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得通。
此是生得。
如栴陀羅與阿阇世王(乃至)彼答雲。
我見宿命。
從七世以來常屠羊。
都無果報(如言卻後七日業熟堕地獄)婆沙中雲。
此非是通。
此通生慧(生得者。
俱舍名業得) 問。
五通依何定修得之耶。
答。
法華疏曰。
小乘但明四禅方能發通。
大乘明一切禅定皆能發通。
問。
大乘一切禅定發通者。
依何文耶。
答。
可檢之。
設雖無文。
通理應爾。
菩薩功德皆自在故。
大品疏三曰。
數人五通四根本發之。
六地發見谛。
九地發思惟。
論人三界定發漏盡。
依七定發五通。
即四禅三無色也。
問。
功德得者唯限持法華得耶。
答。
持大乘經皆可得之。
故涅槃疏曰。
習集波若。
自然六根清淨。
即是功德得。
但大乘者有斯功德。
問。
得六根并清淨者。
鼻舌亦得通。
于六通中何故不論耶。
答。
義章曰。
釋言六通三乘共法。
二乘之人鼻舌身根無有通義。
為是不立。
若于大乘不共法中諸佛菩薩六根互用。
一一根中具一切用。
說通無過(已上)如華嚴說菩薩鼻根聞于無色宮殿之香。
十住斷結經說有鼻通過于眼耳。
又六通中身通是身色自在而非身根覺知自在。
故言身根無通義也。
統略也。
眼耳直明遠見聞事。
與二乘略同。
鼻根全異。
外道二乘無鼻通。
而菩薩有之。
二者外道二乘鼻不能遍聞。
菩薩則能。
三外道二乘不能知上界微細香。
菩薩能知。
問。
于五通何分别三性耶。
答。
大品疏曰。
論人明。
他心宿命定内用故是善。
天眼天耳定外用故是無記。
如意通若定内住十一切入。
轉變即是善。
定外改小為大等是無記也。
問。
六通體與小乘共耶。
答。
大品疏曰。
亦須知此中五通非但不凡夫共。
亦不與二乘共。
如大經雲。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今明六通皆是波若而離合不同。
波若轉變用之如意。
無所見無所不見則天眼。
無聞而無所不聞即天耳。
無知而無不知。
而無不知即他心宿命。
煩惱畢竟即名漏盡也。
以波若無壅故名通。
妙而莫測故雲神也。
玄。
内說不壞假名而演實相者。
淨名玄曰。
詳此意者真故無有。
雖無而有。
即是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俗故無無。
雖有而無。
即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以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雖曰假名宛然實相。
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雖曰真際宛然諸法。
以真際宛然諸法故不滞于無。
諸法宛然實相即不累于有不累于有故不常。
不滞于無故非斷。
即中道也(已上)言真際者謂真谛空。
言假名者即俗谛法。
不動者。
禦制曰。
言動者失也乖也。
實相者本來寂滅之理。
離虛妄法為諸法性。
故曰實相。
所言實者非虛妄義。
相者體性也。
故無行經曰。
實相無煩惱無衆生。
無佛(乃至)觀好惡音聲。
知非音聲性。
常入無文字實相之法門也。
(裡書雲) 中論疏記雲。
不壞假名等者。
如大品經第十三卷。
佛語帝釋雲。
五陰但假名。
須菩提不壞假名。
而說諸法相。
所以者何。
諸法相無壞不壞故。
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
有人解雲。
所言相者即是體相也。
即實相是也。
言不動真際者。
如大品經第三十六卷。
佛告須菩提。
菩薩行般若時。
不壞實際法。
立衆生于實際中(文) 華玄略述第四(本)雲。
大品經雲。
如來建立衆生于真際。
古本雲為諸法立處。
今引之也。
非離真際别建立衆生于真際即明衆生。
是真際耳。
明一切法皆是真際。
能令衆生了知諸法皆悉真際。
故雲為諸法立處(文)宗鏡錄第四十六雲。
莊子宗師篇雲。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在六合之下而不為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
