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玄。
無因據其因無自然明乎果有者。
謂無因外道計如外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
自然外道計自然為道。
但自然見有二家。
一者莊周自然。
如莊子注曰。
鹄不日浴而白。
烏不日黔而黑。
皆是自然。
如此六篇明自然義。
二者外道自然。
如納衣計。
如犢生已自然飲乳。
^8□尖烏黑。
火上水下。
風輕地重。
皆無其因。
自然爾耳。
故中論疏一曰。
從自然生者。
外道推求諸法。
因義不成。
故謂萬法自然而生。
但解自然有二家。
若如莊周所論。
明有之已生則不須生。
無之未生須複何能生。
今言生者自然爾耳。
蓋不知其所以然謂之自然。
此明自然有因自然無因。
二者外道。
謂諸法無因而生名自然。
故經雲。
莿頭自尖飛鳥異色。
誰之所作。
自然爾耳。
所言經雲者。
涅槃經也。
彼經第四十曰。
納衣梵志言。
瞿昙。
如龜陸生自能入水。
犢子生已能自飲乳。
魚見鈎餌自然吞食。
毒蛇生已自然食土。
如是等事誰有教者。
如刺生已自然頭尖。
飛鳥毛羽自然色别。
世間衆生亦複如是。
有利有鈍(乃至)一切法中各有自性。
問。
外道自然與莊子自然若為異耶。
答。
碩法師釋曰。
異。
若此中自然無因而有故是自然。
若莊子自然。
因自然果乃至自然萬物。
可有準此釋意二自然别也。
玄。
則善招地獄惡感天堂者。
意言。
若謂依因得于果。
善感天堂惡堕地獄。
而今如汝謂無因而有果者。
無惡因善者須招地獄。
無善因惡者須感天堂。
故雲善招地獄惡感天堂也。
玄。
問曰有人言自然有因等者。
次舉莊子自然救之。
如上所明。
序疏曰。
百化萬化猶萬物之異名言萬化不同者。
述義曰。
萬化者萬物之異名。
以因緣生俗法萬差。
即曰萬化。
化者生義。
莊子曰。
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
天地以萬物為體。
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
故大鵬之能高。
斥鴳之能下。
椿木之能長。
朝菌之能短。
凡此皆自然之所能。
非為之所能也。
不為而自能。
所以為正也。
玄。
義成^7□楯者。
^7□即锵戈。
楯謂旁牌。
韓子雲。
宋人有(下)賣矛楯者(上)雲此矛極利。
所刺皆陷。
有買楯者。
雲此楯極堅。
無能陷者。
或人謂雲。
用子之矛刺子之楯如何。
因而絕對。
今喻語互違耳。
玄。
神道幽玄等者。
序疏幽玄二字俱訓深耳。
又玄謂玄闇不可得見也。
玄。
義經丘而未曉者。
丘謂孔丘。
史記曰。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其先宋人也。
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纥。
纥與顔氏女野合生孔子。
禱于尼丘得孔子。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而首上圬故。
因名曰丘。
字仲尼。
姓孔氏。
謂尼丘是山名也。
在魯國。
孔子首似彼山也。
白虎通曰。
孔子見周道陵遲自衛反魯(魯衛國名)定五經而行其道。
注曰。
五經者。
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也。
三史者。
史記漢書後漢書也。
此孔丘教未明神識相續未來感果。
故雲經丘未曉矣。
言理涉旦而猶昏者。
旦謂周公旦。
周文王子。
武王弟。
成王叔父也。
史記曰。
周公乃踐祚。
代成王攝行政當國。
于是卒相成王。
而使其子伯禽代就于魯。
周公戒伯禽曰。
