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玄。
故智度論呵迦旃延弟子雲三藏無此說等者。
彼論第四曰。
聲聞法中摩诃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說(乃至)摩诃衍人言。
是迦旃延尼子弟子輩是生死人。
不讀不誦摩诃衍經。
非大菩薩。
不知諸法賓相。
自以利根智慧。
于佛法中作論議。
諸結使智定根等。
于中作義。
尚處處有失。
何況欲作菩薩論議(乃至)汝言。
初阿僧祇劫中不知當作佛不作佛。
二阿僧祇劫中知當作佛。
不自稱說。
三大阿僧祇劫中知得作佛。
能為人說。
佛何處說是語。
何經中有是語。
若聲聞法三藏中說。
若摩诃衍中說。
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言。
雖佛口三藏中不說。
義理應爾。
阿毗昙毗婆沙菩薩品中如是說。
今取意略引。
言蓋是等者。
論雲。
旃延尼子弟子輩言。
雖佛口三藏中不說。
義理應爾。
阿毗昙毗婆沙菩薩品中如是說是也(文) 玄。
二者别論别破大小迷。
别申大小教名為别論者。
先大小相對明别論。
次言如攝大乘論等者。
複約大乘内簡通别。
謂通釋大乘名為通論。
别釋大乘中一部名為别論也。
次言如成實論等者。
複約小乘内簡通别。
就中有二。
初三藏相對明通别。
次言就三藏中等者。
複約一藏中簡通别耳。
言如攝大乘論地持論等者。
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
有三代譯。
有天親釋論無性釋論。
開元錄曰。
攝大乘論三卷。
無著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第二譯。
攝大乘論二卷。
無著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第一譯。
攝大乘論本三卷。
無著菩薩造。
大唐三藏玄奘譯。
第三譯。
右三本論同本異譯。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亦雲釋論。
或十二卷。
天親釋真谛譯。
第一譯。
攝大乘論釋十卷。
世親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第二譯。
攝大乘論釋十卷。
世親釋。
玄奘譯。
第三譯。
右三譯論。
同本異譯。
攝大乘論釋十卷。
無性菩薩釋。
玄^7□譯。
單本。
右與前三論本同釋異。
地持論是彌勒菩薩說。
與瑜伽菩薩地同本異譯。
開元錄曰。
菩薩地持經十卷。
或名地持論。
或八卷。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于姑臧譯。
右一經初有歸敬頌。
出瑜伽論地本分中菩薩地。
昔高齊昭玄統沙門法上答高句麗問雲。
地持是阿僧佉比丘從彌勒受得。
阿僧佉者即無著菩薩是也。
又按梁沙門僧祐地持記雲。
菩薩地經八卷有二十七品。
分為三段。
第一段十八品。
第二段四品。
第三段五品。
文中不出有異名。
而今此本或題雲菩薩戒經。
或題雲菩薩地經。
今檢尋經末亦有多名。
文雲名為菩薩地。
名為菩薩藏摩得勒伽。
名摩诃衍攝。
名不壞顯。
亦名無障礙清淨智根本。
祐雲不出異名者不然。
又檢群錄。
昙無谶所譯别存菩薩戒經。
或雲菩薩地經者誤也。
言十地論智度論等者。
開元錄曰。
十地經論十二卷。
或十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等譯。
單本。
右天親菩薩造。
釋十地經。
即華嚴十地品是也。
大智度論一百卷。
或一百一十。
或七十一。
姚秦三藏鸠摩羅什譯。
右龍樹菩薩造。
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什法師雲。
若具足翻應有千卷。
秦人識弱故略之。
十分存一。
如成實論等通申三藏謂小乘通論等者。
法花玄論第一曰。
小乘論者有二焉。