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注雲。
言道無所不在也。
故在高為無高。
在深為無深。
在久為無久。
在老為無老。
無所不在。
所在皆無也(已上裡書) 玄。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者。
僧睿大師曰。
道俗之不夷。
二際之不泯。
菩薩之憂也。
道即涅槃。
俗即生死。
智論曰。
聲聞法中未說生死即是涅槃衆生即佛。
故二乘不能一于道俗也。
泯之言謂滅。
即不能滅于二際也。
中論涅槃品有二偈。
初言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分别者。
此是一道俗之義。
次偈言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别者。
此泯二際之義。
彼疏釋曰。
涅槃與世間下自上已來第一正破邪涅槃。
今第二次論生死大小内外有所得人聞涅槃高出百非之表。
生死在四句之中。
是故今明隻生死即是涅槃。
如此方識生死耳。
又有此章來者。
上來破邪涅槃。
今示正涅槃。
外雲。
所诠之法能诠之人并非四句。
今用何等為涅槃耶。
是故今略示涅槃相。
欲識涅槃者即生死是也。
是故此章示正涅槃也。
問。
此文乃明生死涅槃不二。
雲何名示正涅槃耶。
答。
例如來品。
前破邪如來。
後示正如來。
故雲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今亦爾。
前破邪涅槃。
今示正涅槃。
正涅槃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名為正涅槃。
肇師妙存章亦同此意。
又見生死涅槃為二。
則是生死耳。
達無二名為涅槃。
故涅槃經雲。
智者了達即是無二。
無二之性已是實性。
又有此文來者。
或聞上出世間人法絕于四句。
言世間人法在于四句。
若爾還是世出世二見。
若是二見即成生死。
是故今明非但出世人法絕于四句。
世間人法亦絕四句。
能如此悟即是涅槃也。
就文為二。
第一明世間涅槃平等。
二明涅槃與諸見平等。
初又二。
前偈世間涅槃平等。
第二明二際平等所以世間與涅槃不二者。
從因緣品至成壞品求世間四句不可得。
從如來品至涅槃品求出世間法四句不得。
世與出世既同絕四句。
所以世與出世無有二也。
既識無二即須知二。
悟二無二名為方便般若。
了無二二稱般若方便。
法華明諸佛知見有四智。
了生死涅槃二而無二謂如來智。
悟不二而二名佛智。
此二智任運現前謂自然無功用智。
此三不從師得名無師智。
此之四智則是諸佛知見。
為欲開示悟入此四知見故出現于世也。
問。
就誰論二不二。
答。
于道未曾二。
于緣未曾一于道未曾二。
生死常涅槃。
于緣未曾一。
涅槃常生死也。
次偈明兩際無二者。
前偈在言猶賒。
此章切論不二。
故辨二際無别。
他雲從無間地獄上至大乘金剛心是無常行苦位。
金剛後心是常樂位。
故二際常别。
今泯此二見故雲無二(準此可知) 玄。
内則緣觀俱寂者。
緣謂實相境。
觀謂正觀智。
中論疏曰。
非實非方便名一正觀。
非真非俗名一正境。
境智是因緣之義。
既稱境智是則非智。
既稱智境是則非境。
非境非智泯然無際。
前雖開境智竟無所開。
後雖合境智亦未曾合。
若遊此玄門則戲論斯寂。
玄。
短羽之于鵬翼者。
蟭螟蚊^6□等羽言短羽矣。
晏子春秋。
景公曰。
天下有極細乎。
對曰。
東海有蟲巢于蚊睫。
再乳再飛而蚊不為驚。
臣嬰不知其名。
東海漁者命曰焦冥。
鵬翼者大鵬之翼。
莊子曰。
北溟有魚其名為鲲。
化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幾千裡。
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雲。
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鵬玉篇曰。
步崩反。
大鵬鳥也。
法華疏釋鳳凰曰。
迦樓羅者此雲金翅鳥。
以其翅頭有金色故以為名。
海龍王經翻為鳳凰大身者。
