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二

關燈
号南華仙人。

    當戰國之初降衰周之末。

    歎蒼生之業薄傷道德之陵夷。

    乃慷慨發憤。

    爰着斯論。

    其言大而博。

    其旨深而遠。

    非下士之所聞。

    豈淺識之能究。

    所言子者是有德之嘉号。

    古人稱師曰子。

    亦言子是書名。

    非但三篇之總名。

    亦是百家之通題(三篇者。

    内篇明于理本。

    外篇語其事迹。

    雜篇雜明于理事)言謂親友曰者。

    寶窟曰。

    書雲。

    同門曰朋。

    同志曰友。

    大士以善法惠利衆生。

    今同志修學故名為友。

    肇公言。

    真友不待請如慈母之赴嬰兒也(文) 玄。

    三玄與九部同極者。

    三玄是振旦外教。

    九部謂西天内教。

    法華曰。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于因緣。

    譬喻并祇夜。

    優婆提舍經(乃至)我此九部法。

    随順衆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疏釋曰。

    明說教中。

    初一行半明九部經。

    謂教法也。

    我此九部法下。

    第二明說九部教法意。

    上半明随宜說教法。

    下半明說教意。

    說此九部為令悟入大乘。

    與解大乘為本意。

    故言入大乘為本。

    問。

    九部之相何。

    答。

    疏曰。

    又今合此九部以為五雙。

    初長行與偈一雙。

    或為衆生應說修多羅。

    或命初即為偈說。

    故名伽陀。

    以經并标或字。

    則知修多羅未必在前。

    伽陀不必在後。

    本事本生此第二自他一雙。

    本事說他過去世事。

    如藥王本事品等。

    說自過去世事為本生。

    未曾有因緣此明善惡事一雙。

    未曾有謂善事。

    如青牛行缽白狗聽經大地振動諸天身量。

    因緣謂起罪本末随本末事而說。

    名因緣經。

    譬喻祇夜法喻一雙。

    具足應雲路伽祇夜(等頌)伽陀祇夜(不等頌)上存别略通。

    今存通略别。

    優婆提舍稱為論義。

    即是能論。

    上八部四雙名為所論。

    謂能論所論一雙也。

    又曰。

    修多羅者。

    成論及智度論明直說語言。

    謂别相修多羅也。

    涅槃經從如是至奉行。

    謂通相修多羅也。

    别相修多羅者。

    十二部中修多羅此限長行故。

    通相修多羅者。

    三藏中修多羅藏堅攝十二故。

    問。

    如此經說九部但限小乘。

    亦大乘有耶。

    答。

    疏曰。

    然經論不同。

    凡有四句。

    一大小俱廣。

    大乘具足十二。

    小乘随分十二。

    所以但明十二者。

    以十二是一數之圓。

    又治衆生十二緣病故也。

    二大小俱略。

    同明九部。

    所以但明九者。

    亦是一數之圓。

    又為九道衆生故說九部。

    小乘約法淺故除三。

    以小乘法淺狹故無方廣。

    授佛記非小乘之宗。

    又小乘人無補佛處義。

    故除授記。

    小乘法淺。

    有人能問。

    故除無問自說。

    又大士能為衆生作不請之友。

    故有無問自說。

    小乘不能濟物。

    要待請方說。

    故無無問自說。

    大乘約人根利故除三。

    大乘人根利。

    直說即解不須因緣及以譬喻。

    亦不假論義。

    故略無此三部也。

    第三句小廣而大略。

    如地持論說。

    菩薩藏名方廣經。

    聲聞藏謂十一部。

    此意明。

    大乘十二為明方廣之理。

    從所诠之理為名。

    故十二部悉名方廣。

    小乘十二部不為明方廣之理。

    故存其十一部名。

    沒方廣之稱也。

    第四句大廣小略。

    顯大乘是滿字故具足十二部。

    小乘是半字故有九部。

    即如今文說。

    正是法華宗也。

    十二部通以言教為體。

    故涅槃經明知法知義。

    知法者知十二部經法。