一通釋三藏。
謂八幹度婆沙成論等。
二别釋一教。
如脅比丘造四阿含論。
以别釋四阿含教也。
十八部婆沙别解十八部律。
如善見之流也。
舍利弗毗昙别釋佛九分毗昙藏也。
具解通别二論。
可講小乘經矣。
仙光略述第二曰。
小乘論者至小乘經矣者。
次明小乘部類。
言幹度者。
佛滅度後三百餘年。
迦旃延子依佛阿毗昙造八犍度論。
有三十卷。
前秦時罽賓三藏沙門僧伽提婆。
此雲衆天之所譯也。
梵語犍度。
此雲聚。
亦雲身。
八者。
一離。
二使。
三智。
四業。
五大。
六根。
七定。
八見。
今依玄^7□新譯言發智論。
有二十卷。
列其名者。
一界。
二根。
三世。
四業。
五随眠。
六賢聖。
七智。
八定。
如彼廣說。
言婆沙者。
佛滅度後五百餘年。
有五百阿羅漢。
于罽賓國共相問答而造論。
名毗婆沙。
釋八犍度。
北涼時西域沙門浮陀跋摩此雲覺铠。
譯阿毗昙毗婆沙論。
為六十卷。
毗婆沙此雲廣說。
若依玄奘新譯成二百卷。
為大毗婆沙論。
言成論者。
佛滅度後八百餘年。
诃梨跋摩此雲師子铠。
是中天竺僧佉之徒。
後回心已事薩婆多部鸠摩羅他。
受學八犍度論。
兼習大小。
折有相之言。
申無相之旨。
于疏勒國造此論。
一部有二百二品僧祇為傍三藏為正。
傍采衆經遍考諸論。
中理者尋錄。
不當者舍之。
什公所譯有二十卷也。
四阿含論未至此土。
脅比丘者是北天竺犍馱羅國人。
梵語波栗濕縛。
此雲脅尊者。
為梵志師也。
年垂八十。
舍家染衣。
城中少年更诮之。
○愚夫朽老一何淺智。
夫出家者有二業焉。
一即習定。
二乃誦經。
而今衰耄無所進取。
濫迹清流。
徒知飽食。
時脅尊者聞諸譏謗。
因謝時人而自誓曰。
我若不通三藏理。
不斷三界欲。
不得六神通。
不具八解脫。
終不以脅而至于席。
自爾之後經行宴坐。
住立思惟。
晝即研習理教。
夜乃靜慮神。
綿曆三歲。
學通三藏。
斷三界欲。
得三明智。
時人敬仰因号脅尊者焉(已上) 言善見毗婆沙者。
開元錄曰。
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
或雲毗婆沙律。
亦直雲善見律。
蕭齊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譯。
經音義曰。
毗婆沙此譯雲廣解。
或言廣說。
亦雲種種說。
或言分分說。
同一義也。
言智度論等者。
準上所引法花玄論說。
八十須言十八。
恐是寫倒欤。
略述釋曰。
十八部婆沙等者。
小乘諸部各有三藏。
末代論師為解釋故各造婆沙。
今通舉耳。
此處隻舉律毗婆沙。
今善見等各解自部毗奈耶義。
今除上座大衆根本二部。
但引支末十八部也。
言善見者。
齊時西域沙門僧伽跋陀羅。
此雲衆賢。
譯善見律毗婆沙。
為十八卷。
舍利弗造論名法藏論。
即時呼為舍利弗毗昙。
有二十卷。
後秦時罽賓沙門昙摩耶舍。
此雲法禅之所譯也。
若依玄奘新譯名集異門足論。
為二十卷。
言九分者。
十二部中小乘九部。
謂除記别自說方廣。
其餘九部是小乘教。
方便品雲。
我此九部法。
随順衆生說。
入大乘為本。
其舍利弗毗昙釋佛九部經也。
準此可悉。
裡書雲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元照)雲。
善見論者五百羅漢造。
釋四分律。
初牒釋淫戒緣起已。
将入戒本即變為宗論(文)(已上裡書) 玄。
如明應說不應說今昔開會等者。
謂于昔日三乘以為應說。
一乘為不應說。
于今日則一乘以為應說。
還三乘為不應。
如一乘化子不得。
昔不應說。
三乘化子得。
即昔應說也。
又如一乘化子得。
即今應說。
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等。
是今日不應說也。
裡書雲 就四谛教為宗事。
勝鬘義記上雲。
佛法有三。
一教。
二義。
三是行。
教淺。
義次。
行為最勝。
聲聞軟根從教為名。
聲者是教。
□教生解。
故名聲聞緣覺次勝。
從義立目。
緣者是義。
于緣得解。
名為緣覺。
菩薩最上。
就行為名。
以修自利利他道故。
名道衆生(文) 開會事 華玄第四雲。
