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四

關燈
者定關。

    二正破斥。

    言問道理為有大乘為無大耶者。

    先定關也。

    如其有大則是有見等者。

    第二正破斥。

    于中有五破。

    一堕有無見破。

    二随一異二見破。

    三非佛弟子破。

    四非大乘破。

    五堕斷常破。

    如文可見。

     言大品雲諸有二者無道無果者。

    大品遍學品曰。

    有二相者無有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無有道無有果。

    乃至無有順忍。

    現見色相。

    乃至見一切種智相。

    又曰。

    是人得是法。

    是為大有所得。

    二法無道無果。

    若行二法無道果。

    行不二法有道果不。

    佛言。

    諸二法無道無果。

    行不二法。

    亦無道無果。

    若無二法無不二法。

    是道是果。

    述義曰。

    無道者無菩薩因。

    金剛以還名為道。

    無果者無涅槃果。

     涅槃雲明與無明愚者謂二者。

    彼如來性品曰。

    若言無明因緣諸行。

    凡夫之人聞已分别生二法想。

    明與無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述義曰。

    明者解也。

    無明者煩惱。

    且如明名由何得之。

    若由照無明得者。

    無明滅故明應滅。

    所照無時何有能照。

    又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玄。

    大品經雲諸天子歎雲我于閻浮等者。

    彼經十九曰。

    爾時諸天子。

    虛空中立發大音聲。

    踴躍歡喜。

    以分陀利等四華中而散佛上。

    如是言。

    我等于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

    是中無量百千天子得無生法忍。

    法華如前引。

     玄。

    涅槃經雲昔鹿林等者。

    彼經十三曰。

    諸佛世尊語有二種。

    一者求小乘。

    二者求大乘。

    我于昔日波羅捺城。

    為諸聲聞轉于法輪。

    今始于此□屍那城為諸菩薩轉大法輪也。

     玄。

    智度論雲等者。

    彼論曰。

    佛口所說。

    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

    三藏是聲聞法。

    摩诃衍是大乘法。

    即菩薩藏也。

     玄。

    地持論雲等者。

    彼論第三曰。

    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

    餘十一部是聲聞藏。

     玄。

    正觀論雲等者。

    中論第一出自在韋紐等八計已曰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

    先于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

    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

    以大乘法說因緣相。

    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

    畢竟空無所有。

    疏釋曰。

    第一序佛說經意中又二。

    第一明佛說小乘經意。

    又為已習行有大心下第二明說大乘經意。

    然至道未曾大小。

    但赴大小兩緣故開大小兩教。

    今因此大小以悟非大非小。

    所以前小後大者。

    欲示一途次第。

    就說小中又開為二。

    一辨邪興。

    二明說正。

    前亦是感。

    後複名應。

    又為已習下第二明佛說大乘教意。

    即是說八不意。

    就文為二。

    初辨教緣即是感。

    次辨緣教即是應。

     (裡書雲) 地持論第三雲。

    彼菩薩求法者。

    何所求。

    雲何求。

    何故求。

    略說求菩薩藏聲聞藏外論世工業處智。

    十二部經唯方廣一部是菩薩藏。

    餘十一部是聲聞藏(文)法華義疏第四雲。

    第三句小廣而大略。

    如地持論說。

    菩薩藏名方廣經。

