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莊子又曰。
聖人之形不異凡人。
故耳目之用衰也。
至于精神則始終常全耳。
又曰。
神人即聖人也。
聖言其外。
神言其内。
又曰。
又夫去知任性然後神明洞照。
所以為賢聖也(所言去知者。
去知若土塊也)又曰。
以本為精。
以物為粗。
以有積為不足(寄之天地。
下乃有餘也)澹然獨與神明居。
又曰。
寂漠無形。
變化無常(随物也)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任化也)芒乎何之。
忽乎何适(無意趣也)又曰。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
疏釋曰。
夫玄道妙一。
常湛以然。
非由心智謀度而後不二。
而愚者勞役神明。
邂逅言辨。
而求一者與彼不一。
不知至理理自混同。
豈俟措心方稱不二耶。
又樸子說仙方曰。
食氣神明不死。
準此等文。
神明之名義可悉之矣。
(裡書雲) 肇論雲。
誠以異于人者神明故。
不可以事相決之耳。
康疏中雲。
人者神明法有取相。
是即知矣。
聖人神明不取法相。
故曰無知。
以無知故不可作事相取也(文)(已上裡書) 玄。
漢書亦顯品類等。
辨正論曰。
前漢書雲。
孔子為上上流是聖。
老子為中上流是賢。
何晏王弼雲。
老未及聖。
南山雲。
經論中大小兩乘俱有賢聖。
并約道業有顯晦也。
據翻從俗釋訓。
賢者多才行也。
聖者無不通也。
是并約事為言。
全乖佛義。
元照釋曰。
初約佛教。
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三賢。
十地名十聖。
小乘外凡有三。
内凡有四。
名七賢。
初果至無學名四聖。
道業顯晦者。
一往以分聖顯賢昧。
然賢聖中次第淺深。
自有顯晦。
據下示俗訓。
謂翻譯時依此俗典。
禮記中才智倍人曰茂。
倍十人曰選。
倍百人曰俊。
倍千人曰英。
倍英曰賢。
白虎通中明。
聖人者。
謂道無所不通。
明無所不照。
聞聲知情。
與天地合德也。
此二皆從世智為名。
故雲約事。
異上佛教所明行位。
故雲全乖。
私勘。
白虎通曰。
聖人者何。
謂聖人者通也道也聲也。
道無所不通。
明無所不照。
聞聲知情。
與天地合德也。
風俗通曰。
聖者聲也。
聞聲知情。
故曰聖也。
文子曰。
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能以神化者也。
孔子傳曰。
于事無不通謂之聖。
老子經曰。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抱守也或法也。
聖人守一乃知萬事。
故能為天下法式也。
周孔正義曰。
道則無迹無心。
聖人則亦無心有迹。
道則心迹俱無。
聖人則亦無心有迹。
聖人順通天下之理。
内則雖無心。
外則有經營之迹。
此則正義釋本文也。
尚書仲候曰。
黃河千年一清。
聖人千年出世。
拾遺錄曰。
丹丘千年一燒。
黃河千年一清。
皆至聖君以為大瑞。
文選曰。
五百歲賢人出。
晉書注曰。
千年一度見聖人出。
五百年見一賢。
寶鑰曰。
孔甫自稱禮西方之聖。
李老亦複吐吾師之談。
破邪論曰。
列子雲。
昔吳。
太宰^6□問孔丘曰。
夫子聖人欤。
孔子對曰。
博識強記。
非聖人也。
又問三王(私曰。
三王者夏殷周也)又問五帝(私曰。
五帝者少昊颛顼帝喾帝堯帝舜是也)又問三皇(私曰。
三皇者伏羲神農黃帝是也)皆曰。
聖亦非丘所知。
太宰^6□大駭曰。
然則孰為聖人乎。
夫子動容有間曰。
西方之人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李老亦複等者。
老子西升經曰。
吾師化遊天竺。
善入泥洹(已上)苻子曰。
老子之師名釋迦。
白氏六帖曰。
老子乘青牛而西入流沙。
問。
如來出世與伯陽孔丘前後何耶。
答。
周公旦是周文王子。
第一主武王弟。
第二主成王叔父也。
如來即周第四主昭王時生。
而第五主穆王時入滅。
孔丘即周第二十三主靈王時出世。
故混沌圖曰。
孔子姓孔。
名丘。
