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王不居邊地。
欲界非想地心志微劣故無無漏。
若依成實。
非想雖無增觀無漏非無順舊遊觀無漏。
故彼論說。
入滅盡定時。
必從非想無漏心入。
餘同毗昙。
若依大乘。
無漏遍在一切地中。
雲何得知非想亦有。
如龍樹說。
雲何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
是為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
明是無漏(文) 苦集理事。
義章四谛義雲。
若依毗昙。
苦集有二。
一粗二細。
○就粗以論。
苦集及道一向别體。
若據細辨。
苦集同體。
道谛不同。
相狀如何。
一念有為從前集起義說為苦。
即此有為能生于後義說為集。
其猶世人望父為子望子為父。
是故苦集一向同體。
道是無漏。
不同前二(文)(已上裡書) 玄。
論文直言離有離無等。
彼論有無品第二十三曰。
離有離無名聖中道。
玄。
而論師雲中道有三等者。
中論疏第一曰。
問。
雲何學佛教人三中不成。
答。
他雲。
實法滅故不常。
假名相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名世谛中道。
今謂。
不常猶是斷。
不斷猶是常。
唯見斷常。
何中之有。
又言。
因中未有果事故言非有。
有得果之理故言非無。
非有非無為世谛中道。
考而論之。
非有猶是無。
非無猶是有。
亦無中矣。
又雲。
真谛四絕故名為中。
今請問之。
為有四絕之理。
為無此理耶。
若有四絕之理則名為有。
不得秤中。
若無四絕之理則無真谛。
亦非中矣。
彼二谛合明中道者。
謂非真非俗中為中道。
是亦不然。
非真猶是俗。
非俗猶是真。
還是二谛更無别中。
以此推之三中不成。
述義曰。
他雲實法滅故不常等者。
成實義雲。
實法謂五陰。
五陰是念念生滅故。
前念後念名為實法滅故。
不常者以有為法一念不住故。
前念實法滅處。
後念實法相續不斷也。
大義記假名實法義雲。
假名實法者。
謂三種假名七實法也。
三假名者。
因成相續相待也。
七實法者。
五塵及心無作也。
又雲。
真谛四絕故名為中者。
名玄第六舉成實義雲。
三假有為世谛。
三假空為真谛。
即三假而四忘故。
有不自有。
即四忘而常三假。
故空不自空(已上)三假如前。
四忘謂絕四句之名也。
若有四絕之理等者。
此作自語相違難。
謂若有此四絕之理即名有句。
汝何上絕四故名作有。
○若無四絕之理等者。
此作自教相違難。
謂若無此四絕之理者。
即智無所會。
凡不可成聖。
何汝宗雲會真成聖故非無耶。
彼二谛合明中道等者。
碩法師雲。
如俗即真故非有真即俗故非無。
所以二谛合明中道亦非有非無也。
又道松師大乘中道義出開善義雲。
二谛者以不二中道為體。
而無别非真非俗法為二谛體。
直是真谛非有非無不非真俗二谛合明中道故。
不用非真非俗中道為二谛體。
而言中道為體者。
以真谛是無名無相四忘之理故雲中道。
還是真谛。
故彼序雲。
二谛者一真不二之理。
而非非真俗二理為一中道故為二谛體也。
有時雲。
非真非俗者互望為論。
以俗是非真故雲非真。
以真是非俗故雲非俗。
非非真俗為非真非俗也。
碩法師疏曰。
即世所行亦雲有三種中道。
彼雲。
實法滅故不常。
假名相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名為世谛中道。
今謂不爾。
不常猶是斷。
不斷猶是常。
何中之有也。
又彼雲。
真谛四絕故非有。
不妨會真成聖故非無。
所以真谛中道。
所言非有非無即不生不滅也。
今謂不爾。
汝真谛四句絕故是無。
會真成聖故是有。
隻是有無。
有中道。
彼雲。
俗即真故非有。
真即俗故非無。
即非真非俗中道。
今謂不爾。
非真猶是俗。
非俗猶是真。
還是二谛更無别中。
均正師十二卷章八不義曰。
成實師解八不不同。
一雲。
八不并是真谛。
中道亦是真谛。
二雲。
不生不滅是中道。
即是真谛。
不有不無中道。
餘六不是俗谛中道。
準此等釋可悉。
玄。
如攝大乘論師明非安立谛等者。
二谛義大意門曰。
問。
何故作此四重二谛耶。
答。
對毗昙事理二谛明第一重空有二谛(乃至)四者大乘師複言。