    故知是教也。

     問。

    大小俱稱方廣有何異耶。

    疏答曰。

    大是具足方廣。

    小是随分方廣。

    又大乘理正曰方。

    義富稱廣。

    文诠方廣之理名為方廣經。

    小乘語正曰方。

    文多稱廣也。

    問。

    法華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之九部。

    大師或釋人天教。

    或釋二乘教。

    何相違耶。

    答。

    于此九部可有二意。

    故作異釋也。

    疏三曰。

    二者說于三乘為令衆生悟入一乘故。

    此三乘為趣一乘之由漸。

    故名方便。

    如下文雲。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又雲。

    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

    故說三乘為一乘之方便也。

    統略曰。

    一以人天之教名之為門。

    故經雲。

    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

    次以小乘教為門。

    故經雲。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

    疏四曰。

    鈍根樂小法下一行半明小乘果法。

    前明九部限人天教。

    今明二乘教。

    人天雖異不出九部。

    二乘雖異同求涅槃故。

    又曰。

    初一行半(或說修多羅等)明九部經。

    謂教法也。

    次一行半(鈍根樂小法等)明涅槃果法也。

    小乘法中說九部之教。

    令得涅槃之果。

    即是次第。

    九部通于四乘。

    果法但明二乘教也。

    昔說雖多不出斯二。

    又九部謂人天教。

    次說二乘。

    謂二乘教。

    新撰疏曰。

    問。

    九部雲何偏判是人天教。

    答。

    以人天教攝在九部中。

    如人天教攝在聲聞藏也。

     玄。

    伯陽與牟尼抗行者。

    元照釋曰。

    李聃(吐藍反)即老子也。

    姓李名耳。

    字伯陽。

    或雲老聃。

    為周柱下史。

    道家記傳皆雲。

    西升昆丘而上天(佛道論衡雲。

    死出槐黑。

    今且随俗之言)又雲。

    牟尼此翻寂默。

    即釋尊名。

     (裡書曰) 釋迦牟尼事。

     華玄略述第二(末)雲。

    梵語釋迦牟尼。

    此雲能寂。

    能調諸惡離諸諠動。

    諠動之法是生死法。

    此就自利之德為名。

    又雲。

    能仁就化他之德為目也(已上裡書) 玄。

    喟然歎曰者。

    玉篇曰。

    喟丘愧反。

    大息也。

    論語曰。

    夫子喟然歎曰。

    元照釋曰。

    喟即歎息之聲。

     玄。

    孟浪之言者。

    莊子内篇曰。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

    吾聞諸夫子。

    聖人不從事于務(務自來而理自。

    應耳。

    非從而事之也)不就利。

    不違害(任而直前無所避就)不喜求(求之不喜。

    直取不怒)不緣道(獨至者也)無謂有謂。

    有謂無謂(凡有稱謂者。

    皆非吾所謂也。

    彼各自謂耳。

    故無彼有謂而有此無謂也)而遊乎塵垢之外(凡非真性皆塵垢也)夫子以為孟浪之言。

    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

    吾子以為奚若。

    長梧子曰。

    是黃帝之所聽瑩也。

    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且汝亦太早計。

    見卵而求曉夜。

    見彈而求鹗炙(夫物有自然。

    理有至極。

    修而直往則冥然自合。

    非所言也。

    故言之者孟浪。

    而聞之聽瑩。

    雖複黃帝猶不能便。

    萬物無懷而聽瑩至竟。

    故聖人付當于塵垢之外。

    而玄合乎觀聽之表。

    照之以天而不逆計。

    放之自爾而不推明也。