字仲尼。
魯國鄒邑阙裡人。
周靈王二十四年辛亥十二月四日生(乃至)有大聖德。
删詩書定禮樂。
贊易道修春秋。
仁義禮智信君臣父子夫婦之道。
開三堂教諸弟子。
老子此孔子為師問禮。
故老子經序曰。
孔子适周問禮于老子。
故此師資之二人于佛滅後出也。
周世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玄。
設令孔是儒童老為迦葉者。
辨正論曰。
二星統化(須彌面域經雲。
應聲菩薩為伏羲。
吉祥菩薩為女娲)居淳風初。
三聖立言(空寂經雲。
迦葉為老子。
儒童為孔子。
光淨為顔回)興已澆之末。
破邪論曰(法琳所制。
三論學者。
唐之始人)清淨法行經雲。
佛遣三弟子振旦教化。
儒童菩薩彼稱孔丘。
光淨菩薩彼雲顔回。
摩诃迦葉彼稱老子。
翰苑曰。
老子稱迦葉。
至佛道于玄門。
孔子曰儒童。
闡微言于儒訓。
造天地經曰。
寶應菩薩下化生此間号為伏羲。
吉祥菩薩号為女娲。
摩诃迦葉号為老子。
儒童菩薩号曰孔丘。
又灌頂經有佛遣三聖于振旦文。
玄。
八相成佛者。
彌勒經遊意引釋論曰。
諸佛八相成道。
一上天。
二下天入胎。
三住胎。
四出胎。
五出家。
六成道。
七說法。
八滅度。
又起信論曰。
能現八相利益衆生。
所謂從兜率天退。
入胎。
住胎。
出胎。
出家。
成道。
轉法輪。
入涅槃。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初一說所異相)涅槃疏曰。
八相成道。
一一相中複現八相。
初入胎時即現出家成道轉法輪若涅槃等。
問。
菩薩何位現八相成道耶。
答。
法華疏曰。
伽耶山頂經明四種發心。
乃至然十信菩薩亦能八相成道。
又涅槃疏曰。
如華嚴所明。
十住初心便能八相成道。
寶窟曰。
地前未見真如。
但見八相成道。
故雲見化身。
問。
一切化身佛必具八相耶。
答。
觀經疏曰。
又彼佛生異此王宮。
彼佛直生菩提樹下化生。
準此釋。
淨土佛不必具八相欤。
法華疏曰。
二乘所見具有八相成道。
問。
八相中說法處何處耶。
答。
法華疏曰。
佛轉法輪處在波羅捺之北。
相去二十裡。
樹名香淨。
毗婆沙雲。
有五處定。
謂生處出家處成道處說法處滅度處。
問。
佛出家成道年有異說。
今意何。
答。
亦有二意。
一者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故。
壽量品疏曰。
若亦成佛。
何故昔說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又仁王疏曰。
成道後三十六年正月八日說此經。
佛成道七年方說餘波若。
案諸文記。
二十九年至今時。
應成道後三十六年。
生年六十六方說此經。
此則以成道後三十六年加未成道前三十年。
故曰六十六。
此三十成道義也。
二者信解品疏。
明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為正義耳。
即疏曰。
舊雲如來三十成道八十滅度。
其間五十年說法。
此經鄰次涅槃。
故壽量品雲于伽耶成道至今四十餘年。
諸師并雲四十九說法華。
今明若說法華四十九年。
則佛非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何以知之。
若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即出家已後十二年。
而經及釋論雲。
逾城之夜生羅雲。
若爾何故知十二年耶。
又經皆言六年苦行。
若十二年者。
其間何所為耶。
以之推之。
非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若十九出家者。
則二十五成道。
壽量品意雲五十餘年。
不應雲四十餘年也。
今依釋論。
引經雲我年二十九出家。
若爾則三十五成道。
而壽量品雲四十餘年則會其文。
若言經論不同适緣而見者。
斯即時節不定也。
淨影義曰。
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于其中間五年自餓。
六年習定。