經雲。
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也。
閻浮提上容其一足。
問。
大鵬與鳳凰者各别鳥耶。
答。
弘法大師性靈集曰。
附鳳鵬而屈天涯。
準可一鳥矣。
玄。
坎井之于天地者。
天池謂大海也。
故莊子曰。
北溟有魚其名曰鲲。
化而為鵬。
海運則将徙于南溟。
南溟者天池也(運轉也)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去半歲至天池) 玄。
秦人疑其極者。
上所舉之羅什言秦人。
僞秦人故。
玄。
伯陽之道道曰大虛者。
老子經曰。
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二(生陰與陽也)二生三(陰陽生和清濁。
三氣分為天地人也)三生萬物(天地人共生萬物也。
天施地化人長養也)又曰。
抱一能無離乎(言人能抱一。
便不離于身。
則長存也。
一者道始所生。
大和之精氣也。
故且布名于天下。
天得一以清。
以得一以甯。
侯王得一以為正平。
入為心出為行。
布施為德。
總名為一。
一之為言法一無二也)專氣緻柔(專精氣使不亂。
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也)能如□童乎(能如□兒。
内無思慮。
外無政事。
則精神不去也)文選曰。
蓋有形必朽。
有迹必窮。
芒芒元氣誰知其終。
注曰。
芒芒廣大貌。
元氣則一氣也。
言若以一氣獨運周而複始。
誰知其終乎。
老子道經曰。
無名天地之始(無名謂道。
道無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吐氣布化。
出于虛無為天地本始也)有名萬物之母(有名謂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
是其有名也。
萬物母者。
天地含氣。
生萬物長大成就。
如母之養子也)上系辭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
注曰。
道者何無之稱也。
無不道也。
無不由也。
況之曰。
道寂然無體。
不可為象。
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
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
問。
周易所談之極何耶。
答。
辨正論曰(法琳)尋夫五運未形。
本無人物(注曰。
易鈎命決雲。
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
有太初。
有太始。
有太素。
有太極。
為五運也。
氣象未形謂之太易。
元氣始萌謂之太初。
氣形之端謂之太始。
形變有質謂之太素。
質形已具謂之太極。
轉變五氣故稱五運。
言氣形質具而未相離。
皆太易之名。
有五種也。
爾時空虛未有人物也)三材既立乃叙尊卑(注曰。
幹鑿度雲。
太極太素太一名别其理一也。
易緯通卦雲。
太極是生兩儀。
言氣清輕者上為天。
濁重者下為地。
以人參之謂之三材。
易序卦雲。
有天地萬物。
然後立君臣。
定父子長幼夫婦之禮尊卑上下之别也。
已上)準此可知矣。
玄。
道曰杳冥者。
杳說文曰冥也。
文選曰。
日杳杳西匿。
字書曰。
杳冥深遠貌。
上煙曉反。
玄。
九流統攝者。
文選第八曰。
九流七略頗觀覽。
六藝百家庶非牆面。
今九流者。
元照曰。
漢書藝文志雲。
全身保國凡有九流。
謂國家文典不出九類。
故曰九流。
又曰。
九流者。
一儒流(述唐虞之政。
崇仲尼之道)二道流(守弱自卑。
奉易謙謙)三陰陽流(順天曆象。
敬授民時)四法流(明賞敕法。
助于禮制)五名流(正名别位。
言順事成)六墨流(清廟崇禮。
養老施惠)七縱橫流(受命為使。
專對權事)八雜流(兼儒墨含名法。
知國大體事無不貫)九農流(勸勵耕桑。
備陳食貨)俗中文典無出九類(已上) 玄。
七略該含者。
漢書曰。
劉歆總群書而奏七略。
故有輯略。
有六藝略。
有諸子略。
有詩賦略。
有兵書略。
有數術略。
有方伎略。
混天圖曰。
禮樂書算射禦謂之六藝也。
