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玄。
十二門名為言教者。
問。
以十二門論名言教意如何。
答就論名。
中論以顯正為名。
十二門以言教為名。
故十二門疏同異門雲。
此論與中論同顯正道。
俱息戲論。
至理不殊。
就其文義略明十異。
一者名有理教之異。
二宗有二谛境智不同。
三中論雙申大小。
十二門但顯大乘。
此三玄義内以具論之(七異略之)此則指三論玄雲玄義具論。
第一名有理教之異者。
相當今顯正言教之釋也。
問。
十二門論雲何言教為名。
答。
十二門疏曰。
論名有三。
一者十二。
二者門。
三者論。
問。
何故不多不少。
但明十二。
答。
雖八萬法藏略攝但有十二部經。
今通釋十二部經。
故論亦十二。
次釋門。
論為經門者。
謂論申于經。
以禀教生迷邪言覆教。
破除邪言佛教申明。
故論為經門。
問。
一切論悉是經門以不。
答。
有所得大小諸論。
非但不能通經。
翻為翳障。
故非經門。
四依所作無所得論。
能通佛經。
乃名為門耳。
問。
諸大乘論皆是經門。
何此論偏受門名。
答。
諸大乘論悉明中道。
而中論受名。
今亦然也。
問。
為用理為門。
以教為門。
答。
具含二義。
問。
十二稱門。
為是理門為是教門。
答。
有人言。
用理為門。
今謂不然。
後文雲。
當以十二門入于空義。
理無十二。
雲何名十二門。
今所釋者。
以教為門凡有二義。
一者教有十二。
名十二門。
二者因教入理。
故教為理門。
問。
教具幾義能為理門。
答。
略明三義。
一者破除迷倒。
謂遮閉衆非。
二能顯于正理。
則開通無滞。
三發生觀解。
此之三義由事言教。
是故稱門。
又雲。
教稱為門亦具三義。
一者無礙之教。
當體虛通故名為門。
二教能通理。
教為理門。
三因教發觀。
則境為智門(取意略抄) 裡書雲 禅那院雲。
言一一論各具三義者。
四論一一具三義。
故約義雲三論。
非約部雲也。
既舉四論立三論稱故知爾。
第二第三第四意者。
但以三義部類周盡。
故取三論取三論即足。
第五義雲同是大乘通論。
簡智論。
義雖足。
望餘起信等義猶未足。
要以第八相成。
第六義簡小乘。
或通簡大中分别法相諸論。
第七義者亦簡小乘成實等論。
或亦通簡大乘。
故牒論也。
第八義者為簡馬鳴論等。
今欲綱維大法匡正像末故也(雲雲)意雲。
問含多義也。
既有四論。
何故稱三論。
又有馬鳴論天親論。
何故不為宗乎。
又有成論八犍度等論。
何故不為宗也。
今答此問。
故有八義也(已上裡書) 玄。
四者一切經論凡有三種一但偈論等者。
十二門疏曰。
問。
此論長行誰之所作。
答。
中論長行青目所作。
百論長行天親所制。
有人言。
十二門論偈是龍樹所造。
長行還青目所注。
而偈又有青目所引。
○又釋。
偈及長行皆龍樹自作。
略引三證。
○今明此事難知。
若必有明證。
雲長行是後人所作者。
聊不違之。
準之可知。
玄。
百論通破障世出世一切邪等者。
百論疏曰。
問。
舍罪福為何等人。
答。
為始行人即依福舍罪。
為久行人即依空舍福。
此二人攝一切人盡。
故為二人明二教也(乃至)又佛法有二。
一世間教。
二出世間法。
若明五戒招人十善感天故誡惡勸善。
此世間教也。
若明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故依彼三空舍于二善得三乘聖道。
謂出世間教也。
今明舍罪謂世間教。
次明舍福辨出世間教。
故建篇明兩舍。
即總攝五乘。
良以外道邪言障五乘教。
故遍破邪言。
遍申佛教。
又佛法有二。
一小乘教。
二大乘法。
舍惡修善。
棄生死而取涅槃。
謂小乘教也。
無惡可舍。
無善可取。
涅槃非寂靜。
生死非雜亂。
謂大乘教也。
故明此兩舍即攝大小乘。
以外道雙障世出世教故。
論雙破雙申。
準此可知。
裡書雲 方等宗本事。
