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
答。
嘉祥中論玄雲。
有二義。
一欲示佛法是中道故。
等欲顯佛法漸深。
問。
二義意何耶。
答。
初義意雲。
有世谛故不斷。
有真谛故不常。
是故佛法中道。
後意雲。
先說世谛因果淺法。
後說非因果甚深法也。
準之可知。
玄。
又佛法漸深先說世谛因果教化等者。
上明四義已。
今是第五義也。
初一句總标。
次言先說世谛乃至成就得道智者。
正明佛法漸深相。
次言說第一義乃至則生斷見者。
顯二谛不具足并前後不次之過。
言是故具明二谛也者。
總結五義也。
裡書雲 成就得道智事 成實論第十三立假名品雲。
若成就得道智慧乃可為說實法。
如佛念言。
羅□羅比丘今能成就得道智慧。
當為說實法。
譬如^6□熟壞之則易。
生則難破。
如是以世谛智令心調柔。
然後當以第一義智壞(文)道藏疏可考之。
意得道智慧可成就者為說空也(先既以世谛調伏。
故易得意也)(已上裡書) 玄。
論雲大分深義所謂空也等者。
十二門疏曰。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下。
第五結所解旨歸。
前雖解摩诃衍義。
然摩诃衍有無量義。
未知正釋何義。
是故今出所解旨歸。
故有此一章來也。
就文為四。
一标空體。
二明空用。
三結解釋。
四明解釋之方。
所言大分者。
上以六義釋大乘。
然此論但解于大不釋于小。
今就大乘中更複簡之。
所言大者即上摩诃衍也。
所言分者。
大乘具含萬德。
而用正觀為乘主。
正觀由實相而生。
則實相為本。
正觀及萬行為末。
末即是有。
本即是空。
故大乘具含空有。
今但釋空之一分。
問。
約二谛是何谛耶。
答。
二谛者。
大乘具含真俗。
故為二分。
今明空即是第一義也。
深義者。
前雖釋一分。
或可為末世鈍根釋淺近之分。
是故次明深義。
于深義中有無量門。
未知釋何深義。
是故次雲所謂空也。
智度論釋深奧品雲。
深奧者空是義。
無生滅是其義。
問。
是何等空耶。
答。
一解雲。
是空三昧空。
得此空觀故令諸法空。
又解雲。
是外所緣法空。
故名空三昧。
前解是智空。
後釋是境空。
論主皆破之。
離此二邊說于中道。
謂諸法因緣生。
無有一定法故為空。
何以故。
因緣生法無自性。
無自性故即畢竟空。
畢竟空從本以來空非佛作。
亦非餘人作。
諸佛為可度衆生。
說是畢竟空。
是空相是一切法實體。
故名為深。
詳論此意。
非境非智。
不觀不緣。
不因不果。
百是不能是。
百非不能非。
非但是是不能是。
非是亦不是。
非但非非不能非。
是非亦不能非。
總而言之。
橫絕萬法。
豎超四句。
故名甚深也。
問。
既得以空為第一義。
第一義是甚深者。
有是世谛。
世谛應是淺耶。
答。
義正爾也。
故中論四谛品雲。
世谛者。
一切諸法本性空。
而世間謂有。
于世人是實。
故名谛。
則知以凡夫所見有是淺。
聖人所知空為深也。
若通達是義者。
上釋空體。
今第二辨空用。
若能解悟此空則生般若。
般若生則導萬行運出生死。
故雲通達。
大乘六度皆備此不二二。
故分境智為二。
故說實相為所通達。
般若為能通達。
然實未曾能所亦非境智。
問。
通達大乘與具足六度何異。
答。
大乘據果。
六度為因。
以通達于空因果皆備。
又通達大乘為總。
具足六度為别。
是故我今但解釋空。
第三結解釋。
有此利益。
須但釋之。
解釋空者下。
第四明解釋之方。
裡書雲 大分深義事 十二門論疏上卷雲。
論雲大分深義。
所謂空也。
此空是實相之異名。
般若之别稱(文)又雲。
此論但明空義。
雲何釋大乘耶。
答此論明乘本。
乘本若成乘義則立。
言乘本者。
所謂諸法實相。
契斯實相則發生般若(文)準此等釋若以合門言之。
以真谛為實相。
若以開門言之。
