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通(文)涅槃無名論妙存章雲。
玄道在于妙悟。
妙悟在于即真。
即真則有無齊觀。
齊觀則彼已莫二。
所以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
同我則非複有無。
異我則乖于會通。
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間矣(文) 宗鏡錄第九十二雲。
釋曰。
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者。
夫幽玄之道無名無相。
淺近之情知莫及。
粗浮之意解難量。
唯當妙悟之時方看斯旨。
得其旨故實不思議。
心鏡融通如同神變。
指法界于掌内。
取萬像于目前。
如鏡照空含一時平現。
既無前後亦絕中間。
妙旨煥然言思絕矣(文) 毫厘事。
中論疏記雲。
元康師解雲。
蠶口初出糸名忽。
十忽為毫。
十毫為厘。
十厘名糸(文) 階級事。
中論疏記曰。
階級者如惠達序雲節文階級。
元康師雲節量經文階級次第。
述義亦爾準此衆文。
階級猶次第也(文) 折法空事。
中論疏記第一(末)雲。
言折法明無生者。
述義雲。
以慧分折知人法二空。
何者。
既言五陰和合成人。
為色陰是人耶。
為受陰是人耶。
如此推求都無有人。
乃知人空。
其法空者如細色成粗色刹那成念。
于是觀察若多細色和合成粗色。
即無自體故空。
此以細過粗。
然以細成粗時粗無自性故空。
乃觀細者本無今有是生。
已有是無是空。
此以空過細。
必以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空過細色故。
刹那成念亦如是。
是求六十刹那為一念故得知法空。
所以聲聞觀因成假。
緣覺觀相續假(文) 該羅事。
中論疏記雲。
該。
古來反。
備也。
鹹也。
鹹猶皆也谮也。
浮也。
包也。
說文以兼備之該為胲字也。
羅力多反。
鳥罟為羅。
說文以維罟鳥也。
被也^7□屬也。
揚子方言。
羅謂之怪怪謂之羅。
郭璞曰。
行列物也(文) 方等事。
寶窟上(本)雲。
理正曰方文富稱廣。
又一乘無德不包曰廣。
離于偏邪稱方。
古注雲。
真解無偏為方。
理包不限稱廣(文)次上文雲。
如大方廣佛花嚴。
亦如大方等大集。
故準此文。
方等方廣一體異名也。
橫存人法事。
百論疏中卷雲。
僧佉衛世蓋是外道之宗。
盛行天竺。
僧佉經十萬偈。
二十五谛為宗以神為主谛。
衛世師經亦十萬偈。
用六谛為宗。
亦以神為主谛(文)意雲。
主谛者人也。
餘皆法也。
義章三歸義雲。
法義不同。
泛釋有二。
一自體名法。
如成實說。
所謂一切善惡無記三聚法等。
二軌則名法等(文) 執法有性事。
名玄略述第二(末)雲。
薩婆多義但空于人不空于五陰法。
何者。
人是假故空。
五陰法是實故不空。
然于五陰法中觀于人空。
以得道故。
為見有得道耳。
觀人空者。
如其義雲。
内離人故空。
不自在故無我。
内離人故空者。
于五陰内無有人故空。
不自在故無我(文)維摩略疏第四雲。
薩婆多等雲。
實無衆生。
但有陰入界等法。
衆生但有假名。
此名二世無。
唯現在和合故有名耳(文)什師維摩注雲。
衆生神主我是一義耳(文)(已上裡書) 玄。
答總談破顯凡有四門等者。
謂通四宗皆有此四門。
故言總談破顯。
破顯即破申也。
問。
于外道何有收而不破等句耶。
答。
下釋曰。
問。
百論破外亦有收取義不。