開三顯一者。
開昔三是方便。
顯今一是真實(文)次上釋雲。
問。
會有幾種。
答。
自有融會稱會自有會歸稱會。
若會歸稱會。
如向所明也。
融會稱會者。
既說三歸一竟。
即疑雲。
三若歸一。
何故說三。
是故釋言。
昔以方便故說三。
今以如實故說一。
此是融會今昔三一之義。
亦名會也(文)(已上裡書) 玄。
而龍樹開大品為二道。
前明波若道。
等者。
遊意曰。
波若六十六品辨于實慧。
無盡品已去二十四品明方便慧(初從序品畢至囑累品六十六品也) 裡書雲 此之二道即是法身父母事。
名玄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文)同略述雲。
菩薩法身由三慧生(文) 玄雲般若既照空即能鑒有事。
大品疏第三雲。
二乘在實不能度衆生。
菩薩在實慧能度衆生。
隻用畢竟空慧度衆生。
何故爾。
二慧不二。
二境亦不二。
故色境即空空即色境不二。
智二不二實。
常修萬行度衆生。
隻修萬行是實相。
實相不乖度衆生。
若二乘不能實慧度衆生。
則空有二。
便是取舍生滅觀。
菩薩空有不二故。
是無取舍。
無生滅觀也(文)仁王經上卷二谛品雲。
大王。
菩薩摩诃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文)同疏中卷雲。
言菩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者。
于中道實谛中常照空有二谛化衆生。
○舊雲。
第一義不說是俗何言(文)意雲。
于不二體上而起二用。
故其無礙。
無礙故空智照有。
有智照空雲耳(已上裡書) 中論事 四論玄第十成壞義雲。
今中觀論具存彼音。
應雲田地阿那羅優婆提舍。
田地亦雲地。
翻為中。
阿那羅此雲觀。
論如上論。
故名中觀論也(文)言如上說者。
次上釋雲。
優婆提舍翻為論(文)(已上裡書) 玄。
如中論申二谛還以二谛為宗者。
謂以八不申如來二谛教故。
中論疏曰。
以衆聖托二慧而生二慧。
由二谛而發二谛。
因八不而正。
即知八不為衆教之宗歸。
群聖之源本。
玄。
故智度論雲譬如金為體等者。
中論疏曰。
智度論雲。
譬如金為巧物。
離金無巧物。
離巧物無金。
而有金巧二義。
金喻般若。
巧喻漚和。
故知唯一正觀。
義分權實。
又曰。
故用金為體。
金上諸巧皆名方便。
裡書雲 非凡聖行事 中論疏記雲。
如維摩經中卷文殊問疾品。
維摩诘言。
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
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
在生死不為污行。
住于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疏主明雲。
若住不調伏心下明非調不調者。
謂若能調不調兩舍。
心無所依。
得正觀者。
始是調心法也。
肇法師注曰。
不調之稱出自愚人。
調伏之名出自聲聞。
大乘行者本無名相。
欲言不調則同愚人。
欲言調伏則同聲聞。
二者俱離乃應菩薩處中之行也。
在于生死下注曰。
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污。
欲言住涅槃而不複滅度。
是以處中道而行者。
非在生死非住涅槃也。
羅什注曰。
凡夫行者有三種。
善不善無動行。
無動行者。
色無色界行也。
上二界壽命劫數長久。
外道以為有常不動義也。
佛亦因世所名而名之。
故雲非凡夫行也。
行三脫而不證。
故雲非賢聖行也。
疏主雲。
凡聖兩忘也(文) 智度論序雲等事 睿法師作大智度論序雲。
夫萬有本于生生而生生(卍論序有者字)不生。
變化肇于物始而物始者無始。
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
生始不動于性而萬有陳于外。
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
正覺有以見邪思之自起。
故阿含為之作。
知滞有之由惑。