三性是俗。
三無性性非安立谛為真谛故。
今明。
汝依他分别二真實不二是安立谛。
非二非不二三無性非安立谛。
皆是我俗谛。
言忘慮絕方是真谛。
文含多義。
後文當釋。
後攝法門又雲。
九者約相待門明得失。
問。
此對治何人耶。
答。
為學攝論人不執三性存三無性理。
三性者。
依他分别真實。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
為識所分别故言分别性(六塵由分别顯現故是分别性。
七識分中所取是五塵。
能取是法塵攝故。
與六塵為分别性亦不相違)依他性者。
本識為種子所依。
故名依地(本識中持諸種子生一切法。
皆是因緣生。
從其種子皆屬本識。
故言唯以本識為依他性。
餘非因緣生。
但妄情所現法。
并是分别性。
以因緣生義邊屬阿梨耶故)真實性者。
二無我真如。
三無性者知塵無相。
故言分别無相性。
依他無生性者。
知本識無生故言無生性。
知無我理無性故真實無生性。
三論雲無性法亦無。
他家不遣三無性。
今論遣三無性。
故言皆得相待也。
淨名玄第六曰。
為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不取三性。
存三無性理。
三性謂依他性分别性真實性。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
以為識所分别名分别性。
依他性者。
心識依六塵及梨耶本識起為依他性。
真實性者。
即是涅槃。
故名為三性。
三無性者。
知六塵無相可得名無相性。
六塵無相故。
六識無生名無生性。
無相無生乃是真實性。
但塵識虛妄既無真實性亦不遺。
無性性故。
用此以為妙極。
今對此故。
中論雲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已上) 問。
二谛章以本識為種子所依名依他性。
淨名玄心識依六塵及本識起為依他性。
雲何相違耶答應是學彼論者有異義也。
又可謂因緣生法名依他性故。
能生所生并是依他。
然至極論。
七識并是本識變異。
皆屬梨耶。
故二谛章唯論本識。
然淨名玄文且論因緣所生法。
其相顯故。
但明諸識種子所生耳。
故二文亦不違也。
裡書雲 三性事。
攝論第六雲。
若談識體。
從種子生。
自屬依他性(文)又雲。
一識從種子生。
是依他(文)是二文以心識為依他性也。
又攝論第二卷雲。
阿梨耶識是依他性。
餘一切法是分别性(文)此文分明以第八識為依他也。
攝論第五雲。
于依他性中。
以别道理成立為三性。
○何者。
别義說為依他。
從熏習種子生系屬他故(文)攝論第八雲。
若菩薩見名自性假說至别假說唯分别為體。
得入分别無相性。
若菩薩但見亂識無六種相。
此亂識體不成故不可說。
因緣不成故不可說有生死。
此中分别既無。
言說亦不可得。
則入依他無性。
若菩薩見此二義有無無所有則入三無性。
非安立谛(文)同論第十一雲。
一切佛法以無所得為性。
此是正說。
由三無性不可定說有無故。
雖以無得為性。
亦有能得義。
若離佛法不能得了别所對治惑。
不能安立能對治道故(文)十二門論疏上雲。
因緣生是依他性前有自性則分别性也。
言依他性者。
果依于因故也(文)大乘止觀下雲。
所言總明三性者。
謂出障真如及佛淨德悉名真實性。
在障之真與染和合名阿梨耶識。
此即是依他性。
六識七識妄相分别悉名分别性(文)又雲。
更有一義。
以明三性就心體平等名。
真實性。
心體為染淨所系。
依随染淨二法名依他性。
所現虛相果報名分别性。
又複更有一義。
就依他性中分别為三性。
一者淨分。
謂在染之真即名真實性。
二者不淨分。
謂染法習氣種子及虛相果報。
即是分别性。
二性和合無二即是依他性也(文)(已上裡書) 玄。
義本者以無住為體中等者。
文義要引今文雲。
今正義以無住為體。
此是合門。
于無住中開出真俗為用中。
即是開門。
用分真俗故名開也。
私曰。
教以中為義。
其義中以體中為本。
故雲義本等。
又今正義故雲義本欤。
問。
大乘玄論迹義曰。
言悟入者。
教辨真俗。
緣悟不真不俗。
教說因果。
緣悟不因不果。
其餘例然。
故因教悟理。
悟理故了教。
教是理門(已上)若爾以不真不俗不因不果為無住體中耶。
答。
論迹義次文曰。
