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明二種也。
初文為二。
前明不欣大因。
次二偈解釋也。
問。
何以知此文是合陶練小譬耶。
答。
前章明為他說大乘。
今文辨從他聞大。
故知是付财之後諸大乘教也。
所以者何下二偈釋不欣大也。
空無大小者。
此是成論人聲聞空也。
成論師不體此意。
謂是探明大乘。
蓋是小乘教中自有二說。
毗昙悟人空但得其淺。
成論悟法空則得其深也。
問。
成論亦辨法空與大乘何異。
答。
略有四異。
一者大乘明人法本性空。
小乘明拆法空。
是大乘是真空。
小乘非真空。
故方便品雲。
小乘涅槃非是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大乘涅槃方是真滅。
滅谛即是空。
滅既有真僞。
空亦然也。
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空。
空義即短。
大乘明三界内外皆空。
空義即長。
三者小乘人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大乘人具見空與不空。
故名中道。
以空無諸累不可言有。
有于衆德不可言無。
非有非無即中道。
四者小乘人入空則失有。
出有則失空。
是故取舍行心斷常二見。
中論雲。
若有所受法。
則堕于斷常。
當知所受法。
若常若無常。
大乘人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故即有而常空。
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即空而常有。
故不堕斷常名中道觀。
問。
大乘何位得并觀耶。
答。
成論師雲。
六地未并。
七地學并。
八地真并。
而璎珞經雲初地已并者。
成實師釋雲。
凡夫著有。
二乘沈空。
今初地對此故雲并耳。
其實未并。
雖言八地并。
然照空之智終自四絕。
鑒有之智萬像不同。
空有恒異。
何由并耶。
今明初心去即習并。
至後并義方成。
随位辨之。
我等長夜下第二聞佛果德不生欣樂。
就文為二。
初一行正明不欣果德。
次三行釋執小故不欣大。
三行複開三意。
初半偈謂小是究竟與佛德齊。
故不欣大。
次一行半所作已竟。
故不欣大。
第三一行明報恩已畢故不欣大。
依教得果是法供養。
前二明所作已辨。
此序報恩已畢故不進求也。
問。
陶練小心譬之意何耶。
答。
經曰。
複經少時。
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
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雲雲)疏雲。
複經少時下第九陶練小心譬。
所以須此譬地者。
二乘聞大品既不悟。
何因緣故至法華便解耶。
故須明大品已後諸方等經陶練其心。
令稍鄙小心漸欣大道。
至于法華方得取悟也。
父知子心漸以通泰下。
第十委屬定業譬。
就文為三。
一父知子大志譬。
二正委付家業譬。
三領解歡喜譬。
初有二句。
第一句明大機動也。
自鄙先心下第二句明小執移。
異上付财中有二一不取大二不舍小也。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下。
第二正說法華。
準此可知矣。
雖此偈迦葉所說。
四人同意故雲四大聲聞也。
(裡書雲) 實法空事。
四論玄第一雲。
成論等明十二假十一實法。
此為有。
十二假者。
四大五根衆生及井河也。
十一實者。
五塵四無為及心無作也(文) 小乘内不明生死即畢竟空事。
中論疏記第四(本)雲。
智度論第十九雲。
複次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
何以故。
智慧不深入諸法故。
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
智慧深入諸法故。
如佛告須菩提。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色空。
空即是受想行識。
空即是涅槃(疑脫涅槃二字)即是空。
惠影師雲。
此意明小乘經中既都無此義。
故二乘所行道品非摩诃衍。
今日所明菩薩智慧深入諸法。
解知世間即是涅槃色即是空。
何況三十七而獨是小乘法。
此中明菩薩摩诃薩諸法不實故無性。
無性故即空。
空故不可得。
不可得故清涼不變。
清涼不變故常。
常故即是涅槃。
不破于色始得是空。
即色是空。
不除世間始得出世間。
出世間實相即是涅槃。
此是性淨涅槃。
據其體實為語也。
