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一

關燈
一大意(無得正觀宗) 大乘玄義科次第(并綱要文) 教相(三轉法輪傍正二藏教) 大乘經無淺深 般若非三乘通教 般若涅槃相對(花嚴法花相對無淺深顯密傍正) 頓漸二教 三轉法輪(大品維摩攝何) 教相異說(四時五時等五味正釋十二部經) 他宗立教(天台四教用邪淨影四宗法相三時教三時正意) 諸經說時 般若部類 大品金剛前後 二夜經(般若說時) 大意 中論疏第二雲。

    問。

    有二種人。

    一者悟大乘無所得意。

    不解數論名教。

    二者精識一切名教。

    不學大乘無所得意。

    此二人中。

    何者為勝。

    答。

    耳目之徒。

    言識一切名教者為勝。

    今以理論之。

    雖二人兼失。

    而前者為勝。

    何以知然。

    佛雖說一切名教。

    意在無所得。

    一相一味。

    謂離相。

    解脫相。

    問。

    弘經通論。

    須科文義。

    釋義次第生起。

    評定違順。

    會諸異同。

    雲何一向。

    作無所得觀耶。

    答。

    考尋聖人興世諸所施為。

    為顯中道。

    令因中發觀。

    滅諸煩惱。

    若存着語言。

    傷佛意也。

    又百年之壽。

    朝露非大者。

    宜以存道為急。

    而乃急其所緩。

    緩其所急。

    豈非一形之自誤耶(文) 裡書雲 耳目之徒者(淺識之輩。

    以耳目為量。

    不能意思之欤。

    又耳目所觸之人。

    謂常人也)古開題集。

    有一檀越。

    請諸宗名德。

    修八講。

    講師各着開題。

    其中有元興寺常修多羅宗雲者(今案。

    淨影宗其時别立之欤。

    已上裡書) 淨名玄第六雲。

    有二種人。

    一者學無所得觀。

    意乃虛玄。

    方言不足。

    二者但分别法相。

    失顯道正宗。

    今欲令文義兩明。

    玄事俱得。

    故開此階級也(文) 大乘玄論義科次第 二谛義八不義佛性義一乘義 涅槃義二智義教迹義論迹義 佛教有诠。

    诠謂二谛。

    谛正以中。

    中即八不。

    中為佛因。

    因是佛性。

    由性起行。

    行為一乘。

    行乃得果。

    果名涅槃。

    涅槃帶照。

    照乃二智。

    因智說經。

    經稱教迹。

    教迹須通。

    通唯論迹 (更又有一本。

    八不次安二智。

    境智因果。

    所诠能诠等次第也。

    此大乘玄論。

    總有五卷。

    義科次第。

    有異本不同。

    又文有增減之異也) 裡書雲 西大寺玄睿師造三論大義鈔四卷 十章 八不義一二谛義二 二智義三方言義四 佛性義五不二義六 容入義七一乘義八 教迹義九三身義十 十科诤論 空有诤論一常無常诤論二 五性爾不爾三有性無性诤論四 定不定性五變易生死六 三一權實七三車四車八 教時诤論九說不說诤論十(已上裡書) 二谛事 玄雲。

