若勝而法華等劣。
第二文般若淺。
法華深。
餘三不别淺深。
此三相違。
雲何會通耶。
答。
依五時之說。
四宗之論言。
此相容鉾楯。
不可會通(文) 又雲。
第一文雲。
般若于十種經中。
最大者。
然檢衆經之極。
以實相。
為宗統。
群聖之心。
用妙惠為主。
夫萬化非無宗。
而宗之者。
無相實相也。
虛宗非無契。
而契之者。
無心(般若也)故聖人以無心之妙惠契彼無相之虛宗。
内外(實相及觀照也)窮得一之原。
盡重玄之妙。
理無不統。
教無不攝。
如空之含萬像。
若海之納百川。
波若盛明斯意。
論科最大。
豈虛構哉。
○波若專明此二。
餘經不爾。
又衆經明此二者。
攝入波若中。
故前雲諸餘善法者。
謂法華皆入波若中也(今見此釋。
前問中第三類文。
則成般若勝初之文也)○第二文。
○正攝二乘作佛不作佛故。
辨秘密非秘密也。
○波若且明菩薩是佛因。
故作佛。
二乘非佛因。
故不作佛。
此義于昔易解。
故名顯示。
法華經明二乘作佛。
與昔教相違于昔難解。
故名秘密。
○般若已明佛乘是實。
未明二乘作佛者。
未開二乘是方便。
約此一義有劣法華。
故名般若為淺。
○此同就大乘中。
自有淺深故。
分顯密二教。
○第三畢定品雲。
此論意明波若與法華無有優劣。
○論主雲。
般若非一時一會說。
以此言推者。
則前分明退者。
在法華之前。
後分不退者。
在法華之後也(文)具可見文也 裡書雲 萬化非無宗等者。
師影語也。
萬化者萬法也。
法華玄三雲。
古有大品師。
謂波若為得道經。
此言符論最大之旨。
以一切得道。
皆由波若故。
為最大(文)(已上裡書) 法華遊意雲。
波若法華。
同是正觀。
平等大惠。
顯道無異(雲雲) 大乘玄教迹義雲。
百花異色。
共成一陰。
萬法異相。
同入波若(雲雲) 今案雲。
般若法花有二同。
一顯實同。
同是正觀二開權同。
即後分般若也 名玄七雲。
舊雲。
大乘即劣。
一乘即勝。
今謂不然。
大品對小明大。
法華除小顯大。
大無二也問。
若爾何故。
攝大乘論。
雲乘有三種一者小乘。
二者大乘。
三者一乘。
一乘最勝。
答。
法華正明能乘之人。
一切作佛。
以此為勝。
不言所乘之法。
有優劣也(文) 花玄三雲。
一切大乘經。
明道無異。
則顯實皆同。
但波若淨名之時。
二乘根緣未熟故。
未得開權。
至法華時。
二乘根緣始熟故。
方得開權耳。
(雲雲)(若望後分般若亦得開權同也) 玄教迹義雲。
衆經皆有傍正二義。
般若廣破有所得。
無依無得。
為正宗。
佛性一乘。
為其傍義。
法華廣明一因一果。
為其正宗。
無所得及佛性。
為其傍義。
涅槃廣明佛性常住。
為斥無常病。
為其正宗。
一乘及無所得。
為其傍義。
又衆經逗緣不同。
互相開避。
○又唯是一道。
三義說之。
無境不照。
故名波若。
真極無二義。
稱為妙法。
常恒不變。
目為涅槃。
○又須領衆經顯道無異。
而作異名說之(雲雲) 裡書雲 宣律師。
靈感要略傳上雲。
問諸佛說教何等偈為般若。
何等偈為花嚴。
何等偈為法華。
何等偈為涅槃。
答曰。
但是無相離我我所。
即入般若。
但是說六度等行。
悲智攝益。
即入華嚴。
但是經授聲聞等記作佛。
即入法華。
但是決擇。
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即入涅槃如此決擇。
古今未有。
若有味道君子。
常願智意矣(雲雲)(宣律師問天天答如斯。
已上裡書) 名玄七雲。
依釋論意。
明華嚴為大菩薩說。
小乘不聞。
淨名等。
通為大小淺深人說故。
二乘得聞。
即華嚴明不思議事深。
淨名辨不思議事淺。
雖同是不思議。
而有淺深故。
有聞與不聞。
例如雖同是波若。
有與三乘共說。
獨為大菩薩說。
九地尚不聞。
況複二乘耶(雲雲) 問。
見上諸文。
于大乘中。
亦有淺深。
何故初定答無淺深耶。
答。
若論傍義。
非無淺深。
然約諸部大宗。
明無淺深而已。
若強論之。