本來自淨不假修習然後始淨。
若據德為言則名方便。
方便淨體即是性淨(文) 寶窟下(本)雲。
唯知四谛因緣假有無性之空。
此成論宗也(文)華玄略述第三(末)雲。
相與無相義即相違。
何言說諸相者無相。
答。
諸法實性離相離性。
離性故随因緣成諸相。
離相故同一無相。
相及無相雖複二義。
體即無二。
相是無相中相。
無相是相中無相。
如此相即無相。
無相即相。
譬如空中鳥迹與空差别亦無差别。
此亦如是(文)彌勒經遊意雲。
第一明因行。
經與論不同。
如摩德楞伽藏經雲。
于一一地中經百千大劫。
方成一地之行。
不數軟根者也。
若如大智論。
迦旃延子雲。
三阿僧祇劫修習果行也。
問曰。
迦旃延子申半教。
而辨菩薩積劫解行者。
何謂半教。
則是大乘滿教也。
答。
亦難知之。
但有傍有正。
迦旃延雖正明小教。
而傍明大乘滿教菩薩行何妨也。
如成實論雲。
正解三藏中實義。
而不妨彼論大小。
利業品雲。
檀等六波羅蜜得阿耨三菩提果也(文) 涅槃經第二十四德王品雲。
若依聲聞。
言不見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破戒邪見。
若依如是大涅槃經。
不見惠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持戒正見(文)(北本經文也)中論仙光記下卷雲。
此有二義。
一者聲聞不知實相。
以不知實相心而言無布施。
名破戒邪見。
二者放生是布施。
若無布施即不持不殺戒。
故名破戒邪見(文)(已上裡書) 玄。
秦弘始七年天竺有刹利等者。
序疏曰。
秦弘始七年。
天竺刹利泛舶至長安。
聞羅什門徒三千解大乘之教。
以中百二論咨而驗之。
羅什因為剖拆。
刹利乃頂受絕歎不能已。
已白雲。
跋荼阇梨當以此明振晖天竺。
何因蘊此摩尼乃在邊地。
又雲。
羲和鸾辔蘊明于無目之地。
甚可恨也。
夜光之寶鬻珍于田父之客。
甚可惜也。
此刹利述天竺論師呵諸小乘人。
歎羅什雲。
我在天竺聞。
諸論師深怪。
罽賓小乘學者自美其師。
以為比方如朗月之照。
其師是鸠摩羅陀造日出論。
又自彌帝戾已後罕有其比。
天竺論師呵雲。
偏悟小才。
非此喻也。
若是□止那國鸠摩羅耆婆法師以當此喻。
無所愧也。
何故羅什如朗日之照無所愧。
以其善解中百故。
(裡書雲) 刹利事。
維摩疏第二雲。
羅什雲。
刹利胡音含二義。
一言忍辱。
二言瞋恚。
言此人有大力勢。
能大瞋恚忍受苦痛。
剛強難伏。
因以為姓也。
釋肇曰。
刹利王者種也。
此言田主。
劫初人食地味。
轉食自然粳米。
後人情漸僞各有封殖。
遂立有德處平分田。
此王者之始。
故相承為名(文)智度論第八十八雲。
如罽賓國彌帝隸菩薩手細缦。
其父惡以為怪。
以刀割之。
言我子何緣如鳥(文)彌勒經遊意雲。
彌勒者亦名彌帝禮。
或名彌帝隸也(文)(已上裡書) 玄。
爰至齊司徒文宣王等者。
南山曰。
昔齊文宣王撰在家布薩儀。
元照釋曰。
齊即南齊蕭子良。
生封竟陵王。
死谥文宣王。
允堪曰。
第一生在齊名僧護。
第二生在梁名僧祐。
竟陵文宣王請講。
聽衆八百。
白黑徒一萬一千餘人。
第三生南山道宣是也。
(裡書雲) 司徒事。
周禮地官司徒曰。
乃立地官司徒。
使師其屬而掌邦教。
以佐王安優邦國(優亦安也)尚書舜典曰。
帝曰。
契。
百姓不親。
五品不遜(五品五常遜順也)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五常之教務在寬也)周禮曰。
大司徒之職。
以五禮防萬民之僞。
而教之中。
禮所以節止民之侈僞使其行得中。
名玄略述第一(本)雲。
其三公者。
一人尉公主領天下萬姓。
二司徒公主領刀仗兵器。
三司空公主領日月曆數。
然即大尉公當大政大臣。
三公之名有種種說(文)維摩斷簡雲。
齊者時。
司徒者官。
竟陵者所得封。
文宣王字(文)(已上裡書) 玄。
每感嘉瑞者。
經音義曰。
嘉瑞上賈遐反。
下時惴反。
爾雅雲。
嘉善也。
美也。
蒼颉篇瑞應也信也。
言有善美之德。
即應之以信瑞也。
齊竟陵王内傳曰。
王得熱病夜中再死。
夢見金像手灌神湯。
因遂平複也。
玄。
為履道之津涯正法之樞鍵者。
津謂水渡也。
涯即水際畔也。
元照曰。
津是水濟。
度生死津。
允堪曰。
津者水可渡處也。
書傳雲。
涉渡水曰津。
以出家五衆欲渡生死之流。
悉以戒舟為津渡也。
南山曰。
然涯之一字世濫者多。
或山下安涯則山邊險處。
若水右安涯則水邊畔際。
今喻海界不可兼山。
發揮曰。
山下安涯。
爾雅釋文五衛反。
即山崖也。
釋名雲。
山邊曰涯。
水右安涯。
釋文魚佳反。
旁通魚奇反。
凡水邊曰垂曰涯曰幹曰漬曰濱。
言樞鍵者。
元照曰。
樞即門樞。
亦取要義。
又釋關鍵曰。