通真記曰。
七略者輯略(輯音集。
即諸書總要)兵書略。
六藝略(禮樂射禦書數)諸子略。
詩賦略。
術數略。
方伎略。
斯并立身立國之異謀。
允堪釋曰略法也又智略也。
元照釋曰略謂智謀。
元祖釋曰略法也謀也。
玄。
以砂糅金者。
經音義曰。
女救反。
今以異色物相參曰糅。
糅亦雜也。
玄。
同盜牛論者。
出涅槃經說。
彼經第三卷長壽品曰。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出世之法與世間法有何差别。
如佛所言。
佛是常法不變易法。
世間亦說梵天是常自在天常無有變易我常性常微塵亦常。
若言如來是常法者。
如來何故不常現耶。
若不常現有何差别。
何以故。
梵天乃至微塵世性亦不現故。
佛告迦葉。
譬如長者多有諸牛。
色雖種種同共一群。
付放牧人令逐水草。
唯為醍醐不求乳酪。
彼牧牛者揲已自食。
長者命終。
所有諸牛悉為群賊之所抄掠。
賊得牛已。
無有婦女。
即自揲捋得已而食爾時群賊各相謂言。
彼大長者畜養此牛。
不期乳酪。
唯為醍醐。
我等今者當設何方而得之耶。
夫醍醐者名為世間第一上味。
我等無器。
設使得乳無安置處。
複共相謂唯有皮囊可以盛之。
雖有盛處不知鑽搖。
漿猶難得。
況複生蘇。
爾時諸賊以醍醐故加之以水。
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俱失。
凡夫亦爾。
雖有善法皆是如來正法之餘。
何以故。
世尊入涅槃後。
盜竊如來遺餘善法。
若戒定慧。
如彼諸賊劫掠諸牛。
諸凡夫人雖複是戒定智慧不能解說。
以是義故不能獲得常定常慧解脫。
如彼群賊不知方便已失醍醐。
又如群賊為醍醐故加之以水。
凡夫亦爾。
為解脫故說我衆生壽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塵世性戒定智慧及與解脫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
實亦不得解脫涅槃。
如彼群賊不得醍醐。
是諸凡夫有少梵行供養父母。
以是因緣得生天上受少安樂。
如彼群賊加水乳。
而是凡夫實不知因
此是生得。
如栴陀羅與阿阇世王(乃至)彼答雲。
我見宿命。
從七世以來常屠羊。
都無果報(如言卻後七日業熟堕地獄)婆沙中雲。
此非是通。
此通生慧(生得者。
俱舍名業得) 問。
五通依何定修得之耶。
答。
法華疏曰。
小乘但明四禅方能發通。
大乘明一切禅定皆能發通。
問。
大乘一切禅定發通者。
依何文耶。
答。
可檢之。
設雖無文。
通理應爾。
菩薩功德皆自在故。
大品疏三曰。
數人五通四根本發之。
六地發見谛。
九地發思惟。
論人三界定發漏盡。
依七定發五通。
即四禅三無色也。
問。
功德得者唯限持法華得耶。
答。
持大乘經皆可得之。
故涅槃疏曰。
習集波若。
自然六根清淨。
即是功德得。
但大乘者有斯功德。
問。
得六根并清淨者。
鼻舌亦得通。
于六通中何故不論耶。
答。
義章曰。
釋言六通三乘共法。
二乘之人鼻舌身根無有通義。
為是不立。
若于大乘不共法中諸佛菩薩六根互用。
一一根中具一切用。
說通無過(已上)如華嚴說菩薩鼻根聞于無色宮殿之香。
十住斷結經說有鼻通過于眼耳。
又六通中身通是身色自在而非身根覺知自在。
故言身根無通義也。
統略也。
眼耳直明遠見聞事。
與二乘略同。
鼻根全異。
外道二乘無鼻通。
而菩薩有之。
二者外道二乘鼻不能遍聞。
菩薩則能。
三外道二乘不能知上界微細香。
菩薩能知。
問。
于五通何分别三性耶。
答。
大品疏曰。
論人明。
他心宿命定内用故是善。
天眼天耳定外用故是無記。
如意通若定内住十一切入。
轉變即是善。
定外改小為大等是無記也。
問。
六通體與小乘共耶。
答。
大品疏曰。
亦須知此中五通非但不凡夫共。
亦不與二乘共。
如大經雲。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今明六通皆是波若而離合不同。
波若轉變用之如意。
無所見無所不見則天眼。
無聞而無所不聞即天耳。
無知而無不知。
而無不知即他心宿命。
煩惱畢竟即名漏盡也。
以波若無壅故名通。
妙而莫測故雲神也。
玄。
内說不壞假名而演實相者。
淨名玄曰。
