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七

關燈


    文義要曰。

    此二中者。

    又是體中用中為二也。

    此料簡意者。

    約二谛門分體用時者。

    真谛為體。

    俗谛為用。

    即一假一中之廢立故。

     玄。

    所言四中者謂對偏中等者。

    中論序疏曰。

    但中有三。

    一者對斷常之偏明中。

    此是對偏中。

    二者盡偏中立于中名。

    欲盡于偏病故名盡偏中。

    又一意。

    隻為偏病盡得有于中也。

    問。

    盡偏對偏及絕待。

    此三何異。

    答。

    玄意已明。

    今重略叙。

    對偏中者。

    此約所诠之理對破偏病。

    故名為中。

    盡偏中者。

    蓋是洗淨斷常故。

    強名為中。

    雖盡于偏而有于中。

    如經雲。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斷二常。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絕待中者。

    凡有二種。

    一者如涅槃雲。

    有小涅槃有大涅槃。

    小涅槃者待苦說樂。

    大涅槃者絕此苦樂乃名大樂。

    此之絕待猶是待義。

    二者此絕待涅槃不可說其苦樂。

    不知何以美之。

    強名為樂乃稱大樂。

    方是絕待樂也。

    中義亦爾。

    須深見此意。

     問。

    獨空與絕待中何異。

    答。

    人多不體獨空之旨。

    但依智度論文。

    十八空是對有明空。

    稱相待空。

    非空非有無所因待。

    稱為獨空。

    今謂。

    蓋是一種方言。

    尋獨空意不然。

    以本來畢竟無所有唯有實相法性。

    故稱為獨。

    正宗爾也。

    攝大乘論雲真如獨故。

    亦同此意問。

    何故此獨作空名說耶。

    答。

    以畢竟無一切患累有法故稱為空。

    又大集雲。

    不可說故無相貌故。

    名為空也。

    法花經雲終歸于空。

    義亦如是。

     裡書雲 涅槃經第二十五師子吼品雲。

    善男子。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文)(已上裡書) 玄。

    故此論雲若無有始終等者。

    中論第二卷破本際品。

    問曰。

    無本際經說衆生往來生死本際不可得。

    是中說有衆生有生死。

    以何因緣故而作是說。

    答曰。

    大聖之所說。

    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

    亦複無有終。

    佛所言說無不是實。

    說生死無始。

    何以故。

    生死初後不可得。

    是故言無始無終。

    汝謂若無初後應有中者是亦不然。

    何以故。

    若無有始終。

    中當雲何有。

    是故于此中先後共亦無。

    因中後故有初。

    因初中故有後。

    若無初無後。

    雲何有中。

    生死中無初中後。

    是故說先後共不可得。

    疏釋曰。

    品開為二。

    前問次答。

    初引經。

    次問論主。

    ○是中說有衆生有生死。

    第二外人引佛經難論主。

    經說有衆生者有人也。

    有生死者有法也。

    以何因緣而作是說者。

    疑經有衆生有生死何故無本際。

    答曰為二。

    初破無生死本際。

    第二末後兩偈例破無一切法本際。

    初為二。

    一破無生死始終中間。

    是故于此中下。

    第二破無生死。

    就初又二。

    前偈明無始終。

    次半偈辨無中間。

    上半明無始。

    下半辨無終。

    此則是申佛經明無始。

    以破外人計生死有始。

    即是破本際義。

    第二半偈破中間易知。

    即是破中義。

    本對偏病。

    是故有中。

    若無二邊。

    何中可得。

    如是生死涅槃真之與妄。

    義皆例然。

    準此可知。

     問。

    中實中與中假中相對辨時。

    以今四中雲何可配屬耶。

    答。

    前三中約中實内明之。

    第四成假中即當中假之中。

    如就成假中分别單複疏密等。

    皆此意也。

    問。

    其中實義與中假義相對辨相何。

    答。

    中論疏第二問雲。

    八不是無畏之中心。

    方等要觀。

    文既重出。

    豈非繁哉。

    答此問雲。

    二周明八不者。

    極有深緻。

    今略述六牒。

    其第一義雲。

    初牒八不明中實義。

    次牒八不明中假義。

    初明中實者。

    一切大小内外有所得人心之所行。

    皆是生滅斷常一異來出。

    障中道正觀故。

    命初宜洗之。

    以求其生滅不得故雲不生不滅。

    乃至來出亦然。

    所以此為中實者。

    計有如此生滅斷常。

    悉是虛妄。