以第三谛為實相(文) 寶窟上(末)雲。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若通達是義則通達大乘。
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所謂乘性。
通達是義謂通達大乘。
即是乘得。
具足六波羅蜜即是乘随也(文)惠達法師肇論序雲。
夫大分深義厥号本無。
故建言宗旨。
标乎實相(文)花玄第四雲。
攝大乘論有三。
謂乘因乘緣乘得。
乘因者謂真如佛性第一義空為乘因。
乘緣謂萬行。
乘得即佛果(文)私雲。
準此等釋。
言大分深義者。
真如實相欤。
如勝鬘經所說一實谛也。
所诠以一實智照一實谛。
言以境智為宗欤。
涅槃疏第十一雲。
若今一實谛者。
則非二乘所得。
非菩薩所得。
但是佛所得也。
今經明谛既爾。
智複若為。
解雲。
智亦然。
一實谛對如實智。
一實谛但佛所得非二乘菩薩所得。
如實智亦然。
但佛所得非二乘與菩薩所得。
即會大智論雲。
如實智但是佛智也(文)(已上裡書) 玄。
最後邪見品雲瞿昙大聖主等者。
疏釋曰。
瞿昙大聖主下第二。
推功于佛。
所以推功者。
自上已來橫破萬法。
豎窮四句。
物謂蓋龍樹自作非佛誠言。
便于此論不生信受。
是故今推功歸佛。
明上來之破皆是佛說非是我也。
若不生信不信佛。
乃至偈分為二。
一者稱歎。
二者緻敬。
稱歎為二。
初歎人。
兩句歎法。
瞿昙者此雲泥土。
即是性也。
有二因緣。
一者釋迦先祖為王。
厭世出家。
事瞿昙仙人。
時人呼師為大瞿昙。
以資為小瞿昙。
即從師姓也。
次小瞿昙被害以後。
大瞿昙以土和其血。
分為兩分。
遂各生男女。
自是已來有瞿昙姓稱也。
問。
何故不雲釋迦而稱瞿昙。
答。
瞿昙是本姓故也(長行)略說五見及六十二見者。
此偏舉外道見耳。
裡書雲 稽首禮事。
百論疏上卷雲。
禮有三種。
一者下禮。
所謂揖也。
二者中禮。
四支着地。
頂不載足也。
三者上禮。
一身之中頭尊足卑。
今以己之尊禮彼卑。
蓋是敬情之至。
故是上禮(文)今雲稽首禮者。
是上禮也。
破内外事 中論序雲。
百論治外以閑邪。
斯文杜内以流滞。
大智釋論之淵博。
十二門觀之精詣。
尋斯四者。
真若日月入懷無不朗然鑒徹矣(文)(已上裡書) 玄。
破塵品中等者。
彼破塵品曰。
外曰。
色應現見信經故(修妒路)汝經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
造色分中色入所攝。
是現見。
汝雲何言無現見色。
内曰。
四大非眼見。
雲何生現見(修妒路)地堅相。
水濕相。
火熱相。
風動相。
是四大非眼見者。
此所造應非現見。
疏釋曰。
外曰色應現見信經故者(乃至)上破外道。
今破内人(乃至)然提婆妙通内典。
精解外經。
故前引彼文以征其說。
故雲微塵非現見。
外道洞知外典亦具攬内經。
故今用内經以征提婆。
若提婆遂信佛經則不應破色現見。
若破色現見則自破内經。
前已破外。
今複破内。
定是破法人也。
問。
外但應引内經。
何故雲信經也。
答。
然内外立義有異有同。
彼謂内外兩經明色是可見此義大同。
是故可信。
故雲信經故。
汝經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者(乃至)依毗昙正明從大造色。
總有十一種色。
謂五根五塵及以無作。
就十一中。
十種但是所造。
觸塵有二。
堅濕暖動是于能造。
饑渴澀滑輕重冷七觸是于所造(乃至)今通牒十一種色義。
故雲色名四大及四大造。
此出佛經。
非毗昙偏用。
俱舍論評數論義雲。
應用四大造色。
破經部人塵成大義。
造色分中色入所攝是現見者。
能造四大但不可見。
所造之中具有二種。
若是色入此則可見。
餘并不可見。
内曰。
四大非現見。
雲何生現見。
正破四大造色。
