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三

關燈
裡書) 玄。

    非但遠乖方等者。

    謂方等方廣是語别意同。

    即是大乘通名也。

     玄。

    乖至道等者。

    至道亦言至理。

    至妙虛通故稱至道。

    極妙天真故名至理。

    言體絕百非者。

    涅槃等經處處多說百非。

    今絕離此等百非。

    問。

    法既無量。

    随皆非之。

    何限百非耶。

    答。

    以實論。

    不應更限百非。

    且舉一滿數。

    故言百非。

    言理超四句者。

    謂所有實不實常無常有無一異等四句。

    悉超絕之故。

     (裡書雲) 花玄略述四(末)雲。

    言百是者。

    百此一數之圓。

    如世俗言百王百味。

    乃是總說諸法之詞(文)(已上裡書) 玄。

    言之失真等者。

    肇論曰。

    然則言之者失其真。

    知之者反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

    無之者傷其體。

    所以釋迦掩室于摩竭。

    淨名杜口于毗耶。

    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

    釋梵以絕聽而雨花。

    斯蓋理為神禦。

    故口以之默。

    豈曰無辨。

    辨所不能言也。

    元康疏釋曰。

    然則言之者失其真以下涅槃無言言則失真。

    涅槃無知知則反愚。

    涅槃非有有則乖性。

    涅槃非無無則傷體。

    而言愚者無知無見似如愚昧。

    大品言色鈍故波若鈍。

    即其義也。

    所以釋迦掩室于魔竭。

    以理不可言故掩室杜口。

    掩室事者。

    有雲。

    佛初成道欲度迦葉。

    假設方便投彼寄宿。

    遂以毒龍之室安置如來。

    毒龍欲害。

    降伏入缽。

    未施法化。

    義如掩室耳。

    此解不當。

    下釋是也。

    直是如來初成道時。

    于三七日思惟未說。

    似如掩室不開門也(此甚當耳)大智論雲。

    佛初成道五十七日不說法門。

    是掩室義也。

    淨名杜口于毗耶。

    杜閉塞義也。

    淨名在毗耶離城。

    問諸菩薩不二法門。

    各各說已次問文殊。

    言如我意一切諸法無言無說。

    是為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師利問淨名言。

    何等是入于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贊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也。

