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已睹法身。
未見如來相好之體。
思惟是已深生哀戀。
爾時有一老尼。
年百二十。
曾見如來。
憂婆□多知彼見佛。
欲到其所。
尋遣使者告比丘尼。
尊者□多欲來相見。
時比丘尼即以一缽盛滿中油。
置房扉後。
□多到其所止當入房時棄油數渧。
共相慰問。
然後就座。
問言。
大姊。
世尊在時。
諸比丘輩威儀進止。
其事雲何。
比丘尼言。
昔佛在世。
六群比丘最為粗暴。
雖入此房。
未曾遺我一渧之油。
大德今者智慧高勝。
世人号為無相好佛。
然入吾房棄油數渧。
以是觀之。
佛在時人定為奇妙。
□多聞是語已。
其自悔責。
極懷慚愧。
比丘尼言。
大德不應自生恥恨。
如佛言曰。
我滅度後。
初日衆生勝二日者。
三日之人益複卑劣。
如是展轉福德衰耗。
愚癡闇鈍善法羸損。
況今大德去佛百年。
雖複為作非威儀事。
正得其宜。
何足為怪。
□多問言。
大姊見如來其事雲何。
比丘尼曰。
昔佛在世。
我年二十。
始欲行嫁。
失一金钗堕深草中。
求之不得。
後以燈燭遍照推覓。
求之至疲了無仿□。
正見如來遊行而遇。
金光耀晃如百千日。
幽暗之處普皆大明。
微細諸物而悉顯現。
尋見我钗因取之。
以斯緣故吾得見佛。
□多聞已倍生悲戀。
後于異時集衆說法。
說施戒論。
生天之法輪。
呵欲不淨。
出離為善。
魔王愁怖。
恐境界空。
便來娆其衆生。
于說法時雨金雨寶。
雨花璎珞。
化作白象。
七寶莊嚴。
現為女人端正特奇。
舉會觀視無聽法心。
于三日中演深法味。
乃至無有一人得于道者。
□多入定觀其所由。
魔複真珠花璎着其頂上。
尊者知是魔作。
便以三屍。
謂蛇狗人。
化為花鬘。
感魔令至。
而謂之曰。
汝與我鬘。
深感厚施。
今還以此用相酬贈。
魔大歡喜舒頸受之。
受已見屍。
蟲疽欲出。
臭爛難近。
盡其神力去之不脫。
踴身虛空向諸天衆求脫不得。
複詣梵王求脫死屍。
梵王答曰。
十力弟子所作神力。
吾如之何。
假使劫燒毗藍猛風不能得脫。
如因地倒還扶地起。
汝若歸依憂波□多。
容可得脫。
魔即受梵王教。
往尊者所五體投地。
白言。
大德。
佛初成道坐樹王下。
我率官屬而往惱亂不可稱數。
未一惡言而見輕毀。
汝阿羅漢少慈忍力。
于天人前而見陵毀。
尊者答言。
汝以聲聞比校如來。
欲以芥子等須彌山。
螢燭之光齊晖日月。
牛迹之水同大海量。
如來之悲不相加報。
今我狹劣少慈忍心。
故相毀辱。
汝于正法更莫娆害。
當為汝解。
汝昔曾睹如來色身。
宜為我現。
魔王言。
我現佛身勿為吾禮。
魔王入林變形如佛。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光明照耀儀相安祥。
化為比丘。
前後圍繞。
若鵝王趨從林而出。
□多見已便說偈言。
咄哉無常。
無悲愍心。
能壞如是上妙色身。
說是偈已。
一心瞻仰目不暫舍。
由懷踴躍又說偈贊。
快哉清淨業。
能成是妙果。
非自在天王。
亦非無因得。
面如紫金色。
目淨如青蓮。
端正超日月。
奇妙勝花林。
湛然若大海。
不動如須彌。
安步猶師子。
顧視同牛王。
無量百千劫。
淨修身口意。
以是故獲得。
如此殊妙身。
怨見尚歡喜況我不欣慶。
說是偈已。
不覺為禮。
魔王驚怖即複本形言。
如此何故。
答言。
波旬。
我知世尊久已滅度。
見此形貌。
歡喜内發。
是故禮耳。
城中男女百千萬人。
聞于尊者摧伏惡魔。
皆共雲集聽其說法。
百千萬人悟于初果。
萬八千人得阿羅漢。
從是已後所化無量。
時阿育王于三寶所得不壞信。
每與尊者曆觀勝迹。
處處化度無量衆生。
衆生皆得羅漢。
其得道者一人一籌。
籌長四寸滿一石室。
室高六丈。
縱廣亦爾。
于是名稱滿閻浮提。
世皆号為無相好佛。
化緣已訖将欲涅槃。
即告大衆。
卻後七日我當滅度。