今問。
山門所釋中義若為。
有人解。
道非有非無為中。
而有而無為假。
今問汝。
為當别有非有非無以為中。
為當用破有無者非有非無以為中耶。
若言别有非有非無。
此義不可。
何故然。
本破有無故得非有非無。
而今何處别得此非有非無以為中。
是故不可。
若言隻用破有無者非有非無。
即用此非有非無以為中義複不可。
何故然。
汝本破有者非有。
破無者非無。
有無既去。
非有非無亦除。
何得隻用此非有非無以為中。
今問汝。
為當定用非有非無為中而有而無為假。
為當不爾。
彼言定用。
今問。
若爾非内非外為中。
亦内亦外為假不。
答亦然。
今難。
大經言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故名中道。
若爾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故名中道。
那得偏用非有非無為中而有而無為假。
若爾應用非内非外為中亦内亦外為假也。
又汝言非有非無為中。
有無亦是中。
汝若言而有而無是假。
非有非無亦是假。
何故爾。
假是不自義。
本因非有非無故說有無。
有無既是假。
非有非無何故非假。
中本離斷常。
汝因有無故說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離斷常既是中。
而有而無亦離斷常。
何意非中耶。
若言非有非無不得是假。
有無亦不得是假。
若言有無不得是中。
非有非無不得是中。
彼道。
若爾有無非有非無并是中好不。
今明。
有是常見。
無是斷見。
非有非無是愚癡論。
那忽是中。
彼道。
若爾并是假好不。
今明。
汝執無異有執有異無。
非有非無異有無。
那得并是假。
今問。
汝既破他為非。
今中相若為。
答。
師道隻如此破中假即是中。
何處别有中。
但此意難。
更須解釋。
個須識法身義。
身無無在無所不在。
法身無在。
不在有不在無。
不在亦有亦無。
不在非有非無。
乃至諸法中義亦爾。
無所不在。
法身亦在有亦在無。
亦在亦有亦無。
亦在非有非無。
乃至色心諸法中義亦爾。
故無非是中。
故二夜經明。
從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說中道。
既是說中道。
二夜中間何容隻說非有非無不說有無等。
故知一切諸法無非是中。
私雲。
言其不在隻不在有得。
有得故非中。
言其在也在無得。
無得故是中。
難若不在有得。
何謂無所不在。
答。
今言無所不在隻在無得。
有得是橫。
謂畢竟無所有故。
那得為中一切皆在。
論其在也一切皆在。
語其不在一切皆不在也。
問。
汝既依二夜經明一切諸法無非中者。
論初何故但用不生不滅為中。
不取生滅為中。
答。
為對病故。
緣多着生滅。
隻見生滅不見不生不滅。
是故成偏。
今對此生滅之偏故說不生不滅名為中也。
準此可知。
裡書雲 開門合門事。
所言合門者。
萬法皆以真如為體故。
泯相歸體時隻是真如一門也。
故雲合門也。
言無住者真如異名也。
大乘玄二谛義雲。
波若正法無住。
此三眼目異名也(文)寶藏論雲。
夫本際者即一切衆生無礙涅槃之性也。
何謂。
忽有如是妄心及種種颠倒者。
但為一念迷也。
又此一念者從一而起。
又此一者從不思議起。
不思議者即無所起也。
故經雲。
道始生一。
謂無為。
一生二。
二謂妄心。
以知一故即方為二(文)意雲。
一即真谛。
二即俗谛也。
故從不思議體中而起二谛用也。
名玄略述第一(末)雲。
問。
二谛有幾種耶。
答。
雖有多種略明二種。
謂于非有非無開有無為開門二谛。
合有無為俗谛。
中道第一義谛為真谛言合門二谛。
問。
就此二種二谛理教雲何。
答。
就開門者。
二谛為教中道為理。
就合門者。
俗谛為教真谛為理。
問。
依何經證有無為教。
非有無為理耶。
答。
花嚴經雲。
若有若無皆是世谛。
故說非第一義。
又大經雲。
粗言及耎語皆歸第一義。
問。
何以知二谛之教有言。
答。
本業經雲。
世谛有法不空。
真谛空法不有。
以有成無。
以無成有。
又大經言。
欲度諸世間故。
種種示現差别相等(文)四論玄第九二智義雲。
一家雲。
雖言權實。
即是開波若。
二谛且然。
開一實故(文) 無住事。
什公維摩注雲。
法無自性緣感而起。