詳此意者真故無有。
雖無而有。
即是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俗故無無。
雖有而無。
即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以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雖曰假名宛然實相。
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雖曰真際宛然諸法。
以真際宛然諸法故不滞于無。
諸法宛然實相即不累于有不累于有故不常。
不滞于無故非斷。
即中道也(已上)言真際者謂真谛空。
言假名者即俗谛法。
不動者。
禦制曰。
言動者失也乖也。
實相者本來寂滅之理。
離虛妄法為諸法性。
故曰實相。
所言實者非虛妄義。
相者體性也。
故無行經曰。
實相無煩惱無衆生。
無佛(乃至)觀好惡音聲。
知非音聲性。
常入無文字實相之法門也。
(裡書雲) 中論疏記雲。
不壞假名等者。
如大品經第十三卷。
佛語帝釋雲。
五陰但假名。
須菩提不壞假名。
而說諸法相。
所以者何。
諸法相無壞不壞故。
須菩提所說亦無壞不壞。
有人解雲。
所言相者即是體相也。
即實相是也。
言不動真際者。
如大品經第三十六卷。
佛告須菩提。
菩薩行般若時。
不壞實際法。
立衆生于實際中(文) 華玄略述第四(本)雲。
大品經雲。
如來建立衆生于真際。
古本雲為諸法立處。
今引之也。
非離真際别建立衆生于真際即明衆生。
是真際耳。
明一切法皆是真際。
能令衆生了知諸法皆悉真際。
故雲為諸法立處(文)宗鏡錄第四十六雲。
莊子宗師篇雲。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在六合之下而不為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
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注雲。
言道無所不在也。
故在高為無高。
在深為無深。
在久為無久。
在老為無老。
無所不在。
所在皆無也(已上裡書) 玄。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者。
僧睿大師曰。
道俗之不夷。
二際之不泯。
菩薩之憂也。
道即涅槃。
俗即生死。
智論曰。
聲聞法中未說生死即是涅槃衆生即佛。
故二乘不能一于道俗也。
泯之言謂滅。
即不能滅于二際也。
中論涅槃品有二偈。
初言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分别者。
此是一道俗之義。
次偈言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别者。
此泯二際之義。
彼疏釋曰。
涅槃與世間下自上已來第一正破邪涅槃。
今第二次論生死大小内外有所得人聞涅槃高出百非之表。
生死在四句之中。
是故今明隻生死即是涅槃。
如此方識生死耳。
又有此章來者。
上來破邪涅槃。
今示正涅槃。
外雲。
所诠之法能诠之人并非四句。
今用何等為涅槃耶。
是故今略示涅槃相。
欲識涅槃者即生死是也。
是故此章示正涅槃也。
問。
此文乃明生死涅槃不二。
雲何名示正涅槃耶。
答。
例如來品。
前破邪如來。
後示正如來。
故雲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今亦爾。
前破邪涅槃。
今示正涅槃。
正涅槃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名為正涅槃。
肇師妙存章亦同此意。
又見生死涅槃為二。
則是生死耳。
達無二名為涅槃。
故涅槃經雲。
智者了達即是無二。
無二之性已是實性。
又有此文來者。
或聞上出世間人法絕于四句。
言世間人法在于四句。
若爾還是世出世二見。
若是二見即成生死。
是故今明非但出世人法絕于四句。
世間人法亦絕四句。
能如此悟即是涅槃也。
就文為二。
第一明世間涅槃平等。
二明涅槃與諸見平等。
初又二。