爾時即集十方羅漢及諸學人淨持戒者。
不可稱數。
即現十八變。
使諸四衆生大信心。
于無餘涅槃而取滅度。
以室中籌而用耶維。
十萬羅漢亦入涅槃。
譬如大象既去象子亦随也(雲雲)此上五師蹑迹傳化。
是故号為異世五師。
上來明五師傅授門竟(已上抄批) 裡書雲 四論玄第十雲。
第三三藏律師名末田地。
亦雲末彈地。
此雲河中比丘。
阿難欲入涅槃時。
先令夜叉唱告。
我和上今入水欲入涅槃也。
諸阿羅漢聞唱告聲。
不見阿難。
并在河水上坐。
爾時阿難為末田地弟子授與法寶藏。
因處為目雲河水比丘也。
○第四三藏律師名舍那婆斯阿羅漢。
或言彌婆私。
此雲纻衣。
或雲衲衣。
此人常着麻纻衣。
因事立名也。
第五三藏律師名優婆掘多。
或雲鞠多。
或雲級多。
或雲屈多與及多也。
漢雲無相。
或雲大護。
阿育王經雲。
此人身無三十二相而能伏魔外道等。
定功齊于佛。
又有道術。
以三尺璎珞能降伏外道魔等。
時人呼為無相佛(略抄) 花玄略述第三(末)雲。
末田地此雲河中。
○舍那婆斯此雲纻衣。
○優婆掘多此雲無明。
又曰大護(取意) 什公維摩經注雲。
問曰。
昔時魔常來下壞亂學人。
今何因不來。
答曰。
優波掘恩力故。
佛在世時有外道。
薩遮尼犍。
大聰明能論議。
心大高慢。
知佛法尊妙。
意欲出家。
問佛言。
我若出家。
智慧名聞如佛不。
佛言不得。
又問。
得如舍利不。
佛言不得。
如是一一問五百弟子。
乃至問得如羅□羅不。
答言不得。
于是尼犍言。
我出家既不得如佛。
又不得如弟子。
何用出家。
又問。
後當得不。
佛言。
後世無諸大人。
然後當得。
尼犍命終已。
佛泥洹後百年。
阿育王時生。
出家學道得阿羅漢。
除度夫不度婦。
度婦不度夫。
不在數中。
但取夫婦得阿羅漢者。
以籌子數之。
積籌滿屋。
後泥洹時以籌子燒身。
不假餘物。
未泥洹時。
嘗于林中坐禅。
見一餓狗。
餓羸将死。
常減食與之。
諸比丘各分食與狗。
遂腹脹欲死。
時諸比丘各各坐繩床圍繞守視。
誦經說法。
狗以善心視諸比丘。
又聞法音。
命終已生第六天。
有大威德。
與魔王共坐。
時狗已臭爛。
彼魔心念。
何因有此大人與我共坐。
觀其本緣。
乃知是狗。
即大瞋恚。
是優波掘比丘。
使是臭狗與我共坐。
當作方便令其毀辱。
時優波掘林中坐禅入滅盡定。
魔以天上嚴飾花鬘系額上已。
廣語四衆将共視之。
比丘于空閑處嚴飾如是。
雲何名為清淨有德。
須臾優波掘從定起。
覺頭有花鬘。
知是魔為。
即指之。
汝是魔王。
即取死狗變為花鬘。
極大嚴飾。
語魔言。
汝以鬘供養我。
我還以鬘報汝。
汝可着之。
便以神力系鬘。
着魔王頸系也。
還成死狗。
□脹沮爛甚大臭惡。
魔以神力去之而不能得。
至帝釋所。
帝釋不受。
自還六天。
乃至梵天皆悉不受。
無能為解語言。
汝自還去求彼比丘。
即至優波掘所求解臭鬘。
優波掘即與要誓。
汝從今日乃至法盡。
莫複來下壞亂善人。
又我雖見佛法身不見色身。
汝今為我變作佛形。
若能如是當解汝鬘。
魔即受其誓。
便語比丘言。
我作佛時莫向我禮。
于林中變為佛身。
相好具足放大光明。
作諸弟子皆如舍利弗等。
大衆圍繞從林間來。
優波掘歡喜踴躍。
忘其要誓即為作禮。
魔言。
雲何違要而向我禮。
優波掘言。
我自作佛意禮耳。
于是臭鬘自然得解。
魔言。
佛真大慈悲。
我種種惱佛。
佛不報我。
而今比丘見報如是之甚。
比丘言。
佛大慈大悲自能容忍。
我小乘之人不能如是。
魔不來緣。
略說之也(文) 中論疏記第一(本)雲。
梁時僧祐律師作薩婆多傳(已上裡書) 玄。
同世五師者于優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等者。
于五部分流大有二說。
一者一時并起五部。
即如今薩婆多傳所出五部是也。
除薩婆多部入犢子部。
又大集經所說五部。