當其未起莫知所寄。
莫知所寄故無所住。
無所住。
故則非有無。
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
無住則窮其原更無所出。
故曰無本。
無本而為物之本。
故言立一切法也(文)今準此注文以非有非無為體中。
為衆生強說有無為二谛用中也。
或以妄心散動為不住義。
此義不當此處也。
大乘玄二谛義雲。
淨名經雲。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無住即無本。
故雲若能若所皆以無住為本。
大品雲。
波若猶如大地出生萬物。
波若正法無住。
此三眼目之異名。
若就用中辨二谛反覆得立名。
俗為真立名。
世為第一立名。
如言由世故第一。
俗亦如此(文)私雲。
無住者實相也。
昙睿中論疏出(已上裡書) 玄。
又中假師雲非有非無為中等者。
中假師者着中假之人也。
淡海記曰。
善鐘寺融法師長幹寺辨法師等也。
述義曰。
禅衆融。
長幹辨。
俱是诠法師學士。
而作中假解。
兩來為假。
兩去為中。
故興皇大師以為中假師。
亦破雲。
兩來不成假。
兩去不成中也。
均正玄義曰。
非有非無即兩去即是斷。
而有而無兩來隻是常。
此是斷常二見。
何謂中假也。
故一家舊雲。
兩去不名中。
兩來亦不成假也。
裡書雲 中假師事中論疏二雲。
師雲。
中假師罪重。
永不見佛。
所以作此呵者。
本為對性故說假令其回悟耳。
而遂舍性存假謂決定。
為是心有所依故永不見佛。
宜須破之(文)又雲。
問。
師何故立于中假。
複以何義破中假耶答。
上已釋竟。
今當重說。
對由來性義是故立假治學教偏病。
所以明中令舍偏。
不着中性去不留假。
即須知偏舍無所舍性去無所去。
昔山中學士名惠靜法師。
雲感去論主去。
此去無所去。
而遂舍偏着中除性立假。
以此安心即畢竟不見佛。
所以然者。
佛心無所依。
汝心有所寄。
乃與佛隔。
何由見佛。
為此義故複須破之。
又須破中假者。
人未學三論。
已懷數論之解。
今聽三論又作解以安于心既同安于心即俱是有所得。
與舊何異。
又過甚他人。
所以然者。
昔既得數論舊解。
今複得三論新智。
即更加一見。
師雲。
此是足載耳。
可謂學彌廣倒彌多。
而經論意在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息之又息之以至于無息矣。
所言不破性假者。
體道之人達此性假本來是道。
不須破之。
既欲破之。
豈非破于道耶。
最須深見此意。
而今言破者。
為其不知所立性假本來是道故。
用道為非道。
今還令悟非道為道。
故雲破耳。
實不破也。
二者又須知性即是假。
凡夫颠倒謂假成性。
諸佛觀之性常是假。
故雲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常是第一義谛。
三者體道之人知此色未曾假性。
假性出自兩緣。
亦如一色未曾真俗。
真俗出自二緣。
四者尋教之流須識諸佛菩薩内得無礙之觀外有無方之辨。
說假為性說性為假。
說假性假為非性假非性假為性假。
若守片言便喪圓意。
非學三論者矣(已上裡書)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七(終) 右玄抄七卷備檢如此矣。
夫以自昔推古禦宇。
惠觀始傳宗教。
吾朝所崇八宗而已厥中三論一宗隐沒在眼焉。
爰則龍樹傳乎雪山尋乎海中之深教。
再複将隐乎龍宮之濤。
彼什公訪乎西天弘乎東土之相承。
永以将絕乎閻浮之域。
鳴呼餘則哀弱繼絕之思切。
故不顧疏拙集今抄矣。
專捧備于法樂。
護法冥衆莫忘本誓。
于時弘安三年臘月日謹記。
龍樹門人中觀。
裡書者小松谷教譽(寂心上人)所注付也即彼自筆也(雲雲) 自永享四年(壬子)卯月中旬之比至同六月二十一日首尾六十日餘日一部七卷書寫之功訖此間或被逼病氣或被障公事懈怠日多也仍慮外經數日畢抑予齡已餘五旬宛如董花待日影紅葉向疾風然間自用不幾為照後昆也抑願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垂哀愍生生感應道交世世利益無怠矣。
拟講延海春秋(五十四)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從師法印聰海相傳之。