僧侃師依本起經及因緣經。
雲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為真。
又曰。
依悲華經及善見律婆沙等。
皆雲四十五年在世教化。
通前三十五即有八十。
此二師義如次配二釋。
然彌勒經遊意明。
三十成道諸師說。
知以三十五成道為正意耳。
問。
壽量疏以羅□生。
證出家已後六年成道之意何。
答。
依本起經說。
欲出家時。
指瞿夷腹雲。
卻後六年當生男子。
又羅□出家日成懷。
成道日生。
問。
諸經說時雲何。
答。
成道七年方說諸波若。
成道後三十六年正月八日。
生年六十六方說仁王波若。
若七十九入滅說者。
七十八年說法華。
七十九年說涅槃。
若八十入滅說者。
七十九年說法華。
未涅槃前九十日内說金光明。
八十年說涅槃。
(裡書雲) 人稱大覺事。
中論疏第九雲。
常雲。
以禦用釋人。
則凡聖皆有。
以仁義釋人唯在人道(文)同記雲。
述義解雲。
人者神我之異名。
以統禦為人。
如衆生命者等也。
玉篇雲。
孔子雲。
仁者人也。
鄭玄曰。
人謂施以恩義也(文)四論玄第十二雲。
人以仁慈為義(文) 圓應十方八相成佛事。
四論玄第十二雲。
問本勝迹劣。
本劣迹勝。
迹本俱勝。
迹本俱劣四句。
答有。
何者。
本勝迹劣可解。
本劣迹勝者。
如諸菩薩八相成道也。
本迹俱勝者。
二種皆佛也。
二種皆劣者。
本迹皆菩薩等也(文)(已上裡書) 至如孔稱素王者。
孔子谥号代代追之。
如前漢平帝追成宣尼公。
乃至唐玄宗谥為文宣王等也。
今稱素王時代須檢。
混沌圖曰。
玄宗皇帝開元二十七年孔子為文宣王。
發揮曰。
宣尼唐玄宗谥為文宣王。
谥法雲。
經緯天地曰文。
聖善周聞曰宣。
父叔梁纥娶征在無子。
因禱尼丘山。
遂有孕焉。
生首圩頂因名丘。
字仲尼。
元照曰。
宣尼即孔丘字仲尼。
前漢平帝元始初追。
谥二保衣成宣尼公故以召之同古本曰。
孔丘字仲尼。
唐玄宗谥為文宣王。
此舉谥号及字合而召之(德操曰。
此古本宣尼釋誤。
以前說為正耳) 玄。
說有名儒者。
孔子所說名為儒教。
門徒名曰儒者。
儒日朱反。
柔也。
郭知玄曰。
堯舜周孔之道謂儒。
薩峋雲柔也。
謂有道術人而有柔和之德。
論衡能說一經者為儒生。
問涅槃疏第九曰。
若如他所明。
止言釋迦教是佛法。
周孔莊老等此是外道法。
今明。
皆是佛法。
何故爾。
佛說人天五乘世出世教。
依河西判。
莊子等皆是人乘。
老子則是天乘。
豈非佛法耶。
故清淨法行經中自明老子則是迦葉等。
此釋所有文字皆是佛說也。
既言周孔老莊皆是佛說。
何故今玄中釋天竺四術震旦三玄皆為外道耶。
答。
佛教自有五乘正法。
故震旦三玄亦屬天乘人乘之類。
然有益者攝屬正法。
若無益者皆為外道。
亦是所破故。
涅槃疏又曰。
大論雲。
明佛法有五種說。
一者佛自說。
二者弟子說。
三者天說。
四者仙人說。
五化人說等。
皆名佛法也。
然于衆生有益者皆是佛法。
若無益者則是外道。
今一切文章記傳世間名字皆于衆生有益故。
皆是佛說。
成論雲。
劫初時物本無名字。
聖人為受用故各物立名。
謂瓶衣等。
大論釋歎慶品雲。
若無菩薩出世則号名字。
無有人天等名。
今由菩薩出世得有此名。
則是利益世間也。
既言一切皆是佛說。
皆是佛法者。
今周孔等教亦應是佛法。
玄。
辨益即無人得聖明利即止在世間者。
辨正論第八曰。
梁武皇帝舍道敕文雲。
天監三年四月八日。
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菩薩僧。
伏見經文玄義。
理必須诠。
雲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其餘諸善不得為喻。
能使衆生出三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
标空察理。
淵玄微妙。
就義立談。
因用緻顯(乃至)弟子經遲迷荒。
耽事老子。
曆葉相承染此邪法。
習因善發棄迷知返。
今舍舊醫歸憑正覺。
願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
化度衆生共取成佛。
入諸地獄普濟群萌。