除摩诃僧祇取薩婆多并犢子。
如下所引。
二者前後分流五部。
謂于二十部中五部盛行。
于此亦有二說。
一者依部執論十八部論等出之。
如大乘玄所釋五部。
依十八部論數之是也。
彼教迹義曰。
佛在世時自說十二部經。
佛滅度後委付迦葉。
十弟子之中最大有四大聲聞。
所謂迦葉目連須菩提舍利弗。
何獨付迦葉不付餘人者。
舍利弗目連早已滅度。
須菩提者為性懦。
迦葉為性強決。
故付迦葉。
迦葉滅度付阿難。
阿難付末田地。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
舍那婆斯付優婆掘多。
如是隔世五師至一百餘年分為二部。
一者摩诃僧祇部。
此言大衆部。
二者多羯羅部。
此雲上座部。
從大衆部分為九部。
一名大衆部。
二名一說部。
三名出世部。
四名窟居部。
五名多聞部。
六名施設論部。
七名枝提部。
八名阿婆羅部。
九名郁他羅部。
三百年中。
上座部自诤論事分為十一部。
一名薩婆多部。
二名雪山部。
三名犢子部。
四名達摩郁多部。
五名跋陀耶尼部。
六名三彌底部。
七名六城部。
八名彌沙塞部。
九名昙無德部。
十名迦葉唯部。
十一名修多羅論部。
又十八部中五部盛行。
五部者。
一薩婆多部。
二昙無德部。
三僧祇部。
四彌沙塞部。
五迦葉唯部。
五部之中薩婆多部盛行。
準此可知。
二者古三藏傳。
如南山戒疏曰。
如古三藏流傳雲。
五部初分二百年後。
何者是耶。
薩婆多中分出四部。
迦葉遺分出二部。
彌沙塞中分出一部。
四百年後。
僧祇部中分出六部。
唯昙無德部始終不分。
元照釋曰。
三藏傳者出首師疏前明二百年于三部中分十二部。
後明四百年僧祇始分共為十八部。
論雲。
五部者通舉全數也。
望後僧祇故曰初分。
已上本末共十八部。
此中無婆粗。
仍以僧祇在五部數。
故使古師以僧祇當婆粗(已上)此三藏所傳五部與大乘玄五部同。
但十八部分相彼此各别。
故為二說。
玄就十八部論所說。
其中取當世盛行以為五部。
非古三藏所傳十八部耳(已上)總于取五部有三種說。
一者今玄所說依師資傳。
二者大集經所說五部。
三者大乘玄五部。
此恐據古三藏說。
而就十八部論數之欤。
玄。
又大集經等者。
大集經第二十七曰。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
颠倒解義。
颠倒宣說。
以颠倒說故覆隐法藏。
以覆法故名昙摩□多(此雲法正。
亦法密部也。
經言隐覆。
即密義也。
或名法藏。
藏亦密義。
四分律也。
凡解法先因後果。
此就化儀說相明顯。
故倒解之。
如四谛法。
苦初道後。
覆彼常途因先果後義也)而複讀誦書寫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
破壞外道。
善解論義。
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悉能答對。
是故名為薩婆帝婆(受者執也。
此部執有三世實體。
一切性者。
三性心中悉得戒也。
然異道所計誅惡人畜。
道路女人陵皆無罪。
此部難言。
但殺得罪。
何簡善惡。
戒是出離之因。
要身器淨。
非一切性悉得受故也)說無有我及以受者。
轉諸煩惱。
猶若死屍。
是故名為迦葉毗(此名重空觀。
即解脫律也。
此有戒本。
賓去。
數論外道執有實我。
受用塵境名為受者。
轉諸煩惱者舍也。
海不宿屍。
故為喻也)不作地想水火風想虛空識想。
是故名為彌沙塞(而此六界并說為空。
故雲不作想也彌沙塞者。
此雲不著有無觀。
即五分律也)皆說有我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是故名為婆蹉富啰(婆蹉者此翻為犢。
富多羅者此翻為子。
言富啰者略也。
正是犢子部也。