我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
我于天下亦不賤也。
然我一沐三投發。
一飯三起待士。
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子之行魯。
慎無以國驕人矣。
周文王益述易卦。
周公旦作爻辭釋之。
潔靜精微以為先耳。
此周公旦未都說因果相續未來不斷。
故雲涉旦猶昏矣。
玄。
經雲。
如雀在瓶中等。
十地經文焉。
玄。
前薪非後薪則知指窮之術妙者。
此二句即舉喻重顯(下)上火之傳異薪相(上)下二句者合法明(下)上神之傳異形相(上)也。
前薪燒盡為窮也。
前薪窮時指繼後薪為指。
此則前窮指後。
故言指窮也。
此火傳而相續之術法。
故為術。
美于此術故言術妙矣。
又義以指指(下)盡前薪之事(上)故言指窮。
故莊子曰。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窮盡也。
為薪猶前薪也。
前薪以指。
指盡前薪之理故。
火傳而不滅。
心得納養之中。
故命續而不斷明夫養生乃生之所以生也)不知其盡也(夫時不再來。
今不一停。
故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
向息非今息故納養而命續。
前火非後火故為薪而火傳。
火傳而命續。
由夫養得其極也。
世豈知其盡而更生哉。
彼已上莊子并郭象注)莊子注疏曰(玄英)窮盡也。
薪柴樵也。
為前也。
言人然火用乎前之能盡。
然火之理者。
新薪雖盡。
後薪以續。
前後相繼。
故火不滅也。
亦猶善養生者。
随變任化。
與物俱遷故吾薪吾曾無系戀。
未始非我故續而不絕者也。
夫迷忘之徒沒情執固。
豈知薪薪不住念念遷流。
昨日之我于今已盡。
今日之我更生于後耶。
準此可悉。
情數感深者。
謂有情數因果感赴相續無際。
故言深矣。
(裡書雲) 中論疏記五(本)雲。
所以言情者。
意根當體是情。
餘五能生情因。
從果為稱。
故言情也(文)中論疏記第五(末)雲。
如雀在瓶等者。
七女經文列七女人說。
今是第七女人所說事等(文) 宗鏡錄第七十七雲。
問。
三界初因。
四生元始。
莫窮本末。
罔辨根由。
莊老指之為自然。
周孔銘之為渾沌。
最初起處如何指南。
答。
欲知有情身土真實端由。
無先我心。
更無餘法(文) 宗鏡錄第三十九雲。
無生義雲。
若無有妙神一向空寂者。
不應有佛出世說法度人(文)又雲。
故知緣謝形柏。
真靈不墜。
如薪盡故滅。
火性常然。
此緣雖滅于今生。
彼緣複興于異世(文) 中論疏第三雲。
心是神靈之法。
有相開避義。
色是無知。
無有此能(文) 元康師肇論疏上雲。
神道謂神妙之道。
即佛道也(文)百論疏中卷雲。
問。
此間九流七略明有神不。
答。
周孔老莊但明一世事。
亦不論神。
故義經丘尚未曉。
理涉旦猶昏(文)中論疏記雲。
若通而為論。
一切萬法但一世都盡。
後世永無生。
邪見名斷見如前解。
若别而為論。
計有情物是常是斷者。
如他論解。
何者。
無情物現見一世盡不複更生。
故非斷見(已上裡書) 玄。
問曰後學稱黃帝之言等者。
此一段文舉世人所信黃帝言。
而成因果感起之決定旨。
複決破無果見也。
問曰二字。
回在于下之雲何名為無因無果上讀之而已。
言黃帝者。
史記曰。
黃帝姓公孫。
少典之子。
母附寶。
受國于有熊。
居軒轅之丘。
故以名焉。
有土德之瑞名黃帝。
在位百年而崩。
壽一百十一歲。
或言壽三百歲。
故宰我疑以問孔子是也。
元照釋曰。
軒轅即古黃帝之号。
史記雲……居軒轅之丘故以名焉。
有土德之瑞名黃帝(黃帝始分疆土。
故偏舉之)帝王世記曰。
功合神者稱皇。
德合地者稱帝。
德合人者稱王。
玄。
故六師雲無有黑業等者。
涅槃經所說也。
彼經阇王逆罪之報粗顯現。
心愁惱時。
六人惡臣各舉己所崇歸六師所說。
而教大王速往彼師處當治逆業。