    二谛者。

    蓋是言教之通诠。

    相待之假稱。

    虛寂之妙實。

    窮中之極号(文)通诠者宗旨也。

    而言诠者謂正能诠也 别章上雲。

    論文雲。

    諸佛依二谛。

    為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義谛也。

    然師臨去世之時。

    登高座付屬門人。

    我出山以來。

    以二谛為正道(文)師者興皇和尚也 又雲。

    論四谛品。

    前釋二谛。

    次釋依二谛說法。

    前釋二谛雲。

    世俗谛者。

    一切諸法性空。

    而世間颠倒。

    謂有于世間是實。

    名為世谛。

    諸賢聖真智。

    颠倒性空。

    于聖人是實。

    名第一義谛。

    次雲諸佛依是二谛。

    為衆生說法。

    此則前釋二谛竟。

    然後明諸佛依是二谛。

    為衆生說法。

    故二谛是本。

    說法是末。

    二谛是所依。

    說法是能依(文) 大論九十一雲。

    菩薩住二谛中。

    為衆生說法。

    不但說空。

    不但說有。

    為愛着衆生故說空。

    為取相着空衆生說有。

    有無中二處不染。

    如是方便力。

    為衆生說法(文) 玄雲。

    能依教谛。

    所依是于谛(文) 八不事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疏第二雲。

    八不者。

    蓋是正觀之旨歸。

    方等之心有。

    定佛法之偏正。

    示得失之根原。

    迷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

    悟入則。

    二部經如對白日(文) 章雲。

    ○文則八不。

    處處經論散出。

    但菩薩璎珞經下卷雲。

    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也 又大經二十五。

    師子吼品雲。

    十二因緣。

    不生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去(文)(此證八不明中假二谛也。

    四論玄八不義同之)所言不出與不去。

    同異如何。

    答。

    有同異二意(如下别論之) 章雲。

    問。

    八不是佛說者。

    龍樹造中論時。

    即引經中八不。

    安論初為非。

    答。

    不可定判。

    或賓伽引經中安處。

    或可。

    龍樹引經中八不。

    序無畏論初。

    故注論者。

    安中論序意初也。

    ○或可。

    引釋論中八不。

    安處中論序意也(文) 此中有四釋。

    悉之如下 佛性事 章雲。

    甘藥停山。

    由來已久。

    圓珠沉水。

    實自積時。

    而随其流處。

    六味不同。

    競捉瓦石。

    三乘成異。

    謬言羊角之刀。

    複據如繩之像。

    ○少失鄉土。

    名為弱喪。

    不知反本。

    稱曰無明。

    蕩識還原。

    目為佛性(文) 此中譬喻多出涅槃經也 一乘事 章雲。

    若究竟力言中道為乘體。

    攝論雲。

    性乘若就用為談。

    萬善為乘體。

    萬善之中。

    以般若為體。

    報習兩善。

    取習因為乘體。

    報因住生死不取(文) 所言習因報因者何。

    答。

     裡書雲 法華義疏第四雲。

    前後相生義自是習因。

    感報之義是報因(雲雲已上裡書) 又雲。

    三一開會。

    凡有十門。

    一者開三顯一。

    二者會三歸一。

    三者廢三立一。

    四者破三明一。

    五者覆三明一。

    六者三前明一。

    七者三中明一。

    八者三後辨一。

    九者絕三明一。

    十者三無辨一也(文)(具釋如文) 涅槃事 章雲。

    涅槃者。

    蓋是安心之本宅。

    凡聖所同歸(文) 又雲。

    今以中道正法。

    為涅槃體。

    涅槃有二種。

    性淨涅槃。

    方便淨涅槃。

    亦名本有涅槃。

    始有涅槃。

    亦名正法涅槃。

    修成涅槃。

    别而為論性淨涅槃體者。

    正法中道為體。

    修成涅槃。

    以萬德為體。

    然至論其體。

    但以正法中道為二涅槃○今明性淨涅槃。