    乃至無言無說故雲杜口也。

    亦以理中無言言不得理。

    理不可言故不語耳。

    須菩提及釋梵前已出訖。

    斯皆理由神禦故口以之默。

    以理禦神。

    神無有言口為之默耳。

    豈曰無辨。

    辨所不能言也(文)大智論佛初成道五十七日不說法者。

    彼論第七曰。

    今是釋迦牟尼佛得道後。

    五十七日寂不說法。

    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

    一切衆生縛着世法無能解者。

    不如默然入涅槃樂。

    是時諸菩薩及釋提桓因梵天王諸天合掌敬禮。

    請佛為衆生初轉法輪。

    佛時默然受請。

    後至波羅捺鹿林中轉法輪。

    問。

    其七辨五眼之相雲何。

    答。

    七辨者。

    一者捷辨。

    無謇吃故。

    二者迅辨。

    不遲讷故。

    三者應辨。

    應時機不增減故。

    四者無疏謬辨。

    說經不雜錯故。

    五者無斷盡辨。

    相續無竭故。

    六者凡所演說豐義味辨。

    一一句言多事理故。

    七者一切世間最上妙辨。

    具甚深如雷等五種音聲故。

    五種音聲者。

    一者深如雷。

    二清徹遠。

    三谛了易解。

    四衆生愛敬。

    五聽者無厭。

    有此五德名為梵音。

    因示八辨相者。

    仁王疏引梵摩喻經曰。

    一最好。

    二易了。

    三調和。

    四柔軟。

    五不誤。

    六不忘。

    七尊慧。

    八深遠。

    次五眼者。

    智論第九雲。

    肉眼所見不遍。

    天眼緣國土及衆生無障無礙。

    慧眼知諸法實相。

    法眼見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

    佛眼名一切法現前了了知。

    法花疏第四釋我以佛眼觀文曰。

    五眼有二門。

    一就應身論五眼。

    佛托父母生身故有肉眼。

    次在道樹下得四眼。

    以有遠見故有天眼。

    照三乘根性故有法眼。

    照于實相故有慧眼。

    照佛境界故有佛眼。

    次就法身論五眼者。

    照五種境界故有五眼。

    照障内境名為肉眼。

    照障外境名為天眼。

    餘三如上。

    問。

    若約五境論五眼者。

    今照六道應是天眼。

    何故名佛眼耶。

    答。

    五眼有二門。

    一者因中名四眼。

    果地名佛眼。

    謂人有肉眼。

    天有天眼。

    聲聞慧眼。

    菩薩法眼。

    佛有佛眼。

    故四眼入佛眼中悉名佛眼。

    今是因果相對故言佛眼見衆生不名天眼也。

    就佛眼中約境論其五用故有五眼者。

    見六道衆生即屬天眼也。

    又佛眼無所不知。

    無所不見。

    亦見六道衆生也。

    問。

    五眼以何為體。

    答。

    若據法身以智為體。

    智有五用故名五眼。

    若就應身。

    天肉既是報名。

    即以色法為體。

    餘三以智為體。

    若言天眼通。

    依毗昙義亦以智為體。

    今此七辨不能言至道故惙音。

    複五眼無永見其軀故言冥照。

     (裡書) 大品經第九幻聽品雲。

    捷疾辨。

    利辨。

    不盡辨。

    不可斷辨。

    随應辨。

    義辨。

    一切世間最上辨(文)大般若第四百九十九雲。

    由此因緣得礙辨無斷盡辨無疏謬辨應辨迅辨諸所演說豐義辨一切世間最勝妙辨(文) 大論第五十五雲。

    于一切法無礙故得捷疾辨。

    有人雖能捷疾鈍不能深入。

    以深入。

    故利是利辨。

    說諸法實相無邊無盡故名樂說無盡。

    般若中無諸戲論。

    故能問難以無斷絕者名不可斷辨。

    斷法愛故随衆生所應而為說法。

    名應随辨。

    說趣涅槃利益之事名入辨。

    所謂大乘是名世間最上辨(文) 大品經大般若經 一捷疾辨五迅辨 二利辨一無礙辨 三不盡辨二無斷盡辨 四不可斷辨三無疏謬辨 五随應辨四應辨 六義辨六義味辨 七最上辨七妙辨(已上裡書) 玄。