于其中今引第一惡臣月稱之所教語耳。
第十九曰。
今有大醫名富蘭那。
一切知見得自在定。
畢竟修集清淨梵行。
常為無量無邊衆生演說無上涅槃之道。
為諸弟子說如是法。
無有黑業。
無黑業報。
無有白業。
無白業報。
無黑白業。
無黑白業報。
無有上業及以下業。
是師今在王舍城中(雲雲)問。
六惡臣中自餘五人名字雲何。
答。
第二惡臣曰藏德。
舉第二師末加梨□舍離子。
第三惡臣曰實得。
舉第三師删阇耶毗羅泥子。
第四惡臣悉知義。
舉第四師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第五惡臣曰吉得。
舉第五師迦羅鸠馱迦旃延。
第六惡臣無所畏。
舉第六師尼乾陀若提子。
如此六人各舉己所歸師說。
勸王治病。
具如經說。
四邪之間最為尤弊者。
包氏曰。
尤過也。
鄭玄曰。
弊猶惡也。
杜預曰。
弊疲也。
(裡書曰) 義章雲。
言黑黑者是不善業。
不善鄙穢名之為黑。
因果俱黑名黑黑業。
言白白者是其善業。
鮮淨名之為白。
因果俱白名白白業(文) 斷善事。
鏡水抄雲。
善有二。
一者有為善。
二者無為善。
今斷有為。
有為複二。
一者有漏。
二者無漏。
今斷有漏。
有漏善複有二。
一種福分善。
二解脫分善。
今斷福分善。
福分中複有二種。
一加行善。
二生得善。
今此斷者唯生得善。
生得亦有二。
一種子。
二現行。
今斷現行(文)(已上裡書) 玄。
答釋迦未興盛行天竺等者。
百論疏出迦毗羅(僧佉)優樓迦(衛生)勒沙婆已雲。
此之三師并是釋迦未興盛行天竺。
釋迦出時。
但值十八一切智人釋此不同。
興皇法師雲。
初六人從聞慧生。
即阿蘭迦蘭等。
中六人從思慧生。
即尼揵子若提子等。
後六人從修慧生。
謂須跋陀等。
什師雲。
六師有三部大同小異。
皆以苦行為本。
初六誦四韋陀。
中六人稱一切智。
即是六師也。
後六得五神通。
詳此意猶是十八人。
初是聞慧。
次是思慧。
後是修慧也。
六師者。
一富蘭那迦葉。
迦葉姓也。
富蘭那從母得名。
其人計斷。
謂無君臣父子因果之義。
二末迦梨俱舍梨子。
俱舍梨子從母立名。
末伽梨是字。
其人計一切法自然為宗。
三删阇夜毗羅低子。
毗羅低子是母。
從母立名。
删阇夜是字。
其人計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
如轉縷丸于高山縷盡即止。
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阿耆多是字。
欽婆羅粗弊衣名。
其人計身有苦樂二分現受苦盡樂法自出。
第五迦羅鸠馱迦旃延。
迦旃延姓也。
迦羅鸠馱是其母名。
其人計亦有亦無。
應物起見。
他問有耶答雲有。
他問無耶答雲無。
第六尼揵陀若提子。
若提子從母作名。
尼揵陀是出家總号。
其人計業決定得報。
今雖修道不能中絕也。
又曰。
優樓迦是釋迦未興八百年前已出世。
又曰。
迦毗羅是劫初時。
從空而出也。
基師釋曰。
數論外道成劫初出。
勝論外道成劫末出。
準此等文皆佛未出之前。
盛行天竺焉。
言釋迦者。
因懿摩王擯斥四子。
一名面光。
二曰象食。
三曰露指。
四号莊嚴。
初至雪山北舍夷林歸德如市。
民人之郁為疆國。
父王往诏辭過不還。
乃遙歎雲我子能仁。
因改姓釋迦。
自後繼氏焉。
至淨飯王當第五代。
佛當第六。
故注曰。
第四名尼拘羅。
尼□羅有子号俱盧。
俱盧生瞿盧。
瞿盧生師子頰。
師子頰有四子。
一淨飯。
二白飯。
三斛飯。
四甘露飯。
淨飯是佛父。
今詳四子俱命釋迦。
乃知佛祖即第四尼□羅也。
問。
定光授記既号釋迦。
何始于尼□羅耶。
答。
祐律師曰。
仰惟定光授記表号釋迦。
玄符冥契故托釋種。
名出于未形之前。
迹孚于既生之後。
照灼天子聯綿曠劫。
其為原也。
言柯條更繁者。
柯條謂小枝。
即喻其外道支流也。
玄。
震旦三玄者。