故般若為之鑒。
然鑒本希夷津涯浩汗。
理超文表趣絕思境。
以言求之則乖其深。
以智測之則失其旨。
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
新學所以曝鰓龍門者。
豈不然乎(文)(已上裡書) 玄。
具如二智中說者。
大乘玄二智義曰。
問。
波若照諸法實相。
漚和照實相諸法。
即波若不照諸法。
漚和不照實相。
将非限局聖心失無礙妙用。
答。
般若為漚和之體。
漚和是波若之用。
體鑒實相。
用照諸法。
故開此二門。
即智無不圓。
照無不盡。
若同照實相并鑒諸法。
即二境不分。
兩慧相濫。
問。
舊說亦然。
與今何異。
答。
般若體非不能照諸法。
但用既照不煩般若照耳。
若用既照諸法而體複照者。
即一境二照亦應二境一智生。
是故二慧不并照也。
舊義般若不能照諸法。
漚和不能照實相。
雖複并觀。
智用恒别。
即是格局聖心。
封執二見。
裡書雲 自利利他俱利事 二谛章上卷雲。
言自利利他共利者。
了世谛第一義谛發生方便實智名自利。
了第一義谛世谛發生實方便智名利他。
具了真俗二谛具生二智名共利也(文)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事 中論疏記惠影師雲。
般若雖言其無而不傷其有。
但以緣集假聚故名有。
說為非無。
無性故說為無。
名為假有。
不解此義故如刀傷心也(文) 方廣道人事 二谛章上雲。
方廣不識二谛者。
未知此人何學。
彼若小乘學。
則推畫起邪見(文)又雲。
若大乘學則聞大乘說起邪見。
聞大乘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空。
若都畢竟空。
雲何分别有罪福報應等。
若有罪福則不應空。
推畫空便起邪見(文)中論疏記雲。
此是方廣部中所執道人。
此人雖學大乘而失大乘旨。
執之太過。
執言一切法無問假實。
生之與法皆常無。
如菟角無也(文)述義中雲。
此一說部。
所言似大所以為名。
依四阿含作如是說(文)(已上裡書) 玄。
一者璎珞經佛母品明二谛不生不滅等者。
璎珞經下曰。
佛子。
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
而二相即聖智無二。
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
皎法師釋曰。
如是二谛相即不離。
所以二智随境無二。
是故無二之二谛境能為無二之二智母。
以之故言無二。
故是諸佛菩薩智母。
玄。
關内昙影中論序雲等者。
疏記曰。
有人言。
關内者。
長安之東方有關。
從此關至長安。
諸師皆名關舊。
今謂不爾。
從長安京于西北角。
有玉門金城二關。
指此中間雲關内也。
今舉僞秦長安昙影舊說。
裡書雲 關内事 中論疏記第一(本)雲。
關内者。
有人傳雲。
四畿之内名為關内也。
長安也。
即京都也。
長安之東方有關也。
從此關至長安諸師名關舊。
即睿師影師等也。
今案。
唐圖雲。
從昆侖山流出一河名為黃河。
此河以東有金城關。
此關東北有五涼郡。
彼有于一處名姑臧。
一處名西涼州。
今也三藏始至姑臧。
睿師等于彼處受學業。
彼之姑臧是關之内。
故彼師等名為關内也(雲雲)言關中言關内。
即一義也(已上裡書) 即二谛是中道事 中論疏第二雲。
然離二谛無别中道。
即因緣二谛名為中道。
離二慧無别正觀。
即因緣二慧名為正觀。
故以二谛中道發生二慧正觀。
以得二慧正觀。
寂滅斷常諸邊。
故有佛菩薩。
所以二慧名為法身父母(文) 但得不二義事 意雲。
中道者是不二義也。
俗谛非實有實無。
故不二也。
真谛非假有假無。
故不二也。
體中非真俗。
故不二也。
故以中道為宗。
但得不二義失其二義也。
又一義雲。
八不雖具三種中。
以不二體中為本。
故雲不二也。
大乘玄論迹義雲。
若是中論。
以二谛所顯中實當名(文) 名玄略述第三(本)雲。
旨歸者不二中道也(文)玉篇雲。
支耳反。
美味也意也(已上裡書) 玄。
答此有兩義一者欲示佛法是中道故等者。
二谛義私記曰。
問。
佛何故不增減而必說二谛耶