問。
論主雲何對外而破内耶。
答。
此論正破外迷。
傍洗内執。
是故破内。
又此論即是申佛随世俗說四大造塵。
而因緣之造實無所造。
内外但聞造名。
不達其義。
所以然者。
佛明因緣造無所造。
即是二谛故。
所言皆實。
諸小乘人但知造。
不知無所造。
既不知造無所造。
亦不達無所造而造。
故不達二谛。
則是破于佛法。
論主今示其造無所造。
因世谛悟第一義。
故有今破也。
乃至破意者。
将因征果也。
能造大因是不可見。
所造之色雲何可見。
如大論雲。
五指中無師子。
共合不生師子。
四大中無可見色。
共合雲何生可見色。
裡書雲 義章十二入義雲。
如毗昙說。
謂堅濕暖動輕重澀滑冷饑渴等。
堅是地大。
濕是水大。
暖是火大。
動是風大。
此四能造。
後七所造。
後七所造雖複四大所造。
于中亦有增微。
如雜心說。
火風增故輕。
地水增故重。
地風增故澀。
水火增故滑。
水風增故冷。
風增故饑。
火增故渴(文)(已上裡書) 玄。
如立虛空常遍乃至立涅槃身智俱無。
等者。
百論破常品。
破外道五種常法。
謂時方虛空微塵涅槃是也。
今舉虛空涅槃略餘三。
故言乃至焉。
故破常品疏雲。
此論始末破外道七種常義。
初破神常。
次破大有常。
今此品破五種常。
謂時方虛空微塵涅槃。
但前雖破二種常。
為成破神義及一異義。
非正破常。
今此品中正破五常。
又雲。
問。
外道辨常與佛法何異。
答。
佛法有大小乘。
總有五常。
小乘有三無為。
即是三常。
大乘長有真谛及以佛果故名五常。
此品論者二同三異。
謂虛空涅槃。
内外大小同明是常。
時方微塵但是外道所計之常。
内說此三并是無常。
問。
此品破何等常。
答。
正破外道五種常法。
傍破内人五種常義。
此則收破二句不同。
外道五常但破不收。
内道五常有收有破。
破能迷之情收所惑之教。
就外道五常複有亦收亦破。
望涅槃經盜牛之譬。
外道偷得常名。
不達常義。
破其常義。
收取常名。
就破收中更二句。
虛空涅槃亦破亦取。
時微塵唯破不收也。
問。
若破涅槃常。
佛經何故說涅槃耶。
答。
佛為對治生死故說是常。
又非常無常。
歎美為常。
為欲引物。
又涅槃有體有用。
體非常無常。
用具常無常。
禀教人不識此義。
故執于常堕在常見也(已上)所言立虛空常遍與外道同者。
百論破常品曰。
外曰。
定有虛空法。
常亦遍亦無分。
一切處一切時信有故(修妒路)世人信一切處有虛空是故遍。
信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時有虛空是故常。
疏釋曰。
就偈本為二。
第一标章門。
二釋章門。
标章門為三。
一明虛空是有。
簡異成實。
又簡異計無虛空家。
常者第二标常章門。
簡異毗昙有為虛空。
所言遍者第三标遍章門。
簡異餘不遍常。
又簡異計虛空是不遍者。
無分明空體是一不可分為多分。
簡異計有多虛空者也。
一切處下。
第二解釋三門。
一切處逐近釋遍及無分義。
一切時釋前常義。
信有故釋初定有虛空法。
中論疏曰。
佛真法身猶如虛空。
若将常遍釋虛空。
明是外道虛空。
虛空喻法身即是外道法身。
問。
毗昙成實所談虛空如何。
答百論疏曰。
但釋空體不同。
一毗昙人雲。
有有為虛空無為虛空。
成外世界及内身。
有為虛空即是色法。
二無為虛空如天漢等空。
問。
數人何故立虛空是有為。
答。
婆沙雲。
有去來故能容有故。
當知是有。
問。
有為空與無為空何異。
答。
有為空是色故。
二十一色中空是一色。
無為空非色。
有為空可見。
無為空不可見(乃至)次成實論人明虛空一向是無法。
三外道立空即如今文所說。
中論疏(五)曰。
毗昙明虛空有二。
一者有為虛空。
如衆生身内及井穴門向等空。
二無為虛空。
鳥飛所不及處是也。
成論明虛空是無法但是無為。
所言立涅槃身智俱無與外道同者。
百論破常品曰。
外曰。