此部計我非是即蘊亦不離蘊而有實我梵雲婆羅必栗托^6□那。
此雲愚異生。
舊譯為小兒凡夫。
準此應言猶如異生。
以其異生此有實我。
指之為喻。
經言小兒。
意取愚義也)廣博遍覽五部經書。
是故名為摩诃僧祇。
善男子。
五部雖各别異。
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已上經文)問。
列六部名。
何因勸五。
古來多釋。
今且一解。
僧祇既能遍攬。
明知不别執宗。
是故據宗但唯五部。
故南山戒疏曰。
大集經雲。
乃至廣博遍覽五部經典是故名曰摩诃僧祇。
此雲大衆。
此有其律。
問。
古師多謂。
僧祇本律即婆粗富羅所執。
今如何分。
答。
非取茍分。
大集明異。
若合婆粗。
文不應雲遍覽五部。
問。
二部五部同是後分。
如何經贊唯在五部。
答。
二部是本。
義通五見不慮後疑。
五部支生。
各壞異相多起诤競。
恐不傳持。
故偏牒五不妨法界。
問。
如上所列。
五部在初。
僧祇應後。
以遍覽故。
今解雲。
僧祇實先。
滅後便有。
以廣博故通含五意。
故是總也。
如上經說。
元照釋曰。
僧祇中不偏一見。
攝機斯足。
故雲廣博。
懸觀五計集法無遺。
故雲遍覽。
又雲。
既雲廣博。
顯是根本。
通含總攝故是遍覽(已上)南山解釋如此。
又懷素開宗記曰。
大集經二十八具有人法名字。
乃至問。
經中既雲遍覽五部。
未知僧祇為總為别。
古師解雲。
僧祇是總。
故雲遍覽五部。
加前婆蹉富啰。
即離分中自有五部。
勸中但勸離分五部。
總部不慮生疑。
故不舉勸。
今解通僧祇總為五部。
前婆蹉富啰者。
傍更出犢子部名。
然非正部攝。
爾者如何遍覽五部。
答。
此部僧衆慧解虛通。
知餘所行亦契真理。
故修己部兼行餘四。
以此故雲遍覽五部。
所以知者。
如前經雲。
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亦可祇是離中本部。
餘是末部。
攝末從本。
故雲遍覽五部。
亦可離中祇總餘别。
攝别從總。
故雲遍覽五部(已上)集經五部異解如此。
若依懷素說者。
與大乘玄辨古三藏相傳五部同焉。
裡書雲 中論疏記第四(末)雲。
述義雲。
一薩婆多部行十誦律。
二彌沙塞部行五分律。
三昙無德部行四分律。
四迦葉維亦行五分律。
五波粗富羅部行大衆律(文) 四論玄第十雲。
所言同世五師者。
相傳釋之。
一薩婆多部。
二彌沙塞部。
三昙無德部。
四迦葉維部。
五婆粗富羅部也。
優婆掘多于八十誦中簡繁存略。
留十誦律。
有六十一卷。
名為薩婆多。
此雲一切有。
亦言三世有相。
亦言一切言說也。
彌沙塞此雲颠倒釋義。
前解果後說因。
亦名廣解。
廣解篇聚也。
所說三藏律部名為五分。
有三十五卷也。
昙無德此雲隐覆法相。
亦雲法鏡。
招提雲。
此是古老諸師反未知出何典告也。
所出律名四分。
有四十卷也。
迦葉維此雲普逮。
亦名輪煩惱。
亦名普廣。
亦雲解衆生空。
所說律名。
相傳雲亦名五分。
不知幾卷也。
婆粗富羅此雲依。
大集經言着犢子。
舊相傳雲。
翻為衆首。
所說律名摩诃僧祇也。
摩诃者如般若義中說也。
但僧祇此雲衆。
亦言和合。
亦名說也。
所說律名大衆律。
有三十卷也(文)(已上裡書) 玄。
所以有五部複有二十部不同者乃至取其當世盛行故但說五部。
等者。
開宗記曰。
問。
準斯經論所明有二十部。
如何餘文言有五部。
答。
若約離分有二十部。
望其又後流行但有五部。
餘懸記文據此義說故。
前舍利弗問經雲。
如是衆部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唯餘五部。
抄批曰。
上來雖有二十部不同。
據論久後流傳唯有五部。
此方傳譯唯四部焉。
準此可知。
裡書雲 玄雲。
所言五百部(文)仙光中論疏記第一雲。
薩婆多部内有五百部。
則北天竺罽賓國集五百羅漢。