    實無此颠倒。

    橫謂生滅斷常。

    故名為實。

    以橫謂有此生滅斷常。

    故是偏邪。

    無如此生滅斷常。

    故名為中。

    所以初牒八不明中實義。

    次重牒八不明中假者。

    既破洗有所得生滅斷常畢竟無遺。

    始得辨假名因緣二谛。

    此假名因緣二谛能通不二中道。

    是故中假義具足。

    記釋曰。

    所以名此為中實者等者。

    睿師序雲。

    以中為名。

    照其實也。

    碩法師遊意雲。

    中是實為義。

    正為義也。

    今此處文虛實相對。

    中偏相對。

    ○計有如此生滅等者。

    約外人名為虛。

    實無此颠倒等者。

    約論主名為實也。

    以橫謂有此生滅等者。

    約外人為偏邪。

    無如此生滅斷常等者。

    約論主名為中也。

    今檢有疏雲。

    若能了知此等八計。

    畢竟都無。

    名之為實。

    名之為中。

    若言有八者即為虛為偏。

    無此等計強名為實為中。

    何但八計。

    凡有所計。

    一切皆無名之為實。

    謂橫洗二十七條。

    豎淨五句。

    畢竟清淨強名為中。

     次重牒八不等者。

    碩法師遊竟雲。

    若是中實中即假前中。

    若是中假中即是轉假明中。

    假有無非有無也。

    即是假後中。

    此即中實義與中假中相對而言。

    有疏雲。

    言中假者。

    既破如此等計。

    便謂無二谛故。

    次明中假義。

    無汝所計性有無。

    有如來假名因緣有無。

    洗彼性有無盡。

    顯如來假有假無。

    還令悟識中道如佛無異。

    故四依出世。

    當知是大乘二啟閻浮(已上)問。

    以今四中約四重階分别之者。

    其相雲何。

    答。

    前三中約第一階中實。

    委明三種。

    第四成假中。

    此第四階體中也。

    第二第三階用中。

    此假之上不自離邊二義。

    合為成假之假也。

    問。

    以今此四中約假前中與假後中相對明之者。

    其相雲何。

    答。

    前三中假前中。

    第四成假中此假後中也。

    問。

    假前中假後中者其相雲何。

    答。

    疏六條中第二義雲。

    二者前牒八不。

    即是假前中義。

    未辨于假前破此性生滅有無不可得。

    故言非有非無稱中道。

    次重牒八不。

    得辨而有而無。

    而有而無即是假說有無。

    名中後假。

    假有無豈是有無。

    故假有無非有無。

    名為中道。

    謂假後中。

    故再牒八不義乃圓備。

    又初牒八不。

    是破無不圓。

    後重牒。

    八不中無不備。

     裡書雲 絕待中成假中事。

    私雲。

    絕待中與成假中者。

    一體義分也。

    謂絕有無用入體時。

    謂絕待中也。

    謂從複假入複中也。

    亦名因緣表中也。

    從體出假名成假中也。

    謂從複中出複假也。

    如非有無假說有無也。

    猶能能可尋之。

    四論玄第一中假義雲。

    興皇大師辨中假亦無量。

    但要者或開三種中。

    有時開四種中也。

    假亦然也。

    三種者。

    一者對偏中。

    二盡偏中。

    三者絕待中。

    四種者。

    三如前。

    第四明成假中也。

    對偏中者。

    如内學禀佛二谛教。

    則空有成斷常二見迷辟于中。

    如百論三外道中。

    亦如開善二谛義明三種等。

    有所得家中故。

    論主說不生不滅中道。

    對破彼偏執則為說正中義故。

    對偏明中也。

    盡偏中者。

    盡淨于偏。

    名之為盡淨中也。

    何者。

    明唯直辨中。

    對偏而已。

    複須洗除此偏盡淨乃得名中。

    故言盡偏明中也。

    絕待中者。

    亦名實相中也。

    不從對偏為名。

    亦不從盡淨為目。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四句五句所不可得。

    強秤歎立中名。

    以顯正法實相義也。

    又中本對偏。

    偏病既去。

    中亦不留。

    非偏非中。

    不知何以美之。

    強名為中。

    故名為絕待中也。

    問。

    若絕中名為中。

    亦應絕待名為待耶。

    答。

    待不待絕不絕是一例。

    絕中無複中。

    名為絕中。

    絕待無複待。

    名為絕待也。

    成假中亦名接斷中也。

    成假中者。

    絕本對不絕。

    不絕是假。

    所以第四明成假中也。

    明中道實非有非無。

    因此非有非無得起有無。

    以中成假故名成假中也。

    佛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說有無為顯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是中。