關即是門。
鍵謂鎖鑰。
城邑宅舍用此為要。
方言曰。
自關而東。
陳楚之間謂鑰為鍵。
(裡書雲) 名玄略述第三(末)雲。
樞要者。
猶是宗旨之異名也。
廣疋曰。
樞舉也。
說文曰。
要身中也。
與以宗旨于無情物。
言樞于有情物言要(文)(已上裡書) 玄。
命周颙作序者。
二谛章下卷曰。
山中法師之師本遼東人。
從北地學三論。
遠習什師之義。
來入南吳。
住鐘山草堂寺。
值隐士周颙。
周颙因就受學。
周颙晚作三宗論。
明二谛以中道為體。
晚有智琳法師。
請周颙着三宗論。
周颙雲。
弟子若出此論恐于衆人。
琳曰。
貧道昔年少時。
曾聞此義。
玄音中絕四十餘載。
檀越若出此論。
勝國城妻子目頭布施。
于是始出此論也。
述義曰。
振旦國鐘山隐士姓周名颙。
所謂天下無雙者也。
淡海記曰。
道朗師之檀越名周颙也。
玄。
自爾已後爰至梁武。
盛弘大乘者。
述義曰。
揚州之南有攝嶺山。
山内有止觀寺。
昔梁武帝初學成實毗昙。
聞高麗士道朗法師從北地來。
住攝山止觀寺。
善解三論妙達大乘。
遣智寂等十師。
就山學之。
而傳訓授梁武。
因此遂改小從大(文) 玄。
答。
求那跋摩遺文偈雲。
等者略述曰。
宋時求那跋摩此雲功德铠。
本刹利種。
累世為王。
在罽賓。
因機隽仁愛。
崇德務善至弱冠出家受戒。
博曉四含。
誦經百餘萬言。
至年三十。
罽賓王亡。
絕無紹嗣。
群臣再三固請跋摩還俗治國。
不受乃辭。
孤行山野。
後至師子國。
觀風弘教。
衆謂已得初果。
至阇婆國化其王等。
道化之聲播遐迩。
鄰國聞風皆遣使請。
時京師名德惠聽等。
以元嘉元年。
啟文帝迎請跋摩。
帝即敕交州刺史沙門法長等。
往彼祈請跋摩。
以聖化宣廣。
随舶遂至廣州。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靈異無方。
如此多矣。
元嘉八年正月達于建業。
帝敕住祇洹寺供給。
隆原公王英彥莫不崇奉。
譯出菩薩善戒經。
四分羯磨等凡二十六卷。
其中年九月二十八日奄然已卒。
春秋六十有五。
未終之前。
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
自說因緣雲。
已證二果。
玄。
又釋論雲。
有四種門一者阿毗昙門等者。
大論十八曰。
如是等種種異說。
無智聞之謂為乖錯。
智者入三種法門。
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
何等是三門。
一者毗勒門。
二者阿毗昙門。
三者空門。
乃至^7□勒有三百二十萬言。
佛在世時。
大迦旃延之所造。
佛滅度後。
人壽轉減。
憶識力少。
不能廣誦。
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
若人入^7□勒門論義則無窮。
又第二卷曰。
摩诃迦旃延。
佛在時。
解佛語作^7□勒。
^7□勒秦言箧藏也。
乃至今行于南天竺。
又曰。
如是等分别一切法亦名阿毗昙。
為阿毗昙三種。
一者阿毗昙八犍度身及義。
略說三十二萬言。
二者六分毗昙。
略說三十二萬言。
三者^7□勒。
略說三十二萬言。
^7□勒法諸事以類相從。
非阿毗昙也。
又曰。
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毗昙門。
則堕有中。
若入空門則堕無中。
若入^7□勒門則堕有無中。
四論玄十曰。
大迦旃延造毗勒論。
亦雲鞞勒論釋論注翻為箧藏也。
若入此法門論義則無窮。
明諸法并是假施設。
故俱舍論引如假施設經中說。
即是彼經論也。
毗字論作^7□。
即同音也。
均師章言。
亦雲鞞勒者。
鞞音卑也。
又步迷反。
今推此恐毗^7□相濫。
又^7□勒相近故。
遂緻此謬欤。
問。
論文既說三門。
玄中何言四門耶。
答。
可尋之。
問。
成實論亦許假名。
應是亦有亦無門。
若以假有從實無但說空者。
亦若廢假偏論實者^7□勒門亦應是空門。
諸法皆是假施設故。
即實可無耶。
答。
成實專明性空義。
毗勒專明假有義。
假有望實有名為非有。
望性空以為非空。
然就道理即不可與成實相違。
同是假有實無故。
若約分别法相即毗昙類。
以施說足論是六足論所攝。
言複有六分毗昙者。
即應是六足論矣。
玄。
答于小乘内自分三品一者俱不得二空等者。
智論第一曰。
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
如四大和合有眼法。
如是五衆和合有人法。
犢子阿毗昙中說。
五衆不離人。
人不離五衆。
不可說五衆是人離五衆是人。
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中所攝。