共脅尊者造大毗婆沙是也(文)(已上裡書)
未見如來相好之體。
思惟是已深生哀戀。
爾時有一老尼。
年百二十。
曾見如來。
憂婆□多知彼見佛。
欲到其所。
尋遣使者告比丘尼。
尊者□多欲來相見。
時比丘尼即以一缽盛滿中油。
置房扉後。
□多到其所止當入房時棄油數渧。
共相慰問。
然後就座。
問言。
大姊。
世尊在時。
諸比丘輩威儀進止。
其事雲何。
比丘尼言。
昔佛在世。
六群比丘最為粗暴。
雖入此房。
未曾遺我一渧之油。
大德今者智慧高勝。
世人号為無相好佛。
然入吾房棄油數渧。
以是觀之。
佛在時人定為奇妙。
□多聞是語已。
其自悔責。
極懷慚愧。
比丘尼言。
大德不應自生恥恨。
如佛言曰。
我滅度後。
初日衆生勝二日者。
三日之人益複卑劣。
如是展轉福德衰耗。
愚癡闇鈍善法羸損。
況今大德去佛百年。
雖複為作非威儀事。
正得其宜。
何足為怪。
□多問言。
大姊見如來其事雲何。
比丘尼曰。
昔佛在世。
我年二十。
始欲行嫁。
失一金钗堕深草中。
求之不得。
後以燈燭遍照推覓。
求之至疲了無仿□。
正見如來遊行而遇。
金光耀晃如百千日。
幽暗之處普皆大明。
微細諸物而悉顯現。
尋見我钗因取之。
以斯緣故吾得見佛。
□多聞已倍生悲戀。
後于異時集衆說法。
說施戒論。
生天之法輪。
呵欲不淨。
出離為善。
魔王愁怖。
恐境界空。
便來娆其衆生。
于說法時雨金雨寶。
雨花璎珞。
化作白象。
七寶莊嚴。
現為女人端正特奇。
舉會觀視無聽法心。
于三日中演深法味。
乃至無有一人得于道者。
□多入定觀其所由。
魔複真珠花璎着其頂上。
尊者知是魔作。
便以三屍。
謂蛇狗人。
化為花鬘。
感魔令至。
而謂之曰。
汝與我鬘。
深感厚施。
今還以此用相酬贈。
魔大歡喜舒頸受之。
受已見屍。
蟲疽欲出。
臭爛難近。
盡其神力去之不脫。
踴身虛空向諸天衆求脫不得。
複詣梵王求脫死屍。
梵王答曰。
十力弟子所作神力。
吾如之何。
假使劫燒毗藍猛風不能得脫。
如因地倒還扶地起。
汝若歸依憂波□多。
容可得脫。
魔即受梵王教。
往尊者所五體投地。
白言。
大德。
佛初成道坐樹王下。
我率官屬而往惱亂不可稱數。
未一惡言而見輕毀。
汝阿羅漢少慈忍力。
于天人前而見陵毀。
尊者答言。
汝以聲聞比校如來。
欲以芥子等須彌山。
螢燭之光齊晖日月。
牛迹之水同大海量。
如來之悲不相加報。
今我狹劣少慈忍心。
故相毀辱。
汝于正法更莫娆害。
當為汝解。
汝昔曾睹如來色身。
宜為我現。
魔王言。
我現佛身勿為吾禮。
魔王入林變形如佛。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光明照耀儀相安祥。
化為比丘。
前後圍繞。
若鵝王趨從林而出。
□多見已便說偈言。
咄哉無常。
無悲愍心。
能壞如是上妙色身。
說是偈已。
一心瞻仰目不暫舍。
由懷踴躍又說偈贊。
快哉清淨業。
能成是妙果。
非自在天王。
亦非無因得。
面如紫金色。
目淨如青蓮。
端正超日月。
奇妙勝花林。
湛然若大海。
不動如須彌。
安步猶師子。
顧視同牛王。
無量百千劫。
淨修身口意。
以是故獲得。
如此殊妙身。
怨見尚歡喜況我不欣慶。
說是偈已。
不覺為禮。
魔王驚怖即複本形言。
如此何故。
答言。
波旬。
我知世尊久已滅度。
見此形貌。
歡喜内發。
是故禮耳。
城中男女百千萬人。
聞于尊者摧伏惡魔。
皆共雲集聽其說法。
百千萬人悟于初果。
萬八千人得阿羅漢。
從是已後所化無量。
時阿育王于三寶所得不壞信。
每與尊者曆觀勝迹。
處處化度無量衆生。
衆生皆得羅漢。
其得道者一人一籌。
籌長四寸滿一石室。
室高六丈。
縱廣亦爾。
于是名稱滿閻浮提。
世皆号為無相好佛。
化緣已訖将欲涅槃。
即告大衆。
卻後七日我當滅度。
爾時即集十方羅漢及諸學人淨持戒者。
不可稱數。
即現十八變。