    因此中起假也。

    接斷中者。

    中偏既去謂絕斷。

    作解沈空。

    故接起假名中。

    故名接斷中也。

    此即治病中也。

    又藏公雲。

    論主破外道。

    外道心無所安。

    成斷見求○覓法。

    論主将佛二谛接斷。

    亦得接斷二谛。

    是百論意也。

    中論直诤佛二谛回生滅心。

    向無所得心故不别二谛來接。

    故不名接斷。

    若生滅心去。

    無所得心接不無此義也。

    問。

    接斷中之中。

    是能接為中。

    是所接為中耶。

    答。

    外人既被破心無所安。

    泛沒在空。

    佛正教有無二谛能接之。

    二谛為中亦得。

    又實相之中沒在。

    從所沒中為中亦得。

    正意強名中也。

    問。

    四中之中有淺深不。

    答。

    正法中望對偏中與盡偏之中。

    并盡與對者一正法。

    望二中為開二中者。

    即無淺深也。

    若對斷常偏。

    假名立為中名對偏中。

    即此中能盡淨偏故名盡偏中。

    偏既去。

    中亦不留。

    非偏非中強名為中者。

    此中即深。

    前二中淺也。

    接斷中亦淺。

    又亦病非病也。

    成假中者有二義。

    若正法體中能立有無二谛假。

    故名成假中者。

    此中即深。

    若假名為中者即淺也。

    初相中者能所俱寂。

    即是正法中。

    若心既泛沒即病中也。

    假亦有三四種。

    一者對性假。

    二者盡性假。

    三者因緣假。

    四三如前。

    第四表理假。

    亦得雲接斷假。

    第三是二谛攝也(已上裡書) 玄。

    就成假中有單複疏密橫豎等義者。

    二谛義曰。

    問曰。

    非有非無而有而無。

    為疏假。

    為是密假。

    答曰。

    此是疏假。

    何故爾。

    以其兩來就有無二法辨故。

    是疏假。

    若辨密假非有非不有而有而不有。

    以其就一法明義。

    是即兩法為疏。

    一法故密。

    今何故辨此疏密。

    疏密者。

    為明經中兩種百非兩種對治。

    若言苦樂無我等。

    此是疏對治。

    若言實不實衆生非衆生安非安等密對治。

    若言如來涅槃非有非無。

    此是疏百非。

    若言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

    此是密義辨非。

    此明假有疏密。

    又雲。

    第二就二谛明中道。

    此中有三意。

    第一單義論單複。

    第二複義論單複。

    第三就二谛論單複。

    就初有兩。

    初正明單複。

    後明互相出入。

    今先正論單複中假義。

    偏說一假有不說無。

    是單假偏說一假無不說有。

    亦是單假。

    偏說一非有。

    即是單中。

    非無亦爾。

    雙說假有假無。

    是複假。

    雙說非有非無。

    是複中。

    ○第二就複義論單複亦有二。

    初正明單複。

    二明出入。

    初正明單複中假。

    假有是俗谛。

    假無是真谛。

    此是單假。

    非有非無是中道。

    此是單中。

    假有假無為二。

    是俗谛。

    非有非無不二為真谛。

    此是複假。

    非二非不二是中道。

    此是複中。

    正言非二盡有無。

    非不二盡非有非無。

    所以複中。

    ○第三階就二谛論單複有兩。

    一正明單複。

    二出入。

    一者俗谛明單複二者真谛明單複。

    假有是俗谛。

    假無是真谛。

    是單假。