說一切有道人輩言。
人一切種一切時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複次十八界十二入五衆實有自性。
而人此中不攝。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
言一切法不生不滅。
空無所有。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如是等一切論議師輩。
自守其法不受餘法。
此三人中今出小乘三根。
故不舉方廣。
方廣是學大乘人故。
中論疏一曰。
有四種人學因緣而失因緣。
一者犢子雲。
因緣謂五陰因緣别有人法生。
四大因緣别有眼法生。
二者毗昙因緣。
無複人法而有眼法。
三者成實因緣。
明世谛因緣俱有假人法。
真谛即俱無。
四者方廣雲。
都無世谛人法因緣。
如此四人并學因緣失因緣。
言如犢子部雲等者。
謂五陰和合别有假我。
成實亦爾。
五陰和合立假名行人。
但犢子此我不即能成五陰。
又不離五陰。
故屬第五不可說藏。
成實不如此談。
五陰和合即假人也。
五陰是五。
假人是一。
故雲别有人法。
人即法也。
碩法師曰。
犢子道人計有我住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非是有故不可為三世所攝。
非是無故不為無為所攝。
故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言犢子者。
亦雲可住子也。
此所計我假我實我。
解釋兩樣見矣。
俱舍論說犢子我雲。
必決有我與五陰不一不異。
謂因諸陰故我言成諸陰。
是說我為因故。
允堪曰。
有我者。
此部主計我。
非是即蘊亦非離蘊。
若言蘊與我一即蘊滅我亡。
便成斷見。
若言蘊與我異即蘊滅我在。
便成常見。
皆随其邊。
故知我與五蘊非一非異非斷非常也。
又梵雲波羅畢栗吒訖。
此雲愚異生。
從法執為名。
又曰波粗富羅。
此雲犢子。
從姓立名。
上古有仙染牛生子。
部是彼苗裔也。
準此等釋。
可知犢子所計我相(文) 言薩衛之流等者。
彼宗不如成實。
法外立别假人。
故雲但得人空。
然就法四大和合。
别有一眼法。
故雲而有眼法。
言譬喻诃^6□之流者。
謂于成實。
雖有假有别體假無别體之二義。
而談二空是即同。
故雲具得二空。
(裡書雲) 犢子部我事。
淨名玄第一雲。
問。
犢子計我與外道何異。
答。
犢子明假我。
外道執實我。
是故為異。
廣如俱舍論辨。
犢子三假之宗。
又如釋論所引雲。
犢子計五陰和合故有人法。
四大和合故有眼法。
既稱和合。
即是假也。
故知是假我。
問。
既是假我。
與诃^6□所辨有何異耶。
答。
犢子計别有假人體。
與陰體不一不異。
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故俱舍論出彼義雲。
如因薪有火别有火體。
雖因陰有人别有人體。
若稱诃梨之論。
遂言别有假人體者。
與犢子全同矣。
問曰不然。
今假有體者。
世谛故有。
即真故無。
而犢子計我不可令空。
故非類也。
答。
蓋是未悉犢子之宗。
故作斯說耳。
如俱舍論雲。
犢子未入空無我觀之時。
是故有我。
入觀之日即知我空。
是故當知全同彼說(文)禅那抄雲。
古難雲。
俱舍論中出觀有即入觀。
即無義不見。
宗家解釋難思乎。
中論疏六雲。
莊嚴師明有假人體(文)又雲。
光宅師明。
無人入二成部(文) 犢子部事。
中論疏記第六(末)雲。
言犢子者律主姓也。
上古有仙居山靜處。
貪欲起已不知所之。
近有母牛。
因染生子。
自後仙種皆言犢子。
即婆羅門姓也。
佛世之日有犢子外道。
歸佛出家。
如涅槃經說。
此彼門徒。
相傳不絕。
至此分部徒。
遠襲為名犢子部(文)智度論第三十五雲。
佛滅後五百年。
分為二分。
有信法空。
有但衆生空(文)中論六情品疏雲犢子部雲。
四大和合成眼。
别有眼體。
異于四大(文)疏記雲。
大論初卷雲等如玄文。
中論疏第六雲。
問。
犢子既計有我。
雲何作十六谛無我觀耶。
答。
俱舍論雲。
彼出觀習見有我。
入觀即無有我。
故得作十六谛觀也(文) 有法之實依實假事。
義章假名義雲。
就因和合法和合别。
言因和者因和合假。
言法和者法和合假。
是二雲何。
于事分齊攬别成總。
以細成粗。
名因和合假。
攬别成總如陰成人。
以細成粗如似細色成粗色等。
于法分齊無常苦無我等義同體相成。
名法和假。
成實法中因和合空名為法空。
法和合空說名法空。
大乘法中亦有此義。
淺深為異(文) 若得般若心事。
法華玄第四雲。
若能心無所得。
言無所住。
如空中種樹虛裡織羅。
如幻如化。
随病随人者設行産業之事。