肇論宗本義雲。
本無實相。
法性性空。
緣會一義(文)元康師疏雲。
宗本義。
宗祖。
本者根本。
肇法師以本無實相等是諸經論之宗本。
今明此義故雲宗本義也(文)肇論序雲(惠達)夫大分深義。
厥号本無。
故建言宗旨标實相。
○雖以性空拟本無。
無本可稱。
故語本絕言。
非心行處(取意)肇師梵網經序雲。
夫宗本湛然。
理不可易。
是以窮妙悟洪于宗源之境。
萬行起于深信之宅(文)以此等釋思之。
以中道不思議之理名方等宗本。
名玄略述第一(本)雲。
不二之道當為諸用作宗本故。
所以言體(文)(已上裡書) 玄。
是以論明始自三歸終竟二谛者。
百論疏曰。
言十品者。
一舍罪福。
二破神。
三破一。
四破異。
五破情。
六破塵。
七破因中有果。
八破因中無果。
九破常。
十破空。
問。
斯論十品何因緣故初舍罪福。
答。
九十六術但知起罪感彼三塗未悟着福回流六趣。
今欲示其出要之津。
是故建篇明舍罪福。
舍罪福則義無不圓。
但外道不受三空。
而立有神我。
故第二破神。
神義不立。
舉法來救。
但一異為萬化大宗。
宜前破洗。
故有破一破異二品。
一異理隐容可應無。
情塵顯現必當是有。
仍複破之。
故有情塵二品。
外雲。
若無情塵即壞因果。
因果不壞即情塵不無。
故次破因中有果無果二品。
自上已來并破無常。
五種常法猶未除之。
故須破常。
常與無常皆是有法。
有法被破即堕于空。
故次破空也。
準此可悉。
問。
須言始自舍罪福終竟破空。
何今言始自三歸竟二谛耶。
答。
于舍罪福品。
初唱頂禮佛足。
乃至是皆邪見之偈。
将欲顯正破邪。
故敬贊三寶請威靈加護。
發起論端為緣起分。
又于第十破空品中開為二段。
一破外道斷滅空。
第二申二谛中道結論旨歸。
今細舉初後。
故自三歸竟二谛也。
玄。
故論文前明略解大乘等者。
十二門論最初雲。
說曰。
今當略解摩诃衍義。
問曰。
解摩诃衍有何義利。
答曰。
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
為大功德利根者說。
末世衆生薄福鈍根。
雖尋經文不能通達。
我愍此等欲令開悟。
又欲光闡如來無上大法。
是故略解摩诃衍義。
準此可悉。
玄。
又百論從淺至深者。
初品依福舍罪。
依空舍福。
破神一品明衆生空。
破一已後竟于破常辨諸法空。
破空一品明空病亦空。
于破法七品。
前六品破無常法。
破常一品破常法。
于破常法中。
前破四種常者明世間常。
第五破涅槃常者明出世常。
如此從淺至深須見破空品疏。
彼以十義明諸品次第淺深耳。
玄。
四論用假不同門等者。
論迹義曰。
第五明用假不同。
假乃衆多。
略明四種。
一因緣。
二随緣。
三就緣。
四對緣。
若辨甚深因緣義即是因緣假。
随緣所宜而說即是随緣假。
就緣檢責即是就緣假。
若一一須對破。
如對常說無常等。
即是對緣假也。
就四緣中則有偏圓圓偏義。
若如因緣随就對及随緣。
故說因緣。
對緣如此四緣未曾相離即是圓義也。
若逐時各用不同即是偏義。
問。
四假。
佛與菩薩為當盡具。
為當不爾。
答。
差别無差别義。
二不二義。
佛菩薩皆具四假。
若無差别差别。
不二二義。
有具不具。
佛當化主。
所以具足四假。
菩薩助申教旨。
唯有兩假。
所謂就緣對。
緣。
菩薩雖具二假。
而用複有強弱。
百論則就緣為弱。
對緣是強。
中論對緣為弱。
就緣義強。
何故爾。
中論初雲。
諸論師種種說生相。
就其責覓生相不得。
故言不生。
種種說滅相。
責滅者不得。
故言不滅。
即是就緣假義。
百論借一對破異等。
即是對緣假義也。
準此可悉。
裡書雲 四假本說事。
二谛章下卷雲。
大師約四悉檀明四假義。
四假者。
因緣假對緣假就緣假随緣假。
彼尚不識四悉檀。
豈解四假(文)中論疏記雲。
問四悉檀配四假雲何述義雲。
世界悉檀即就緣假。
各各為人即随緣假。
對治悉檀即對緣假。