前偈世間涅槃平等。
第二明二際平等所以世間與涅槃不二者。
從因緣品至成壞品求世間四句不可得。
從如來品至涅槃品求出世間法四句不得。
世與出世既同絕四句。
所以世與出世無有二也。
既識無二即須知二。
悟二無二名為方便般若。
了無二二稱般若方便。
法華明諸佛知見有四智。
了生死涅槃二而無二謂如來智。
悟不二而二名佛智。
此二智任運現前謂自然無功用智。
此三不從師得名無師智。
此之四智則是諸佛知見。
為欲開示悟入此四知見故出現于世也。
問。
就誰論二不二。
答。
于道未曾二。
于緣未曾一于道未曾二。
生死常涅槃。
于緣未曾一。
涅槃常生死也。
次偈明兩際無二者。
前偈在言猶賒。
此章切論不二。
故辨二際無别。
他雲從無間地獄上至大乘金剛心是無常行苦位。
金剛後心是常樂位。
故二際常别。
今泯此二見故雲無二(準此可知) 玄。
内則緣觀俱寂者。
緣謂實相境。
觀謂正觀智。
中論疏曰。
非實非方便名一正觀。
非真非俗名一正境。
境智是因緣之義。
既稱境智是則非智。
既稱智境是則非境。
非境非智泯然無際。
前雖開境智竟無所開。
後雖合境智亦未曾合。
若遊此玄門則戲論斯寂。
玄。
短羽之于鵬翼者。
蟭螟蚊^6□等羽言短羽矣。
晏子春秋。
景公曰。
天下有極細乎。
對曰。
東海有蟲巢于蚊睫。
再乳再飛而蚊不為驚。
臣嬰不知其名。
東海漁者命曰焦冥。
鵬翼者大鵬之翼。
莊子曰。
北溟有魚其名為鲲。
化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幾千裡。
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雲。
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鵬玉篇曰。
步崩反。
大鵬鳥也。
法華疏釋鳳凰曰。
迦樓羅者此雲金翅鳥。
以其翅頭有金色故以為名。
海龍王經翻為鳳凰大身者。
經雲。
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也。
閻浮提上容其一足。
問。
大鵬與鳳凰者各别鳥耶。
答。
弘法大師性靈集曰。
附鳳鵬而屈天涯。
準可一鳥矣。
玄。
坎井之于天地者。
天池謂大海也。
故莊子曰。
北溟有魚其名曰鲲。
化而為鵬。
海運則将徙于南溟。
南溟者天池也(運轉也)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去半歲至天池) 玄。
秦人疑其極者。
上所舉之羅什言秦人。
僞秦人故。
玄。
伯陽之道道曰大虛者。
老子經曰。
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二(生陰與陽也)二生三(陰陽生和清濁。
三氣分為天地人也)三生萬物(天地人共生萬物也。
天施地化人長養也)又曰。
抱一能無離乎(言人能抱一。
便不離于身。
則長存也。
一者道始所生。
大和之精氣也。
故且布名于天下。
天得一以清。
以得一以甯。
侯王得一以為正平。
入為心出為行。
布施為德。
總名為一。
一之為言法一無二也)專氣緻柔(專精氣使不亂。
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也)能如□童乎(能如□兒。
内無思慮。
外無政事。
則精神不去也)文選曰。
蓋有形必朽。
有迹必窮。
芒芒元氣誰知其終。
注曰。
芒芒廣大貌。
元氣則一氣也。
言若以一氣獨運周而複始。
誰知其終乎。
老子道經曰。
無名天地之始(無名謂道。
道無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吐氣布化。
出于虛無為天地本始也)有名萬物之母(有名謂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
是其有名也。
萬物母者。
天地含氣。
生萬物長大成就。
如母之養子也)上系辭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
注曰。
道者何無之稱也。
無不道也。
無不由也。
況之曰。
道寂然無體。
不可為象。