安樂坊順憲。
欲界非想地心志微劣故無無漏。
若依成實。
非想雖無增觀無漏非無順舊遊觀無漏。
故彼論說。
入滅盡定時。
必從非想無漏心入。
餘同毗昙。
若依大乘。
無漏遍在一切地中。
雲何得知非想亦有。
如龍樹說。
雲何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
是為菩薩非想處定與實相俱。
明是無漏(文) 苦集理事。
義章四谛義雲。
若依毗昙。
苦集有二。
一粗二細。
○就粗以論。
苦集及道一向别體。
若據細辨。
苦集同體。
道谛不同。
相狀如何。
一念有為從前集起義說為苦。
即此有為能生于後義說為集。
其猶世人望父為子望子為父。
是故苦集一向同體。
道是無漏。
不同前二(文)(已上裡書) 玄。
論文直言離有離無等。
彼論有無品第二十三曰。
離有離無名聖中道。
玄。
而論師雲中道有三等者。
中論疏第一曰。
問。
雲何學佛教人三中不成。
答。
他雲。
實法滅故不常。
假名相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名世谛中道。
今謂。
不常猶是斷。
不斷猶是常。
唯見斷常。
何中之有。
又言。
因中未有果事故言非有。
有得果之理故言非無。
非有非無為世谛中道。
考而論之。
非有猶是無。
非無猶是有。
亦無中矣。
又雲。
真谛四絕故名為中。
今請問之。
為有四絕之理。
為無此理耶。
若有四絕之理則名為有。
不得秤中。
若無四絕之理則無真谛。
亦非中矣。
彼二谛合明中道者。
謂非真非俗中為中道。
是亦不然。
非真猶是俗。
非俗猶是真。
還是二谛更無别中。
以此推之三中不成。
述義曰。
他雲實法滅故不常等者。
成實義雲。
實法謂五陰。
五陰是念念生滅故。
前念後念名為實法滅故。
不常者以有為法一念不住故。
前念實法滅處。
後念實法相續不斷也。
大義記假名實法義雲。
假名實法者。
謂三種假名七實法也。
三假名者。
因成相續相待也。
七實法者。
五塵及心無作也。
又雲。
真谛四絕故名為中者。
名玄第六舉成實義雲。
三假有為世谛。
三假空為真谛。
即三假而四忘故。
有不自有。
即四忘而常三假。
故空不自空(已上)三假如前。
四忘謂絕四句之名也。
若有四絕之理等者。
此作自語相違難。
謂若有此四絕之理即名有句。
汝何上絕四故名作有。
○若無四絕之理等者。
此作自教相違難。
謂若無此四絕之理者。
即智無所會。
凡不可成聖。
何汝宗雲會真成聖故非無耶。
彼二谛合明中道等者。
碩法師雲。
如俗即真故非有真即俗故非無。
所以二谛合明中道亦非有非無也。
又道松師大乘中道義出開善義雲。
二谛者以不二中道為體。
而無别非真非俗法為二谛體。
直是真谛非有非無不非真俗二谛合明中道故。
不用非真非俗中道為二谛體。
而言中道為體者。
以真谛是無名無相四忘之理故雲中道。
還是真谛。
故彼序雲。
二谛者一真不二之理。
而非非真俗二理為一中道故為二谛體也。
有時雲。
非真非俗者互望為論。
以俗是非真故雲非真。
以真是非俗故雲非俗。
非非真俗為非真非俗也。
碩法師疏曰。
即世所行亦雲有三種中道。
彼雲。
實法滅故不常。
假名相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名為世谛中道。
今謂不爾。
不常猶是斷。
不斷猶是常。
何中之有也。
又彼雲。
真谛四絕故非有。
不妨會真成聖故非無。
所以真谛中道。
所言非有非無即不生不滅也。
今謂不爾。
汝真谛四句絕故是無。
會真成聖故是有。
隻是有無。
有中道。
彼雲。
俗即真故非有。
真即俗故非無。
即非真非俗中道。
今謂不爾。
非真猶是俗。
非俗猶是真。
還是二谛更無别中。
均正師十二卷章八不義曰。
成實師解八不不同。
一雲。
八不并是真谛。
中道亦是真谛。
二雲。
不生不滅是中道。
即是真谛。
不有不無中道。
餘六不是俗谛中道。
準此等釋可悉。
玄。
如攝大乘論師明非安立谛等者。
二谛義大意門曰。
問。
何故作此四重二谛耶。
答。
對毗昙事理二谛明第一重空有二谛(乃至)四者大乘師複言。
三性是俗。
三無性性非安立谛為真谛故。
今明。
汝依他分别二真實不二是安立谛。
非二非不二三無性非安立谛。
皆是我俗谛。