其第一義即因緣假(文)同述義上雲。
興皇師四假義中雲。
三悉檀言可破故皆迷。
第一義悉檀内具二谛。
二谛名第一者。
世谛離性生。
真谛離假生故(文)四論玄第十一。
四悉檀義雲。
問。
三論朗師立四假義釋經論意。
何者。
一就緣假者解不同。
一雲。
外人計有生有滅等相。
今論主就生滅責覓生滅相。
不得令其不立。
名為就緣假二雲。
就緣假。
以凡聖相去遼遠。
為欲化故同彼。
就是同義。
将欲化前緣。
且先同前緣。
如四攝同利。
故法花經譬喻品雲。
舍珍禦服着垢膩衣得近窮子。
又如王宮生。
一化始終随入六道同之。
為就緣假也。
二随緣假者既同前緣之說。
今欲化之。
故随根姓種種方便為其說。
應聞有得悟即為說有。
應聞空得悟即為說空。
應非有非無悟即為說非有非無。
應聞三乘法即為說。
如三十三身化也。
三對緣假者對破也。
前緣執有。
将空對破。
執無亦爾。
此是藥病對敵相破也四因緣假者。
是佛正因緣說。
明一切法并賴因緣。
如有不自有因空故有。
亦是有不自有因不有故有。
如人不自人因法故人等。
但教言有所住。
住則礙而不通。
今因緣教言無所住。
虛通無礙。
故此第四名相成假則是大經如來随自意說自在之也。
此四假義若了教之者不須四假。
未得悟之者用之也(文)又雲。
又三論師四悉檀與四假結會。
彼雲。
世界悉檀即是就緣假。
各各為人悉檀即是随緣假。
對治悉檀即是對緣假。
第一義悉檀即是因緣假。
通稱假者用法雲師語。
不自為義也(文)(已上裡書) 玄。
次明四論對緣不同門等者。
論迹義曰。
第八明所破之緣有對不對。
提婆面拆外道。
所以對緣。
龍樹潛懷着筆。
是故不對外人。
問。
何故一對一不對。
有釋雲。
龍樹妙思深遠。
峰辨難當。
外人無敢與敵故不對外人。
提婆所明一時面拆外人。
所以相對也。
然此釋極不可解。
若言龍樹妙思深遠無敢與對者。
提婆亦爾。
便應不對。
又且若言龍樹妙思深遠。
外人不能與對者。
佛與外道相對便應智淺耶。
如來智深而與外道相對。
故知不以龍樹智深故不對也。
今不用此釋。
問。
若不爾。
何得二人有對不對。
答。
此亦何定。
自有須面拆方破外道。
自有須潛懷着筆。
用此破邪。
問。
隻當如此。
複有餘義。
答。
複有深緻。
何者明龍樹出世之時。
是正化之末。
像法之初。
衆生雖複尋教失旨。
而佛法尚興。
邪徒由翳。
明成大道衆生甚多。
偏學小心其事蓋少。
龍樹既興。
望風懸揖。
止須着筆邪徒自喪。
無敢對面與共擊揚。
是故龍樹不對也。
提婆出世是八百餘年。
去聖既遠。
邪傥盛興。
正化訛替。
故序雲。
邪辨逼真。
殆亂正道。
金石一貫。
得失莫分。
菩薩雖興猶生拒抗。
自非對面拆挫辭屈言下。
邪心轉熾無肯改迷。
故提婆面對群邪。
所以二人有對不對。
其意爾也(已上) 所言提婆菩薩震論鼓于王庭等者。
百論疏曰。
問。
提婆何時有此歸敬耶。
答。
提婆初在王庭擊于論鼓。
八方論士一時雲集。
故先登高座立于三寶。
謂一切諸聖中佛聖最第一。
一切諸法中佛法最第一。
一切諸衆中佛僧最第一。
若能屈我言斬首相謝。
破邪已後還于閑林。
撰以為論。
有此歸敬也。
準此可知。
具如别傳。
裡書雲 提婆事。
梵雲伽那提婆。
秦雲小一目天。
又雲阿梨耶提婆。
唐言聖天也。
玄雲。
次别明三論所破之緣利鈍不同門(文)大乘玄論迹義雲。
然百論所破緣根性有三種(文)又雲。
若上根人則與中論所破緣得悟者齊。
中下之徒校一階也(文)中論疏第一雲。
境智是因緣之義。
既稱境智是則非智。
既稱智境是則非境。
非境非智。
泯然無際。
前雖開境智竟無所開。
後雖合境智亦未曾合。
若遊此玄門則戲論斯寂。
故龍樹緻敬(文) 此論立名有廣略事。
中論疏述義上雲。
就此論題有略有廣。
略者中論。
廣者中觀論。
略有二義。
一者舉中論則兼悟觀。
悟者則是觀故。
二者每品品存觀字。
故不更舉也。