    今瞿鵲子方聞孟浪之言。

    而便以為妙道之行。

    斯亦無異見卵而責司晨之功。

    見彈而生鹗炙之實也。

    夫不能安時處順而探變求化。

    當生而慮死。

    執是以辨非。

    皆逆計之徒也)予嘗為汝妄言之(言之則孟浪也。

    故試妄言之)汝以妄聽之奚(若正聽妄言。

    複為太早計也。

    故亦妄聽之何) 彼莊子疏曰。

    瞿鵲子問(至)而事之也。

    疏務猶事也。

    諸于也。

    瞿鵲是長梧弟子。

    故謂師為夫子。

    夫體道聖人忘懷冥物。

    雖涉事有而不以為務。

    混迹塵俗泊爾無心。

    豈措意存情。

    徒于事物。

    瞿鵲既欲請益。

    是以述昔之所聞者也。

    不就利不違害(至)無所避就。

    疏違避也。

    體窮通之開命。

    達利害之有時。

    故推理直前而無所避就也。

    不喜求(至)直取不怒。

    疏妙悟遠也。

    從故物求之而不忻喜矣。

    不緣道(獨至者也)疏夫聖智凝湛照物無情。

    不将不迎。

    無生無滅。

    固不以攀緣之心行乎虛通至道者也。

    無謂有謂(至)此無謂也。

    疏謂言教也。

    夫體道至人虛夷寂絕。

    從本降迹感而遂通。

    故能理而教。

    無謂而有謂。

    教而理有謂而無謂者也。

    而遊乎塵垢(至)皆塵垢也。

    疏和光同塵。

    處染不染。

    故雖在嚣俗之中。

    而心自遊塵垢之外者矣。

    夫子以為(至)以為奚若。

    疏孟浪猶率略也。

    奚何也。

    若如也。

    如何所謂不緣道等乃窮理盡性。

    瞿鵲将為妙道之行。

    長梧用作率略之談。

    未知其理如何。

    以何為是。

    長梧子曰(至)足以知之。

    疏聽瑩疑惑不明之貌也。

    夫至道深玄非名言而可究雖複三皇五帝乃是聖人而诠辨正理不盡其妙。

    聽瑩至竟疑惑不明。

    我是何人猶能曉了。

    本亦有作黃字者則是軒轅。

    且汝亦大(至)逆計之徒也。

    疏鹗即鸠鳥。

    賈誼之所賦者也。

    大小如雌雞而似斑鸠。

    青綠色。

    其肉甚美增作羹炙。

    出江南。

    然卵有生雞之用。

    而卵時未能司晨。

    彈有得鹗之功。

    而彈時未堪為炙。

    亦猶教能诠于妙理。

    而教時非理。

    今瞿鵲才聞言說将為妙道。

    此計用之太早。

    予嘗為汝(至)亦可妄聽之何。

    疏予我也。

    奚何也。

    夫至理無言。

    言則孟浪。

    我試為汝妄說。

    汝亦妄聽何如。

    亦言奚者即何之聲也(已上) 玄簽神注曰。

    莊子雲。

    夫子以為孟浪之言。

    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

    孟武黨切。

    浪如字。

    亦力蕩切。

    孟浪猶漫瀾無所取舍之謂也。

    又是不精要之貌也。

    亦是率略之義(備檢釋同此矣) 玄。

    言之似極而未始詣者。

    序疏曰。

    文精而理詣也。

    又曰。

    簡而必詣者。

    删其煩文為簡。

    狹文必秤理為詣也。

    準此等釋。

    今之三玄其言似極而其理未詣。

    故雲而未始詣也。

     玄。

    推之似盡而未讵至者。

    謂三玄且似盡理。

    而再尋其理。

    無誰皆至極。

    故雲未讵至也。

    讵訓為誰。

     玄。

    内則朗鑒三世者。

    謂佛以三達了達三世。

    故三達或名三明。

    然其三達正俱在佛。

    分複通菩薩。

    三明即共二乘無學。

    是六通中宿命天眼及漏盡也。

    仁王疏一曰。

    三達者。

    宿命達天眼達漏盡達。

    此三能知自他事虛及實。

    名為達。

    涅槃疏曰。

    然六通中有通有明有力。

    若是外道所得。

    但是通而非明。

    二乘所得亦通亦明。

    若佛所得亦是通亦明亦是力也。

    又彼疏曰。

    二乘人無三達。

    如來有三達。

    義章曰。

    明共二乘達唯如來。

    問。

    達複通菩薩耶。

    答。

    仁王疏曰。

    通理三達是佛得。