言忘慮絕方是真谛。
文含多義。
後文當釋。
後攝法門又雲。
九者約相待門明得失。
問。
此對治何人耶。
答。
為學攝論人不執三性存三無性理。
三性者。
依他分别真實。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
為識所分别故言分别性(六塵由分别顯現故是分别性。
七識分中所取是五塵。
能取是法塵攝故。
與六塵為分别性亦不相違)依他性者。
本識為種子所依。
故名依地(本識中持諸種子生一切法。
皆是因緣生。
從其種子皆屬本識。
故言唯以本識為依他性。
餘非因緣生。
但妄情所現法。
并是分别性。
以因緣生義邊屬阿梨耶故)真實性者。
二無我真如。
三無性者知塵無相。
故言分别無相性。
依他無生性者。
知本識無生故言無生性。
知無我理無性故真實無生性。
三論雲無性法亦無。
他家不遣三無性。
今論遣三無性。
故言皆得相待也。
淨名玄第六曰。
為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不取三性。
存三無性理。
三性謂依他性分别性真實性。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
以為識所分别名分别性。
依他性者。
心識依六塵及梨耶本識起為依他性。
真實性者。
即是涅槃。
故名為三性。
三無性者。
知六塵無相可得名無相性。
六塵無相故。
六識無生名無生性。
無相無生乃是真實性。
但塵識虛妄既無真實性亦不遺。
無性性故。
用此以為妙極。
今對此故。
中論雲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已上) 問。
二谛章以本識為種子所依名依他性。
淨名玄心識依六塵及本識起為依他性。
雲何相違耶答應是學彼論者有異義也。
又可謂因緣生法名依他性故。
能生所生并是依他。
然至極論。
七識并是本識變異。
皆屬梨耶。
故二谛章唯論本識。
然淨名玄文且論因緣所生法。
其相顯故。
但明諸識種子所生耳。
故二文亦不違也。
裡書雲 三性事。
攝論第六雲。
若談識體。
從種子生。
自屬依他性(文)又雲。
一識從種子生。
是依他(文)是二文以心識為依他性也。
又攝論第二卷雲。
阿梨耶識是依他性。
餘一切法是分别性(文)此文分明以第八識為依他也。
攝論第五雲。
于依他性中。
以别道理成立為三性。
○何者。
别義說為依他。
從熏習種子生系屬他故(文)攝論第八雲。
若菩薩見名自性假說至别假說唯分别為體。
得入分别無相性。
若菩薩但見亂識無六種相。
此亂識體不成故不可說。
因緣不成故不可說有生死。
此中分别既無。
言說亦不可得。
則入依他無性。
若菩薩見此二義有無無所有則入三無性。
非安立谛(文)同論第十一雲。
一切佛法以無所得為性。
此是正說。
由三無性不可定說有無故。
雖以無得為性。
亦有能得義。
若離佛法不能得了别所對治惑。
不能安立能對治道故(文)十二門論疏上雲。
因緣生是依他性前有自性則分别性也。
言依他性者。
果依于因故也(文)大乘止觀下雲。
所言總明三性者。
謂出障真如及佛淨德悉名真實性。
在障之真與染和合名阿梨耶識。
此即是依他性。
六識七識妄相分别悉名分别性(文)又雲。
更有一義。
以明三性就心體平等名。
真實性。
心體為染淨所系。
依随染淨二法名依他性。
所現虛相果報名分别性。
又複更有一義。
就依他性中分别為三性。
一者淨分。
謂在染之真即名真實性。
二者不淨分。
謂染法習氣種子及虛相果報。
即是分别性。
二性和合無二即是依他性也(文)(已上裡書) 玄。
義本者以無住為體中等者。
文義要引今文雲。
今正義以無住為體。
此是合門。
于無住中開出真俗為用中。
即是開門。
用分真俗故名開也。
私曰。
教以中為義。
其義中以體中為本。
故雲義本等。
又今正義故雲義本欤。
問。
大乘玄論迹義曰。
言悟入者。
教辨真俗。
緣悟不真不俗。
教說因果。
緣悟不因不果。
其餘例然。
故因教悟理。
悟理故了教。
教是理門(已上)若爾以不真不俗不因不果為無住體中耶。
答。
論迹義次文曰。
今問。
山門所釋中義若為。
有人解。
道非有非無為中。
而有而無為假。
今問汝。
為當别有非有非無以為中。
為當用破有無者非有非無以為中耶。