一一部中。
有無量根緣。
且于大乘人中。
始從信位乃至法雲。
随其器量。
所聞各異。
何得判教。
但是四五。
然就大分。
論其淺深。
則諸大乘無勝劣也 問。
般若經。
是三乘通教欤。
答。
非三乘通教也(三乘通教出他師釋也) 問。
法華已前。
諸部般若。
未明會三歸一之旨。
所以三乘并行。
俱受真空之教法。
依之般若經文雲。
欲得聲聞者。
當學般若波羅密。
乃至欲得菩薩地。
當學般若波羅密。
(雲雲)又雲。
是波若中。
廣說三乘之教(雲雲)然何今雲非三乘通教耶。
答。
三乘同觀實相境。
則是三乘同學。
然摩诃般若。
無生正觀。
唯菩薩所得。
非二乘分故。
非三乘通教也 三論玄雲。
次雲大品是三乘通教。
是亦不然。
釋論雲(第四十三卷)般若不屬二乘。
但屬菩薩。
若大品是三乘通教。
則應通屬。
何故不屬二乘。
問。
若依釋論。
明波若但屬菩薩。
在經何故勸三乘同學波若。
答。
波若有二種。
一者摩诃般若。
此雲大惠。
蓋是菩薩所得故。
不屬二乘。
若以實相之境。
名為波若。
則三乘同觀。
故勸三乘。
令并學之。
經師不體二種之說。
便謂波若是三乘通教(文) 經師者。
是舊師。
即立五時教者也。
不體者不能也 名玄四雲。
勝鬘攝受正法。
出生五乘法。
猶如大地出四寶藏。
涅槃雲。
即是聲聞藏。
出生聲聞。
即因緣藏。
出生緣覺。
即大乘藏。
出生菩薩。
可是三乘通教耶。
又如法華明。
長者宅内。
非但具七珍。
亦有盆器等物。
而名長者。
大宅不名通宅。
波若亦爾。
雖具有三乘之惠。
而名菩薩法。
不名三乘通教。
問。
若非三乘通教。
何勸三乘同學。
答。
勸三乘人同觀實相。
不勸三乘人。
同學摩诃般若(雲雲) 又雲。
又以理推之。
必非勸二乘人學摩诃波若。
摩诃波若。
既是菩薩觀智。
豈令二乘學耶。
如涅槃雲。
下智觀故。
得聲聞菩提。
上智觀故。
得菩薩菩提。
此乃明三乘同觀中道。
豈可勸中下二智學上智耶(雲雲) 問。
于此中有與奪難。
若與難者。
摩诃般若。
是大智故。
應是獨菩薩法。
而其實相境。
三乘同觀。
般若經中。
專明實相。
知波若是三乘通教也。
若奪論之。
般若大智。
能照實相。
觀智既是獨菩薩法。
實相亦應非二乘境。
若實相境。
通為三乘所觀者。
觀智波若。
不可唯在菩薩。
是則實相。
通三乘觀智。
局菩薩雲義。
不得成立如何耶。
答。
境之與智。
有例不例。
所言例者。
同是實相境故。
能照般若。
亦無三。
又由智慧淺深故。
所觀實相。
亦成淺深(淨名玄第四)所言不例者。
實相境。
不二中道。
能照智慧。
是所成行理。
相冥通本。
是一法但約觀智差别。
方成其觀智者。
是所修行。
随位淺深。
差别不同。
但可約所證方成無别。
故知。
境智同異雖齊。
然境以同而顯。
智以異顯。
故今約實相境。
釋同學文。
約觀智義。
非通教說也。
次般若教中。
明三乘同觀實相。
而般若教。
非為通教者。
有三義。
一雲。
般若經中。
雖具明境智。
而類淨名經。
可以智為正宗也。
二雲學實相成二乘者。
但是波若。
小許氣分。
非正證實相波若故。
亦非成通教也。
三雲勸二乘學實相波若。
亦令成佛道。
即是密說一乘故。
亦非成通教義也 玄教迹義雲。
○大論雲。
十種大經中。
般若波羅密。
最深最大。
小波若經雲(金剛經也)此經為發大乘者說。
最上乘者說。
故知。
般若非三乘通教。
又說三乘同學般若者。
是密會一乘。
若因同。
果亦應同。
○又右舊義。
般若已會法。
但未會人。
會法者。
一切法皆入摩诃衍中(雲雲)具可見之此一具文。
上更引論三處文。
一今欲為彌勒等廣說菩薩行故說般若。
二般若不屬二乘。
但屬菩薩。
三在菩薩心中。
名般若。
在聲聞心中。
名道品。
又帶涅槃·三乘人。
同觀中道。
非三乘通教為例也。
又般若密說一乘中。
更引二證。
一者聲聞緣覺智斷。
菩薩無生忍。
二求人不可得三乘無分别也法華玄三雲。
波若亦顯亦密。