故智度論呵迦旃延弟子雲三藏無此說等者。
彼論第四曰。
聲聞法中摩诃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說(乃至)摩诃衍人言。
是迦旃延尼子弟子輩是生死人。
不讀不誦摩诃衍經。
非大菩薩。
不知諸法賓相。
自以利根智慧。
于佛法中作論議。
諸結使智定根等。
于中作義。
尚處處有失。
何況欲作菩薩論議(乃至)汝言。
初阿僧祇劫中不知當作佛不作佛。
二阿僧祇劫中知當作佛。
不自稱說。
三大阿僧祇劫中知得作佛。
能為人說。
佛何處說是語。
何經中有是語。
若聲聞法三藏中說。
若摩诃衍中說。
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言。
雖佛口三藏中不說。
義理應爾。
阿毗昙毗婆沙菩薩品中如是說。
今取意略引。
言蓋是等者。
論雲。
旃延尼子弟子輩言。
雖佛口三藏中不說。
義理應爾。
阿毗昙毗婆沙菩薩品中如是說是也(文) 玄。
二者别論别破大小迷。
别申大小教名為别論者。
先大小相對明别論。
次言如攝大乘論等者。
複約大乘内簡通别。
謂通釋大乘名為通論。
别釋大乘中一部名為别論也。
次言如成實論等者。
複約小乘内簡通别。
就中有二。
初三藏相對明通别。
次言就三藏中等者。
複約一藏中簡通别耳。
言如攝大乘論地持論等者。
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
有三代譯。
有天親釋論無性釋論。
開元錄曰。
攝大乘論三卷。
無著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第二譯。
攝大乘論二卷。
無著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第一譯。
攝大乘論本三卷。
無著菩薩造。
大唐三藏玄奘譯。
第三譯。
右三本論同本異譯。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亦雲釋論。
或十二卷。
天親釋真谛譯。
第一譯。
攝大乘論釋十卷。
世親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第二譯。
攝大乘論釋十卷。
世親釋。
玄奘譯。
第三譯。
右三譯論。
同本異譯。
攝大乘論釋十卷。
無性菩薩釋。
玄^7□譯。
單本。
右與前三論本同釋異。
地持論是彌勒菩薩說。
與瑜伽菩薩地同本異譯。
開元錄曰。
菩薩地持經十卷。
或名地持論。
或八卷。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于姑臧譯。
右一經初有歸敬頌。
出瑜伽論地本分中菩薩地。
昔高齊昭玄統沙門法上答高句麗問雲。
地持是阿僧佉比丘從彌勒受得。
阿僧佉者即無著菩薩是也。
又按梁沙門僧祐地持記雲。
菩薩地經八卷有二十七品。
分為三段。
第一段十八品。
第二段四品。
第三段五品。
文中不出有異名。
而今此本或題雲菩薩戒經。
或題雲菩薩地經。
今檢尋經末亦有多名。
文雲名為菩薩地。
名為菩薩藏摩得勒伽。
名摩诃衍攝。
名不壞顯。
亦名無障礙清淨智根本。
祐雲不出異名者不然。
又檢群錄。
昙無谶所譯别存菩薩戒經。
或雲菩薩地經者誤也。
言十地論智度論等者。
開元錄曰。
十地經論十二卷。
或十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等譯。
單本。
右天親菩薩造。
釋十地經。
即華嚴十地品是也。
大智度論一百卷。
或一百一十。
或七十一。
姚秦三藏鸠摩羅什譯。
右龍樹菩薩造。
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什法師雲。
若具足翻應有千卷。
秦人識弱故略之。
十分存一。
如成實論等通申三藏謂小乘通論等者。
法花玄論第一曰。
小乘論者有二焉。
一通釋三藏。
謂八幹度婆沙成論等。
二别釋一教。
如脅比丘造四阿含論。
以别釋四阿含教也。