    故法華雲入邪見稠林等者。

    義疏曰。

    入邪見稠林下第三明起見。

    入邪見稠林者。

    此中有一見二見乃至六十二見。

    言一見者。

    總諸外道諸見為一邪見。

    邪見衆多。

    譬如密林。

    故雲稠林也。

    若有若無等者。

    此明二見也。

    智度論雲。

    愛多者著有故起有見。

    見多者着無故起無見。

    又雲。

    四見多者著有。

    邪見多者着無也。

    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者。

    明六十二見也。

    大品雲。

    譬如我見攝六十二見則我見為六十二見本。

    大品又雲。

    一異為本。

    此經以有無為本。

    此三不相違也。

    由計有我故生諸見。

    則我其本。

    以有我故計我與陰一。

    我與陰異。

    故以一異為本。

    我與陰一則陰滅我滅。

    便起斷見。

    我與陰異則陰滅我存。

    故起于常見。

    斷常即是有無故。

    以有無為本。

    有無謂邊見也。

    邊見為六十二見本。

    我為邊見之本也。

    六十二見者。

    大品佛母品開十四難為六十二。

    十四難者。

    神及世間常無常等四。

    神及世間邊無邊等四。

    死後如去不如去等四。

    合為十二。

    及身與神一。

    身與神異。

    合為十四。

    常無常内約五陰作之。

    一陰具常無常四句故成二十。

    邊無邊亦約五陰故成二十。

    如去不如去亦成二十。

    合為六十。

    一異為本為六十二。

    又釋。

    即色是我。

    離色是我。

    我住色中。

    色住我中。

    一陰有四。

    五陰二十。

    約三世為六十。

    斷常為本。

    合六十二。

    十六為即陰。

    四十六為離陰。

    又釋。

    一陰上計有無二種。

    五陰便成十見。

    三世為三十。

    凡夫五陰有三十見。

    聖人五陰亦三十。

    合有六十。

    涅槃非三世攝。

    但計涅槃。

    有無二合成六十二見也。

     問。

    五見攝六十二見不。

    答。

    我見為六十二見本。

    邪見撥無。

    而六十二計有故不攝邪見。

    見取以六十二見為第一。

    戒取謂六十二見為道。

    則四見非六十二攝。

    而六十二見屬邊見也。

    問。

    就第一釋十四難相何。

    委示之。

    答。

    十四難者。

    謂執邪違正。

    因之為難。

    亦可邪執礙聖道。

    能與出世為留難。

    故名之為難。

    難别不同故說十四。

    神及世間常無常等四者。

    一神及世間二俱是常。

    二神及世間二俱無常。

    三神及世間亦常無常。

    四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

    所言神者。

    橫計我人名之為神。

    言世間者。

    論說有三。

    一衆生世間。

    二五陰世間。

    三國土世間。

    于此三中随人取别。

    亦有常等四種見。

    别相如别。

    神及世間邊無邊等四者。

    一神及世間二俱有邊。

    二神及世間二俱無邊。

    三神及世間亦有邊無邊。

    四神及世間亦非有邊亦非無邊。

    别相又如前。

    如去不如去等四者。

    一者如去。

    二不如去。

    三亦如去亦不如去。

    四非如去非不如去。

    言如去者。

    如從前世來生此間。

    去向後世亦複如是。

    故雲如去。

    不如去者。

    有人說言。

    如從前世來生此間。

    死後斷滅不如前來名不如去。

    言亦如去不如去者。

    有人說言。

    身之與神合以為人。

    如從前來死後神去。

    身不如去。

    言非如去非不如去者。

    有人見彼去與不去。

    斯皆有過。

    故說非去及非不去。

    雖說非去及非不去。

    不能舍神也。

    言身與神一身與神異者。

    所言一者。

    有人說言。

    分拆此身更别求神不可得故。

    又受苦樂皆是其身。

    故知身即神。

    所言異者。

    有人說言。

    身與神異。

    身相粗顯。

    神即微細。

    五情不得知。

    凡夫不能見。

    禅定之人乃能見之。

    故知是異。

    若不異者。

    身死之時神随即滅。

    以其異故身滅神在。

    問。

    于三釋中第一解一異為本。

    而神及世間一異者即是我見中即陰離陰也。

    第二解即色是我者是即陰我。

    餘三是離陰我。

    如色陰。

    餘陰亦爾。

    若爾多是我見也。

    第三解以有無為六十二見。

    無即邪見。

    有是四見。

    何言六十二見屬邊見耶。

    答。

    今案。

    五見相攝之問答者。

    但就第一解耳。

    而一異為本足六十二者。

    是亦邊見。

    謂神及世間一者。

    世間無常我亦同斷。

    執其異者。

    世間無常而我是常。

    故是邊見第一解即六十二見并是邊見也。

    今見此問答。

    偏就第一解者。

    大師正意此說為本。

    以依大論文故。

    涅槃品疏标阿含梵動品所說。

    六十二見已今依智度論(雲雲) (裡書雲) 淨名雲。

    法名無染事。

     彼經第六不思議品雲。

    唯舍利弗。

    夫求法者不着佛求。

    不着法求。

    不着衆求。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

    無斷集求。

    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

    法無戲論。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滅證修道。

    是則戲論。

    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

    法名寂滅。

    若行生滅。

    是求生滅。

    非求法也。

    法名無染。

    若染于法乃至涅槃。

    是則染着。

    非求法也(文)肇公注曰。

    有求則戲論。

    戲論則非求所以知真求之無求也(文)(已上裡書) 正觀論雲淺智見諸法等者。

    觀六種品文也。

    疏釋曰。

    以淺智故見五種為有(地水火風識五)空種為無。

    又見虛空有及見虛空無。

    又見世谛有及見真谛無。

    既見有見無即起斷常。

    故諸見即生。

    有見故有愛。

    愛見因緣即流轉生死。

    不得安穩涅槃。

    數人言見有得道此乃是有見。

    豈得道耶。

    亦是得有見道。

    實不得正道。

    成實人雲見無得道亦是無見。

    豈得道耶。

    又是見于無道竟不得正道也。

    深智人與此相違。

    見有知表不有。

    見無知表不無。

    故花嚴雲。

    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也。

     問。

    智淺何故但見有無耶。

    答。

    六種之實即是實相。

    實相絕四句。

    今但見有無。

    未能見亦有亦無。

    又不能見非有非無。

    況見絕四句耶。

    以不能微見絕四之道。

    故是智淺。

    然本見絕四。

    此得波若實觀。

    今不能見理。

    但是無明。

    故名淺智。

    又四句皆是見。

    今見有無乃作見猶未極。

    況得滅見之道耶。

     (裡書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