    是如來藏。

    本有佛性。

    顯為法身。

    亦名涅槃。

    方便淨涅槃。

    是萬德上無累。

    稱為滅度。

    故二涅槃各别。

    然窮論隻是正法中道為體(文)(至論即是窮論也) 二智事 章雲。

    然昔在江南。

    着法花玄論。

    已略明二智。

    但此義既為衆聖觀心法身父母。

    為須精究。

    故重論之。

    此義若通。

    則方等衆經。

    不待言而自顯。

    具存梵本。

    應雲波若波羅蜜。

    漚和波羅蜜。

    故此經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文)(此經者維摩經也。

    今見此章與淨名玄之宗旨門全同也) 章雲。

    惠名既劣。

    宜在因中。

    智則決了。

    故居果地(文) 涅槃疏第六雲。

    昔涅槃無波若。

    波若是智。

    有智涅槃未足沙。

    無餘涅槃。

    是無有智。

    ○今涅槃波若始具足(文)(此對小乘明之) 教迹事 章雲。

    至理無言。

    所以言者。

    言生于群心。

    然群基百差。

    緻令聖教萬殊。

    萬殊方教。

    解釋不同。

    成論師。

    或言四時。

    或言五時(等文) 群基者萬機也。

    機是教起之本。

    故雲基也。

    方教者聖教也。

    方者法也。

    如醫方等。

    或随方域。

    故名方教。

    謂随根緣方域。

    聖教區分也 又雲。

    問曰。

    若唱成地二家之失。

    今雲何判佛教耶。

    答曰。

    菩薩藏聲聞藏。

    大乘小乘。

    有餘無餘。

    作無作。

    了不了。

    有邊無邊。

    頓漸。

    半滿。

    常無常。

    有量無量門。

    往收不以具足十門方收。

    但以二門。

    攝無量法。

    然攝門非一 所言頓漸。

    今有二義。

    一雲。

    即半為漸。

    滿為頓。

    如天親涅槃論說。

    二雲。

    華嚴等為頓。

    初小後大。

    乃至法華等為漸。

    如信解品疏解之 裡書雲 寶窟下雲。

    權名有作。

    亦名有量。

    實名無作。

    亦名無量也。

    言作無作。

    從行立名。

    舉小乘谛。

    望後更有大乘觀谛。

    可以修作。

    名為有作。

    ○舉大乘觀谛。

    望後更無餘觀可作。

    名曰無作(文) 又雲。

    亦雲有量無量者。

    二乘智即有限量。

    佛智無限量。

    邊無邊亦如是。

    二乘智有岸極為有邊。

    佛智無岸極為無邊。

    悉是随人為名。

    今以四義釋之。

    一粗細門(分段為粗變易為細)二廣狹門(唯分段為狹通二死為廣)三淺深門(小乘為淺毗昙染淨因果。

    法相成實。

    假有無性大乘為深。

    明空即本性寂滅。

    辨有窮如來藏。

    )四總别門(總相粗知為總。

    随别細知為别) 又雲。

    泛經論中。

    明餘無餘涅槃。

    略為五對。

    一唯就小乘說。

    因亡名有餘。

    果盡名無餘。

    二唯就大乘說(因盡果盡)三菩薩所得因果無處為有餘(佛所得為無餘)四應化身為有餘。

    法身為無餘。

    五大小相對。

    小乘中因果盡名有餘。

    大乘因果盡名無餘(雲雲)(已上裡書) 論迹事 章雲。

    今問。

    爰及正化迄于像法。

    傳持紹繼。

    其人不少。

    今定取何人破邪顯正。

    答。

    大格為論。

    不出四人。

    一是調禦世尊。

    是能化主。

    其餘三聖。

    助佛宣揚。

    三者所謂馬鳴開士與龍樹提婆也(文) 三論四論。

    唯是龍樹提婆造。

    調禦馬鳴。

    标其本耳 又雲。

    若三論即别通論。

    通申一切諸教。

    教無申。

    通破一切諸迷。

    無迷不洗。

    故是别通論也。

    若釋論即是通别論。

    意緻乃複通漫。

    而的釋一部文言。

    是故通别論也(文) 玄又複言四論不一不異(雲雲)均師作玄義名四論。

    嘉祥制玄文稱三論。

    玄各有所以。

    四即兼通别三。

    正取通論。

    今欲顯此宗。

    呑納衆教。

    故正依通論取三論也 已上大乘玄論。

    義科之要也。

    又别章三卷。

    唯明二谛。