十八部婆沙别解十八部律。
如善見之流也。
舍利弗毗昙别釋佛九分毗昙藏也。
具解通别二論。
可講小乘經矣。
仙光略述第二曰。
小乘論者至小乘經矣者。
次明小乘部類。
言幹度者。
佛滅度後三百餘年。
迦旃延子依佛阿毗昙造八犍度論。
有三十卷。
前秦時罽賓三藏沙門僧伽提婆。
此雲衆天之所譯也。
梵語犍度。
此雲聚。
亦雲身。
八者。
一離。
二使。
三智。
四業。
五大。
六根。
七定。
八見。
今依玄^7□新譯言發智論。
有二十卷。
列其名者。
一界。
二根。
三世。
四業。
五随眠。
六賢聖。
七智。
八定。
如彼廣說。
言婆沙者。
佛滅度後五百餘年。
有五百阿羅漢。
于罽賓國共相問答而造論。
名毗婆沙。
釋八犍度。
北涼時西域沙門浮陀跋摩此雲覺铠。
譯阿毗昙毗婆沙論。
為六十卷。
毗婆沙此雲廣說。
若依玄奘新譯成二百卷。
為大毗婆沙論。
言成論者。
佛滅度後八百餘年。
诃梨跋摩此雲師子铠。
是中天竺僧佉之徒。
後回心已事薩婆多部鸠摩羅他。
受學八犍度論。
兼習大小。
折有相之言。
申無相之旨。
于疏勒國造此論。
一部有二百二品僧祇為傍三藏為正。
傍采衆經遍考諸論。
中理者尋錄。
不當者舍之。
什公所譯有二十卷也。
四阿含論未至此土。
脅比丘者是北天竺犍馱羅國人。
梵語波栗濕縛。
此雲脅尊者。
為梵志師也。
年垂八十。
舍家染衣。
城中少年更诮之。
○愚夫朽老一何淺智。
夫出家者有二業焉。
一即習定。
二乃誦經。
而今衰耄無所進取。
濫迹清流。
徒知飽食。
時脅尊者聞諸譏謗。
因謝時人而自誓曰。
我若不通三藏理。
不斷三界欲。
不得六神通。
不具八解脫。
終不以脅而至于席。
自爾之後經行宴坐。
住立思惟。
晝即研習理教。
夜乃靜慮神。
綿曆三歲。
學通三藏。
斷三界欲。
得三明智。
時人敬仰因号脅尊者焉(已上) 言善見毗婆沙者。
開元錄曰。
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
或雲毗婆沙律。
亦直雲善見律。
蕭齊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譯。
經音義曰。
毗婆沙此譯雲廣解。
或言廣說。
亦雲種種說。
或言分分說。
同一義也。
言智度論等者。
準上所引法花玄論說。
八十須言十八。
恐是寫倒欤。
略述釋曰。
十八部婆沙等者。
小乘諸部各有三藏。
末代論師為解釋故各造婆沙。
今通舉耳。
此處隻舉律毗婆沙。
今善見等各解自部毗奈耶義。
今除上座大衆根本二部。
但引支末十八部也。
言善見者。
齊時西域沙門僧伽跋陀羅。
此雲衆賢。
譯善見律毗婆沙。
為十八卷。
舍利弗造論名法藏論。
即時呼為舍利弗毗昙。
有二十卷。
後秦時罽賓沙門昙摩耶舍。
此雲法禅之所譯也。
若依玄奘新譯名集異門足論。
為二十卷。
言九分者。
十二部中小乘九部。
謂除記别自說方廣。
其餘九部是小乘教。
方便品雲。
我此九部法。
随順衆生說。
入大乘為本。
其舍利弗毗昙釋佛九部經也。
準此可悉。
裡書雲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元照)雲。
善見論者五百羅漢造。
釋四分律。
初牒釋淫戒緣起已。
将入戒本即變為宗論(文)(已上裡書) 玄。
如明應說不應說今昔開會等者。
謂于昔日三乘以為應說。
一乘為不應說。
于今日則一乘以為應說。
還三乘為不應。
如一乘化子不得。
昔不應說。
三乘化子得。
即昔應說也。
又如一乘化子得。
即今應說。
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等。
是今日不應說也。
裡書雲 就四谛教為宗事。
勝鬘義記上雲。
佛法有三。
一教。
二義。
三是行。
教淺。
義次。
行為最勝。
聲聞軟根從教為名。
聲者是教。
□教生解。
故名聲聞緣覺次勝。
從義立目。
緣者是義。
于緣得解。
名為緣覺。
菩薩最上。
就行為名。
以修自利利他道故。
名道衆生(文) 開會事 華玄第四雲。
開三顯一者。
開昔三是方便。
顯今一是真實(文)次上釋雲。
問。
會有幾種。
答。
自有融會稱會自有會歸稱會。