    聲聞藏謂十一部。

    此意明大乘十二為明方廣之理。

    從所诠理為名。

    故十二部悉名方廣(文)大品疏第三雲。

    閻浮是樹名。

    提州秤。

    因樹為目。

    州中有閻浮林。

    林中此樹所最長焉。

    故為名也。

    樹下有河。

    底有金砂名閻浮檀金。

    有少州亦閻浮提也(文)(已上裡書) 玄。

    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者。

    淨名玄第七曰。

    二藏義有三雙。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此從人立名。

    二大乘藏小乘藏。

    從法為稱。

    三半字滿字。

    就義為目。

    此三猶一義耳。

    不得雲半滿但是涅槃。

    前二教通終始。

    故大經雲。

    我為聲聞說是半字。

    故知半字猶是聲聞藏也。

    問。

    說何法名聲聞藏。

    答。

    說二乘法皆名聲聞藏。

    問。

    既說二乘法。

    直名二乘藏。

    雲何名聲聞藏。

    答。

    立二藏意。

    但取大小相對。

    以小乘義為聲聞藏。

    以大乘義為菩薩藏。

    緣覺亦是小乘。

    故雲聲聞藏。

    又從多為論。

    聲聞因果二時禀聲聞教。

    緣覺因人藉教。

    果人自然悟道。

    是以但名聲聞藏不名緣覺藏。

    故地持雲。

    說聲聞緣覺法名聲聞藏。

    問。

    聲聞藏非但說二乘法。

    亦說菩薩法。

    雲何屬聲聞藏。

    答。

    小乘法說于菩薩屬聲聞藏。

    若以大乘說菩薩法。

    即屬菩薩藏。

    小乘法中明菩薩從凡得聖。

    教即不圓理不具足故名聲聞藏。

    大乘法中明菩薩。

    教圓理滿名菩薩藏也。

    又小乘法中多明二乘法。

    少說菩薩法。

    如釋論雲。

    三藏中廣為聲聞說種種法。

    不說菩薩行。

    唯中阿含本末經為彌勒授記。

    亦不說菩薩行。

    故知明菩薩法少。

    以少從多名聲聞藏。

    不名菩薩藏。

    問。

    為小乘人但應說二乘法。

    何須說菩薩法。

    答。

    佛為二乘開三乘教。

    如法華雲。

    一乘化二人不得。

    故知一佛乘分别說三。

    故知小乘中明有三乘也。

    問。

    既為二乘人說三乘法者。

    何故不說菩薩行哉。

    答。

    二乘不欲行菩薩道故不須說行。

    但知道理有三究竟故略明佛乘。

    問。

    既不說菩薩因。

    何須授彌勒記明得佛果。

    答。

    聲聞必憑師悟道。

    須明有三世佛。

    故授彌勒記也。

     (裡書雲) 藏事。

    中論疏記雲。

    所言藏者。

    蘊畜苞容也。

    道基師雲。

    通名藏者。

    苞含蘊積攝藏諸義。

    名之為藏。

    故攝論雲。

    此三及二雲何名藏。

    由能攝故。

    此攝何法。

    一切應以義(文)(已上裡書) 玄。

    問若乃皆菩薩藏等者。

    淨名玄第七曰。

    問。

    此經是菩薩法藏所攝。

    又辨不思議解脫法門。

    絕二乘境界。

    則應但教菩薩。

    雲何複有聲聞衆耶。

    又釋論雲。

    佛為大菩薩說不思議解脫經十萬偈。

    即是華嚴經。

    小乘在華嚴座不得見聞。

    以不種聞是大乘因緣故。

    此經亦稱不思議解脫。

    何故聲聞在座得聞耶。

    答。

    法華玄論已具詳之。

    餘未盡者今當更說。

    依釋論意明。

    華嚴為大菩薩說。

    小乘不聞。

    淨名等通為大小淺深人說。

    故二乘得聞。

    則華嚴明不可思議事深。

    淨名辨不可思議事淺。

    雖同是不可思議而有淺深。

    故有聞與不聞。

    例如雖同是般若。

    有與三乘共說。

    獨大菩薩說。

    九地尚不聞。

    況複二乘矣。

    問。

    論雲一切經中般若最大。

    何故二乘得聞般若不聞花嚴會。

    答。

    般若雖大。

    多說方便實慧甚深理法。

    二乘之人即有小分。

    故得聞之。

    華嚴多辨實慧方便。

    就事辨不思議。

    則二乘絕分。

    故不得聞也。

    又大判聲聞凡有二種。

    一者實。