顯教菩薩。
密教二乘。
顯教菩薩者。
令菩薩學般若成佛道也。
密教二乘者。
觀二乘學般若。
亦令二乘成佛道也(雲雲) 法華涅槃唯是顯教菩薩。
明三乘人皆是菩薩也 又雲。
又攝大乘論雲。
波若密說一乘。
所以然者。
一切法是真如。
三乘不離真如。
即說一乘義(文) 又雲。
又學波若成二乘者。
此是波若少許氣分。
何以知之。
釋論雲。
二乘證空。
比菩薩空。
譬如毛孔空比十方空。
又攝大乘論雲。
二乘但得人空。
不得法空。
故知。
二乘但得波若小許氣分。
問。
若如後意者。
即以此言證。
波若是三乘通教。
既得小許氣分。
豈非通耶。
答。
大經雲。
如人得食。
亦名涅槃。
二乘斷三界惑。
豈不得涅槃小分耶。
故不應以少分之言。
證三乘通教(文) 此中言後意者。
前明般若唯在菩薩。
設勸二乘學實相者。
意欲令二乘人成菩薩故。
非三乘通教。
自又學波若二乘下。
二乘得波若氣分雲也。
問。
得氣分者。
得實相氣分欤。
得觀照氣分欤。
答。
一雲。
得實相氣分也。
故引二論文。
并分所證空理而已。
一雲。
得觀智氣分。
但非般若正體雲也 名玄四雲。
爾涅槃境也雖是智母。
而三乘共觀。
二智獨菩薩法。
○故以智為宗不取境也(文)此辨淨名宗也 又雲。
三乘同觀。
并契實相。
但二乘猶如菟馬。
未盡其原。
故不得波若之名(雲雲)(見此文者可随智慧淺深。
亦于理淺深分也) 又雲。
二者三乘實相智。
皆從般若中生。
所以然者。
所照實相。
既一。
則能照般若無三。
但根性不堪故。
于一般若。
開為三乘智慧。
三乘智慧。
皆攝入般若觀中。
故名為大(文) 上一義。
二乘智不名大也。
此且相從明義。
故以二乘智亦名大。
而下文明大惠獨菩薩。
故般若非三乘通教也。
此文見從實相一。
故智慧亦同也 又雲。
問。
摩诃般若。
乃是獨菩薩法。
而般若教中。
說三乘人同觀實相即是三乘通教。
答。
若爾涅槃經中。
說三乘人同觀中道。
應是三乘通教耶。
問。
若非三乘通教。
何故令三乘人說耶。
答。
長者付财。
凡有二意。
一欲顯教菩薩。
二密教二乘。
此乃是息于二乘。
同成菩薩。
雲何乃言三乘通教耶(文) 令三乘人說者。
命須菩提等。
說般若經雲也 問。
二乘聖者。
觀中道實相耶。
答。
觀實相而得小果。
又得小果已。
進學大乘實相中道也。
問。
且于小乘。
自分觀實相雲事不明。
夫實相中道。
是菩薩之所行。
非小智偏悟之境界。
若二乘智慧。
證實相。
與菩薩何異耶。
即三乘混濫。
大小難辨耶。
答。
二乘聖者。
得般若氣分故。
言證實相也。
所言實相者。
即是生空及法空中拆法空也。
此空除我執。
遂是實相之分也。
如毛孔之空。
與太虛空。
空無二分。
譬類可知之。
又二乘人。
亦于所證。
不增不減。
除諸邊見。
即是中道。
然非究竟故。
非大乘也 問。
般若涅槃。
兩教相對。
可有淺深耶。
答。
淺深無異。
問。
般若付财教。
但是一乘之方便。
涅槃圓極談。
既稱滿字之教門。
是以諸部般若。
未明二乘成佛。
又專明空義。
不論三點四德。
安可以此同悉有佛性教。
四德常樂宗耶。
答。
般若佛性。
一法異名(雲雲) 佛性有五種名。
又智論異名金性等 花玄三雲。
又引釋論辨十種大經。
明般若最勝。
既勝法華。
豈淺涅槃耶。
問般若未明常。
故知淺也。
答。
經題中。
以引文竟。
今當更說。
攝大乘論。
引般若雲。
乘有三種。
因乘緣乘果乘。
果乘者。
謂常樂我淨。
若爾般若以明四德。
雲何非常。
但人不解經意。
謂言無常耳。
○論主亦明無為。
般若又雲。
常住般若。
非無此意(文) 同第二雲釋名。
又天親釋。
金剛波若。
已明佛性。
況法華而不說(雲雲) 又雲。
大品常啼品雲。
諸佛色身有去來。
法身無去來。
○小品經。
分明辨法身不可遷滅。
與大品同意(雲雲) 玄教迹章雲。
○釋論解方便品雲。
般若為種子是正因。
五度等為水是緣因。
能生菩提果。