有涅槃是若無(修妒路)若縛可縛方便三事無處是名涅槃。
疏釋曰。
外曰。
有涅槃是若無。
第四立斷無為涅槃。
即是立無餘也。
外曰。
有于身智故名為患。
若灰身滅智此則無患。
肇師立小乘涅槃義雲。
大患莫若于有身。
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前于有智。
故絕智以淪虛。
中論疏曰釋涅槃不同。
外道七師。
小乘二說。
方等四計。
外道七師者。
一執涅槃與無煩惱不異。
二計涅槃是無煩惱因。
三立涅槃是無煩惱果。
四明畢竟無處名為涅槃。
此等如百論破常品說。
次檀提婆羅門計于此身即是涅槃不須更滅。
蓋是明欲界為涅槃也。
次阿羅羅計無想以為涅槃。
此計色界為涅槃也。
郁頭藍弗計非想為涅槃。
此計無色界為涅槃也。
此三外道以三有為涅槃。
合前為七種也。
小乘二師者。
一毗昙。
計無為為涅槃。
是常是善本自有之。
在煩惱外。
後斷煩惱。
起得得之屬于行者。
二成實。
明涅槃但是無法。
非三性攝。
從善因得義說為善。
大乘四種。
一者明涅槃體是世谛法。
所以然者。
陶練小智終成大覺。
累無不寂。
德無不圓。
故涅槃名為有法。
第二釋雲。
以空為涅槃即是實相。
實相名第一義谛。
三釋雲。
涅槃非真非俗。
世谛是粗有。
真谛為妙無涅槃異彼粗有。
亦不同妙無。
故出二谛外。
四釋雲。
四句内并非至極。
超出四句方是涅槃。
玄。
如破因中無果品說外道立于三相前後相生等者。
如百論破因中無果品具說。
繁故不引。
譬喻部三刹那立三相。
故言前後。
薩婆多以有為必相扶共起故言一時。
而毗昙師二說。
一雲。
體同時用前後。
二雲。
體用俱同時。
但當生用時生用即強。
餘相用弱耳。
又僧祇成實等不展辭相生義。
今薩婆多是展轉相生義。
故雲展轉一時生。
謂體相俱從他生故。
中論疏曰。
數人雲。
八相相扶共起則展轉相生。
又雲。
問。
三相為一時為前後。
答。
譬喻部雲。
前生次住後滅。
故三相前後。
成實論文雲。
三有為法皆在現在。
毗昙雲。
體即同時。
用有前後。
如三相與法必俱。
法在未來。
相亦未來。
法起現在相亦現在。
法謝過去相亦同謝。
故有為法必與相俱。
故言體即同時。
而生用之時未有住用。
住用之時生用已廢。
故用前後也。
又雲。
薩婆多雲。
離法體外别有三相。
故法體通三聚。
而三相但是非色非心屬行陰攝。
成實僧祇等雲。
離法體外無别有相。
即法起為生。
法停為住。
法謝稱滅也。
準此可知。
玄。
故肇法師雲邪辨逼真殆亂正道者。
此語出百論序。
序疏曰。
邪辨逼真者二義。
一逼斥真道。
二逼似之逼。
故下文雲。
殆亂正法。
如精石亂于白玉好□似黃金。
故外道立三寶。
内教亦然。
外道立二十五谛六七谛十六谛。
内法亦然也。
玄。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者。
涅槃經第二哀歎品雲。
如蟲食木有成字者。
此蟲不知是字非字。
智人見之終不唱言是蟲解字。
亦不驚怪(文)涅槃疏第三雲。
師解雲。
蟲何意食木。
為欲覓食故。
所以偶作此字。
今外道說常亦爾。
偶為覓食故。
欺诳詐稱張诳衆生。
故說此常。
如蟲食木偶成字也。
蟲食木成字。
而蟲不知是字非字。
外道為覓食故說常。
亦不識是常非常(文) 裡書雲 方言義私記雲。
冥慧與内同者。
佛亦說常樂我淨故也。
外道以邪心橫計常樂我淨。
是但破而不取。
彼論常樂我淨。
冥智與外道相對。
是取而不破(雲雲)(已上裡書)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六 永享四年六月四日書寫之畢。
拟講延海。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從師法印聰海相傳畢。
安樂坊順憲。