答。
亦有四句。
一者破而不取。
即是外道邪言障中迷觀。
于緣無益有損。
二者取而不破。
外道偷竊如來遺餘善法。
今并收之。
如賊盜牛。
即其證也。
又外道各邪心推畫興智與内同。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亦取而不破。
三者亦破亦取。
外道偷竊佛教不識旨歸。
今破其迷教之情取所迷之教。
四者不破不取。
即顯道門。
未曾内外也。
問。
于毗昙成實。
具第一第三句之相何。
答。
彼學佛小乘教遂成二失。
一者語意俱失。
如智度論呵迦旃延。
雲是語非大乘中說。
亦三藏所無。
蓋是諸論義師自作此說耳。
如此語意俱不稱佛說。
破而不取也。
二者得語不得意。
聞說小乘教故雲得語。
不知說小通大。
守指忘月故名失意。
如此失破其能迷情而取所迷語。
故雲亦破亦取也。
問。
于大乘執又具第一第三句之相何耶。
答于有所得大乘有二種失。
一者語意俱失。
謂于大乘中種種推折。
非三藏義。
亦方等所無。
如此語意俱非佛說。
破而不取也。
二者得語不得意。
聞說大成有所得大。
不知是因緣假名小大。
為表非大非小故名為失。
如此失破其能迷情而取所迷語。
故雲亦破亦取也。
(裡書曰) 歸乎一相事。
法藏論雲。
不遣一法不得一法。
不修一法不證一法。
性淨天真可謂大道乎。
是以遍觀天下莫非真人。
孰得此理同其一倫(文) 寶窟下(末)雲。
四不約緣不約佛性者。
實相之外無緣。
故無染淨法可起。
此如金剛般若論說。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
以無佛為能度。
無衆生為所度。
又如佛地論說。
煩惱妄想中無一法可滅。
清淨法中無一法可增。
泯上三門歸乎一絕(文)花玄略述第四(本)雲。
馬鳴雲。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
故名為真如(文)(已上裡書) 玄。
至妙虛通目之為道等者。
謂至極微妙而虛通無礙。
以此為至道。
以初四字顯至道義。
今外人心遊履此至道外。
故名外道。
故十二門疏曰。
然道不曾内外。
随人行道自成内外耳。
百論破空品疏曰。
裁起一毫人法生死涅槃等見。
即是心行道外。
名為外道(文)四論玄曰。
今謂理外行心為外道。
理内行心為内道。
以扶理者為理内行心。
乖理者為理外行心(文) (裡書曰) 至妙虛通事。
中論疏記雲。
不二之道無所不遍。
是故為至。
離六十二見具足萬德義為妙。
離諸煩惱本性清淨。
故稱虛通也(文)宗鏡錄第七十二雲。
道即虛無。
○謂虛通曰道(雲雲)同錄第四十六雲。
周易雲。
一陰一陽謂之道。
陰陽不測謂之神。
釋雲。
一謂無也。
無陰無陽乃謂之道。
一得為無者無是虛無(文) 百論疏下雲。
裁起一毫人法生死涅槃等見。
即心行道外名為外道(文)(已上裡書) 玄。
天竺異執者。
西域記曰。
天竺之稱異議糾紛。
舊雲身毒。
或曰賢豆。
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印度之人随地稱國。
殊方異俗遙舉總名。
語其所美(由印土是月名。
譬賢聖之照臨。
故各取其美也)元照曰。
身毒即天竺。
或曰賢豆。
皆音訛也。
正雲印度。
即彼月名。
譬賢聖之照臨故。
玄。
振旦衆師者。
經音義曰。
或言真丹并非正音。
應言支那。
此雲漢國也。
又雲。
亦無正翻。
但神州之總名也。
元照釋曰。
震旦亦雲真丹。
此翻漢地。
略述曰。