廣亦二義。
一具足理智教故。
二者有聞說中得悟。
有聞說觀得悟。
此利根人。
二者有聞說中不悟。
而聞說觀方悟。
此鈍根人也(文) 問答拆征事。
大乘玄論迹義雲。
今明盡言為論。
此義難。
今須問。
若是影公則道問答拆征。
所以為論。
若是睿師則道以論為稱者。
盡其言也。
個則兩語石乖。
二言鑯反。
答。
乃是各據其美。
非謂相違。
影師就始為言。
睿公約終為語。
何故爾。
良由問答故得盡言。
言何因得盡。
良由問答。
是故二語相成。
兩言相順。
影公就始為言。
睿師約終為語也(文)元康師肇論疏上卷雲。
問答拆征所以稱論者。
論本拆理。
四科拆理故名為論耳(文)(已上裡書) 玄。
次第門問此三字有何次第耶等者。
論迹義曰。
然中觀論三字無定。
亦言中觀論。
亦言論中觀。
亦言論中觀。
若中觀論約論者為名。
若觀中論就觀解為目。
若論中觀約論功為稱。
所以然者。
若為是約論者為名。
中則通于理教。
即是教中理中。
禀二谛教發生二智。
教轉名境。
中境發生觀智。
是初表中境。
次表觀智。
中觀既興。
論名得起。
中境發生觀智。
用此觀智能研詳往複。
是故名論。
故言中觀論。
若為是就觀解為目。
用此觀智能觀中正之境。
用此觀智研核是非。
故言觀中論。
若為是約論功為稱。
明論何所論。
論隻論于中觀。
若是他論則論于偏解。
若是今論則論于中觀。
故言論中觀也。
此釋不無有意。
但非一家正意(文) 行說之稱事。
中論疏記雲。
碩法師雲。
方便實慧即是如說而行。
實方便慧即是如行而說。
如說而行即此二智。
如行而說即是二谛。
故如說而行。
行則行我所說。
如行而說。
說則說己所行。
故所行如所說。
所說如所行。
是故行說不二。
谛智平等(文)大乘玄論迹義雲。
中發觀即是方便實慧。
辨流神口即是實方便慧。
方便實慧即是如說而行實方便慧即是如行而說。
如說而行即是二智。
如行而說即是二谛。
故如說而行行則行我所說。
如行而說。
則說己所行。
故所行如所說。
所說如所行。
是故行說不二。
谛智平等(文) 玄。
中是義相觀者。
中道此言教所诠之義。
複此諸法真實之相。
故為義相。
今此義相之上觀故雲義相觀也。
裡書雲 三字皆觀事。
中論疏記第一雲。
言義相觀者。
觀既有其名。
必應有義。
如真俗是名。
非真俗是義。
又真俗是名。
真以真實為義。
俗以浮虛為義。
言心行觀者。
心如此行也。
言名字觀者。
知一切法但名字不内不外非住不住。
故悟名字即解脫。
故雲皆觀也(文)已上碩法師三論遊意釋也。
名玄略述第二雲。
義相觀者。
不二之理有深所以。
故為義相。
心行觀者。
但正是心行非是色行故。
名字觀者。
若色聲有诠辨不二觀義。
故為名字觀。
名者诠辨義也(文) 心行事。
中論疏第七雲。
言行者凡有四種。
一修習名行。
則萬行善法是也。
二造作名行。
通善惡三性。
三無常起作稱行。
通因果三聚三性等。
四行緣名行。
但是心用(文) 三種般若事。
大品疏第一雲問三種波若文出何處。
解雲。
說智及智處皆名為波若。
若智處即是實相境觀照如大經雲。
因因者如十二因緣所生觀智。
此則是觀照波若。
文字可明也。
又隻說智及智處名波若。
文具得證三波若。
說即是能說文字波若。
智即是觀照波若。
智處即是實相波若也(文)義章三種波若義雲。
三種波若出大智論。
言波若者是外國語。
此翻名慧。
于法觀達目之為慧。
慧義不同。
一門說三。
三名是何。
一文字波若。
二觀照波若。
三實相波若。
此三種中。
觀照一種是波若體。
文字實相是波若法。
法體合說故有三種。
言文字者。
所謂波若波羅蜜經。
此非波若能诠波若。
故名波若。
如涅槃經。
诠涅槃故說為涅槃。
此亦如是。
又此文字能生波若亦名波若。
如食生命。
說食為命。
言觀照者。
慧心鑒達名為觀照。
即此觀照體是波若。
名觀照波若。
如眼是目名為眼目。