答。
嘉祥中論玄雲。
有二義。
一欲示佛法是中道故。
等欲顯佛法漸深。
問。
二義意何耶。
答。
初義意雲。
有世谛故不斷。
有真谛故不常。
是故佛法中道。
後意雲。
先說世谛因果淺法。
後說非因果甚深法也。
準之可知。
玄。
又佛法漸深先說世谛因果教化等者。
上明四義已。
今是第五義也。
初一句總标。
次言先說世谛乃至成就得道智者。
正明佛法漸深相。
次言說第一義乃至則生斷見者。
顯二谛不具足并前後不次之過。
言是故具明二谛也者。
總結五義也。
裡書雲 成就得道智事 成實論第十三立假名品雲。
若成就得道智慧乃可為說實法。
如佛念言。
羅□羅比丘今能成就得道智慧。
當為說實法。
譬如^6□熟壞之則易。
生則難破。
如是以世谛智令心調柔。
然後當以第一義智壞(文)道藏疏可考之。
意得道智慧可成就者為說空也(先既以世谛調伏。
故易得意也)(已上裡書) 玄。
論雲大分深義所謂空也等者。
十二門疏曰。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下。
第五結所解旨歸。
前雖解摩诃衍義。
然摩诃衍有無量義。
未知正釋何義。
是故今出所解旨歸。
故有此一章來也。
就文為四。
一标空體。
二明空用。
三結解釋。
四明解釋之方。
所言大分者。
上以六義釋大乘。
然此論但解于大不釋于小。
今就大乘中更複簡之。
所言大者即上摩诃衍也。
所言分者。
大乘具含萬德。
而用正觀為乘主。
正觀由實相而生。
則實相為本。
正觀及萬行為末。
末即是有。
本即是空。
故大乘具含空有。
今但釋空之一分。
問。
約二谛是何谛耶。
答。
二谛者。
大乘具含真俗。
故為二分。
今明空即是第一義也。
深義者。
前雖釋一分。
或可為末世鈍根釋淺近之分。
是故次明深義。
于深義中有無量門。
未知釋何深義。
是故次雲所謂空也。
智度論釋深奧品雲。
深奧者空是義。
無生滅是其義。
問。
是何等空耶。
答。
一解雲。
是空三昧空。
得此空觀故令諸法空。
又解雲。
是外所緣法空。
故名空三昧。
前解是智空。
後釋是境空。
論主皆破之。
離此二邊說于中道。
謂諸法因緣生。
無有一定法故為空。
何以故。
因緣生法無自性。
無自性故即畢竟空。
畢竟空從本以來空非佛作。
亦非餘人作。
諸佛為可度衆生。
說是畢竟空。
是空相是一切法實體。
故名為深。
詳論此意。
非境非智。
不觀不緣。
不因不果。
百是不能是。
百非不能非。
非但是是不能是。
非是亦不是。
非但非非不能非。
是非亦不能非。
總而言之。
橫絕萬法。
豎超四句。
故名甚深也。
問。
既得以空為第一義。
第一義是甚深者。
有是世谛。
世谛應是淺耶。
答。
義正爾也。
故中論四谛品雲。
世谛者。
一切諸法本性空。
而世間謂有。
于世人是實。
故名谛。
則知以凡夫所見有是淺。
聖人所知空為深也。
若通達是義者。
上釋空體。
今第二辨空用。
若能解悟此空則生般若。
般若生則導萬行運出生死。
故雲通達。
大乘六度皆備此不二二。
故分境智為二。
故說實相為所通達。
般若為能通達。
然實未曾能所亦非境智。
問。
通達大乘與具足六度何異。
答。
大乘據果。
六度為因。
以通達于空因果皆備。
又通達大乘為總。
具足六度為别。
是故我今但解釋空。
第三結解釋。
有此利益。
須但釋之。
解釋空者下。
第四明解釋之方。
裡書雲 大分深義事 十二門論疏上卷雲。
論雲大分深義。
所謂空也。
此空是實相之異名。
般若之别稱(文)又雲。
此論但明空義。
雲何釋大乘耶。
答此論明乘本。
乘本若成乘義則立。
言乘本者。
所謂諸法實相。
契斯實相則發生般若(文)準此等釋若以合門言之。
以真谛為實相。
若以開門言之。
以第三谛為實相(文) 寶窟上(末)雲。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若通達是義則通達大乘。