    複者。

    假有假不有是俗谛複假。

    假無假不無真谛複假。

    非有為中道。

    此是俗谛單中。

    以非無為中道。

    此是真谛單中。

    非有非不有。

    此是俗谛複中。

    非無非不無。

    此是真谛複中。

    準此可知。

     裡書雲 四論玄第一中假義雲。

    所言疏密者。

    由中假而生也。

    但須知此起意。

    何意作此疏密之義者。

    栖霞寺大朗法師。

    止觀诠法師。

    興皇朗法師。

    三代四論師中。

    疏密橫豎雙隻單複義宗起也。

    攝山栖霞寺大朗法師雲。

    長安融法師注維摩中雲。

    什法師雲。

    若不識橫豎疏密雙隻單複義者。

    終是不解大乘經論意。

    故止觀法師雲。

    大經雲。

    鬼非鬼非非鬼等。

    如大品經相行品雲。

    行亦不受。

    不行亦不受。

    行不行亦不受。

    非行非不行亦不受。

    不受亦不受等(文)又雲。

    明由空故有由有故空。

    此語為疏。

    若空不空若有不有。

    此語為密。

    此則漸進之義也。

    問。

    何空有為疏。

    不有有不空空為密耶。

    答。

    空有兩法相由。

    由空故說有。

    因有故說空。

    此則為疏。

    若不有有不無無。

    隻于一法上更起。

    故為密也(文)(已上裡書) 玄。

    外道說中者僧佉人言等者。

    百論破空品曰。

    無說法大經無故(修妒路)汝破有破無破有無。

    今堕非有非無。

    是非有非無不可說。

    何以故。

    有無相不可得故。

    是名無說法。

    是無說法衛世師經僧佉經尼乾子法等大經中皆無。

    故不可信。

    内曰。

    有第四(修妒路)汝大經中亦有無說法。

    如衛世師經聲不名大不名小。

    僧佉經泥團非瓶非非瓶。

    尼幹法光非明非闇。

    如是諸經有第四無說法。

    汝雲何言無。

    疏下卷釋曰。

    外曰。

    無說法大經無故。

    自上已來就内難内。

    此之一番以外難内。

    難意有二。

    初牒内。

    八品破有明非有。

    空品破空明非空。

    非空不可說空。

    非有不可說有。

    名無說。

    問。

    實相四句不可說。

    雲何言非有非無不可說。

    答。

    諸外道等多滞空有二邊。

    今欲破其二邊。

    故明非空非有。

    而意在舍于二。

    是不存兩非。

    令悟入實相也。

    大經無故者。

    引外難内。

    三種大經此是舊義。

    無有此法故不可信。

    内曰有第四。

    然答外此問多有形勢。

    若涅槃經德王品中明聞不聞義。

    謂外道大經無有此法。

    唯方等有之。

    是故名為昔所不聞而今得聞。

    而今此中引彼經有第四者。

    以諸外道著于有無不信非有非無。

    今欲令舍于有無信非有無故。

    還引彼經明有此法。

    汝若不信非有非無。

    非但不信于内亦不信外。

    如中論及大品欲令小乘人信諸法空故。

    還引小乘中明法空以化小乘。

    三者又欲恥諸外道明癡如小兒。

    非但不識于内亦自迷于外。

    内外無識癡無所知。

    四者論主欲除第四明非好法是愚癡論耳。

    如是粗法汝上有之。

    雲何不信。

    五者欲顯外道偷得佛法非有非無安置己典。

    提婆今還奪取。

    故彼經有于第四。

    猶是佛說。

    又外道設有此法。

    如蟲食木耳。

    然震旦玄儒但有有無二句。

    無非有無。

    天竺外道三外道。

    三大經文亦無之。

    今言有者直有不可說之言。

    非是有無不可說。