于中具辨開
十二門名為言教者。
問。
以十二門論名言教意如何。
答就論名。
中論以顯正為名。
十二門以言教為名。
故十二門疏同異門雲。
此論與中論同顯正道。
俱息戲論。
至理不殊。
就其文義略明十異。
一者名有理教之異。
二宗有二谛境智不同。
三中論雙申大小。
十二門但顯大乘。
此三玄義内以具論之(七異略之)此則指三論玄雲玄義具論。
第一名有理教之異者。
相當今顯正言教之釋也。
問。
十二門論雲何言教為名。
答。
十二門疏曰。
論名有三。
一者十二。
二者門。
三者論。
問。
何故不多不少。
但明十二。
答。
雖八萬法藏略攝但有十二部經。
今通釋十二部經。
故論亦十二。
次釋門。
論為經門者。
謂論申于經。
以禀教生迷邪言覆教。
破除邪言佛教申明。
故論為經門。
問。
一切論悉是經門以不。
答。
有所得大小諸論。
非但不能通經。
翻為翳障。
故非經門。
四依所作無所得論。
能通佛經。
乃名為門耳。
問。
諸大乘論皆是經門。
何此論偏受門名。
答。
諸大乘論悉明中道。
而中論受名。
今亦然也。
問。
為用理為門。
以教為門。
答。
具含二義。
問。
十二稱門。
為是理門為是教門。
答。
有人言。
用理為門。
今謂不然。
後文雲。
當以十二門入于空義。
理無十二。
雲何名十二門。
今所釋者。
以教為門凡有二義。
一者教有十二。
名十二門。
二者因教入理。
故教為理門。
問。
教具幾義能為理門。
答。
略明三義。
一者破除迷倒。
謂遮閉衆非。
二能顯于正理。
則開通無滞。
三發生觀解。
此之三義由事言教。
是故稱門。
又雲。
教稱為門亦具三義。
一者無礙之教。
當體虛通故名為門。
二教能通理。
教為理門。
三因教發觀。
則境為智門(取意略抄) 裡書雲 禅那院雲。
言一一論各具三義者。
四論一一具三義。
故約義雲三論。
非約部雲也。
既舉四論立三論稱故知爾。
第二第三第四意者。
但以三義部類周盡。
故取三論取三論即足。
第五義雲同是大乘通論。
簡智論。
義雖足。
望餘起信等義猶未足。
要以第八相成。
第六義簡小乘。
或通簡大中分别法相諸論。
第七義者亦簡小乘成實等論。
或亦通簡大乘。
故牒論也。
第八義者為簡馬鳴論等。
今欲綱維大法匡正像末故也(雲雲)意雲。
問含多義也。
既有四論。
何故稱三論。
又有馬鳴論天親論。
何故不為宗乎。
又有成論八犍度等論。
何故不為宗也。
今答此問。
故有八義也(已上裡書) 玄。
四者一切經論凡有三種一但偈論等者。
十二門疏曰。
問。
此論長行誰之所作。
答。
中論長行青目所作。
百論長行天親所制。
有人言。
十二門論偈是龍樹所造。
長行還青目所注。
而偈又有青目所引。
○又釋。
偈及長行皆龍樹自作。
略引三證。
○今明此事難知。
若必有明證。
雲長行是後人所作者。
聊不違之。
準之可知。
玄。
百論通破障世出世一切邪等者。
百論疏曰。
問。
舍罪福為何等人。
答。
為始行人即依福舍罪。
為久行人即依空舍福。
此二人攝一切人盡。
故為二人明二教也(乃至)又佛法有二。
一世間教。
二出世間法。
若明五戒招人十善感天故誡惡勸善。
此世間教也。
若明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故依彼三空舍于二善得三乘聖道。
謂出世間教也。
今明舍罪謂世間教。
次明舍福辨出世間教。
故建篇明兩舍。
即總攝五乘。
良以外道邪言障五乘教。
故遍破邪言。
遍申佛教。
又佛法有二。
一小乘教。
二大乘法。
舍惡修善。
棄生死而取涅槃。
謂小乘教也。
無惡可舍。
無善可取。
涅槃非寂靜。
生死非雜亂。
謂大乘教也。
故明此兩舍即攝大小乘。
以外道雙障世出世教故。
論雙破雙申。
準此可知。
裡書雲 方等宗本事。
肇論宗本義雲。
本無實相。
法性性空。
緣會一義(文)元康師疏雲。
宗本義。
宗祖。
本者根本。