震旦亦雲振旦。
皆是梵音之訛轉也。
正言摩诃支那。
此雲大唐。
有人解雲。
梵語震旦此雲思惟。
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計度故以為名(已上) (裡書雲) 震旦事。
中論疏記雲。
淡海記雲。
震旦者彼音。
此雲聚集。
亦八卦之中震是東卦。
旦者日初出處也。
故雲震旦也。
出辨正論第八卷(文)百論疏上雲。
振旦者此雲漢國也(文) 别序宗要則四執盛行(文) 中論疏第一雲。
總談外道凡有二計。
一計邪因。
二執無因。
言邪因者略明三種。
一者即一因外道。
謂自在天等之一因能生萬類之果。
二者宿作外道。
謂萬法之果但由往業無有現緣。
三者現緣外道。
謂四大和合能生外法。
男女交會能生衆生。
二者無因外道。
謂萬法自然而生不從因緣(文)問曰。
玄義四執與疏二計開合異雲何。
答。
可勘此也。
口力外道服水外道。
七計中何計可攝耶(已上裡書) 玄。
有外道雲大自在天能生萬物等者。
中論疏一雲。
問。
雲何名從自在天生。
答。
如十二門論說。
自在天變化造化萬法。
萬法若滅還歸彼天。
自在三品苦行。
下品苦行生腹行蟲。
次苦行生飛鳥。
次苦行生人天。
故生六道有三種苦行。
此天面有三目。
騎白牛手執白拂。
又言。
頭戴日月手執髑髅。
并出他經。
涅槃經明第五迦羅鸠馱計自在天生義(已上)此天面有三目等者。
碩法師雲。
此天在四空下四禅上。
故是色無色界之中間。
此天有八臂三眼。
騎白牛持鈴執拂案行國土。
世人事此。
皆謂萬物從此而生。
及憂喜苦樂。
故自在天瞋衆生受苦。
自在天喜衆生受樂。
故道萬物從此天而生。
亦此天自謂萬物從我而生也。
元康師雲。
此天形體長大八千由旬。
壽命八萬劫。
自餘形相同前說。
大論雲。
過淨居天有菩薩淨居天。
名摩醯首羅。
即此天也。
涅槃經明第五迦羅鸠馱等者。
彼經十九有六人惡臣。
為阇王說外道六師事。
迦羅鸠馱迦旃延雲。
一切衆生悉是自在天之所化。
自在天喜衆生安樂。
自在天嗔衆生苦惱。
一切衆生若罪若福。
乃是自在之所為作。
今取意引。
迦羅鸠馱者是其母名。
此是事大自在天之者。
說大自在天能生諸法也。
(裡書雲) 中論疏記曰。
提婆論雲。
摩醯首羅天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
皆是摩醯首羅天生。
摩醯首羅身虛空是頭。
地是身。
水是尿。
山是糞。
一切衆生是腹中蟲。
風是命。
火是暖。
罪福是業。
是八種是摩醯首羅身(文) 百論疏上雲。
提婆論雲。
六道衆生天地之物皆是自在天身。
故自在天略明三身。
一自在身。
二那羅延身。
三梵天身。
自在天身總有八分。
虛空為頭。
日月為眼。
大地是身。
河海為尿。
山丘為糞。
風為命。
一切火為熱氣。
一切衆生是身内蟲(文)又雲。
所言自在者有八種。
一能作鄰虛細身。
二輕微極妙心神無礙。
三者遍滿虛空。
四得如意禅定。
五者得三世帝王。
六者随用一切塵一時能用。
七不系屬他。
八者去住自在無礙。
具此四德以成己身也(文) 邪心所畫事。
涅槃經第三金剛身品雲。
迦葉複白佛言。
世尊。
如來常身猶如畫石(文)涅槃疏第五雲。
若畫水随畫則合。
若其畫石其文常在也(文) 玄。
七計例然者。
于中論所說八計邪因。
第一自在天計。
既破此已。
今例餘七計。
中論第一雲。
有人言。
萬物從大自在天生。
有言。
從韋紐天生。
有言。
從和合生。
有言。
從時生。
有言。
從世性生。
有言。
從變化生。
有言。