又大品已有明佛性義。
亦有緣正因義也(雲雲) 又破地論師三宗四宗雲。
○勿謗波若。
堕于無間。
今依此論。
具明三佛(此論者應是智論。
然不詳之)又彌勒天親。
釋波若經文。
亦明三佛。
故知。
波若等經。
具明常住佛果。
佛性正因。
十地了因。
若爾。
何不名顯實教。
應依四依大聖莫依凡妄執也。
問曰。
若言常者。
雲何。
此經雲三世諸佛皆入無餘涅槃耶。
答。
非是小乘無餘涅槃。
若依攝論。
大乘無餘涅槃。
有二種。
一者分段因果盡名有餘。
變易因果盡。
名無餘涅槃。
二者報應二佛。
名有餘涅槃。
法身名無餘涅槃也。
又金剛般若經中。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者是。
彌勒釋雲。
大乘第一無餘涅槃也(雲雲) 又雲。
問。
若此經非宣明空者。
亦說本有不空之法耶。
答曰。
論主釋初品中法性雲。
法名涅槃。
性名本分。
如白石中有銀性。
黃石中有金性。
一切法中。
有涅槃性亦如是(雲雲) 問。
華嚴法華相對。
有淺深耶。
答。
無淺深異。
問。
華嚴法華二經。
淺深遙異。
法華者。
化身說。
凡聖同聞。
華嚴者。
舍那教。
純被大乘根。
彼直說十地等因。
明入法界果。
此會昔三乘。
始令信入大乘。
是知二經淺深非比。
何執顯道無異之言。
廢淺深因緣之道理乎。
答。
凡曆事尋相。
非無淺深之義。
故大師或時。
又申淺深義門。
然依二藏之大宗。
案諸教之旨歸。
諸大乘經。
更不可存淺深。
至華嚴法華。
何創定優劣耶(雲雲) 法華遊意雲。
昔南土北方師。
皆言華嚴是究竟之教。
法華是未了之說。
今謂不然。
此經明初一乘。
救子不得。
後辨一乘救子方得。
得與不得。
義乃有殊。
初後一乘。
更無有異。
○今明法華與華嚴有同者異。
所言同者。
同明一道清淨平等大惠。
故湧出品雲。
是諸衆生。
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則便信受。
入于佛惠。
除先修習。
學小乘者。
如是等人。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惠。
佛意則此平等大惠。
○所言異者。
略明五種。
一化主異。
華嚴化主。
名盧舍那。
法華化主。
稱為釋迦雲。
餘四如文 華玄第一。
明十四異中雲。
七者華嚴是舍那迹本身說。
法華是釋迦本迹身說也(雲雲)餘如文也 華嚴第六會。
十地經教主。
名釋迦牟尼。
又法華教主化菩薩。
故應是舍那。
既會父子天性。
何猶是垢衣長者耶。
然攝論。
佛性論。
同雲化二乘入一乘者。
是化身業(雲雲) 又釋迦舍那。
非一非異。
可案華嚴遊意等文也 裡書雲 統略下雲(塔二)若論教主則不定。
且據華嚴。
分二佛二土二教二徒衆者。
華嚴是盧舍那佛說。
法身無生滅始終。
梵網經明華葉釋迦。
往就舍那聽法。
後還七處八會說之。
則是釋迦說也。
若為二乘人者。
一化始終。
但是丈六釋迦說。
一切教随所見而說也。
問曰。
分二身二土。
但初成道有華嚴。
後去亦有耶。
答曰。
菩薩所見。
乃至未有釋迦。
及釋迦已滅。
常有淨土舍那教門徒衆。
故祇洹時。
有華嚴事。
像法決疑經雲。
或見我今夜涅槃。
或見我為報佛百千釋迦圍繞。
乃至此經明淨土不毀。
須總相知耳。
不可具叙也(文) 尋雲。
法華雲淨土不毀者。
寶玉土欤。
中道第一義谛淨土欤(已上裡書) 玄二谛雲(辨教門)問。
華嚴經為是釋迦所說耶。
答
(又無勝劣異耶)答。
廢四五之妄談。
顯一極之玄宗。
則諸大乘經。
淺深無異(雲雲)問(雲雲) 花玄二雲。
諸大乘經顯道。
○無異(文) 法華玄第三雲。
(決疑門)問。
釋論解問乘品雲。
列十種大經。
所謂雲經。
大雲經。
花首經。
法華經等是。
摩诃般若經。
于中最為深大。
又論第百卷雲。
法華秘密法。
明阿羅漢受記作佛。
波若非秘密法。
不明二乘作佛。