無
初文為二。
前明不欣大因。
次二偈解釋也。
問。
何以知此文是合陶練小譬耶。
答。
前章明為他說大乘。
今文辨從他聞大。
故知是付财之後諸大乘教也。
所以者何下二偈釋不欣大也。
空無大小者。
此是成論人聲聞空也。
成論師不體此意。
謂是探明大乘。
蓋是小乘教中自有二說。
毗昙悟人空但得其淺。
成論悟法空則得其深也。
問。
成論亦辨法空與大乘何異。
答。
略有四異。
一者大乘明人法本性空。
小乘明拆法空。
是大乘是真空。
小乘非真空。
故方便品雲。
小乘涅槃非是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大乘涅槃方是真滅。
滅谛即是空。
滅既有真僞。
空亦然也。
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空。
空義即短。
大乘明三界内外皆空。
空義即長。
三者小乘人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大乘人具見空與不空。
故名中道。
以空無諸累不可言有。
有于衆德不可言無。
非有非無即中道。
四者小乘人入空則失有。
出有則失空。
是故取舍行心斷常二見。
中論雲。
若有所受法。
則堕于斷常。
當知所受法。
若常若無常。
大乘人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故即有而常空。
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即空而常有。
故不堕斷常名中道觀。
問。
大乘何位得并觀耶。
答。
成論師雲。
六地未并。
七地學并。
八地真并。
而璎珞經雲初地已并者。
成實師釋雲。
凡夫著有。
二乘沈空。
今初地對此故雲并耳。
其實未并。
雖言八地并。
然照空之智終自四絕。
鑒有之智萬像不同。
空有恒異。
何由并耶。
今明初心去即習并。
至後并義方成。
随位辨之。
我等長夜下第二聞佛果德不生欣樂。
就文為二。
初一行正明不欣果德。
次三行釋執小故不欣大。
三行複開三意。
初半偈謂小是究竟與佛德齊。
故不欣大。
次一行半所作已竟。
故不欣大。
第三一行明報恩已畢故不欣大。
依教得果是法供養。
前二明所作已辨。
此序報恩已畢故不進求也。
問。
陶練小心譬之意何耶。
答。
經曰。
複經少時。
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
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刹利居士(雲雲)疏雲。
複經少時下第九陶練小心譬。
所以須此譬地者。
二乘聞大品既不悟。
何因緣故至法華便解耶。
故須明大品已後諸方等經陶練其心。
令稍鄙小心漸欣大道。
至于法華方得取悟也。
父知子心漸以通泰下。
第十委屬定業譬。
就文為三。
一父知子大志譬。
二正委付家業譬。
三領解歡喜譬。
初有二句。
第一句明大機動也。
自鄙先心下第二句明小執移。
異上付财中有二一不取大二不舍小也。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下。
第二正說法華。
準此可知矣。
雖此偈迦葉所說。
四人同意故雲四大聲聞也。
(裡書雲) 實法空事。
四論玄第一雲。
成論等明十二假十一實法。
此為有。
十二假者。
四大五根衆生及井河也。
十一實者。
五塵四無為及心無作也(文) 小乘内不明生死即畢竟空事。
中論疏記第四(本)雲。
智度論第十九雲。
複次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
何以故。
智慧不深入諸法故。
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
智慧深入諸法故。
如佛告須菩提。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色空。
空即是受想行識。
空即是涅槃(疑脫涅槃二字)即是空。
惠影師雲。
此意明小乘經中既都無此義。
故二乘所行道品非摩诃衍。
今日所明菩薩智慧深入諸法。
解知世間即是涅槃色即是空。
何況三十七而獨是小乘法。
此中明菩薩摩诃薩諸法不實故無性。
無性故即空。
空故不可得。
不可得故清涼不變。
清涼不變故常。
常故即是涅槃。
不破于色始得是空。
即色是空。
不除世間始得出世間。
出世間實相即是涅槃。
此是性淨涅槃。
據其體實為語也。
本來自淨不假修習然後始淨。
若據德為言則名方便。
方便淨體即是性淨(文) 寶窟下(本)雲。
唯知四谛因緣假有無性之空。