從自然生。
有言。
從微塵生(已上)第一如上。
第二從韋紐天生者。
疏曰。
韋紐天者。
影師雲。
前是色界之頂。
此天是欲界之極。
問。
自在三品苦行生六道。
今雲何生邪。
答。
劫初之時一切皆是空。
有大水聚。
十方風起能令波波相次風風相持。
水上有一人。
千頭二千手足。
化從水生。
名曰韋紐。
此天臍中有一千葉蓮華。
花中有光如萬日俱照。
有一梵王因此花生。
亦放光明如萬日俱照。
梵王作念。
此處何故空無衆生。
作是念時光音天子命盡應生此土。
有八天子一時化生。
此八天子心念。
我從梵王生。
梵王亦念。
我生此八子。
從八子生天地人物。
八子是衆生之父。
梵王是八子父。
韋紐是梵王之父。
韋紐手執輪戟有大威勢。
故雲萬物從其生也(已上)韋紐者。
此翻為遍淨。
亦言遍悶。
亦言遍結。
是欲界頂天也。
八子是八梵天是。
光音天子者。
有人傳雲。
第二禅極光淨天也。
(裡書雲) 韋紐天事。
中論疏記雲。
既稱遍淨。
複言是欲界之上。
乃無的解。
相傳釋之。
義推可是第三禅。
明此天世界初欲成下生(文)(已上裡書) 第三從和合生者。
疏曰。
和合生者凡有四義。
一者其人推求諸法不應從二天生。
所以然者。
若萬法從二天生者。
二天複從誰生耶。
故現見四大和合有外物生。
父母和合生于衆生。
所以言此執為謬者。
以其但見緣因不識正因。
正因謂遠由業行。
蓋是見近不見遠。
是故為謬。
二者諸法從衆因緣生。
無有從一因生義。
上計從二天生者。
是從一因而生。
故不同上說也。
三者諸法從平等因生。
平等因者。
謂因能生果因複從因。
故名平等。
自在天等但能生他。
故非平等因。
四者提婆論中明。
有一外道。
未有天地。
本有一男一女。
從此男女生一切人物。
故雲和合生(已上)一者其人推求諸法等者。
此當現緣外道計。
元康師雲。
此計似正而非正。
玄道在于妙悟。
妙悟在于即真。
即真則有無齊觀。
齊觀則彼已莫二。
所以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
同我則非複有無。
異我則乖于會通。
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間矣(文) 宗鏡錄第九十二雲。
釋曰。
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者。
夫幽玄之道無名無相。
淺近之情知莫及。
粗浮之意解難量。
唯當妙悟之時方看斯旨。
得其旨故實不思議。
心鏡融通如同神變。
指法界于掌内。
取萬像于目前。
如鏡照空含一時平現。
既無前後亦絕中間。
妙旨煥然言思絕矣(文) 毫厘事。
中論疏記雲。
元康師解雲。
蠶口初出糸名忽。
十忽為毫。
十毫為厘。
十厘名糸(文) 階級事。
中論疏記曰。
階級者如惠達序雲節文階級。
元康師雲節量經文階級次第。
述義亦爾準此衆文。
階級猶次第也(文) 折法空事。
中論疏記第一(末)雲。
言折法明無生者。
述義雲。
以慧分折知人法二空。
何者。
既言五陰和合成人。
為色陰是人耶。
為受陰是人耶。
如此推求都無有人。
乃知人空。
其法空者如細色成粗色刹那成念。
于是觀察若多細色和合成粗色。
即無自體故空。
此以細過粗。
然以細成粗時粗無自性故空。
乃觀細者本無今有是生。
已有是無是空。
此以空過細。
必以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空過細色故。
刹那成念亦如是。