又釋論畢定品雲。
須菩提聞法華經明一切衆生皆作佛。
又聞般若經中有退。
是故今問佛。
是菩薩為畢定。
為不畢定。
又釋論大明品雲。
諸餘善法。
入般若中。
論雲。
諸餘善法。
謂法華經。
又雲。
法華是般若異名。
是五處論文。
有三相違。
初文列般若勝而法華等劣。
第二文般若淺。
法華深。
餘三不别淺深。
此三相違。
雲何會通耶。
答。
依五時之說。
四宗之論言。
此相容鉾楯。
不可會通(文) 又雲。
第一文雲。
般若于十種經中。
最大者。
然檢衆經之極。
以實相。
為宗統。
群聖之心。
用妙惠為主。
夫萬化非無宗。
而宗之者。
無相實相也。
虛宗非無契。
而契之者。
無心(般若也)故聖人以無心之妙惠契彼無相之虛宗。
内外(實相及觀照也)窮得一之原。
盡重玄之妙。
理無不統。
教無不攝。
如空之含萬像。
若海之納百川。
波若盛明斯意。
論科最大。
豈虛構哉。
○波若專明此二。
餘經不爾。
又衆經明此二者。
攝入波若中。
故前雲諸餘善法者。
謂法華皆入波若中也(今見此釋。
前問中第三類文。
則成般若勝初之文也)○第二文。
○正攝二乘作佛不作佛故。
辨秘密非秘密也。
○波若且明菩薩是佛因。
故作佛。
二乘非佛因。
故不作佛。
此義于昔易解。
故名顯示。
法華經明二乘作佛。
與昔教相違于昔難解。
故名秘密。
○般若已明佛乘是實。
未明二乘作佛者。
未開二乘是方便。
約此一義有劣法華。
故名般若為淺。
○此同就大乘中。
自有淺深故。
分顯密二教。
○第三畢定品雲。
此論意明波若與法華無有優劣。
○論主雲。
般若非一時一會說。
以此言推者。
則前分明退者。
在法華之前。
後分不退者。
在法華之後也(文)具可見文也 裡書雲 萬化非無宗等者。
師影語也。
萬化者萬法也。
法華玄三雲。
古有大品師。
謂波若為得道經。
此言符論最大之旨。
以一切得道。
皆由波若故。
為最大(文)(已上裡書) 法華遊意雲。
波若法華。
同是正觀。
平等大惠。
顯道無異(雲雲) 大乘玄教迹義雲。
百花異色。
共成一陰。
萬法異相。
同入波若(雲雲) 今案雲。
般若法花有二同。
一顯實同。
同是正觀二開權同。
即後分般若也 名玄七雲。
舊雲。
大乘即劣。
一乘即勝。
今謂不然。
大品對小明大。
法華除小顯大。
大無二也問。
若爾何故。
攝大乘論。
雲乘有三種一者小乘。
二者大乘。
三者一乘。
一乘最勝。
答。
法華正明能乘之人。
一切作佛。
以此為勝。
不言所乘之法。
有優劣也(文) 花玄三雲。
一切大乘經。
明道無異。
則顯實皆同。
但波若淨名之時。
二乘根緣未熟故。
未得開權。
至法華時。
二乘根緣始熟故。
方得開權耳。
(雲雲)(若望後分般若亦得開權同也) 玄教迹義雲。
衆經皆有傍正二義。
般若廣破有所得。
無依無得。
為正宗。
佛性一乘。
為其傍義。
法華廣明一因一果。
為其正宗。
無所得及佛性。
為其傍義。
涅槃廣明佛性常住。
為斥無常病。
為其正宗。
一乘及無所得。
為其傍義。
又衆經逗緣不同。
互相開避。
○又唯是一道。
三義說之。
無境不照。
故名波若。
真極無二義。
稱為妙法。
常恒不變。
目為涅槃。
○又須領衆經顯道無異。
而作異名說之(雲雲) 裡書雲 宣律師。
靈感要略傳上雲。
問諸佛說教何等偈為般若。
何等偈為花嚴。
何等偈為法華。
何等偈為涅槃。
答曰。
但是無相離我我所。
即入般若。
但是說六度等行。
悲智攝益。
即入華嚴。
但是經授聲聞等記作佛。
即入法華。
但是決擇。
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即入涅槃如此決擇。
古今未有。
若有味道君子。
常願智意矣(雲雲)(宣律師問天天答如斯。
已上裡書) 名玄七雲。
依釋論意。
明華嚴為大菩薩說。
小乘不聞。
淨名等。
通為大小淺深人說故。
二乘得聞。
即華嚴明不思議事深。
淨名辨不思議事淺。
雖同是不思議。