    二谛是今家之旨歸耳。

    餘玄疏等。

    皆随所應知其宗緻矣 教相事 問。

    今宗家于一代之教迹立幾種乎。

    答。

    唐和古今相傳多雲。

    嘉祥立教在三轉法輪(雲雲)今所承者。

    以二藏教為正意。

    然三轉法輪。

    是一支之傍論。

    非攝教之大宗。

    所以然者。

    制大乘玄論。

    立教迹一章。

    專明二藏。

    無三轉法輪義。

    故知。

    判教正在二藏。

    彼三法輪。

    且依法華信解品意為釋。

    法華别于華嚴猶菩薩藏。

    開分兩教。

    此約前後。

    且論其異。

    然尋一乘根本。

    是一義宗無二。

    理趣遂同。

    所以三輪非正意也。

    師說雲。

    三轉法輪。

    且依法華信解品立之。

    然明義不盡。

    晚得心地觀經士安疏。

    彼師評嘉祥三轉法輪雲。

    此法華中一類。

    本末非佛一代。

    收義不盡(雲雲)今尋雲。

    士安法師。

    似相調彈嘉祥。

    何以為規模哉。

    然師說意趣。

    顯三轉法輪。

    非立教正意矣。

    故可雲三輪元非欲收義窮盡。

    若成此義。

    可爾。

    若欲顯過失者。

    便是虛設。

    又尋雲。

    三輪收義如何不盡乎。

    若言收部不盡者。

    其不收者何乎。

    答。

    法華已前。

    諸方等經。

    及大品等。

    諸部般若。

    不說一乘故。

    非根本。

    非小乘故。

    亦非枝末。

    故不盡也。

    難雲。

    大品等教。

    若望菩薩判為根本。

    若望二乘便是枝末。

    由此道理。

    攝教便盡耶。

    答(雲雲)具如下别論之。

    又難雲。

    依法華信解品。

    何以為不盡所以耶。

    夫法華教門。

    結束一代。

    該羅始終。

    既依其說。

    方可收教周耶。

    又立教相須依經說。

    何以依經還不用之乎。

    答。

    法華信解品。

    且約聲聞人始終。

    辨諸教不同。

    故欲泛爾攝教。

    于大品等義。

    則有監故雲爾。

    又難雲。

    釋中觀論。

    三段以配釋三轉法輪。

    故知三輪亦是通說。

    非局一部意耶。

    答。

    誰言三輪唯局一部。

    但言是傍論。

    非正意耳 問。

    二藏者何等耶。

    答。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也。

    問。

    佛初成道時。

    為瞽龍提謂等。

    說人天教門。

    便于二藏所不攝耶。

    又佛說十二因緣。

    為緣覺法。

    如何不立緣覺藏耶。

    又金光明。

    大涅槃等。

    以佛果德。

    為其宗旨。

    何不立為佛藏耶。

    答。

    佛說諸教。

    但為建立出世法。

    故結集經者。

    唯為二藏。

    然佛随機說人天法。

    結集經時。

    便附二藏。

    不别立為世間乘教。

    又約禀教人。

    故唯立聲聞菩薩藏也。

    緣覺及佛。

    非禀教故也 難雲。

    若佛意本。

    欲立出世乘故。

    不别結集。

    為人天教者。

    亦複本意。

    唯為一乘。

    故不應别結集聲聞藏耶。

    答曰。

    教本意。

    立出世乘。

    然于出世中。

    權實路分。

    故亦結集聲聞藏也。

    難雲。

    若權實并立。

    故結二藏者。

    于方便教。

    亦有世間教。

    何不開耶。

    答。

    世間之教相。

    同外道。

    不違流轉。

    故不開之。

    若唯大乘。

    便是太減。

    若開世間。

    便成太增。

    故立二藏。

    不增減也 法花玄七雲。

    冷水灑面者。

    初成道時。

    但堪受人天教。

    為瞽龍及提謂等。

    說三歸五戒也(文) 求雲。

    為瞽龍提謂等。

    說三歸五戒者。

    出何經耶。

    答 問。

    依何文證。

    立二藏教耶。

    又二藏教義。

    起自誰人耶。

    答。

    三論玄中。

    引三經三論。

    證二藏教矣。

    又立二藏教。