    二者權。

    實之中複有二種。

    一退大學小。

    二本乘之人。

    退大學小約一化始終凡有四時。

    一大機未熟。

    二小根已成。

    三小執當移大機遠動。

    四小執正傾大機正熟。

    一化始終唯有此四。

    大機未熟者。

    佛初成道為諸菩薩說華嚴經。

    則欲以大法化之。

    但小機未堪熟。

    是故息化。

    如法花雲。

    長者居師子座眷屬圍繞羅列寶物。

    即遣傍人追捉窮子。

    窮子驚懼。

    父遂放之。

    即指華嚴時事也。

    以大機未熟。

    雖複在華嚴座不得見聞。

     次小根已成者。

    道場之日既未堪大化。

    鹿園之時方受小法。

    故密遣二人誘乃得之。

    三小執當移大機遠動者。

    即以般若淨名諸方等正教菩薩密化二乘。

    令陶練小心仰慕大道。

    以小執當移大機遠動在般若淨名之座故得見聞。

    但未領解。

    四小執正傾大機正熟者。

    即法華開方便門示真實義。

    以小執既傾方便之門宜開。

    大機已成真實之義便顯。

    故在法華座亦得見聞複信解也。

    問。

    大機未熟故花嚴之會未有小衆。

    何故第八會中列五百聲聞。

    答。

    前七會多是佛初成道菩提樹下說之。

    此時未有小衆故七會不列。

    第八會後時說之。

    後已立祇洹精舍。

    此時得有聲聞所以列也。

    講者謂七處八會皆初成道說。

    則失斯言也。

    問。

    華嚴即化菩薩不教聲聞。

    又大機未成。

    何故列之在座答。

    花嚴是顯菩薩法與二乘法異。

    故就祇洹明二緣不同。

    菩薩即見淨土聞說大法。

    聲聞自見穢處聽受小乘。

    如人見水餓鬼見火。

    非是欲化二乘故列之在席也。

    二乘見穢。

    菩薩睹淨。

    令菩薩深鄙小乘增進大行。

    乃是化菩薩耳。

    問。

    聲聞何故不得見聞菩薩法耶。

    答。

    釋論雲。

    如人有五根故得見聞。

    若無五根不得見聞。

    有菩薩五根故得見聞菩薩境界。

    二乘無菩薩五根故不得菩薩境界故也。

    問。

    若爾何故入法界品明身子與六千眷屬得見文殊耶。

    答。

    就事而言。

    承佛力故見。

    任力即不見。

    又前明始迷故不見。

    後表終悟故得見。

    如法華窮子凡有三時。

    初遙見父次避父去。

    後還其父所。

    初表當悟一乘。

    次背大取小。

    後還悟一乘同入法界。

    問。

    七處八會何故就法界品明二乘始不見聞終見聞耶答。

    據事而言。

    七會初成道時說。

    二乘大機未成故朱有聲聞。

    法界既後時說。

    即小執漸移大機遠動。

    是故在座後得見聞。

    又舉二乘出法界顯菩薩入法界。

    又欲明法界非大非小大小具足。

    非見聞不見聞而見聞不見聞具足也問般若淨名二經。

    同是小執當移大機遠動。

    顯教菩薩密化二乘有何異耶。

    答。

    般若佛自顯教密化。

    淨名菩薩顯教密化。

    教大化小不出佛菩薩也。

    又般若令小人說大。

    顯教菩薩密化二乘。

    淨名大人說大。

    顯教菩薩密化二乘。

    是故為異。

    上來就實行聲聞作釋。

     今次就權行聲聞釋者。

    内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行。

    有二種義。

    一是贊揚大道。

    二引諸小行。

    華嚴本是教菩薩法。

    而二乘在座有若盲聾。

    則具前二意。

    一欲顯菩薩道高二乘劣。

    令菩薩進求大道不退取小乘二令小乘人深自鄙劣舍小求大。

    故身子與六千眷屬承佛神力得見文殊咨受大法。

    即其事。

    次至淨名般若之座。

    親自貶斥小乘。

    贊揚大道。

    令菩薩人不退大求小。

    小乘之流使舍小求大。

    爾前與物同迷。

    至于法華将機共悟。

    此皆大士利物之方便也。

    問。

    不思議解脫即是二智。

    二智。

    猶是般若。

    何故二乘聞不思議解脫如盲者之前托衆色像。

    聞般若而得領悟。

    答。

    大品明實慧。

    即二乘小分知之。

    方便即絕分。

    此經明二智亦然。

    但大品多明實慧少現神通。

    此經多現神通少明實慧。