使諸四衆生大信心。
于無餘涅槃而取滅度。
以室中籌而用耶維。
十萬羅漢亦入涅槃。
譬如大象既去象子亦随也(雲雲)此上五師蹑迹傳化。
是故号為異世五師。
上來明五師傅授門竟(已上抄批) 裡書雲 四論玄第十雲。
第三三藏律師名末田地。
亦雲末彈地。
此雲河中比丘。
阿難欲入涅槃時。
先令夜叉唱告。
我和上今入水欲入涅槃也。
諸阿羅漢聞唱告聲。
不見阿難。
并在河水上坐。
爾時阿難為末田地弟子授與法寶藏。
因處為目雲河水比丘也。
○第四三藏律師名舍那婆斯阿羅漢。
或言彌婆私。
此雲纻衣。
或雲衲衣。
此人常着麻纻衣。
因事立名也。
第五三藏律師名優婆掘多。
或雲鞠多。
或雲級多。
或雲屈多與及多也。
漢雲無相。
或雲大護。
阿育王經雲。
此人身無三十二相而能伏魔外道等。
定功齊于佛。
又有道術。
以三尺璎珞能降伏外道魔等。
時人呼為無相佛(略抄) 花玄略述第三(末)雲。
末田地此雲河中。
○舍那婆斯此雲纻衣。
○優婆掘多此雲無明。
又曰大護(取意) 什公維摩經注雲。
問曰。
昔時魔常來下壞亂學人。
今何因不來。
答曰。
優波掘恩力故。
佛在世時有外道。
薩遮尼犍。
大聰明能論議。
心大高慢。
知佛法尊妙。
意欲出家。
問佛言。
我若出家。
智慧名聞如佛不。
佛言不得。
又問。
得如舍利不。
佛言不得。
如是一一問五百弟子。
乃至問得如羅□羅不。
答言不得。
于是尼犍言。
我出家既不得如佛。
又不得如弟子。
何用出家。
又問。
後當得不。
佛言。
後世無諸大人。
然後當得。
尼犍命終已。
佛泥洹後百年。
阿育王時生。
出家學道得阿羅漢。
除度夫不度婦。
度婦不度夫。
不在數中。
但取夫婦得阿羅漢者。
以籌子數之。
積籌滿屋。
後泥洹時以籌子燒身。
不假餘物。
未泥洹時。
嘗于林中坐禅。
見一餓狗。
餓羸将死。
常減食與之。
諸比丘各分食與狗。
遂腹脹欲死。
時諸比丘各各坐繩床圍繞守視。
誦經說法。
狗以善心視諸比丘。
又聞法音。
命終已生第六天。
有大威德。
與魔王共坐。
時狗已臭爛。
彼魔心念。
何因有此大人與我共坐。
觀其本緣。
乃知是狗。
即大瞋恚。
是優波掘比丘。
使是臭狗與我共坐。
當作方便令其毀辱。
時優波掘林中坐禅入滅盡定。
魔以天上嚴飾花鬘系額上已。
廣語四衆将共視之。
比丘于空閑處嚴飾如是。
雲何名為清淨有德。
須臾優波掘從定起。
覺頭有花鬘。
知是魔為。
即指之。
汝是魔王。
即取死狗變為花鬘。
極大嚴飾。
語魔言。
汝以鬘供養我。
我還以鬘報汝。
汝可着之。
便以神力系鬘。
着魔王頸系也。
還成死狗。
□脹沮爛甚大臭惡。
魔以神力去之而不能得。
至帝釋所。
帝釋不受。
自還六天。
乃至梵天皆悉不受。
無能為解語言。
汝自還去求彼比丘。
即至優波掘所求解臭鬘。
優波掘即與要誓。
汝從今日乃至法盡。
莫複來下壞亂善人。
又我雖見佛法身不見色身。
汝今為我變作佛形。
若能如是當解汝鬘。
魔即受其誓。
便語比丘言。
我作佛時莫向我禮。
于林中變為佛身。
相好具足放大光明。
作諸弟子皆如舍利弗等。
大衆圍繞從林間來。
優波掘歡喜踴躍。
忘其要誓即為作禮。
魔言。
雲何違要而向我禮。
優波掘言。
我自作佛意禮耳。
于是臭鬘自然得解。
魔言。
佛真大慈悲。
我種種惱佛。
佛不報我。
而今比丘見報如是之甚。
比丘言。
佛大慈大悲自能容忍。
我小乘之人不能如是。
魔不來緣。
略說之也(文) 中論疏記第一(本)雲。
梁時僧祐律師作薩婆多傳(已上裡書) 玄。
同世五師者于優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等者。
于五部分流大有二說。
一者一時并起五部。
即如今薩婆多傳所出五部是也。
除薩婆多部入犢子部。
又大集經所說五部。
除摩诃僧祇取薩婆多并犢子。
如下所引。
二者前後分流五部。