此成論宗也(文)華玄略述第三(末)雲。
相與無相義即相違。
何言說諸相者無相。
答。
諸法實性離相離性。
離性故随因緣成諸相。
離相故同一無相。
相及無相雖複二義。
體即無二。
相是無相中相。
無相是相中無相。
如此相即無相。
無相即相。
譬如空中鳥迹與空差别亦無差别。
此亦如是(文)彌勒經遊意雲。
第一明因行。
經與論不同。
如摩德楞伽藏經雲。
于一一地中經百千大劫。
方成一地之行。
不數軟根者也。
若如大智論。
迦旃延子雲。
三阿僧祇劫修習果行也。
問曰。
迦旃延子申半教。
而辨菩薩積劫解行者。
何謂半教。
則是大乘滿教也。
答。
亦難知之。
但有傍有正。
迦旃延雖正明小教。
而傍明大乘滿教菩薩行何妨也。
如成實論雲。
正解三藏中實義。
而不妨彼論大小。
利業品雲。
檀等六波羅蜜得阿耨三菩提果也(文) 涅槃經第二十四德王品雲。
若依聲聞。
言不見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破戒邪見。
若依如是大涅槃經。
不見惠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持戒正見(文)(北本經文也)中論仙光記下卷雲。
此有二義。
一者聲聞不知實相。
以不知實相心而言無布施。
名破戒邪見。
二者放生是布施。
若無布施即不持不殺戒。
故名破戒邪見(文)(已上裡書) 玄。
秦弘始七年天竺有刹利等者。
序疏曰。
秦弘始七年。
天竺刹利泛舶至長安。
聞羅什門徒三千解大乘之教。
以中百二論咨而驗之。
羅什因為剖拆。
刹利乃頂受絕歎不能已。
已白雲。
跋荼阇梨當以此明振晖天竺。
何因蘊此摩尼乃在邊地。
又雲。
羲和鸾辔蘊明于無目之地。
甚可恨也。
夜光之寶鬻珍于田父之客。
甚可惜也。
此刹利述天竺論師呵諸小乘人。
歎羅什雲。
我在天竺聞。
諸論師深怪。
罽賓小乘學者自美其師。
以為比方如朗月之照。
其師是鸠摩羅陀造日出論。
又自彌帝戾已後罕有其比。
天竺論師呵雲。
偏悟小才。
非此喻也。
若是□止那國鸠摩羅耆婆法師以當此喻。
無所愧也。
何故羅什如朗日之照無所愧。
以其善解中百故。
(裡書雲) 刹利事。
維摩疏第二雲。
羅什雲。
刹利胡音含二義。
一言忍辱。
二言瞋恚。
言此人有大力勢。
能大瞋恚忍受苦痛。
剛強難伏。
因以為姓也。
釋肇曰。
刹利王者種也。
此言田主。
劫初人食地味。
轉食自然粳米。
後人情漸僞各有封殖。
遂立有德處平分田。
此王者之始。
故相承為名(文)智度論第八十八雲。
如罽賓國彌帝隸菩薩手細缦。
其父惡以為怪。
以刀割之。
言我子何緣如鳥(文)彌勒經遊意雲。
彌勒者亦名彌帝禮。
或名彌帝隸也(文)(已上裡書) 玄。
爰至齊司徒文宣王等者。
南山曰。
昔齊文宣王撰在家布薩儀。
元照釋曰。
齊即南齊蕭子良。
生封竟陵王。
死谥文宣王。
允堪曰。
第一生在齊名僧護。
第二生在梁名僧祐。
竟陵文宣王請講。
聽衆八百。
白黑徒一萬一千餘人。
第三生南山道宣是也。
(裡書雲) 司徒事。
周禮地官司徒曰。
乃立地官司徒。
使師其屬而掌邦教。
以佐王安優邦國(優亦安也)尚書舜典曰。
帝曰。
契。
百姓不親。
五品不遜(五品五常遜順也)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五常之教務在寬也)周禮曰。
大司徒之職。
以五禮防萬民之僞。
而教之中。
禮所以節止民之侈僞使其行得中。
名玄略述第一(本)雲。
其三公者。
一人尉公主領天下萬姓。
二司徒公主領刀仗兵器。
三司空公主領日月曆數。
然即大尉公當大政大臣。
三公之名有種種說(文)維摩斷簡雲。
齊者時。
司徒者官。
竟陵者所得封。
文宣王字(文)(已上裡書) 玄。
每感嘉瑞者。
經音義曰。
嘉瑞上賈遐反。
下時惴反。
爾雅雲。
嘉善也。
美也。
蒼颉篇瑞應也信也。
言有善美之德。
即應之以信瑞也。
齊竟陵王内傳曰。
王得熱病夜中再死。
夢見金像手灌神湯。
因遂平複也。
玄。
為履道之津涯正法之樞鍵者。
津謂水渡也。
涯即水際畔也。
元照曰。
津是水濟。
度生死津。
允堪曰。
津者水可渡處也。
書傳雲。
涉渡水曰津。
以出家五衆欲渡生死之流。
悉以戒舟為津渡也。
南山曰。
然涯之一字世濫者多。
或山下安涯則山邊險處。
若水右安涯則水邊畔際。
今喻海界不可兼山。
發揮曰。
山下安涯。
爾雅釋文五衛反。
即山崖也。
釋名雲。
山邊曰涯。
水右安涯。
釋文魚佳反。
旁通魚奇反。
凡水邊曰垂曰涯曰幹曰漬曰濱。
言樞鍵者。
元照曰。
樞即門樞。
亦取要義。
又釋關鍵曰。
關即是門。
鍵謂鎖鑰。
城邑宅舍用此為要。
方言曰。
自關而東。
陳楚之間謂鑰為鍵。