是求六十刹那為一念故得知法空。
所以聲聞觀因成假。
緣覺觀相續假(文) 該羅事。
中論疏記雲。
該。
古來反。
備也。
鹹也。
鹹猶皆也谮也。
浮也。
包也。
說文以兼備之該為胲字也。
羅力多反。
鳥罟為羅。
說文以維罟鳥也。
被也^7□屬也。
揚子方言。
羅謂之怪怪謂之羅。
郭璞曰。
行列物也(文) 方等事。
寶窟上(本)雲。
理正曰方文富稱廣。
又一乘無德不包曰廣。
離于偏邪稱方。
古注雲。
真解無偏為方。
理包不限稱廣(文)次上文雲。
如大方廣佛花嚴。
亦如大方等大集。
故準此文。
方等方廣一體異名也。
橫存人法事。
百論疏中卷雲。
僧佉衛世蓋是外道之宗。
盛行天竺。
僧佉經十萬偈。
二十五谛為宗以神為主谛。
衛世師經亦十萬偈。
用六谛為宗。
亦以神為主谛(文)意雲。
主谛者人也。
餘皆法也。
義章三歸義雲。
法義不同。
泛釋有二。
一自體名法。
如成實說。
所謂一切善惡無記三聚法等。
二軌則名法等(文) 執法有性事。
名玄略述第二(末)雲。
薩婆多義但空于人不空于五陰法。
何者。
人是假故空。
五陰法是實故不空。
然于五陰法中觀于人空。
以得道故。
為見有得道耳。
觀人空者。
如其義雲。
内離人故空。
不自在故無我。
内離人故空者。
于五陰内無有人故空。
不自在故無我(文)維摩略疏第四雲。
薩婆多等雲。
實無衆生。
但有陰入界等法。
衆生但有假名。
此名二世無。
唯現在和合故有名耳(文)什師維摩注雲。
衆生神主我是一義耳(文)(已上裡書) 玄。
答總談破顯凡有四門等者。
謂通四宗皆有此四門。
故言總談破顯。
破顯即破申也。
問。
于外道何有收而不破等句耶。
答。
下釋曰。
問。
百論破外亦有收取義不。
答。
亦有四句。
一者破而不取。
即是外道邪言障中迷觀。
于緣無益有損。
二者取而不破。
外道偷竊如來遺餘善法。
今并收之。
如賊盜牛。
即其證也。
又外道各邪心推畫興智與内同。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亦取而不破。
三者亦破亦取。
外道偷竊佛教不識旨歸。
今破其迷教之情取所迷之教。
四者不破不取。
即顯道門。
未曾内外也。
問。
于毗昙成實。
具第一第三句之相何。
答。
彼學佛小乘教遂成二失。
一者語意俱失。
如智度論呵迦旃延。
雲是語非大乘中說。
亦三藏所無。
蓋是諸論義師自作此說耳。
如此語意俱不稱佛說。
破而不取也。
二者得語不得意。
聞說小乘教故雲得語。
不知說小通大。
守指忘月故名失意。
如此失破其能迷情而取所迷語。
故雲亦破亦取也。
問。
于大乘執又具第一第三句之相何耶。
答于有所得大乘有二種失。
一者語意俱失。
謂于大乘中種種推折。
非三藏義。
亦方等所無。
如此語意俱非佛說。
破而不取也。
二者得語不得意。
聞說大成有所得大。
不知是因緣假名小大。
為表非大非小故名為失。
如此失破其能迷情而取所迷語。
故雲亦破亦取也。
(裡書曰) 歸乎一相事。
法藏論雲。
不遣一法不得一法。
不修一法不證一法。
性淨天真可謂大道乎。
是以遍觀天下莫非真人。
孰得此理同其一倫(文) 寶窟下(末)雲。
四不約緣不約佛性者。
實相之外無緣。
故無染淨法可起。
此如金剛般若論說。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
以無佛為能度。
無衆生為所度。
又如佛地論說。
煩惱妄想中無一法可滅。
清淨法中無一法可增。
泯上三門歸乎一絕(文)花玄略述第四(本)雲。