若言别有非有非無。
此義不可。
何故然。
本破有無故得非有非無。
而今何處别得此非有非無以為中。
是故不可。
若言隻用破有無者非有非無。
即用此非有非無以為中義複不可。
何故然。
汝本破有者非有。
破無者非無。
有無既去。
非有非無亦除。
何得隻用此非有非無以為中。
今問汝。
為當定用非有非無為中而有而無為假。
為當不爾。
彼言定用。
今問。
若爾非内非外為中。
亦内亦外為假不。
答亦然。
今難。
大經言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故名中道。
若爾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故名中道。
那得偏用非有非無為中而有而無為假。
若爾應用非内非外為中亦内亦外為假也。
又汝言非有非無為中。
有無亦是中。
汝若言而有而無是假。
非有非無亦是假。
何故爾。
假是不自義。
本因非有非無故說有無。
有無既是假。
非有非無何故非假。
中本離斷常。
汝因有無故說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離斷常既是中。
而有而無亦離斷常。
何意非中耶。
若言非有非無不得是假。
有無亦不得是假。
若言有無不得是中。
非有非無不得是中。
彼道。
若爾有無非有非無并是中好不。
今明。
有是常見。
無是斷見。
非有非無是愚癡論。
那忽是中。
彼道。
若爾并是假好不。
今明。
汝執無異有執有異無。
非有非無異有無。
那得并是假。
今問。
汝既破他為非。
今中相若為。
答。
師道隻如此破中假即是中。
何處别有中。
但此意難。
更須解釋。
個須識法身義。
身無無在無所不在。
法身無在。
不在有不在無。
不在亦有亦無。
不在非有非無。
乃至諸法中義亦爾。
無所不在。
法身亦在有亦在無。
亦在亦有亦無。
亦在非有非無。
乃至色心諸法中義亦爾。
故無非是中。
故二夜經明。
從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說中道。
既是說中道。
二夜中間何容隻說非有非無不說有無等。
故知一切諸法無非是中。
私雲。
言其不在隻不在有得。
有得故非中。
言其在也在無得。
無得故是中。
難若不在有得。
何謂無所不在。
答。
今言無所不在隻在無得。
有得是橫。
謂畢竟無所有故。
那得為中一切皆在。
論其在也一切皆在。
語其不在一切皆不在也。
問。
汝既依二夜經明一切諸法無非中者。
論初何故但用不生不滅為中。
不取生滅為中。
答。
為對病故。
緣多着生滅。
隻見生滅不見不生不滅。
是故成偏。
今對此生滅之偏故說不生不滅名為中也。
準此可知。
裡書雲 開門合門事。
所言合門者。
萬法皆以真如為體故。
泯相歸體時隻是真如一門也。
故雲合門也。
言無住者真如異名也。
大乘玄二谛義雲。
波若正法無住。
此三眼目異名也(文)寶藏論雲。
夫本際者即一切衆生無礙涅槃之性也。
何謂。
忽有如是妄心及種種颠倒者。
但為一念迷也。
又此一念者從一而起。
又此一者從不思議起。
不思議者即無所起也。
故經雲。
道始生一。
謂無為。
一生二。
二謂妄心。
以知一故即方為二(文)意雲。
一即真谛。
二即俗谛也。
故從不思議體中而起二谛用也。
名玄略述第一(末)雲。
問。
二谛有幾種耶。
答。
雖有多種略明二種。
謂于非有非無開有無為開門二谛。
合有無為俗谛。
中道第一義谛為真谛言合門二谛。
問。
就此二種二谛理教雲何。
答。
就開門者。
二谛為教中道為理。
就合門者。
俗谛為教真谛為理。
問。
依何經證有無為教。
非有無為理耶。
答。
花嚴經雲。
若有若無皆是世谛。
故說非第一義。
又大經雲。
粗言及耎語皆歸第一義。
問。
何以知二谛之教有言。
答。
本業經雲。
世谛有法不空。
真谛空法不有。
以有成無。
以無成有。
又大經言。
欲度諸世間故。
種種示現差别相等(文)四論玄第九二智義雲。
一家雲。
雖言權實。
即是開波若。
二谛且然。
開一實故(文) 無住事。
什公維摩注雲。
法無自性緣感而起。
當其未起莫知所寄。
莫知所寄故無所住。
無所住。
故則非有無。
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