甯可在正法中長淪惡道。
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
涉大乘心離二乘念。
正願諸佛證明菩薩攝受蕭衍和南。
敕旨神筆自書于重雲殿重閣上。
發菩提心。
于時黑白二萬人。
亦同發心受持禁戒。
敕門下。
大經中說。
道有九十六種。
唯佛一道是為正道。
其餘九十五種皆是外道。
朕舍外道以事如來。
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
可發菩提心。
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
而為化既邪。
止是世間之善。
不能隔凡成聖。
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僞就真舍邪入正經教。
成實論說雲。
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
若心一等是無記不當善惡。
事佛心強老子心少者乃是清信。
言清信者清是表裡俱清。
垢穢惑累皆盡。
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
其餘諸善皆是邪見。
不得稱正信也。
門下速施行。
又敕舍老子受菩薩戒文曰。
臣猶未達理源。
禀承外道。
如欲須甘果翻種苦栽欲除渴乏反趣堿水。
今啟迷方粗知歸向。
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
舍老子之邪風入法流之真教。
伏願天慈曲垂矜許。
謹啟。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二 永享四年(壬子)卯月二十九日于東大寺東室令書寫之畢願依此功力自他同登佛果矣。
拟講延海。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從師法印聰海相傳之。
安樂坊順憲。
聖人之形不異凡人。
故耳目之用衰也。
至于精神則始終常全耳。
又曰。
神人即聖人也。
聖言其外。
神言其内。
又曰。
又夫去知任性然後神明洞照。
所以為賢聖也(所言去知者。
去知若土塊也)又曰。
以本為精。
以物為粗。
以有積為不足(寄之天地。
下乃有餘也)澹然獨與神明居。
又曰。
寂漠無形。
變化無常(随物也)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任化也)芒乎何之。
忽乎何适(無意趣也)又曰。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
疏釋曰。
夫玄道妙一。
常湛以然。
非由心智謀度而後不二。
而愚者勞役神明。
邂逅言辨。
而求一者與彼不一。
不知至理理自混同。
豈俟措心方稱不二耶。
又樸子說仙方曰。
食氣神明不死。
準此等文。
神明之名義可悉之矣。
(裡書雲) 肇論雲。
誠以異于人者神明故。
不可以事相決之耳。
康疏中雲。
人者神明法有取相。
是即知矣。
聖人神明不取法相。
故曰無知。
以無知故不可作事相取也(文)(已上裡書) 玄。
漢書亦顯品類等。
辨正論曰。
前漢書雲。
孔子為上上流是聖。
老子為中上流是賢。
何晏王弼雲。
老未及聖。
南山雲。
經論中大小兩乘俱有賢聖。
并約道業有顯晦也。
據翻從俗釋訓。
賢者多才行也。
聖者無不通也。
是并約事為言。
全乖佛義。
元照釋曰。
初約佛教。
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三賢。
十地名十聖。
小乘外凡有三。
内凡有四。
名七賢。
初果至無學名四聖。
道業顯晦者。
一往以分聖顯賢昧。
然賢聖中次第淺深。
自有顯晦。
據下示俗訓。
謂翻譯時依此俗典。
禮記中才智倍人曰茂。
倍十人曰選。
倍百人曰俊。
倍千人曰英。
倍英曰賢。
白虎通中明。
聖人者。
謂道無所不通。
明無所不照。
聞聲知情。
與天地合德也。
此二皆從世智為名。
故雲約事。
異上佛教所明行位。
故雲全乖。
私勘。