    菩薩随分。

    亦雲仰習果德。

    問。

    涅槃疏曰。

    若是神足與他心此是示現而非明。

    是神足即能變化。

    令人知之。

    他心即了其心中事。

    故是示現。

    示現非明者非是三明(雲雲)然彼疏第十三釋十号中明行足文曰。

    若是三達名三明者。

    宿命明知過去。

    他心知未來。

    漏盡知現在。

    雲何二處釋如此相違耶。

    又他心知現在。

    何知其未來。

    又三明以天眼為數。

    今何不取天眼而取他心耶。

    答。

    于三達有二廢立。

    一者以天眼知未來。

    如仁王疏辨。

    二者取他心通如常十三釋。

    彼疏第六曰。

    如來有三達之智。

    既有未來達照未來根緣。

    既言照根緣。

    即知是他心智。

    如十力中根上下智力是他心智也。

    此則三達有二義故。

    異說不相違矣。

     問。

    天眼能見現在色塵。

    何為照了未來世耶。

    答。

    法師品疏曰。

    小乘人雲天眼但見色法也。

    天眼通因天眼為方便故。

    發天眼智能知未來生死等事。

    問。

    小乘自言天眼通知未來此死生彼。

    今何判言但見色法耶。

    答。

    天眼者是眼根故但見色法。

    又天眼通正是眼識相應慧故。

    亦但見色。

    但緣現在。

    其知未來者但是天眼所引之勝智耳。

    問。

    若爾可大小其義同。

    何簡言小乘人耶。

    答。

    依此釋者。

    但以天眼為方便而發其别智。

    知未來者是小乘義耳。

    若依大乘。

    諸佛菩薩即以天眼見未來世。

    不勞别智也。

     (裡書雲) 三明事。

     義章六通義雲。

    問曰。

    宿命天眼漏盡經說為通。

    複說為明(文)又雲。

    三達有何差别通釋義齊。

    于中别分非無差别。

    其相如何。

    如龍樹說。

    直知過去八種事等名宿命通。

    于中過去知業知果因緣道理名宿命明。

    知未來世死此生彼名天眼通。

    知業知果因緣道理名天眼明。

    直知漏盡名漏盡通。

    知更不生名漏盡明。

    又知從道得滅不同亦名為明。

    于如是等知之窮盡說為三達(文)中論疏記上(仙光)雲。

    三達亦名三明。

    亦雲三通。

    亦名三才。

    就六通中過去達是宿命通。

    現在達是漏盡通。

    未來達是天眼通。

    就因果中。

    三達就果位。

    三明就因位(文)(已上裡書) 玄。

    外則五情未達者。

    謂眼耳鼻舌身五情祇同于泛人。

    而不通達無礙。

    故雲未達也。

     玄。

    内則說六通窮微者。

    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以為六通。

    身通亦名如意亦名神足。

    法華疏三曰。

    經或雲。

    菩薩得于五通。

    或得六通。

    凡有二義。

    一始行菩薩但得五通。

    二法身菩薩得于六通。

    又菩薩煩惱已盡。

    形凡夫已盡。

    故言得六。

    餘有習氣。

    比佛未盡故言得五神通。

    問。

    凡夫亦得五神通耶。

    答。

    大品疏曰。

    數論明五通與凡夫共。

    漏盡獨聖人也。

    涅槃疏曰。

    若是薩婆多成論等所解。

    雲凡夫亦得五通。

    若是雪山部。

    聖人得五通。

    凡夫不得。

    而今外道飛行自在等者。

    此是其若得滅道術。

    或是鬼神等依助故能爾。

    不名為通。

    諸所解釋不出此二。

    問。

    得通有幾種耶。

    答。

    涅槃疏曰。

    有四種得。

    一者修得。

    二者報得。

    三者功德得。

    四者生得。

    言修得者即是修習所得。

    言報得者以修因故。

    報得此通亦得。

    如生色界則報得此通。

    功德得者。

    如持法華經。

    上為持經而自得功德莊嚴六根也。

    生得者。

    如生在人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