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所謂乘性。
通達是義謂通達大乘。
即是乘得。
具足六波羅蜜即是乘随也(文)惠達法師肇論序雲。
夫大分深義厥号本無。
故建言宗旨。
标乎實相(文)花玄第四雲。
攝大乘論有三。
謂乘因乘緣乘得。
乘因者謂真如佛性第一義空為乘因。
乘緣謂萬行。
乘得即佛果(文)私雲。
準此等釋。
言大分深義者。
真如實相欤。
如勝鬘經所說一實谛也。
所诠以一實智照一實谛。
言以境智為宗欤。
涅槃疏第十一雲。
若今一實谛者。
則非二乘所得。
非菩薩所得。
但是佛所得也。
今經明谛既爾。
智複若為。
解雲。
智亦然。
一實谛對如實智。
一實谛但佛所得非二乘菩薩所得。
如實智亦然。
但佛所得非二乘與菩薩所得。
即會大智論雲。
如實智但是佛智也(文)(已上裡書) 玄。
最後邪見品雲瞿昙大聖主等者。
疏釋曰。
瞿昙大聖主下第二。
推功于佛。
所以推功者。
自上已來橫破萬法。
豎窮四句。
物謂蓋龍樹自作非佛誠言。
便于此論不生信受。
是故今推功歸佛。
明上來之破皆是佛說非是我也。
若不生信不信佛。
乃至偈分為二。
一者稱歎。
二者緻敬。
稱歎為二。
初歎人。
兩句歎法。
瞿昙者此雲泥土。
即是性也。
有二因緣。
一者釋迦先祖為王。
厭世出家。
事瞿昙仙人。
時人呼師為大瞿昙。
以資為小瞿昙。
即從師姓也。
次小瞿昙被害以後。
大瞿昙以土和其血。
分為兩分。
遂各生男女。
自是已來有瞿昙姓稱也。
問。
何故不雲釋迦而稱瞿昙。
答。
瞿昙是本姓故也(長行)略說五見及六十二見者。
此偏舉外道見耳。
裡書雲 稽首禮事。
百論疏上卷雲。
禮有三種。
一者下禮。
所謂揖也。
二者中禮。
四支着地。
頂不載足也。
三者上禮。
一身之中頭尊足卑。
今以己之尊禮彼卑。
蓋是敬情之至。
故是上禮(文)今雲稽首禮者。
是上禮也。
破内外事 中論序雲。
百論治外以閑邪。
斯文杜内以流滞。
大智釋論之淵博。
十二門觀之精詣。
尋斯四者。
真若日月入懷無不朗然鑒徹矣(文)(已上裡書) 玄。
破塵品中等者。
彼破塵品曰。
外曰。
色應現見信經故(修妒路)汝經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
造色分中色入所攝。
是現見。
汝雲何言無現見色。
内曰。
四大非眼見。
雲何生現見(修妒路)地堅相。
水濕相。
火熱相。
風動相。
是四大非眼見者。
此所造應非現見。
疏釋曰。
外曰色應現見信經故者(乃至)上破外道。
今破内人(乃至)然提婆妙通内典。
精解外經。
故前引彼文以征其說。
故雲微塵非現見。
外道洞知外典亦具攬内經。
故今用内經以征提婆。
若提婆遂信佛經則不應破色現見。
若破色現見則自破内經。
前已破外。
今複破内。
定是破法人也。
問。
外但應引内經。
何故雲信經也。
答。
然内外立義有異有同。
彼謂内外兩經明色是可見此義大同。
是故可信。
故雲信經故。
汝經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者(乃至)依毗昙正明從大造色。
總有十一種色。
謂五根五塵及以無作。
就十一中。
十種但是所造。
觸塵有二。
堅濕暖動是于能造。
饑渴澀滑輕重冷七觸是于所造(乃至)今通牒十一種色義。
故雲色名四大及四大造。
此出佛經。
非毗昙偏用。
俱舍論評數論義雲。
應用四大造色。
破經部人塵成大義。
造色分中色入所攝是現見者。
能造四大但不可見。
所造之中具有二種。
若是色入此則可見。
餘并不可見。
内曰。
四大非現見。
雲何生現見。
正破四大造色。
問。
論主雲何對外而破内耶。
答。
此論正破外迷。
傍洗内執。
是故破内。
又此論即是申佛随世俗說四大造塵。