謂于二十部中五部盛行。
于此亦有二說。
一者依部執論十八部論等出之。
如大乘玄所釋五部。
依十八部論數之是也。
彼教迹義曰。
佛在世時自說十二部經。
佛滅度後委付迦葉。
十弟子之中最大有四大聲聞。
所謂迦葉目連須菩提舍利弗。
何獨付迦葉不付餘人者。
舍利弗目連早已滅度。
須菩提者為性懦。
迦葉為性強決。
故付迦葉。
迦葉滅度付阿難。
阿難付末田地。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
舍那婆斯付優婆掘多。
如是隔世五師至一百餘年分為二部。
一者摩诃僧祇部。
此言大衆部。
二者多羯羅部。
此雲上座部。
從大衆部分為九部。
一名大衆部。
二名一說部。
三名出世部。
四名窟居部。
五名多聞部。
六名施設論部。
七名枝提部。
八名阿婆羅部。
九名郁他羅部。
三百年中。
上座部自诤論事分為十一部。
一名薩婆多部。
二名雪山部。
三名犢子部。
四名達摩郁多部。
五名跋陀耶尼部。
六名三彌底部。
七名六城部。
八名彌沙塞部。
九名昙無德部。
十名迦葉唯部。
十一名修多羅論部。
又十八部中五部盛行。
五部者。
一薩婆多部。
二昙無德部。
三僧祇部。
四彌沙塞部。
五迦葉唯部。
五部之中薩婆多部盛行。
準此可知。
二者古三藏傳。
如南山戒疏曰。
如古三藏流傳雲。
五部初分二百年後。
何者是耶。
薩婆多中分出四部。
迦葉遺分出二部。
彌沙塞中分出一部。
四百年後。
僧祇部中分出六部。
唯昙無德部始終不分。
元照釋曰。
三藏傳者出首師疏前明二百年于三部中分十二部。
後明四百年僧祇始分共為十八部。
論雲。
五部者通舉全數也。
望後僧祇故曰初分。
已上本末共十八部。
此中無婆粗。
仍以僧祇在五部數。
故使古師以僧祇當婆粗(已上)此三藏所傳五部與大乘玄五部同。
但十八部分相彼此各别。
故為二說。
玄就十八部論所說。
其中取當世盛行以為五部。
非古三藏所傳十八部耳(已上)總于取五部有三種說。
一者今玄所說依師資傳。
二者大集經所說五部。
三者大乘玄五部。
此恐據古三藏說。
而就十八部論數之欤。
玄。
又大集經等者。
大集經第二十七曰。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
颠倒解義。
颠倒宣說。
以颠倒說故覆隐法藏。
以覆法故名昙摩□多(此雲法正。
亦法密部也。
經言隐覆。
即密義也。
或名法藏。
藏亦密義。
四分律也。
凡解法先因後果。
此就化儀說相明顯。
故倒解之。
如四谛法。
苦初道後。
覆彼常途因先果後義也)而複讀誦書寫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
破壞外道。
善解論義。
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悉能答對。
是故名為薩婆帝婆(受者執也。
此部執有三世實體。
一切性者。
三性心中悉得戒也。
然異道所計誅惡人畜。
道路女人陵皆無罪。
此部難言。
但殺得罪。
何簡善惡。
戒是出離之因。
要身器淨。
非一切性悉得受故也)說無有我及以受者。
轉諸煩惱。
猶若死屍。
是故名為迦葉毗(此名重空觀。
即解脫律也。
此有戒本。
賓去。
數論外道執有實我。
受用塵境名為受者。
轉諸煩惱者舍也。
海不宿屍。
故為喻也)不作地想水火風想虛空識想。
是故名為彌沙塞(而此六界并說為空。
故雲不作想也彌沙塞者。
此雲不著有無觀。
即五分律也)皆說有我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是故名為婆蹉富啰(婆蹉者此翻為犢。
富多羅者此翻為子。
言富啰者略也。
正是犢子部也。
此部計我非是即蘊亦不離蘊而有實我梵雲婆羅必栗托^6□那。
此雲愚異生。
舊譯為小兒凡夫。