肇法師以本無實相等是諸經論之宗本。
今明此義故雲宗本義也(文)肇論序雲(惠達)夫大分深義。
厥号本無。
故建言宗旨标實相。
○雖以性空拟本無。
無本可稱。
故語本絕言。
非心行處(取意)肇師梵網經序雲。
夫宗本湛然。
理不可易。
是以窮妙悟洪于宗源之境。
萬行起于深信之宅(文)以此等釋思之。
以中道不思議之理名方等宗本。
名玄略述第一(本)雲。
不二之道當為諸用作宗本故。
所以言體(文)(已上裡書) 玄。
是以論明始自三歸終竟二谛者。
百論疏曰。
言十品者。
一舍罪福。
二破神。
三破一。
四破異。
五破情。
六破塵。
七破因中有果。
八破因中無果。
九破常。
十破空。
問。
斯論十品何因緣故初舍罪福。
答。
九十六術但知起罪感彼三塗未悟着福回流六趣。
今欲示其出要之津。
是故建篇明舍罪福。
舍罪福則義無不圓。
但外道不受三空。
而立有神我。
故第二破神。
神義不立。
舉法來救。
但一異為萬化大宗。
宜前破洗。
故有破一破異二品。
一異理隐容可應無。
情塵顯現必當是有。
仍複破之。
故有情塵二品。
外雲。
若無情塵即壞因果。
因果不壞即情塵不無。
故次破因中有果無果二品。
自上已來并破無常。
五種常法猶未除之。
故須破常。
常與無常皆是有法。
有法被破即堕于空。
故次破空也。
準此可悉。
問。
須言始自舍罪福終竟破空。
何今言始自三歸竟二谛耶。
答。
于舍罪福品。
初唱頂禮佛足。
乃至是皆邪見之偈。
将欲顯正破邪。
故敬贊三寶請威靈加護。
發起論端為緣起分。
又于第十破空品中開為二段。
一破外道斷滅空。
第二申二谛中道結論旨歸。
今細舉初後。
故自三歸竟二谛也。
玄。
故論文前明略解大乘等者。
十二門論最初雲。
說曰。
今當略解摩诃衍義。
問曰。
解摩诃衍有何義利。
答曰。
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
為大功德利根者說。
末世衆生薄福鈍根。
雖尋經文不能通達。
我愍此等欲令開悟。
又欲光闡如來無上大法。
是故略解摩诃衍義。
準此可悉。
玄。
又百論從淺至深者。
初品依福舍罪。
依空舍福。
破神一品明衆生空。
破一已後竟于破常辨諸法空。
破空一品明空病亦空。
于破法七品。
前六品破無常法。
破常一品破常法。
于破常法中。
前破四種常者明世間常。
第五破涅槃常者明出世常。
如此從淺至深須見破空品疏。
彼以十義明諸品次第淺深耳。
玄。
四論用假不同門等者。
論迹義曰。
第五明用假不同。
假乃衆多。
略明四種。
一因緣。
二随緣。
三就緣。
四對緣。
若辨甚深因緣義即是因緣假。
随緣所宜而說即是随緣假。
就緣檢責即是就緣假。
若一一須對破。
如對常說無常等。
即是對緣假也。
就四緣中則有偏圓圓偏義。
若如因緣随就對及随緣。
故說因緣。
對緣如此四緣未曾相離即是圓義也。
若逐時各用不同即是偏義。
問。
四假。
佛與菩薩為當盡具。
為當不爾。
答。
差别無差别義。
二不二義。
佛菩薩皆具四假。
若無差别差别。
不二二義。
有具不具。
佛當化主。
所以具足四假。
菩薩助申教旨。
唯有兩假。
所謂就緣對。
緣。
菩薩雖具二假。
而用複有強弱。
百論則就緣為弱。
對緣是強。
中論對緣為弱。
就緣義強。
何故爾。
中論初雲。
諸論師種種說生相。
就其責覓生相不得。
故言不生。
種種說滅相。
責滅者不得。
故言不滅。
即是就緣假義。
百論借一對破異等。
即是對緣假義也。
準此可悉。
裡書雲 四假本說事。
二谛章下卷雲。
大師約四悉檀明四假義。
四假者。
因緣假對緣假就緣假随緣假。
彼尚不識四悉檀。
豈解四假(文)中論疏記雲。
問四悉檀配四假雲何述義雲。
世界悉檀即就緣假。
各各為人即随緣假。
對治悉檀即對緣假。
其第一義即因緣假(文)同述義上雲。
興皇師四假義中雲。
三悉檀言可破故皆迷。
第一義悉檀内具二谛。