而有淺深故。
有聞與不聞。
例如雖同是波若。
有與三乘共說。
獨為大菩薩說。
九地尚不聞。
況複二乘耶(雲雲) 問。
見上諸文。
于大乘中。
亦有淺深。
何故初定答無淺深耶。
答。
若論傍義。
非無淺深。
然約諸部大宗。
明無淺深而已。
若強論之。
一一部中。
有無量根緣。
且于大乘人中。
始從信位乃至法雲。
随其器量。
所聞各異。
何得判教。
但是四五。
然就大分。
論其淺深。
則諸大乘無勝劣也 問。
般若經。
是三乘通教欤。
答。
非三乘通教也(三乘通教出他師釋也) 問。
法華已前。
諸部般若。
未明會三歸一之旨。
所以三乘并行。
俱受真空之教法。
依之般若經文雲。
欲得聲聞者。
當學般若波羅密。
乃至欲得菩薩地。
當學般若波羅密。
(雲雲)又雲。
是波若中。
廣說三乘之教(雲雲)然何今雲非三乘通教耶。
答。
三乘同觀實相境。
則是三乘同學。
然摩诃般若。
無生正觀。
唯菩薩所得。
非二乘分故。
非三乘通教也 三論玄雲。
次雲大品是三乘通教。
是亦不然。
釋論雲(第四十三卷)般若不屬二乘。
但屬菩薩。
若大品是三乘通教。
則應通屬。
何故不屬二乘。
問。
若依釋論。
明波若但屬菩薩。
在經何故勸三乘同學波若。
答。
波若有二種。
一者摩诃般若。
此雲大惠。
蓋是菩薩所得故。
不屬二乘。
若以實相之境。
名為波若。
則三乘同觀。
故勸三乘。
令并學之。
經師不體二種之說。
便謂波若是三乘通教(文) 經師者。
是舊師。
即立五時教者也。
不體者不能也 名玄四雲。
勝鬘攝受正法。
出生五乘法。
猶如大地出四寶藏。
涅槃雲。
即是聲聞藏。
出生聲聞。
即因緣藏。
出生緣覺。
即大乘藏。
出生菩薩。
可是三乘通教耶。
又如法華明。
長者宅内。
非但具七珍。
亦有盆器等物。
而名長者。
大宅不名通宅。
波若亦爾。
雖具有三乘之惠。
而名菩薩法。
不名三乘通教。
問。
若非三乘通教。
何勸三乘同學。
答。
勸三乘人同觀實相。
不勸三乘人。
同學摩诃般若(雲雲) 又雲。
又以理推之。
必非勸二乘人學摩诃波若。
摩诃波若。
既是菩薩觀智。
豈令二乘學耶。
如涅槃雲。
下智觀故。
得聲聞菩提。
上智觀故。
得菩薩菩提。
此乃明三乘同觀中道。
豈可勸中下二智學上智耶(雲雲) 問。
于此中有與奪難。
若與難者。
摩诃般若。
是大智故。
應是獨菩薩法。
而其實相境。
三乘同觀。
般若經中。
專明實相。
知波若是三乘通教也。
若奪論之。
般若大智。
能照實相。
觀智既是獨菩薩法。
實相亦應非二乘境。
若實相境。
通為三乘所觀者。
觀智波若。
不可唯在菩薩。
是則實相。
通三乘觀智。
局菩薩雲義。
不得成立如何耶。
答。
境之與智。
有例不例。
所言例者。
同是實相境故。
能照般若。
亦無三。
又由智慧淺深故。
所觀實相。
亦成淺深(淨名玄第四)所言不例者。
實相境。
不二中道。
能照智慧。
是所成行理。
相冥通本。
是一法但約觀智差别。
方成其觀智者。
是所修行。
随位淺深。
差别不同。
但可約所證方成無别。
故知。
境智同異雖齊。
然境以同而顯。
智以異顯。
故今約實相境。
釋同學文。
約觀智義。
非通教說也。
次般若教中。
明三乘同觀實相。
而般若教。
非為通教者。
有三義。
一雲。
般若經中。
雖具明境智。
而類淨名經。
可以智為正宗也。
二雲學實相成二乘者。
但是波若。
小許氣分。
非正證實相波若故。
亦非成通教也。
三雲勸二乘學實相波若。
亦令成佛道。
即是密說一乘故。
亦非成通教義也 玄教迹義雲。
○大論雲。
十種大經中。
般若波羅密。
最深最大。
小波若經雲(金剛經也)此經為發大乘者說。
最上乘者說。
故知。
般若非三乘通教。
又說三乘同學般若者。
是密會一乘。
若因同。
果亦應同。
○又右舊義。
般若已會法。
但未會人。
會法者。
一切法皆入摩诃衍中(雲雲)具可見之此一具文。
上更引論三處文。
一今欲為彌勒等廣說菩薩行故說般若。