    故聞二經有迷有解。

    上來明二乘衆竟。

     今次辨為菩薩衆。

    問。

    花嚴已為菩薩說大法竟。

    此經複化何人。

    答。

    菩薩道根熟有前後。

    花嚴為其早成。

    般若淨名化其次熟。

    又釋論雲。

    華嚴有智菩薩說。

    即知般若淨名通化小大。

    又華嚴之座雖已得解。

    于般若淨名更複進悟也。

     次就菩薩聲聞二種四句。

    一顯教菩薩非密化二乘。

    即花嚴教是也。

    初成道時大機已熟故顯教之。

    七會無二乘衆。

    又大機未成故不密化。

    二顯教二乘不密化菩薩。

    即三藏教。

    小機已成故顯教之。

    菩薩大器不須小化。

    三顯教菩薩密化二乘。

    即般若淨名等經。

    菩薩大機已成故顯教之。

    二乘小執當移大機遠動。

    是故密化。

    命說付财即其事也。

    四顯教菩薩顯教二乘。

    則法花教。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

    謂顯教菩薩。

    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則顯教二乘也。

     次約開覆明四句。

    一正顯真實傍開方便。

    則華嚴為諸菩薩說大法門。

    謂正顯真實。

    亦令菩薩傍識小教。

    故傍開方便。

    故賢首品雲。

    或示聲聞小乘門。

    或現緣覺中乘門。

    或現說無上大乘門。

    性起品又廣明先化菩薩次及二乘。

    譬如日出前照高山後及平地。

    皆是傍開小方便也。

    二者正隐真實。

    正閉方便。

    即鹿苑教門。

    說三乘教故隐一乘真實。

    不雲二是方便故閉方便門。

    三正顯真實傍閉方便。

    即般若淨名教也。

    化菩薩故正顯真實。

    未明三乘是方便故傍閉方便。

    開覆四句者。

    可尋見第四句。

    問。

    既未開方便門。

    雲何已得顯真實耶。

    答。

    顯真實有二種。

    一者對開三乘方便門。

    顯一乘為真實。

    二者以大小相對顯于真實。

    大乘是究竟真實。

    小乘為小分真實。

    對小分真實明究竟真實。

    問。

    何文證般若未開方便已顯真實。

    答。

    法花信解品雲。

    一切諸佛有秘藏。

    但為菩薩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即指大品時事也。

    問。

    若爾三藏中亦對中下二乘歎佛最上。

    何故不名顯真實耶。

    答。

    三藏教中廣明二乘法小明菩薩法。

    以少從多故不名顯真實義。

    又三藏中雖明佛乘猶是隐覆。

    說王宮賓生從凡得佛。

    般若已去正說大法。

    傍及二乘。

    又明佛乘皆已具足。

    故是正顯真實傍閉方便。

    問。

    大品中辨真實。

    法華一乘真實何異。

    答。

    舊雲大乘則劣一乘則勝。

    今說不然。

    大品對小明大。

    法華除小顯大。

    大無二也。

    如長者付财及委家業二時即異。

    而火宅七珍猶是一耳。

    大品中菩薩作佛二乘未作佛。

    法華之中菩薩二乘并皆成佛。

    而佛乘不二也。

    問。

    若爾攝大乘論雲乘有三種。

    一者小乘。

    二者大乘。

    三者一乘。

    一乘最勝。

    答。

    法華正明能乘之人一切作佛。

    以此為勝。

    不言所乘之法有優劣也。

     (裡書雲) 四論玄第十一開路義雲。

    問。

    他立引經論。

    今亦引經論。

    若為有異。

    答。

    不相開有三節不同。

    一者他家大小異。

    大小異故小非大因。

    小既非大因即不因小得大。

    本因小為大方便。

    小既異大小。

    即非大方便。

    若爾學小終不能趣大。

    今所用大小不二。

    若是他就大小中學大小故大小成二。

    今就波若中學大小。

    波若無異故大小即是不二。

    不二故大不異小。

    小不異大。

    何者。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大那得異小。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小那得異大。