而因緣之造實無所造。
内外但聞造名。
不達其義。
所以然者。
佛明因緣造無所造。
即是二谛故。
所言皆實。
諸小乘人但知造。
不知無所造。
既不知造無所造。
亦不達無所造而造。
故不達二谛。
則是破于佛法。
論主今示其造無所造。
因世谛悟第一義。
故有今破也。
乃至破意者。
将因征果也。
能造大因是不可見。
所造之色雲何可見。
如大論雲。
五指中無師子。
共合不生師子。
四大中無可見色。
共合雲何生可見色。
裡書雲 義章十二入義雲。
如毗昙說。
謂堅濕暖動輕重澀滑冷饑渴等。
堅是地大。
濕是水大。
暖是火大。
動是風大。
此四能造。
後七所造。
後七所造雖複四大所造。
于中亦有增微。
如雜心說。
火風增故輕。
地水增故重。
地風增故澀。
水火增故滑。
水風增故冷。
風增故饑。
火增故渴(文)(已上裡書) 玄。
如立虛空常遍乃至立涅槃身智俱無。
等者。
百論破常品。
破外道五種常法。
謂時方虛空微塵涅槃是也。
今舉虛空涅槃略餘三。
故言乃至焉。
故破常品疏雲。
此論始末破外道七種常義。
初破神常。
次破大有常。
今此品破五種常。
謂時方虛空微塵涅槃。
但前雖破二種常。
為成破神義及一異義。
非正破常。
今此品中正破五常。
又雲。
問。
外道辨常與佛法何異。
答。
佛法有大小乘。
總有五常。
小乘有三無為。
即是三常。
大乘長有真谛及以佛果故名五常。
此品論者二同三異。
謂虛空涅槃。
内外大小同明是常。
時方微塵但是外道所計之常。
内說此三并是無常。
問。
此品破何等常。
答。
正破外道五種常法。
傍破内人五種常義。
此則收破二句不同。
外道五常但破不收。
内道五常有收有破。
破能迷之情收所惑之教。
就外道五常複有亦收亦破。
望涅槃經盜牛之譬。
外道偷得常名。
不達常義。
破其常義。
收取常名。
就破收中更二句。
虛空涅槃亦破亦取。
時微塵唯破不收也。
問。
若破涅槃常。
佛經何故說涅槃耶。
答。
佛為對治生死故說是常。
又非常無常。
歎美為常。
為欲引物。
又涅槃有體有用。
體非常無常。
用具常無常。
禀教人不識此義。
故執于常堕在常見也(已上)所言立虛空常遍與外道同者。
百論破常品曰。
外曰。
定有虛空法。
常亦遍亦無分。
一切處一切時信有故(修妒路)世人信一切處有虛空是故遍。
信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時有虛空是故常。
疏釋曰。
就偈本為二。
第一标章門。
二釋章門。
标章門為三。
一明虛空是有。
簡異成實。
又簡異計無虛空家。
常者第二标常章門。
簡異毗昙有為虛空。
所言遍者第三标遍章門。
簡異餘不遍常。
又簡異計虛空是不遍者。
無分明空體是一不可分為多分。
簡異計有多虛空者也。
一切處下。
第二解釋三門。
一切處逐近釋遍及無分義。
一切時釋前常義。
信有故釋初定有虛空法。
中論疏曰。
佛真法身猶如虛空。
若将常遍釋虛空。
明是外道虛空。
虛空喻法身即是外道法身。
問。
毗昙成實所談虛空如何。
答百論疏曰。
但釋空體不同。
一毗昙人雲。
有有為虛空無為虛空。
成外世界及内身。
有為虛空即是色法。
二無為虛空如天漢等空。
問。
數人何故立虛空是有為。
答。
婆沙雲。
有去來故能容有故。
當知是有。
問。
有為空與無為空何異。
答。
有為空是色故。
二十一色中空是一色。
無為空非色。
有為空可見。
無為空不可見(乃至)次成實論人明虛空一向是無法。
三外道立空即如今文所說。
中論疏(五)曰。
毗昙明虛空有二。
一者有為虛空。
如衆生身内及井穴門向等空。
二無為虛空。
鳥飛所不及處是也。
成論明虛空是無法但是無為。
所言立涅槃身智俱無與外道同者。
百論破常品曰。
外曰。
有涅槃是若無(修妒路)若縛可縛方便三事無處是名涅槃。
疏釋曰。
外曰。
有涅槃是若無。
第四立斷無為涅槃。