二谛名第一者。
世谛離性生。
真谛離假生故(文)四論玄第十一。
四悉檀義雲。
問。
三論朗師立四假義釋經論意。
何者。
一就緣假者解不同。
一雲。
外人計有生有滅等相。
今論主就生滅責覓生滅相。
不得令其不立。
名為就緣假二雲。
就緣假。
以凡聖相去遼遠。
為欲化故同彼。
就是同義。
将欲化前緣。
且先同前緣。
如四攝同利。
故法花經譬喻品雲。
舍珍禦服着垢膩衣得近窮子。
又如王宮生。
一化始終随入六道同之。
為就緣假也。
二随緣假者既同前緣之說。
今欲化之。
故随根姓種種方便為其說。
應聞有得悟即為說有。
應聞空得悟即為說空。
應非有非無悟即為說非有非無。
應聞三乘法即為說。
如三十三身化也。
三對緣假者對破也。
前緣執有。
将空對破。
執無亦爾。
此是藥病對敵相破也四因緣假者。
是佛正因緣說。
明一切法并賴因緣。
如有不自有因空故有。
亦是有不自有因不有故有。
如人不自人因法故人等。
但教言有所住。
住則礙而不通。
今因緣教言無所住。
虛通無礙。
故此第四名相成假則是大經如來随自意說自在之也。
此四假義若了教之者不須四假。
未得悟之者用之也(文)又雲。
又三論師四悉檀與四假結會。
彼雲。
世界悉檀即是就緣假。
各各為人悉檀即是随緣假。
對治悉檀即是對緣假。
第一義悉檀即是因緣假。
通稱假者用法雲師語。
不自為義也(文)(已上裡書) 玄。
次明四論對緣不同門等者。
論迹義曰。
第八明所破之緣有對不對。
提婆面拆外道。
所以對緣。
龍樹潛懷着筆。
是故不對外人。
問。
何故一對一不對。
有釋雲。
龍樹妙思深遠。
峰辨難當。
外人無敢與敵故不對外人。
提婆所明一時面拆外人。
所以相對也。
然此釋極不可解。
若言龍樹妙思深遠無敢與對者。
提婆亦爾。
便應不對。
又且若言龍樹妙思深遠。
外人不能與對者。
佛與外道相對便應智淺耶。
如來智深而與外道相對。
故知不以龍樹智深故不對也。
今不用此釋。
問。
若不爾。
何得二人有對不對。
答。
此亦何定。
自有須面拆方破外道。
自有須潛懷着筆。
用此破邪。
問。
隻當如此。
複有餘義。
答。
複有深緻。
何者明龍樹出世之時。
是正化之末。
像法之初。
衆生雖複尋教失旨。
而佛法尚興。
邪徒由翳。
明成大道衆生甚多。
偏學小心其事蓋少。
龍樹既興。
望風懸揖。
止須着筆邪徒自喪。
無敢對面與共擊揚。
是故龍樹不對也。
提婆出世是八百餘年。
去聖既遠。
邪傥盛興。
正化訛替。
故序雲。
邪辨逼真。
殆亂正道。
金石一貫。
得失莫分。
菩薩雖興猶生拒抗。
自非對面拆挫辭屈言下。
邪心轉熾無肯改迷。
故提婆面對群邪。
所以二人有對不對。
其意爾也(已上) 所言提婆菩薩震論鼓于王庭等者。
百論疏曰。
問。
提婆何時有此歸敬耶。
答。
提婆初在王庭擊于論鼓。
八方論士一時雲集。
故先登高座立于三寶。
謂一切諸聖中佛聖最第一。
一切諸法中佛法最第一。
一切諸衆中佛僧最第一。
若能屈我言斬首相謝。
破邪已後還于閑林。
撰以為論。
有此歸敬也。
準此可知。
具如别傳。
裡書雲 提婆事。
梵雲伽那提婆。
秦雲小一目天。
又雲阿梨耶提婆。
唐言聖天也。
玄雲。
次别明三論所破之緣利鈍不同門(文)大乘玄論迹義雲。
然百論所破緣根性有三種(文)又雲。
若上根人則與中論所破緣得悟者齊。
中下之徒校一階也(文)中論疏第一雲。
境智是因緣之義。
既稱境智是則非智。
既稱智境是則非境。
非境非智。
泯然無際。
前雖開境智竟無所開。
後雖合境智亦未曾合。
若遊此玄門則戲論斯寂。
故龍樹緻敬(文) 此論立名有廣略事。
中論疏述義上雲。
就此論題有略有廣。
略者中論。
廣者中觀論。
略有二義。
一者舉中論則兼悟觀。
悟者則是觀故。
二者每品品存觀字。
故不更舉也。
廣亦二義。
一具足理智教故。
二者有聞說中得悟。
有聞說觀得悟。
此利根人。
二者有聞說中不悟。
而聞說觀方悟。