若會歸稱會。
如向所明也。
融會稱會者。
既說三歸一竟。
即疑雲。
三若歸一。
何故說三。
是故釋言。
昔以方便故說三。
今以如實故說一。
此是融會今昔三一之義。
亦名會也(文)(已上裡書) 玄。
而龍樹開大品為二道。
前明波若道。
等者。
遊意曰。
波若六十六品辨于實慧。
無盡品已去二十四品明方便慧(初從序品畢至囑累品六十六品也) 裡書雲 此之二道即是法身父母事。
名玄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文)同略述雲。
菩薩法身由三慧生(文) 玄雲般若既照空即能鑒有事。
大品疏第三雲。
二乘在實不能度衆生。
菩薩在實慧能度衆生。
隻用畢竟空慧度衆生。
何故爾。
二慧不二。
二境亦不二。
故色境即空空即色境不二。
智二不二實。
常修萬行度衆生。
隻修萬行是實相。
實相不乖度衆生。
若二乘不能實慧度衆生。
則空有二。
便是取舍生滅觀。
菩薩空有不二故。
是無取舍。
無生滅觀也(文)仁王經上卷二谛品雲。
大王。
菩薩摩诃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文)同疏中卷雲。
言菩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者。
于中道實谛中常照空有二谛化衆生。
○舊雲。
第一義不說是俗何言(文)意雲。
于不二體上而起二用。
故其無礙。
無礙故空智照有。
有智照空雲耳(已上裡書) 中論事 四論玄第十成壞義雲。
今中觀論具存彼音。
應雲田地阿那羅優婆提舍。
田地亦雲地。
翻為中。
阿那羅此雲觀。
論如上論。
故名中觀論也(文)言如上說者。
次上釋雲。
優婆提舍翻為論(文)(已上裡書) 玄。
如中論申二谛還以二谛為宗者。
謂以八不申如來二谛教故。
中論疏曰。
以衆聖托二慧而生二慧。
由二谛而發二谛。
因八不而正。
即知八不為衆教之宗歸。
群聖之源本。
玄。
故智度論雲譬如金為體等者。
中論疏曰。
智度論雲。
譬如金為巧物。
離金無巧物。
離巧物無金。
而有金巧二義。
金喻般若。
巧喻漚和。
故知唯一正觀。
義分權實。
又曰。
故用金為體。
金上諸巧皆名方便。
裡書雲 非凡聖行事 中論疏記雲。
如維摩經中卷文殊問疾品。
維摩诘言。
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
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
在生死不為污行。
住于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疏主明雲。
若住不調伏心下明非調不調者。
謂若能調不調兩舍。
心無所依。
得正觀者。
始是調心法也。
肇法師注曰。
不調之稱出自愚人。
調伏之名出自聲聞。
大乘行者本無名相。
欲言不調則同愚人。
欲言調伏則同聲聞。
二者俱離乃應菩薩處中之行也。
在于生死下注曰。
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污。
欲言住涅槃而不複滅度。
是以處中道而行者。
非在生死非住涅槃也。
羅什注曰。
凡夫行者有三種。
善不善無動行。
無動行者。
色無色界行也。
上二界壽命劫數長久。
外道以為有常不動義也。
佛亦因世所名而名之。
故雲非凡夫行也。
行三脫而不證。
故雲非賢聖行也。
疏主雲。
凡聖兩忘也(文) 智度論序雲等事 睿法師作大智度論序雲。
夫萬有本于生生而生生(卍論序有者字)不生。
變化肇于物始而物始者無始。
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
生始不動于性而萬有陳于外。
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
正覺有以見邪思之自起。
故阿含為之作。
知滞有之由惑。
故般若為之鑒。
然鑒本希夷津涯浩汗。
理超文表趣絕思境。
以言求之則乖其深。
以智測之則失其旨。