白虎通曰。
聖人者何。
謂聖人者通也道也聲也。
道無所不通。
明無所不照。
聞聲知情。
與天地合德也。
風俗通曰。
聖者聲也。
聞聲知情。
故曰聖也。
文子曰。
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能以神化者也。
孔子傳曰。
于事無不通謂之聖。
老子經曰。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抱守也或法也。
聖人守一乃知萬事。
故能為天下法式也。
周孔正義曰。
道則無迹無心。
聖人則亦無心有迹。
道則心迹俱無。
聖人則亦無心有迹。
聖人順通天下之理。
内則雖無心。
外則有經營之迹。
此則正義釋本文也。
尚書仲候曰。
黃河千年一清。
聖人千年出世。
拾遺錄曰。
丹丘千年一燒。
黃河千年一清。
皆至聖君以為大瑞。
文選曰。
五百歲賢人出。
晉書注曰。
千年一度見聖人出。
五百年見一賢。
寶鑰曰。
孔甫自稱禮西方之聖。
李老亦複吐吾師之談。
破邪論曰。
列子雲。
昔吳。
太宰^6□問孔丘曰。
夫子聖人欤。
孔子對曰。
博識強記。
非聖人也。
又問三王(私曰。
三王者夏殷周也)又問五帝(私曰。
五帝者少昊颛顼帝喾帝堯帝舜是也)又問三皇(私曰。
三皇者伏羲神農黃帝是也)皆曰。
聖亦非丘所知。
太宰^6□大駭曰。
然則孰為聖人乎。
夫子動容有間曰。
西方之人有聖者焉。
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李老亦複等者。
老子西升經曰。
吾師化遊天竺。
善入泥洹(已上)苻子曰。
老子之師名釋迦。
白氏六帖曰。
老子乘青牛而西入流沙。
問。
如來出世與伯陽孔丘前後何耶。
答。
周公旦是周文王子。
第一主武王弟。
第二主成王叔父也。
如來即周第四主昭王時生。
而第五主穆王時入滅。
孔丘即周第二十三主靈王時出世。
故混沌圖曰。
孔子姓孔。
名丘。
字仲尼。
魯國鄒邑阙裡人。
周靈王二十四年辛亥十二月四日生(乃至)有大聖德。
删詩書定禮樂。
贊易道修春秋。
仁義禮智信君臣父子夫婦之道。
開三堂教諸弟子。
老子此孔子為師問禮。
故老子經序曰。
孔子适周問禮于老子。
故此師資之二人于佛滅後出也。
周世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玄。
設令孔是儒童老為迦葉者。
辨正論曰。
二星統化(須彌面域經雲。
應聲菩薩為伏羲。
吉祥菩薩為女娲)居淳風初。
三聖立言(空寂經雲。
迦葉為老子。
儒童為孔子。
光淨為顔回)興已澆之末。
破邪論曰(法琳所制。
三論學者。
唐之始人)清淨法行經雲。
佛遣三弟子振旦教化。
儒童菩薩彼稱孔丘。
光淨菩薩彼雲顔回。
摩诃迦葉彼稱老子。
翰苑曰。
老子稱迦葉。
至佛道于玄門。
孔子曰儒童。
闡微言于儒訓。
造天地經曰。
寶應菩薩下化生此間号為伏羲。
吉祥菩薩号為女娲。
摩诃迦葉号為老子。
儒童菩薩号曰孔丘。
又灌頂經有佛遣三聖于振旦文。
玄。
八相成佛者。
彌勒經遊意引釋論曰。
諸佛八相成道。
一上天。
二下天入胎。
三住胎。
四出胎。
五出家。
六成道。
七說法。
八滅度。
又起信論曰。
能現八相利益衆生。
所謂從兜率天退。
入胎。
住胎。
出胎。
出家。
成道。
轉法輪。
入涅槃。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初一說所異相)涅槃疏曰。
八相成道。
一一相中複現八相。
初入胎時即現出家成道轉法輪若涅槃等。
問。
菩薩何位現八相成道耶。
答。
法華疏曰。
伽耶山頂經明四種發心。
乃至然十信菩薩亦能八相成道。
又涅槃疏曰。
如華嚴所明。
十住初心便能八相成道。
寶窟曰。
地前未見真如。
但見八相成道。
故雲見化身。
問。
一切化身佛必具八相耶。
答。
觀經疏曰。
又彼佛生異此王宮。
彼佛直生菩提樹下化生。
準此釋。
淨土佛不必具八相欤。
法華疏曰。
二乘所見具有八相成道。
問。
八相中說法處何處耶。
答。
法華疏曰。
佛轉法輪處在波羅捺之北。
相去二十裡。
樹名香淨。
毗婆沙雲。
有五處定。
謂生處出家處成道處說法處滅度處。