一說曰。
孔子老子莊周為三玄。
此即孔子說有。
老子說空。
莊周說中。
故一說曰。
孔子老子周公旦以為三玄。
一說曰。
孔子老子顔回為三玄也。
(裡書曰) 宗鏡錄第四十六雲。
周弘正釋三玄雲。
易判八卦陰陽吉兇。
此約有明玄。
老子虛融。
此約無明玄。
莊子自然約有無明玄。
自外枝流。
祖原出此(文)(已上裡書) 玄。
釋僧肇雲每讀老子莊周之書等者。
百論序疏曰。
肇公是京北郡人。
家貧常以傭書為業。
因是曆觀經史。
每讀老子莊周之書。
喟然歎曰。
美則美矣。
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矣。
末見古維摩經。
歡喜頂戴謂親友曰。
吾知所歸極矣。
羅什至京司從請業。
着不真空等四論。
着注淨名及諸經論序。
什歎曰。
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
若肇公名肇。
可謂玄宗之始。
年三十一亡。
所言老子者。
老子經序曰。
老子者。
蓋上世之真人也。
其欲見于世則解形還神。
人入婦人胞中而生。
示有所始。
當周之時。
因母氏楚苦縣厲鄉曲仁裡委氏女妊之。
八十一歲應天大陽曆數而生。
生有老征。
人皆見其老不見其少。
欲謂之嬰兒。
年已八十矣。
欲謂之老父。
又且新生。
故謂之老子。
名重耳。
字伯陽。
仕周為守藏室吏。
孔子适周問體于老子。
言莊周者。
述義曰。
姓莊名周。
楚人也。
莊子經序曰。
夫老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
述重玄之妙旨。
暢無為之恬淡。
明獨化之窅冥。
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諒區中之主教。
實象外之微言者也。
其人姓莊。
名周。
字子休。
生宋國睢陽蒙縣。
師長桑。
公子受。
無因據其因無自然明乎果有者。
謂無因外道計如外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
自然外道計自然為道。
但自然見有二家。
一者莊周自然。
如莊子注曰。
鹄不日浴而白。
烏不日黔而黑。
皆是自然。
如此六篇明自然義。
二者外道自然。
如納衣計。
如犢生已自然飲乳。
^8□尖烏黑。
火上水下。
風輕地重。
皆無其因。
自然爾耳。
故中論疏一曰。
從自然生者。
外道推求諸法。
因義不成。
故謂萬法自然而生。
但解自然有二家。
若如莊周所論。
明有之已生則不須生。
無之未生須複何能生。
今言生者自然爾耳。
蓋不知其所以然謂之自然。
此明自然有因自然無因。
二者外道。
謂諸法無因而生名自然。
故經雲。
莿頭自尖飛鳥異色。
誰之所作。
自然爾耳。
所言經雲者。
涅槃經也。
彼經第四十曰。
納衣梵志言。
瞿昙。
如龜陸生自能入水。
犢子生已能自飲乳。
魚見鈎餌自然吞食。
毒蛇生已自然食土。
如是等事誰有教者。
如刺生已自然頭尖。
飛鳥毛羽自然色别。
世間衆生亦複如是。
有利有鈍(乃至)一切法中各有自性。
問。
外道自然與莊子自然若為異耶。
答。
碩法師釋曰。
異。
若此中自然無因而有故是自然。
若莊子自然。
因自然果乃至自然萬物。
可有準此釋意二自然别也。
玄。
則善招地獄惡感天堂者。
意言。
若謂依因得于果。
善感天堂惡堕地獄。
而今如汝謂無因而有果者。
無惡因善者須招地獄。
無善因惡者須感天堂。
故雲善招地獄惡感天堂也。
玄。
問曰有人言自然有因等者。
次舉莊子自然救之。
如上所明。
序疏曰。
百化萬化猶萬物之異名言萬化不同者。
述義曰。
萬化者萬物之異名。
以因緣生俗法萬差。
即曰萬化。
化者生義。
莊子曰。
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
天地以萬物為體。