即是立無餘也。
外曰。
有于身智故名為患。
若灰身滅智此則無患。
肇師立小乘涅槃義雲。
大患莫若于有身。
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前于有智。
故絕智以淪虛。
中論疏曰釋涅槃不同。
外道七師。
小乘二說。
方等四計。
外道七師者。
一執涅槃與無煩惱不異。
二計涅槃是無煩惱因。
三立涅槃是無煩惱果。
四明畢竟無處名為涅槃。
此等如百論破常品說。
次檀提婆羅門計于此身即是涅槃不須更滅。
蓋是明欲界為涅槃也。
次阿羅羅計無想以為涅槃。
此計色界為涅槃也。
郁頭藍弗計非想為涅槃。
此計無色界為涅槃也。
此三外道以三有為涅槃。
合前為七種也。
小乘二師者。
一毗昙。
計無為為涅槃。
是常是善本自有之。
在煩惱外。
後斷煩惱。
起得得之屬于行者。
二成實。
明涅槃但是無法。
非三性攝。
從善因得義說為善。
大乘四種。
一者明涅槃體是世谛法。
所以然者。
陶練小智終成大覺。
累無不寂。
德無不圓。
故涅槃名為有法。
第二釋雲。
以空為涅槃即是實相。
實相名第一義谛。
三釋雲。
涅槃非真非俗。
世谛是粗有。
真谛為妙無涅槃異彼粗有。
亦不同妙無。
故出二谛外。
四釋雲。
四句内并非至極。
超出四句方是涅槃。
玄。
如破因中無果品說外道立于三相前後相生等者。
如百論破因中無果品具說。
繁故不引。
譬喻部三刹那立三相。
故言前後。
薩婆多以有為必相扶共起故言一時。
而毗昙師二說。
一雲。
體同時用前後。
二雲。
體用俱同時。
但當生用時生用即強。
餘相用弱耳。
又僧祇成實等不展辭相生義。
今薩婆多是展轉相生義。
故雲展轉一時生。
謂體相俱從他生故。
中論疏曰。
數人雲。
八相相扶共起則展轉相生。
又雲。
問。
三相為一時為前後。
答。
譬喻部雲。
前生次住後滅。
故三相前後。
成實論文雲。
三有為法皆在現在。
毗昙雲。
體即同時。
用有前後。
如三相與法必俱。
法在未來。
相亦未來。
法起現在相亦現在。
法謝過去相亦同謝。
故有為法必與相俱。
故言體即同時。
而生用之時未有住用。
住用之時生用已廢。
故用前後也。
又雲。
薩婆多雲。
離法體外别有三相。
故法體通三聚。
而三相但是非色非心屬行陰攝。
成實僧祇等雲。
離法體外無别有相。
即法起為生。
法停為住。
法謝稱滅也。
準此可知。
玄。
故肇法師雲邪辨逼真殆亂正道者。
此語出百論序。
序疏曰。
邪辨逼真者二義。
一逼斥真道。
二逼似之逼。
故下文雲。
殆亂正法。
如精石亂于白玉好□似黃金。
故外道立三寶。
内教亦然。
外道立二十五谛六七谛十六谛。
内法亦然也。
玄。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者。
涅槃經第二哀歎品雲。
如蟲食木有成字者。
此蟲不知是字非字。
智人見之終不唱言是蟲解字。
亦不驚怪(文)涅槃疏第三雲。
師解雲。
蟲何意食木。
為欲覓食故。
所以偶作此字。
今外道說常亦爾。
偶為覓食故。
欺诳詐稱張诳衆生。
故說此常。
如蟲食木偶成字也。
蟲食木成字。
而蟲不知是字非字。
外道為覓食故說常。
亦不識是常非常(文) 裡書雲 方言義私記雲。
冥慧與内同者。
佛亦說常樂我淨故也。
外道以邪心橫計常樂我淨。
是但破而不取。
彼論常樂我淨。
冥智與外道相對。
是取而不破(雲雲)(已上裡書)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六 永享四年六月四日書寫之畢。
拟講延海。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從師法印聰海相傳畢。
安樂坊順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