馬鳴雲。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
故名為真如(文)(已上裡書) 玄。
至妙虛通目之為道等者。
謂至極微妙而虛通無礙。
以此為至道。
以初四字顯至道義。
今外人心遊履此至道外。
故名外道。
故十二門疏曰。
然道不曾内外。
随人行道自成内外耳。
百論破空品疏曰。
裁起一毫人法生死涅槃等見。
即是心行道外。
名為外道(文)四論玄曰。
今謂理外行心為外道。
理内行心為内道。
以扶理者為理内行心。
乖理者為理外行心(文) (裡書曰) 至妙虛通事。
中論疏記雲。
不二之道無所不遍。
是故為至。
離六十二見具足萬德義為妙。
離諸煩惱本性清淨。
故稱虛通也(文)宗鏡錄第七十二雲。
道即虛無。
○謂虛通曰道(雲雲)同錄第四十六雲。
周易雲。
一陰一陽謂之道。
陰陽不測謂之神。
釋雲。
一謂無也。
無陰無陽乃謂之道。
一得為無者無是虛無(文) 百論疏下雲。
裁起一毫人法生死涅槃等見。
即心行道外名為外道(文)(已上裡書) 玄。
天竺異執者。
西域記曰。
天竺之稱異議糾紛。
舊雲身毒。
或曰賢豆。
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印度之人随地稱國。
殊方異俗遙舉總名。
語其所美(由印土是月名。
譬賢聖之照臨。
故各取其美也)元照曰。
身毒即天竺。
或曰賢豆。
皆音訛也。
正雲印度。
即彼月名。
譬賢聖之照臨故。
玄。
振旦衆師者。
經音義曰。
或言真丹并非正音。
應言支那。
此雲漢國也。
又雲。
亦無正翻。
但神州之總名也。
元照釋曰。
震旦亦雲真丹。
此翻漢地。
略述曰。
震旦亦雲振旦。
皆是梵音之訛轉也。
正言摩诃支那。
此雲大唐。
有人解雲。
梵語震旦此雲思惟。
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計度故以為名(已上) (裡書雲) 震旦事。
中論疏記雲。
淡海記雲。
震旦者彼音。
此雲聚集。
亦八卦之中震是東卦。
旦者日初出處也。
故雲震旦也。
出辨正論第八卷(文)百論疏上雲。
振旦者此雲漢國也(文) 别序宗要則四執盛行(文) 中論疏第一雲。
總談外道凡有二計。
一計邪因。
二執無因。
言邪因者略明三種。
一者即一因外道。
謂自在天等之一因能生萬類之果。
二者宿作外道。
謂萬法之果但由往業無有現緣。
三者現緣外道。
謂四大和合能生外法。
男女交會能生衆生。
二者無因外道。
謂萬法自然而生不從因緣(文)問曰。
玄義四執與疏二計開合異雲何。
答。
可勘此也。
口力外道服水外道。
七計中何計可攝耶(已上裡書) 玄。
有外道雲大自在天能生萬物等者。
中論疏一雲。
問。
雲何名從自在天生。
答。
如十二門論說。
自在天變化造化萬法。
萬法若滅還歸彼天。
自在三品苦行。
下品苦行生腹行蟲。
次苦行生飛鳥。
次苦行生人天。
故生六道有三種苦行。
此天面有三目。
騎白牛手執白拂。
又言。
頭戴日月手執髑髅。
并出他經。
涅槃經明第五迦羅鸠馱計自在天生義(已上)此天面有三目等者。
碩法師雲。
此天在四空下四禅上。
故是色無色界之中間。
此天有八臂三眼。
騎白牛持鈴執拂案行國土。
世人事此。
皆謂萬物從此而生。
及憂喜苦樂。
故自在天瞋衆生受苦。
自在天喜衆生受樂。
故道萬物從此天而生。
亦此天自謂萬物從我而生也。
元康師雲。
此天形體長大八千由旬。
壽命八萬劫。
自餘形相同前說。
大論雲。
過淨居天有菩薩淨居天。
名摩醯首羅。
即此天也。