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
故大鵬之能高。
斥鴳之能下。
椿木之能長。
朝菌之能短。
凡此皆自然之所能。
非為之所能也。
不為而自能。
所以為正也。
玄。
義成^7□楯者。
^7□即锵戈。
楯謂旁牌。
韓子雲。
宋人有(下)賣矛楯者(上)雲此矛極利。
所刺皆陷。
有買楯者。
雲此楯極堅。
無能陷者。
或人謂雲。
用子之矛刺子之楯如何。
因而絕對。
今喻語互違耳。
玄。
神道幽玄等者。
序疏幽玄二字俱訓深耳。
又玄謂玄闇不可得見也。
玄。
義經丘而未曉者。
丘謂孔丘。
史記曰。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
其先宋人也。
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
伯夏生叔梁纥。
纥與顔氏女野合生孔子。
禱于尼丘得孔子。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而首上圬故。
因名曰丘。
字仲尼。
姓孔氏。
謂尼丘是山名也。
在魯國。
孔子首似彼山也。
白虎通曰。
孔子見周道陵遲自衛反魯(魯衛國名)定五經而行其道。
注曰。
五經者。
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也。
三史者。
史記漢書後漢書也。
此孔丘教未明神識相續未來感果。
故雲經丘未曉矣。
言理涉旦而猶昏者。
旦謂周公旦。
周文王子。
武王弟。
成王叔父也。
史記曰。
周公乃踐祚。
代成王攝行政當國。
于是卒相成王。
而使其子伯禽代就于魯。
周公戒伯禽曰。
我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
我于天下亦不賤也。
然我一沐三投發。
一飯三起待士。
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子之行魯。
慎無以國驕人矣。
周文王益述易卦。
周公旦作爻辭釋之。
潔靜精微以為先耳。
此周公旦未都說因果相續未來不斷。
故雲涉旦猶昏矣。
玄。
經雲。
如雀在瓶中等。
十地經文焉。
玄。
前薪非後薪則知指窮之術妙者。
此二句即舉喻重顯(下)上火之傳異薪相(上)下二句者合法明(下)上神之傳異形相(上)也。
前薪燒盡為窮也。
前薪窮時指繼後薪為指。
此則前窮指後。
故言指窮也。
此火傳而相續之術法。
故為術。
美于此術故言術妙矣。
又義以指指(下)盡前薪之事(上)故言指窮。
故莊子曰。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窮盡也。
為薪猶前薪也。
前薪以指。
指盡前薪之理故。
火傳而不滅。
心得納養之中。
故命續而不斷明夫養生乃生之所以生也)不知其盡也(夫時不再來。
今不一停。
故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
向息非今息故納養而命續。
前火非後火故為薪而火傳。
火傳而命續。
由夫養得其極也。
世豈知其盡而更生哉。
彼已上莊子并郭象注)莊子注疏曰(玄英)窮盡也。
薪柴樵也。
為前也。
言人然火用乎前之能盡。
然火之理者。
新薪雖盡。
後薪以續。
前後相繼。
故火不滅也。
亦猶善養生者。
随變任化。
與物俱遷故吾薪吾曾無系戀。
未始非我故續而不絕者也。
夫迷忘之徒沒情執固。
豈知薪薪不住念念遷流。
昨日之我于今已盡。
今日之我更生于後耶。
準此可悉。
情數感深者。
謂有情數因果感赴相續無際。
故言深矣。
(裡書雲) 中論疏記五(本)雲。
所以言情者。
意根當體是情。
餘五能生情因。
從果為稱。
故言情也(文)中論疏記第五(末)雲。