問。
佛出家成道年有異說。
今意何。
答。
亦有二意。
一者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故。
壽量品疏曰。
若亦成佛。
何故昔說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又仁王疏曰。
成道後三十六年正月八日說此經。
佛成道七年方說餘波若。
案諸文記。
二十九年至今時。
應成道後三十六年。
生年六十六方說此經。
此則以成道後三十六年加未成道前三十年。
故曰六十六。
此三十成道義也。
二者信解品疏。
明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為正義耳。
即疏曰。
舊雲如來三十成道八十滅度。
其間五十年說法。
此經鄰次涅槃。
故壽量品雲于伽耶成道至今四十餘年。
諸師并雲四十九說法華。
今明若說法華四十九年。
則佛非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何以知之。
若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即出家已後十二年。
而經及釋論雲。
逾城之夜生羅雲。
若爾何故知十二年耶。
又經皆言六年苦行。
若十二年者。
其間何所為耶。
以之推之。
非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若十九出家者。
則二十五成道。
壽量品意雲五十餘年。
不應雲四十餘年也。
今依釋論。
引經雲我年二十九出家。
若爾則三十五成道。
而壽量品雲四十餘年則會其文。
若言經論不同适緣而見者。
斯即時節不定也。
淨影義曰。
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于其中間五年自餓。
六年習定。
僧侃師依本起經及因緣經。
雲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為真。
又曰。
依悲華經及善見律婆沙等。
皆雲四十五年在世教化。
通前三十五即有八十。
此二師義如次配二釋。
然彌勒經遊意明。
三十成道諸師說。
知以三十五成道為正意耳。
問。
壽量疏以羅□生。
證出家已後六年成道之意何。
答。
依本起經說。
欲出家時。
指瞿夷腹雲。
卻後六年當生男子。
又羅□出家日成懷。
成道日生。
問。
諸經說時雲何。
答。
成道七年方說諸波若。
成道後三十六年正月八日。
生年六十六方說仁王波若。
若七十九入滅說者。
七十八年說法華。
七十九年說涅槃。
若八十入滅說者。
七十九年說法華。
未涅槃前九十日内說金光明。
八十年說涅槃。
(裡書雲) 人稱大覺事。
中論疏第九雲。
常雲。
以禦用釋人。
則凡聖皆有。
以仁義釋人唯在人道(文)同記雲。
述義解雲。
人者神我之異名。
以統禦為人。
如衆生命者等也。
玉篇雲。
孔子雲。
仁者人也。
鄭玄曰。
人謂施以恩義也(文)四論玄第十二雲。
人以仁慈為義(文) 圓應十方八相成佛事。
四論玄第十二雲。
問本勝迹劣。
本劣迹勝。
迹本俱勝。
迹本俱劣四句。
答有。
何者。
本勝迹劣可解。
本劣迹勝者。
如諸菩薩八相成道也。
本迹俱勝者。
二種皆佛也。
二種皆劣者。
本迹皆菩薩等也(文)(已上裡書) 至如孔稱素王者。
孔子谥号代代追之。
如前漢平帝追成宣尼公。
乃至唐玄宗谥為文宣王等也。
今稱素王時代須檢。
混沌圖曰。
玄宗皇帝開元二十七年孔子為文宣王。
發揮曰。
宣尼唐玄宗谥為文宣王。
谥法雲。
經緯天地曰文。
聖善周聞曰宣。
父叔梁纥娶征在無子。
因禱尼丘山。
遂有孕焉。
生首圩頂因名丘。
字仲尼。
元照曰。
宣尼即孔丘字仲尼。
前漢平帝元始初追。
谥二保衣成宣尼公故以召之同古本曰。
孔丘字仲尼。
唐玄宗谥為文宣王。
此舉谥号及字合而召之(德操曰。
此古本宣尼釋誤。
以前說為正耳) 玄。
說有名儒者。
孔子所說名為儒教。
門徒名曰儒者。
儒日朱反。
柔也。
郭知玄曰。
堯舜周孔之道謂儒。
薩峋雲柔也。
謂有道術人而有柔和之德。
論衡能說一經者為儒生。