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
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
問。
周易所談之極何耶。
答。
辨正論曰(法琳)尋夫五運未形。
本無人物(注曰。
易鈎命決雲。
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
有太初。
有太始。
有太素。
有太極。
為五運也。
氣象未形謂之太易。
元氣始萌謂之太初。
氣形之端謂之太始。
形變有質謂之太素。
質形已具謂之太極。
轉變五氣故稱五運。
言氣形質具而未相離。
皆太易之名。
有五種也。
爾時空虛未有人物也)三材既立乃叙尊卑(注曰。
幹鑿度雲。
太極太素太一名别其理一也。
易緯通卦雲。
太極是生兩儀。
言氣清輕者上為天。
濁重者下為地。
以人參之謂之三材。
易序卦雲。
有天地萬物。
然後立君臣。
定父子長幼夫婦之禮尊卑上下之别也。
已上)準此可知矣。
玄。
道曰杳冥者。
杳說文曰冥也。
文選曰。
日杳杳西匿。
字書曰。
杳冥深遠貌。
上煙曉反。
玄。
九流統攝者。
文選第八曰。
九流七略頗觀覽。
六藝百家庶非牆面。
今九流者。
元照曰。
漢書藝文志雲。
全身保國凡有九流。
謂國家文典不出九類。
故曰九流。
又曰。
九流者。
一儒流(述唐虞之政。
崇仲尼之道)二道流(守弱自卑。
奉易謙謙)三陰陽流(順天曆象。
敬授民時)四法流(明賞敕法。
助于禮制)五名流(正名别位。
言順事成)六墨流(清廟崇禮。
養老施惠)七縱橫流(受命為使。
專對權事)八雜流(兼儒墨含名法。
知國大體事無不貫)九農流(勸勵耕桑。
備陳食貨)俗中文典無出九類(已上) 玄。
七略該含者。
漢書曰。
劉歆總群書而奏七略。
故有輯略。
有六藝略。
有諸子略。
有詩賦略。
有兵書略。
有數術略。
有方伎略。
混天圖曰。
禮樂書算射禦謂之六藝也。
通真記曰。
七略者輯略(輯音集。
即諸書總要)兵書略。
六藝略(禮樂射禦書數)諸子略。
詩賦略。
術數略。
方伎略。
斯并立身立國之異謀。
允堪釋曰略法也又智略也。
元照釋曰略謂智謀。
元祖釋曰略法也謀也。
玄。
以砂糅金者。
經音義曰。
女救反。
今以異色物相參曰糅。
糅亦雜也。
玄。
同盜牛論者。
出涅槃經說。
彼經第三卷長壽品曰。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出世之法與世間法有何差别。
如佛所言。
佛是常法不變易法。
世間亦說梵天是常自在天常無有變易我常性常微塵亦常。
若言如來是常法者。
如來何故不常現耶。
若不常現有何差别。
何以故。
梵天乃至微塵世性亦不現故。
佛告迦葉。
譬如長者多有諸牛。
色雖種種同共一群。
付放牧人令逐水草。
唯為醍醐不求乳酪。
彼牧牛者揲已自食。
長者命終。
所有諸牛悉為群賊之所抄掠。
賊得牛已。
無有婦女。
即自揲捋得已而食爾時群賊各相謂言。
彼大長者畜養此牛。
不期乳酪。
唯為醍醐。
我等今者當設何方而得之耶。
夫醍醐者名為世間第一上味。
我等無器。
設使得乳無安置處。
複共相謂唯有皮囊可以盛之。
雖有盛處不知鑽搖。
漿猶難得。
況複生蘇。
爾時諸賊以醍醐故加之以水。
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俱失。
凡夫亦爾。
雖有善法皆是如來正法之餘。
何以故。
世尊入涅槃後。
盜竊如來遺餘善法。
若戒定慧。
如彼諸賊劫掠諸牛。
諸凡夫人雖複是戒定智慧不能解說。
以是義故不能獲得常定常慧解脫。
如彼群賊不知方便已失醍醐。
又如群賊為醍醐故加之以水。
凡夫亦爾。
為解脫故說我衆生壽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塵世性戒定智慧及與解脫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
實亦不得解脫涅槃。
如彼群賊不得醍醐。
是諸凡夫有少梵行供養父母。
以是因緣得生天上受少安樂。
如彼群賊加水乳。
而是凡夫實不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