如雀在瓶等者。
七女經文列七女人說。
今是第七女人所說事等(文) 宗鏡錄第七十七雲。
問。
三界初因。
四生元始。
莫窮本末。
罔辨根由。
莊老指之為自然。
周孔銘之為渾沌。
最初起處如何指南。
答。
欲知有情身土真實端由。
無先我心。
更無餘法(文) 宗鏡錄第三十九雲。
無生義雲。
若無有妙神一向空寂者。
不應有佛出世說法度人(文)又雲。
故知緣謝形柏。
真靈不墜。
如薪盡故滅。
火性常然。
此緣雖滅于今生。
彼緣複興于異世(文) 中論疏第三雲。
心是神靈之法。
有相開避義。
色是無知。
無有此能(文) 元康師肇論疏上雲。
神道謂神妙之道。
即佛道也(文)百論疏中卷雲。
問。
此間九流七略明有神不。
答。
周孔老莊但明一世事。
亦不論神。
故義經丘尚未曉。
理涉旦猶昏(文)中論疏記雲。
若通而為論。
一切萬法但一世都盡。
後世永無生。
邪見名斷見如前解。
若别而為論。
計有情物是常是斷者。
如他論解。
何者。
無情物現見一世盡不複更生。
故非斷見(已上裡書) 玄。
問曰後學稱黃帝之言等者。
此一段文舉世人所信黃帝言。
而成因果感起之決定旨。
複決破無果見也。
問曰二字。
回在于下之雲何名為無因無果上讀之而已。
言黃帝者。
史記曰。
黃帝姓公孫。
少典之子。
母附寶。
受國于有熊。
居軒轅之丘。
故以名焉。
有土德之瑞名黃帝。
在位百年而崩。
壽一百十一歲。
或言壽三百歲。
故宰我疑以問孔子是也。
元照釋曰。
軒轅即古黃帝之号。
史記雲……居軒轅之丘故以名焉。
有土德之瑞名黃帝(黃帝始分疆土。
故偏舉之)帝王世記曰。
功合神者稱皇。
德合地者稱帝。
德合人者稱王。
玄。
故六師雲無有黑業等者。
涅槃經所說也。
彼經阇王逆罪之報粗顯現。
心愁惱時。
六人惡臣各舉己所崇歸六師所說。
而教大王速往彼師處當治逆業。
于其中今引第一惡臣月稱之所教語耳。
第十九曰。
今有大醫名富蘭那。
一切知見得自在定。
畢竟修集清淨梵行。
常為無量無邊衆生演說無上涅槃之道。
為諸弟子說如是法。
無有黑業。
無黑業報。
無有白業。
無白業報。
無黑白業。
無黑白業報。
無有上業及以下業。
是師今在王舍城中(雲雲)問。
六惡臣中自餘五人名字雲何。
答。
第二惡臣曰藏德。
舉第二師末加梨□舍離子。
第三惡臣曰實得。
舉第三師删阇耶毗羅泥子。
第四惡臣悉知義。
舉第四師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第五惡臣曰吉得。
舉第五師迦羅鸠馱迦旃延。
第六惡臣無所畏。
舉第六師尼乾陀若提子。
如此六人各舉己所歸師說。
勸王治病。
具如經說。
四邪之間最為尤弊者。
包氏曰。
尤過也。
鄭玄曰。
弊猶惡也。
杜預曰。
弊疲也。
(裡書曰) 義章雲。
言黑黑者是不善業。
不善鄙穢名之為黑。
因果俱黑名黑黑業。
言白白者是其善業。
鮮淨名之為白。
因果俱白名白白業(文) 斷善事。
鏡水抄雲。
善有二。
一者有為善。
二者無為善。
今斷有為。
有為複二。
一者有漏。
二者無漏。
今斷有漏。
有漏善複有二。
一種福分善。
二解脫分善。
今斷福分善。
福分中複有二種。
一加行善。
二生得善。
今此斷者唯生得善。
生得亦有二。
一種子。
二現行。
今斷現行(文)(已上裡書) 玄。
答釋迦未興盛行天竺等者。
百論疏出迦毗羅(僧佉)優樓迦(衛生)勒沙婆已雲。
此之三師并是釋迦未興盛行天竺。
釋迦出時。
但值十八一切智人釋此不同。
興皇法師雲。
初六人從聞慧生。
即阿蘭迦蘭等。
中六人從思慧生。
即尼揵子若提子等。
後六人從修慧生。
謂須跋陀等。
什師雲。
六師有三部大同小異。
皆以苦行為本。
初六誦四韋陀。
中六人稱一切智。
即是六師也。
後六得五神通。
詳此意猶是十八人。
初是聞慧。
次是思慧。
後是修慧也。
六師者。
一富蘭那迦葉。
迦葉姓也。
富蘭那從母得名。
其人計斷。