    起自後魏菩提留支也 求雲。

    大小半滿。

    即是二藏。

    此大小乘。

    諸師通說也。

    何雲始自留支耶。

    又留支三藏。

    立一音教見彼師别破章。

    何處見二藏義耶。

    答。

    立二藏意。

    專明諸大乘經無淺深異。

    不如南方五時說。

    北土四宗論。

    及花嚴五教。

    法相三時等。

    故立二藏。

    專異他家也。

    次彼留支三藏。

    立二藏教。

    見法花玄并寶窟。

    又見彼師楞伽經親譯自講疏也 三論玄雲。

    難曰。

    但應立大小二教。

    不應制于五時。

    略引三經三論證之。

    一者大品雲。

    諸天子歎曰。

    我于閻浮提。

    見第二法輪轉。

    龍樹釋雲。

    鹿苑已轉小輪。

    今複轉大法輪。

    法華雲。

    昔于波羅捺。

    轉于四谛。

    今在靈山。

    說于一乘。

    涅槃經雲。

    昔于鹿林轉小。

    今于雙樹說大。

    故知。

    教唯二門。

    無五時也。

    智度論雲。

    佛法有二。

    一者三藏。

    二者大乘藏。

    地持雲。

    十一部經。

    名聲聞藏。

    方等大乘。

    名菩薩藏。

    正觀論曰。

    前為聲聞。

    說生滅法。

    次為菩薩。

    說無生滅法。

    以經論驗之。

    唯有二藏。

    無五時矣(文) 法華遊意雲。

    而大品思益法華涅槃。

    此四部。

    皆對昔小。

    稱歎今大(雲雲) 大乘玄論教迹章文如上(半字滿字有餘等。

    并出經說也) 法華玄三。

    ○如是等處處經論。

    但明大小二乘故唯有二種法輪。

    不應立三教也。

    又以理推之。

    衆生根有二種。

    一堪受佛道。

    二不堪受大道。

    為說佛乘。

    名為大乘。

    不堪受者。

    為說小乘。

    故知。

    但應有二(等文) 此法華玄。

    引釋論之三處文。

    一大乘藏三藏。

    二聲聞道菩薩道。

    三結集二藏大經二處文。

    一半字滿字。

    二今昔二輪。

    法華三文。

    一除糞付财。

    二草庵大宅。

    三化化城寶所攝大乘。

    聲聞法菩薩法。

    斷障不同。

    地論二藏。

    淨名經。

    菩薩法藏所攝之文。

    中論聲聞法。

    摩诃衍入第一義道之文。

    一切經初皆列二衆。

    故結之雲處處經論也 裡書雲 智論。

    結集二藏文。

    在第一百卷(義章雲。

    于鐵園山。

    集摩诃衍。

    雲雲金剛仙論第一雲。

    鐵圍山外。

    二界中間。

    結集大乘。

    雲雲)一切經初。

    皆列二衆雲事。

    以金剛般若難之(已上裡書) 又雲。

    菩提留支。

    此雲道希。

    其親翻地論。

    但明半滿。

    留支是地論之宗。

    ○(文)道希或本作布。

    今用希耳 寶窟上雲。

    從菩提留支度後。

    至于即世。

    大分佛教。

    為半滿兩宗。

    亦雲聲聞菩薩二藏。

    ○(文)(即世者。

    是當時。

    非謂死殁也) 中論疏一雲。

    立二藏名者。

    此是立教名也。

    夫立教之意。

    正為禀教之人。

    緣覺不禀教。

    聲聞禀教。

    故名聲聞藏。

    菩薩禀教。

    佛不禀教。

    故名菩薩(文)入大乘論。

    三藏教也 裡書雲 入大乘論上雲(堅意菩薩造道泰譯) 唯諸菩薩。

    所學大乘。

    得名三藏。

    何以故。

    夫說法者。

    具足三乘乃名藏。

    以菩薩說法具三乘故。

    是故我說名三藏耶。

    乃至唯諸菩薩。

    雖學聲聞辟支佛乘。

    而不證于聲聞辟支佛道(等文)(已上裡書) 淨名玄七雲。

    問。

    何故不立佛藏。

    答。

    凡有二義。

    一者立菩薩藏。

    大小相對。

    菩薩藏中。

    具有佛法。

    即是佛藏。

    二者亦菩薩禀教。

    偏立菩薩藏。

    聲聞藏中。

    亦有緣覺。

    而聲聞禀教。

    故偏名聲聞藏也(文) 問。

    二藏教意。

    于諸大乘經。

    全無淺深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