此鈍根人也(文) 問答拆征事。
大乘玄論迹義雲。
今明盡言為論。
此義難。
今須問。
若是影公則道問答拆征。
所以為論。
若是睿師則道以論為稱者。
盡其言也。
個則兩語石乖。
二言鑯反。
答。
乃是各據其美。
非謂相違。
影師就始為言。
睿公約終為語。
何故爾。
良由問答故得盡言。
言何因得盡。
良由問答。
是故二語相成。
兩言相順。
影公就始為言。
睿師約終為語也(文)元康師肇論疏上卷雲。
問答拆征所以稱論者。
論本拆理。
四科拆理故名為論耳(文)(已上裡書) 玄。
次第門問此三字有何次第耶等者。
論迹義曰。
然中觀論三字無定。
亦言中觀論。
亦言論中觀。
亦言論中觀。
若中觀論約論者為名。
若觀中論就觀解為目。
若論中觀約論功為稱。
所以然者。
若為是約論者為名。
中則通于理教。
即是教中理中。
禀二谛教發生二智。
教轉名境。
中境發生觀智。
是初表中境。
次表觀智。
中觀既興。
論名得起。
中境發生觀智。
用此觀智能研詳往複。
是故名論。
故言中觀論。
若為是就觀解為目。
用此觀智能觀中正之境。
用此觀智研核是非。
故言觀中論。
若為是約論功為稱。
明論何所論。
論隻論于中觀。
若是他論則論于偏解。
若是今論則論于中觀。
故言論中觀也。
此釋不無有意。
但非一家正意(文) 行說之稱事。
中論疏記雲。
碩法師雲。
方便實慧即是如說而行。
實方便慧即是如行而說。
如說而行即此二智。
如行而說即是二谛。
故如說而行。
行則行我所說。
如行而說。
說則說己所行。
故所行如所說。
所說如所行。
是故行說不二。
谛智平等(文)大乘玄論迹義雲。
中發觀即是方便實慧。
辨流神口即是實方便慧。
方便實慧即是如說而行實方便慧即是如行而說。
如說而行即是二智。
如行而說即是二谛。
故如說而行行則行我所說。
如行而說。
則說己所行。
故所行如所說。
所說如所行。
是故行說不二。
谛智平等(文) 玄。
中是義相觀者。
中道此言教所诠之義。
複此諸法真實之相。
故為義相。
今此義相之上觀故雲義相觀也。
裡書雲 三字皆觀事。
中論疏記第一雲。
言義相觀者。
觀既有其名。
必應有義。
如真俗是名。
非真俗是義。
又真俗是名。
真以真實為義。
俗以浮虛為義。
言心行觀者。
心如此行也。
言名字觀者。
知一切法但名字不内不外非住不住。
故悟名字即解脫。
故雲皆觀也(文)已上碩法師三論遊意釋也。
名玄略述第二雲。
義相觀者。
不二之理有深所以。
故為義相。
心行觀者。
但正是心行非是色行故。
名字觀者。
若色聲有诠辨不二觀義。
故為名字觀。
名者诠辨義也(文) 心行事。
中論疏第七雲。
言行者凡有四種。
一修習名行。
則萬行善法是也。
二造作名行。
通善惡三性。
三無常起作稱行。
通因果三聚三性等。
四行緣名行。
但是心用(文) 三種般若事。
大品疏第一雲問三種波若文出何處。
解雲。
說智及智處皆名為波若。
若智處即是實相境觀照如大經雲。
因因者如十二因緣所生觀智。
此則是觀照波若。
文字可明也。
又隻說智及智處名波若。
文具得證三波若。
說即是能說文字波若。
智即是觀照波若。
智處即是實相波若也(文)義章三種波若義雲。
三種波若出大智論。
言波若者是外國語。
此翻名慧。
于法觀達目之為慧。
慧義不同。
一門說三。
三名是何。
一文字波若。
二觀照波若。
三實相波若。
此三種中。
觀照一種是波若體。
文字實相是波若法。
法體合說故有三種。
言文字者。
所謂波若波羅蜜經。
此非波若能诠波若。
故名波若。
如涅槃經。
诠涅槃故說為涅槃。
此亦如是。
又此文字能生波若亦名波若。
如食生命。
說食為命。
言觀照者。
慧心鑒達名為觀照。
即此觀照體是波若。
名觀照波若。
如眼是目名為眼目。
于中具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