問涅槃疏第九曰。
若如他所明。
止言釋迦教是佛法。
周孔莊老等此是外道法。
今明。
皆是佛法。
何故爾。
佛說人天五乘世出世教。
依河西判。
莊子等皆是人乘。
老子則是天乘。
豈非佛法耶。
故清淨法行經中自明老子則是迦葉等。
此釋所有文字皆是佛說也。
既言周孔老莊皆是佛說。
何故今玄中釋天竺四術震旦三玄皆為外道耶。
答。
佛教自有五乘正法。
故震旦三玄亦屬天乘人乘之類。
然有益者攝屬正法。
若無益者皆為外道。
亦是所破故。
涅槃疏又曰。
大論雲。
明佛法有五種說。
一者佛自說。
二者弟子說。
三者天說。
四者仙人說。
五化人說等。
皆名佛法也。
然于衆生有益者皆是佛法。
若無益者則是外道。
今一切文章記傳世間名字皆于衆生有益故。
皆是佛說。
成論雲。
劫初時物本無名字。
聖人為受用故各物立名。
謂瓶衣等。
大論釋歎慶品雲。
若無菩薩出世則号名字。
無有人天等名。
今由菩薩出世得有此名。
則是利益世間也。
既言一切皆是佛說。
皆是佛法者。
今周孔等教亦應是佛法。
玄。
辨益即無人得聖明利即止在世間者。
辨正論第八曰。
梁武皇帝舍道敕文雲。
天監三年四月八日。
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菩薩僧。
伏見經文玄義。
理必須诠。
雲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其餘諸善不得為喻。
能使衆生出三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
标空察理。
淵玄微妙。
就義立談。
因用緻顯(乃至)弟子經遲迷荒。
耽事老子。
曆葉相承染此邪法。
習因善發棄迷知返。
今舍舊醫歸憑正覺。
願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
化度衆生共取成佛。
入諸地獄普濟群萌。
甯可在正法中長淪惡道。
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
涉大乘心離二乘念。
正願諸佛證明菩薩攝受蕭衍和南。
敕旨神筆自書于重雲殿重閣上。
發菩提心。
于時黑白二萬人。
亦同發心受持禁戒。
敕門下。
大經中說。
道有九十六種。
唯佛一道是為正道。
其餘九十五種皆是外道。
朕舍外道以事如來。
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
可發菩提心。
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
而為化既邪。
止是世間之善。
不能隔凡成聖。
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僞就真舍邪入正經教。
成實論說雲。
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
若心一等是無記不當善惡。
事佛心強老子心少者乃是清信。
言清信者清是表裡俱清。
垢穢惑累皆盡。
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
其餘諸善皆是邪見。
不得稱正信也。
門下速施行。
又敕舍老子受菩薩戒文曰。
臣猶未達理源。
禀承外道。
如欲須甘果翻種苦栽欲除渴乏反趣堿水。
今啟迷方粗知歸向。
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
舍老子之邪風入法流之真教。
伏願天慈曲垂矜許。
謹啟。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二 永享四年(壬子)卯月二十九日于東大寺東室令書寫之畢願依此功力自他同登佛果矣。
拟講延海。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從師法印聰海相傳之。
安樂坊順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