謂無君臣父子因果之義。
二末迦梨俱舍梨子。
俱舍梨子從母立名。
末伽梨是字。
其人計一切法自然為宗。
三删阇夜毗羅低子。
毗羅低子是母。
從母立名。
删阇夜是字。
其人計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
如轉縷丸于高山縷盡即止。
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阿耆多是字。
欽婆羅粗弊衣名。
其人計身有苦樂二分現受苦盡樂法自出。
第五迦羅鸠馱迦旃延。
迦旃延姓也。
迦羅鸠馱是其母名。
其人計亦有亦無。
應物起見。
他問有耶答雲有。
他問無耶答雲無。
第六尼揵陀若提子。
若提子從母作名。
尼揵陀是出家總号。
其人計業決定得報。
今雖修道不能中絕也。
又曰。
優樓迦是釋迦未興八百年前已出世。
又曰。
迦毗羅是劫初時。
從空而出也。
基師釋曰。
數論外道成劫初出。
勝論外道成劫末出。
準此等文皆佛未出之前。
盛行天竺焉。
言釋迦者。
因懿摩王擯斥四子。
一名面光。
二曰象食。
三曰露指。
四号莊嚴。
初至雪山北舍夷林歸德如市。
民人之郁為疆國。
父王往诏辭過不還。
乃遙歎雲我子能仁。
因改姓釋迦。
自後繼氏焉。
至淨飯王當第五代。
佛當第六。
故注曰。
第四名尼拘羅。
尼□羅有子号俱盧。
俱盧生瞿盧。
瞿盧生師子頰。
師子頰有四子。
一淨飯。
二白飯。
三斛飯。
四甘露飯。
淨飯是佛父。
今詳四子俱命釋迦。
乃知佛祖即第四尼□羅也。
問。
定光授記既号釋迦。
何始于尼□羅耶。
答。
祐律師曰。
仰惟定光授記表号釋迦。
玄符冥契故托釋種。
名出于未形之前。
迹孚于既生之後。
照灼天子聯綿曠劫。
其為原也。
言柯條更繁者。
柯條謂小枝。
即喻其外道支流也。
玄。
震旦三玄者。
一說曰。
孔子老子莊周為三玄。
此即孔子說有。
老子說空。
莊周說中。
故一說曰。
孔子老子周公旦以為三玄。
一說曰。
孔子老子顔回為三玄也。
(裡書曰) 宗鏡錄第四十六雲。
周弘正釋三玄雲。
易判八卦陰陽吉兇。
此約有明玄。
老子虛融。
此約無明玄。
莊子自然約有無明玄。
自外枝流。
祖原出此(文)(已上裡書) 玄。
釋僧肇雲每讀老子莊周之書等者。
百論序疏曰。
肇公是京北郡人。
家貧常以傭書為業。
因是曆觀經史。
每讀老子莊周之書。
喟然歎曰。
美則美矣。
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矣。
末見古維摩經。
歡喜頂戴謂親友曰。
吾知所歸極矣。
羅什至京司從請業。
着不真空等四論。
着注淨名及諸經論序。
什歎曰。
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
若肇公名肇。
可謂玄宗之始。
年三十一亡。
所言老子者。
老子經序曰。
老子者。
蓋上世之真人也。
其欲見于世則解形還神。
人入婦人胞中而生。
示有所始。
當周之時。
因母氏楚苦縣厲鄉曲仁裡委氏女妊之。
八十一歲應天大陽曆數而生。
生有老征。
人皆見其老不見其少。
欲謂之嬰兒。
年已八十矣。
欲謂之老父。
又且新生。
故謂之老子。
名重耳。
字伯陽。
仕周為守藏室吏。
孔子适周問體于老子。
言莊周者。
述義曰。
姓莊名周。
楚人也。
莊子經序曰。
夫老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
述重玄之妙旨。
暢無為之恬淡。
明獨化之窅冥。
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諒區中之主教。
實象外之微言者也。
其人姓莊。
名周。
字子休。
生宋國睢陽蒙縣。
師長桑。
公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