二般若不屬二乘。
但屬菩薩。
三在菩薩心中。
名般若。
在聲聞心中。
名道品。
又帶涅槃·三乘人。
同觀中道。
非三乘通教為例也。
又般若密說一乘中。
更引二證。
一者聲聞緣覺智斷。
菩薩無生忍。
二求人不可得三乘無分别也法華玄三雲。
波若亦顯亦密。
顯教菩薩。
密教二乘。
顯教菩薩者。
令菩薩學般若成佛道也。
密教二乘者。
觀二乘學般若。
亦令二乘成佛道也(雲雲) 法華涅槃唯是顯教菩薩。
明三乘人皆是菩薩也 又雲。
又攝大乘論雲。
波若密說一乘。
所以然者。
一切法是真如。
三乘不離真如。
即說一乘義(文) 又雲。
又學波若成二乘者。
此是波若少許氣分。
何以知之。
釋論雲。
二乘證空。
比菩薩空。
譬如毛孔空比十方空。
又攝大乘論雲。
二乘但得人空。
不得法空。
故知。
二乘但得波若小許氣分。
問。
若如後意者。
即以此言證。
波若是三乘通教。
既得小許氣分。
豈非通耶。
答。
大經雲。
如人得食。
亦名涅槃。
二乘斷三界惑。
豈不得涅槃小分耶。
故不應以少分之言。
證三乘通教(文) 此中言後意者。
前明般若唯在菩薩。
設勸二乘學實相者。
意欲令二乘人成菩薩故。
非三乘通教。
自又學波若二乘下。
二乘得波若氣分雲也。
問。
得氣分者。
得實相氣分欤。
得觀照氣分欤。
答。
一雲。
得實相氣分也。
故引二論文。
并分所證空理而已。
一雲。
得觀智氣分。
但非般若正體雲也 名玄四雲。
爾涅槃境也雖是智母。
而三乘共觀。
二智獨菩薩法。
○故以智為宗不取境也(文)此辨淨名宗也 又雲。
三乘同觀。
并契實相。
但二乘猶如菟馬。
未盡其原。
故不得波若之名(雲雲)(見此文者可随智慧淺深。
亦于理淺深分也) 又雲。
二者三乘實相智。
皆從般若中生。
所以然者。
所照實相。
既一。
則能照般若無三。
但根性不堪故。
于一般若。
開為三乘智慧。
三乘智慧。
皆攝入般若觀中。
故名為大(文) 上一義。
二乘智不名大也。
此且相從明義。
故以二乘智亦名大。
而下文明大惠獨菩薩。
故般若非三乘通教也。
此文見從實相一。
故智慧亦同也 又雲。
問。
摩诃般若。
乃是獨菩薩法。
而般若教中。
說三乘人同觀實相即是三乘通教。
答。
若爾涅槃經中。
說三乘人同觀中道。
應是三乘通教耶。
問。
若非三乘通教。
何故令三乘人說耶。
答。
長者付财。
凡有二意。
一欲顯教菩薩。
二密教二乘。
此乃是息于二乘。
同成菩薩。
雲何乃言三乘通教耶(文) 令三乘人說者。
命須菩提等。
說般若經雲也 問。
二乘聖者。
觀中道實相耶。
答。
觀實相而得小果。
又得小果已。
進學大乘實相中道也。
問。
且于小乘。
自分觀實相雲事不明。
夫實相中道。
是菩薩之所行。
非小智偏悟之境界。
若二乘智慧。
證實相。
與菩薩何異耶。
即三乘混濫。
大小難辨耶。
答。
二乘聖者。
得般若氣分故。
言證實相也。
所言實相者。
即是生空及法空中拆法空也。
此空除我執。
遂是實相之分也。
如毛孔之空。
與太虛空。
空無二分。
譬類可知之。
又二乘人。
亦于所證。
不增不減。
除諸邊見。
即是中道。
然非究竟故。
非大乘也 問。
般若涅槃。
兩教相對。
可有淺深耶。
答。
淺深無異。
問。
般若付财教。
但是一乘之方便。
涅槃圓極談。
既稱滿字之教門。
是以諸部般若。
未明二乘成佛。
又專明空義。
不論三點四德。
安可以此同悉有佛性教。
四德常樂宗耶。
答。
般若佛性。
一法異名(雲雲) 佛性有五種名。
又智論異名金性等 花玄三雲。
又引釋論辨十種大經。
明般若最勝。
既勝法華。
豈淺涅槃耶。
問般若未明常。
故知淺也。
答。
經題中。
以引文竟。
今當更說。
攝大乘論。
引般若雲。
乘有三種。
因乘緣乘果乘。
果乘者。
謂常樂我淨。
若爾般若以明四德。
雲何非常。
但人不解經意。
謂言無常耳。
○論主亦明無為。
般若又雲。
常住般若。
非無此意(文) 同第二雲釋名。
又天親釋。