無住則窮其原更無所出。
故曰無本。
無本而為物之本。
故言立一切法也(文)今準此注文以非有非無為體中。
為衆生強說有無為二谛用中也。
或以妄心散動為不住義。
此義不當此處也。
大乘玄二谛義雲。
淨名經雲。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無住即無本。
故雲若能若所皆以無住為本。
大品雲。
波若猶如大地出生萬物。
波若正法無住。
此三眼目之異名。
若就用中辨二谛反覆得立名。
俗為真立名。
世為第一立名。
如言由世故第一。
俗亦如此(文)私雲。
無住者實相也。
昙睿中論疏出(已上裡書) 玄。
又中假師雲非有非無為中等者。
中假師者着中假之人也。
淡海記曰。
善鐘寺融法師長幹寺辨法師等也。
述義曰。
禅衆融。
長幹辨。
俱是诠法師學士。
而作中假解。
兩來為假。
兩去為中。
故興皇大師以為中假師。
亦破雲。
兩來不成假。
兩去不成中也。
均正玄義曰。
非有非無即兩去即是斷。
而有而無兩來隻是常。
此是斷常二見。
何謂中假也。
故一家舊雲。
兩去不名中。
兩來亦不成假也。
裡書雲 中假師事中論疏二雲。
師雲。
中假師罪重。
永不見佛。
所以作此呵者。
本為對性故說假令其回悟耳。
而遂舍性存假謂決定。
為是心有所依故永不見佛。
宜須破之(文)又雲。
問。
師何故立于中假。
複以何義破中假耶答。
上已釋竟。
今當重說。
對由來性義是故立假治學教偏病。
所以明中令舍偏。
不着中性去不留假。
即須知偏舍無所舍性去無所去。
昔山中學士名惠靜法師。
雲感去論主去。
此去無所去。
而遂舍偏着中除性立假。
以此安心即畢竟不見佛。
所以然者。
佛心無所依。
汝心有所寄。
乃與佛隔。
何由見佛。
為此義故複須破之。
又須破中假者。
人未學三論。
已懷數論之解。
今聽三論又作解以安于心既同安于心即俱是有所得。
與舊何異。
又過甚他人。
所以然者。
昔既得數論舊解。
今複得三論新智。
即更加一見。
師雲。
此是足載耳。
可謂學彌廣倒彌多。
而經論意在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息之又息之以至于無息矣。
所言不破性假者。
體道之人達此性假本來是道。
不須破之。
既欲破之。
豈非破于道耶。
最須深見此意。
而今言破者。
為其不知所立性假本來是道故。
用道為非道。
今還令悟非道為道。
故雲破耳。
實不破也。
二者又須知性即是假。
凡夫颠倒謂假成性。
諸佛觀之性常是假。
故雲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常是第一義谛。
三者體道之人知此色未曾假性。
假性出自兩緣。
亦如一色未曾真俗。
真俗出自二緣。
四者尋教之流須識諸佛菩薩内得無礙之觀外有無方之辨。
說假為性說性為假。
說假性假為非性假非性假為性假。
若守片言便喪圓意。
非學三論者矣(已上裡書)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七(終) 右玄抄七卷備檢如此矣。
夫以自昔推古禦宇。
惠觀始傳宗教。
吾朝所崇八宗而已厥中三論一宗隐沒在眼焉。
爰則龍樹傳乎雪山尋乎海中之深教。
再複将隐乎龍宮之濤。
彼什公訪乎西天弘乎東土之相承。
永以将絕乎閻浮之域。
鳴呼餘則哀弱繼絕之思切。
故不顧疏拙集今抄矣。
專捧備于法樂。
護法冥衆莫忘本誓。
于時弘安三年臘月日謹記。
龍樹門人中觀。
裡書者小松谷教譽(寂心上人)所注付也即彼自筆也(雲雲) 自永享四年(壬子)卯月中旬之比至同六月二十一日首尾六十日餘日一部七卷書寫之功訖此間或被逼病氣或被障公事懈怠日多也仍慮外經數日畢抑予齡已餘五旬宛如董花待日影紅葉向疾風然間自用不幾為照後昆也抑願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垂哀愍生生感應道交世世利益無怠矣。
拟講延海春秋(五十四)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從師法印聰海相傳之。
安樂坊順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