涅槃經明第五迦羅鸠馱等者。
彼經十九有六人惡臣。
為阇王說外道六師事。
迦羅鸠馱迦旃延雲。
一切衆生悉是自在天之所化。
自在天喜衆生安樂。
自在天嗔衆生苦惱。
一切衆生若罪若福。
乃是自在之所為作。
今取意引。
迦羅鸠馱者是其母名。
此是事大自在天之者。
說大自在天能生諸法也。
(裡書雲) 中論疏記曰。
提婆論雲。
摩醯首羅天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
皆是摩醯首羅天生。
摩醯首羅身虛空是頭。
地是身。
水是尿。
山是糞。
一切衆生是腹中蟲。
風是命。
火是暖。
罪福是業。
是八種是摩醯首羅身(文) 百論疏上雲。
提婆論雲。
六道衆生天地之物皆是自在天身。
故自在天略明三身。
一自在身。
二那羅延身。
三梵天身。
自在天身總有八分。
虛空為頭。
日月為眼。
大地是身。
河海為尿。
山丘為糞。
風為命。
一切火為熱氣。
一切衆生是身内蟲(文)又雲。
所言自在者有八種。
一能作鄰虛細身。
二輕微極妙心神無礙。
三者遍滿虛空。
四得如意禅定。
五者得三世帝王。
六者随用一切塵一時能用。
七不系屬他。
八者去住自在無礙。
具此四德以成己身也(文) 邪心所畫事。
涅槃經第三金剛身品雲。
迦葉複白佛言。
世尊。
如來常身猶如畫石(文)涅槃疏第五雲。
若畫水随畫則合。
若其畫石其文常在也(文) 玄。
七計例然者。
于中論所說八計邪因。
第一自在天計。
既破此已。
今例餘七計。
中論第一雲。
有人言。
萬物從大自在天生。
有言。
從韋紐天生。
有言。
從和合生。
有言。
從時生。
有言。
從世性生。
有言。
從變化生。
有言。
從自然生。
有言。
從微塵生(已上)第一如上。
第二從韋紐天生者。
疏曰。
韋紐天者。
影師雲。
前是色界之頂。
此天是欲界之極。
問。
自在三品苦行生六道。
今雲何生邪。
答。
劫初之時一切皆是空。
有大水聚。
十方風起能令波波相次風風相持。
水上有一人。
千頭二千手足。
化從水生。
名曰韋紐。
此天臍中有一千葉蓮華。
花中有光如萬日俱照。
有一梵王因此花生。
亦放光明如萬日俱照。
梵王作念。
此處何故空無衆生。
作是念時光音天子命盡應生此土。
有八天子一時化生。
此八天子心念。
我從梵王生。
梵王亦念。
我生此八子。
從八子生天地人物。
八子是衆生之父。
梵王是八子父。
韋紐是梵王之父。
韋紐手執輪戟有大威勢。
故雲萬物從其生也(已上)韋紐者。
此翻為遍淨。
亦言遍悶。
亦言遍結。
是欲界頂天也。
八子是八梵天是。
光音天子者。
有人傳雲。
第二禅極光淨天也。
(裡書雲) 韋紐天事。
中論疏記雲。
既稱遍淨。
複言是欲界之上。
乃無的解。
相傳釋之。
義推可是第三禅。
明此天世界初欲成下生(文)(已上裡書) 第三從和合生者。
疏曰。
和合生者凡有四義。
一者其人推求諸法不應從二天生。
所以然者。
若萬法從二天生者。
二天複從誰生耶。
故現見四大和合有外物生。
父母和合生于衆生。
所以言此執為謬者。
以其但見緣因不識正因。
正因謂遠由業行。
蓋是見近不見遠。
是故為謬。
二者諸法從衆因緣生。
無有從一因生義。
上計從二天生者。
是從一因而生。
故不同上說也。
三者諸法從平等因生。
平等因者。
謂因能生果因複從因。
故名平等。
自在天等但能生他。
故非平等因。
四者提婆論中明。
有一外道。
未有天地。
本有一男一女。
從此男女生一切人物。
故雲和合生(已上)一者其人推求諸法等者。
此當現緣外道計。
元康師雲。
此計似正而非正。