(裡書雲) 名玄略述第三(末)雲。
樞要者。
猶是宗旨之異名也。
廣疋曰。
樞舉也。
說文曰。
要身中也。
與以宗旨于無情物。
言樞于有情物言要(文)(已上裡書) 玄。
命周颙作序者。
二谛章下卷曰。
山中法師之師本遼東人。
從北地學三論。
遠習什師之義。
來入南吳。
住鐘山草堂寺。
值隐士周颙。
周颙因就受學。
周颙晚作三宗論。
明二谛以中道為體。
晚有智琳法師。
請周颙着三宗論。
周颙雲。
弟子若出此論恐于衆人。
琳曰。
貧道昔年少時。
曾聞此義。
玄音中絕四十餘載。
檀越若出此論。
勝國城妻子目頭布施。
于是始出此論也。
述義曰。
振旦國鐘山隐士姓周名颙。
所謂天下無雙者也。
淡海記曰。
道朗師之檀越名周颙也。
玄。
自爾已後爰至梁武。
盛弘大乘者。
述義曰。
揚州之南有攝嶺山。
山内有止觀寺。
昔梁武帝初學成實毗昙。
聞高麗士道朗法師從北地來。
住攝山止觀寺。
善解三論妙達大乘。
遣智寂等十師。
就山學之。
而傳訓授梁武。
因此遂改小從大(文) 玄。
答。
求那跋摩遺文偈雲。
等者略述曰。
宋時求那跋摩此雲功德铠。
本刹利種。
累世為王。
在罽賓。
因機隽仁愛。
崇德務善至弱冠出家受戒。
博曉四含。
誦經百餘萬言。
至年三十。
罽賓王亡。
絕無紹嗣。
群臣再三固請跋摩還俗治國。
不受乃辭。
孤行山野。
後至師子國。
觀風弘教。
衆謂已得初果。
至阇婆國化其王等。
道化之聲播遐迩。
鄰國聞風皆遣使請。
時京師名德惠聽等。
以元嘉元年。
啟文帝迎請跋摩。
帝即敕交州刺史沙門法長等。
往彼祈請跋摩。
以聖化宣廣。
随舶遂至廣州。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靈異無方。
如此多矣。
元嘉八年正月達于建業。
帝敕住祇洹寺供給。
隆原公王英彥莫不崇奉。
譯出菩薩善戒經。
四分羯磨等凡二十六卷。
其中年九月二十八日奄然已卒。
春秋六十有五。
未終之前。
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
自說因緣雲。
已證二果。
玄。
又釋論雲。
有四種門一者阿毗昙門等者。
大論十八曰。
如是等種種異說。
無智聞之謂為乖錯。
智者入三種法門。
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
何等是三門。
一者毗勒門。
二者阿毗昙門。
三者空門。
乃至^7□勒有三百二十萬言。
佛在世時。
大迦旃延之所造。
佛滅度後。
人壽轉減。
憶識力少。
不能廣誦。
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
若人入^7□勒門論義則無窮。
又第二卷曰。
摩诃迦旃延。
佛在時。
解佛語作^7□勒。
^7□勒秦言箧藏也。
乃至今行于南天竺。
又曰。
如是等分别一切法亦名阿毗昙。
為阿毗昙三種。
一者阿毗昙八犍度身及義。
略說三十二萬言。
二者六分毗昙。
略說三十二萬言。
三者^7□勒。
略說三十二萬言。
^7□勒法諸事以類相從。
非阿毗昙也。
又曰。
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毗昙門。
則堕有中。
若入空門則堕無中。
若入^7□勒門則堕有無中。
四論玄十曰。
大迦旃延造毗勒論。
亦雲鞞勒論釋論注翻為箧藏也。
若入此法門論義則無窮。
明諸法并是假施設。
故俱舍論引如假施設經中說。
即是彼經論也。
毗字論作^7□。
即同音也。
均師章言。
亦雲鞞勒者。
鞞音卑也。
又步迷反。
今推此恐毗^7□相濫。
又^7□勒相近故。
遂緻此謬欤。
問。
論文既說三門。
玄中何言四門耶。
答。
可尋之。
問。
成實論亦許假名。
應是亦有亦無門。
若以假有從實無但說空者。
亦若廢假偏論實者^7□勒門亦應是空門。
諸法皆是假施設故。
即實可無耶。
答。
成實專明性空義。
毗勒專明假有義。
假有望實有名為非有。
望性空以為非空。
然就道理即不可與成實相違。
同是假有實無故。
若約分别法相即毗昙類。
以施說足論是六足論所攝。
言複有六分毗昙者。
即應是六足論矣。
玄。
答于小乘内自分三品一者俱不得二空等者。
智論第一曰。
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
如四大和合有眼法。
如是五衆和合有人法。
犢子阿毗昙中說。
五衆不離人。
人不離五衆。
不可說五衆是人離五衆是人。
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中所攝。
說一切有道人輩言。