準此應言猶如異生。
以其異生此有實我。
指之為喻。
經言小兒。
意取愚義也)廣博遍覽五部經書。
是故名為摩诃僧祇。
善男子。
五部雖各别異。
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已上經文)問。
列六部名。
何因勸五。
古來多釋。
今且一解。
僧祇既能遍攬。
明知不别執宗。
是故據宗但唯五部。
故南山戒疏曰。
大集經雲。
乃至廣博遍覽五部經典是故名曰摩诃僧祇。
此雲大衆。
此有其律。
問。
古師多謂。
僧祇本律即婆粗富羅所執。
今如何分。
答。
非取茍分。
大集明異。
若合婆粗。
文不應雲遍覽五部。
問。
二部五部同是後分。
如何經贊唯在五部。
答。
二部是本。
義通五見不慮後疑。
五部支生。
各壞異相多起诤競。
恐不傳持。
故偏牒五不妨法界。
問。
如上所列。
五部在初。
僧祇應後。
以遍覽故。
今解雲。
僧祇實先。
滅後便有。
以廣博故通含五意。
故是總也。
如上經說。
元照釋曰。
僧祇中不偏一見。
攝機斯足。
故雲廣博。
懸觀五計集法無遺。
故雲遍覽。
又雲。
既雲廣博。
顯是根本。
通含總攝故是遍覽(已上)南山解釋如此。
又懷素開宗記曰。
大集經二十八具有人法名字。
乃至問。
經中既雲遍覽五部。
未知僧祇為總為别。
古師解雲。
僧祇是總。
故雲遍覽五部。
加前婆蹉富啰。
即離分中自有五部。
勸中但勸離分五部。
總部不慮生疑。
故不舉勸。
今解通僧祇總為五部。
前婆蹉富啰者。
傍更出犢子部名。
然非正部攝。
爾者如何遍覽五部。
答。
此部僧衆慧解虛通。
知餘所行亦契真理。
故修己部兼行餘四。
以此故雲遍覽五部。
所以知者。
如前經雲。
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亦可祇是離中本部。
餘是末部。
攝末從本。
故雲遍覽五部。
亦可離中祇總餘别。
攝别從總。
故雲遍覽五部(已上)集經五部異解如此。
若依懷素說者。
與大乘玄辨古三藏相傳五部同焉。
裡書雲 中論疏記第四(末)雲。
述義雲。
一薩婆多部行十誦律。
二彌沙塞部行五分律。
三昙無德部行四分律。
四迦葉維亦行五分律。
五波粗富羅部行大衆律(文) 四論玄第十雲。
所言同世五師者。
相傳釋之。
一薩婆多部。
二彌沙塞部。
三昙無德部。
四迦葉維部。
五婆粗富羅部也。
優婆掘多于八十誦中簡繁存略。
留十誦律。
有六十一卷。
名為薩婆多。
此雲一切有。
亦言三世有相。
亦言一切言說也。
彌沙塞此雲颠倒釋義。
前解果後說因。
亦名廣解。
廣解篇聚也。
所說三藏律部名為五分。
有三十五卷也。
昙無德此雲隐覆法相。
亦雲法鏡。
招提雲。
此是古老諸師反未知出何典告也。
所出律名四分。
有四十卷也。
迦葉維此雲普逮。
亦名輪煩惱。
亦名普廣。
亦雲解衆生空。
所說律名。
相傳雲亦名五分。
不知幾卷也。
婆粗富羅此雲依。
大集經言着犢子。
舊相傳雲。
翻為衆首。
所說律名摩诃僧祇也。
摩诃者如般若義中說也。
但僧祇此雲衆。
亦言和合。
亦名說也。
所說律名大衆律。
有三十卷也(文)(已上裡書) 玄。
所以有五部複有二十部不同者乃至取其當世盛行故但說五部。
等者。
開宗記曰。
問。
準斯經論所明有二十部。
如何餘文言有五部。
答。
若約離分有二十部。
望其又後流行但有五部。
餘懸記文據此義說故。
前舍利弗問經雲。
如是衆部久後流傳。
若是若非唯餘五部。
抄批曰。
上來雖有二十部不同。
據論久後流傳唯有五部。
此方傳譯唯四部焉。
準此可知。
裡書雲 玄雲。
所言五百部(文)仙光中論疏記第一雲。
薩婆多部内有五百部。
則北天竺罽賓國集五百羅漢。
共脅尊者造大毗婆沙是也(文)(已上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