    若有此言便即自見。

    不應責論主也。

    三外道之外六十二見及十四難中。

    有第四兩非之言。

    如非常非無常。

    此與論主非有無意異也。

    問。

    涅槃經言外道三種經無。

    提婆雲何言外道有。

    答。

    如前釋之。

    涅槃明無者。

    無有顯了辨非有非無中道。

    論言其有者。

    如聲不名大小等也。

    又涅槃明無據理實無。

    今言有者據盜得耳。

    又涅槃言無如蟲不知字。

    今言有者偶得成字。

    注雲。

    聲非大小者。

    一解雲。

    聲及大小俱是求那。

    求那不自相依。

    皆依陀羅骠。

    故雲聲非大小也。

    又釋。

    于聰者聲不名小。

    重聽人聲不名大。

    又釋。

    如鐘比雷不名為大比磬不名為小。

    泥團非瓶非非瓶者。

    泥形異瓶形故言非瓶。

    更無别體故非非瓶。

    光非明非暗者。

    月光比日故非明。

    比星故非闇。

    又釋。

    對炎為光。

    滿室稱明。

    而光異闇複殊于明也。

     論迹義曰。

    但釋中有多師。

    何以爾。

    中者言忠。

    故中唯忠理。

    家家盡言忠理。

    解雲。

    并謂忠文是故釋中。

    其計非一。

    略而為論不出四家。

    一是外道解中。

    二是毗昙解中。

    三是成實解中。

    四是地論解中。

    此中道義後自當廣出。

    今須略釋外道解中。

    迦毗羅解中。

    即言泥團非瓶非非瓶。

    所以然者。

    不即泥團是瓶故言非瓶。

    不離泥團有瓶。

    故言非非瓶。

    亦是不即不離也。

    若是優樓迦解中。

    聲非大非小。

    所以然者。

    如大鐘大聲小鐘小聲。

    至論此聲實非大非小也。

    若勒沙婆解中。

    光非明非暗。

    所以然者。

    初生故所以不明。

    破暗故所以不暗也。

    今先破初家。

    汝不即泥團是瓶故為離。

    不離泥團有瓶故為即。

    隻見是離是即。

    何處有非離非即耶。

    餘兩家同此破也。

     玄。

    毗昙人釋中者有事有理等者。

    文義要曰。

    毗昙人釋中者有事有理。

    事中者無漏大士不居邊地也。

    理中者謂苦集之理不斷不常也(私雲。

    對邊見也。

    正可在苦。

    有義思之。

    又新姿沙有中道文) 裡書雲 無漏大王不在邊地事。

    花玄略述第四(末)雲。

    然有三說。

    薩婆多唯依色界六地。

    謂根本四禅未至中間。

    又瞿沙說。

    依其七地。

    暖頂欲界及色界六地忍第一但依色界六地等(文)義章第九。

    八禅定義雲。

    辨味淨無漏等别。

    依如毗昙。

    禅有三種。

    一者淨定。

    二無漏定。

    三者味定。

    依世俗道斷除下結而得上靜。

    名曰淨定。

    即理定靜名無漏定。

    言味定者義釋有三。

    一通相具論。

    上二界中一切煩惱有着境義。

    悉名為味。

    定地法故說之為定。

    二簡強異弱。

    諸煩惱中愛着境強。

    偏說為味。

    定義同前。

    又愛着境相似禅定。

    故說為味。

    三簡體異界。

    上二界中一切煩惱相應定數是味定體。

    故雜心雲。

    味則愛相應。

    次就禅地明味淨等通局之義。

    于中具就未至中間八禅地說。

    淨禅寬通遍一切地。

    無漏禅者。

    依如毗昙。

    前九地有。

    非想地無。

    故雜心雲。

    無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