金剛波若。
已明佛性。
況法華而不說(雲雲) 又雲。
大品常啼品雲。
諸佛色身有去來。
法身無去來。
○小品經。
分明辨法身不可遷滅。
與大品同意(雲雲) 玄教迹章雲。
○釋論解方便品雲。
般若為種子是正因。
五度等為水是緣因。
能生菩提果。
又大品已有明佛性義。
亦有緣正因義也(雲雲) 又破地論師三宗四宗雲。
○勿謗波若。
堕于無間。
今依此論。
具明三佛(此論者應是智論。
然不詳之)又彌勒天親。
釋波若經文。
亦明三佛。
故知。
波若等經。
具明常住佛果。
佛性正因。
十地了因。
若爾。
何不名顯實教。
應依四依大聖莫依凡妄執也。
問曰。
若言常者。
雲何。
此經雲三世諸佛皆入無餘涅槃耶。
答。
非是小乘無餘涅槃。
若依攝論。
大乘無餘涅槃。
有二種。
一者分段因果盡名有餘。
變易因果盡。
名無餘涅槃。
二者報應二佛。
名有餘涅槃。
法身名無餘涅槃也。
又金剛般若經中。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者是。
彌勒釋雲。
大乘第一無餘涅槃也(雲雲) 又雲。
問。
若此經非宣明空者。
亦說本有不空之法耶。
答曰。
論主釋初品中法性雲。
法名涅槃。
性名本分。
如白石中有銀性。
黃石中有金性。
一切法中。
有涅槃性亦如是(雲雲) 問。
華嚴法華相對。
有淺深耶。
答。
無淺深異。
問。
華嚴法華二經。
淺深遙異。
法華者。
化身說。
凡聖同聞。
華嚴者。
舍那教。
純被大乘根。
彼直說十地等因。
明入法界果。
此會昔三乘。
始令信入大乘。
是知二經淺深非比。
何執顯道無異之言。
廢淺深因緣之道理乎。
答。
凡曆事尋相。
非無淺深之義。
故大師或時。
又申淺深義門。
然依二藏之大宗。
案諸教之旨歸。
諸大乘經。
更不可存淺深。
至華嚴法華。
何創定優劣耶(雲雲) 法華遊意雲。
昔南土北方師。
皆言華嚴是究竟之教。
法華是未了之說。
今謂不然。
此經明初一乘。
救子不得。
後辨一乘救子方得。
得與不得。
義乃有殊。
初後一乘。
更無有異。
○今明法華與華嚴有同者異。
所言同者。
同明一道清淨平等大惠。
故湧出品雲。
是諸衆生。
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則便信受。
入于佛惠。
除先修習。
學小乘者。
如是等人。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惠。
佛意則此平等大惠。
○所言異者。
略明五種。
一化主異。
華嚴化主。
名盧舍那。
法華化主。
稱為釋迦雲。
餘四如文 華玄第一。
明十四異中雲。
七者華嚴是舍那迹本身說。
法華是釋迦本迹身說也(雲雲)餘如文也 華嚴第六會。
十地經教主。
名釋迦牟尼。
又法華教主化菩薩。
故應是舍那。
既會父子天性。
何猶是垢衣長者耶。
然攝論。
佛性論。
同雲化二乘入一乘者。
是化身業(雲雲) 又釋迦舍那。
非一非異。
可案華嚴遊意等文也 裡書雲 統略下雲(塔二)若論教主則不定。
且據華嚴。
分二佛二土二教二徒衆者。
華嚴是盧舍那佛說。
法身無生滅始終。
梵網經明華葉釋迦。
往就舍那聽法。
後還七處八會說之。
則是釋迦說也。
若為二乘人者。
一化始終。
但是丈六釋迦說。
一切教随所見而說也。
問曰。
分二身二土。
但初成道有華嚴。
後去亦有耶。
答曰。
菩薩所見。
乃至未有釋迦。
及釋迦已滅。
常有淨土舍那教門徒衆。
故祇洹時。
有華嚴事。
像法決疑經雲。
或見我今夜涅槃。
或見我為報佛百千釋迦圍繞。
乃至此經明淨土不毀。
須總相知耳。
不可具叙也(文) 尋雲。
法華雲淨土不毀者。
寶玉土欤。
中道第一義谛淨土欤(已上裡書) 玄二谛雲(辨教門)問。
華嚴經為是釋迦所說耶。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