    故此大小因緣假名。

    不大不小而說大小耳。

    二者他雲三乘是權所以須廢。

    一乘是實所以須立。

    今明不爾。

    若使諸法之中有一乘道理無三乘道理。

    可得廢三立一。

    而諸法實相中無二無一。

    既廢三亦廢一。

    若使立一亦應立三。

    豈得廢三而立一耶。

    今明三之與一悉是方便。

    非但廢三亦須廢一。

    非三非一始是實相也。

    三者他雲大乘是實所以表道。

    小乘非實故非表道。

    今明不爾。

    何意說小為欲顯非小。

    何意說大為欲顯非大。

    故說大說小表非大非小。

    所以大小并是假名。

    一往對他有此三節之異也(文) 又雲。

    釋五味相生。

    五味中波若是第四教。

    但此間人用波若是第三時。

    此即不可。

    今且難。

    經言波若是第四時。

    汝為第三時者。

    經雲涅槃是第五時。

    應用為第三時。

    經雲涅槃是第五時。

    而今不為第三時者。

    經雲波若是第四時。

    那得制為第三時。

    故成不可。

    問。

    釋五味與五時教成配既破不許。

    今解五味其相若為。

    答。

    且明五味之意。

    經何意作五味說。

    解。

    正為稱歎涅槃。

    譬如從牛出乳展轉相生訖至醍醐最為上味。

    涅槃亦爾。

    于諸經中最為殊勝。

    如歎經王各言第一。

    何關說五味即配五時教耶。

    故成不可。

    今依真谛三藏解雲。

    而言從佛出十二部經者。

    明十二部經即是言教音聲為體。

    明佛八音七辨說此名味句。

    故成論雲。

    是法音聲性。

    既能出如此名味句言教。

    所以道佛出十二部經也。

    次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者。

    此言法本。

    法本隻是法句。

    法句治衆生病之良藥。

    如瞋恚多者教慈悲觀。

    貪欲多者教不淨觀。

    愚癡多者教因緣觀。

    明十二部經隻诠表此法本門。

    故言十二部經出修多羅也。

    次從修多羅出方等者。

    明方等即是行。

    既識治病之良藥。

    所以如法伏行。

    既其修于方等更導大行。

    故言從修多羅出方等。

    次從方等出波若者。

    在行既重。

    即能發生智慧。

    是故從方等出波若。

    智慧既生。

    即能斷除煩惱得常樂我淨。

    故言從波若出涅槃也。

    三藏法師。

    作如此解。

    極有意氣也。

    次今一師相承解雲。

    明如來能出此言教。

    故道從佛出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抽出修多羅。

    修多羅猶自通慢。

    方等于中最勝。

    是故從修多羅出方等。

    方等之言猶自通漫。

    智慧于中最勝。

    是故從方等抽出智慧。

    故言方等出波若。

    波若即是不生不滅之因。

    能得大涅槃不斷不常之果。

    故言從波若出大涅槃也。

    若止觀法師雲。

    佛教有四種。

    一者毗尼。

    二者波若。

    三者法華。

    四者涅槃。

    若他辨定。

    三乘别教既是小乘。

    今明不爾。

    此乃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菩薩無生法忍分别二乘之智斷。

    當知此三乘猶是大乘。

    那得言定小。

    雖有四教終不出因果二門。

    故波若與毗尼此即因。

    涅槃即名果。

    法華若為。

    解雲。

    還攝在波若何故爾。

    明波若則散說帶得。

    亦是法花束明菩薩行。

    雖複散束不同。

    同明菩薩行處不異。

    是故還攝波若。

    同是因門。

    毗尼那得攝在波若。

    解雲。

    此毗尼此乃一往攝于淺近根性。

    令其調伏身口七支。

    七支既淨即了無生。

    若了無生即是大乘故。

    經雲。

    毗尼學者即大乘。

    所以毗尼攝在波若。

    同為因位故。

    毗尼即是身戒。

    波若即是心慧。

    故身戒心慧二種莊嚴。

    若是興皇師。

    雲有三教。

    爾時為王講華嚴經雲。

    初作此三教。

    一者根本教。

    二者方便教。

    三歸宗教。

    根本教者即是花嚴。

    華嚴明正法之性非大非小。

    所以是根本。

    波若法華維摩思益等。

    此非大非小而能大小方便故。

    名方便教也。

    若是涅槃前雖方便說大說小。

    至涅槃教結還非大小。

    以是義故名歸宗教。

    佛教大意略如此(文)(已上裡書) 玄。

    釋論雲般若不屬二乘但屬菩薩者。

    大論四十二(文) (裡書雲) 大論第四十二雲。

    是般若波羅蜜。

    菩薩成佛時。

    轉名一切種智。

    以是故般若不屬佛。

    不屬聲聞辟支佛。

    不屬凡夫。

    但屬菩薩(文) 玄。

    在經何故勸三乘同學波若者。

    大品經第三曰。

    善男子善女人欲學聲聞地。

    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欲學辟支佛地。

    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欲學菩薩地。

    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何以故。

    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

    是中菩薩摩诃薩聲聞辟支佛當學。

    大論四十一釋此文曰。

    問曰。

    波若波羅蜜是菩薩事。

    何以言欲得三乘者皆當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