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
新學所以曝鰓龍門者。
豈不然乎(文)(已上裡書) 玄。
具如二智中說者。
大乘玄二智義曰。
問。
波若照諸法實相。
漚和照實相諸法。
即波若不照諸法。
漚和不照實相。
将非限局聖心失無礙妙用。
答。
般若為漚和之體。
漚和是波若之用。
體鑒實相。
用照諸法。
故開此二門。
即智無不圓。
照無不盡。
若同照實相并鑒諸法。
即二境不分。
兩慧相濫。
問。
舊說亦然。
與今何異。
答。
般若體非不能照諸法。
但用既照不煩般若照耳。
若用既照諸法而體複照者。
即一境二照亦應二境一智生。
是故二慧不并照也。
舊義般若不能照諸法。
漚和不能照實相。
雖複并觀。
智用恒别。
即是格局聖心。
封執二見。
裡書雲 自利利他俱利事 二谛章上卷雲。
言自利利他共利者。
了世谛第一義谛發生方便實智名自利。
了第一義谛世谛發生實方便智名利他。
具了真俗二谛具生二智名共利也(文)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事 中論疏記惠影師雲。
般若雖言其無而不傷其有。
但以緣集假聚故名有。
說為非無。
無性故說為無。
名為假有。
不解此義故如刀傷心也(文) 方廣道人事 二谛章上雲。
方廣不識二谛者。
未知此人何學。
彼若小乘學。
則推畫起邪見(文)又雲。
若大乘學則聞大乘說起邪見。
聞大乘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空。
若都畢竟空。
雲何分别有罪福報應等。
若有罪福則不應空。
推畫空便起邪見(文)中論疏記雲。
此是方廣部中所執道人。
此人雖學大乘而失大乘旨。
執之太過。
執言一切法無問假實。
生之與法皆常無。
如菟角無也(文)述義中雲。
此一說部。
所言似大所以為名。
依四阿含作如是說(文)(已上裡書) 玄。
一者璎珞經佛母品明二谛不生不滅等者。
璎珞經下曰。
佛子。
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
而二相即聖智無二。
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
皎法師釋曰。
如是二谛相即不離。
所以二智随境無二。
是故無二之二谛境能為無二之二智母。
以之故言無二。
故是諸佛菩薩智母。
玄。
關内昙影中論序雲等者。
疏記曰。
有人言。
關内者。
長安之東方有關。
從此關至長安。
諸師皆名關舊。
今謂不爾。
從長安京于西北角。
有玉門金城二關。
指此中間雲關内也。
今舉僞秦長安昙影舊說。
裡書雲 關内事 中論疏記第一(本)雲。
關内者。
有人傳雲。
四畿之内名為關内也。
長安也。
即京都也。
長安之東方有關也。
從此關至長安諸師名關舊。
即睿師影師等也。
今案。
唐圖雲。
從昆侖山流出一河名為黃河。
此河以東有金城關。
此關東北有五涼郡。
彼有于一處名姑臧。
一處名西涼州。
今也三藏始至姑臧。
睿師等于彼處受學業。
彼之姑臧是關之内。
故彼師等名為關内也(雲雲)言關中言關内。
即一義也(已上裡書) 即二谛是中道事 中論疏第二雲。
然離二谛無别中道。
即因緣二谛名為中道。
離二慧無别正觀。
即因緣二慧名為正觀。
故以二谛中道發生二慧正觀。
以得二慧正觀。
寂滅斷常諸邊。
故有佛菩薩。
所以二慧名為法身父母(文) 但得不二義事 意雲。
中道者是不二義也。
俗谛非實有實無。
故不二也。
真谛非假有假無。
故不二也。
體中非真俗。
故不二也。
故以中道為宗。
但得不二義失其二義也。
又一義雲。
八不雖具三種中。
以不二體中為本。
故雲不二也。
大乘玄論迹義雲。
若是中論。
以二谛所顯中實當名(文) 名玄略述第三(本)雲。
旨歸者不二中道也(文)玉篇雲。
支耳反。
美味也意也(已上裡書) 玄。
答此有兩義一者欲示佛法是中道故等者。
二谛義私記曰。
問。
佛何故不增減而必說二谛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