人一切種一切時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複次十八界十二入五衆實有自性。
而人此中不攝。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
言一切法不生不滅。
空無所有。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如是等一切論議師輩。
自守其法不受餘法。
此三人中今出小乘三根。
故不舉方廣。
方廣是學大乘人故。
中論疏一曰。
有四種人學因緣而失因緣。
一者犢子雲。
因緣謂五陰因緣别有人法生。
四大因緣别有眼法生。
二者毗昙因緣。
無複人法而有眼法。
三者成實因緣。
明世谛因緣俱有假人法。
真谛即俱無。
四者方廣雲。
都無世谛人法因緣。
如此四人并學因緣失因緣。
言如犢子部雲等者。
謂五陰和合别有假我。
成實亦爾。
五陰和合立假名行人。
但犢子此我不即能成五陰。
又不離五陰。
故屬第五不可說藏。
成實不如此談。
五陰和合即假人也。
五陰是五。
假人是一。
故雲别有人法。
人即法也。
碩法師曰。
犢子道人計有我住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非是有故不可為三世所攝。
非是無故不為無為所攝。
故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言犢子者。
亦雲可住子也。
此所計我假我實我。
解釋兩樣見矣。
俱舍論說犢子我雲。
必決有我與五陰不一不異。
謂因諸陰故我言成諸陰。
是說我為因故。
允堪曰。
有我者。
此部主計我。
非是即蘊亦非離蘊。
若言蘊與我一即蘊滅我亡。
便成斷見。
若言蘊與我異即蘊滅我在。
便成常見。
皆随其邊。
故知我與五蘊非一非異非斷非常也。
又梵雲波羅畢栗吒訖。
此雲愚異生。
從法執為名。
又曰波粗富羅。
此雲犢子。
從姓立名。
上古有仙染牛生子。
部是彼苗裔也。
準此等釋。
可知犢子所計我相(文) 言薩衛之流等者。
彼宗不如成實。
法外立别假人。
故雲但得人空。
然就法四大和合。
别有一眼法。
故雲而有眼法。
言譬喻诃^6□之流者。
謂于成實。
雖有假有别體假無别體之二義。
而談二空是即同。
故雲具得二空。
(裡書雲) 犢子部我事。
淨名玄第一雲。
問。
犢子計我與外道何異。
答。
犢子明假我。
外道執實我。
是故為異。
廣如俱舍論辨。
犢子三假之宗。
又如釋論所引雲。
犢子計五陰和合故有人法。
四大和合故有眼法。
既稱和合。
即是假也。
故知是假我。
問。
既是假我。
與诃^6□所辨有何異耶。
答。
犢子計别有假人體。
與陰體不一不異。
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故俱舍論出彼義雲。
如因薪有火别有火體。
雖因陰有人别有人體。
若稱诃梨之論。
遂言别有假人體者。
與犢子全同矣。
問曰不然。
今假有體者。
世谛故有。
即真故無。
而犢子計我不可令空。
故非類也。
答。
蓋是未悉犢子之宗。
故作斯說耳。
如俱舍論雲。
犢子未入空無我觀之時。
是故有我。
入觀之日即知我空。
是故當知全同彼說(文)禅那抄雲。
古難雲。
俱舍論中出觀有即入觀。
即無義不見。
宗家解釋難思乎。
中論疏六雲。
莊嚴師明有假人體(文)又雲。
光宅師明。
無人入二成部(文) 犢子部事。
中論疏記第六(末)雲。
言犢子者律主姓也。
上古有仙居山靜處。
貪欲起已不知所之。
近有母牛。
因染生子。
自後仙種皆言犢子。
即婆羅門姓也。
佛世之日有犢子外道。
歸佛出家。
如涅槃經說。
此彼門徒。
相傳不絕。
至此分部徒。
遠襲為名犢子部(文)智度論第三十五雲。
佛滅後五百年。
分為二分。
有信法空。
有但衆生空(文)中論六情品疏雲犢子部雲。
四大和合成眼。
别有眼體。
異于四大(文)疏記雲。
大論初卷雲等如玄文。
中論疏第六雲。
問。
犢子既計有我。
雲何作十六谛無我觀耶。
答。
俱舍論雲。
彼出觀習見有我。
入觀即無有我。
故得作十六谛觀也(文) 有法之實依實假事。
義章假名義雲。
就因和合法和合别。
言因和者因和合假。
言法和者法和合假。
是二雲何。
于事分齊攬别成總。
以細成粗。
名因和合假。
攬别成總如陰成人。
以細成粗如似細色成粗色等。
于法分齊無常苦無我等義同體相成。
名法和假。
成實法中因和合空名為法空。
法和合空說名法空。
大乘法中亦有此義。
淺深為異(文) 若得般若心事。
法華玄第四雲。
若能心無所得。
言無所住。
如空中種樹虛裡織羅。
如幻如化。
随病随人者設行産業之事。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